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
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
![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bef624c9aeaad1f346933f49.png)
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
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
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如果注意面部皮肤保健,使用中脉帽子、眼罩均可改善上述情况。
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
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1426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1.png)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导致氧气无法被运输到脑组织B仅是跑步这样的运动(每处2分,符合大意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2.C(文中“坐以待*呆’”的原形式为“坐以待毙”,此处根据语境“什么也不做等着变呆”的意思,把原成语中的“毙”替换成“呆”;C项,原形式为“闻鸡起
舞”,此处根据语境描述潘红早起便开始“读写”,将原成语中的“起舞”替换成“读写”,与“坐以待*呆’”的构成特点都是“换词借义”。
A项,原形式为“无理取闹”,此处根据语境使用其相反意义,指飞机延误,乘客有恼怒情绪也是人之常情,可以认为“有理”,但是让航司人员下跪道歉的做法却有失妥当,构成特点是“反义换词”。
B项,原成语“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是连绵词,意思是仰望的样子,语境中变成了“看着海洋”,属于成语错用。
D项,原成语“日理万机”的用字并未改变,但此处“机”字使用的不是原义“事务”,而是语境义“机器”,构成特点属于“旧形新义”。
)
3.语句③修改为:功能性充血能够迅速抑制“缺氧口袋”的产生。
语句④修改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久坐会导致痴呆发生的风险升高。
(根据上文可知,“缺氧口袋”是脑中的缺氧区域,无法与“发生”搭配,故将“发生”改为“产生”;脑血流量减少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那么“久坐”应该使痴呆发生的风险升高,故将“降低”改为“升高”。
序号正确各1分,修改正确各1分,其他改法酌情给分)。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一)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e437713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6.png)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一)微循环是人体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细小到只能容纳一两个红细胞通过。
微循环缺血期是指微循环处于一种血液循环状态下,即血液滞流状态,从而导致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状态的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泄失衡,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微循环缺血期的原因1. 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可导致血管阻塞,在这些疾病中,病人的血液供应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2.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引起微循环缺血,增加组织病变的风险。
3. 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微循环功能。
二、微循环缺血期对人体的影响1. 组织缺氧:由于氧气不足,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细胞坏死和组织受损。
2. 组织营养不良:由于血液滞流,营养物质供应减少,部分供应不足的组织细胞会出现营养不良,而这也是在微循环缺血期间发生的一种典型现象。
3. 免疫抵抗力下降:微循环缺血期间,免疫细胞的数量会减少,抗体分泌也会减少,导致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
4.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微循环缺血期间,由于血液循环减缓,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预防微循环缺血期的方法1. 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微循环,增加血液循环速度。
2. 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减少尼古丁和酒精摄入。
3. 温水浴:多浸泡或泡澡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滋润皮肤,增加微循环血流,起到预防微循环缺血的作用。
4. 饮食调整:适当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盐份和饮食的脂肪含量,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预防微循环缺血。
5. 减少长时间坐着或站着,避免交叉腿:这样可以减少微循环的压力和负担,增加血液循环的速度。
综上所述,微循环缺血期是人类体内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影响。
泛血管疾病概念
![泛血管疾病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92b3e7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1.png)
泛血管疾病概念一、引言泛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全身各种血管的疾病,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这类疾病可以影响心脏、大脑、肺部、肝脏等重要器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分类、流行情况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概念泛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全身各种血管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动脉硬化、静脉曲张、微循环障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失调或者组织坏死。
三、分类泛血管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指由于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斑块,导致动脉内径变窄,从而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2.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指由于静脉内血液回流不畅,导致静脉壁扩张和变形,从而形成静脉曲张。
3.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毛细血管内径变小,血流速度减缓,从而影响到组织和器官的供氧供血。
4.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常或者血管内壁损伤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影响到器官的供血。
四、流行情况泛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其中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是主要死因之一。
此外,静脉曲张也是常见的泛血管疾病之一。
五、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泛血管疾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饮食调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的饮食。
2.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等不良习惯。
3.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泛血管疾病,采用针对性药物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泛血管疾病如静脉曲张等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5. 中医调理: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促进循环等方面帮助预防和治疗泛血管疾病。
六、结论泛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
预防和治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调理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泛血管疾病。
微循环讲解
![微循环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ad011eafab069dc502201cb.png)
血 液 循 环 概 况
• 这是动脉,因为 动脉含有大量的 氧气,养料,所 以动脉血是鲜红 色的; • 这是静脉,因为 静脉血含有大量 的二氧化碳和代 谢产物,所以静 脉血是暗红色的。
袢顶极度膨大型是系统硬化 疾病的表现。
异常的微循环
白微栓 微血管出血
是白色微型的小血栓:表明微循环 重度改变,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的直接证据。白微栓可以阻塞毛 细血管,引起严重的微循环重度 改变。
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主要是 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通透性亢进 及血流的改变。
一、气行血行,气为血帅
微循环与健康
一分钟体验 疏通经络
何为微循环?
• 是指人体微动脉与微静脉毛细血管之前微血管中的血液循 环。微循环是人体血管最末稍的部分。它是去营养着周围 的血管、神经和各细胞等。 • 微循环是实现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营养、氧气、排出代谢产 物的交换场所。那么这样的一个微细的血管它只有在显微 镜下才能看得到,所以把它称作—微循环。 •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 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毛细血管内细胞能量的通 道)。很多脏器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 淋巴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异常的微循环图形为交叉和畸形
甲襞是观查微循环的良好部位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 折。皮下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 头,每个乳头内一般都有一支毛细血 管,走向表皮,甲襞是观查微循环的 良好部位。虽然甲皱上没有看到脑部 和心脏的血管,但是他是在全身高粘 度血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红细 胞的聚集和血流量比较慢,而且血管 往往有畸形。临床最常用的部位目前 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 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光,B超等 都不能发现。
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生理意义
![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生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6354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8.png)
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生理意义微循环是指体内微小血管网络的循环系统,包括毛细血管和微静脉。
它在整个机体循环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除代谢产物。
本文将对微循环的通路及其生理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微循环的通路主要包括动脉侧和静脉侧。
动脉侧的通路是从心脏经主动脉、细分的动脉和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络,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组织和器官。
静脉侧的通路是毛细血管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废物带回到微静脉,最终通过静脉回流返回心脏。
微循环在人体中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首先,它是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的关键通道。
通过微循环,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同时,微循环还能够调节血流量,根据不同组织和器官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例如,在运动时,肌肉组织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微循环会增加血流量,以满足其需求。
微循环对维持体温和调节血压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微循环,血液能够将产生的热量分布到整个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
同时,微循环还能够通过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流速度,对血压进行调节。
当体内血压过高时,微循环会通过血管收缩和扩张来调整血流,从而稳定血压水平。
微循环还参与了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下,微循环可以将免疫细胞和抗体输送到感染或受损组织的区域,发挥免疫功能。
同时,微循环还能够通过调节血管通透性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参与机体对炎症的反应过程。
在一些疾病中,微循环的异常功能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例如,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进而引发并发症。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也与微循环异常有关。
因此,研究微循环的通路和生理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微循环的通路及其生理意义在人体循环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的关键通道,还参与了体温调节、血压调节、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
微循环障碍: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百病之源](https://img.taocdn.com/s3/m/4c6d1b4752ea551810a687b8.png)
微循环障碍:百病之源作者:许家和来源:《现代养生》2007年第07期什么叫“微循环”?血液微循环,简称“微循环”,是指“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此范围内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循环重要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和动力,心脏跳动把血液排入大动脉,经中、小动脉入微动脉,再经毛细血管入微静脉,后经小、中、大静脉流返心脏。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构成血液大循环,俗称血液循环。
而“微循环”,是血液循环中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细胞直接接触“最基层”的部分。
它肩负着血液循环的使命——将运来的氧和营养物质与各器官组织细胞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带走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据研究,进入各器官组织被分枝的微动脉,管腔直径仅15微米(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头发丝为150~200微米),微动脉再分枝为直径5~8微米的毛细血管,管径最小者仅够1个红细胞通过。
毛细血管网最后又混合为直径8~30微米的微静脉,众多的微静脉汇合为小静脉而出脏器组织。
可见,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的营养供给与废物排出,全靠血液微循环这个交换器。
所以,人们称微循环学为“生命的科学”。
微循环与“修氏理论”在世界研究血液微循环的领域里,功勋卓著者当推我国女医学家修瑞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修瑞娟(时年47岁),在留美进修期间,首次发现人体内各级微血管自律运动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她通过严密的无可辩驳的科学实验,提出微循环对各器官组织血液灌注的新理论——海涛式灌注。
它不像以往人们猜想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像小渠流水渗入田野那般愈后愈无力的灌注方式,而是像海涛冲击海滩那样间隔有时、强劲有力地冲击一次的灌注方式。
修瑞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并发表《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以来人类对微循环领域研究的空白,被国际权威机构称誉为著名的“修氏理论”。
修氏理论对开展防治微循环障碍、改良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心肺机的灌注方式等,均有临床实际意义。
神经微循环障碍
![神经微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7c743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f.png)
神经微循环障碍: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就会发生多梦、失眠、头昏眼花、记忆不好、重者会发生中风瘫痪;心血管微循环障碍: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就会发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可能发生心梗死亡,长期微动脉,收缩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猝死等;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中医认为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都和五脏六腑的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主藏神。
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胸闷、气短、咳嗽、哮喘、重者青紫发绀、呼吸骤停;中医认为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和五脏六腑的肺有着密切关系,而肺的主要功能,1主气和呼吸。
2主行水。
3朝百脉、主治节(指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消化系统微循环障碍:营养物质吸收不好,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肝微循环障碍: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中医认为消化系统微循环与我们的脾胃功能及肝,大肠,小肠等有着重大关系,脾的重要作用是运化食物,运化水液,主要生理功能主统血。
而胃的作用是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主要生理特点主通降。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特性主升发,(升发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津指水液。
)肾脏系统微循环;导致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中医认为肾脏系统微循环和肾,膀胱。
肾的主要功能: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化气)。
主水: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新空气)。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肌肉骨骼微循环:代谢产物堆积,则会产生全身酸软无力、麻、疼痛、或发生关节炎,严重者可致残废;四肢微循环:微动脉堵塞至脉管炎,静脉堵塞至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者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致截肢;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论文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论文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5aec0d8cb9d528ea81c779b5.png)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生理学》课外读书报告一.微循环在生理学课堂,我知道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基膜包围,总厚度约0.5µm,内皮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存在细微的裂隙成为沟通毛细血管内外的通路。
此外,通过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我还了解到更多关于微循环的秘密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和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
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
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进一步的查找发现,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
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
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
心脑血管疾病有“四难”
![心脑血管疾病有“四难”](https://img.taocdn.com/s3/m/e64c8813a300a6c30c229f31.png)
心脑血管疾病有“四难”
降高血脂难
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值即为高血脂,可诱发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血管变窄甚至栓塞等,从而造成心梗、冠心病、老年瓣膜病、心律失常、脑梗、脑痴呆、脑卒中、脑血栓、脑溢血等严重心脑血管病,血脂高可以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药效的理想程度,都使降脂成为难点。
改善高血粘度难
研究证实,血液过度粘稠,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间隙和距离,或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循环阻力增大,血液流动缓慢,微循环血流不畅,使心脑等器官产生缺血、缺氧。
同时血流变慢,血液中的垃圾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栓,还会形成凝血块阻塞血管,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而危及生命。
逆转血栓难
临床研究发现,血液黏稠造成凝血及血液中垃圾物质均可形成血栓。
血栓是血液成份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血液凝块或沉积物造成的,血栓主要造成细胞及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昏迷、出血、甚至猝死。
血栓一旦形成,很难逆转,溶栓、排栓是目前医学攻关的重大课题。
心脑同步治疗难
临床资料显示,约60%脑血管病伴有心血管病,50%以上的脑血管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因此专家指出,心脑疾病不能单治,心脑同时施治是关键,降脂、活血、抗血栓三管齐下,全面施治,才能达到理想的心脑同治效果。
而目前医院用药主要以西药(化学制剂)为主,特点是针对性强,但治疗方向单一,即心病医心、脑病治脑,无法实现心脑同治;单一针对性治疗,短期有效,远期效果难达理想标准。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https://img.taocdn.com/s3/m/1d604e1ede80d4d8d15a4f48.png)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2011-02-25 11:29:02)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人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微循环.一、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物和二氧化碳(CO2)。
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手足麻木……)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其生理功能和作用被当代医学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极易出现障碍,因为微循环血管有四大特点:“细”、“长、“慢”、“薄”。
“细”:微循环的血管很细,大约只有头发丝的1/20。
“长”:微循环的血管很长,可以绕地球赤道2.5圈,在这漫长的流路上,若不注意预防保健,则易发生障碍。
“慢”:微血管的血流极慢,每秒钟只有0.4~1毫米的流速,若不保健,血液容易瘀滞。
“薄”:微血管很薄,血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的1/100,若微血管出现障碍,微血流中的水分或有形物质渗出,可出现水肿、感知局部酸痛、麻木、发冷、苍白等病兆。
人人都应关注自己身体的微循环状态,因为细、长、慢、薄的微细血管极易出现障碍,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生命的源泉。
我们特别劝告“亚健康人”一定要采用“物理疗法”关注生活保健――百益尔康光疗+磁疗+药疗保健睡眠系统,对消除微循环障碍,延缓健康渐变疗效显著。
我们还要劝告健康人,特别是有遗传家史的中青年人,应从青年开始关心自己的微循环。
血液为线流速血管弯曲,管壁厚红细胞聚集,血管有止流正常微循环图不正常微循环图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检查自己的微循环状态。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医学研究表明: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A类:病菌病毒的入侵:人体会经常受到各种病菌、病毒的威胁,如痢疾、肝炎、霍乱等全部是因为细菌、病毒引起的。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82a6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b.png)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问题仅仅存在于冠状动脉的阻塞上。
实际上,一部分人患有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这意味着血液在冠状动脉的细小血管中流动不畅。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及其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病因分析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指的是冠状动脉细小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结构异常,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然而经典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阻塞。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女性、糖尿病患者及中年以上高龄人群中。
导致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局部氧化应激等。
此外,血液黏稠度的增加、纤溶系统异常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
二、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症状与传统冠心病相似,包括胸痛、气短、乏力等。
然而,由于微循环障碍的存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往往无法检测到明显的异常。
为了诊断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和冠脉内超声等。
心肌灌注显像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灌注情况,能够间接评估微循环的状态。
负荷试验则是通过体力或药物负荷来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从而推测微循环的情况。
冠脉内超声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细小血管的形态和功能,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之一。
三、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一致的共识。
然而,一些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是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通畅性。
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动脉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2. 心血管康复:通过定期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对于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也有一定的益处。
人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
![人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bf4e1dd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a.png)
⼈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本⽂是⽬前最深⼊研究微循环对⼈体特别是⼈体各内脏器官及微循环障碍是怎样导致⼈体各⼤内脏肺腑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体各种内外疾病的最好⽂章。
仔细研读本⽂,对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体⼤多数疾病的根源有重⼤意义!相应的,读懂本⽂,⾃然也就明⽩——⼈体的⼤多数疾病,通过解决或改善微循环障碍,即能治愈或减轻!微循环,影响脏腑的关键⼀、微循环养⾝砭疗,⾎液的主要物理特性与致病原因:1. 直⾏性:受阻就容易淤积.2. 凹陷不⾏:例如头⾻受伤或关节移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流.3. 凝结性:⾎⼩板或⾎栓等会造成⾎管阻塞或破裂.4. 释解性:温度不⾜会影响末梢循环.⼆、从数据了解[微循环]1. 微细⾎管直径约1/100毫⽶,⼩于头发的20分之1.2. ⾎管壁的厚度⼤概是⼀张纸的100分之⼀.3. 微循环中的⽑细⾎管总长约9—11万公⾥,据估计能绕地球两圈半.4. 微循环的⾎管数⽬,约300亿⽀.5. ⼈体总⾎液量约占体重的1/3.6. ⼈体百分之70以上是⽔分.7. ⾎浆中百分之90是⽔分.三、微循环可能引起的疾病1. 神经系统:头晕痛.失眠.记忆⼒下降.神经衰弱.脑梗塞.中风.2. ⼼⾎管系统:胸闷.⼼慌.⼼律不齐.⼼绞痛.⼼肌梗塞等.3. 消化系统:营养吸收不良.胃炎.溃疡.4. 肌⾁关节系统:肌⾁酸痛.⿇⽊.冰冷.静脉曲张.颈肩腰腿酸痛.5. 妇科系统:痛经.⽉经不调.⼦宫肌瘤.6. ⽪肤科:⽪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部微循环⽰意图↑脚部微循环⽰意图微循环⽤⾁眼看不见,⽤⼿摸不到,过去不知道,于是⼈们对它感到有些神秘.其实微循环⽆时⽆刻不在你⾝体⾥活动,不信,当⼈受到惊吓时脸⾊发⽩,羞臊时颜⾯变红,实际上就是⾯部微循环发⽣变化所造成的.这时你会说:啊!原来微循环并不神秘,它就是微循环系统的⾎管.回答是:似乎对,但⼜不完全,其实,微循环确实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因此它属于循环系统;但它同时⼜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属于脏器.这就是微循环的最根本的特点.从哲学⾓度说:微循环具有两重性.具体⼀点说微循环和⼀般循环⽐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1. 在属性⽅⾯,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细⾎管,细静脉以及⽑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起,形成以微⾎管为重要⽀架的⽴体结构,所以它们⼜是脏器的重要⽀架的⽴体结构,所以它们⼜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没有微⾎管的脏器,也没有完全脱离实质细胞⽽单独存在的微⾎管;2.在形态⽅⾯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有脏器的特征.微⾎管,⽑细淋巴管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液,淋巴液的流动,这是脉管的共同形状,但微⾎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各脏器的都具有各⾃的特点.如⼩肠绒⽑.肺泡,肝,⾻髓微⾎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同⼀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体和髓质部位的微⾎管形态各具特点;3.在功能⽅⾯,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全⾝的循环⾎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外,⼏乎全部统经微⾎管,经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管,细胞,⽑细淋巴管之间,⽑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能道之⼀,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和⾎液,淋巴液进⾏物质交换的场所;4.在代谢⽅⾯,微循环既具有⾎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种特征;5.在调节⽅⾯,既是全⾝性神经,体液的调节,⼜要受局部的调节.总之,微循环不同于⼀般循环的特点,它是具有“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既具有⼀般循环系统的共性,⼜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的重要性及特点微循环重要性:⼈体是复杂⽽⼜奇妙的机体,仅靠⼼脏的有限收缩⼒是不可能将⼼脏内的⾎液输送到组织细胞,⽽必须靠微⾎管⾃⾝的节律性的运动才能将⾎液灌⼊细胞,同时微⾎管的⾃律运动与⼼跳并不同步,有其⾃⼰的规律,这样微⾎管起到了第⼆次调节供⾎的作⽤,变成了"第⼆⼼脏"。
PCI术后症状未缓解,警惕微血管病变
![PCI术后症状未缓解,警惕微血管病变](https://img.taocdn.com/s3/m/9d06e81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8.png)
24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PCI术后症状未缓解,警惕微血管病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王 星微血管,从它的名字上我们能够理解是指非常微小的血管。
微循环则是指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功能包括向各个组织器官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同时将二氧化碳、人体内产生的一些代谢废物排泄出去。
微血管发生病变后,就会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继而影响人体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心脏灌注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
引起微血管病变的病因和机制都比较复杂,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内皮受损、微血栓形成、结构改变等,也可能是因为炎症或应激反应引起微血管痉挛。
对于微循环功能存在严重障碍的患者而言,即使行PCI术解决了大血管狭窄问题,仍有可能存在心前区不适症状未缓解的情况。
笔者在临床就遇到过此类病例,患者通过PCI术开通狭窄的冠脉后,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通过造影剂检查会发现其冠状动脉血流缓慢,说明患者心脏灌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这时就要考虑微血管病变的可能。
早在2004年就有研究指出,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影响心梗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那PCI术后,心梗患者该如何防治微血管病变呢?首先,术后患者仍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及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
因为支架本身对于身体来讲属于异物,人体都会有排异反应,放置支架的过程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内皮受损后会引发血栓形成,所以患者一定要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
而且手术只是改善严重的心血管狭窄、抢救生命,但真正的病因并没有去除,“三高”不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仍会加重,心血管狭窄进而加重,就将面临再次支架或搭桥的风险,所以要吃降“三高”的药。
其次,日常要注意规律作息,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放松心态。
可能有患者要问,有没有能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药物?答案是:有!目前《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胸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等权威指南共识中推荐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及中药等。
什么是微循环?怎么改善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怎么改善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f65aaa4a33687e21af45a927.png)
微循环不好怎么办?既然微循环和人体健康有如此大的关联,我们平常就需要注意调节改善微循环。改善微循环,主要可以在改善血液浓度方面做功夫。平常多喝水,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另外多吃能稀释血液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抗凝血食物---山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调脂作用的---山楂、螺旋藻、芹菜、胡萝卜、魔芋、紫菜、海带、马齿苋、核桃、玉米、芝麻、苹果、猕猴桃等。其次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要少吃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饭不要多吃食荤腥厚味食物,少吃甜食。平时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为主,粗细粮均衡搭配。多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多食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C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在肠道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吸烟影响血液循环,减少血流量,降低血流速度,会导致不良结局,要注意禁烟。
什么是微循环?怎么改善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与微循环发生障碍密切相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体微循环衰弱是疾病的根源
![人体微循环衰弱是疾病的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8e405fd6cc7931b764ce1505.png)
人体微循环衰弱是疾病的根源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毛细血管内细胞能量的通道)。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毛细血管只有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壁特别薄,厚度如一张白纸的1/100,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动脉血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和营养,通过毛细血管壁供给周围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以通过管壁进入毛细血管,然后流入静脉可见,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
人体内大小血管如同大江大河,毛细血管如同大小支流和灌溉渠道,细胞组织如同秧苗。
微循环发生障碍,就好像秧苗的灌溉渠道受阻,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秧苗就会枯萎一样,人体的脏器也会因为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
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权威医学已通过临床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
冬季来临,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来临,要防心脑血管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84216f16ff00bed5b8f31d03.png)
秋冬季节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节。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多”这“四高一多”的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这么可怕,难道没有办法预防吗?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钟道恒博士说过:“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其实很多疾病是可以提前预防的,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从35岁就应该开始预防。
中老年人提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实质就是要预防血管硬化,要预防血管硬化必须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供给细胞血液、氧气、能量和营养物质,带走人体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肌酸、乳酸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要想微循环好,前提是血液黏稠度不能高,而银杏叶制品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非常明显。
如果微循环不好,免疫力就会下降,就会受百病袭扰。
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
微循环障碍如发生在神经系统,就会使脑细胞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不好,甚至中风;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心肌细胞营养不良,就会发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发生在呼吸系统,就会出现气短、憋闷、咳嗽、哮喘,重者呼吸骤停;发生在消化系统,胃肠功能则会减弱、紊乱,引起胃肠道疾病;其他脏器、肌肉和骨骼、关节等出现微循环障碍,都会发生病症。
微循环障碍还直接影响着人的寿命。
微循环功能良好的人身体一定健康,也必定会长寿。
银杏叶制品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医学界公认的,住过院的心脑血管患者都知道,银杏叶针剂是少不了的,银杏叶针剂就是用银杏叶提取物加工的。
银杏叶茶虽好,但大部分味苦涩,每天无法饮用到药用的量,并且含有蜡毒、白果酸毒等。
选择银杏茶时,一定要选脱毒脱苦的,没有经过脱毒加工的银杏茶千万不能饮用。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c6710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2.png)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冠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主要是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
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从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按、推等。
四、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传统方法。
气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包括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
五、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防止血液黏稠、降低胆固醇等,从而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常用的食疗方包括红枣、山药、莲子、芡实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饮食调理等。
但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认识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29e31d2b9f3f90f76c61ba0.png)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认识(2008-08-12 23:43:28)标签:杂谈一、心脑血管疾病是“隐形杀手”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斗争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人们的寿命也是随着对健康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延长,中国人平均寿命75岁,居世界第81位,古今中外,百岁老人很多见,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117岁,按照生物学的原理,人的自然寿命极限可以到125岁,甚至更长。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活不到极限,有的距离极限很远,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除了少数的自然因数和事故以外,主要是疾病因素影响了人的寿命,而疾病当中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致人死亡占70%-80%,如果将心脑血管分开统计,依次为: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如果将心脑血管疾病合在一起,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糖尿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可想而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200-2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6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的“第一杀手”。
正如一位名家所说:海啸、地震、非典、禽流感等是最近人类碰到的危难,但并不可怕,因为人类的智慧可早预测及预防,最可怕的危难已经潜伏在身边,但我们仍不警觉,继续享受甜蜜生活、不设防,让无形杀手随时杀来,定时炸弹随时爆炸,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里的杀手、炸弹、暗箭指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要注重发病过程心脑血管疾病是长期损害过程的慢性病,疾病发展非常缓慢,动脉管壁的渐进损害长期潜伏在人的身体内,让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加重。
在血管长期损害发展的过程中,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主观感觉上没有什么症状,即使有些症状,也很难与心脑血管疾病联系在一起,使人放松警惕而不设防。
现代临床医学只是注重疾病发展的结果,对早、中期的心脑血管损害不能给予有效的检测和提示,往往等到严重程度的时候,譬如,症状出现心绞痛、心电图检查提示缺血改变,头颅C 检查提示脑血管改变,才能对病人有明确的诊断提示,此时心脑血管疾病损害的程度已经很严重了,管腔狭窄已影响到组织的血液供应,这种损害成不可逆,只能终身带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趋势,40岁左右的病患逐渐增多,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仅在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病者每年近300万人,每天约8200人,每小时约340人,每分钟约6人。
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俗话说:“微循环通,不会得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畅,全身都健康。
”微循环几乎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间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
人们通常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实,深层次的原因都与人体微循环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体的微循环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体外。
如果微循环内的血小板、白细胞或纤维蛋白相互粘集形成微血栓,随着血液流向全身,或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当拴子导致局部血流障碍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
如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末梢神经炎等。
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人体其他各系统微循环障碍均会出现相应症状。
更多微循环知识可登陆地龙蛋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