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

与板块构造过程

李江海1

, 牛向龙1

, T.KUSKY 2

, A.POLAT

3

(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

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

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E -mail:j hli@https://www.360docs.net/doc/1e880835.html,

0 前言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

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世界各地(北美、西澳、非洲

南部、格陵兰等地)克拉通基底构造的研究不断揭示和积累不同类型古造山带及其板块作用的重要证据,围绕早期板块边界性质、俯冲碰撞过程、高级区

低级区关系,典型造山带组成、变质和运动学,早期大洋地质记录进行研究探索,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3.0~2.5Ga 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导机制。

在华北早期构造演化研究中,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从其地质实际和长期研究积累出发,准确鉴别和

恢复早期碰撞造山带格局、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古板

块演化已非常重要,特别是蛇绿岩缝合线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缘国际科学问题。与其他古大陆相比,华北克拉通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再造强烈、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大陆克拉通化事件(2.50Ga)滞后等。随着华北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特别是美国彭罗斯会议(北京,2002)、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会议(北京,

2004)的召开,华北早期地质演化正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之一。

本文在评述国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的长期研究积累,提出华北早期大陆构造演化近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其造山

记录

尽管对古大陆生长的构造模式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太古宙为陆壳最重要的生长与稳定时期,其中新太古代陆壳发生快速生长。目前对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可以归结为两类认识:板内作用模式与造山模式。前者是传统认识,并不断地受到

第11卷第3期2004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Vol.11No.3Sept.2004

新的挑战,主张陆壳以垂向增生为主,涉及较长期(3.5~2.6Ga期间)的地质演化及太古宙反复多次的克拉通化事件;主要归结为地幔柱活动使陆壳或大洋高原增生,实例有波罗的、阿尔丹、亚马逊、巴西克拉通等。后者以均变模式或修正后板块造山模式解释大陆克拉通生长,陆壳主要快速生长于狭窄的年龄间隔内(如2.7Ga,2.5Ga)。事实上,在讨论早期地壳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陆壳的保存机制,许多学者都强调30亿年前,地球表面以高热流为特点,地壳涉及强烈的再循环作用,地幔对流可能造成古陆壳向地幔内的循环和快速消亡。因此,目前所保留的主要为残余古陆块,其原始的规模和形态尚不清楚。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早期构造单元或地质记录普遍具有不完整性,成为制约早期陆壳增生过程认识的因素。

早期板块构造的研究首先是围绕古板块边界与造山带的探讨。随着克拉通区构造地质填图和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年龄数据的积累,原先克拉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构造变质单元(如高级区、低级区等)及其边界,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新太古代造山带。早先由于研究程度的制约,对高级区与低级区构造关系常有争论,提出它们代表不同构造环境、或者不同构造层次,或者相同单元横向上变质程度的差异的产物等认识。近年来大量的年代学、变质地质、构造地质的研究表明,高级区与低级区主要为以下两种构造关系:(1)高级区代表邻近绿岩带的深部地壳层次,它们形成于相同构造环境,实例如北美Kapuskasing;(2)高级区为绿岩带叠加后期高级变质的产物,实例如南非林波波带。许多绿岩带及其深层次麻粒岩区的形成主要与活动陆缘及上俯冲带的增生拼合相关。

已提出鉴别新太古代造山带的标志包括:(1)线状展部的岩带组合或构造单元(花岗岩类、TTG、表壳岩、沉积增生楔混杂带等),可以与典型的显生宙造山带(碰撞型、增生型)对比,长度从数百km到上千km,宽度为几十至几百km。它们处于中太古陆块残留之间或边缘。(2)具有明确的构造边界或广泛的韧性断层系统,可能显示明确的构造极性,大规模平卧褶皱、叠加褶皱、低角度剪切带非常发育,表明大规模水平构造及其地壳缩短变形作用。(3)地球化学指示绿岩带显示活动陆缘、岛弧弧后、大洋高原的成分属性,花岗岩类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

(4)同位素年龄数据库显示地壳生长、变质改造出现于相对狭窄的年龄峰期(100~200Ma间隔内)。(5)地球物理勘探证实发育大规模的深层次冲断变形构造,它们可对应于浅层次构造变形。依据变质作用、绿岩带成因环境、大规模逆冲构造等,已在几个古陆区揭示出新太古代碰撞造山带。例如,南非林波波麻粒岩带为地壳碰撞加厚的产物;北美苏必利区为活动陆缘增生并碰撞的产物,保留了大洋板块俯冲的证据)))线状展布的沉积增生楔。西澳耶尔冈花岗绿岩带可以解释为活动陆缘地体增生拼贴的产物。上述新太古代碰撞型(林波波带)、增生型(苏比利尔型)、地体拼合型(西澳耶尔冈、西南格陵兰)造山带的典型实例,得到广泛认可[1~7]。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板块聚敛边界及其运动过程,探讨早期板块如何随热流降低,具备足够高的刚性程度,能够支撑碰撞构造加厚地壳,而非重力垮塌[1]。为此,查明地壳是否发生大规模水平缩短构造变形,特别是薄皮构造对早期板块研究将非常重要。在地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2,3],北美和西澳新太古代造山带深地震反射研究中,均发现典型薄皮构造。它们在深部保留大规模的莫霍面错动标志、平缓的下地壳冲断构造以及缓倾俯冲构造边界等[3,4,8,9],证明水平地壳缩短是早期造山带重要的变形机制,深浅层次变形机制完全一致,有力地推动了新太古代板块构造的研究。在苏必利尔造山带还识别出线状展布的沉积增生楔,记录了早期洋壳俯冲的构造位置,对于认识洋陆岩石圈边界及其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绿岩带的研究提出增生型造山是陆壳生长的主要机制,板块边缘或岛弧强烈的火山活动及TTG岩浆侵位,形成宽度巨大(达几百km)的造山带,使陆壳迅速增生,还广泛出现大洋高原,其横向拼合有利于陆壳增生。大洋高原增生、岛弧地壳增生和地体拼合模式在北美、西澳和非洲南部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认可[2],并以此解释这一时期陆壳的迅速增生[10]。全球新太古代造山带主要出现于27亿年前后,而华北和印度的新太古代造山带主要出现于25亿年前后,明显滞后于全球构造的演化。它们在造山时间上的差异对认识早期陆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出露层次较深和后期变形干扰,新太古代造山带研究,多限于岩石单元地球化学成因、构造环境分析及造山带概念和模式探讨。而造山带几何形态、运动模式及造山过程缺乏深入阐释。因此,典型碰撞造山带的识别,已成为研究早期板块构造的瓶

274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颈问题。造山带前陆地区保留造山过程、盆山作用的重要线索。如大规模冲断构造、前陆盆地层序等。开展新太古代前陆盆地构造、地层及沉积研究,将在造山演化上取得新进展。目前在南非及西澳已识别

出中、新太古代前陆盆地[5],恢复出碰撞造山带的冲断层序、构造扩展及隆升过程。在林波波碰撞造山带南侧还识别出2.6Ga 的前陆盆地,证明麻粒岩带

形成与碰撞造山相关[6]

。为此,寻找完整的前陆地层记录,将推动早期深浅构造层次耦合及造山过程的研究。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研究[7,11,12],获得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前陆区较好保存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和沉积记录。借鉴上述成功检验,将从新的视角推动新太古代碰撞造山过程的深入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华北中部存在一条近南北向造山带,以线状构造和强应变为特点,广泛出现大规模

岩带(2.50~ 2.60Ga ),发育丰富的重熔花岗岩(2.50Ga)。由西向东造山带构造单元依次为(图1,2):1恒山)承德高压麻粒岩带,长度大于700km,记录了大规模的构造俯冲作用。o五台岛弧弧后岩浆杂岩绿岩带(2.50Ga);?遵化至五台)辽西蛇绿混杂岩带;?青龙)滹沱前陆盆地及褶皱冲断带;?太行)迁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盖层。这一造山带的形成直接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主体的形成与稳

定过程。

尽管经历后期改造,大量证据指示中部造山带早期曾涉及北西南东向大规模地壳缩短加厚的构造过程。造山带构造明显改造了东西两侧的古老构

造单元。中部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广泛被东冶群(2.40~2.00Ga)不整合覆盖,并被非造山花岗岩(2.40Ga,2.20~2.00Ga)、基性岩墙群(2.40Ga,1.

77Ga)侵位。中部造山带涉及大量2.50Ga 的火山

沉积及花岗岩侵位[14~20]。尽管对其最终碰撞造山时代尚有争论[21],但开始于新太古代的板块俯冲碰撞相关TTG 花岗岩侵位(2.50Ga)已得到广泛证实。另外,造山带东侧的五台西南部、冀东、南太行、嵩山等地保存新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巨厚地层,出现浊积岩磨拉石建造(如高凡群、豆村群、青龙河群等)[22,23]

,它们被西侧造山带内带强烈构造逆掩,深浅地壳层次耦合关系明显。上述前陆沉积记录对于研究碰撞造山过程及其地质时代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

2 新太古代大洋岩石圈记录与早期板

块构造

蛇绿岩缝合线为碰撞造山带的重要标志,也是

图1 冀东变质岩区构造区划图

(根据文献13及野外工作改绘)

Fig.1 Neoarchean tectonic frame work of Eas tern Hebei metamorphic terrai n

(插图为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区域图。1)遵化构造带;2)迁西麻粒岩穹隆;3)青龙前陆冲断带;4)变质基性侵入体;5)蛇绿岩残片;6)迁安片麻岩麻粒岩穹隆;7)上营花岗闪长岩;8)中生代花岗岩;9)中生代闪长岩;10)长城系以来沉积地层;11)大断裂)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 ,等/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275

图2五台山变质岩区地质构造图

Fig.2Structural and geological map of

Wutaishan metamorphic terrain

陆块之间曾存在洋盆的基本证据,证明板块曾大规模水平运动,涉及大洋岩石圈扩张、俯冲破坏及构造侵位等多个阶段。为此,蛇绿岩的研究是认识大洋岩石圈性质、陆壳横向增生、古板块水平运动过程的基本依据,也是揭开早期地球热状态、洋壳俯冲、原始大陆增生及其保存机制的金钥匙。蛇绿岩研究推动了板块构造的发展,并成为恢复不同时期古板块及超大陆的主要依据。为此,早期造山带是否保存古大洋地壳记录,对于检验板块构造过程、板块初始机制、早期板块与现今板块构造异同将非常重要[2,24,25]。

早期洋壳记录的缺乏和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研究不足,造成对早期板块构造的长期争论。多数人认为早期仍以板块构造为主,但与现今板块构造存在一定差异[26]。而早期大洋岩石记录的研究,将是新太古代板块构造研究的突破口,并直接推动地球早期热状态、陆壳增生机制及地幔对流过程的认识。围绕古元古代碰撞造山带(芬兰和加拿大)板块缝合线的构造填图研究,率先发现了多个20亿年的蛇绿岩,有力地推动了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研究。

随着地质时代的增加,蛇绿岩保存的难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强烈变形变质和深度剥蚀均造成识别古老蛇绿岩的困难,使其在野外难以区别于普通变质岩系。如何鉴别早期洋盆记录以及认识它们与后期蛇绿岩的异同成为重要问题。对早期洋壳记录的鉴别尚有不同见解:(1)主张早期洋盆分异性较差、地温梯度较高,早期洋壳记录与后期有明显差异;认为俯冲环境的绿岩带即是早期洋壳记录。(2)广泛的地壳再循环造成洋壳已经俯冲消失,保留至今的太古宙洋壳记录主要为大洋高原相关的浅层次火山沉积记录。(3)太古宙洋壳记录与显生宙类似,由于强烈的变形变质等改造而难于识别。在讨论早期洋壳性质之前,首先应严格遵守蛇绿岩原生定义进行相关研究,以判断上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这也是深入探讨早期洋壳记录的基础。

绿岩带常被解释为活动板块边缘的产物,一直是寻找和研究早期洋壳记录的重要基础[27]。围绕众多新太古代绿岩区造山带相关构造边界,开展了广泛的洋壳寻找和研究,先后在Slave区、苏必利尔区、林波波带、西澳、波罗的的报道新太古代大洋地质记录及蛇绿岩残片[2],这些蛇绿岩层序均不完整,主要由玄武岩和基性岩墙杂岩或超基性岩块组成,缺少蛇绿岩其他单元,特别是地幔构造岩、豆荚状铬铁矿以及海底水热蚀变产物(VMS等)及其黑烟囱硫化物记录。另外,北美苏必利尔区首次识别出大规模的沉积增生楔,证实早期大洋板块曾经大规模俯冲[28]。苏必利尔、波罗的、巴伯顿等绿岩区造山带内均识别出大洋高原记录,证明它们的增生和拼合对大陆生长具有重要作用[3,29]。由于新太古代蛇绿岩层序常涉及其上部层次,由此提出早期洋壳较厚,俯冲时大洋岩石圈下部被拆离,下部层次俯冲进入上地幔。为此,如何认识早期蛇绿岩下部层次成为重要问题。

华北中部造山带恒山)承德)辽西高压麻粒岩带的东南侧,发育2000余个大小不等的超镁铁岩块,它们出现于辽西)冀东至北太行)五台至南太行混杂带内,混杂带可以追索长度超过600km。与东侧的前陆冲断带及前陆盆地相邻。本区太古宙蛇绿岩与洋壳记录探索开始于五台山区[22,23,30,31]。目前已在这条混杂带的五台山区、遵化北部及辽西地区先后识别出新太古代蛇绿岩残片(2.50Ga)(图1)[21,24,31~35],相关的特征岩类包括:枕状熔岩、层状辉长岩、镁铁质超镁铁质堆积岩、地幔构造岩等,并伴随条带状铁建造、豆荚状铬铁矿、块状硫化物及绿帘斜长角闪岩等,它们形成于上俯冲带构造环境。

276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因此,这条构造混杂带记录了古大洋板块消失的位置。其中,遵化新太古代蛇绿岩以广泛分布的地幔构造岩及其豆荚状铬铁矿为特征[20,32,33],对于研究早期大洋地幔具有重要意义。高压麻粒岩带与蛇绿岩混杂带缝合带向辽西延伸有聚合趋势,主要与造山带构造层次变深有关。

多组准确的同位素定年(锆石U-Pb,豆荚铬铁矿Re-Os),证明遵化、五台、辽西蛇绿岩形成于25亿年前[21,24,31~33,36],提供了探索早期大洋岩石圈难得的机会。通过比较它们与年轻蛇绿岩,可获得早期大洋演化的重要认识[32,33,35,37,38]。遵化豆荚状铬铁矿发育丰富的结构构造及其相关地幔构造,记录原始地幔熔体地幔相互作用及演化过程,无论对于研究扩张中心地幔熔体上涌,还是大洋岩石圈横向扩展运移都具有重要价值[21,32~34]。另外,由于早期地幔岩合适样品的缺乏,地幔成分数据相互矛盾[39~43],华北大洋地幔岩及豆荚状铬铁矿将提供早期地幔化学演化的新证据。

关于全球新太古代大洋岩石圈的研究主要提出以下新认识:

(1)早期洋壳地温梯度较高,洋盆寿命较短[40]、或者洋脊长度较长[39],大洋板块规模较小,运动速率缓慢,洋壳以缓倾角俯冲为主,有利于陆壳加厚及横向生长。

(2)洋壳超镁铁成分比例较高,厚度较大,广泛存在于现今大洋高原类似的地质单元[29,39],并在俯冲过程中广泛参与陆壳增生过程。因洋壳厚度较大,在俯冲过程中易发生拆离,而保留浅层次洋壳记录。

(3)上俯冲带环境的洋壳记录与绿岩带难于区分,俯冲带是陆壳增生的主要构造环境[2]。

(4)早期洋盆较浅,不发育宽广的大陆架。洋陆分异可能不明显,陆缘以不成熟沉积物为特征,陆地面积小、高程低,并且普遍被海水淹没。海水温度普遍较高、pH值及含氧量较低,以酸性和还原性为特点。洋壳浅层次火山及其水热活动强烈,广泛沉积BI F以及硫化物矿床,五台等地新太古代硫化物中保留了黑烟囱残片及绿帘石蚀变岩(补给带记录)。

(5)早期洋壳厚度、地热梯度在30亿年前后明显减小,洋壳俯冲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早期巨厚大洋岩石圈内拆离变为较薄大洋岩石圈整体俯冲,石榴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TTG,造成陆壳迅速生长。

(6)新太古代末期已形成典型大洋岩石圈,涉及小洋盆或弧后扩张中心的形成以及大洋板块的横向运移和俯冲,这在遵化、辽宁等地豆荚状铬铁矿结构构造的深入研究中得到证实[32,33,35]。

3新太古代末期超大陆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大量研究证明[1,36,44],修正后的板块构造模式仍适于新太古代地质研究。例如,普遍以上俯冲带模式解释许多绿岩带和TTG杂岩的成因[2,40];以碰撞造山或岛弧模式解释麻粒岩相变质[44]。苏必利尔区的研究提出岛弧增生碰撞造山模式。因此,新太古代(3.0~ 2.5Ga)板块构造特征已经很明显[45]。板块模式的应用更多是概念层次上探索,缺乏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更缺乏全球尺度上的对比研究,与此相关的重大问题是最早期超级大陆(新太古代)的探索。

依据北美、波罗的古元古代初期大规模基性岩墙群、大面积溢流玄武岩及基性侵入体分布区(2.50 ~2.40Ga),以及大陆裂谷系的区域对比,提出Kenorland超级大陆(25~27Ga)[46,47]。后又根据苏必利尔区与西澳耶尔冈地区新太古代造山带的相似性,提出后者也是这一超级大陆的组成部分。非洲南部卡拉哈里克拉通(包括卡普瓦尔、津巴布韦、林波波带)、西澳皮尔巴拉克拉通、印度南部等地新太古代地质历史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也可能构成新太古代的另一个超级大陆。因此,在新太古代至少可能已形成两个超级大陆[6,45,47~50]。已有资料显示,新太古代超级大陆涉及众多微陆块和地体的拼合,主要由新太古代刚形成不久的岛弧、弧后盆地、微陆块等单元组成[44],它们未形成明显加厚的地壳及广泛分布的碰撞型造山带,其原因尚不清楚。

尽管这些超级大陆的构造轮廓、组成陆块、拼合裂解时间,尚有待深入研究,它们记录了地球早期构造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一些学者提出,最早期超级大陆或超级克拉通的形成和出现,标志着早期陆壳逃避再循环而有效地保存下来,代表地球动力学体制的重要转折,涉及超级地幔柱活动事件[3,46]。超级大陆的出现还在短期内改变地球热状态,以及海陆表面积的分布状态、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积作用过程,对生命进化、大气圈演化也有深远影响。

围绕Kenorland超级大陆的构造轮廓、碰撞拼合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277

裂解过程及其板块构造体制,已成为新太古代地质

研究热点[45,51]。新太古代也是华北大陆迅速增生与稳定时期(2.70~ 2.50Ga)[14,23,52~54]。与北美、西澳和非洲南部27亿年大陆聚合事件不同的是,华北、印度大陆主要记录了25亿年左右的碰撞造山事件[36,45,54],这种构造热事件时间上滞后的构造原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尚不很清楚。华北和南印度是否记录超大陆最终拼合过程,还是代表另一个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均有待探讨[36,45,47,55~57]。从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格局分析,其南北向中部造山带向南北两端均被后期构造边界交切,表明其原始长度已远超过克拉通目前范围。华北中部造山带的延伸部分是否保留于其他克拉通上,其他克拉通是否有同时代及性质的造山带,将提供华北与新太古代超大陆构造关系的关键制约条件。

新太古代超级大陆的研究还直接影响到全球太古宙/元古宙地质界线(A/P界线)的划分方案,包括地质标志的建立、各大陆时空差异性的表现、界线本身性质的限定和认识、以及标准地点的论证等。A/ P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涉及大地构造、生物、海洋面积、海水成分、大气圈成分、陆壳成分、地球热状态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尽管通过会议投票提出了25亿年为界线时代[58],但并无明确的地质含义和广泛认同的地质界线及其标准地点,这种研究现状成为中国地质研究的新机遇。

从华北地质实际出发,五台山区可能是建立A/ P界线的理想候选地区(图2),主要依据包括:(1)该区保留了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记录(2. 60~1.80Ga),以及多个不整合面(铁堡不整合、洪寺不整合、甘泉不整合等),这些地层构造、沉积环境、同位素年龄、叠层石具有较高的研究程度。(2)五台地区完好地保留了华北中部新太古代造山带的中浅构造层次,代表25亿年造山带核部向前陆变化的连续剖面,它们被太古宙末期(2.50~2.40Ga)基性(包括超基性)岩体或岩墙群侵位。上述地质事件在华北大范围内可以对比[59],为建立太古/元古宙界线理想的构造岩浆地层事件的重要标志。(3) 25亿年前地质事件在全球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典型地质记录保留于华北大陆,涉及丰富的地质内涵,成为中国地质研究的有利条件。4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格局及重大地质事件

围绕华北大陆基底构造组成与早期地质历史, 10年来开展了大量区域地质研究和同位素定年。在对整个华北克拉通基底编图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恒山、五台、太行、内蒙古、冀东、冀西北、辽西、吕梁等变质岩区的构造、变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15~17],证实华北克拉通基底在构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并在古元古代经历多次改造作用,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的框架也基本明了。

构造区划研究揭示[15,16,18,19,60],华北中部南北向新太古代造山带,分隔西部以变质沉积盖层(孔兹岩系)为标志的鄂尔多斯陆块和东部辽东)鲁西花岗岩绿岩区。该造山带以大规模韧性剪切带、高压变质带、蛇绿岩混杂带、TTG-花岗岩表壳岩带、前陆冲断带(2.50~2.60Ga)为特征。

承德)恒山至辽西高压麻粒岩出现于西部陆块东边缘,长度超过700km。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原岩的时代25 ~26亿年,涉及大洋拉斑玄武岩、辉长质岩墙、变质沉积岩等成分,高压变质时代为25亿年[53],在25亿年前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减压变质,最终出露地表时间为18~19亿年前。高压麻粒岩形成过程涉及地壳构造叠置,代表活动陆缘俯冲带根带,出露过程与多期构造变形相关[61]。

在高压麻粒岩带东侧出现蛇绿岩混杂构造带及前陆冲断带。混杂构造带的长度超过了600km,蛇绿岩混杂带包括遵化、辽西、五台)太行等地的蛇绿岩残片、豆荚状铬铁矿及超镁铁岩块[20,32,33],构成区域上古板块碰撞缝合边界[20],记录了新太古代末期(2.50Ga)的板块碰撞作用以及华北东西陆块之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五台)太行交界区出现大规模前陆冲断褶皱带以及被动陆缘沉积地层,前陆盆地沉积(高凡群和豆村群,2.50~2.40Ga)超覆于被动陆缘地层上,并且由西北向东南的构造迁移,记录造山带地壳水平缩短过程。前陆盆地在区域上平行造山带南北向带状展部,还保留于冀东、嵩山、南太行等地,其地层层序可以对比(下部浊积岩系和上部磨拉石建造),记录新太古代末期碰撞造山隆升过程[21]。

278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表1华北中部碰撞造山带25亿年前后重大地质事件对比

Table1The geological correlation of2.50Ga events along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 t of North China

变质岩区构造背景地质事件序列资料来源

辽西)承德活动陆缘表壳岩形成、发育洋壳、TTG侵位、麻粒岩相变质李江海等,2002;Krêner等,1998遵化)青龙构造混杂带前陆洋壳形成并构造侵位、花岗岩侵位、麻粒岩相变质、前陆盆地发育李江海等,2003

恒山活动陆缘(根带)表壳岩形成、TTG-花岗岩侵位、水平构造叠置、高压麻粒岩相变

质、伸展作用

李江海等,2001

五台山岛弧、弧后盆地及

前陆盆地

表壳岩形成、花岗岩侵位、洋壳构造侵位、前陆盆地发育田永清等,1991;王凯怡等,1997

太行山被动大陆边缘及

前陆盆地

沉积表壳岩、逆冲剪切变形和构造叠置、花岗岩侵位、前陆冲断及

沉积超覆

李继亮等,1990;伍家善等,1998

嵩山岛弧、弧后盆地及

前陆盆地

表壳岩形成、TTG花岗岩侵位、地壳缩短、前陆盆地发育白瑾等,1996

构造区划及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17,20,36,54,62~64],华北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非简单的陆壳均匀生长与克拉通化。初步可以提出克拉通形成演化过程中涉及以下区域性的重大地质事件:(1)新太古代晚期华北主体涉及克拉通增生与陆块碰撞事件(2.55~ 2.50Ga);(2)古元古代初期中部碰撞造山带形成后华北中部经历大陆伸展裂解作用(2.50~ 2.30Ga);(3)古元古代晚期华北西北部再造事件(2.20~1.90Ga),华北西部孔兹岩区以强烈走滑剪切变形及S型花岗岩侵位为特点。在吕梁、五台、太行山区也有非造山花岗岩(2.20~ 1.90Ga)侵位及走滑剪切变形;(4)古元古代末期华北经历大规模裂解事件(1.90~ 1.70Ga),开始发育沉积盖层。

5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关键问题

与其他古大陆地质研究相比,尽管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区域构造研究程度尚不够高,后期再造作用(re working)强烈,但是,华北克拉通区域地质具有明显特色,特别是25亿年前的重大地质事件对全球古板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五台山)太行山区保留了完整的新太古代造山碰撞带及其前陆盆地记录(图2),遵化蛇绿岩混杂带保留丰富的新太古代豆荚状铬铁矿(图1),均成为探索早期板块构造的重要基础和我国科学家研究古板块构造及早期超级大陆的良好机遇。以下问题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

(1)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带及其碰撞造山带格局: 25亿年前地质事件对于华北克拉通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事件的性质、区域构造背景、造山带组成和演化,将揭示华北早期演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五台、冀东、辽西等新太古代蛇绿岩残片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这一时期板块缝合带、碰撞造山带构造格局及演化,从古洋岩石圈演化研究早期板块作用。华北新太古代蛇绿岩岩类齐全,保留了豆荚状铬铁矿、地幔橄榄岩类、堆积岩、席状岩墙杂岩、枕状熔岩及其块状硫化物[20,24,32~34];与典型蛇绿岩综合剖面可进行对比,为系统研究古大洋岩石圈组成及其板块作用创造了条件。

(2)古大洋岩石圈性质及扩张机制:遵化、辽西等地的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构造岩保留丰富的大洋地幔岩结构、构造类型,记录早期大洋地幔演化的重要信息。作为世界最古老的遵化豆荚状铬铁矿及其地幔构造岩,可以探讨早期大洋盆地扩张中心原始熔体上地幔作用以及大洋板块扩张俯冲过程。另外,围绕五台、太行等地缝合带内相关的新太古代块状硫化物,持续开展古海底黑烟囱的深入研究,可探讨早期海底热水成矿及其生命演化过程。

(3)25亿年前的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过程:由于后期剥蚀出露较深层次,早期造山带研究普遍缺乏比较大地构造学的系统研究,更多限于造山带概念及模式的探讨。加强五台)太行山深浅层次构造耦合关系分析及造山带单元层次变化研究,将解决新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运动学、构造模式等重大问题。恒山、五台、太行等地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积累,为构造模型完善创造了条件。中浅层次保留了造山带剥蚀沉积及冲断构造,开展相关前陆盆地沉积及构造运动学分析,特别是巨厚复理石磨拉石建造(2.50Ga)的研究,将揭示造山隆升过程。另外,围绕五台山区沉积地层及构造岩浆事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279

件的研究,将提出我国太古宙/元古宙地质界线的典型剖面。

(4)最古老超大陆的再造:华北克拉通与其它大陆的地质对比。区域构造对比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长期与波罗的地盾、东南极克

石变质的亲缘关系。对于深入再造不同时期超大陆及古板块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华北中部造山带构造格局及其造山作用认识的基础上,应重点分析基底构造格架、蛇绿岩缝合线、构造热事件、前陆沉积地层序列。瞄准2.50Ga 造山作用以及随后的裂解事件(2.50~2.40Ga),在已有地质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华北与印度南部、波罗的相关造山带的地质对比,极有可能阐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超大陆的框架中探索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缝合线的古板块意义。特别是研究2.50Ga造山事件是否对于Kenorland超级大陆的最终拼接具有直接影响。

研究过程得到钱祥麟教授、沈其韩院士、翟明国、王凯怡、耿元生、张家声、郭敬辉研究员、刘树文教授、侯贵廷副教授等的帮助和指教。Penrose会议(2002,北京)、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研讨会(2004,北京)期间各国代表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特别是B.Windley,A.Krêner,K.Condie,J. Myers等教授的建议和评论,对本文成稿也很有帮助。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BAILEY R C.Gravi ty-dri ven conti nental overflow and Archaean tec-

tonics[J].Nature,1999,398:413-415.

[2]KUSKY T M,PO LA T A.Growth of granite-greens tone terranes at

convergent margins,and stabilization of Archean cratons[J].

Tec tonophysic s,1999,305:43-73.

[3]CALVER T A J,LUDDEN J N.Archean c onti nental asse mbl y i n the

southeas tern Superior Province of Canada[J].Te ctonics,1999,18

(3):412-429.

[4]WILDE S A,M IDD LETON M F,EVANS B J.Terrane accretion in

the southwes tern Yil garn Craton:Evidence from a deep seis mic

crustal profile[J].Prec ambrian Research,1996,78:179-196. [5]ERIKSSON K A,KR APEZ B,FR ALICK P W.Sedimentology of

Archean greens tone belts:Signatures of tectonic evolution[J].Earth

Scienc e Revie ws,1994,37:1-88.

[6]ER IKSSON P G,CONDIE K C,WESTHUIZEN W,et https://www.360docs.net/doc/1e880835.html,te Ar-

chaean superplume events:A Kaapvaa-l Pilbara pers pecti ve[J].

Journal o f Geo dynamics,2002,34:207-247.

[7]MIKHAILOV VO,TIMOSHKINA EP,PO LINO R.Foredeep basi ns:

The main features and model of formati on[J].Tectono physics,1999,

307:345-359.

[8]CO OK F A,VELD EN A J,HA LL K W.Frozen s ubduction in Cana-

da.s Northwest Terri tories:Lithoprobe deep lithospheric reflection

profili ng of the western Canadian Shield[J].Tec tonics,1998,18

(1):1-24.

[9]J ACKSON S L,CRUDEN A R,WHI TE D,et al.A seis mic-reflec-

tio n-bas ed re gional cros s section of the southern Abitibi greenstone belt[J].Can J Earth Sc i,1995,32:132-148.

[10]ABBO TT D,SPARKS D,HERZBER G C,et al.Quantif ying Pre-

cambrian c rus tal e xtraction:The root is the ans wer[J].Tec tono-

physics,2000,322:163-190.

[11]de CELLES P G,GILEST K A.Foreland basin s ys tem[J].Basin

Researc h,1996,8,105-123.

[12]KHAINVE.Struc ture and Evolution of nappe-fold edifices of the

Alpine-Hi malayan belt:A comparison[J].Inte rnational Ge olo gy Re-

vie w,1996,38:374-387.

[13]ZHANG Qiusheng,YANG Zhens heng,GAO Deyu,et al.The

Archean High-Grade Metamorphic Geology and Golden De posit in Jin-

changyu,Easte rn Hebei[M].Beijing:Geol ogical Publishi ng House,

1991.1-5(in Chines e).[张秋生,杨振升,高德玉,等.冀东

金厂峪地区高级变质区地质与金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1.1-5.]

[14]WU Ji as han,GENG Yuansheng,SHEN Qi han,et al.Archean Geol-

ogy Charac teristics and Te ctonic Evolution o f Sino-Kore a Paleo-Conti-

nent[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 hing House,1998.105-136(in

Chinese).[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韩,等.中朝古大陆太古

宙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05-

136.]

[15]LI Jianghai,QIAN Xi angli n,HUA NG Xiongnan,et al.Tectonic

fra mework of North China Block and its cratonization i n the earl y Pre-

cambrian[J].Acta Petrologic a Sinica,2000,16(1):1-10(in Ch-i

nese).[李江海,钱祥麟,黄雄南,等.华北基底构造格局

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J].岩石学报,2000,16(1):1-10.] [16]LI Jianghai,QIAN Xianglin,HOU https://www.360docs.net/doc/1e880835.html,te Pala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tectonic frame work and major tectono-thermal

episodes of North China:New interpretation of/L liang orogeny0

[J].Earth Sciences)Journal o f China Universit y o f Geosciences,

2000,25(1):15-20(in Chinese).[李江海,钱祥麟,侯贵

廷./吕梁运动0新认识[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25(1):15-20.]

[17]WA NG Kaiyi,HAO Jie,WILD E S,et al.Recogni ti on to s ome key

geological ques ti ons of Wuta-i Hengshan from Neo-Arc hean to Paleo-

280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proterozoic areas:Constraints from single-zircon SHRIMP dati ngs[J].

Geological Sinica,2000,35(2):175-184(in Chinese).[王

凯怡,郝杰,WILDE S,等.山西五台山)恒山地区晚太古代)

早元古代若干关键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

质谱年龄提出的地质制约[J].地质科学,2000,35(2):175-

184.]

[18]LI Jianghai,KR Z NER A,HUANG Xiongnan,et al.The discovery of

the Neoarchean mafic dyke swarm in Hengshan and rei nterpretation of

the previous/Wutai greenstone belt0[J].Science in China(Se ries

D),2001(6):902-910(in Chines e).[李江海,KR Z NER A,

黄雄南,等.恒山地区变辉长质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0绿岩

地层的解体[J].中国科学(D辑),2001(6):902-910.]

[19]LI Jianghai,HUANG Xi ongnan,QIAN Xianglin.Current situation in

study on the Arc hean-Proterozoic boundary[J].Geological Journal o f

China Universities,2001,7(1):43-49(in Chi nese).[李江海,

黄雄南,钱祥麟.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研究现状[J].高校地质

学报,2001,7(1):43-49.]

[20]LI Jianghai,K USKY T M,HUA NG Xiongnan.Archean Podiform

chromitites and mantle tec toni tes in ophiolitic m lange,North China

Craton:A record of early oceanic mantle processes[J].GSA To day,

2002,12(7):4-11.

[21]K USKY T,LI Jianghai.Paleoproteroz oic Tec 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 f Asian Earth Sc ienc es,2003,22

(4):383-397.

[22]LI Jiliang,WANG Kaiyi,WANG Qi ngchen,e t al.Early Proteroz oic

collisi on mountain belt in Wutais han area,China[J].Sc ie ntia Geo-

logica Sinica,1990(1):1-11(in Chi nese).[李继亮,王凯怡,王

清晨,等.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J].地质科

学,1990(1),1-11.]

[23]BAI Jin,HUA NG Xueguang,WAGN Huichu,et al.The Precamb ri-

an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M].2nd ed.Beijing:Geological Pub-

lishing House,1996.20-60(in Chi nese).[白瑾,黄学光,王

惠初,等.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M].第二版.北京:地质出

版社,1996.20-60.]

[24]KUSKY T M,LI Jianghai,TUCKER R D.The Archean Dongwanzi

ophi olite complex[J].Sc ie nce,2001,292:1142-1145.

[25]G ALER S J G,MEZGER K.M etamorphis m,denudation and sea lev-

el i n the Archean and cooling of the Earth[J].Precambrian Re-

searc h,1998,92:389-412.

[26]MOORES E M.Pre-1Ga(pre-Rodinian)ophi oli tes:Their tec tonic

and envi ronmental i mplications[J].GSA Bulletin,2002,114(1):

80-90.

[27]MAR TEN J W.On Archean granites,greens tones,c ratons and tec-

tonics:Does the evidence demand a verdict[J]?Precamb rian Re-

searc h,1998,91:181-226.[28]CARD K D.A review of the s uperi or provi nce of the Canadian

shield,a product of Archean accretion[J].Prec ambrian Researc h,

1990,48:99-156.

[29]PUCHTEL I S,HOF MANN A W,JOCHUM K P,et al.The Kos to-

muksha greens tone belt,NW Baltic Shiel d:Re mnant of a l ate Ar-

chaean oceanic plateau[J]?Terra Nova,1997,9(2):87-90. [30]BAI Jin.The Early Precambrian Geology o f Wutaishan[M].Ti anj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6.1-475(in Chinese).

[白谨.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地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75.]

[31]WANG Kai yi,LI Jiliang,HAO https://www.360docs.net/doc/1e880835.html,te Arc hean mafic-ul tramafic

rocks from the Wutais han,Shanxi Provi nce:A possi ble ophioli te m lange[J].Acta Pet rologica Sinica,1997,13(2):139-151(in

Chinese).[王凯怡,李继亮,郝杰.山西省五台山晚太古代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一种可能的古蛇绿混杂岩[J].岩石学

报,1997,13(2):139-151.]

[32]LI Jianghai,NIU Xiangl ong,HUANG Xiongnan,et al.Podiform

chromitites:A key to identify the ancient oceanic li thospheric relics

[J].Earth Sc ie nce Frontie rs,2002,9(4):235-246(in Chinese).

[李江海,牛向龙,黄雄南,等.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J].地学前缘,2002,9(4):235-246.] [33]LI J ianghai,NIU Xianglong,CHEN Zheng,et al.The discovery of

podiform c hromitite in west Liaoning and its i mplication for plate tec-

tonics[J].Acta Pe trologica Sinica,2002,18(2):187-192(i n Ch-i

nese).[李江海,牛向龙,陈征,等.辽西豆荚状铬铁矿的

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2,18(2):187-192.]

[34]HUANG Xiongnan,LI Jianghai,NIU Xianglong.M icroscopic defor-

mation of the Neoarchean oceanic li thospheric mantle:Evi dence from

the Zunhua Neoarchean ophioli tic m lange,North Chi na Craton[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3,13(5):495-501(in Chinese).

[黄雄南,李江海,牛向龙.新太古代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显微变形探讨)))以遵化蛇绿混杂岩带为例[J].自然科学进展,

2003,13(5):495-501.]

[35]CHEN Zheng,LI Jianghai,HUANG Xiongnan,et al.Research on

the formati on mechanis m of the nodul ar te xture of Arc hean podiform

chromite:Evidence from podiform chromitite in Zunhua,North China [J].Earth Sc ie nce Frontie rs,2004,11(1):214-223(i n Chinese).

[陈征,李江海,黄雄南,等.豆荚状铬铁矿豆状结构成因机制探讨)))以遵化地区豆荚状铬铁矿为例[J].地学前缘,

2004,11(1):214-223.]

[36]KR Z NER A,CUI W Y,WANG S Q,et al.Si ngle zircon ages from

high-grade rocks of the Jianping complex,Li aoni ng Province,NE

China[J].Journal o f Asia Earth Sciences,1998,16(5-6):519-532.

[37]Z HO U Meifu,MALPAS J,R OBINSO N P T,et al.Crystallization of

podiform chromitites from silicate magmas and the formation of nodu-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281

lar textures[J].Re source Ge ology,2001,51:1-6.

[38]M ISCIA K C.U nderstanding Mineral De posits[M].Dordrecht,

Netherlands:Kluwei Academic Publishes,2000.238-496.

[39]de WI T M J.On Archean granites,greens tones,cratons and tecton-

ics:Does the evidence demand a verdict[J]?Prec ambrian Researc h,

1998,91:181-226.

[40]FOLEY S F,BUHR E S,JACOB D E.Evol ution of the Archaean

crust by dela mination and s hallow subduction[J].Nature,2003,

421:249-252.

[41]HOFMAN N A W.Early evolution of continents[J].Scienc e,1997,

275:498-499.

[42]HANDLER M R,BENNETT V C.Constraini ng continental s truc ture

by integrating Os isotopic ages of lithos pheric mantle with geophys ical

and crustal data:An example from southeas tern Australia[J].Te c-

tonic,2001,20(2):177-188.

[43]ARAI S.Origin of podiform chromitites[J].Journal o f Asian Earth

Science,1997,15:303-310.

[44]MYER S J S,KR Z NER A.Chapter17Archaean tectonics[A].HAN-

COCK P L.Continental De form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94.355-368.

[45]CONDIE K C.Epi sodic continental growth models:Afterthoughts and

extensions[J].Tec tonophysics,2000,322:153-162.

[46]WILLIANMS H,HO FFMAN P F,LEWRY J F,et al.Anatomy of

North A merica:Thematic portrayals of the continent[J].Tec tono-

physics,1991,187:117-134.

[47]HEA MAN L M.Global mafic magmatis m at2.45Ga:Remnants of an

ancient large igneous provi nce[J].Geology,1997,25:299-302. [48]CATUNEANU O,ERIK SSO N P G.The s equence s trati graphic con-

cept and the Precambri an rock record:An example from the2.7~2.

1Ga Transvaal Supergroup,Kaapvaal craton[J].Precambrian Re-

searc h,1999,97:215-251.

[49]ASPLER L B,CHIARENZELLI J R.Two Neoarchean supercont-i

nents?Evidence from the Paleoproterozoic[J].Sedime ntary Geology,

1998,120:75-104.

[50]CO NDIE K C.Episodic Gro wth o f Juvenile Crust and Catastrophic

Eve nts in the Mantle[M].Memoirs of National Ins titute of Polar Re-

search,Special Iss ue,1998,53:1-7.

[51]DALZIEL I W D,LAWVER L A,MURP HY J B.Pl umes,orogene-

sis,and s uperc onti nental fragmentati on[J].Earth and Planetary Sci-

enc e Letters,2000,178:1-11.

[52]SHEN Qihan,WU Jiashan,GENG Yuansheng.Evol utionary stages of

the Archaean continental crus t i n Chi na[J].Geosc ienc es,1999,13

(2):193-194(in Chinese).[沈其韩,伍家善,耿元生.中国

太古宙陆壳演化阶段划分[J].现代地质,1999,13(2),193-

194.][53]LI Jianghai,KR Z NER A,QIAN Xi angli n.Tectonic evol ution of a

early Preca mbrian hi gh-pressure granuli te bel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74(2):246-258. [54]LI Jianghai,HOU Guiting,QIA N Xianglin,et al.The constraint for

the superconti nental cycles:Evidence from Precambrian geology of

North China Bloc k[J].Acta Pe trologica Sinica,2001,17(2):177-

186(i n Chinese).[李江海,侯贵廷,钱祥麟,等.华北克拉

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J].岩石学报,2001,17

(2):177-186.]

[55]BLEEKER W,DAVIS W J.The1991-1996Slave Province Nat map

Project:Introduction[J].Canadian Journal o f Earth Sciences,

1999,36:1033-1042.

[56]MAZU MDER R,BOSE P K,SARK AR S.A commentary on the

tec tono-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re-2.0Ga c onti nental growth of

India vis- -vis a possible pre-Gondwana Afro-Indian s uperconti nent

[J].Journal o f African Eart h Sc ienc es,2000,30(2):201-217. [57]VOGEL D C,VUOLLO J I,ALAPIETI T T,et al.Tectonic,strat-i

graphic,and geochem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ca.2500~2440M a mafic igneous events in the Canadi an and Fennoscandian Shi elds[J].

Pre cambrian Research,1998,92:89-116.

[58]SUN D az hong.The division in age of archean with the relative ques-

tions[J].O verse as Pre cambrian Geology,1991(1):1-6(in Ch-i

nese).[孙大中.太古宙的时代划分及其有关问题)))参

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第九次会议记要[J].国外前寒武纪

地质,1991(1):1-6.]

[59]LI Jianghai,ZHAI M i ngguo,QIAN Xi angli n,et al.The geological

occurrence,re gional tectonic setti ng and exhumation of late Archean

high-press ure granuli te within the hi gh-grade metamorphic terrai ns,

north to central por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J].Acta Pe trologica Sinica,1998,14(2):176-189(i n Chi nese).[李江海,翟明

国,钱祥麟,等.华北中北部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的地质产状

及其出露的区域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1998,14(2):176-

189.]

[60]SHEN Baofeng,LUO Hui,LI Shuangbao,et al.Gree nstone Geology

and Mine 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Craton[M].Beiji ng:Geological

Publi shing House,1994.1-73(in Chines e).[沈保丰,骆辉,李双

保,等.华北陆台太古宙绿岩带地质及成矿[M].北京:地质出

版社,1994.1-73.]

[61]HUANG Xiongnan,LI Jianghai,KR Z NER A,et al.Structural anal y-

sis on the Neoarchean high-pres sure granulite-beari ng terrai n in the central Hengshan Mountain,North Chi na[J].Geologic al Revie w,

2003,49(2):138-145(in Chines e).[黄雄南,李江海,

KR Z NER A,等.恒山中段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区的构造特征

[J].地质论评,2003,49(2):138-145.]

[62]LIU Shuwen,LI Jianghai,PAN Yuanming,et al.An Archean cont-i

282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

nental block in the Tai hangshan and Hengshan regi ons:Constrai nts

fro m geochronology and geoc hemis try[J].Progress in Natural Sc i-

enc e,2002,12(8):826-833(in Chinese).[刘树文,李江

海,潘元明,等.太行山)恒山太古宙古老陆块:年代学和地球

化学制约[J].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26-833.]

[63]GENG Yuansheng,WAN Yusheng,SHEN Qihan.Early Preca mbrian

basic volcanis m and crustal growth i 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2,76(2):199-208(in Chinese).

[耿元生,万渝生,沈其韩.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

用与地壳增生[J].地质学报,2002,76(2):199-208.]

[64]HA LLS H C,LI Jianghai,DAVIS D.The first dated Proteroz oic

palaeomagnetic pole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and its relevance to

paleoconti nental recons truc tion[J].Ge ophysical Journal Inte rnation-

al,2000,143:185-203.

Neoarchean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North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global cratonic blocks

LI Jiang-hai1,NIU Xiang-long1,T.KUSKY2, A.POLAT3

(1.Key Labo ratory o f Oro genic Belt and Crustal Evolution,School o 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Bei j ing100871,China;

2.Department o 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ty,St.Louis,MO63103;

3.Department o 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 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3P4)

Abstract: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represents a maj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main ques-tion in the ne w century is how to develop the theory to advance the study of geodynamics.In this paper,we attempt to briefly revie 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granite-greenstone terrains,high-grade gneiss terrains,Archean oceanic relicts, orogeny,plate tectonics,and supercontinents.By considering this global research,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the early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ectonics of Neoarchean orogenic belts,collisional process and c oupling of basin and range.Through research on Neoarchean ophiolite c om-plexes,especially podiform chromites and pyrolites,it is now possible to document the oceanic lithosphere,oceanic spreading,and convective processes.Accordingly,the Neoarchean plate boundaries and interac 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ontinent plates can be studied.Furthermore,understanding the correlations of 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North Ch-i na with other continents may be helpful to recognize the assembly of North China craton with early supercontinent or su-percraton.

Key words:plate tectonics;Archean;North China;collisional belt;supercontinent

异常压力封存箱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田世澄1,陈永进1,施凤成2,刘传虎2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新疆勘探公司,山东东营257015)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3)28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 (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 (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 (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 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 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 “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 (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 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 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 皱运动的标志. (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 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 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 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 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 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 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 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

克拉通盆地特征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根据Leighton和Kolata(1991)的研究,他们认为克拉通内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板块构造体制的主要变化同时发生,即板块运动方向和板块加速或者减速速率的变化。每一个板块活动体质下均有相应的克拉通盆地发育。伸展阶段以裂谷作用及地堑或拗拉谷的发育为特征。在聚敛阶段,伴随弧前、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克拉通边缘前渊的开始形成,克拉通内盆地开始发育。在碰撞阶段,由板块碰撞驱动的板内应力场可导致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化和相邻隆起、弯隆的抬升(张光亚,1995)。 克拉通边缘的前陆盆地体系域发育往往不完整,其实在克拉通稳定边缘的一侧的沉积体系配置单一,一个层序往往由层序界面→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更多的是由层序界面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赵玉光,1997)。克拉通边缘盆地的逆冲块群的周期性逆冲导致了盆地由于应力载荷而下沉,构造效应是其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因素。前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受到边缘逆冲带周期性活动的制约,大大超出了全球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克拉通内盆地(也称稳定克拉通盆地或简单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现在尚有争议,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1)岩石圈地伸展及热隆起(sleep,1971;sleep,1976;Haxby,1976,等);(2)造山时期发生的逆冲载荷(Leighton,1990);(3)自由热对流(Deming,1992);(4)辉长岩-榴辉岩的相变或其它变质作用引起下部地壳或岩石圈密度增大也能引起均衡沉降,但这种沉降一般是局部的(张立平,1994);(5)沉积负荷引起的沉降作用,这种沉降一般不超过水体深的3-4倍。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 与板块构造过程 李江海1 , 牛向龙1 , T.KUSKY 2 , A.POLAT 3 (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 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 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E -mail:j hli@https://www.360docs.net/doc/1e880835.html, 0 前言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 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世界各地(北美、西澳、非洲 南部、格陵兰等地)克拉通基底构造的研究不断揭示和积累不同类型古造山带及其板块作用的重要证据,围绕早期板块边界性质、俯冲碰撞过程、高级区 低级区关系,典型造山带组成、变质和运动学,早期大洋地质记录进行研究探索,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3.0~2.5Ga 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导机制。 在华北早期构造演化研究中,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从其地质实际和长期研究积累出发,准确鉴别和 恢复早期碰撞造山带格局、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古板 块演化已非常重要,特别是蛇绿岩缝合线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缘国际科学问题。与其他古大陆相比,华北克拉通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再造强烈、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大陆克拉通化事件(2.50Ga)滞后等。随着华北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特别是美国彭罗斯会议(北京,2002)、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会议(北京, 2004)的召开,华北早期地质演化正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之一。 本文在评述国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的长期研究积累,提出华北早期大陆构造演化近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其造山 记录 尽管对古大陆生长的构造模式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太古宙为陆壳最重要的生长与稳定时期,其中新太古代陆壳发生快速生长。目前对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可以归结为两类认识:板内作用模式与造山模式。前者是传统认识,并不断地受到 第11卷第3期2004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Vol.11No.3Sept.2004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幻灯片1 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 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 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 地槽、地台的概念 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简介 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 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幻灯片2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 幻灯片3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 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 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 幻灯片4 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 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 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 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200613003* 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 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 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其编制原则如下: (1)面积守恒原则。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2)断层法则。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 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文中提出,在复杂的前陆冲断带,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恢复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地震剖面线;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对不同深度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变形机制恢复;去压实校正过程中,按岩性分段处理,减少由岩性横向变化大引起的误差。 汤良杰等(2008)在辽东湾选取一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渤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3阶段:a.断陷期,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时期为断陷早期,沙三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b.断拗期,沙二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为断拗早期,东三段一东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拗期。c.坳陷期(东一段沉积时期至第四纪)。 邹东波等(2006)为研究柱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选取了横贯研究区的两条地震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了这两条剖面在各个沉积历史时期的厚始沉积剖面,将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四阶段:三叠纪到侏罗纪中期的印支运动褶皱发育期、晚侏罗纪到白垩纪燕山运动断陷和挤压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发育期、第四纪坳陷期。 刘学峰等(2004)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代表性剖面的构造发育史。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一、山东省地形特征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是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O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图1)。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自然地理特征: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脉分布情况:山东省主要山脉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多呈NW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鲁东丘陵区山脉则多呈近南北和近东西向展布。 水系概况:山东水系比较发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m2以上,干流长度大于50km的河流有1000多条。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为首,后者以东平湖最大。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 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