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b00bf49647d27284b7351ee.png)
附件 8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2014)3 术语和定义3.1 生物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2 生物遗传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含有生物遗传功能的遗传材料。
本规定所指生物遗传资源1还包括衍生物,即“由生物或遗传资源的遗传表现形式或新陈代谢产生的、自然生成的生物化学化合物,即使其不具备遗传功能单元。
3.3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指各族人民及地方社区在长期的传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创新和做法。
3.4 惠益分享指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遵循事先知情同意原则和共同商定原则,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
惠益有货币和非货币两种形式。
3.5 生物基源指载有传统知识的生物物种。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全面性原则实地调查点应覆盖县域全部乡镇,并在工作强度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调查更多的行政村。
4.2 重点性原则把生物多样性和/或传统知识相对丰富的乡镇作为调查重点,适当增加行政村调查数量。
24.3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基本特征、丧失与流失状况、主要威胁因子和保护需求,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与建议。
5 调查内容以县域为单元,全面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类别、生物基源、持有者、数量、分布、传统利用、特有性、知识产权、惠益分享、丧失或流失、威胁因子等。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要求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7afff1a312b3169a451a4ba.png)
附件2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一、动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动物多样性调查,各类群调查技术要求如下:(一)哺乳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触发相机法和直接计数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布设样线长度不少于5km,每条样线调查2-3次。
(二)鸟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直接计数法、鸣声回放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调查样线(样点)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每条样线长度为1-3km,调查次数4次(夏季1次、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节各1次)。
(三)两栖爬行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
调查样线尽量涵盖不同的生境、不同的海拔段。
每条样线长度一般为100-1000m,每条样线调查不少于4次,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四)昆虫:主要采用样线(踏查)法和马来氏网法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所有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每条调查样线长度为不小于1km;每种生境类型中设置不少于3个马来氏网诱捕昆虫。
二、植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线路应覆盖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并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
陆生植物调查线路应注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森林、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5-10km;草原、湿地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2-5km。
重点物种详查采用样方法。
调查样方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布设在重点调查物种及其群落的集中分布区。
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
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
三、大型真菌综合考虑县域内的生态类型(农田和城镇除外)和海拔高度,确定调查区域。
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技术规定
![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ed072c350e2524de5187eed.png)
附件 7县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县域内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2014)《全国微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10)3 术语和定义3.1 真菌指能吸收营养、具有细胞壁、能产孢子、无叶绿素、以有性和/或无性方式繁殖的真核有机体。
3.2 大型真菌泛指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子座、菌核或菌体的一类真菌。
3.3 子囊菌指有性生殖阶段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真菌。
3.4 担子菌1指在有性生殖阶段能产生具有担子的产孢结构、在担子上产生担孢子的真菌。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县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现状、受威胁状况以及保护状况,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和建议。
4.2 全面性原则应覆盖调查区域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以及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4.3 重点性原则应把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其他原始植被分布区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作为调查重点区域,并增加调查强度。
5 调查内容调查县域内大型真菌物种组成、分布、生境、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
重点关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特有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中的疑似灭绝物种、受威胁物种与数据缺乏物种等。
6 评估内容(1)评估县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现状,包括物种丰富度、特有性、经济价值以及珍稀濒危状况等;2(2)评估县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状况,重点关注食、药用菌和珍稀濒危物种;(3)评估县域大型真菌保护空缺。
7 工作流程7.1 调查准备(1)收集、分析与调查区域有关的志书、报告、文献、标本、数据库等资料,编制县域大型真菌物种初步名录。
(2)了解调查区域的气象、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类型等自然地理概况,并分析生物多样性分布情况,确定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区域,制定调查方案。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评估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bf3ccc325727a5e9856a617b.png)
附件1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二○一一年三月1.项目背景生物多样性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丰富的优良基因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的等多方面的价值,在提供实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在过去20年中所有的鸟类生物群落均出现了退化现象。
两栖类和哺乳动物等类群可能比鸟类退化更严重;在高等生物类群中,约有12~52%的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由于生境的丧失、不合理的利用与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特有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的原有分布生境迅速萎缩,有的甚至彻底消失。
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估计,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为35.9%,近危比例为8.5%。
裸子植物分别为69.9%和21.2%,被子植物分别为86.6%和7.2%,因此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已显得十分紧迫。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客观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通过评价,不仅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演变过程,而且可以识别主要威胁因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动态变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通过生物多样性评价,可以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动态变化过程,提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适应性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研究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马克平(1994)论述了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张峥等(1999)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曾志新等(1999)初步研究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a9874b4cc1755270622081d.png)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
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术语和定义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EI,数值范围0~100。
3.2生物丰度指数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程度,利用生物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综合表示。
3.3植被覆盖指数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示。
3.4水网密度指数water network denseness index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表示。
当水网密度指数大于100时,则取100。
3.5土地胁迫指数land stress index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
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100。
贵州省威宁县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综合价值评价
![贵州省威宁县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综合价值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642b1f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4.png)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7卷第1期2024年2月出版Vol.37No.1Feb.2024收稿日期:2023 ̄04 ̄10基金项目:2018年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专项(国中医药办科技函[2018]132号)ꎻ2019年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专项(国中医药办科技函[2019]186号)作者简介:王绘(1994 )ꎬ女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与药用植物学ꎮE ̄mail:1785227180@qq.com∗通信作者ꎬ江维克ꎬ男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ꎮE ̄mail:jwk_88@163.com贵州省威宁县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综合价值评价王绘1ꎬ黄萱1ꎬ张成刚2ꎬ曾文3ꎬ周涛2ꎬ江维克2∗(1.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药品系ꎬ贵州贵阳556099ꎻ2.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ꎬ贵州贵阳550025ꎻ3.威宁县卫生和食品监督管理局ꎬ贵州威宁553100)摘要: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贵州省威宁县野生药用资源进行调查ꎬ结合文献分析其资源的多样性与综合价值ꎮ调查结果显示ꎬ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有130科392属658种ꎬ主要由菊科等优势科㊁水龙骨科等大型科和松科等中型科组成ꎬ多年生草本植物最多ꎬ入药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ꎬ有蕴藏量的达17科21属22种ꎬ其中综合价值高的物种有天葵㊁青牛胆等11种ꎬ表明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㊁综合价值总体较高ꎬ且威宁县野生药材资源主要以寒凉㊁平性药材为主ꎮ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威宁县寒凉性和平性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ꎬ加强该县综合价值高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ꎬ为该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ꎮ关键词:贵州省威宁县ꎻ野生药用植物ꎻ中药资源调查ꎻ多样性研究ꎻ综合价值中图分类号:R28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24)01 ̄0009 ̄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Diversityanalysisandcomprehensivevalueevaluationofwildmedicinalplantresourcesinthefourthnationalsurve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inWeiningCountyꎬGuizhouProvinceWANGHui1ꎬHUANGXuan1ꎬZHANGChenggang2ꎬZENGWen3ꎬZHOUTao2ꎬJIANGWeike2∗(1.DepartmentofFoodandDrugꎬGuizhou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ltureꎬGuiyang551400ꎬChinaꎻ2.Research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EthnicMedicineResourcesꎬGui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Guiyang550025ꎬChinaꎻ3.WeiningCountryHealthandFoodSupervisionAdministrationꎬWeining553100ꎬChina)AbstractʒThesurveyofwildmedicinalresourcesinWeiningCountyꎬGuizhouProvincewasconductedusingthesampleplotandlinetransectmethodsꎬandthediversityandcomprehensivevalueoftheresourceswereanalyzedbasedontheliterature.Thesurveyresultsshowedthatthereare130familiesꎬ392generaꎬand658speciesofwildmedicinalplantsinWeiningCountyꎬmainlycomposedofdominantfamiliessuchasCompositaeꎬlargefamiliessuchasPolypodiaceaeꎬandmedium ̄sizedfamiliessuchasPinaceae.Itwasfoundthatperennialherbaceousplantsarethemostabundantꎬwiththeirmainmedicinalpartsbeingrootsandrhizomesꎬaswellaswholegrasses.Therewere17familiesꎬ21generaꎬand22specieswithreservesꎬincluding11specieswithhighcomprehensivevalueꎬsuchasSemiaquilegiaadoxoides(DC.)MakinoandTinosporasagittata(Oliv.)Gagnep.ꎬindicatingthatthediversityofwildmedicinalplantresourcesandoverallcomprehensivevalueisrichꎬandthewildmedicinalplantresourcesaremainlycoldandflatmedicinalmaterialsinWeiningCounty.TargeteddevelopmentꎬutilizationꎬandresearchcanbeconductedoncoldandbalancedmedicinalplantresourcesinWeiningCountyꎬto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wildmedicinalplantresourceswithhighcomprehensivevalueandprovideabasi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inthecounty.KeywordsʒWeiningCountyGuizhouProvinceꎻwildmedicinalplantsꎻinvestig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ꎻdiversityresearchꎻcomprehensivevalue㊀㊀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ꎬ其长期发展依赖于中药资源ꎬ只有保护好中药资源ꎬ才能保障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不断变化ꎬ社会经济和人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发展ꎬ对中药资源的需求日渐增大ꎬ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ꎬ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ꎬ导致国内中药资源种类㊁分布㊁蕴藏量不断发生变化ꎬ1983年开始的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难以真实地反映现今中药资源的现状ꎮ因此ꎬ国家于2011年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ꎬ以期全面摸清中药资源家底ꎬ掌握我国现今中药资源现状ꎬ从而实现对中药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1]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ꎬ隶属贵州省毕节市ꎬ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ꎮ威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ꎬ被称为 物种基因库 天然药库 ꎮ威宁县作为贵州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县之一ꎬ于2017年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ꎮ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ꎬ进一步通过内业整理鉴定采集的标本等资料ꎬ分析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水平ꎬ同时对重点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综合价值评价ꎬ以期为威宁县中药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威宁县自然资源概况威宁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ꎬ北纬26ʎ36ᶄ57ᵡ 27ᵡ26ᶄ56ᵡꎬ东经103ʎ36ᶄ07ᵡ 104ʎ45ᶄ37ᵡ之间ꎬ东西长116kmꎬ南北宽105kmꎬ总面积6295km2[2]ꎮ地处滇东北高原的顶端ꎬ地势为四周低矮而中部开阔平缓的高原ꎬ从东南向西北缓慢升高ꎬ海拔最高点为2879.6mꎬ最低点为1234mꎬ平均海拔2300m左右ꎬ有贵州屋脊之称[3]ꎮ威宁县是贵州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形中心ꎬ其喀斯特地形在全国都是十分典型的ꎬ具有低纬度㊁高海拔的特征ꎮ全县岩溶地貌面积占比较大ꎬ土壤以黄棕壤为主ꎬ由砂岩㊁玄武岩㊁石灰岩发育形成ꎮ威宁县大部分地区属北温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ꎬ平均气温在10~12ħ之间ꎬ年平均降雨量962.3mmꎬ无霜期208dꎬ日照时数1801hꎮ具有夏秋多雨㊁冬无严寒㊁夏无酷暑㊁年温差小㊁日温差大㊁日照长的气候特点ꎮ森林覆盖率33.28%ꎬ植被主要是常绿针叶和落叶杂灌林ꎬ主要树种有华山松㊁云南松等ꎮ草被由低中型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组成[4]ꎮ2㊀调查方法2.1㊀外业及内业调查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5]ꎬ对由国家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49个样地进行了调查ꎬ其中草丛区域面积为345.3km2ꎬ有样地5个ꎻ草甸区域面积为2649.7km2ꎬ有样地22个ꎻ灌丛区域面积为537.49km2ꎬ有样地6个ꎻ阔叶林区域面积为210.87km2ꎬ有样地4个ꎻ针叶林区域面积为1256.63km2ꎬ有样地12个ꎮ在采集鉴定野生药用植物标本㊁药材样品㊁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拍照㊁录像ꎬ记录重点药用植物的数量及质量信息ꎮ并利用样线调查法对县域内不同生境的山脉㊁河流㊁沟谷㊁村庄等进行补充调查ꎬ完善了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ꎮ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6]㊁FloraofChina[7]㊁«贵州植物志»[8]㊁«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9]等资料鉴定采集制作的腊叶标本ꎬ对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编目ꎮ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10]㊁«中华本草»[11]等资料整理分析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和入药部位㊁药性㊁药味ꎮ2.2㊀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方法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ꎬ广义的中药资源中有90%为药用植物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准确评价是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前提ꎮ研究人员通过药用价值㊁分类学价值㊁特有情况㊁分布及生境要求㊁野生资源数量㊁栽培情况㊁保护现状等6~8个方面评价药用植物资源使用价值ꎬ作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ꎬ这种评价被称为药用植物的综合价值(comprehensivevalueofmedicinalplantꎬXCVMP)[12 ̄13]ꎮ基于相关研究报道[14 ̄17]ꎬ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并综合考虑威宁县野生重点药用植物的实际情况ꎬ最终选取药用价值(valueofmedicineꎬYVM)㊁分类学价值(valueoftaxonomyꎬYVT)㊁特有情况(conditionofendemicꎬYCE)㊁分布范围(rangeofdistributionꎬYRD)㊁野生资源数量(quantityofwildresourceꎬYQR)和栽培状况(conditionofcultureꎬYCC)6个指标对威宁县野生重点药用植物进行综合评价ꎬ并分别赋予权重(权重系数是根据各评价标准的相对重要程度而确定的ꎬ相较而言ꎬ药用价值和野生资源数量对XCVMP评定更加重要ꎬ其权重比例稍大)ꎮ再对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和赋值ꎬ从而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表1)ꎮ根据表1各指标的权重和赋值ꎬ计算重点药用植物的XCVMPꎮ计算公式为:XCVMP=0.40ˑYVM+0.08ˑYVT+0.02ˑYCE+0.15ˑYRD+0.25ˑYQR+0.10ˑYCCꎬXCVMP的评价结果按等级划分为4类:XCVMPȡ2.5ꎬ综合价值等级高ꎻ2ɤXCVMP<2.5ꎬ综合价值等级较高ꎻ1.5ɤXCVMP<2ꎬ综合价值等级一般ꎻXCVMP<1.5ꎬ综合价值等级较低ꎮ表1㊀野生重点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㊁等级划分及赋值标准表药用价值0.40均收载的种类2级:«中国药典»(2020年版)[10]收载的常用种类3级:«中国药典»(2020年版)[10]收载的较常用种类21分类学价值0.081级:单种科㊁属2级:小属(属内种数2~4种)3级:大属(属内种数ȡ5种)321特有情况0.021级:«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19]收载的珍稀药材种类2级:«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19]收载的大宗药材种类3级:«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19]未收载的种类321分布范围0.151级:小型分布区种类(只在1~4个样地内出现)2级:中型分布区种类(在5~10个样地内现)3级:大型分布区种类(在10个以上的样地内出现)321野生资源数量0.251级:野生资源数量稀少2级:野生资源数量少3级:野生资源数量多321栽培状况0.101级:尚无栽培ꎬ使用的全部是野生资源2级:有栽培ꎬ但面积较小3级:有栽培ꎬ面积较大3213㊀结果与分析3.1㊀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3.1.1㊀物种类群分析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共计130科392属658种ꎬ被子植物最多ꎬ105科353属593种ꎬ蕨类植物17科28属51种ꎬ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ꎬ菌类2科2属2种ꎬ藻类1科1属1种ꎻ其中ꎬ种数占比最高的是被子植物ꎬ可达90.12%ꎬ其次是蕨类植物ꎬ占比7.75%ꎬ裸子植物占比1.67%ꎬ菌类占比0.3%ꎬ藻类最少ꎬ占比0.15%ꎮ具体结果见表2ꎮ表2㊀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类群统计表藻类10.7710.2610.15菌类21.5420.5120.30蕨类1713.08287.14517.75裸子植物53.8582.04111.67被子植物10580.7735390.0559390.12合计1303926583.1.2㊀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组成的分析威宁县658种野生药用植物在各科㊁属的分布不均匀ꎬ根据各科所含种数的不同ꎬ将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划分为优势科㊁大型科㊁中型科㊁小型科㊁单种科5个类别ꎬ其中单种科(含1种)有银杏科㊁杜仲科等42个科共42种ꎬ占总种数的6.38%ꎻ小型科(2~3科)有柏科㊁三尖杉科等36个科共86种ꎬ占总种数的13.07%ꎻ中型科(4~9种)有松科㊁禾本科等36个科共206种ꎬ占总种数31.31%ꎻ大型科(10~19种)有水龙骨科㊁兰科等10个科共125种ꎬ占总种数的19%ꎻ优势科(ȡ20)有菊科㊁毛茛科等6个科共199种ꎬ占总种数的30.24%ꎮ由此可见ꎬ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在物种组成上ꎬ种类主要集中于优势科ꎬ优势科㊁大型科和中型科构成该地区中药资源物种的主要群体ꎬ所包含的种数占到总种数的80.55%ꎬ具体见图1ꎮ图1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统计图Fig.1㊀StatisticsofthespeciesofwildmedicinalplantresourcesinWeiningCounty3.1.3㊀生活型分析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较丰富ꎬ具体划分为乔木㊁灌木㊁藤本植物㊁附生草本植物㊁寄生植物㊁半灌木和小半灌木㊁多年生草本植物㊁一年生草本植物㊁寄生草本植物㊁半附生草本植物㊁水生草本植物㊁藻菌植物及寄生植物12种类型ꎮ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331种)ꎬ占该区域物种总数的50.30%ꎻ其次为灌木(123种)占比为18.69%ꎻ一年生草本植物(77种)占比11.70%ꎻ乔木(61种)占比为9.27%ꎻ藤本植物(52种)占比为7.90%ꎻ半灌木和小半灌木㊁附生木本植物㊁寄生植物㊁寄生草本植物㊁半附生草本植物㊁水生草本植物㊁藻菌植物都很少ꎬ物种数均在1~4种之间ꎬ占比均小于1%ꎬ具体见表3ꎮ表3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生活型分类统计表乔木619.27银杏GinkgobilobaL.㊁枫香树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等灌木12318.69云南杨梅Morellanana(A.Chev.)J.Herb.尖萼金丝桃HypericumacmosepalumN.Robson等藤本植物527.90尾叶铁线莲ClematisurophyllaFranch.㊁绣球藤ClematismontanaBuch. ̄Ham.exDC.等附生草本植物10.15槲蕨Drynariafortunei(Kunze)J.Sm.寄生植物10.15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半灌木和小半灌木40.61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H.Andres㊁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等多年生草本植物33150.30紫花前胡Peucedanumdecursivum(Miq.)Maxim.㊁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等一年生草本植物7711.70阴行草SiphonostegiachinensisBenth.㊁萹蓄PolygonumaviculareL.等寄生草本植物30.46滇列当Orobancheyunnanensis(G.Beck)Hand. ̄Mazz.等半附生草本植物10.15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水生草本植物10.15灯心草JuncuseffususL.藻菌植物30.46大马勃Calvatiagigantea(Batschexpers.)Lloyd等3.1.4㊀入药部位分析威宁县658种野生药用植物ꎬ可作中药入药的有751种ꎬ根据中药材入药部位划分方法[20]ꎬ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划分为根及根茎类㊁全草类㊁果实和种子类㊁叶类㊁茎木类㊁皮类㊁花类㊁树脂类㊁藻类㊁菌类和其他类ꎮ其中根及根茎类256种ꎬ占比最高ꎬ达到34.09%ꎻ其次为全草类216种ꎬ占比为28.76%ꎻ果实和种子类86种ꎬ占比11.45%ꎬ藻㊁菌类占比最少ꎬ仅为0.40%(表4)ꎮ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ꎬ共占62.85%ꎬ比例最小的是藻㊁菌类ꎬ如以干燥子实体入药的大马勃Calvatiagigantea(Batschexpers.)Lloyd等ꎮ表4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分类统计表根及根茎类25634.09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㊁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全草类21628.76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㊁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果实和种子类8611.45桃Prunuspersica(L.)Batsch㊁桑MorusalbaL.叶类607.99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㊁柔软石韦Pyrrosiaporosa(C.Presl)Hovenk.茎木类476.26三叶木通Akebiatrifoliata(Thunb.)Koidz.㊁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Hook.)K.Koch皮类324.26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㊁桑MorusalbaL.花类303.99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㊁旋覆花InulajaponicaThunb.其他类162.13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㊁红麸杨Rhuspunjabensisvar.sinica(Diels)Rehd.etWils.树脂类50.67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Franco㊁枫香树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等藻㊁菌类30.40麦角Clavicepspurpurea(Fr.)Tul.㊁光洁水绵Spirogyranitida(Dillw.)Link㊁大马勃Calvatiagigantea(Batschexpers.)Lloyd3.1.5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药性统计分析药性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ꎬ指中药具有的寒㊁热㊁温㊁凉㊁平5种性质ꎮ因此ꎬ将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按药性分为寒㊁凉㊁温㊁热和平5类ꎬ见表5ꎮ由表5看出ꎬ威宁县共有寒性药217种ꎬ占总种数的28.89%ꎻ热性药4种ꎬ占总种数的0.53%ꎻ温性药172种ꎬ凉性药141种ꎬ平性药217种ꎬ分别占22.90%㊁18.77%和28.89%ꎮ由此可见ꎬ威宁县寒性㊁平性药物最多ꎬ其次为温性药ꎬ凉性药也占有一定比例ꎬ热性药最少ꎬ可依此有针对性地对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ꎬ如加大寒凉性药和平性药㊁温性药的利用ꎮ表5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药性统计表寒21728.89千里光SenecioscandensBuch. ̄Ham.exD.Don㊁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等热40.53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㊁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等温17222.90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㊁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等凉14118.77蓟CirsiumjaponicumFisch.exDC.㊁薏苡Coixlacryma ̄jobiL.var.ma ̄yuen(Roman.)Stapf等平21728.89川牛膝CyathulaofficinalisKuan㊁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Delar.exRedouté等3.1.6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药味多样性统计分析药味是中医四气五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ꎬ根据药物真实的味道和药物的作用确定为辛㊁甘㊁苦㊁酸㊁淡㊁涩㊁咸[21]ꎮ按照文献及2020版«中国药典»对重要药味的划分描述ꎬ将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的药味划分为辛味㊁苦味㊁甘味㊁酸味㊁淡味㊁涩味和咸味ꎮ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苦味㊁辛味及甘味药用植物在数量上最多ꎬ共计797种ꎬ占总种数82.42%ꎻ其中咸味药最少ꎬ占比1.65%ꎬ见图2ꎮ图2㊀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药味统计图Fig.2㊀StatisticalmapofwildmedicinalplantflavorsinWeiningCounty3.2㊀威宁县野生重点药用植物资源的分析与评价对比«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5]中的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名录ꎬ发现威宁县野生重点药用植物有65科112属127种ꎬ其中有蕴藏量的种类有17科21属22种ꎬ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均有收录ꎬ其中蓼科植物种类最多(4种)ꎬ占总数的40.6%ꎮ野生重点药用植物总蕴藏量7887.9tꎬ商陆的蕴藏量最大ꎬ蕴藏量较大的还有何首乌㊁灯心草㊁骨碎补㊁虎杖㊁川射干等ꎮ在分布面积方面ꎬ生漆的分布最广ꎬ其次有何首乌㊁通草等ꎬ见OSID科学数据与内容附表1ꎮ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2]ꎬ威宁县有一级保护植物1种(银杏)ꎬ二级保护植物10种(中华猕猴桃㊁篦子三尖杉㊁狭叶重楼(变种)㊁七叶一枝花㊁毛重楼㊁独蒜兰㊁杏㊁金铁锁㊁黄杉㊁越南槐)ꎮ在22种有蕴藏量的野生重点药用植物中ꎬXCVMP高的物种有9科11属11种ꎬ占总数的5.15%ꎬ如天葵㊁青牛胆㊁地榆㊁牛膝等ꎬ见图3~4ꎻXCVMP较高的物种有9科10属10种ꎬ占总数的93.54%ꎬ如商陆㊁槲蕨㊁灯心草等ꎻXCVMP一般的物种有1科1属1种(天冬)ꎬ占1.31%ꎻ未见XCVMP等级较低的药用植物ꎮ总体上ꎬ威宁县野生重点药用植物XCVMP还是比较高的ꎮ图3㊀威宁县综合价值高的野生重点药用植物Fig.3㊀WildkeymedicinalplantswithhighcomprehensivevalueinWeiningCounty图4㊀综合价值高的野生重点药用植物面积及蕴藏量Fig.4㊀Areaandreserveofwildkeymedicinalplantswithhighcomprehensivevalue4㊀讨论威宁县为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ꎬ带状气候明显ꎮ不同的气候条件为不同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ꎮ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ꎬ调查发现野生药用植物共计130科392属658种ꎬ在科组成上ꎬ以单科㊁小型科和中型科为主ꎬ这突出了威宁县植物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ꎻ但区域内的单科易随环境的变化而消亡ꎬ故当地野生药用植物的科多样性不稳定ꎬ应加以保护ꎬ防止其稳定性降低ꎮ威宁县药用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ꎬ优势科中以菊科最多也突显了这一现象ꎬ且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ꎬ繁殖及恢复速度快的特点有利于威宁县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群保持相对稳定[23 ̄25]ꎮ此外ꎬ其野生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多样ꎬ尤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ꎬ采挖过程中整株采挖常会对其造成蕴藏量锐减甚至是毁灭性伤害ꎬ故采收时应注意采大留小ꎬ合理轮采ꎬ用根茎注意留种ꎬ用地上部分注意留根ꎬ以利资源再生ꎮ按药性分类ꎬ当地寒性平性药物最多ꎬ有217种ꎬ占总数的28.89%ꎮ按药味分类ꎬ苦味药物最多ꎬ有393种ꎬ占总数的40.64%ꎬ基于此ꎬ可以加大寒性药和苦性药的利用ꎬ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ꎮ威宁县具有 中药材之乡 的美誉ꎬ第四次资源普查统计ꎬ当地种植有党参㊁百合㊁天麻㊁半夏等19种中药材ꎬ是党参㊁百合的核心种植区[26]ꎬ对于这类产量大㊁市场开发前景好的中药材应加大开发利用ꎬ进一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ꎮ此外ꎬ统计分析发现威宁县有11种药用价值高且有一定蕴藏量的野生药用植物ꎬ但部分品种如牛膝㊁萹蓄等分布面积较为狭窄ꎬ且这些品种在当地无保存㊁选育㊁种子种苗繁育等措施ꎮ建议当地加强这部分药用植物资源生长㊁发育㊁繁殖规律的研究[27]ꎬ并引导当地百姓科学采收ꎬ划片轮采㊁边采边育野生药用植物资源ꎬ从而保护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ꎬ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ꎮ致谢:向威宁县中药资源普查队员们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黄璐琦ꎬ陆建伟ꎬ郭兰萍ꎬ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药杂志ꎬ2013ꎬ38(5):625 ̄628.DOI:10.4268/cjcmm20130501.[2]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ꎬ1994. [3]张艳ꎬ肖昌智ꎬ张君龙ꎬ等.威宁气候与农业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ꎬ2010(4):319 ̄320.[4]高永跃ꎬ徐文芬ꎬ何顺志.贵州威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种子ꎬ2013ꎬ32(3):55 ̄59.DOI:10.16590/j.cnki.1001 ̄4705.2013.03.054.[5]黄璐琦ꎬ王永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5.[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79.[7]吴征镒ꎬRAVENPH.FloraofChina[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3.[8]贵州植物志编委会.贵州植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ꎬ1998.[9]罗扬ꎬ邓伦秀.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ꎬ2015.[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ꎬ1999.[12]王年鹤ꎬ袁昌齐ꎬ吕晔ꎬ等.药用植物稀有濒危程度评价标准的讨论[J].中国中药杂志ꎬ1992ꎬ17(2):67 ̄70. [13]刘立.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评价[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ꎬ2015.[14]车生泉ꎬ可燕.秦岭石瓮山地药用植物资源分析[J].山地研究ꎬ1998ꎬ16(4):286 ̄290.[15]黄璐琦ꎬ唐仕欢ꎬ崔光红ꎬ等.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的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ꎬ2006ꎬ31(23):1929 ̄1932.DOI:10.3321/j.issn:1001 ̄5302.2006.23.002.[16]谢金良.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及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ꎬ2009.[17]邹慧ꎬ陈冰瑞ꎬ王臣ꎬ等.大庆市大同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与评价[J].中药材ꎬ2022ꎬ45(4):804 ̄810.DOI:10.13863/j.issn1001 ̄4454.2022.04.007.[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EB/OL].[2023 ̄03 ̄05].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8/10/20181025195256627.pdf.[19]贵州省农业农村厅ꎬ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ꎬ贵州省药品管理局.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EB/OL].[2023 ̄03 ̄05].http://atcm.guizhou.gov.cn/xwzx/tzgg/202111/P020211123389980517370.pdf.[20]官伯昌.浅谈药用部位不同常用中药的功效异同[J].广东药学ꎬ2003ꎬ13(4):66 ̄67.DOI:10.3969/j.issn.1674 ̄229X.2003.04.036.[21]邰长利.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ꎬ2011ꎬ26(11):2186 ̄2188.DOI:10.3969/j.issn.1003 ̄8914.2011.011.007.[2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EB/OL].[2023 ̄03 ̄05].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20210908/163949170374051.html.[23]徐文静ꎬ韦柳仲ꎬ王怡然ꎬ等.鹤岗市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生物资源ꎬ2022ꎬ44(2):205 ̄212.DOI:10.14188/j.ajsh.2022.02.010.[24]齐丹卉ꎬ杨洪晓ꎬ卢琦ꎬ等.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主要类型与特征[J].中国沙漠ꎬ2021ꎬ41(4):23 ̄33.DOI:10.7522/j.issn.1000 ̄694X.2021.00029.[25]张德魁ꎬ马全林ꎬ靳虎甲ꎬ等.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的组成和多样性[J].草原与草坪ꎬ2011ꎬ31(5):7 ̄11.DOI:10.13817/j.cnki.cyycp.2011.05.002.[26]王立新ꎬ孙川川ꎬ张荣达.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ꎬ2022ꎬ39(10):116 ̄118.[27]闫婕ꎬ彭成ꎬ裴瑾ꎬ等.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策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21ꎬ44(1):14 ̄19.DOI:10.13593/j.cnki.51 ̄1501/r.2021.01.01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192-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192-2015](https://img.taocdn.com/s3/m/c4974007763231126edb116d.png)
3
HJ 192-2015
5.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 5.2.1 权重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 1。 表 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
生物丰度 指数
植被覆盖 指数
水网密度 指数
土地胁迫 指数
权重
0.35
0.25
0.15
0.15
5.2.2 生态环境状况计算方法
污染负荷 指数 0.10
环境限制 指数
约束性指标
I
HJ 192 -2015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 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 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 2006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 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 A 和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 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 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 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5 年 3 月 13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5 年 3 月 13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https://img.taocdn.com/s3/m/f5e1145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8.png)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28•【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施行日期】2017.1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为指导和规范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我部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10年第27号公告)为基础,制定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包括《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周丛藻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现予发布。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臧春鑫、蔡蕾电话:(010)66556326、66556328传真:(010)66556593附件:1.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2.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3.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4.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5.县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6.县域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7.县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8.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9.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0.内陆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1.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2.内陆周丛藻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2017年12月28日。
安徽省肥西县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安徽省肥西县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a71a2d551810a6f4248675.png)
安徽省肥西县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该文对该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与评价,以期对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肥西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肥西县自然资源丰富,陆地总面积 1600 平方公里,县域内巢湖水面 100 平方公里,水产品种多样。
全县林地面积 35702.5 公顷,其中有林地 33313.5 公顷,全县活立木总蓄积 17.3万立方米。
全县鸟、兽及两栖类野生动物有 240 余种。
全县8公顷以上各类湿地面积为 5754.06 公顷(不含巢湖和水稻田)。
现对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作出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利用建议。
1 肥西县生物多样性现状此次对肥西县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主要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1.1区域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1.1.1 森林生态系统全县国土面积 1700 平方公里,林地面积 35702.5 公顷,非林地 133835.5公顷。
根据最近二类调查数据成果显示,该县森林覆盖率为 20.14%,林木绿化率为33.78%。
林地面积中,有林地 33313.5 公顷,灌木林地 857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330.5 公顷,苗圃地 125.5 公顷,无立木林地 61.5 公顷,宜林地 12.6 公顷,辅助生产林地 1.9 公顷。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 1731452 立方米。
其中林地蓄积 1161356 立方米,四旁林木蓄积 570096 立方米。
全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紫蓬山管委会和国有肥西林场以及官亭、铭传、花岗、山南、上派、柿树岗、紫蓬等乡镇,树种以硬阔、杨、松、软阔为主,阔叶林面积增长较快。
呈有林地多无林地少、幼林和成熟林多其它龄组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的特点。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肥西县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位于紫蓬山风景区内,景区内有紫蓬山、圆通山、周公山、大潜山等大、小山峰 100 余座,全区拥有森林面积 3500 多公顷,各种植物 470 多种,植被覆盖率 96.3%以上,栖息鸟类120 多种,仅鹭鸟就有 10 万余只,自然生态保持良好。
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规定
![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b0bb130e866fb84ae45c8ded.png)
附件2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植被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20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2014)3 术语和定义3.1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
3.2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3.3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的亚型。
13.4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的群系集合。
3.5 群系在同一个植被型或亚型内,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3.6 群丛具有相似种类组成、优势种、结构和外貌的同类群落集合。
3.7 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3.8 乔木高度一般在5m以上,由明显直立的主干和发育强盛的枝条构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
3.9 灌木高度一般在5m以下,枝干系统不具明显直立的主干,如有主干也很短,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木本植物。
3.10 草本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发达至不发达,地上没有多年生木质茎的植物。
3.11 优势种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
23.12 样地群落调查的所在地,在空间上它包含样方,一般没有特定的面积。
3.13 样方群落调查所要实施的特定地段,有特定的面积。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科学性原则调查与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调查与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现状、威胁因素以及保护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或者建议。
4.2 全面性原则调查与评估范围应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以及各海拔区间、坡位、坡向,并尽可能覆盖较多的工作网格。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要求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aadbccb360cba1aa811dafe.png)
附件2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一、动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动物多样性调查,各类群调查技术要求如下:(一)哺乳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触发相机法和直接计数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布设样线长度不少于5km,每条样线调查2-3次。
(二)鸟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直接计数法、鸣声回放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
调查样线(样点)要求覆盖县域内不同生境、不同的海拔段,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每条样线长度为1-3km,调查次数4次(夏季1次、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节各1次)。
(三)两栖爬行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
调查样线尽量涵盖不同的生境、不同的海拔段。
每条样线长度一般为100-1000m,每条样线调查不少于4次,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四)昆虫:主要采用样线(踏查)法和马来氏网法对网格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县域所有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每条调查样线长度为不小于1km;每种生境类型中设置不少于3个马来氏网诱捕昆虫。
二、植物调查在县域范围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格(分辨率为10km×10km),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线路应覆盖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并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
陆生植物调查线路应注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森林、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5-10km;草原、湿地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2-5km。
重点物种详查采用样方法。
调查样方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布设在重点调查物种及其群落的集中分布区。
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
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
三、大型真菌综合考虑县域内的生态类型(农田和城镇除外)和海拔高度,确定调查区域。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技术的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技术的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3126e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9.png)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技术的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介绍如下:
1.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情
况,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重要性指数等。
可以
使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来量化物种多样性。
2.物种丰富度变化:评估不同时间段内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丰
富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年份或不同地点的调查数据,以确
定保护成效。
3.濒危物种保护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濒危植物物种的保护情
况,包括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种群动态等。
可以使用濒危
物种红色名录等评估指标。
4.植被覆盖度: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植被的覆盖度,可以使用
遥感数据或野外调查数据进行评估。
5.外来物种侵入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区内外来植物物种的侵入情
况,包括外来物种的数量、分布范围、对本地物种的影响等。
6.栖息地质量评估: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栖息地的质量,包括
植被结构、土壤条件、水资源等因素的评估。
7.社区参与和教育成效: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参与保护活动和
教育宣传的成效,包括社区参与程度、教育活动覆盖范围等。
以上是评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的一些常见指标和评估内容。
具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保护区的特点和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确定。
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1cf814347375a417866f8fed.png)
附件1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陆生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的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陆生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20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地衣和苔藓》(2014)《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9)《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10)3术语和定义3.1 高等植物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分化,具有多细胞生1殖器官,合子在母体内发育成胚的植物。
3.2 陆生植物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3.3 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有双受精现象,孢子体高度发达,胚珠被心皮包被,种子被果皮包被的植物。
3.4 裸子植物具有维管束,能产生种子,但胚珠裸露,不为大孢子叶所形成的心皮所包被,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
大多数种类保留着颈卵器。
3.5 蕨类植物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或筛胞,没有伴胞,不开花、不产生种子,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一般为多年生草本,少数种类为高大的乔木。
3.6 苔藓植物缺乏维管组织,有茎、叶分化,具有假根,以配子体世代为主,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依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小型多细胞绿色植物。
3.7 目标物种特定的调查物种。
23.8 受威胁物种在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评估等级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
3.9 地方特有种分布区域狭窄,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区域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中的物种。
3.10 生境生物生活的生态地理环境。
3.11 乔木高度一般在3 m以上,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和发育强盛的枝条构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
3.12 灌木高度一般在3 m以下,枝干系统不具明显直立的主干,如有主干也很短,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木本植物。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dbf7c263f5335a8102d220d8.png)
第二部分:野生植物物种资源调查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野生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的内容、方法、数据处理 和结果编写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环保部门组织、协同农业、林业、教育、中医药、 中科院等部门开展的以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域为调查单元的野生植物 物种资源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2008) 《植物资源学》(2008)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07) 3 范畴和术语 3.1 野生植物物种资源 本部分中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是指栽培植物和外来物种以外的 我国有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且不包括水生植物。 3.2 样地 是调查前所确定的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区域。 3.3 样方 是指在调查样地中设立的具有一定面积大小及形状的研究 地块。
(8)重要成果。
5.2.6 调查成果报告的编写
5.2.6.1 编写内容
(1)前言
a.调查目的、任务及其来源;
b.调查范围;
c.调查工作的人员组成结构;
d.调查方法和时间;
e.前人工作基础;
f.调查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9—
g.重要成果。 (2)调查区域的自然概况 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社会经济状况等。 (3)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 12 —
3.4 样线(带)法
是指调查者按一定路线行走,调查记录路线左右一定范围内出
现的物种,路线宽度可确定也可不确定。
3.5 样方法
指在样地上设立一定数量的样方,对样方中的物种进行全面调
查研究的方法。
3.6 全查法
直接调查统计调查区域内物种的全部个体,实测其分布面积,
真实地反映资源量的客观情况。
—6—
工作经验和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等。
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dae355a4960590c69ec376ed.png)
5
(2) 每个网格每次调查样线 2~3 条, 重点网格增加样线数量。 对于海拔高差大于 500m 的重点工作网格,海拔每上升 500 m,在相 应的海拔段内增设一条调查样线。样线宽度 2~10 m。样线与样线之 间最少相隔 500 m。夜行性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应设置夜间样线。 7.4.1.3 样线长度 山区不少于 200 m,平原不少于 500 m。如果山区达不到 200 m 的最低样线长度,酌情增加样线条数。 7.4.1.4 样线编号方法 调查样线的编号采取 “县级行政区代码” + “调查对象类型代号” +“样线序号”的方式。县级行政区代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区划代码 GB/T 2260》 , 调查对象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 (amphibians reptile) ,代号为“AMR” ,样线(route)序号以 R0001、R0002、 R0003……为序。如:汶川县境内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第一条调查 样线记为“513221AMRR0001” 。 7.4.2 围栏陷阱法 7.4.2.1 调查次数与要求 每年 2~3 次,连续 10 天,建议每天检视(对于分布较远的陷 阱,可以隔天检查) 。对于水位变动较大的河湖周边的陷阱,建议随 水线距离,增补调查点,保持不同季节的陷阱距离水线位置一致。 在雨季防止雨水注满陷阱。 对于落入陷阱中的其他动物,如小型兽类等,在有鉴别能力的
3
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 的建筑设施等资料,编制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 (3)准备调查工具与设备; (4)组织调查队伍,开展调查与评估技术培训和野外考察安全 培训,调查人员应具有野外调查技能、掌握数据记录规范。 6.2 外业调查 (1)根据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结合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 海拔、生境等,确定调查方法,设置调查样线; (2)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调查,采集标本,做好相应的调查记 录,并拍摄生境及物种的照片。 6.3 内业工作 (1)对采集的标本和照片进行整理和鉴定,标本要鉴定到种, 鉴定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备查; (2)编制县域两栖类与爬行类物种名录; (3)编写调查与评估报告; (4)将调查数据与结果上报。 7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7.1 调查指标 (1)物种:种类,数量; (2)分布:物种分布点的经纬度与海拔; (3)生境状况:生境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生境分
1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1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99047c6727d3240c8447ef71.png)
附件一: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野生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三部分:林木物种资源调查——第四部分:花卉物种资源调查——第五部分:药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第六部分: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物种资源调查—3—第一部分:总 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野生植物物种资源调查任务以及调查程序和质量管理,包括工作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质量检查和成果归档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2008)《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2008)《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试行)(2008)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2007)3 调查任务调查任务是查清全国或区域植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等,客观反映植物物种资源数量、保护和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植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植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4 调查的基本程序4.1调查准备4.1.1 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接受调查项目后,承担单位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要求,在—4—调查工作开始前,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确定项目负责人。
4.1.2 确立调查区域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据此收集相关资料。
4.1.3 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
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
4.1.4 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技术负责人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人员,确保其有能力真实、准确地完成某一地区或某一类群物种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9abd447348d7c1c708a145ea.png)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l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inventory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relating to biological diversity—3—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5)1.1 编制目的 (5)1.2 适用范围 (5)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5)1.4 术语和定义 (6)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6)2.1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7)2.2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7)2.3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8)2.4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8)2.5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8)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 (9)3.1 调查内容 (9)3.2 调查方法 (10)3.3 调查步骤 (12)3.4 知识产权 (13)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编目 (14)附录A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细则 (19)附录B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条目 (23)附录C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值评价标准 (24)—4—第一章 总 则1.1 编制目的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的“研究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促进我国地方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社区拥有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公平分享惠益,指导相关传统知识的分类、调查和编目,制定本规定。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定义、分类体系、调查和编目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与编目活动。
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技术规定
![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22436de58f5f61fb73666ed.png)
附件 8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2014)3 术语和定义3.1 生物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2 生物遗传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含有生物遗传功能的遗传材料。
本规定所指生物遗传资源1还包括衍生物,即“由生物或遗传资源的遗传表现形式或新陈代谢产生的、自然生成的生物化学化合物,即使其不具备遗传功能单元。
3.3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指各族人民及地方社区在长期的传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创新和做法。
3.4 惠益分享指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遵循事先知情同意原则和共同商定原则,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
惠益有货币和非货币两种形式。
3.5 生物基源指载有传统知识的生物物种。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全面性原则实地调查点应覆盖县域全部乡镇,并在工作强度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调查更多的行政村。
4.2 重点性原则把生物多样性和/或传统知识相对丰富的乡镇作为调查重点,适当增加行政村调查数量。
24.3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基本特征、丧失与流失状况、主要威胁因子和保护需求,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与建议。
5 调查内容以县域为单元,全面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类别、生物基源、持有者、数量、分布、传统利用、特有性、知识产权、惠益分享、丧失或流失、威胁因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植被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20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2014)3 术语和定义3.1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
3.2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3.3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的亚型。
13.4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的群系集合。
3.5 群系在同一个植被型或亚型内,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3.6 群丛具有相似种类组成、优势种、结构和外貌的同类群落集合。
3.7 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3.8 乔木高度一般在5m以上,由明显直立的主干和发育强盛的枝条构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
3.9 灌木高度一般在5m以下,枝干系统不具明显直立的主干,如有主干也很短,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木本植物。
3.10 草本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发达至不发达,地上没有多年生木质茎的植物。
3.11 优势种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
23.12 样地群落调查的所在地,在空间上它包含样方,一般没有特定的面积。
3.13 样方群落调查所要实施的特定地段,有特定的面积。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科学性原则调查与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调查与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现状、威胁因素以及保护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或者建议。
4.2 全面性原则调查与评估范围应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以及各海拔区间、坡位、坡向,并尽可能覆盖较多的工作网格。
4.3 重点性原则在县域内生境质量较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调查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应增加调查线路的布设密度。
4.4 可达性原则根据调查区域实地情况和保障条件,合理规划调查线路,选择调查人员或者交通工具能到达区域。
35 调查与评估内容5.1 群落调查查明调查区域内植物群落类型、群落层次、群落高度、郁闭度或盖度、优势种、干扰程度和环境因素等。
调查对象为调查区域内植物群落,包括森林、灌丛、草地和荒漠等植物群落。
5.2 植被制图基于1:10万(或1:25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参考已有的背景资料和数据,制作1:10万(或1:25万)植被类型分布图。
植被分类系统包括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和群丛,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
5.3 分析评估分析评估区域内植被现状。
6 调查准备6.1 资料收集收集与调查相关的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土地利用/覆盖、植被图、高清遥感图像、地形图、全国林业普查数据、县域林业资源图、草场资源图等资料。
了解调查区域内相关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整理调查区内河流、土壤、植被、气候、地形地貌、道路等数据资料,对调查区域进行前期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
46.2 队伍组建根据调查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组建调查团队,配备相关专业人员,明确调查人员职责。
开展调查方法、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安全、急救、野外生存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6.3 工具准备根据调查方案准备调查工具、设备、耗材与试剂。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仪、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激光测距仪、胸径尺、测高杆、双筒望远镜、枝剪、高枝剪、铲子、采集刀、样方绳、测绳、罗盘、样方框、手持放大镜、旧报纸、瓦楞纸、吸水纸、烘干机、卷尺、记录笔、记录本、记录标签、油性记号笔等。
准备个人防护用品及装备。
包括:帽子、防护手套、裹腿、保暖衣物、对讲机、急救包(预防疾病或蛇虫叮咬等意外伤害)等。
7 群落调查7.1 样地设置7.1.1 布设原则(1)全面性样地在空间上涵盖整个区域,布局均衡,能够反映研究区植被和环境的全貌,并覆盖尽可能多的工作网格(附录A)。
(2)代表性样地必须包含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类型。
5(3)典型性保证典型植物群落和重点网格内植被得到细致和重点的调查。
7.1.2 全面调查根据植被图和区域群落记载等已有资料,全面调查植物群落。
非重点网格内至少选取1个样地调查典型植被类型;重点网格内至少选取2个样地调查典型植被类型;对于海拔高差大(>1000m)的重点网格,海拔每升高500m,应增加1个样地。
每个样地设置3~5个重复样方。
7.2 调查编号7.2.1 编号方式植被调查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网格编号+样地序号+样方序号的方式。
7.2.2 县级行政区代码按照GB/T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7.2.3 网格编号采用8位网格编号。
7.2.4 样地序号以ZB001、ZB002、ZB003……为序。
7.2.5 样方序号以Y01、Y02、Y03……为序。
7.3 调查时间根据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物候期特点,安排在合适的季节调查,6通常为植物花期和果期。
7.4 样方调查样方调查内容包括群落调查、环境因子测定,并手绘植物群落剖面图,以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特征(附录B),同时记录干扰类型和强度(附录C)。
不能确定类型的群落要详细记录并拍摄照片。
不能确定种名的物种要采集标本。
7.4.1 森林植物群落(1)样方地点选择选择样方时应注意:(1)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境相对均匀;(2)群落面积足够大,使样方四周能够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3)除依赖于特定生境的群落外,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一的坡面,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
(2)样方设置样方面积一般600 m2,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大小。
样方形状为20 m×30 m的长方形,如实际情况不允许,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但必须由6个10m×10m的小样方组成。
(3)环境因子调查除调查表外,还应拍摄群落照片,包括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剖面等。
并测量空气(1~2 m)和土壤表层(10 cm)温湿度。
(4)调查层次调查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土壤层(参见附录D)。
7(5)乔木层调查包括林分状况、物种记录、胸径测定、树高测定等。
乔木胸径测量参照HJ 79.1—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5.4.2.1.3的规定。
(6)灌木层调查选取样方对角的两个10 m×10 m小样方,对灌木层进行详细调查。
逐株(丛)记录种名、高度、株数、基径等。
基径测量方法参照HJ 79.1—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5.4.2.2.6的规定。
在其中一个小样方内收获灌木层地上生物量、称取鲜重,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在剩余的小样方中搜寻在两个灌木小样方中未出现的灌木种,记录种名。
(7)草本层调查在样方四角和中心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记录所有草本维管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等级。
在其中2个小样方内收获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和地表枯落物、称取鲜重,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在其他区域仔细搜寻草本小样方中未出现的草本物种,记录种名。
(8)土壤层调查在样地附近挖土壤剖面1个,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并以100 cm3的土壤环刀,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50~70 cm、70~100 cm的土壤深度分层取样,称取鲜重并编号,用于实验室理化性质分析,包括粒径、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8等。
7.4.2 灌丛和草地群落(1)样方地点选择样方地点的选择原则参考森林群落调查。
(2)样方设置样方面积100 m2,周围应留有10 m缓冲区,在样方四角和中心各设置1 m×1 m的小样方1个。
(3)环境因子调查调查包括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等。
群落概况记录包括群落类型、群落垂直结构、各层次高度、盖度和优势种以及干扰等。
拍摄群落照片,包括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等。
并测量空气(1~2 m)和土壤表层(10 cm)温湿度。
(4)样方调查参考森林群落调查,记录所有维管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等级。
对灌丛,调查整个样方(10 m×10 m);对草地,调查每个1 m×1 m的小样方。
选择其中3个1 m×1 m小样方收获地上生物量,称取鲜重,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在整个10 m×10 m样方内,仔细搜寻在5个1 m×1 m小样方中未出现的物种,记录种名。
7.4.3 荒漠群落调查参照灌丛和草地群落调查。
由于荒漠植被稀疏且异质性大,调查面积应大于灌丛和草地。
97.4.4 土壤调查参照森林群落土壤层调查。
其中土壤剖面按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深度分层取样。
土壤类型按照GB 17296-2009《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划分与记录到土类。
8 植被制图8.1 资料准备参考调查区域1:100万植被图或其他专门性植被图、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等,基于高清遥感影像勾绘植被分布斑块,并叠加调查区域1:10万(或1:25万)地形图以及拟进行调查的路线、样地和样方的空间位置。
8.2 野外填图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将观察到的植被群系或群丛信息填绘于斑块图件上。
填图工作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先确定地形标识物体,再作延伸。
可以按照规律填写未能实际观测到的斑块。
如有需求,可以利用测量工具。
8.3 综合制图参考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等资料,根据制图区域的特点,制作美观、高精度的植被类型分布图。
9 分析评估分析评估内容包括区域内植物群落现状,包括物种重要性、群落多样性、蓄积量或生物量、干扰程度等109.1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见表1。
表1 植物群落评估指标119.2 指标计算指标计算方法参见附录E。
10 主要成果10.1 调查记录汇总汇总的内容包括:(1)调查记录表;(2)调查文字记录;(3)绘制的图件;(4)室内测定的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数据。
10.2 植被分布图制作的1:10万(1:25万)植被分布图。
10.3 照片10.3.1 照片拍摄拍摄植被特征照片。
照片清晰、自然,能准确反映植物群落特征。
拍摄植物群落外貌以及生境的彩色照片。
其中,必须拍摄一张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
GPS定位仪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与海拔。
使用的数码相机的像素不低于1000万。
10.3.2 文件格式与命名数码照片保存为jp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