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合集下载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讲述了孔融在与曹操的交往中,以及他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仁义道德观念,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曹操是当时的一方诸侯,他威震中原,势力强大。

而孔融则是当时的名士,以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德著称。

他与曹操有过一段交往,而这段交往中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美德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孔融与曹操一起吃饭,当时的菜肴中有一盘梨,曹操一眼看中了梨,便伸手去拿。

孔融却连忙说道,“请等一下,梨是苦的,您还是等我去拿些甜的来给您。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孔融的高尚品德。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孔融让梨的举动,体现了他的礼让之风,也展现了他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他不仅仅是在让梨,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仁义道德。

这种仁义之风,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赞赏,也感染着后人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仁义之心,不仅可以感动他人,更可以影响后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善举去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做一个有仁义之人,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动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也是一段启迪人心的佳话。

故事中,孔融不惜自己挨打,让出自己的一份梨子给另一个人,这种不计个人利益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智慧与胸怀。

故事的主人公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儒。

他口才刻钝,往往难以和身边的人沟通。

但他却心仪仁义,秉持的伦理准则远达不止一时一地。

一天,孔融去光禄寺拜访举荐他的人,走到路上看见一位老人在吃梨子。

孔融忽而发现,几个小孩在旁边看着老人吃瓜子儿。

当失意的老人将梨子的核抛到地上,童子们纷纷去抢。

孔融见状,便拿出自己的梨子自愿让给了孩子们,这让在场的人们大为惊讶。

毕竟,能在那个时代自得其乐,拿出自己的财产为他人着想的人,很少见。

这段故事不仅体现了孔融“复礼贰爵、重孝尊亲”的家庭价值观和“仁心仰天、德行天下”的道德准则,更是不愿让自己失去一份信心,顺带想让孩子们开心地学习,并相信自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此后,孔融还范丽英亲自处理窦妪女真相,以及言出必行不轻易言之的志气和度量,在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必须做到舍得和宽容。

我们必须要学会宽容大度,感恩周围的人和环境,才能够活出个性。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懂得“孔融让梨”的经文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像孔融一样慈良豁达,更要有诚实勇敢、不怕失败的爱滋味。

一方面,这是人要与人之间遵守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人形成人格,成为一个宽容大度的人的重要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用自己的微笑,向别人传递着温情与爱意。

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学会了一种“以慈济人”的道理。

当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时,就必须先关心他人的权利、感情和生活。

毕竟,对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从一定的程度来讲,只有在自己挣得的品位之上并将其造就成品位,才能够让这样的品位发挥出自生芳香的功能。

为了让我们的品位品质更加鲜活,我们应该受到孔融的故事的启示,永远不放弃努力,奋斗自己的梦想。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他有着非常高的道德品质和才学。

一次,孔融与一位同学一起出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拿着一篮子梨子,问孔融和他的同学能否分一些梨子给他。

孔融非常热心地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但同学却不同意分一些梨子给老人。

孔融觉得同学的行为很自私,便提议跟同学比一比谁能让出更多的梨子给老人。

同学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把篮子里的梨子都让出来,那我就让你把一半的梨子都给老人。

”孔融并没有被同学的话气到,反而接受了这个挑战。

孔融一手拿起篮子,一手把篮子里的梨子一个一个地放进嘴里。

同学见状,嘲笑孔融说他不能像孔明那样“三顾茅庐”来投奔他. (注:孔明(三国时期)曾“三顾茅庐”挽救了刘备,历史上孔融和孔明年代不同)。

孔融却不以为意,依然一口一口地吃着篮子里的梨子。

最后,篮子里只剩下一颗梨子了,孔融把这颗梨子分成两半,一半给了老人,另一半给了同学。

同学感到非常惭愧,深深地明白了孔融的高尚品质。

后来,同学把这个故事传给了别人,人们就称这个故事为“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应该像孔融一样热心助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获得更多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千万不要被别人的话和行为所影响,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通用20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通用20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通用20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的道理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

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

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让梨图片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图片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图片故事内容《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许多人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虚礼让。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孔融让梨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东汉末年,孔融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家里非常富有。

有一天,孔融听说了一个叫做“让梨”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天,一个小孩拿着一块大梨跑到路边,看见孔融来了,就对他说,“先生,您好,我这块梨太大了,您能不能让一下?”孔融听了,很高兴地说,“好啊,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吧。

”孔融笑着说,“好,我把梨的一半给你。

”小孩却说,“先生,您能不能再让一下?”孔融说,“好,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再把剩下的一半也给我。

”孔融听了,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把梨整个给了他。

孔融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对家人说,“我也要学习让梨的精神。

”从此以后,孔融每天都会在家里准备一些水果,等待有人来让梨。

有人来让梨时,孔融总是笑着说,“好,我把水果都给你。

”孔融的家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有人告诉孔融,“让梨”并不是真的要让梨,而是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别人。

孔融听了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觉得自己之前理解错了,“让梨”的真正含义是要学会让出一些东西给别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东西给别人。

孔融听了这个道理以后,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

他开始在学问上更加谦虚,乐于助人,不再把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独占,而是愿意与他人分享。

他的名声因此更加显赫,人们也更加尊敬他。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让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让出,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让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

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

其实。

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述了孔融在面对梨子时,选择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和弟弟,而自己选择最小的梨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孔融让梨》的全文意思:
孔融是一个聪明而有礼貌的孩子。

一天,他的家人拿出一盘梨子来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主动选择了最小的梨子,将大的梨子留给了兄长和弟弟。

他的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他年纪小,应该尊敬兄长,让兄长吃大的梨子;而弟弟比他年幼,他也应该爱护弟弟,让弟弟吃大的梨子。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孔融懂得尊重和爱护兄长和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通过孔融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它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家人和亲人要有爱心和宽容。

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社交技能。

德育故事孔融让梨

德育故事孔融让梨

德育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一、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拿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

孔融却摇头不接,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吃最小的,最大的那个给哥哥吧!”
父母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并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范例。

二、孔融让梨的出处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

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三、孔融让梨的启示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谦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故事流传甚广,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孔融让梨”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和同伴一起在路上玩耍,看到一棵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子,大家都很想摘下来吃。

可是,树太高了,他们都够不着。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他很高兴地说,“孩子们,这棵树上的枣子都是我种的,你们可以摘下来吃。

”孔融和其他孩子们非常高兴,纷纷伸手去摘枣子。

可是,孔融却停住了,他看到老者已经年迈,走路也有些蹒跚,于是他说,“老先生,您年纪这么大了,一定很辛苦吧,我们年轻人就应该让着您。

”说完,他便主动让开,让老者先摘枣子。

其他孩子也被孔融的行为感染,纷纷表示要让着老者先摘。

老者看到孩子们这样懂事,非常高兴,他笑着说,“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我摘了枣子,大家一起分享吧。

”孔融和其他孩子们听后,纷纷笑着说,“好啊,那我们一起分享!”于是,他们一起摘下了枣子,边摘边笑,一片欢乐的气氛弥漫开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分享。

正如孔融一样,他年纪虽小,却懂得尊老爱幼,懂得让着别人。

这种懂事和善良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

而且,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良和宽容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学会让着别人,学会关爱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幸福。

除了在生活中,孔融让梨的精神在工作中也同样重要。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学会让着同事,学会关心和支持他人。

只有团结互助,才能让团队更加和谐,工作更加高效。

在竞争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懂得分享和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懂得让着别人,懂得关爱和分享,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团结和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孔子的第32代孙,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

孔融小时候就有
着一颗仁爱之心,有一次,他的仁爱之心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天,孔融和一帮小伙伴在路上玩耍,突然看到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篮梨在卖。

这些梨又大又圆,看上去非常诱人。

孔融和小伙伴们纷纷上前去买梨,可是老人的梨却很贵,大家都觉得不值。

这时,孔融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衣衫褴褛,瘦弱无比,看上去非常饥饿。

孔融心生一计,他对老人说,“大爷,您的梨实在太贵了,我们这些孩子买不起啊。

不如您把梨给了那位小女孩吧,她看上去非常饥饿,也许会很喜欢吃梨。

”老人听了孔融的话,眼睛一亮,便把梨篮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梨篮,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她慢慢地吃起了梨,一口一口地
咬着,吃得津津有味。

孔融看到这一幕,心里也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他知道,自己的善举给了小女孩一份温暖和快乐,这让他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并不难,只要我们有一
颗仁爱之心,就能够帮助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孔融,用自己的善举去温暖他人,让世界充满美好和希望。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我们应该学习孔融的仁爱之心,做一
个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人。

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善举去温暖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愿我们都能够成为像孔融一样的好人,让美好的品质传承下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年少聪颖,才华横溢,被誉为“沛国小儒”。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年轻时就有着仁爱之心,善于待人接物。

有一次,孔融和朋友一起去游玩,途中看到一棵枇杷树,树上的枇杷又大又香,引人垂涎。

孔融便对朋友说,“这枇杷实在太诱人了,我们摘几个尝尝吧。

”朋友却劝他说,“这枇杷是在别人的地界上,我们不应该随便摘取。

”孔融听了朋友的话,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枇杷,表示同意。

这个小小的举动,充分展现了孔融的谦让和知礼之风。

后来,孔融还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经过一片枇杷树林,树上的枇杷又香又甜,引得众人垂涎欲滴。

孔融看到一位老者正挑着担子从枇杷树林旁路过,便上前劝老者说,“老爷爷,您辛苦了,我来帮您挑担子吧。

”老者感激不已,便将担子让给了孔融。

孔融挑着担子,一边和老者聊天,一边慢慢地走着。

走了一会儿,孔融突然停下来说,“老爷爷,我看您挑的这些枇杷实在太沉了,您就让我挑一会儿吧。

”老者连忙推辞,但孔融坚持要挑,最终老者答应了。

孔融挑着担子,老者则在旁边指路。

走了一段路后,孔融突然停下来说,“老爷爷,我看您挑的这些枇杷实在太多了,您就让我挑一半吧。

”老者感动地看着孔融,连连称赞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笑着说,“这些枇杷是您辛辛苦苦栽种的,我怎能白白享受呢?”老者听后更是感动不已,连连表示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不仅有着高超的文学才华,更是一个知礼懂礼的人。

他的谦让和仁爱之心,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让人们对他敬佩有加。

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谦让待人,懂得感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品质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懂得感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谦让和仁爱之心,感染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温暖和美好。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

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

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

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

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

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

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

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

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2023年6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孔融宁愿让梨给别人吃,也不愿意争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的品德。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三国时期,孔融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因其品德高尚而受到众人的敬仰。

有一天,孔融和司马徽一起去采摘果子,他们在一棵树下看到了几个梨。

孔融说:“我比你年长,应该先选一颗。

”司马徽回答说:“您是孔门七贤之一,应该先选。

”孔融没有与司马徽争夺,而是让梨给
了司马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品德的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意愿和权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夺。

而孔融的行为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中“让利于人”的典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推崇。

- 1 -。

孔融让梨中华德育教育故事

孔融让梨中华德育教育故事

孔融让梨中华德育教育故事今天咱来讲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超棒的故事——孔融让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呢,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叫孔融。

这孔融啊,打小就特别懂事。

有一天啊,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带了好多梨。

那时候的梨可不像现在到处都能买到,是个挺稀罕的东西呢。

家里人就把梨洗干净了,准备分给大家吃。

这时候,就见那些梨啊,有大的,有小的。

孔融的哥哥们啊,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大梨,心里估计都在想:“我要吃那个大的,肯定特别甜。

”可咱这孔融呢,不慌不忙的。

他爹就说:“融儿啊,你来挑个梨吃吧。

”你猜怎么着?孔融啊,看了看那些梨,伸手就拿了一个最小的。

这可把大家都惊到了。

他爹就问他:“融儿啊,你为啥不拿个大的,反而拿这个小的呢?”孔融仰着他那小脸蛋,奶声奶气地说:“爹呀,我年纪小,就应该吃小的。

大的梨啊,应该给哥哥们吃,他们比我大,需要吃大的才有力气呢。

”你听听,这话说得多在理儿啊。

他爹听了可高兴了,直夸孔融懂事。

可这事儿还没完呢。

他爹又问:“那还有弟弟呢,弟弟比你小啊。

”孔融想都没想就说:“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我得把大的让给弟弟吃,我吃小的就好啦。

”就这么个小小的事儿啊,让孔融一下子就出名了。

周围的人都知道孔家有个特别懂得谦让的小娃娃。

这个故事呢,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成了咱中华德育教育的经典故事。

你想啊,孔融这么小就知道把好东西让给别人,这种谦让的品德多珍贵啊。

在咱们现在的生活里,如果大家都能像孔融这样,那这个世界得多美好。

比如说在学校里,要是有同学分零食,大家都互相谦让,不争不抢的,那多和谐啊。

或者在工作上,同事之间有啥好事儿,也能互相礼让,这团队肯定能发展得特别好。

所以啊,咱得把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记在心里,把这种谦让的美德传承下去呢。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一文库()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导语:“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
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
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
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
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
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
第1页共4页
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
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
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
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
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
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
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
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
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四岁的孔融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孔融让梨的这种精神。

传统故事:孔融让梨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

”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

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

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孔融让梨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

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

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

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

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二)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

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

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

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

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

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

”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

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

我拿起一块
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

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

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

”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

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

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