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实例。
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它包括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在系统中得到利用。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的过程称为能量的转化。
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等。
3. 能量的利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能量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满足各种需求。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用风力发电、利用水力发电等。
4.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能量转化的实例。
例如,咬饼干时我们的牙齿用力咬下来,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吹起气球时,我们的肺活动使得空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烧一块木炭时,木炭的化学能被慢慢释放为光能和热能等等。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1.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2. 运动的规律物体的运动满足一些规律,其中最基本的是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态;第二定律是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等的反作用力。
3. 动力和功率动力是产生、改变或停止物体运动的原因,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作用力。
功率是描述做功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
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可以使运动减慢或停止。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第三单元:天地万物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变化以及四季的成因。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匀速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的现象,它使得地球呈现出四季交替的现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面)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面)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 简易风速等级: 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 常见天气符号:晴天多云阴天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从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炊烟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8、(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 11、天空中的云是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扁平状云是(层云),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把上表中记录的气温画成气温柱状图1 2 3 4 5 6 二、溶解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的产生和应用: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
4.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等。
- 自然现象的原因和保护: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5.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设计: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
- 观察和记录: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绘图等。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I (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通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2.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4.观察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气温,尽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测量。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5.测量温度的要求:①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
②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也就是液柱稳定时)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6.一天中,正午(14时)的气温最高,清晨的气温最低。
每天的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风向。
如:箭头指向北,吹的就是北风。
8.我们的风速等级分为3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旗往东吹,刮的西风。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也就是0-12级。
10.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降水量。
11.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量一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记录。
13.气象学家通常对云描述时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可能发展成雷阵雨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在温度低的高空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 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 液体> 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考点归纳总结《科学》是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观看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学问点和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是人们用来生疏世界的方法。
- 科学是试验、观看、推理和验证的过程。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争辩和探究。
2. 科学的常识和原则- 科学要有试验依据。
- 科学要有阅历依据。
- 科学要有理论依据。
- 科学要有实际应用。
3. 科学观看- 观看是科学争辩的基础。
- 观看可以通过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
- 观看分为定性观看和定量观看。
4. 科学试验方法- 科学试验是为了证明或检验某种假设或推论的过程。
- 科学试验要有试验设计和记录试验数据。
- 科学试验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5. 物质的变化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转变物质的本质,如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的转变。
- 化学变化转变物质的本质,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6. 燃烧和火焰-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 火焰是燃烧产生的可见的氧化物质。
7. 风- 风是大气中空气水平流淌的现象。
- 风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 风的强弱可以通过风速计来测量。
8.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分散、降水和地面径流等过程。
9. 太阳能和风能- 太阳能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风能是风的运动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动力等。
10. 鸟类和昆虫- 鸟类是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喙和爪等特征。
-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麻雀、乌鸦等。
-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触角等特征。
-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蜜蜂、蚊子等。
11.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等器官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5.声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 1 隆隆的雷声----下雨。 2 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 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 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 。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 感受我们的呼吸 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肺是进行 气 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 要 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4 一天的食物 1.我们可以按生食和熟食来区分食物,苹果、香蕉、凉拌黄瓜等属 于 生食;烤肉片、馒头、肉丸子等属于熟食。 2.有些食物既适合生吃,也适合煮熟了再吃。比如糖拌西红柿属于 生 食,西红柿鸡蛋汤属于熟食。 3.我们也可以按食物的来源来分,通常植物类食物被称为素食,如青 椒、菠菜、面条、苹果等;动物类食物被称为荤金,如烤肉片、牛肉、 牛奶、鸡蛋等。 4.记录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时,将蛋炒饭记为鸡蛋和米饭两种食 物 比较好。
碘酒,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2我们可以用在纸上涂抹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用食 物
在纸上涂抹,如果留下不会消失的油迹,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可能含
有丰富的脂肪。
3我们可以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如果烧食物显 时
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 营养要均衡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 2.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 食 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采用荤素搭配、 粗 细粮搭配等方法获取更均衡的营养。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生活中的鸟类:
- 认识鸟的特征:羽毛、喙、脚和翅膀
- 鸟的栖息地和食物
- 鸟的势力活动
- 鸟的繁殖和抚养幼鸟的行为
2. 变温动物的生活:
- 变温动物的特点: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
- 变温动物的分类和生活环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 变温动物的饮食和生活习性
3. 变温动物的变态:
- 百变蛙的变态过程:卵、蝌蚪、蛹、青蛙
- 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对比
4. 加工食品带来的问题:
- 加工食品的定义和种类
-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
- 食品中的污染物
5.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和来源
6. 植物的组成和结构:
- 植物的死亡和腐烂过程
-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和果实
-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7. 绿色植物的特征:
- 绿色植物的特点: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食物
- 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 光合作用消耗和释放的物质
8. 灰天气的形成:
- 灰天气的特点:气候潮湿,空气中烟尘和水汽多,光线被阻挡
- 煤炭燃烧带来的问题: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 纯净水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生物、食物和环境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表示天气状况,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4、常见的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大雨) ( 雪 ) ( 多云)(阴) ( 晴)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9、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到晚上气温逐渐下降。
10、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11、测量气温要用温度计,它的单位是℃。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1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用红旗来判断风向,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例:红旗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14、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5、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在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把风速划分为无风(0级)、微风(1级)、大风(2级)。
1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8、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用直筒透明的杯子。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实验题: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橡皮铅笔1只。
制作过程: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要点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像小蝌蚪一样出现紫色的尾巴,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均匀的溶解在水中,不能看到它的颗粒。
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
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碾碎。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0、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进行分离。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芯)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让它溶解。
15、食盐溶解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6、酒精灯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3)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7、酒精灯中的究竟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8、青少年应该饮用的水是(生态水)。
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
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
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
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
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并填写记录单。
经过运用实验计划,最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实验二:描述实验过程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不一样。
要想证明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你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
实验想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
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
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
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五:“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
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9、(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0、描述人感受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1、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用手捂住发声罐、用纸包住发声罐。
12、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
14、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试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我制定的研究方案:(1)、先进行预测。
随着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会怎样变化。
(2)、再进行实验。
实验前需要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顺序依次进行试验。
能够听到四种不同的音高:高、较高、较低、低。
(3)、记录看到的、听到的内容。
振动尺子——我听到的看到的观察记录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1、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了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8、(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