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的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它们的市场地位日益巩固,也引发了对其反垄断行为的担忧。

为维护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积极采取反垄断调查行动。

本文将就美国反垄断调查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美国的反垄断立法和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1.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一:谷歌被指控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该案例中的主要角色是谷歌,该公司因其在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而引发争议。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等机构对谷歌展开了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阻碍竞争,并向竞争对手施加不公平的竞争条件。

针对此案,美国反垄断法主要适用的是《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该法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禁止性规定。

此外,《克雷顿法》(Clayton Act)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二:亚马逊被指控不公平对待第三方卖家该案例中的亚马逊被指控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公平对待第三方卖家。

监管机构对亚马逊展开调查,并要求披露与第三方卖家交易数据、合同条款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不公平待遇等信息。

在此案例中,相关法条有《禁止价格歧视法》(Robinson-Patman Act)、《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等。

这些法条要求禁止与竞争有关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三、案例影响美国的反垄断调查案例对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对科技巨头的市场行为形成了更加严格的限制,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

其次,采取反垄断调查行动强调了维护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增强了市场监管的力度。

另外,这些案例的发生也引发了对反垄断法的议论和反思。

有人认为反垄断法应更及时地适应和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以确保公正的市场竞争。

反垄断法经典案例

反垄断法经典案例

反垄断法经典案例反垄断法是一项旨在防止市场垄断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工具。

下面列举了十个经典的反垄断法案例,涵盖了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案例。

1. 美国微软反垄断案(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orp.):该案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垄断案之一。

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

微软最终被判定为垄断企业,并被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市场竞争。

2. 欧盟微软反垄断案(European Commission v. Microsoft Corp.):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对微软展开了反垄断调查,指控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

最终,欧盟委员会要求微软改变其商业行为,并对其进行了巨额罚款。

3. 德国大众汽车反垄断案(Volkswagen Anti-Trust Case):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曾对大众汽车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勾结,操纵柴油车尾气排放数据,违反了反垄断法。

大众汽车最终被罚款并面临了巨大的声誉损失。

4. 中国高通反垄断案(Qualcomm Anti-Monopoly Case in China):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违反了中国的反垄断法。

高通最终同意支付巨额罚款,并对其授权和许可业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5. 日本电梯垄断案(Elevator Monopoly Case in Japan):日本公正贸易委员会曾对三菱电机等电梯制造商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它们滥用市场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

这些公司最终被要求改变其商业行为,并支付罚款。

6. 印度谷歌反垄断案(Google Anti-Trust Case in India):印度竞争委员会曾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的垄断地位。

谷歌最终同意支付罚款,并做出了一些改变以促进市场竞争。

美国反垄断审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审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审查案例分析近年来,美国反垄断审查案件频繁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美国反垄断审查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竞争环境,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分析几个美国反垄断审查案例,探讨其审查原则和手段。

一、谷歌反垄断审查案例谷歌搜索引擎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其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大部分。

然而,谷歌搜索引擎在其搜索结果中推荐自家产品和服务,影响了其他公司的竞争力。

美国司法部针对谷歌搜索引擎的反垄断审查案件就是以此为契机而开展。

该案件最终导致了针对谷歌的反垄断诉讼,指控谷歌在搜索市场上滥用垄断地位。

尽管谷歌声称自己没有垄断地位,但是该案件着眼的点是谷歌之所以在搜索服务市场上成功,是因为其拥有这样的地位。

而利用这个地位来推销自家产品和服务,影响了其他公司的正常竞争,才涉及到了反垄断问题。

二、Facebook反垄断审查案例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占有极高的用户市场份额。

美国反垄断机构在2019年对Facebook开展了反垄断审查,针对的就是该公司在社交网络领域中的垄断地位。

该案件的核心是Facebook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等应用,利用这些应用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抑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力。

该审查案件目前还在审理中,未来是否会对Facebook的垄断地位产生重要影响还有待观察。

三、亚马逊反垄断审查案例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之一,其在电商领域拥有着极高的市场份额。

美国反垄断机构2019年对亚马逊的采取了举措,针对的是其店铺中的第三方销售商。

该审查案件的核心是,亚马逊利用其在平台上的很高的市场份额,影响了第三方销售商在亚马逊平台上的表现。

此外,亚马逊收集的第三方销售商数据,也使得其可以优先推荐自家产品和服务,抑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力。

结语上述三个案例,均与科技企业的垄断问题有关。

美国反垄断机构在审查这些公司时,一般会针对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公司采取的市场策略等方面进行审查。

反垄断经典案例

反垄断经典案例

反垄断经典案例1. 微软案:微软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曾因垄断行为而受到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的困扰。

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引发了争议,他们被指控滥用市场力量,通过施加限制和排斥竞争对手的方式来保持其市场份额。

2. 谷歌案: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也因其在搜索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受到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谷歌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操纵搜索结果和排斥竞争对手来保持其市场垄断地位。

3. IBM案:IBM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之一,曾因其在计算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受到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IBM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限制对竞争对手的技术访问和施加不公平的销售政策来保持其市场份额。

4. 标准石油案:标准石油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曾因其在石油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受到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标准石油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控制石油价格和施加限制性交易条件来排除竞争对手。

5. AT&T案:AT&T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曾因其在电话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受到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AT&T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限制对竞争对手的网络接入和施加不公平的定价政策来保持其市场份额。

6. 购物中心案:购物中心是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购物中心开发商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施加不合理的租金和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来保持其市场垄断地位。

7. 航空公司案:航空公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航空公司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垄断航线和施加不公平的价格政策来排除竞争对手。

8. 药品市场案:药品市场是医疗行业的关键领域,一些制药公司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操纵药品价格和限制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来保持其市场垄断地位。

9. 银行业案:银行业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领域,一些大型银行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控制利率和限制竞争对手的市场准入来保持其市场份额。

10. 电信业案:电信业是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电信公司被指控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操纵通信费用和限制竞争对手的网络接入来排除竞争对手。

《反垄断法》的有关案例

《反垄断法》的有关案例

《反垄断法》的有关案例
《反垄断法》是一项旨在防止市场垄断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

以下是一些与《反垄断法》相关的案例:
1. 微软反垄断案,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了反垄断
诉讼,指控微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
公司的竞争,特别是在互联网浏览器市场上。

最终,微软达成了一
项和解协议,同意改变其商业行为,并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罚款。

2. 谷歌反垄断案,谷歌在多个国家面临着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其中包括欧盟、美国和印度等地。

指控谷歌滥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
上的垄断地位,不公平地偏向自家产品,限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

这些案件仍在进行中,尚未有最终结果。

3. 美国反托拉斯案件,美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反托拉斯案件,例如标准石油公司的分裂案、贝尔系统的分拆案等。

这些案件涉及
到反垄断法的适用和限制垄断企业的行为。

4. 中国反垄断调查,中国自2008年颁布《反垄断法》以来,
陆续对多家国内外企业展开了反垄断调查和处罚,包括高通、英特
尔、大众汽车等。

这些案件展示了中国政府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决心。

总的来说,反垄断法案例涉及到各种行业和国家,反映了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视,也提醒企业需要遵守反垄断法规定,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多样化。

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

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

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一、引言垄断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它会导致市场失衡,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扭曲整个产业链。

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垄断政策来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本文将介绍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

二、美国反垄断典型案例1. 微软案微软公司在90年代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绝对霸主,但其行为被认为违反了反垄断法。

1998年,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优势地位,限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力。

最终,在2001年3月26日,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并被判处分拆成两家公司。

2. 谷歌案谷歌公司在搜索引擎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并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2017年6月27日,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公司开出了22.4亿欧元的罚单,并要求其停止滥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三、欧洲反垄断典型案例1. 苹果案2016年8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苹果公司必须向爱尔兰政府支付130亿欧元的税款。

欧盟认为,苹果公司在爱尔兰享有特殊的税收优惠,这违反了欧盟反垄断法。

2. 德国大众案2016年9月,德国联邦卡特尔署指控大众汽车公司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大众被指控在排放测试中使用了作弊软件,并因此被罚款10亿欧元。

四、中国反垄断典型案例1. 联想案联想公司在2003年被中国反垄断机构指控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联想最终同意支付1.25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同意改变其营销策略。

2. 阿里巴巴案2015年1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反垄断调查,并要求其停止将商家限制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

阿里巴巴最终同意支付14.4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承诺改变其商业行为。

五、结论以上案例表明,全球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反垄断政策,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企业应该遵守反垄断法规,保持公平竞争,促进市场发展。

法律经济学著名案例(3篇)

法律经济学著名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微软垄断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

20世纪90年代,微软凭借其操作系统Windows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

然而,微软的垄断行为引起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的关注。

经过长达7年的调查和审理,最终在2001年,美国法院对微软做出了垄断判决。

二、案件经过1. 调查阶段1998年,FTC和司法部开始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调查。

调查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2)微软在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之间的捆绑销售,损害消费者利益;(3)微软在软件授权方面的限制性条款,阻碍市场公平竞争。

2. 审理阶段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受理了FTC和司法部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

审理过程中,双方围绕以下争议焦点展开辩论:(1)微软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微软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微软的垄断行为是否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

3. 判决阶段2001年,美国地方法院判决微软构成垄断,并要求其进行以下整改:(1)将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分开销售;(2)向竞争对手提供必要的软件接口;(3)修改软件授权条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微软不服一审判决,向美国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2004年,美国上诉法院维持了地方法院的判决,并要求微软进一步整改。

1. 微软垄断案对全球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案使得全球软件行业开始关注反垄断问题,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垄断行为的监管。

2. 微软垄断案促进了竞争政策的完善。

美国司法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竞争政策,为后续的反垄断案件提供了有益借鉴。

3. 微软垄断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微软被迫改变垄断行为,使得消费者在软件选择和价格方面获得了更多权益。

四、案例分析1. 法律经济学视角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微软垄断案体现了以下特点:(1)市场失灵: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导致市场失灵,损害消费者利益;(2)外部性:微软的垄断行为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产生外部效应,影响市场公平竞争;(3)公共利益:微软垄断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反垄断手段予以纠正。

英美法律制度案例(3篇)

英美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1990年代初,微软公司凭借其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和广泛的市场份额,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微软的垄断地位逐渐显现,引发了美国司法部对其垄断行为的调查。

二、案件概述1998年,美国司法部以微软公司垄断市场、限制竞争为由,向其提起诉讼。

该案历时数年,最终以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而告终。

三、案件焦点1. 微软是否构成垄断?2. 微软的垄断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3. 如何解除微软的垄断地位?四、案件分析1. 微软是否构成垄断?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或市场中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微软垄断案中,司法部认为微软通过以下方式构成了垄断:(1)在操作系统市场,微软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和广泛的市场份额,对竞争对手形成了压制。

(2)微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捆绑销售其他软件产品,如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3)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对竞争对手进行了打压,如限制竞争对手的软件兼容性、提高进入门槛等。

2. 微软的垄断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司法部认为,微软的垄断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消费者被迫使用微软的产品。

(2)降低了软件行业的创新速度,竞争对手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3)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

3. 如何解除微软的垄断地位?针对微软的垄断行为,美国联邦法院判决如下:(1)微软必须将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核代码与第三方软件分离,允许竞争对手的软件产品与Windows系统兼容。

(2)微软不得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捆绑销售,消费者有权选择其他浏览器。

(3)微软不得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如限制软件兼容性、提高进入门槛等。

五、案件影响1. 微软垄断案的判决,对美国反垄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适用案例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适用案例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适用案例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美国的一项反垄断法规,旨在保护自由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不受垄断企业的侵害。

该法规规定,任何企业或组织,只要它的行为有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负面影响,都可能触犯反托拉斯法。

以下是一些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适用案例。

1. 微软案微软公司被指控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并被判定为垄断行为。

其主要违法行为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强迫个人电脑制造商只能搭载微软的操作系统,限制其他操作系统的竞争,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自由度,扰乱了市场秩序。

该案件持续了数年,微软公司最终同意达成和解,以避免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2. 高通案201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起诉高通公司,指控其滥用其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FTC认为,高通公司采用了不公平的贸易条款,迫使手机制造商只能使用其芯片产品,从而限制了市场竞争和创新。

高通公司被判定违法,并被处以10亿美元的罚款。

3. 谷歌案2019年,谷歌公司也因垄断行为而受到指控。

美国司法部发起了一项针对谷歌的反托拉斯调查,并指控其在搜索引擎市场上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从而抑制了其他搜索引擎的竞争和创新。

谷歌公司正面临着巨额罚款和监管机构的更加严格的监管。

4. 超级市场案一些超级市场也被指控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他们通过与供应商的合谋,固定物品的价格,从而限制了竞争。

此类行为将影响市场中其他竞争者的利益,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超级市场却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总之,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旨在保护消费者、维护市场竞争和鼓励创新,避免垃圾企业的垄断行为。

不遵守这些规定的企业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相反,严格遵守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

中小型企业也有了更好的机会能够获得公平机会去竞争,并创新。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化案的比较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 T&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

A 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除其他制造企业。

当司法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司的例子。

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从而形成胶卷生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

最终,司法部判A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是反竞争。

A T&T和柯达的一体化的主要区别:一是行业特点不同。

虽然AT&T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它把终端设备都垄断了,使得1982年以前的电讯设备下游市场几乎都被AT&T垄断,可以说A T&T是电讯设备的垄断买主。

而胶卷行业的用户是分散的竞争性买主,柯达没有足够的市场支配地位,而且它这种核心技术促进了胶卷行业的竞争。

二是柯达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尽管柯达产品的开发导致其他厂商(主要是Berkey)的成本增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生产新的产品。

实际上,柯达的行为促进了其他胶片生产厂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而AT&T是按其设备标准设计公共网络的标准,如果其他制造商不采用AT&T的标准,其设备就无法与公共网络连接。

因此,可以说柯达公司是利用竞争优势,而AT&T公司是滥用市场力量,其一体化和保密是反竞争的。

由此可见,一体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主要判据是一体化企业是否滥用市场力量,关键要分清滥用市场力量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区别。

(二)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波音和麦道公司分别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老大和老二,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1位和第3位。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检索日期:2007年10月27日自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实施以来,美国最大的反垄断案有:一、美孚石油公司案约翰·洛克菲勒开的这家公司被指控以收购竞争对手、迫使铁路公司向对手实行歧视性待遇等措施来垄断石油业。

美孚石油公司也控制了大约九成的市场份额。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这家公司罪名成立,最后它被拆散成34家公司,其中包括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莫比尔、Chevron和Amoco等公司。

这些后来的新公司股票价格实际上都上涨了,使得洛克菲勒比以前更加有钱。

二、美国烟草公司案被控以杀价竞争等方式垄断香烟业,独霸美国烟草市场95%的份额。

1911年被判有罪,拆成16家公司,存活下来的最大两家是R.J.雷诺兹和英美烟草公司。

三、美国钢铁公司案被控因规模庞大而形成对钢铁贸易的垄断,控制了2/3的市场。

1920年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规模本身并不构成垄断。

因此案失利,联邦政府的反垄断大案沉寂了约20年之久。

四、美国铝公司案美国政府从1945年初开始,一直将这家公司告到二战结束后,旨在终止这家公司对铝品市场的垄断。

最后政府把战时铝制品的生产厂卖给雷诺兹铝业及凯泽铝业公司,扶植起一个竞争性的市场。

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案1969年,IBM被控垄断计算机市场,手段是:将软硬件捆绑在一起、宣布尚不存在的机器的生产计划、使顾客推迟了与竞争对手签合同、为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津贴等。

当时IBM的市场占有率为65%。

这是美国政府在微软案前与计算机有关的最大一起反托拉斯官司,前后共打了13年。

1982年,司法部撤消了此案。

六、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1974年,AT&T被控利用其在市话服务上的垄断势力排斥长话及电话设备的竞争对手。

双方在1982年IBM官司结束的同一天达成调解,AT&T保持长话业务,但同意在1984年把市话业务让独立出去的7家本地电话公司经营。

七、英特尔公司案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宣布:Intergraph公司诉Intel垄断罪名不成立。

美国三次垄断法律案件(2篇)

美国三次垄断法律案件(2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现象,长期困扰着各国政府。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反垄断法的国家,其垄断法律案件对全球反垄断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三次具有代表性的垄断法律案件,探讨反垄断法的演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美国三次垄断法律案件1. 美国钢铁公司诉美国案(United States v.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美国钢铁公司诉美国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重大的反垄断案件。

1906年,美国联邦法院根据《谢尔曼法案》第2条,对美国钢铁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诉讼。

此案的核心争议在于,美国钢铁公司是否滥用其垄断地位,损害了市场竞争。

法院认为,美国钢铁公司的垄断行为违反了《谢尔曼法案》第2条,判决该公司拆分。

这一案件确立了反垄断法在美国的法律地位,标志着美国政府开始对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2. 亚瑟·安德森诉美国案(United States v. Arthur Andersen)亚瑟·安德森诉美国案是美国反垄断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2002年,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爆发,导致其审计师亚瑟·安德森公司陷入困境。

美国司法部以垄断为由,对亚瑟·安德森公司提起诉讼。

法院最终判决亚瑟·安德森公司违反了《谢尔曼法案》第1条,但并未对其处以罚款。

此案引发了对反垄断法在金融领域的适用问题的广泛讨论,促使美国反垄断法在金融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

3. 谷歌诉美国案(United States v. Google)谷歌诉美国案是美国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

2018年,美国司法部以垄断为由,对谷歌提起诉讼,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了市场竞争。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谷歌是否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法院尚未作出最终判决,但此案对全球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对互联网巨头垄断行为的广泛关注。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

美国若干著名反垄断案检索日期:2007年10月27日自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实施以来,美国最大的反垄断案有:一、美孚石油公司案约翰·洛克菲勒开的这家公司被指控以收购竞争对手、迫使铁路公司向对手实行歧视性待遇等措施来垄断石油业。

美孚石油公司也控制了大约九成的市场份额。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这家公司罪名成立,最后它被拆散成34家公司,其中包括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莫比尔、Chevron和Amoco等公司。

这些后来的新公司股票价格实际上都上涨了,使得洛克菲勒比以前更加有钱。

二、美国烟草公司案被控以杀价竞争等方式垄断香烟业,独霸美国烟草市场95%的份额。

1911年被判有罪,拆成16家公司,存活下来的最大两家是R.J.雷诺兹和英美烟草公司。

三、美国钢铁公司案被控因规模庞大而形成对钢铁贸易的垄断,控制了2/3的市场。

1920年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规模本身并不构成垄断。

因此案失利,联邦政府的反垄断大案沉寂了约20年之久。

四、美国铝公司案美国政府从1945年初开始,一直将这家公司告到二战结束后,旨在终止这家公司对铝品市场的垄断。

最后政府把战时铝制品的生产厂卖给雷诺兹铝业及凯泽铝业公司,扶植起一个竞争性的市场。

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案1969年,IBM被控垄断计算机市场,手段是:将软硬件捆绑在一起、宣布尚不存在的机器的生产计划、使顾客推迟了与竞争对手签合同、为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津贴等。

当时IBM的市场占有率为65%。

这是美国政府在微软案前与计算机有关的最大一起反托拉斯官司,前后共打了13年。

1982年,司法部撤消了此案。

六、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1974年,AT&T被控利用其在市话服务上的垄断势力排斥长话及电话设备的竞争对手。

双方在1982年IBM官司结束的同一天达成调解,AT&T保持长话业务,但同意在1984年把市话业务让独立出去的7家本地电话公司经营。

七、英特尔公司案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宣布:Intergraph公司诉Intel垄断罪名不成立。

反垄断法 案例

反垄断法 案例

反垄断法案例反垄断法是一种旨在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工具。

通过禁止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旨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维护经济稳定。

以下是一些反垄断法案例的介绍,以展示反垄断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微软案(美国):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反垄断调查。

微软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垄断地位,限制竞争。

最终,法院判决微软违反了反垄断法,并下令对其进行拆分,以维护市场竞争。

2. 谷歌案(欧盟):欧洲委员会在2017年对谷歌公司进行了一项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滥用市场地位的罪名对其处以24.3亿欧元的罚款。

谷歌被指控在其搜索引擎结果中操纵竞争,并不公平地限制竞争对手的机会。

3. 高通案(中国):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对高通公司开展了反垄断调查。

高通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垄断地位,强制使用其专利技术并收取过高的费用。

最终,高通同意支付巨额罚款,并对其商业行为进行调整。

4.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案(美国):1982年,美国政府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进行了反垄断诉讼。

AT&T被指控垄断美国的长途电话市场,并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

最终,AT&T同意分拆成几家独立的公司,以促进竞争。

5. 苹果案(欧盟):欧洲委员会在2016年对苹果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爱尔兰税务安排的违规行为对其处以130亿欧元的罚款。

苹果被指控通过与爱尔兰政府达成特殊税收协议,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6. 京东案(中国):2018年,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京东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滥用市场地位的罪名对其处以60万元的罚款。

京东被指控限制第三方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产品,从而扼杀了竞争。

7. 联邦快递案(美国):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被指控在其配送市场上滥用市场地位,并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

最终,联邦快递同意支付2400万美元的罚款,并采取措施改善其商业行为。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反垄断法是一种监管经济体中防止垄断行为的法律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反垄断法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案例一:微软反垄断案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由于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支配地位,引起了反垄断调查。

美国联邦反垄断机构负责调查并提起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市场地位,违反了反垄断法。

分析: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排斥竞争对手的行为,比如,禁止计算机制造商预装竞争对手的软件、限制用户自由选择其他产品等等。

法院最终判决微软在该案中违反了反垄断法,并要求微软改变其商业行为。

案例二:阿里巴巴反垄断案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因被指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排斥竞争和操纵价格而面临反垄断调查。

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对阿里巴巴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实施了反垄断处罚。

分析:阿里巴巴被指控利用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垄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排斥竞争对手的措施,比如,强制天猫平台经营商只能选择一家电商平台、以及强迫商家独家经营等等。

中国监管机构最终决定对阿里巴巴处以巨额罚款,并要求其改正其行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明显看出,反垄断法的核心是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平等,预防并惩治企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首先,反垄断法的目的是防止市场出现垄断而导致缺乏竞争,维护企业间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监管机构应采取行为调查与案件处理,确保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反垄断法的实质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福利。

垄断行为往往会导致限制供应、抬高价格等消费者不利的后果,因此监管机构需要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市场效率。

最后,反垄断法通过处罚违反法规的企业,对垄断行为产生震慑作用,预防未来垄断行为的发生。

同时,对于受到垄断行为侵害的受害者,监管机构应提供补救措施和赔偿机制。

总体而言,反垄断法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垄断行为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遏制。

反垄断法律逻辑案例(3篇)

反垄断法律逻辑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软公司逐渐成为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的领导者。

然而,微软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引起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注意。

经过长达几年的调查,FTC于1998年对微软公司提出了反垄断指控。

以下是微软垄断案的详细过程。

二、案情概述1. 微软的垄断地位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最初以开发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起家。

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逐渐成为全球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与此同时,微软的办公软件Offic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等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2. FTC对微软的调查1997年,FTC开始对微软进行调查,指控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计算机制造商预装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FTC认为,这种行为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阻碍了市场竞争。

3. 微软的反垄断诉讼面对FTC的指控,微软公司坚决否认,并提出了反垄断诉讼。

微软认为,其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激烈,不存在垄断行为。

4. 法院审理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对微软垄断案进行了审理。

法院认为,微软确实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随后,法院判决微软进行结构性改革,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业务分开。

三、法律逻辑分析1. 垄断的定义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了某一市场的供给,使得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或退出市场。

在本案中,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符合垄断的定义。

2. 垄断行为的认定法院认为,微软强迫计算机制造商预装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阻碍了市场竞争。

这种行为属于垄断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3. 垄断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垄断企业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结构性改革等。

垄断协议 宽大制度适用案例

垄断协议 宽大制度适用案例

垄断协议宽大制度适用案例
垄断协议宽大制度是指针对垄断行为的特定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对垄断参与者施加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的制度安排。

以下是几个垄断协议宽大制度适用案例:
1. 微软案:1998年,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滥用市场地位进行垄断行为。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微软同意改变自身的商业行为,并接受监管和限制。

在与微软的和解协议中,微软同意开放其操作系统的接口,允许其他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减少对竞争对手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减轻了微软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2. 谷歌案:2017年,欧盟委员会针对谷歌滥用其市场地位的
行为对其进行调查,并最终作出决定,要求谷歌支付22.3亿
欧元的罚款,并改变其商业行为。

然而,欧盟法院判决认为谷歌在其竞争政策方面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特别是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增加欧洲竞争对手的展示空间等举措,使得用户能更方便地选择竞争对手,因此该案例中的宽大制度适用于谷歌。

3. 卡特尔案:在一些国家的反垄断执法中,如中国、欧洲等,对于存在的卡特尔垄断行为,如果卡特尔企业能够主动向当地反垄断部门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主动配合反垄断执法机关的调查,或者提供其他有益于案件调查的信息,那么反垄断执法机关有可能对其予以宽大处理,减轻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垄断协议宽大制度适用的特点,即对于垄断
参与者改正错误、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采取措施促进竞争等积极行为,反垄断执法机关有可能减轻或免除其法律责任。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垄断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日益凸显。

因此,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来规制垄断行为,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几个典型反垄断案例的研究,探讨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与挑战。

案例一:微软反垄断案背景20世纪末,美国微软公司因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高份额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

政府指控微软利用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对手产品的使用,损害了市场竞争。

结果经过长时间的法律斗争,微软最终被判决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法院要求微软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开放其软件代码,允许其他公司的产品更好地与Windows兼容。

此案例成为全球范围内关于高科技产业反垄断的重要先例。

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处罚背景2018年,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处以43亿欧元的罚款,理由是谷歌滥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其在线购物服务排挤竞争对手。

结果谷歌被要求停止其反竞争行为,并对其搜索引擎算法进行调整,以保证所有购物比较网站都能在搜索结果中获得平等的待遇。

此案表明了欧盟在维护数字市场竞争中的决心。

案例三:中国反垄断第一案——高通案背景高通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供应商之一,在中国市场上因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遭到调查。

中国国家发改委指控高通存在不公平的专利许可条款和过高的专利费用。

结果最终,高通同意支付60.88亿元人民币(约9.75亿美元)的罚款,并调整其商业行为,包括降低专利费用和修改专利授权协议。

这一案例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反垄断执法领域的地位日益提升。

结论以上案例表明,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施反垄断法时存在差异,但共同目标是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国反垄断案件将更加复杂,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新的挑战。

反垄断经典案例

反垄断经典案例

反垄断经典案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行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垄断行为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扭曲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反垄断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反垄断领域的经典案例,以期加深对反垄断工作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反垄断案例——标准石油案。

19世纪末,美国的石油产业由约翰·D·洛克菲勒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垄断。

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控制了石油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方方面面,垄断程度之深令人震惊。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出面介入,最终于1911年将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34家独立的公司,恢复了市场竞争秩序。

标准石油案成为了美国反垄断法律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契机,也为后来的反垄断案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反垄断案例——高通案。

高通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芯片制造商,也是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之一。

2015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高通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客户接受不合理的授权条件。

最终,高通公司被罚款数十亿元人民币,并被要求改变其商业行为。

高通案成为了中国反垄断执法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加强反垄断工作的决心和力度。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欧洲的反垄断案例——微软案。

2004年,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了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

最终,欧盟委员会裁定微软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求其改变Windows操作系统的销售方式,并处以数十亿欧元的罚款。

微软案成为了欧洲反垄断执法的一个重要案例,也对全球科技巨头的市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反垄断工作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都在不断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反垄断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垄断行为。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反垄断调查是指政府机构对于垄断行为进行的调查和监管。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国家之一,其反垄断法律体系已形成多年。

以下将分析美国曾经发生过的几个重要的反垄断调查案例,分别是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和谷歌的反垄断调查。

一、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微软的反垄断调查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它开始于1998年。

此案件的关键争议点是微软公司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浏览器竞争对手(如Netscape Navigator)的市场份额。

最终,微软被判定为违反反垄断法,被要求分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部门,并支付高额罚款。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微软在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反垄断调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担忧。

此案件对于未来的反垄断调查案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引导技术行业市场竞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是最近几年美国反垄断调查的焦点之一、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其对卖家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市场控制力的滥用。

尽管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行为表示了担忧,但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或诉讼结果。

但可以预测的是,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反垄断调查领域的重要案例之一三、谷歌的反垄断调查: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案件之一、在这个案件中,谷歌被指控滥用其在在线市场的垄断地位,压制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并对广告市场施加不公平的影响。

调查机构对谷歌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和广告市场上的行为。

谷歌通过改变其算法,将自家服务排在结果的前列,使竞争对手的服务被压制在靠后的位置,从而限制其市场份额。

此外,谷歌还通过排除竞争对手的广告服务,使自家的广告服务无人能敌。

这个案件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结果,但谷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监管,调查机构正在努力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来源:作者:
(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化案的比较
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 T& 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

A 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除其他制造企业。

当司法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司的例子。

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从而形成胶卷生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

最终,司法部判A 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是反竞争。

A T&T和柯达的一体化的主要区别:一是行业特点不同。

1982年以前的电讯设备下游市场几乎都被AT&T垄断,可以说AT&T是电讯设备的垄断买主。

而胶卷行业的用户是分散的竞争性买主。

二是柯达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尽管柯达产品的开发导致其他厂商(主要是Berkey)的成本增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生产新的产品。

实际上,柯达的行为促进了其他胶片生产厂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而AT&T是按其设备标准设计公共网络的标准,如果其他制造商不采用A T&T的标准,其设备就无法与公共网络连接。

因此,可以说柯达公司是利用竞争优势,而AT&T公司是滥用市场力量,其一体化和保密是反竞争的。

由此可见,一体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主要判据是一体化企业是否滥用市场力量,关键要分清滥用市场力量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区别。

(二)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
波音和麦道公司分别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老大和老二,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1位和第3位。

1996年底,波音公司用166亿美元兼并了麦道公司。

在干线客机市场上,合并后的波音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而且是美国市场唯一的供应商,占美国国内市场的份额几乎达百分之百。

但是,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阻止波音兼并麦道,而且利用政府采购等措施促成了这一兼并活动。

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民用干线飞机制造业是全球性寡占垄断行业,虽然波音公司在美国国内市场保持垄断,但在全球市场上受到来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越来越强劲的挑战。

面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激烈竞争,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有利于维护美国的航空工业大国地位;其次,尽管美国只有波音公司一家干线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但由于存在来自势均力敌的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波音公司不可能在开放的美国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绝对垄断地位。

如果波音滥用市场地位提高价格,就相当于把市场拱手让给空中客车。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在监管企业购并时,不仅仅根据国内市场占有率来判断是否垄断,还要考虑在整个市场范围内是否能够形成垄断。

对全球寡占垄断行业,需要分析全球市场的条件,而不局限于本国市场范围。

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

因此,在执行反垄断法时,美国政府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提高美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的重组和并购。

(三)家具连锁店的合并案
在进行并购案分析中,市场集中度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关键要看合并后企业对市场的纵能力。

1998年美国两大办公家具连锁店(STAPLES与OFFICE DEPOT)的合并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家具市场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其中有成千上万的零售商。

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监管机构对家具商店的合并不应存在疑问。

但是,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这两个销售商的每一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进行非常细致的观测,发现在同一城市中,STAPLES的价格要比OFFICE DEPOT的价格低,但是,在没有OFFICE DEPOT 的城市里,STAPLES的价格要贵一些。

经济学家由此得到一个充分的证据:STAPLES与OFFICE DEPOT并购后,很可能提高价格。

因此,法院没有批准这个合并案。

美国司法部的一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得到有关市场价格等类似的数据和信息,没有必要去定义市场,可以直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和预测并购行为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法院也接受了这个观点。

(四)对分解微软的不同意见
微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占世界软件市场的80%以上。

曾经有19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法院指控微软公司利用其市场力量非法挤垮竞争对手。

地区司法部提出了把微软分解为两个企业的方案,而一些经济学家则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司法部的设想提出不同意见。

哥伦比亚地区法院的法官认为微软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竞争的,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打击了竞争对手。

一是微软占有巨大的稳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微软公司把浏览器捆绑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上,把软件系统固化到芯片上,从而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三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

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微软的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分离开,将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如果垂直分解微软公司,微软的操作系统仍将占市场的85%以上,Office应用软件也将占据美国市场的90%以上,因此,两个企业都可以分别在各自的市场区划中占垄断地位,很可能两个公司都提价,危害消费者利益;二是如果水平分解微软公司,那末小型公司在销售Windows 软件时,可能竞相压价,不利于维护知识产权;三是分解微软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竞争和技术创新,希望其他企业能开发出与微软竞争的软件。

但是靠分解微软达到这一目的希望较小。

比较微软和波音两个案例,尽管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程度还不如合并后的波音公司对美国国内干线飞机市场的垄断程度高,但监管机构没有制止波音和麦道的合并,却要分解微软。

微软与波音的不同境遇,充分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反垄断战略:为了保持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反垄断是要继续坚持的,但是,对一个企业是否采取反垄断措施,则要从全球竞争而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着眼,考虑最终是否可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