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在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0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作者试图证明− 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他认为这才分城市最爪要的功能和目的“城市醉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凡陶冶人。”芒福德在阐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尔了这两方面的联系和影响。他的一些深刻见解尤共集中体现在本书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其中的论述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促人深思。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即使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 作者也采用一种深入的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 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 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 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对其鼎盛时代, 他写道“这些人(指苏格拉底、索福克勒斯等) 是新兴的希腊城市的杰出代表和化身,他们智体发达,文武双全。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一大批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伟人凭自身的存在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这次历史性突变,它在不到两个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在几百万人口之中产生出极丰富的人类天才,烘托出一个极繁荣的文化时代,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他也从寄性城市的生活中总结了历史教训“无论从政治学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罗马城都是一次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罗马城市的历史曾不止一次地发出典型的危险警号,警告人们城市生活前进方向不正确哪里人口过度密集,哪里房租陡涨,居住条件恶劣,哪里对边远地区实行单方面的剥削,以至不顾自身现实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一一在这些地方,古罗马的遗风便几乎会自行复活。如今的情况正是这样,大规模的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大型比赛、展销和足球赛,国际选美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万等等,都是道地的罗马传统。这些东西便是厄运临近的征候。”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应用文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1 / 3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1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__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__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__;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将城市发展的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首先,作者介绍了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作者指出早期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社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城市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和保护的目的而建立,社会结构也相对简单。
接着,作者介绍了古代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人口和面积都有了显著增长,并且出现了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和市政设施等新的特点。
古代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随后,作者讲述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增加。
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
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住房、交通和环境等。
最后,作者讨论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现代城市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城市发展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阅读《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城市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
城市化带来了繁荣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城市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读《城市发展史》:变迁的艺术
的思想差别 ,我们的城市在j 三 千年 的历史积 淀里 已经 形成 了中 央集权和中心化 的特征 ,一切 城市建设法则都是 为了统治集团
服务 , 城 民的 自我参与意识是模糊 的— —以至于到了现在 , 在掌 权者肆意破 坏城市轮廓 , 拓宽车道架起 无尽的防护栏 , 肆意 开发
的城市文化之 中。这里作者有一个 比较有意思 的论断——在谈
及 城市 对 人 群 的吸 引 力 时 ,他 引 用 了孟 子 的 一 段 话 : “ 以力 服 人
者, 非心服也 , 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 , 中心悦而诚服也。 ” 芒福德
化 。这样说可能会有点唯心 , 但作者 的文字传达 给我们的 , 不仅 认 为这其中的“ 德” , 就是城 市 自身及其 神灵所创造 的力量—— 仅是他 对于城市从初 始萌芽 阶段 到现今发展过 度的理性 陈述 , 我理解为 由城墙 围筑起来 的威慑力和安全感 ,以及神灵带来 的 还 从 人 类 情 感 ,宗 教 元 素 和 哲 学 道 理 上 对 这 样 的循 环 发 展 做 出 巨大的信仰力量 , 这样 的力量成为统治阶级的基础和根源。 而其 了合理的分析和阐释 , 他 向我们展示 的, 并不是严肃官方 的经济 实 我们 都知道孟子 的这段话 , 讲 的是为君之道 , 所谓 的“ 德” , 实 政治历史 , 而是真正 的, 富有生机的城市孕 育过程 。 际上应该理解为君王因以其贤德的品性 和包 容的手段来悦服 国
以往从历史或政 治教科 书上 了解 到的信 息来 看 ,更多的是 陈述 城市的诞 生是几个城邦 或群体 自发 的结合 ,或者是强大的 群体将周边 弱者吞并再形 成更 庞大 的社会 系统这样 的事实 , 却 未有作者这样 “ 那么这样的城市到底是 如何形成 ? ” 的分析 。 这又 涉及 到了宗教 的力量 , 确切的说 , 是远古 时期人类对 于不可知力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我于2014年上半年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路易斯·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对城市发展乃至城市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批判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专业学术领域都独树一帜,其中,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本书的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在追寻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书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本书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广博,作者在论述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也采用深入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
第二个特点是深刻,极富哲理性,在这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
他形象的描述:“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行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
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未料的,”他试图证明,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本书在阐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另一些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本书第17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刚出生的小羊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于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
沈石溪想:这只小羊羔和那只小野猪是同样的下场。
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生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养眼半睁半闭。
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
我仔细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狗眼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沈石溪带着小羊回到观察站,并把刚才发生的告诉向导巴强,他兴奋地告诉我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
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了!古人云:“气盛则言宜”。
那么“言宜”是不是必“气盛”呢?我以为然矣。
读他老人家的著作,你好像被巨大而强烈的气场所包围、所感染,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崇敬之下,细细辨之、品之,感到篇篇华章中至少蕴涵着六种“气”,在此不妨说说。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繁殖力的亢奋。
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
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谢谢园长,谢谢所有的老师同事,谢谢幼儿园,给我带来这么多快乐,给我这么好的发展平台。
我相信,不管在哪里,你们都是我最美丽的回忆。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浅析《城市发展史》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遭遇瓶颈,城市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刘易斯·芒福德也试图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分岔点,他在重新阐释了城市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一系列文明古城的兴衰历史,得出自己的反思结果,并对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书中,他从历史的角度,以具体的城市发展为例,对城市发展的功与过、得与失做出了一个总结。
中国目前大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得出一点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建议。
根据芒福德的理论,城市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圣地、村庄、要塞、城市的过程。
并且,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而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而城市应该追求比生存更高的发展目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这在中国是具有很高前瞻性的。
但就目前中国状况来说,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的特大城市,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向往之地,同时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
每年,春运浪潮总是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城市的建设仍然处在“磁体”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涌入的所带来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所以它们在人口吸纳的方面的门槛也在提高。
这可以算是他们在积极地推进城市进步,改善城市生活方面迈出的步伐吧。
另外,城市文明是始终贯穿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善战的城市文化,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埃及和平的城市文化。
在我国,城市的文化定位也是一个较为缺乏的元素。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却成就与问题同时并存。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
2011年,北京市提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
北京作为当代中国首都,提倡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形象是其义不容辞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依靠创新北京市才能有更为突破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城市的代表,聚集着众多国内外的人,只有包容才能吸纳各方人才,促进发展;当然北京作为古代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扬着古代中国人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
(完整版)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
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
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一、城市的起源“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
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
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
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
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
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
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
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作者用大量的素材对城市建筑,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例如,作者以帕提农神庙为典型,分析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的希腊社会。
他指出,这个时候的希腊,人民对整体自我的崇拜已经着迷,整个城邦成为了新的神。
为了创造建筑,他们表现出过分的骄傲以及道德上令人吃惊的冷漠。
例如帕提农神庙,就是赔里克里斯自己的公共工程项目,是有雅典人强加给弱小邻国的不公正行为。
“如果还须进一步证实整体自我的这种不知不觉的膨胀,那么巴特农神庙本身可提供证据:道德上的脆弱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它已经物化于无瑕的美学形象之中。
”作者认为希腊对城邦的崇拜在神话和传说中达到极致,体现在华贵的建筑工程中,又在一系列销魂的礼仪中得到补充。
城邦最终因为其对于艺术和礼仪活动承担的过于沉重的义务而崩溃。
作者认为培里克里斯时代以后的尽善尽美不是雅典变得强大的原因,反倒是Solon (公元前630年-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希腊七贤之一,曾为雅典立法)到培里克里斯之间的时间,并非完美的潜在力量。
作者认为希腊最可贵的精神,是它培养并包容了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
这在其他同样拥有神庙和建筑物的古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具有的。
要理解希腊城邦的成就,要把眼光从建筑物上移开,而更密切观察它的市民。
希腊人民在物质享受方面是贫穷的,但他们在经验的广阔与丰富方面是富有的。
他们的思想彻底开放,连身体的生理过程也不避讳。
医生收取的报酬同工匠一样多。
最后,作者谈到以上的阶段过去以后,建筑物开始取代人的地位。
城邦原有的协同机制大部分化作了冷冰冰的石头建筑了,另有一部分则随战争破坏而失散。
城市生活的两种形象对照的原型似乎是在近东地区的大河流域上形成的。
其中一种表现出沉静和信念,另一种表现出剧烈的不安;一种始终为危险和忧患所困扰,城市中四处都是权力的象征物,城市本身则筑起搞大的城墙,抵御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另一种则相信太阳和尼罗河之父的大仁大爱,深知岁月将周而复始年年如意,以正义的名义建立秩序,以生命的华贵衣饰美化死亡。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
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
(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
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
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
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
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
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
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概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映射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演变。
从古代的城邦到现代的都市,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1. 城市的起源:城市最初是作为防御工事而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形成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因为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2. 城市规划的演变: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罗马的街道和广场,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
3.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它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4. 现代城市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
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5. 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
通过利用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城市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
同时,城市的设计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6.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也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城市的建筑风格、艺术作品和历史遗迹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塑造了城市的独特性格。
7. 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寻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
8. 城市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贫困和健康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1
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1起始看完大师的作品之后,心情完全不能平静,深夜作死开电脑起来写书评。
一、总在读此书之前,我本来想象的是作者会按西方建筑史/规划史的常规思路,讲述各时代的城市主要发展思想,主要流行的范式和建设模式,并一一分析好坏及举例进行点评(当然在本书中作者也做了一部分这些工作)。
可是我忽略了,这是一部史书,而不是一部供城规建筑专业同学学习的范式教材。
相反,作者在人为规划思路、建设范式等方面极所能地简略了,而把大部分的文墨献给了促成当时建设思路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形成的城市鸟瞰图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上。
这也暗合了城规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城市规划的范式必须合乎市民此时此地的需求,并能够引导市民的对正确价值和美的诉求。
或者我这个总结实在是过于苍白,不如直接拿来作者的总结(这段总结我觉得极好以至于出声反复念了好多遍):“……以便城市舞台上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上的思想上的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
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每个方面的范围,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职责。
它将成为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
”二、叙作者这本书,按照西方的经典时代划分,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及前希腊时代、希腊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晚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现代。
在这个划分及评说中,作者很明显地表露了自己的倾向性(当然,这种倾向性是建立在作者写书的时代背景,即冷战时代,之上的),作者对未成熟的希腊时代及整个中世纪时代,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而今日学界普遍极力推崇的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以及工业革命时代,作者均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最强烈的驳斥。
关于文艺复兴,作者甚至从根本上驳斥了这一在我们看来十分经典的时代划分的意义。
当然,关于作者的立场是否矫枉过正,则可见仁见智。
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篇一读了《城市发展史》第二章,真的是让我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坐过山车一样,那感觉,老刺激了。
这一章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那些关于城市早期发展的理论和描述,什么古代城市的布局啊,和当时社会结构的关系啊,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绕啊绕。
我当时就想,这都是啥呀,跟我生活的城市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啊。
可是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里面还真有不少门道。
就好比书中提到古代城市的中心往往是宗教或者政治的核心区域。
这让我想起我去西安旅游的时候,看到那古老的城墙,城中心就是以前的皇宫所在地。
我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就感觉好像穿越回了古代,看到那些穿着古装的人在这个中心区域忙忙碌碌,为了皇帝的旨意,为了国家的祭祀啥的。
这就跟书里说的对上号了,古代城市的布局就是围绕着这些重要的功能来的。
不过呢,我也有一些自己觉得可能有点争议的想法。
书里好像把古代城市的发展说得太有规律了,就好像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但我觉得,也许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有很多小意外、小插曲呢。
比如说,可能有个小部落,他们本来不按照那些所谓的规则发展城市,但是因为一场战争或者一场自然灾害,就被迫改变了发展方向,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还有啊,这章书里有些术语,读起来真的是像在啃硬骨头。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着,我为啥要在这跟这些难懂的词较劲儿呢?但是吧,又一想,这就像爬山,虽然过程很艰难,可是爬到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就会觉得值了。
我要是把这章书读懂了,那不就像征服了一座知识的小山嘛。
我还在想,古代城市发展到现在,有多少东西被保留下来了呢?我们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和古代城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可是呢,真的就完全没有联系了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就像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是从古代城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也许在某些街道的布局,或者城市的功能分区上,还能找到古代的影子呢。
参观城市发展历史 观后感
参观城市发展历史观后感《参观城市发展历史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城市发展历史的展览,真的是感触颇多。
一进门,看到那一幅幅古老的城市地图,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我看到这里就感觉自己像一个穿越者,想要探寻这座城市过去的秘密。
那些地图上的地名,有好多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样子,看着那些生僻的旧地名,我就在想,这每一个名字背后或许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都被遗忘了。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展示老城区的微缩模型。
狭窄的街道,古旧的房屋,一切都那么真实。
那个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从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的点滴。
我仿佛看到了穿着长衫马褂的人走在石板路上互相打着招呼,街边的小摊散发着热气腾腾的食物香气,孩子们在小巷子里嬉笑玩耍。
当时我就想到,生活虽然可能没有现在的便捷和高科技,但一定也充满了质朴的幸福感。
还有那一系列展示城市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图片。
从最初的小作坊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林立中的现代化企业。
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城市发展是这么的不容易。
这其中要经历多少代人的拼搏和奋斗啊。
不过在这过程中也有我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在某个阶段,城市大力发展某个产业,可是在讲解中对于一些环境方面的考量并没有太多提及。
我就在想,是不是当时急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呢?还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没办法解决?这让我更加意识到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
从老照片里看到了以前简陋的学校教室,再对比现在我们漂亮、设施齐全的校园,真的差别巨大。
看完后我明白了城市的发展不只是高楼大厦的增加,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怀的改善。
不管是教育方面,医疗方面,还是居住的环境等等。
我们现在享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的。
这次的参观让我像是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一样,让我知道它一步一步走来有多少坎坷,又有多少自豪的时刻,也让我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
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
”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
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芒福德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
而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
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
“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而在最初的城市化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总之:壹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
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
貳其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
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
參再次,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
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
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从乡村到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质的跃变。
而从城市到大都市,我认为也是一种质的跃变,“大城市”这个词本身就不恰当。
芒福德的大都市理想芒福德认识到了乡村到城市的质变,但是我怀疑他是否正确的认识到了从“城市”到“大都市”的跃变。
我认为大都市是完全的另外的一种东西,它完全不应该遵从城市的组织规则而应该建立全新的组织方法,就像一座城市不可能再运用乡村式的长老制或者血缘族长制来组织一样。
大都市也是应运而生,同样。
新因素因为了技术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告诉出现的“雨后春笋”时期,所以应该再次的跃变出一种全新的对之整合的方式。
那么,现在的“大都市”形式尤其是中国的大都市形式,的确是“大城市”,因为他完全的没有进行新的整合方式的探索。
这个时候一种从封建王权演变来的中央集权制的控制方法仍然被沿用,但是已经显然不适合了!因此才有了大都市的城市病。
而芒福德是显然不喜欢“大”而是喜欢“小”的,其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回归原始的期望。
他将大部分的城市病态都归为“大”所造成,而认为疗治的良方就是回归“小”,而我认为,这个不是个大小的问题,而是应该有着完全的不同的组织原则。
“大”不是罪过,而甚至是一种必然。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
并且来源于***所希望的垄断经济。
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
芒福德认为的支配大城市的三种力量:金融业、保险业、广告业。
(548)“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
”p551显然在芒福德的眼睛里面,大都市制度是一切罪恶之源,是贪婪的***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
我们谈论城市其实主要关注的就是大都市,因为小型城镇和乡村几乎没有足够的复杂程度来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能力或者创造能力,他们是一种自生自灭的不富有侵略性因此也似乎没有太多必要和外界发生关系的经济体,是一种草食动物。
而大都市是肉食性的,是富有侵略性的,当然这种侵略性使其具备了非常积极性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于更大的体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如果这个世界只有植物或者低等的草食动物,那么这个世界是低等但是也许是平静的(who knows?)。
但是这个世界终究会产生复杂的肉食动物链,这个世界不能够回归简单,复杂是它的一贯的轨迹!一头豹子!他的奔腾的速度!他一定是破坏者?在芒福德看来,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
我想这里面有个可疑的地方:大城市这种东西一定会和小的村镇产生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吗?如果现在是,那么是因为大城市的生下来的那种每个毛孔都渗透血液的可怕本性使然?还是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正确的对待他?我们将他仅仅看作是一个扩大化的小型城镇了,他是吗?他也许是产生了一种彻底的变异的新型的物种,就像一头豹子对于一只山羊,他们不是一码事情了。
他不是一头巨大的足够吃光整个草场的草的大山羊,也许他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有一头豹子,对于山羊不是坏事情,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取消限制芒福德不喜欢“乱哄哄“的东西,他仍然对于一种能够从中央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感到安心和欣慰,因此他不喜欢几乎无法进行控制的大城市。
他不喜欢过分的超过了人体尺度、或者说从最原初的人体尺度级别上无法理解了的速度和尺度,因此他不喜欢大城市。
他认为这个都是不能够理喻的,是不能够、或者说是不应该实现的。
机器和身体在他看来是对立的,而且他看待这种对立的态度显然和《劾客帝国》又有不同,他的理想仍然在小城镇,虽然因为其晚年所处的时代他必然做出了一些折衷,但是他基本是个反时代的人了。
他仍然属于我所谓的那种以“退回未出现以前”来应对新生矛盾的人,不属于“以前进来解决新生矛盾”的人,我对这种人不感兴趣。
无形的城市尽管对于芒福德对于大都市的一昧的批评的态度不以为然,但是他所提出的他的终极城市化的理想模式倒是有点意思,起码在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来看是有着很多的可汲取的地方。
“灵巧化”,这个是芒福德的大都市理想的概括。
这个字眼的英文是什么我没有能够在书中查到,不过其实这个字眼本身就非常的含糊,你必须通过阅读和理解去从新定义那么一个意思。
我的理解就是他追求的不再是一种集聚的成为一种巨无霸的块状的东西,他希望的是一种形成网状结构的“小”的集合体,他以这个来替代“大”。
他希望追求一种两全的东西,他知道大都市有着其通过一种集约化而达到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小型聚落所不能够具备的,但是他又非常的痛恨于大都市的缺点,他希望“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能够形成一种优势互补。
其实这将类似一种分权制的民主体系了。
因为在芒福德眼中大都市是一种恶性集权的东西,就像他在书中一再提到的“苏联”(那个时代还存在这么个东西)。
他希望的这种分散能够“促使小城镇有更多的自主的活动,并建立起互惠的交流和指导的双向系统。
”还是收录他所居的一个比喻来比较容易理解他的城市理想:“它将形成一个电力网,实际上是一个发电站网,这些发电站有大有小,有的是水力发电,有的是靠煤发电,他们分布在一个很大的地区之内,常常有几千平方英里。
这些发电站中,有些电站发的电,只能够供它本地使用,有的电站除了供应本地使用之外,还能够供应别处。
在这个电力网中,每个发电站都有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和自我管理权,正如在正常的情况下那样。
但是一旦参加并网发电后,每个发电站就组成了一个整体电网,其中每个发电站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多余的电补偿给某一特殊缺电的地区。
……一个中央电站,不论它多么巨大,不能有整体电网那样的效率、灵活性和安全,而且除非它也走并网发电的路子,否则它也无法再扩大了。
“在这里,技术将主要用于加强“物流”,加强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链接,使之更为快捷可靠。
就像爱默生说的“正在把地球减缩为一个头脑。
请看电报和蒸汽如何使地球人类化。
”什么叫做“使地球人类化”?哪位能够讲讲您的理解?一些随想这是本非常好的历史书,我奇怪我们干嘛还要从新编一本我看来很不如这本的城市历史教科书给本科生读?仅仅因为他这个不够那么马克思?不过反而我没有对其历史部分细致研读,他大量的从经济、社会学等角度论述了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