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不重富贵优优联姻2013年06月29日 13:01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李湘云;蒋家举分享到:更多42人参与01条评论0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细数近现代钱氏家族的配偶身份,大多遵循这一原则。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06月20日第5版作者:李湘云蒋家举原题为:无锡钱氏育才三诀无锡钱氏在近现代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他们分别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那么,这一家族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众多一流人才的呢?钱氏家族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在高考季节里讨论这一问题,或许更有意义。

自魏晋以来,江南多望族。

无锡钱氏就是文化望族,文人名士辈出,到了近现代鼎及一时,诞生了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和钱穆三位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

无锡钱氏分属堠山、湖头两大支,先祖同为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

钱基博(字子泉)、钱钟书(字哲良、默存)父子为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第三十二、三十三世孙;钱穆(字宾四)则是第三十四世孙。

因此,钱穆与钱基博、钱钟书若按辈分,钱基博长钱穆两辈,钱钟书长钱穆一辈;而按年龄,钱基博(1887-1957)长钱穆(1895-1990)8岁,而钱穆又长钱钟书(1910—1998)15岁,可谓相差无多。

正如钱穆所言:“江浙钱氏同以五代吴越武肃王为始祖,皆通谱。

无锡钱氏在惠山有同一宗祠,然余与子泉不同支。

年长则成为叔,遇高年则称老长辈。

故余称子泉为叔,钟书亦称余为叔。

”家训引领钱氏家族盛产名人,在不大的无锡城同时期产生三位国学大师,除了与江南经济富裕、文化发达有关,钱氏家族还有其成功的秘诀。

一是世代相传的家训引领。

《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

钱镠是钱氏后人发奋学习的榜样。

他出身贫寒,却从小酷爱读书,直到晚年还坚持阅读,并立下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乡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名家对乡土中国的评价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文化界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位著名文化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中国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位名家是钱钟书。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以台城为背景,描绘了上海滩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全书蕴含着对于乡土文化、城市文化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气息占据了重要位置。

乡间生活不同于城市,乡土文化的脉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位名家是鲁迅。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巨匠,鲁迅的思想对于乡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其著名的小说《药》中,他对于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探讨。

他认为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之中。

鲁迅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第三位名家是老舍。

老舍笔下的《茶馆》以北京的一家茶馆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比。

他认为乡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矛盾的对比,文化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位名家是巴金。

巴金致力于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认为只有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更深刻,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乡土文化。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名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文化巨匠的思想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钱钟书与博尔赫斯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上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
0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意义
创新与独树一帜
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如《围城》等,通过幽默、机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社会的种种弊病,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毕业后,钱钟书考取了英国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牛津大学埃
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在清华大学期间,钱钟书广泛涉猎文 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打下了坚实 的学术基础。
1937年,钱钟书回国后先后在暨南 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任 教,并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 著作。来自02文学创作与成就
跨学科融合
钱钟书的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钱钟书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对人格培养与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钱钟书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 求,不随波逐流,为后人树立了 人格独立的典范。他的文学作品 也传递出对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 的崇尚。
文化自信与传承
钱钟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 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通过自 己的创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魅力,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 出了贡献。
外界干扰。
勤奋好学
他具有极高的学习热 情和毅力,不断深入 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蒋心怡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2
【摘要】名人故居是本地域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对于传承和培育民族文化、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有着重要影响。

无锡名人故居星罗棋布,活化利用情况却参差不齐。

文章以名人故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无锡不同类型的名人
故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以钱锺书故居为例,围绕展陈提升、空间优化、
功能叠加、文旅融合等方面对其活化利用现状进行阐述,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名人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推动“文物+”多元融合等策略与建议,从而盘活
遗产资源,以合理利用反哺保护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蒋心怡
【作者单位】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浅析无锡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钱钟书故居为例
2.名人故居文
化资源活化利用情况调研——以山东省临沂市羲之故居探索实践为例3.场域理论
下名人故居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苏廷玉故居为例4.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方法——以杭州余杭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引言《城南旧事》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小说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城南旧事》中家庭与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与表达方式。

1. 家庭关系的展示1.1 夫妻关系的刻画•钱仁聚与王实甫之间的婚姻生活:相互理解、信任、互助等•长明与秀珠之间的婚姻:传统观念下的差异冲突、相互成长和转变1.2 父子关系的呈现•钱仁聚作为父亲:严厉但慈爱,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关心和照顾•钱学金作为兄长:负责任并提供指导,影响弟弟思想和成长1.3 兄妹情谊与亲情的描写•温暖的兄妹情谊:一起成长、互相支持和关怀•家庭中的大家庭:多代人团聚,传承家族情感2. 乡土情怀的反映2.1 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农民、佃户、村干部等,全面展现乡村生活的韵味与变化•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四季变迁,凸显对乡土环境的深厚感情2.2 对乡土文化的强调•乡规民约: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风俗民情:祭祀、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增加故事情节趣味性2.3 始终不渝的归属感•主人公回忆故乡时表达出对家庭和故土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事中多次提及对家园与集体记忆独特而深厚的认同感。

结论《城南旧事》通过对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小说中展现的家庭关系凝聚着亲情、友情和恋人之间的羁绊,而乡土情怀则重塑了人们对故土、家园与集体认同的情感。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城南旧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社会景象,激发了读者对家庭关系与乡土文化的深思与回味。

钱钟书故居参观

钱钟书故居参观

钱钟书故居参观钱钟书先生的故居,位于无锡的一条宁静的小巷内。

这条巷子原名“七尺场”,现已被统称为“新街巷”了。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钱钟书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第一期修复工程主要是新街巷30号,该户建筑面积50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平房二进,每进面阔七间;中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侧厢一间;东有备弄,弄底另有厨房,餐室,柴屋数间,后有花园。

续建的房屋就在花园内的西北角,有二层楼房四间,附属平房数间,其中东首一间楼房称“还续书楼”,楼后有平房一间,独成小院,称“梅花书屋”,其砖雕门额完好。

在标有“30号” 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的左右墙角处,至今还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的花岗岩界石各一方。

这所宅第,系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筹建的,是一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被学界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中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

他的作品中,集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幽默之语俯拾皆是。

《围城》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幽默的小说,人们了解钱钟书的幽默,也大都来自《围城》。

”1971年,钱杨夫妇从五七干校回京,房子被人强占,两人只好住在社科院文学所的办公室里,白天写作的桌子,晚上打开铺盖就是床。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钱锺书开始整理多年积累的笔记,着手写作《管锥编》。

当时“文革”尚未结束,钱锺书就敢写那些与“三忠于,四无限”毫无关系的书,可见其惊人的勇气。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

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

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锺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他1910年11月21日生于无锡一书香门第,其父钱基博是文史大家,一生著作甚丰。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作者:钱之俊来源:《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1期策划人语一百年前,宣统二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带着晚清最后一抹残阳,在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位日后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家——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虽饮誉海内外,但一生淡泊名利,尤其后半生,更是行事低调,诸如这种周年纪念他曾表示过极大的反感。

可面对如今这种追名逐利、人世浮躁、学术腐败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目光重新转向大师钱钟书,没有理由不向青年学子们重新打开钱钟书这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让大家看看上一代学者是如何读书、治学、做人的。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大师风范,后世学子当铭记于心。

人物简介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早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公费留学牛津大学,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后调入社科院,晚年曾任社科院副院长。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各种单篇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

其中《围城》风格独特,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60年来,钱钟书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晚年被誉为“文化昆仑”。

主题分解材料之一:钱钟书自称“是一个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他总是力图站在“人生边上”,对“名利”二字取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

就是在推辞不掉,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后,他仍不觉得自己是个“官”,还是一如既往地专心著作,丝毫不为名利所动。

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鉴于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钱先生却坚决不肯接受。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乡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许多作家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其中,钱钟书先生的《边城》就是一部深刻表达对乡土文化喜爱的小说。

《边城》以反抗外族入侵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边疆小城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追求的不仅是保卫家园,更是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研读与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边城》展现了乡土文化对人性的影响。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与乡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主人公的父母都是从边疆地区移民到小城的,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风俗习惯,积极传承乡土文化。

他们重视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传统的尊严,教育着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归属感。

小说中的乡土文化成为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他们的心灵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边城》描绘了乡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小说中的边疆地区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风土人情独具特色。

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描写了小城中的庙会、乡村银楼、农舍等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独特的时空之中。

小说中的人物对于这些特色的场景和文化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他们来说,乡土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认同。

再次,《边城》强调了乡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注重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四季变化的描写,小说赋予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深层的意义。

在小说中,人物常常与自然相依相伴,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作者通过对乡土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让读者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美妙之处。

最后,《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呼唤着人们对于乡村的重新思考。

小说中的乡土文化表现出了一种朴实、深厚的内涵,使人们思考自身的文化传承与传统习俗的价值。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思考,读者不禁反思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乡村文化的逐渐丧失。

关于家风的故事

关于家风的故事

关于家风的故事家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

从那时起,家族成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条文规定,更成为家族的精神“图腾”。

中国自古讲究礼仪,孔夫子所推崇的大周礼仪应该是古代社会较成熟的礼仪制度,所以古人自傲地说来自礼仪之邦。

关于家风的故事:1、钱基博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朱德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

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

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

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

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

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

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3、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无可进的进口 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

一无可进的进口 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

“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试论《围城》中的方鸿渐徐泽清摘要: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一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在这本书里,有人读到了‚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有人认识到了中国某一部分社会的弊端,有人看到了中西文化中的丑陋,有人悟到了人类心理的某种共通性。

《围城》序里作者也直言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时代的灵感源泉。

著名教授夏志清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知名教授唐沅指出: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讽刺小说在艺术创造上的一个里程碑。

著名学者丁国强说:钱钟书在《围城》结尾设臵的那只慢了5个钟头的祖传老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的冲突。

‚围城‛心态不仅表现在婚姻问题上,它是一个古老的预言、纠缠着世人。

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造成人物悲剧的因素来看,《围城》是一部探讨现代人类命运的深含哲学意蕴的现代主义杰作。

作品以归国留学生方鸿渐在爱情、婚姻乃至事业上的多次失败来结构全书,展开了对旧中国这一‚围城‛中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在方鸿渐等人从这一‚围城‛到那一‚围城‛的不断追求和不断失败的经历中,其性格无疑‚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窥视到人性的弱点,感受到作为人类、作为人的诸多无奈和痛苦。

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高中必读书目 乡土中国

高中必读书目 乡土中国

高中必读书目,乡土中国
以下是一些在高中阶段要阅读的关于乡土中国的书籍推荐:
1. 《茶馆》–鲁迅
这是一部描写乡土中国现实的戏剧作品,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落后。

2. 《红楼梦》–曹雪芹
这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乡土中国的小说,通过描述贾府的兴衰和宁荣二府的生活,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和道德败坏。

3. 《围城》–钱钟书
这是一部以小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颜楚一的生活和思想,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封闭性和等级观念对个人的束缚。

4. 《活着》–余华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苦难,以及人们对生存的追求和坚持。

5. 《家》–巴金
这是一部描写旧中国农村家族生活和变迁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丁家的命运,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封建制度、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

6. 《骆驼祥子》–老舍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贫穷苦工的生活和追求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祥子的故事,揭示了乡土中国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道德冲突。

7. 《白鹿原》–陈忠实
这是一部以中国北方乡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白鹿原上各个家族的纷争和命运,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封建伦理观念、封建残酷和土地问题。

以上是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重要书目,它们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暑期社会实践——无锡之行

暑期社会实践——无锡之行

社会实践报告前言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探索无锡红色文化,感受江南鱼米之乡的魅力。

6月30日,我们一行人来到无锡,开始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几天来,我们探访了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泰伯庙、惠山古镇、鼋头渚公园、无锡博物馆等地。

正文此次无锡之行中,钱钟书故居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名人故居,更重要的是,钱钟书老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钱老故居它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

钱钟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

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

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

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

这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1926年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力。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参观钞票钟书故居有感(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无锡籍的文化名人,钞票钟书老先生算是其中之一。

在一具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兰亭小学三(4)中队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钞票钟书故居。

钞票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精通多种语言,经历力超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围城》《谈艺录》《毛泽东诗词》英译版等。

钞票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白墙高院,青砖青瓦,处处透出中国传统建造的古朴和优雅。

我们排着队走进大门,门厅中间一道屏风前立着钞票钟书半身像,他戴着一副眼镜,嘴角略带微笑,显出智慧又别失幽默的形象。

半身像额头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钞票钟书纪念馆"六个大字。

经过门厅是个狭长的天井,两棵大树遮拦住骄阳,清静安宁,西面第一间是先生的卧房,一张雕花的旧床和简单桌椅让我们宛然看见他青年时的日子景象。

天井向里,跨过一排木格门,一眼就看到大堂上方又是一块匾,上书"绳武堂"三字苍劲有力,下面是一副《古松清泉图》,堂上摆着一些老式的椅子和茶几,一切都像回到了过去。

长辈们喝着茶,听着隔间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聊天说地。

这个地方确信记录了很多先生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故居内其他房间里,陈列了许多钞票钟书爷爷的生平事迹介绍和一些他的日常用品,像怀表、毛笔、钢笔、印章等。

一边走,周老师一边给我们说述:因为家里办过私塾,因此钞票钟书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尽管有过目别忘的本事,但他依然会把书读几遍并做好笔记。

19岁钞票钟书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用了,25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留学,在国外经常日夜埋头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宝贵书籍。

他的这种时时间刻勤奋学习的精神令我震撼!最后,在那个装满钞票钟书爷爷旧时回顾的空间里,我们拉开了假日小队的横幅,签下各自的名字,合影留下了我们的脚迹。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10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享有“文化昆仑”之誉的钱钟书,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但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幽默、率真的个性更有看点,这里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有趣的名字来历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过继给伯父钱基成。

据长辈说,钱钟书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遂为他取名“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

翌年,钟书“抓周”。

结果他抓了一本书,父亲钱基博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后来他成了一个“只要有书可读,别无需求”的学者,竟应验了“抓周”和父亲取名的期望。

于是“钟书”成了他的学名,“仰先”就成了小名,家人便习惯叫他“阿先”、“先儿”、“先哥”。

鉴于“先”与“亡”近义,又将“先”字改为“宣”。

1920年,10岁的钱钟书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钟书改字“默存”,意为要他少说话。

后据夫人杨绛介绍:钟书曾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

这也许是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

杨绛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

“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到克制作用。

因为他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专爱胡说乱道。

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痴气率真的天性钟书打小就爱看书,常跟伯父上茶馆喝茶,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

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

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子”读成“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

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十岁入东林小汇总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十岁入东林小汇总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钱钟书故居(无锡市)

钱钟书故居(无锡市)

钱钟书故居(无锡市)钱钟书故居是一组典型的近代江南民宅,它的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东有备弄,中有天井。

整体建筑典雅别致、结构紧凑、特色明显。

陈设古朴素净,简朴中蕴含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

以下是中国建筑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钱钟书故居的详细介绍。

钱钟书故居名“绳武堂”,位于无锡市。

该房屋是由钱钟书祖父钱福炯在1923年修建的。

1925年,钱钟书的叔父钱基厚家中人口较多,征得父亲的同意,又增建了4间两层楼。

整个故居占地1600平方米,共有平房28间,楼房4间,大小天井11个,古井3眼,东有厨房,后有花园,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

故居前临新街巷,一进面宽七间,中间六扇排门是钱家大门,门头高悬“钱钟书故居”匾额;靠近墙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钱钟书故居”。

大门两侧的柱墩上镶有一副砖雕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

“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

钱易,杭州人,自幼聪明好学,17岁中进士,被誉为江南才子。

苏轼有首《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的诗,诗中的“二钱”即宋初文坛领袖钱易、钱惟演兄弟,苏轼盛赞“二钱”的卓越才华。

上联说,要传承钱易的文采;“射潮”指吴越王钱镠“钱塘射潮”故事。

五代时,钱塘江堤年久失修,每逢大潮,百姓受淹,苦不堪言。

钱镠组织民工整修堤防,却一再受潮水冲击而无法施工。

有人认为是水妖作怪,钱缪令三千弓箭手对着汹涌而来的潮水射箭,潮水很快退去,堤防得以筑成。

百姓感其德,世代传颂钱塘射潮故事。

下联说,“绳武堂”子孙要继承祖宗钱镠一心为民的好传统,多做善事、实事。

走进故居大门,门厅中间立有一道屏风,上面挂一块匾额,写着“钱钟书纪念馆”六字;屏风前面是一尊钱钟书头像。

钱钟书略长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眼镜,头顶有些前秃,嘴角带着微笑,似乎还有一些腼腆;屏风上是一幅生漆画,画的是一株古槐,画旁配有诗句: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蛙鸣自一天。

应是钱钟书、杨绛的内心独白。

走过门厅,后面是个狭长的天井。

乡土中国主要内容300字

乡土中国主要内容300字

乡土中国主要内容300字
乡土中国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首先从中国的地理环境入手,讲述了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特点。

书中强调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乡土中国还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如礼仪、人情、家庭观念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阐述,乡土中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乡土中国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的观念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乡土中国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乡土中国最后还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共同体意识,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的比较,乡土中国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以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性客观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

无锡山水读后感

无锡山水读后感

无锡山水读后感无锡,充满温情和水。

当你来过无锡之后,你会发现这里的人热情和善,这里的故事温情幽美,这里的生活舒适惬意。

来过这里的人都会由衷地赞美在这里生活的人,赞美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唯有温情才能表达对来到无锡之后的感受,而太湖水则是无锡这座城印象的体现。

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而我,初知无锡是因为钱钟书的《围城》一书。

那时对钱钟书的幽默文笔深深着迷,仿佛是到了另外一片天地,什么样的作家才能用如此娴熟而有趣的笔触勾勒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在读书的时候身临其中而又忍俊不禁,后来通过翻阅杂志、文章才知道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江南水乡。

那时我就想到了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它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河上人们撑船错过,河边有洗衣淘米的妇人,岸上飘着袅袅炊烟,一条撑船可以一直走到太湖,可以看到夕阳下的水天交融。

那时对无锡的印象是脑里想象的画面,现在想来也是有温情有水。

2012年我来了无锡,看到了钱钟书故居,看见了包孕吴越的太湖。

虽然这里的人已经不再撑篙而行,但是城里有些地方还可以看见以前的影子。

那无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后来我读到了《一水倾城是无锡》,此书的作者也是江苏人,在江南大学毕业,想来对无锡是充满感情。

作者从无锡的历史到现在,从风景名胜到历史典故,从历史追溯到近现代名人,从古至今,由远及近,用优美闲适的句子写出了无锡的古今往来。

书中不但说到了无锡的何处美景,并将典故结合其中,使人更好的理解了美景,更加了解了其历史。

看太湖之美,也知道了泰伯兄弟的艰辛创业;看到薛家花园,也知道了薛福成力振国威的气魄;游蠡园,泛舟西施山庄,似乎看到了范蠡和西施归隐之后的幸福;游鸿山,知道了梁鸿和孟光的举案齐眉。

书中景中点人,人可入景,作者将人景故一笔成珠,可见其钻研之深。

在文化方面,作者寄之于景,如寄畅园与清代皇家碑刻;又如天下第二泉与《二泉映月》;寄之于市,如崇安寺的荣德生救市;寄之于食,三凤桥、王兴记、拱北楼......让读者一口气读来,似乎品了一场丰富的盛宴,里面前后古今,文化美食应有尽有,让人意犹末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南京大学徐雁(无锡市图书馆整理)关于无锡乡土文化,这个话题到底从哪里讲起,我想我们任何一个人,比如说作为我本人,我是出生在苏州的吴县,大家都知道钱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对苏州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

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的或是看过小说原著的都知道,钱先生说到了苏州的一个徐娘半老的典型,她跟她家里的仆人具有现在说法是私通的关系,在小说中间,在电视连续剧中都是没有放过这一段,就是讽刺我们苏州人的。

所以看了这一段了以后,我们觉得钱先生的家乡观念很强,他是很爱无锡的,看不惯苏州的,尤其是苏州的徐娘半老的许多的做派。

当然我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我作为苏州人我很反感,里面唯一出现的一个苏州人的典型是一个很反派,很反面的。

但另外一个方面呢,在这个中间,钱先生还讽刺了我们苏北人,我已经记不得那个口音是淮阴、淮安的还是盐城地区的了,大家一定记得他们搞票搞不到,有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吆吆喝喝的,就是那个地方的口音。

所以说明在钱先生的心目中,他是带有一种很重的地域批判意识。

一、“崇文重智”:丹桂堂里钱家风让我们先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本人是怎么来理解的。

在《围城》这个小说中,大家都记得第一个出场的是很漂亮的、法国文学博士苏文婉小姐,第二个出场的才是我们无锡的方鸿渐。

方鸿渐出现的时候,小说对他有一个描写,因为他那候已经在欧洲买了一个假文凭,已经回国了,他说,方鸿渐虽然现在27岁,早就订过婚,但没有恋爱经历,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生意。

这个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就是指当时民国时期的无锡县。

那个小县里的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围城》中的大都市就是指上海,三个行业是指打铁,磨豆腐,抬轿子。

他就说无锡人在上海能够做的十有其九是这三行。

钱先生对这三行做了个评论,他说,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再加上小县土产中间的艺术品——阿福、泥娃娃,这算是无锡的民风。

他对无锡的民风是这样的一种把握:铁的硬,说明在我们无锡人的性格中间有一种不折不饶、锲而不舍这样一种本领。

但是对做的豆腐来讲,我们知道所有的豆腐都要靠配料、佐料才能做好,所有的豆腐都是要靠厨师的烹饪、佐料,然后豆腐才能转化成为美食。

抬轿子,像薛福成故居展出的两抬官轿,再加上泥娃娃,所以钱先生就指出泥土气是无锡民风中间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

泥土气说明什么问题呢?安土重迁。

还有更大的一个特点,泥土气就是小福即安,日子很富足了,就不思进取,就淡忘了铁的硬的这个性格。

所以既然钱先生是这么来定义我们无锡文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无锡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就要有这样一种文化反潮流的精神。

什么叫文化反潮流的精神呢?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突破一点点这个性格,假如不能突破,那你这个人的一生就会很快。

所以今天我们看这些故居的时候,得到一个共同的印象,无论是薛福成,薛家,薛家大花园,还是顾毓秀,顾家,顾家应该老房子很多,现在都被高楼大厦给占了,还有钱先生的故居,钱先生的故居现在保留下来只有三之二,三分之一在建无锡中医院的时候被建设性破坏,但是这三家大户人家,尽管他们顾家、薛家、钱家没有多少人再在无锡的,但是从他的出发点来看第一条经验就是都接受了高等教育。

无论晚清时候的薛家,读书中举,还是到顾毓秀,还是钱家,出去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而且都有留洋、留学的经历,这给我们很大很大的一个启示。

我们在座的各位,我相信,你们无论是住房也好,存款也好,私家车也好可能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一个富裕的水平,至少小康吧,但是有没有想到三十年、五十年以后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自己这个家族的传承方向在哪里?我说方向就在这几家故居,就在他们那,所以让小孩受教育,受最优秀的教育,有条件的留学,出国,学成回来,这点就是这几个大户人家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围城》这部小说,他塑造方鸿渐这样一个典型,所以在我们接下来的报告中间还会有一个专题。

因为钱家、钱先生本人享受到了读书,求知识,受教育,出国留洋这个好处,所以他看不惯、容不得象方鸿渐这样的人,不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不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得过且过,最后让自己的人生变成泡沫。

二、从七尺场钱钟书故居说起关于钱钟书与无锡的乡土文化必须从钱钟书在七尺场绳武的钱钟书故居说起。

大家知道,在十年以前,1997年,当年无锡的规划已经下了批文,要把它拆掉,这在海内外的传媒界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识之士纷纷的投书报纸,对媒体发表意见,表达无锡一定要保护钱家故居。

这样的一个意见,当时有些人的有些意见说的是很激烈的,比如说钱学研究专家李宏岩先生,他就说了这样的一番言论,他说“无锡有人文之宝,无锡人不知保之,而外人保之,则梁溪之人不智也。

”就说无锡明明有这么一个人物的国宝在那,居然无锡的父母官都不把他当宝贝,在无锡以外的人都把他认为是宝贝,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喝梁溪之水长大的这些人不智慧,他说“不知之人为不智之士,则必使后人哀之”,说你这个不智慧,不明智的人做了这个不智慧不明智的事情,那么就要让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后代包括无锡的后代都要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感到悲哀,感到悲伤,这个意见可以说是说到极至了。

同时发表意见的还有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还有象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所的所长钱逊教授,钱逊教授也是无锡钱家一支,钱穆先生的儿子,还有著名的红学家李希凡先生,冯其庸先生都纷纷上书呼吁保护。

而香港著名的散文家董桥他也讲,中国的江南有许多许多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都是很珍贵的建筑遗产。

钱钟书故居为1923年所建,纯粹的无锡民居风貌,黑瓦白墙,砖木结构,三间门面,后头大概有四进,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建筑。

当时在后头还有一栋楼房,这个楼房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楼房下边种了一棵梅花,所以这个地方又称为“梅花书屋”。

这个“梅花书屋”应该说给他们钱家的文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钱家的旧居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

现在我们到钱钟书故居,到他的右厢房大家可以看到钱家的一个世系图。

钱钟书的女儿钱瑷,出生在法国,曾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的教授,钱家这么优秀的这一支,可惜这根线已经断掉了。

所以我们到钱家看那个话就可以知道,但是只要能够传下来,传承下来都出了很多的人才。

在这个故居里,钱钟书先生和他的那些堂兄弟读书、听讲、练毛笔字、做文章,最后就出了一个海内外都著名的人。

钱家的这个故居不仅仅是1923年造的这两亩四分多地的这一套普通民居,也是我们无锡乡土文化中间一个很重要的亮点。

无锡的很多名气是建立在我们历史文化名人,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无锡的各位父老乡亲要特别敬重我们无锡的教育和文化,而且特别的要有一种意识,要让自己的孩子们,无论是你教的学生还是你自己赵钱孙李家的孩子都要走这个通过教育,追求文化、科学,走这样一条知识人生的道路。

钱家是很爱国、爱民、爱老百姓的,在无锡当初1949年解放的时候他们钱家也是作出过贡献的。

现在离开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我们就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大户人家至少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有帮助的,更不用说他对这个地方的这个地税的贡献,对这个地方民风的影响,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无锡钱家这个家庭中间,人才辈出对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在这所有贡献中间,很重要的一点,三个字——爱学习。

钱家的文风很盛,人才辈出,但前提必须是要建立在传得下去的基础上。

刚才我们讲到1949年在解放的时候,江北苏北的解放军要南下,当时代表无锡工商界荣德生先生去谈判的就是钱家的钱钟汉。

我一直怀疑是方鸿渐父亲的原型,他身上的一些特征具有钱家人的影子。

直到昨天才发现原来方鸿渐的父亲糅合了两个人的特征,一个人当然是钱钟书自己的父亲,钱基博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留在无锡的叔父。

因为他留在无锡的叔父走出无锡的机会少,所以都具有乡村大地主的特征。

我们还知道在钱家老宅子中还有一位牺牲的烈士,叫钱钟仪,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只有22岁就被杀害了。

所以总体来说,钱家故居,他的子孙后代中间,有的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有的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有的象刚才说到的烈士走的是武装革命的道路。

我们今天讲的钱钟书先生走的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学作为根本,糅合西方文化,建立他自己所能达到的人文道路。

所以在为科学发展,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间,钱氏家族是有杰出的贡献的。

但所有的贡献就是三个字,就是青少年时期爱学习,具有为科学发展、国家建设、文化传承的基础。

钱先生在旧居中间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

他们家族中敦厚实朴、奋发进取的家风,对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爱学习之后,如果我们要给钱家人进行一个补充说明的话,还有四个字那就是“勤奋进取”。

勤奋说明了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这个品质是什么就是珍惜时间。

我们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拥有的最大财富是时间,我们拥有的最大动力是欲望,是人跟钱走,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理性,知识理性。

理性从受教育来。

不受教育,一个人是很难有发展的。

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我们要理性化的生存,要理性化地发展。

知识理性从受教育中来。

不受教育,一个人是很难有发展的。

我们有时候会说到这样的一个话,说某某人脑子里头只有一根筋。

为什么只有一根筋,就是他没有知识理性,他脑子里头拥有的是非此即彼,只有因和果的关系,是单线条的。

而一个拥有知识理性的人,就象我们的知识结构一样,首先是一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他的大脑思维里头,他也是复合型的,知道有这个非此即彼,有这个若此即彼,有因果关系,但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拥有知识理性的人,在他的大脑中间是多元化的。

多元化必须来自于教养,来自于识字启蒙。

所以我们看到在钱家,走出来的这些人才中间,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型的一个家庭,是我们无锡乡土文化历史上,很优秀的一个家庭,代表了我们无锡人文的一个高度。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一个凡夫俗子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占地面积是很小的,就在娘胎里头,将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占地面积也很小。

但是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占地面积是可以比较大的。

要不然为什么我们经过了旧社会,到新社会,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更新的社会,我们这些大户人家的故居还能被保存下来?为什么我们无锡的百家姓、千家姓的故居保护不下来呢?那就是因为你这个家族中间,没有出现高出一般人的杰出人物,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我们要理性化的生存,要理性化地发展。

一个人出生以后,共同的命题就是生存和发展。

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是朝物质世界发展,还是把物质当作一种手段,培养自己的孩子,发展自己的家族。

客观上我们来讲,最后在钱家的故居原址上建立了钱钟书纪念馆,保护了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两亩四分地的故居,是经过了风波和曲折才保护下来的。

当时有一种通融的方案,最残酷的方案很简单,先开发,在故居地方建一个亭子,作为对这个地方的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