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态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17 山西植被

生态学:17 山西植被

盐生草甸
➢隐花草+狗牙根草甸 ➢獐毛草甸 ➢碱蓬草甸 ➢盐地碱蓬+盐角草草甸
➢芦苇沼泽 ➢香蒲沼泽
水生植被
➢眼子菜群落 ➢慈姑+泽泻群落
山西植被
黄土高原 山西自然植被 山西省濒危植物
2020/11/7
一、黄土高原
黄土的世界
黄土剖面
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
黄土高原的地貌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林
黄土柱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群系: ➢华北落叶松+白桦林
温性针阔混交林
➢分布:海拔1200~2000 m的山地、丘 陵。
➢群系:
➢油松+辽东栎林 ➢油松+山杨+白桦林
➢分布: ➢群系: ➢辽东栎林 ➢栓皮栎林 ➢橿子栎林 ➢槲栎林
山地栎林
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
➢分布: ➢群系: ➢板栗林: ➢山茱萸林: ➢青檀林: ➢鹅耳枥+槭+榆杂木林 ➢漆树-青麸杨林
➢ 寒温性落叶灌丛 ➢ 温性落叶灌丛 ➢ 蒿类草原 ➢ 百里香草原 ➢ 针茅草原 ➢ 达乌里胡枝子草原 ➢ 山地草甸 ➢ 河漫滩草甸 ➢ 盐生草甸
寒温性针叶林
➢分布:中、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地,海拔 1800~2800之间,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 帝山、五台山、恒山等。
➢群系:
➢ 华北落叶松林 ➢ 白杄林 ➢ 青杄林 ➢ 含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林 ➢ 华北落叶松+白杄林
黄土林
黄土柱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植被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植被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落 大 都 存 在 着结 构 组 成 不 尽 合 理 的 现 象 ,大 多 景观 设计 人 员
2 相 关 植 被 生态 学 原理
植 物 的分 布 遵 循 三 向地 带 性 规 律 ,即 按 纬 向 、 经 向和 垂
都 忽 视 了天 然或 潜 在 植 被 的 价 值 ,很 少 在 设 计 时借 鉴 本地 区
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 多样f年造 景 ,将公 园等 同于 花 园或 旅游点 , 自然景 {口 二
观 多被 人工 景观 取 代 ,难 以满 足居 民与大 自然 按 触 的 需 求 。
长期以 来 ,在城 市绿化 树种 的选择上 外来 引入树 种比 例较大 ,而对于 乡土树种考 虑甚 少 ,造成 了城 市 间的 景观
中国园艺文摘 2 l年第l期 00 2
植被 生态 学在城 市 园林绿 化 中的应用
刘 启 山 高 巧玲 张 以恒
( 山东 省 济 宁 市嘉 祥 县 建 设 局 , 山东 嘉 祥 2 2 0 ) 740
摘 要 : 当前 城 市 l f ,, 由于 缺 乏 生 态 学 理 论 , 尤 其是 植被 生 态 学理 论 的指 导 ,存 在 诸 多 问题 , 如 群 落 结 构 a+- f 中 , t  ̄
宜其 生长 的坡 面上 等 。 另外 ,对优 势种 和伴 生 种 的群 落学 地位 判 定也 常 不 准确 , 比如 配 置 时往 往 把 伴 生 种确 定 为 建 群 种 。
城 市绿化 的可持续发 展 ,乡土树种在 城市绿 化建 设中必将 越 来 越 受 重 视 。以 上 诸 多 问题 ,都 可 以 通 过 应 用 植 被 生 态
单一、生物 多样性较低 、 易遭病 虫害、植 物 配置随意、城市绿化缺 少特 色、难 以满足人 亲近 自然的要 求等等 。应

第8-2讲+植被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8-2讲+植被生态学研究方法
• 2.物种多样性测量方法—物种丰富度模型模 拟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 3.物种多样性等级— • 4.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贝格-派克指数、
麦金图史指数、玛格列夫指数、香侬指数、 辛普森指数
植物群落多样性硕士最近研究--2013
• 1.成都市代表性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景观美学 评价初探
• 2.安太堡露天矿复垦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3.秦岭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更新特征
遥感技术植被应用硕士最近研究--2013
• 1.彬长煤矿地表沉陷区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 2.基于遥感技术的那曲典型草地光谱分析及类型
识别 • 3.基于SPOT5的四川省丘陵区林地遥感分类方法
研究 • 4.湿地典型植物光谱及其数据库系统研究 • 5.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地表覆被分类研究 • 等等
提示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
• 1.校正: • 影像不具备大地坐标-参照地形图,地面
控制点-线性插值办法重新采样 • 2.分区 • 细化地理单元,进行分区
• 3.分层 • 减少复杂程度-多波 断组合,获取地物影
像特征-常用方法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 影像判断-目视解译(一般用于大比尺)与 计算机监督
层次” • 4.系统取样法:一定间距取样
• 二。典型样地记录法:法瑞学派常用方法
• 三。标准样方法:美洲生态学家常用方法。 在选择群落样地上,设置许多小样方
• 四。距离测定法:选择若干点,测定点与 植株距离,进一步推算群落数量特征。
• 一、群落生态因子的调查
• (一)气象因子 • 辐射、降水、蒸发量、温度
• 步骤(1)建立解译系统:根据已有资料 • (2)地面考察 • (3)详细解译与复查 • (4)成图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分类指的是根据植被的特点和生境,将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落,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关系。

植被分布则是指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一、植被分类植被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进行,包括气候、生态条件、植物形态和功能等。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在不同的气候带内,植被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类型。

此外,根据生态条件和植物形态,植被还可以分类为常绿植被、落叶植被、草本植被、灌木和树木植被等。

二、植被分布植被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雨林等植被类型的生长。

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植被类型则以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为主。

土壤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点会对植被的适应性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沼泽和湿地等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土壤富含水分,氧气含量低,适宜水生植被的生长。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变化,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山地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适宜温度湿润的阔叶林生长,而高海拔地区则适宜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的繁茂。

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和清理,导致了植被退化或消失,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还通过引入外来物种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变了植被的原有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植物的多样性、分布、生活史、生理生态、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探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相互关系,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首先,植物生态学研究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指导。

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适应性、耐受力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保护濒危物种、开展植物保护工作。

例如,在保护自然植被方面,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种群的分布状况、繁殖特性和生长环境要求,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其次,植物生态学研究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通过研究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响应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并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例如,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和气候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其中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通过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种子萌发、扩散和定殖等过程,可以制定种子播种和人工造林的方案;通过研究植物的土壤改良和侵蚀控制机制,可以制定适合的土壤修复策略。

综上所述,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为植物保护、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促进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I. 内容描述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可谓是一日千里,这些年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研究方法的创新到理论体系的完善,从实地调查到数据分析,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手段进行植被生态学研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植被进行精确监测和分析。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效率,还拓宽了研究领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被生态的现状和变化。

其次我们在理论体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过去植被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植物地理等方面。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植被生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植被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再者我们在实地调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植被生态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活动,深入基层、农村、山区等地,对各类植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观测。

这些实地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揭示了许多植被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植被生态学家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植被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植被生态学,找出保护植被的有效途径,为我们的地球家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生态系统植被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植被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替规律。

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的手段。

一、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组成生态系统植被由不同层次的植被组成,包括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乔灌混交层等。

这些层次的植被所占比例和结构特征受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植被的组成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乔木,而草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本植物。

二、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物种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数目的多寡,还包括物种的组成和分布等方面。

生态系统植被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可以对土壤水分和土壤质量进行调节、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吸收CO2和释放氧气等。

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是互相联系的,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水平。

三、生态系统植被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植被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和演化过程。

生态系统植被演替规律包括优势种的替换、生物量和二氧化碳的分配等方面。

植物在演替过程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自然灾害或人为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演替过程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定位方法、遥感方法、模拟方法等。

定位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位面积内植物物种和数量的测量。

遥感方法是通过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植物群落的属性。

模拟方法是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变化规律。

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在生态学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植被恢复生态学原则

植被恢复生态学原则

植被恢复的生态学原则长期以来,如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使人工植被与生态环境重新融合为一体,并获得与天然植被相当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出效益,一直是一个既紧迫又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

其原因在于,以人及人的需求为中心的自然观无视植被恢复所应遵循的生态学法则,仅将植被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生命现象,从而无所顾忌地割裂植被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其后果就是克隆出以亿万公顷计的“绿色沙漠”。

而这一切都驱使我们认真思考有关的生态学原则。

原则之一:植被的生态完整性生态完整性意味着当地物种处于可繁衍的水平,而且当前的生态过程能够支持这些物种持续的繁育能力。

植被的生态完整性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完整的植被结构、丰富的植被层次和充分的地表覆盖;2、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和丰富的生态功能群体;3、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产出体系;4、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都是植被融入或者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所必须的。

完整的植被结构和丰富的植被层次以及充分的地表覆盖,意味着植被之间、植被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植被与非生命的生态要素和环境之间,有可能存在与天然植被相似的生存空间和生态关系。

从而使得在天然植被中存在的生命活动、能量及物质循环、复杂的生态关系等不致被新的植被所阻碍或打断。

同样,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和丰富的生态功能群体将可能使植被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能量,以及完全的自我维持与自然演替的能力。

而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产出体系则要求在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时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些功能或效益,否则即便达成目标,也将造成生态的破坏。

最后,作为生态完整性的实现者和指标性要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将可以证实上述生存空间生态关系和循环过程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并且其本身就是一项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原则之二:植被的异质性(或称多样性)恢复植被应具有天然生态系统所要求的异质性(或称多样性),这包括物种组成上的异质性,年龄结构上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等等。

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植被:植被的覆被,指地球表面的活的植物的覆盖。

一个地区的植被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和,是由一个或多个植物群落组成的。

2、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区内有一定的植物种类,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3、盖度:一般指投影盖度,即植物地上器官对地面垂直投影的大小,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4、群丛:是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原生裸地: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6、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情况。

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7、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最重要的种,但也可能是最低层次中具有最大覆盖度的种。

8、发生成分:是按植物种的起源地划分的成分,主要目的在于确定种的原产地,而不考虑它们的现在地理分布。

9、植物群落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候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逐季的变化,这种变动形式称为波动。

10、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化,它表现为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或生活型在群落中的水平分布格局。

11、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

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12、地上成层现象:指植物同化器官在地面以上的不同高度所形成的垂直层次结构。

13、群落物候节律:就是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群落结构和外貌随着季节更替出现的变化及所谓的季相变化。

14、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群落外貌相近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这里的生活型指较高级的生活型。

15、地理成分:是按植物现代的自然分布区的地理方向,划分为一些植物类别,或者称为分布区类型,这样的划分可以指出种的真正的地理分布中心。

二、填空1、中国十个植被型组成: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生态学视角下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

生态学视角下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

生态学视角下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植被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一方面,它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另一方面,它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土壤保持、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人类生存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恶化,全球范围内的植被变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植被变化的原因及类型人类活动是世界植被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更为显著。

人类的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变化:退化、扩张和移植。

1.植被退化植被退化指的是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活动等影响出现的衰退和破坏现象。

植被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等。

植被退化的原因复杂,其中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植被扩张植被扩张指的是植被覆盖面积的增加。

植被扩张往往是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的改善而引起的。

数量方面,大多数扩张来自于森林、草原和湿地类型。

扩张的影响对于气候和水文系统的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

3.植被移植植被移植指的是人为干预,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或将植物从一种生态系统移植到另一种生态系统。

例如,从热带到温带移植的某些树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二、植被变化的影响植被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植被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组成部分。

植被变化带来的在生态系统上的变化解败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具有不良的影响。

例如,植被退化会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植被扩张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品质等,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土地资源的利用植被变化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形成重要的影响。

例如,林业资源的移植会造成森林破坏,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活动会造成土地的抢占,破坏土壤质量,影响耕地面积。

植被类型1

植被类型1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

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毛主席说过有些人“只视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见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

分类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

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从全球范围可区分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两大类。

海洋植被的特征是生产能力低,绿色植物中藻类占优势。

陆地植被特点为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但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大,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可将其划分为植被型、植物群系和群丛等多级分类系列。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植被的种类组成、数量、结构、生活型及生态特点,以优势种最为重要。

植被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是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潜在植被。

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果园、草场、人造林和城市绿地等。

人类长期栽培的植物的组成和结构都很单调。

作用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种植彼类型与土壤类型间也呈现出密切的关系。

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经被人们知道的植物大约有40万种,它们遍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奇特的方式自己养活着自己。

绝大多数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并放出氧气。

而且,对于植物来说,不必像动物那样得到处活动或拥有复杂的神经系统,以便找到食物,植物凭着光合作用这种特殊的“自养”能力,只需“静坐”就可,远不用为“吃”忧虑担心。

生态学中的植被分类与生态适应性

生态学中的植被分类与生态适应性

生态学中的植被分类与生态适应性当谈到生态学中的植被分类与生态适应性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丰富性。

植被分类是指将植物物种划分为各个类别的过程,它基于不同植物特征的大量统计数据和分类学专业知识。

生态适应性则是指生物种群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

植被分类和生态适应性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所必须的。

植被分类植被分类是按照植物的形态、生理学特性,分环境、区域和植群等级,把大量分类群组成一张丰富的地图,展现一个有机的植物世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被分类学已经迅速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而且它一直在扩充,完善和细化植被群的分类。

植被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植被类型,同时提供有关植被结构,物种组成和植被生态特征的信息。

为什么植被分类如此重要?首先,植被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理解和描述世界上植物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植被群体的组成和分布。

其次,通过更好地理解植被类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植被的生态特征,并为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生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是指生物种群适应环境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植物种类在它们不同的生境中的表现。

植物与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对其参与到环境运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特殊的生境中,比如高寒地带、干旱荒漠和海滩等,特殊的植物能够适应并繁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事实上,一个生物物种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和繁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土地质地和灾难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植被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理解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如何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改善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以保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系统。

结论在生态学中,植被分类和生态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植被分类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不同植被类型,同时为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提供精确的信息。

城市植被恢复重建时应遵从哪些生态学原理-

城市植被恢复重建时应遵从哪些生态学原理-

城市植被恢复重建时应遵从哪些生
态学原理?
1植物转化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

2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

3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4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1。

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植物植被生态学是研究它们组成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它涉及植物生物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知识。

它用于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植物植被,旨在了解植物植被对该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

此外,它还探讨植物性能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植物植被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它涉及植物特征、生长模式、生态功能、生态影响、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等主题。

这些主题涉及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旨在研究地理空间、进化趋势和功能性。

植物植被生态学可用于研究植物植被结构和功能在环境变化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对社会和文化服务的影响。

为了确定学科的地域变化,植物植被生态学首先从类型的特征中提取重要特性和变化的方向,接着通过对植物功能的研究来理解植物植被对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的影响。

植物植被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植物活动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些组成部分是种类品种、植物结构、植物资源和植物服务的原料。

例如,根茎植物提供营养调节功能,而植物学家则用这些组成部分来确定植物植被的构成及其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植物植被生态学也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各类生物物种的分布,其中有许多是植物植被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植物植被生态学家会研究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此外,植物植被生态学也用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研究人类活动如挖矿、森林采伐、开荒以及文化景观等如何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植物植被生态学在全世界都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一个最佳方案来管理植物植被。

通过与生物多样性建设和气候变化应对有关者合作,植物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植被生态学中对干扰的解释

植被生态学中对干扰的解释

植被生态学中对干扰的解释
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干扰生态学=生物+干扰因子,即研究干扰与生物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干扰生态学中最主要的理论是中度干扰假说是指持续对种群施加中等程度的干扰对种群的发展最有利。

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产品品质变坏,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植物容易受大气污染危害,首先是因为它们有庞大的叶面积同空气接触并进行活跃的气体交换。

其次,植物不像高等动物那样具有循环系统,可以缓冲外界的影响,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比较稳定的内环境。

此外,植物一般是固定不动的,不像动物可以避开污染。

植物受大气污染物的伤害一般分为两类:受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袭击,短期内即在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称为急性伤害;长期与低浓度污染物接触,因而生长受阻,发育不良,出现失绿、早衰等现象,称为慢性伤害。

生态学中的植物生态学与保护

生态学中的植物生态学与保护

生态学中的植物生态学与保护生态学是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植物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支撑,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植物生态学与植物保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是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等因素。

植物的生理性状、形态、生长和分布都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植物对环境的作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植物对环境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为了研究这个过程,植物生态学常常通过对植物生态学特征及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的种群。

植物的种群需要在环境中进行生长、繁殖与适应,其生命活动受到种群密度、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而植物的种群动态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植物在环境中的生活和繁殖有很多策略,其中有六种主要的策略:丛生、扩散、隐蔽、耐旱、易旱和坚果驱避。

研究表明,这六种策略是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原因之一。

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植物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它们不仅可以提供我们的食品、药品等必需品,而且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和基础。

因此,保护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植物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为干扰,包括采伐、开垦、污染、过度放牧、增加火灾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植物资源的维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和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和反制这些不良影响。

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方法包括采取法律或行政措施、加强监管、推行节约资源、适度利用和保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生态学一、前言1 研究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体,研究购车个植被的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适应、动态发展、分类分步以及管理和应用。

2 植被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有很强地域性。

第一章绪论1.1植被生态学的概念植被生态学(vegeration ecology),d.mueller-dombois 和h.ellenberg在1974年首先提出。

对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做出鉴定,并要确定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区系:一定地区内出现的所有植物种或植物分类单位,而不涉及他们的数量多少或重要性。

植物区系的研究任务就是坚定一个地区的各级分类单位,研究他们的发源、发展和地理分布。

1.2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A 群落形态学(symmorphology):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包括肉眼看上去比较显著的大型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和地衣),还包括小型的不太明显的真菌、藻类以及微生物。

B 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着重研究植物群落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条件对群落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c 群落生理学(symphysiology):着重研究群落内各类有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生产力,又可成为i“机能植被生态学”。

D 群落动态学(sundunamics):主要研究群落的发生、演替和演化等。

群落的动态是群落的根本属性。

E 群落分类学(syntaxonomy):主要研究群落类型的确定并建立一定的系统,又称“系统植被生态学”。

F 群落分布学(synchonology):主要研究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植被区系历史等。

1.3植被生态学发展历史回顾1.4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5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第二章植物群落的学说植物群落既是植被的组成单位,也是植被生态学基本研究对象。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A flahault和schroter(1910)的概念:群落实有一定区系组成、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贸的植物组合。

(抓住了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不够严密,存在一定缺陷。

)B 苏卡切夫(1957):植物群落实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组合,具有均匀的种类组成和垒结,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致的相互关系。

候学煜(1960)补充:植物群落应该是在自然情况下或栽培情况下,植物在一定地段中的任何结合,这个植物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层片结构,反映着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共同性,并且在植物之间(包括高低等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的相互作用特征,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对于植物群落的理解首先要包括植物的本身,不仅是植物个体,尤其重要的是植物层片的结构,特别要注意到优势层片的结构和他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特点;同时,植物群落的概念不仅包括植物,而且还包括一定的环境特征的意义在内。

C tuxen(1957):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生物群落)是一个经过生境选择的、由植物(或动物)组成的功能单位,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作用机构,它们处在为了空间、养分、水分和能量而竞争的动态平衡之中,每个成分都作用于所有其他成分,并以生境、产量、以及一切生命现象在外观与色彩和时间进程方面的协调一致为特征。

三个定义总结出的群落的特征:a 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b 植物同住结合中的各种植物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c 植物群落不是植物的垒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

d 植物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e 植物群落是一个功能集体,执行着一定的机能。

f 植物群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界限。

g 植物群落实处在时间发展的某一阶段。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1)植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2)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起源虽然各异,但是基本因素相同,ellenberg将其归纳为五项:①某一地区的植物区系(f):形成群落的基本材料。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a):这主要取决于该种在生长地的分布,它们的传布机制和定居的机会。

又叫做进入性因子。

③种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生活型,即植物的生态特性(e);种的生理需要,以及一旦它们在该生境中定居后,影响它们彼此间竞争能力的其他特征。

④生境(h):这是指特定地点上起作用的环境因子的总和。

⑤时间(t):引起植被入侵或环境因子起变化所经过的时间。

Dierschke把植物群落的形成条件划分为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

外因包括:气候、母岩、地形、土壤、动物和人。

内因包括:植物种类组成、种的侵入及其生态特征、竞争和选择。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1 一个植物群落应有大体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强调植被的同质性和总体上的一致性。

同意群落内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无论是集群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或嵌式分布都应是大体一致的。

2一个植物群落应有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垂直层次结构是一致的,外貌是相同的,季相也是相同的,群落内的小区诺水平镶嵌也是相似的。

3一个植物群落应占有大体一致的地形部位和相应一致的生境条件。

4一个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面积。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A 有机体观点有机体的观点(organism viewpoint):把植物群落和有机体相比拟,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到稳定的顶级阶段和有机体一样尤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群落的这种生活史是芙蓉咋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在其特征方面和植物个体的生活史是一样的。

代表人物:clements。

他认为:群系并非抽象的纯粹的分类单位,而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有机体,它覆盖着以气候为标志的一个确定的地区,它能够在任何时候,通过重复基本上是同样形式的发展阶段而进行自然繁殖。

缺点:把群落比拟成有机体,并把群落的种群比拟成有机体的器官,然而种群却不会像器官那样因为衰老而消失,它们是通过环境的破坏或变化,或通过竞争而被别的种群或部分所取代,因此,一个群落的“消失”活着“死亡”和有机体因器官机能丧失而自然死亡是不一样的,同样,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也不是像植物个体发生在器官内的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变化,而是发生在种群的更替上,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成员不会像有机体的器官或组织那样在结构上直接相关联,植物群落和有机体不同,它不可能在环境条件不相同的生境或气候条件下繁殖而不丧失其一致性,群落之间缺乏遗传学基础。

B 拟有机体观点以 a.g.tansley为代表,他认为clements的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在一些种群间却有强烈的依附性,但是某些部分却是独立的,可以在其他群落内很好的发育,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群落多方面表现出整体性,当做拟有机体比较合适。

这种观点后来衍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成分和环境因素有机的构成一个系统,而在许多方面和单个有机体的构造类似。

C 种的系统分类观点以braun-blanquet为代表。

将植物群落比作一个种,并认为植物群落实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正像种是有机体系统分类中的基本单位一样。

以上三种观点共同点都是把植物群落看成是各个种的有规律的组合,组成群落的种是密切相关、互相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的实体,有它明确的边界和内部的均匀性,并与其他群落不联系的存在,因此,可以统称之为整体性观点。

“独立性”(个体性)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拉孟斯基和h.a.gleason。

他们认为:组成去罗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之中。

植物的分布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由于捐精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植物种类的组合也随之变化。

因此群落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界限,群落划分是人为的。

“梯度理论”:种是按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中的分布范围完全相同,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不组成明显的集群。

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二十连续存在的。

有机体观点出发:建立了群落单元演替顶级学说和相应的植被研究方法。

拟有机体理论出发:发展了多元演替顶级学说以及生态系统理论,成为现代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的基础。

中的系统分类观点出发:构成了法瑞学派植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精髓。

“独立性”观点出发: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威斯康星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植被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间断的,还是连续的,群落实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人们想象中的虚构。

群落单位论者只看到了组成群落种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时甚至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忽视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种间的结合较为松散,并未构成生理上的相互联系,把它们强调道像有机体各器官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妥当。

种群独立论者片面强调了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种间结合的松散关系,忽视了变化中的间断和松散结合中的联合,常把目光集中在范围较小的地段,妨碍了他们对群落间断性的认识。

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环境条件本身就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变化,这也必然反映在植被的组成结构上。

这两种观点反映生态学中两种理论体系的对立:整体论:强调系统的超特征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系统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简化论:即还原论,认为系统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此系统可以简化或分解到组分水平,最终可以根据物理学或化学原理加以解释。

2.4.3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我们认为“植物群落”一词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可指具体的,又可以抽象归并出的一个分类单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任何植物群落总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我们把组成一个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称为该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名单有价值的原因:1 每个种都有一定的生态幅度,它和环境以及和其他种之间都一定的相互关系;2 每个种都有它的演化历史,有它的发展和分布的演变过程。

一个群落的种类组成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生境条件的状况,而且也反映着群落的历史渊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上的联系。

因此,研究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的数量特征,物种的多样性和区系成分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这个群落地段上进行种类统计,通常面积较大,用最小面积法。

最小面积的定义:在该面积里,群落的组成得以充分表现。

3.1.1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通常采用在群落地段中央,逐步成倍扩大样方面积,统计随着面积扩大增加的种表,用中的数目与洋房面积增加关系,绘制出种-面积曲线,即以种的数目为纵坐标,样方面积作为横坐标,把每次中的数目和样方面积的关系标绘在坐标图中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Du.rietz最初定义:最小面积是能包括一切恒有种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