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几种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变式句文言中,常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种情况:⑴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而今安在哉?《赤壁赋》沛公安在?《鸿门宴》欲谁归罪?《苏武传》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何以汝为见?《苏武传》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何陋之有?《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⑶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用“者”的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⑷状语后置。
通常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①“于…”构成介宾短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调语"战”的状语,应为"于长勺战”。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②“以……”构成介宾短语。
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
(《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调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乌善之形饰”。
③“乎……”构成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古代汉语句式语法
主谓倒装
助 动 词:你必须要ຫໍສະໝຸດ 。数量短语:贪官们不都一个个倒下 了吗? 少量名词:我们要历史的地看问题。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2、介词结构“以……”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 衡传》 • 投以骨《狼》 •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 • • •
定语后置
• 1.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 白玉一枚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之”为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 • • •
3.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客有吹洞箫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宾语前置
名词短语:黄河以北是我国棉花 的主产区。 动
不常用的
词:辱骂不是本事。
形 容 词:骄傲使人落后。 动宾短语:保护群众是我们的职责。 主谓短语:思想好最重要。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一般用于主语之 后,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等。 动 词:我吃苹果。
形 容 词:枝叶茂盛。
常用的 动词短语:我们正开会研究这个问题。
形 容 词:我们不提倡奢侈。 不常用的 动宾短语:我爱看报纸。 形容词短语:我们要的是诚实和谦虚。 主谓短语:他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句式:
1. 主谓结构:主语加上谓语动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思想或动作,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天上的星星都快被云遮住了”。
2.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3. 假设句:使用“若”、“如”等词引导的假设条件句,表示前提
条件或假设情况,如“若不自杀,怎么能化解这个尴尬的局面呢?”
4. 状语从句:附属在主句前或后,用来修饰主句的动作或状态,如“听说,他昨天晚上没睡好”。
5. 定理句:通过“是……的”结构,强调某件事情的发生或情况的真实性,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6. 反问句:使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如“这
件事情你不知道吗?”
7. 比喻句:通过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来比喻或类比事物的特征或状态,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8. 复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从句可以是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如“他告诉我他要去哪里”。
这些句式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可以用于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并展现出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
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个句式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简单的动作。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例如:“我读书。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读书”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
3. 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属性或状态,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
”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笑”是谓语动词,“高兴地”是补语。
4. 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并附加一个状语。
例如:“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这个句子中,“夜幕降临”是主谓状结构,“寂静无声”是状语。
5.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列举或并列多个相同的成分,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
例如:“天地广阔,山川壮丽。
”这个句子中,“天地广阔”和“山川壮丽”是并列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它们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基础。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翻译时,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古代汉语句式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
”例如:“___,阳城人也。
”变化形式包括:“……者……。
”、“……也。
”、“……者也。
”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类型:定语后置;翻译:聚集了___少年们的高超技艺。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从十个弟子女中,都穿着精美的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___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高祖阴谋被揭穿,___所赐给公子___的封书也被截获。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古诗中常见的10种句式
古诗中常见的10种句式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10种句式及其讲解: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构成主谓倒装。
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实际是“一江春水恰似向东流”,将“恰似”提前。
二、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
如杜甫的《登高》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句,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将宾语“香稻粒”、“碧梧枝”提前。
三、介宾倒置。
介词和宾语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倒置,以突出强调宾语或补语。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正常语序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开,蓬门今始为君开”,将介词“不曾缘客”和宾语“扫开”倒置。
四、省略句。
古诗中常常有省略句,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谓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五、互文见义。
互文是指上下文中相对应的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合而见义。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实际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
六、借代。
古诗中常用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手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用“床前明月光”代指夜晚的月光。
七、对仗。
古诗中的对仗是指上下两句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字数相等、语义相反、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特点。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语义相反、平仄相对、意义相关,构成了对仗。
八、用典。
用典是指在古诗中使用古人的故事或古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引用了刘裕的故事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赞扬。
九、拟人。
拟人是指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等特征。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将“水”拟人化为“抽刀断水”的形象,表达了愁绪无法排解的痛苦。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古代汉语常有八种句式,分别是: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环滁皆山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六、定语后置句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八、固定句式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特殊句式翻译口诀:判断句式,看清标志,翻译要点,“是”为要义。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古代汉语的四大句式
结构:以+宾语
a.屠惧,投以骨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文言四大句式完美落幕, 要学会学以致用哦~
古代汉语的四大句式
• • • •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四类倒装)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判断句
1.· · · · · · 者,· · · · · · 也。 2.· · · · · · ,· · · · · · 也。 3.· · · · · · 者。 4.· · · · · · 者也。 陈涉,阳城人也。 鱼,亦我所欲也。 圣贤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3.宾语省略
4.介词省略
便要(渔人)还家; 屠惧,投(狼)以骨
秦军(于)氾南;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倒装句
• 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了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a.甚矣,汝之不惠! b.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太蠢了你!
• 宾语前置宾语+动词
• 宾语前置 3.用“之”,“是”来把宾语提前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惟命是从 c.唯利是图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边。 在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后边, 这是为了让中心词突出或句子更流畅顺口。
1.中心词+数量词
a.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之”
(1)中心词+定语+者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中心词+之+定语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第九节古汉语特有的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特殊的句式结构。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
例如:“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
”“王老师是苏州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不”字,例如:“李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 古汉语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词,少数用判断词“是”和“为”。
1 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典型的古汉语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1) “……者,……也”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是辅助性代词,它的作用是复指前面的名词主语;“也”是语气词,其作用是帮助判断,“也”前是直接作谓语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如《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或带“者”的“所”字结构(如《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
”)。
其形式与上面所讲的“……者,……也”式似乎相同,但实际上“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见本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2) “……,……也”式。
这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汉书·张骞传》:“张骞,汉中人也。
”《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战国策·赵策》:“而母,婢也。
古代汉语句式(教育)
1、卻克傷於矢。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於人。 滕文公上
爲
爲(或助動詞)
+動詞: 1、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爲 戮乎? 鞌 爲(介詞)+賓語+動詞: 1、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 而身爲宋國笑。 五蠹 2、多多益善,何爲爲我禽? 淮陰侯
古代漢語句式(教育)
一、判斷句
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作謂語,表
示判斷的。 主語+者(語氣詞,停頓或提示),副詞(肯定或否定) +謂語+也(語氣詞,煞句,判斷確認)
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里仁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無”同“毋”
(三)強調式,借助“之”“是”等爲標志
1、“賓語+是+動詞” 無乃爾是過與?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
不穀同好,如何?”
2、賓語+之+動詞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上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
滕文公
二、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
介詞引進行爲的主動者:於、爲; 助詞(或助動詞)表被動:見、被(少) 附: 意念上的被動句: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於
動詞+於+賓語(名詞、代詞):
此類被動句先秦文獻居首位。
被
被(助詞)+動詞:
1、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齊
策一 被(介詞)+賓語+動詞: 1、(庾)亮子被蘇峻害。 世說· 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
答:②。
3、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的是A、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武夫力而拘诸原。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臣本布衣。
E、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答:B。
二、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很少用“被”表被动)。
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使不辱于诸侯”,但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意义。
常见的形式有:1、用“见”表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用“于”表被动:例如:君幸于赵王。
3、用“见……于……”表被动: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受……于……”表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用“为……所……”表被动.例如: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7、用“……为所……”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用“被”表被动:例如:周公之被逮。
练习:1、分析下列被动句的形式类型①、王建擒于秦(齐王田建)答:用“于”表被动。
②、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答:用“见”表被动。
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答:用“见…于”表被动。
④、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答:以句意及用“为”表被动。
⑤、卫太子为江充所败答:用“为…所”表被动。
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答:用“为”表被动。
⑦、胥之父兄为戮于楚答:用“为”表被动。
⑧、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答:用“被”表被动。
⑨、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答:用“为…所”表被动。
⑩、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答:以句意表被动。
2、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A、操军破,必北还。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答:D。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妻与子皆养于我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④、民不被其泽。
⑤、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⑦、世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愤而死焉者也。
答:①②③⑧⑨。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人皆见侮为辱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C、厚者为戮,薄者见疑D、冀君实或见恕也答:D。
5、下列句子与“劳力者治于人”句式相同的是A、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D、洎(李)牧以谗诛答:AD。
6、在判断句后写“P”,在被动句后写“B”①、羊子感其言,复还卒业 B②、燕王吾所立 P③、寡君以之为戮,死且不朽 P④、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B⑤、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P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B⑧、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P⑨、守城者皆为羸老之卒 P⑩、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B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主要是指:①、主语后说;②定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状语后置等四种情形。
(一)、主语后说主语后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谓倒装句(或谓语前置句),这种句子与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形式相反,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2、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
例如:谁与,哭者?3、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
例如:勖哉,夫子!练习:1、谈谈下列句子的特点与类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②、来,尸虫!汝何不自形其形?③信哉是言也!答:都是主谓倒装句。
2、下列句子结构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句是A、贤哉,回也!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C、欲穷千里目D、沛公安在?答:D,(ABC句是主谓倒装句)3、下面几句中不是主谓倒装的一句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美哉,我少年中国!C、善哉,论事!D、闻鬼曰:“壮哉,此汉!”答:A,(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⒈中心词+定语+者(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
特殊指示代词“者”用来煞尾,并复指中心词,这种方式较多,能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⒉、中心词+之+定语(“之”字结构的定语后置)。
这种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助词“之”使定语地位更为突出。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⒊中心词+之+定语+者。
(“者”字结构的定语后置)这种方式较多。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⒋中心词+而+定语+者。
(“而”字结构的定语后置)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⒌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数量词定语后置)例如:吏二缚一人诣王。
练习: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⑧、高……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⑩、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2、下列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而崔嵬③、楚人有涉江者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⑤、此三者,吾遗恨也答:⑤3、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B、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E、故人之为虎食者答:D。
4、下列几句中不是定语后置的一句是:①、羊子尝路行,得遗金一饼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③、此四海者,天下之穷民无可告者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亦燕荡具体而微者答:④。
(三)、宾语提前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彼不我恩也。
②、时人莫之许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它意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惟弈秋之为听。
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练习:1、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子的类型,并翻译: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何以效之③、惟利是图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湘江⑥、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也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⑧、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指出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句:①、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唯命是从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④、客何好⑤、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答:④。
3、下列句子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①、宋何罪之有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③、三岁贯汝,莫我肯德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答:④。
4、将下列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找出来①、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③、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④、皮之不存,毛将安傅⑤、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⑥、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⑦、是震是拔,大歼厥家(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⑧、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⑨、治国最奚患⑩、姜氏何厌之有答:①⑤。
(四)介宾短语后置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中心词的后面,翻译时往往需要将其提前。
因为这种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常做状语,所以也把它叫做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于”字型(“于……”):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以”字型(“以……”):例如:皆不可限以时月。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如(若)”字型(“如……”)例如: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练习:1、下列几个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的是:①、于败堵草丛中探石发穴。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③、决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⑥、复之以掌。
⑦、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答:②③④⑥2、找出不属于状语后置的句子: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