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课堂活动)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专题训练(九) 线段计算中的数学思想及动点问题 作业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专题训练(九) 线段计算中的数学思想及动点问题 作业练习题

2.如图,AB=6 cm,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D 在 CB 上,且 CD =12 DB,求 AD 的长.
解:因为 AB=6 cm,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所以 AC=CB=12 AB=3(cm), 因为点 D 在 CB 上且 CD=12 DB, 所以 CD=13 CB=1(cm), 所以 AD=AC+CD=3+1=4(cm)
5.如图,点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 分别是线段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线段PQ的长度.
解:设AC=2x,则CD=3x,DE=4x,EB=5x,于是有MC=x,EN= 2.5x,由题意得,MN=MC+CD+DE+EN,又因为MN=21,可得x+ 3x+4x+2.5x=21,解得x=2.所以PQ =PD+DQ=0.5(CD+DE)=3.5x= 7.
3.如图,已知线段AB=13 cm,BC=9 cm,点M是线段AC的中点.
(1)求线段AC的长度; (2)在线段CB上取一点N,使得NB=2CN,求线段MN的长.
解:(1)因为 AB=13 cm,BC=9 cm,所以 AC=AB-BC=13-9=4 (cm) (2)因为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12 ×4=2 (cm).因为 NB= 2CN,所以 CN=13 BC=3(cm).所以 MN=MC+CN=2+3=5 (cm)
类型五 角的计算中的动点问题 8.如图①,直线DE上有一点O,过点O在直线DE上方作射线OC,将 一直角三角板AOB(∠OAB=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条直角边OA 在射线OD上,另一边OB在直线DE上方.将直角三角板绕着点O按每秒 10°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设旋转时间为t秒. (1)当直角三角板旋转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时,OA恰好平分∠COD,此 时,∠BOC与∠BO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直线、射线、线段》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直线、射线、线段》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直线、射线、线段》教案设计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1.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重点)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一、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生活中处处都有图形,如笔直的铁轨、手电筒发出的光、一根铅笔等等,你能用图形表示以上现象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直线、射线、线段【类型一】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如图所示,A、B、C、D四个图形中各有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它们能相交的是( )解析:线段是不延伸的,而射线只是向一个方向延伸.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射线的延伸性,特别要注意射线是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的,我们作图时只是作出了其中的一部分.【类型二】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下列说法:(1)直线AB与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2)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3)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4)射线AC在直线AB上;(5)线段AC在射线AB上,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解析:(1)直线AB 与直线BA 是同一条直线,正确;(2)射线AB 与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错误;(3)线段AB 与线段BA 是同一条线段,正确;(4)射线AC 在直线AB 上,错误;(5)线段AC 在射线AB 上,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1)(3),共2个.故选A.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判断直线交点的个数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一个交点; 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 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猜想:(1)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2)6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3)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解析:先观察图形,找出交点的个数与直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计算即可. 解:(1)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5×(5-1)2=10个交点; (2)6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6-1)2=15个交点;(3)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n ×(n -1)2个交点.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观察图形,找出规律,总结出同一平面内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n ×(n -1)2个交点.【类型四】 线段条数的确定如图所示,图中共有线段( )A .8条B .9条C .10条D .12条解析:可以根据线段的定义写出所有的线段即可得解;也可以先找出端点的个数,然后利用公式n ×(n -1)2进行计算.解:方法一:图中线段有: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共4+3+2+1=10条;方法二:共有A 、B 、C 、D 、E 五个端点,则线段的条数为5×(5-1)2=10条.故选C.方法总结:找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不漏,如果记住公式会更加简便准确. 【类型五】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应用由郑州到北京的某一次往返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郑州——开封——商丘——菏泽——聊城——任丘——北京,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有( )A .6种B .12种C .21种D .42种解析:从郑州出发要经过6个车站,所以要制作6种车票,从开封出发要经过5个车站,所以要制作5种车票,从商丘出发要经过4个车站,所以要制作4种车票,从菏泽出发要经过3个车站,所以要制作3种车票,从聊城出发要经过2个车站,所以要制作2种车票,从任丘出发要经过1个车站,所以要制作1种车票,再考虑是往返列车,起点与终点不同,则车票不同,乘以2即可.即共需制作的车票数为:2×(6+5+4+3+2+1)=2×21=42种.故选D.方法总结:可以结合线段条数的确定方法,也可以用公式n (n -1),将n =7代入即可. 三、板书设计1.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 (1)线段:两端点,有长度. (2)射线:一端点,无长度. (3)直线:无端点,无长度. 2.直线的性质(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基础,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一性质表述点与直线的关系.3.会画一条等于已知线段的线段.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教学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能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观察课本P125图4.2-1.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二、探索实践,自主归纳学生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课本P127思考,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性质推导出表示直线的方法,进而引出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课本P125图4.2-3,同时提出交点的概念.你画我说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规范表示方法.要求一组学生随意画出一点与一条直线,另一组学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教师加以指正.三、议一议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四、我说你画完成课本P128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五、数学活动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设计意图: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践能力.六、课时小结七、课堂作业课本P129习题4.2第2、3、4题.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重点)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4.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体会研究几何的意义.一、情境导入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比较方法?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线段长度的比较和计算【类型一】比较线段的长短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 )A.AB<CD B.AB>CDC.AB=CD D.以上都有可能解析:由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得AB>CD,故选B.方法总结:比较线段长短时,叠合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类型二】根据线段的中点求线段的长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MC比NC 长2cm,AC比BC长( )A.2cm B.4cm C.1cm D.6cm解析: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AC=2MC,BC=2NC,∴AC-BC=(MC-NC )×2=4cm ,即AC 比BC 长4cm ,故选B.方法总结: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 【类型三】 已知线段的比求线段的长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cm ,求:(1)AD 的长; (2)AB ∶BE .解析:(1)根据线段的比,可设出未知数,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x 的值,根据x 的值,可得AD 的长度;(2)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线段BE 的长,根据比的意义,可得答案. 解:(1)设AB =2x ,则BC =3x ,CD =4x , 由线段的和差,得AD =AB +BC +CD =9x . 由E 为AD 的中点,得ED =12AD =92x .由线段的和差得CE =DE -CD =92x -4x =x2=2.解得x =4.∴AD =9x =36(cm);(2)AB =2x =8(cm),BC =3x =12(cm).由线段的和差,得BE =BC -CE =12-2=10(cm). ∴AB ∶BE =8∶10=4∶5.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类型四】 当图形不确定时求线段的长如果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D 是AC 的中点,那么A 、D 两点间的距离是( )A .5B .2.5C .5或2.5D .5或1解析:本题有两种情形: (1)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C =AB -BC ,又∵AB =6,BC =4,∴AC =6-4=2,D 是AC 的中点,∴AD =1;(2)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C =AB +BC ,又∵AB =6,BC =4,∴AC =6+4=10,D 是AC 的中点,∴AD =5.故选D.方法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探究点二: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析:把弯曲的河道改直缩短航程的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线段的比较与性质(1)比较线段:度量法和叠合法.(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线段长度的计算(1)中点: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2)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本节课通过比较两个人的高矮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4.2 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教学重点:线段长短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教学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2.讨论课本P128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3.做一做:在中国地图上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小组合作完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数学活动1.教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2.学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师生总结评价.想一想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 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教师对方法2讨论、归纳,引出用尺规作出两线段的和与差的作法,如图4.2-10.试一试课本P128练习.折一折让学生将一条绳子对折,使绳子的端点重合,说说你的感受.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两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引导学生看课本,你能找到线段的中点吗?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画一画尝试完成课本P130习题4.2第9题.三、课时小结四、课堂作业1.必做题:课本P129~P130习题4.2第5、7、8、10题.2.备选题:(1)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的长是个单位长度,线段AB 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2)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用尺规画出线段的和与差.3.知道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定义,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4.能够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尺规作图的操作,线段中点及其分成的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解决问题.教学准备直尺、圆规、透明纸.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直线的性质(1)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①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肯定有”,二是“只有一条”,不会有两条、三条……;②它可简单地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直线的其他性质:①经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②不同的两条直线最多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线段:(1)线段AB(或线段BA);(2)线段a.射线:(1)射线AB;(2)射线m.直线:(1)直线AB(或直线BA);(2)直线l.4.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5.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一个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6.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7.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2n条射线,有112n n()条线段.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的高度或者长度的?【师生活动】小组探讨后给出结论,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答案】1.目测(直接比较法)2.测量(数据比较法)【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比较高度或长度的实例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问题】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教师讲解新知.【新知】第一种:度量法结论:AB<CD.第二种:叠合法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注意:起点对齐,看终点.点A与点C重合,点D与点B重合结论:AB=CD点A与点C重合,点D落在B,C之间结论:AB>CD点A与点C重合,点B落在C,D之间结论:AB<CD【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两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二、新知精讲【问题】怎么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呢?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作图.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归纳,并用课件展示尺规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C';(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线段A'B'就是所求线段.【新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可以先量出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设计意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几何的基本作图,也是本课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向学生渗透几何研究中有“数”与“形”两种不同的方法.【问题】你知道如何画线段的和与差吗?如图,已知线段m,n,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C,使AC=m+n.【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M;(2)在射线AM上截取AB=m;(3)在射线BM上截取BC=n.线段AC就是所求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线段和的作图方法,将用图形表示线段和与用符号表示线段和结合起来.【问题】如图,已知线段m,n,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C,使AC=m-n.【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M;(2)在射线AM上截取AB=m;(3)在线段AB上截取BC=n.线段AC就是所求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线段差的作图方法,将用图形表示线段差与用符号表示线段差结合起来.【问题】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如下:AB=2a,即为所求作的线段.【新知】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数学符号语言:AM=MB=12AB(或AB=2AM=2BM)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AM=MN=NB=13 ABAM=MN=NP=PB=14 AB【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地对等分点进行学习,既让学生掌握等分点的概念,更让学生理解等分点是怎样产生的,掌握由等分点产生的数量关系.【问题】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动手试一试.【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画效果.【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性质.三、典例精讲【例】如图,若线段AB=20 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 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根据(1)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B=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发现的规律.【师生活动】学生作答,然后教师给出分析和正确答案.【分析】(1)先根据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得出MC=12AC,CN=12BC,再由线段AB=20 cm即可求出结果.(2)由(1)即可得到结论.【答案】解:(1)因为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所以MC=12AC,CN=12BC.因为线段AB=20 cm,所以MN=MC+CN=12(AC+BC)=12AB=10(cm).(2)由(1)得,MN=MC+CN=12(AC+BC)=12AB=12a.即MN始终等于AB的一半.【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线段的中点的性质的掌握程度,同时使学生能够进行线段的相关运算.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尺规作图三、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四、线段的运算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28页练习第1~3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易错点:因考虑问题不全面而漏解 12.已知点A,B,C为直线l上的三点,线段AB=9 cm,BC=1 cm,那么A, C两点间的距离是( D ) A.8 cm B.9 cm C.10 cm D.8 cm或10 cm
13.(北京中考)在数轴上,点A,B在原点O的两侧,分别表示数a,2,将点A 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若CO=BO,则a的值为( A)
知识点2:线段的和、差、倍、分 3.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形不符合的是( B )
A.AD-CD=AC B.AC+CD=BD C.AC-BC=AB D.AB+BD=AD 4.如图,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C )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
5.如果点 B 在线段 AC 上,那么下列表达式中:①AB=12 AC,②AB=BC, ③AC=2AB,④AB+BC=AC,能表示 B 是线段 AC 的中点的有( C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解:如图
,沿线段AB爬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9.(1)如图①,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 cm,BC=4 cm,M,N分 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2)如图①,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B=10 cm,M,N分别是AC,BC的 中点,求线段MN的长;
(3)如图①,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B=a cm,M,N分别是AC,BC的中 点,求线段MN的长;
(4)如图②,已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线段AB=a cm,M,N分别是AC, 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解:(1)因为 M 是 AC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3 cm,CN =12 BC=2 cm.所以 MN=MC+CN=3+2=5(cm) (2)因为 M 是 AC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CN=12 BC. 所以 MN=MC+CN=12 AC+12 BC=12 (AC+BC)=12 AB=12 ×10=5(cm) (3)因为 M 是 AC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CN=12 BC. 所以 MN=MC+CN=12 AC+12 BC=12 (AC+BC)=12 AB=12 ×a=12 a(cm) (4)因为 M 是 AC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CN=12 BC. 所以 MN=MC-CN=12 AC-12 BC=12 (AC-BC)=12 AB=12 ×a=12 a(cm)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的中点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的中点
几何语言:
∵点M、N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
∴AM=MN=NB= AB
(或AB =3AM=3MN=3NB)
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五等分点等等.
学生进行尺规作图.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并标出点M.
通过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线段中点的定义.
教师完善线段中点的概念.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线段中点的几何符号语言的表示方法.
∴CM= AC= ×8=4
∵N是线段BC的中点,CB=6
∴CN = BC= ×6=3
∴MN=CM+CN =4+3=7 cm
(2)若AB=14 cm,则线段MN=7cm.
解:(2)如图,
∵M是线段AC的中点∴CM= AC
∵N是线段BC的中点∴CN = BC
∴MN=CM+CN = AC+ BC= (AC+BC)= AB= ×14=7 cm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线段的中点总结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结论,并得到一般的结论.
学生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复习旧知,培养学生动手作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对线段中点的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学会说理,渗透几何的推理过程.
②如图,当C点在线段AB上时,
则MN=BM-BN =4-3=1
综上所述,MN=7 cm或1 cm
4.综合延伸
如图,CD=2,D是线段AC的中点,点B在线段AC上,AB:BC =3:1,
(1)求线段BC的长.
解:(1)如图,∵D是线段AC的中点,DC=2
∴AC=2DC=2×2=4
∵BC:AB=1:3∴可设BC=x,AB=3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课时作业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课时作业 (2)

自主解答:B
名师点津:有关线段的计算注意问题 1.线段的长度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等运算. 2.如果题目中没有图形,一定要先画出图形,数形结合思想 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应特别注意对线段的中点的灵活运 用.
知识点 3 线段性质的应用 【例 3】平面上有 A,B,C,D 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 问题,政府准备投资修建一个蓄水池,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画 图确定蓄水池 H 的位置,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A,B, C,D 四个村庄的地理位置如图所示),你能说明理由吗?
自主解答:解:(1)3; (2)当 PA=PB 时,点 P 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①P 为 AB 的中点,此时 PA+PB=AB;②P 不在 AB 上,此 时 PA+PB>AB. 规律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比较长短. 2.叠合法:利用直尺和圆规把线段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其 中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位于重合端点同侧,根据另一端点 与重合端点的远近来比较长短.
知识点 1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例 1】已知线段 AB=8,平面上有一点 P. (1)若 AP=5,PB 等于多少时,点 P 在 AB 上? (2)当 PA=PB 时,确定点 P 的位置;并比较 PA+PB 与 AB 的大小.
思路点拨:(1)只有 AP+PB=8 时,点 P 在 AB 上; (2)要分类讨论,点 P 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A.3 cm C.11 cm
B.6 cm D.14 cm
解析:∵D 是 AC 的中点,∴AC=2DC,∵CB=4 cm,DB =7 cm,∴CD=BD-CB=3 cm,∴AC=6 cm,故选 B.
2.已知线段 AB=8,延长 AB 到点 C,使 BC=12AB,若 D 为 AC 的中点,则 BD 等于( B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表格式教案设计

4.2 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理解直线、射线、线段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会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简单图形。

3、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体验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两点确定一直线。

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题:通过从熟悉的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从实物中找出熟悉的平面图形,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而引出本节课题“直线、射线、线段”。

生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导入新课设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建筑工人砌墙、木工师傅锯木板时,他们是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大胆猜想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诱发们这样做的依据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

提出问题:结合具体情景,发现讨论实践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子?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①在小组中动手试一试,并记录你们每一式去观察,并通过动手实步的结果。

践得到答案。

同时也为探探索新知②经过探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索直线的性质作好了铺动画演示:一根木条钉一个钉子的情境演垫。

示,两个钉子的情境演示一下。

建立模型:画图:①如图,经过一点几条?②经过两点A、 B 呢?O 画直线,能画让学生经历了把钉子抽象成点把木条抽象成直线的过程,从而获得直线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结果。

模型解释:通过上述的活动,学通过实验和探索,得到: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①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展过程,得出结论。

在这②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时师生共同归纳得到直线。

线的性质,实现概念理解注释:①中的“直线经过一点“是指这个和结论由来的从感性到点在直线上。

如图:理性的自然深化,培养了讨论实践直线 I 经过点 O 我们可以说点O在直线I上,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专题训练(七) 线段的计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专题训练(七) 线段的计算

6.A,B两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现A,B两点分别以1个单位/秒、4个 单位/秒的速度同时向左运动.
(1)几秒钟后,原点O恰好在两点正中间? (2)几秒钟后,恰好有OA∶OB=1∶2?
解:(1)由图可知 OA=3,OB=12,设 x 秒钟后,原点 O 恰好在两点正中间, 则有 3+x=12-4x,解得 x=95 (2)设 y 秒钟后,恰好有 OA∶OB=1∶2, 则 OB=2OA,分两种情况:①当点 B 在点 O 的右边时,有 12-4y=2(3+y), 解得 y=1;②当点 B 运动到点 O 的左边时,有 4y-12=2(3+y),解得 y=9
5.如图,线段AB上有两点P,Q,点P将AB分成两部分,AP∶PB=2∶3;点 Q将AB也分成两部分,AQ∶QB=4∶1,且PQ=3 cm,求AP,QB,AB的长.
解:设AP=2x cm,则PB=3x cm,所以AB=AP+PB=5x cm,因为AQ∶QB =4∶1,所以AQ=4x cm,QB=x cm,因为AQ-AP=PQ,所以4x-2x=3,解 得x=1.5,所以AP=3 cm,QB=1.5 cm,AB=7.5 cm
9.已知点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1)若点P在数轴上,且PA+PB=6,求P点对应的数; (2)若点M在数轴上,MA∶MB=1∶3,求点M对应的数. 解:(1)①当点P在A,B之间时,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点P在点A右边时,点P 对应的数为2;③当点P在点B左边时,点P对应的数为-4 (2)①点M在线段AB上时,点M对应的数为0;②M在BA的延长线上时,点M对 应的数为3;③点M在AB的延长线上时,不合题意舍去
二、利用方程思想求线段的长 3.如图,已知线段 AB 上有两点 C,D,AD=35,BC=44,AC=23 BD, 求线段 AB 的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 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 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内容包括: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2.内容解析本节知识是本教材第四章的第2节内容,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开端,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非常重要,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应充分注重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对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线段比较大小以及线段的性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2)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3)体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4)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2.目标解析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线段的大小;会表示线段的大小关系;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能够分别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能够由等分点确定数量关系,或由数量关系确定等分点,综合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比较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并能举例说明其实际应用;理解两点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但将对图形的认识与对数量的认识结合起来,是学生未曾深入体验过的.尤其用作图来表示线段的和、差等数量关系,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综合运用,对于刚刚进入几何语言学习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前一学段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有所体会,但学生容易将两点的距离与连接两点的线段混淆,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自学导航问题:老师手里的纸上有一条线段,你能在你的本上作出一条同样大小的线段来吗?尺规作图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则: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思考: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判断线段AB和CD的大小.(1)如图1,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2)如图2,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3)如图3,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二)合作探究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1) AB<AC(2) AC-AB=BC,AC-BC=AB,BC+AB=AC.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如图,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解:则:线段AC=2a-b.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解:则:线段AB=2a.如上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和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B,AB=2AM=2BM.因此可得:AM=BM=12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AB,AM=MN=NB=13AB=3AM=3MN=3NBAB,AM=MN=NP=PB=14AB=4AM=4MN=4NP=4PB思考: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联系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估计下列图中线段AB与线段AC的大小关系,再用刻度尺或用圆规来检验你的估计.AB___AC AB___AC AB___AC(二)考点解析例1.如图①,有一张三角形的纸片,你能准确地比较线段AB与线段BC的长短吗?解法1(度量法):用刻度尺测量AB=2.0cm,BC=1.7cm,所以AB>BC.解法2(叠合法):(1)如图①,折叠纸片,使线段BC与线段AB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点C落在A,B之间,所以AB>BC.(2)如图①,利用圆规在射线BA上截取BC'=BC.因为AB>BC'所以AB>BC.【迁移应用】1.如图,比较线段a和b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 )A.a>bB.a<bC.a=bD.无法确定2.如图,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AB和A'B'的长短,其中正确的是( )A.AB>A'B'B.AB=A'B'C.AB<A'B'D.没有刻度尺,无法确定3.体育课上,小悦在点O处进行了四次铅球试投,铅球分别落在图中的M,N,P,Q四点处,则表示他最好成绩的点是( )A.MB.NC.PD.Q4.如图,比较这两组线段的长短.解:如图①,把图中的线段AB、线段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C重合,点B与点D在点A的同侧,得点B在C,D之间,所以AB<CD.如图①,把图中的线段AB、线段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C重合,得点D和点B重合,所以AB=CD.例2.如图,已知线段a、b、c,其中a>b>c.(1)尺规作图:在射线AP上求作线段AB,使AB=a+c-b;(2)若a=4、b=3、c=2,求AB的长.解:(1)如图,在射线AP上作线段AC=a,在AC的延长线上作线段CD=c,在线段AD上作BD=b,则AB=a+c-b.(2)因为a=4,b=3,c=2,所以AB=a+c-b=4+2-3=3.【迁移应用】1.如图,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得AB=a+2b.小明给出了四个步骤:①在射线AM上截取线段AP=a;①则线段AB=a+2b;①在射线PM上截取PQ=b,QB=b;①画射线AM.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2.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形不符合的是( )A.AD -CD=ACB.AC -BC=ABC.AB+BD=ADD.AC+BD=AD例3.如图,AC=6cm , BC=15cm , 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 ,使得CN=13BC ,求MN 的长.解:因为M 是AC 的中点,AC=6cm , 所以MC=12AC=12×6=3(cm)因为BC=15cm所以CN=13BC=13×15=5(cm)所以MN=MC+CN=3+5=8(cm) 【迁移应用】1.下列条件中能确定C 是线段AB 的中点的是( )A.AC=BCB.AB=BCC.AC=BC=12AB D.AC+BC=AB2.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10cm ,BC=4 cm ,则AD 的长为( ) A.2cm B.3cm C.4cm D.6cm3.如图,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BC=2AB ,D 是AC 的中点,若AB=2cm ,求BD 的长.解:因为AB=2cm ,所以BC=2AB=4cm.所以AC=AB+BC=6cm.因为D是AC的中点,AC=3cm.所以AD=12所以BD=AD-AB=lcm.4.如图,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E是线段DB的中点,AB=12cm,求线段CE的长.解:因为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12=4(cm)所以CD=DB=13因为E是线段DB的中点,DB=2cm,所以DE=12所以CE=CD+DE=4+2=6(cm).例4.如图,小明家在B处,现在小明要去位于D处的同学家.(1)最近的路线是__________;(2)B,D两点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迁移应用】1.若AB=4cm,BC=3cm,则A,C两点的距离( )A.1cmB.7cmC.1cm或7cmD.不确定2.小明捡到一片沿直线折断了的银剩下的杏叶(如图),他发现剩下的银杏叶的周长比原银杏叶的周长要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A,B是公路l两旁的两个村庄,若要在公路上修建一个汽车站Р,使它到A,B两个村庄的距离和最小,试在l上标出汽车站P的位置.解:如图,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交点即为汽车站Р的位置.例5.如图①,一只蚂蚁要沿着正方体表面从点A爬到点B,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径(下底面不可通行).解:如图①,有4条最短路径,以A→E→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①,将正方体的正面,右面展开,连接AB,与中间的一条边交于点E,则A→E→B即为其中一条最短路径.(其他三条类似)【迁移应用】如图,A,B,C,D为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附近建一个购物中心.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才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请确定购物中心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解:如图,连接AC ,BD 相交于点P ,点Р就是购物中心的位置. 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例6.如图,已知线段AB ,延长AB 到点C ,使BC=12AB ,D 为AC 的中点,DC=3cm ,求DB 的长.解:因为D 为AC 的中点,DC=3cm , 所以AC=2DC=2×3=6(cm). 因为BC=12AB ,所以BC=13AC=13×6=2(cm) 所以DB=DC -BC=3-2=1(cm). 【迁移应用】1.如图,已知线段AB=3cm ,延长线段AB 到点C ,使BC=2AB ,延长线段BA 到点D ,使AD①AC=4①3,M 是BD 的中点.求线段AM 的长.解:因为AB=3cm ,BC=2AB , 所以BC=6cm , 所以AC=AB+BC=9cm. 因为AD:AC=4①3, 所以AD=43AC=12cm ,因为M 是BD 的中点, 所以BM=12BD=152cm ,所以AM=BM -AB=152-3=92(cm).例7.如图,已知C ,D 两点将线段AB 分为三部分,且AC:CD:DB=2:3:4.若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且MN=5,求AB 的长.解:因为AC:CD:DB=2①3①4, 所以设AC=2x ,CD=3x ,DB=4x. 所以AB=AC+CD+DB=2x+3x+4x=9x. 因为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 所以BM=12AB=92x ,BN=12BD=2x.因为MN=BM -BN=5, 所以92x -2x=5,解得x=2. 所以AB=9×2=18. 【迁移应用】1.如图,B 和C 为线段AD 上两点,AB①BC:CD=3①1①6,M 是AD 的中点.若MC=2,则AD 的长为________.2.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CD=14AD=16BC ,E ,F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如果EF=5cm ,求线段AB 的长度.解:设CD=xcm. 因为 CD=14AD=16BC ,因为E ,F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所以EC=12AC=12(AD -CD)=1.5xcm , DF=12BD=12(BC -CD)=2.5xcm.因为EF=EC+CD+DF=5cm , 所以1.5x+x+2.5x=5, 所以x=1.所以AB=AD+BC -CD=4x+6x -x=9x=9(cm).例8.在直线l 上有四点A ,B ,C ,D ,已知AB=24,AC=6,D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AD 的长. 解: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①,当点C 在线段AB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得 BC=AB+AC=24+6=30.由D 是BC 的中点,得CD=12BC=15.以AD=CD -AC=9.①如图①,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得 BC=AB -AC=24-6=18.由D 是BC 的中点,得CD=12BC=9.所以AD=CD+AC=15.综上所述,线段AD 的长为9或15.【迁移应用】1.如图,C 为线段AD 上的一点,B 为CD 的中点,且AD=9,CD=4.若点E 在直线AD 上,且EA=1,则BE 的长为( )A.4B.6或8C.6D.82.A ,B ,C 是直线l 上的点,线段BC 的长为4,M ,N 分别为线段AB ,BC 的中点,MN 的长为3,则线段AB 的长为__________.例9.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1)若AC=9cm ,CB=6cm ,求线段MN 的长;(2)若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AC+CB=acm ,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MN 的长.解:(1)因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MC=12AC ,CN=12BC.因为AC=9cm ,CB=6cm ,所以MN=MC+CN=12AC+12BC=12(AC+BC)=12×(9+6)=7.5(cm). (2)因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MC=12AC ,CN=12BC.因为AC+CB=a cm ,所以MN=MC+CN=12(AC+CB)=12a cm. 【迁移应用】如图,D 为线段BC 的中点,E 为线段AC 的中点.若ED=9,求线段AB 的长度.解:因为D 是线段BC 的中点, 所以CD=BD.因为E 为线段AC 的中点, 所以AE=CE.所以AB=AC+BC=2EC+2CD=2ED=2×9=18.五、教学反思。

专题 与线段上的中点有关的计算 练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专题  与线段上的中点有关的计算 练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专题与线段上的中点有关的计算刷难关双中点模型1[2024河南许昌期末,中]如图,点C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AC<BC,M和N分别是AB 和BC 的中点,已知A C=10,NB=7,则线段MN的长度是A.3B.3.5C.4D.5子题练变式2[较难]如图,点C 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若AC=9cm,CB=6cm,求线段MN的长.(2)若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满足AC+CB=a cm,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想出MN 的长度吗?请说明理由.(3)若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 cm,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较难]如图,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1)若AB=CD,①比较线段的大小:AC BD(填“>”“=”或“<”);AC,且AC = 12 cm,则AD 的长为cm.②若BC=34(2)若AB:BC:CD=3:4:5,且AB的中点M和CD 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16 cm,求AD 的长.三中点模型4[2024新疆乌鲁木齐校级期末,中] 是个如图,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H 为AC 的中点,M 为 AB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①MN=HC;②MN= 12(AC+HB);③MH= 12(AH-HB);④HN= 12(HC +HB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专题9 与线段上的中点有关的计算|双中点模型- 的中点 的中点 1. D 【解析】因为 N 是BC 的中点,所以BN=CN,所以AB=AC+2BN=10+14=24.因为 M 是AB 的中点,所以 BM =12AB =12,所以MN=BM-BN=12-7=5,故选D. 2.【解】(1)因为AC=9 cm,点 M 是AC 的中点,所以 CM =12AC =4.5cm.因为 BC=6cm,点 N 是BC 的中点,所以 CN =12BC =3cm,所以MN=CM+CN=7.5cm,所以线段MN 的长度为7.5cm.(2)MN=12acm.理由:因为C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所以MN=MC+CN=12(AC+BC)=12acm.(3)能.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MN=12bcm.理由:因为点M是AC的中点,所以CM=12AC.因为点Ⅳ是BC的中点,所以CN=12BC,所以MN=CM−CN=12(AC−BC)=12bcm.3.【解】(1)①因为AB=CD,所以AB+BC=CD+BC,即AC=BD.故答案为=.②因为BC=34AC,且AC=12cm,所以BC=34×12=9(cm),所以AB=CD=AC-BC=12-9=3(cm),所以AD=AC+CD=12+3=15(cm).故答案为15.(2)设AB=3xcm,BC=4x cm,CD=5x cm,则AD=12x cm.因为点M是AB的中点,点N是CD的中点,所以AM=BM=32xcm,CN=DN=52xcm.又因为MN=16 cm,所以32x+4x+52x=16,解得x=2,所以AD=24 cm.三中点模型4. D 【解析】因为H为AC的中点,M 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所以MN=12AC=HC,①正确,②错误; MH=MN−HN=12AC−(HC−CN)=12AC−12(AC−BC)=12AC−12AB=12(AC−AB)=12BC=12(HC−HB)=12(AH−HB),③正确; HN=HC−NC=12AC−12BC=12(AC−BC)=12AB=12(AH+HB)=12(HC+HB),④正确.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数轴上的运动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行程问题。

分钟,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米,小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用时 3 1】甲乙两地相距200 【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剥离出来,抽象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分析】解;初学时,老师会画线段图,用线段的长度来将两点间的距离具象化,如下:小明乙地甲地10 ?200 ?180 (米/ 秒)【解法一】直接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解决。

910x ?秒200 ? 180x x米/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

,解得【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速度为9如果在线段图上,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甲地和乙地,从甲往乙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建立数轴,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了。

200 0 出 A ,一只电子蚂蚁 A 表示的数为P ,点 B 表示的数为从2【题】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点1。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B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A 往运动,到发,以运动的距离;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 (1)用含表示的数;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 (2)用含的距离。

到数 B (3)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的三等分点?为线段AB (4)当电子蚂蚁运动多少时间后,点P引入数轴后,其本质是把线段图换成了带方向带单位长度的直线,将有限的实际距离推广到了无【分析】轴上=速度×时间。

其余的点的距离,利用数限的距离问题。

所以,对于运动的点,处理的核心思想依然是路程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

t ?AP ;=速度×时间,有:)根据路程(1t t AP ?;,故点P (2)表示的数为t t PB ? 200 ?,点P ,且P 在B 表示的数为左边,故。

(3)点B 表示的数为200 的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若P 为AB (4400???? 2 ?t 200 ?t t ,解得,即:①AP=2PB秒; 3200?t t t 2? 200 ?,解得②2AP=PB,即:秒; 3一般化为在数轴上的一条定长线段,便得到如下的题:2】一般化,线段AB 现在,我们将【题b a 200 的距离为B 表示的数为,且数A 和数B ,点【题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 A 表示的数为,点1点运动停止。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专题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大题专项提升训练(重难点培优)同步培优含答案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专题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大题专项提升训练(重难点培优)同步培优含答案

【讲练课堂】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人教版】专题4.5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大题专项提升训练(重难点培优)一、解答题1.(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已知点C在直线AB上,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1)如图所示,若C在线段AB上,AC=6厘米,MB=10厘米,求线段BC,MN的长;(2)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a厘米,请根据题意画图,并求MN的长度(结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M是AC的中点,∵M是AC的中点,cm,CB=8cm,D、E分别是AC、AB的中点.求:(1)求AD的长度;(2)求DE的长度;(3)若M在直线AB上,且MB=6cm,求AM的长度.∴AM的长度为26cm或14cm.【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线段的中点的计算,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读懂题意熟练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是解本题的关键.3.(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已知,C为线段AB上一点,D为AC的中点,E为BC 的中点,F为DE的中点(1)如图1,若AC=4,BC=6,求CF的长;(2)若AB=16CF,求AC的值;CB(3)若AC>BC,AC―BC=a,取DC的中点G,CE的中点H,GH的中点P,求CP的长(用含a 的式子表示).设AC=x,BC=y,即x―y=a,则DC 的中点,如果CD=4cm,(1)求AC的长度;(2)若点E是线段AC的中点,求ED的长度.分别是线段AB、BP的中点.(1)如图1,点B在线段AP上一点,AP=15,求MN的长;(2)如图2,点B在线段AP的延长线上,AM-PN=3.5,点C为直线AB上一点,CA+CP=13,求CP长.CP+CA=CP+(CP+AP)=13,即CP+(CP+7)=13,解得CP=3;当点C在点A的左侧时,CA+CP=CA+(CA+AP)=13,即CA+(CA+7)=13,解得CA=3,∴CP=CA+AP=3+7=10.综上所述,CP的长为3或10.【点睛】本题考查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分类讨论思想,避免漏解.6.(2021·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24,动点P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t>0),点M为AP的中点.(1)若点P在线段AB上运动,当t为多少时,PB=AM?(2)若点P在射线AB上运动,N为线段PB上的一点.①当N为PB的中点时,求线段MN的长度;②当PN=2NB时,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M,N,P三点中的一个点是以其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如果存在,请求出t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如图,点A,C,E,B,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B=CD,点E是线段AD的中点.(1)点E是线段BC的中点吗?说明理由;(2)若AB=11,CE=3,求线段AD的长.【答案】(1)点E是线段BC的中点.理由见解析(2)16【分析】(1)先根据线段和差可得AC=BD,再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E=DE,然后根据线段和差即可得出结论;(2)先根据(1)的结论可得BC=CE+BE=6,从而可得AC=5,再根据CD=AB可得CD=11,然后根据AD=AC+CD即可得.(1)解:点E是线段BC的中点.理由如下:因为AB=CD,所以AB―BC=CD―BC,即AC=BD,又因为E是线段AD的中点,所以AE=DE,所以AE―AC=DE―BD,即CE=BE,所以点E是线段BC的中点.(2)解:因为CE=3,CE=BE,所以BC=CE+BE=3+3=6,又因为AB=11,所以AC=AB―BC=11―6=5,又因为CD=AB=11,所以AD=AC+CD=5+11=16.【点睛】本题考查了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熟练掌握线段之间的运算是解题关键.8.(2021·江西鹰潭·七年级期中)已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1)如图,当点C在线段AB上时;①若线段AB=10,BC=4,求MN的长度;②若AB=a,则MN=_______.(2)若AC=10,BC=n,直接写出MN的长度.(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点P是线段OA上一动点,沿O→A→O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B是线段OA的中点,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0≤t≤10)(1)线段BA的长度为____,当t =3时,点P所表示的数是____;(2)求动点P所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在运动过程中,当PB=2时,求运动时间t.∴|20―2t―5|=2,∴20―2t―5=2,或20―2t―5=―2,解得t=6.5,或t=8.5.综上所述,所求t的值为1.5或3.5或6.5或8.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根据P点位置的不同正确进行分类讨论,进而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0.(2022·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学校七年级期末)已知:如图,点C、D 在线段AB上,AB,AB=12.点D是AB中点,AC=13(1)求线段CD的长;(2)E是线段BD上一点,且DE=CD,请在图中画出点E,并证明C是AE的中点.CD的长为1.(1)求AB的长度;(2)若点E为BC中点,试求DE的长度.【答案】(1)10(2)3【分析】(1)根据AC和CD得到AD,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B;(2)先求出BC,根据中点的定义得到CE,再加上CD即可得到DE.(1)解:∵AC=6,CD=1,∴AD=AC-CD=5,∵点D为AB中点,∴AB=2AD=10;(2)∵AB=10,AC=6,∴BC=AB-AC=4,∵E为BC中点,∴BE=CE=2,∴DE=CD+CE=1+2=3.【点睛】本题考查了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点平分一条线段.12.(2022·山东东营·期末)如图,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E为线段AB上的点,点D 为线段AE的中点.(1)若线段AB=a,CE=b且(a―16)2+|2b―8|=0,求a,b的值;(2)在(1)的条件下,求线段CD的长,【答案】(1)a=16,b=4;(2)CD=2.【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推出a、b的值;(2)根据(1)所推出的结论,即可推出AB和CE的长度,根据图形即可推出AC=8,然后由AE=AC+CE,即可推出AE的长度,由D为AE的中点,即可推出DE的长度,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出CD的长度.(1)BC的中点.(1)若AM=2,BC=8,求MN的长度;(2)若AB=14,求MN的长度.【点睛】此题考查了两点间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的中点性质.14.(2021·贵州毕节·七年级阶段练习)(1)如图,已知平面内A、B两点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按下列要求尺规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①连接AB;②反向延长线段AB到C,使AC =AB;③延长线段AB到D,使AD=3AB.(2)若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AD中点,AB=4cm,求线段EF、CD的长度,并说明线段EF、CD的数量关系.【答案】(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③见解析;(2)EF=8cm,CD=16cm,CD=2EF【分析】(1)根据要求作图即可.(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①如图,线段AB即为所求.②如图,线段AC即为所求.③如图,线段AD即为所求.(2)∵AB=AC=4cm,AD=3AB=12cm,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AD中点,∴AE=2cm,AF=6cm,∴EF=AE+AF=8cm,CD=AC+AD=16cm,∴CD=2EF.【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直线、射线、线段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15.(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已知A,B,C,D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点C是线段AB 的中点.BC,求线段CD的长度;(1)点D在线段AB上,且AB=6,BD=13(2)若点E是线段AB上一点,且AE=2BE,当AD:BD=2:3时,线段CD与CE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答案】(1)线段CD的长度为2;(2)5CD=3CE或CD=15CE.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BC,根据题意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D在线段AB上和点D在BA延长线上时,利用设元的方法,分别表示出AB以及CD、CE的长,即可得到CD与CE的数量关系.【详解】(1)解:如图1,∵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6 AB=3,∴BC=12设AD=2x,则BD=3x,∴AB=AD+BD=5x,设AD=2a,则BD=3a,∴AB=BD-AD=a,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求:(1)线段CM的长;(2)求线段MN的长.【答案】(1)1cm(2)3cm【分析】(1)根据M是AB的中点,求出AM,再利用CM=AM−AC求得线段CM的长;(2)根据N是AC的中点求出NC的长度,再利用MN=CM+NC即可求出MN的长度.(1)解:∵AB=10,M是AB的中点,∴AM=5,又∵AC=4,∴CM=AM﹣AC=5﹣4=1(cm).∴线段CM的长为1cm;(2)解:∵N是AC的中点,∴NC=2,∴MN=NC+CM,2+1=3(cm),∴线段MN的长为3c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运用,知道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是解题的关键.17.(2021·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期中)如图,点C,E是线段AB上两点,点D为线段AB的中点,AB=6,CD=1.(1)求BC的长;(2)若AE:EC=1:3,求EC的长.【答案】(1)BC=2在线段AD上.(1)图中共有条线段;(2)若AB=CD.①比较线段的大小:AC BD(填:“>”、“=”或“<”);②如图2,若AD=20,BC=12,M是AB的中点,N是CD的中点,求MN的长度.【答案】(1)6(2)①=;②16【分析】(1)依据B、C在线段AD上,即可得到图中共有线段AB,AC,AD,BC,BD,CD;题)如图: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1)若AB=CD.①比较线段的大小:AC BD(填“>”、“=”或“<”);AC,且AC=12cm,则AD的长为cm;②若BC=34(2)若线段AD被点B、C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B的中点M和CD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16cm,求AD的长.【答案】(1)①=;②15(2)24cm【分析】(1)①由已知同加BC即得答案;②求出BC和AB,根据AB=CD得到CD,即可得到AD;(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设AB=3x,BC=4x,CD=5x,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得MN,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而即可求解.(1)①∵AB=CD,∴BM=AM=32x,CN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2)已知:如图2,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C+CB=a,求MN的长度;(3)已知:如图3,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点M、N分别是AC,BC中点,11(苏科版))如图,O为数轴原点,点A原点左侧,点B在原点右侧,且OB=2OA,AB=18.(1)求A、B两点所表示的数各是多少;(2)P、Q为线段AB上两点,且QB=2PA,设PA=m,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线段PQ;(3)在②的条件下,M为线段PQ的中点,若OM=1,请直接写出m的值.【答案】(1)A表示的数为﹣6,B表示的数为12(2)18﹣3m或3m﹣18(3)m=4或m=8【分析】(1)由题意可求得OB=12,OA=6,从而可表示出点A,B所表示的数;(2)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点P在点Q的左侧;②点P在点Q的右侧,再利用相应的线段的关系可以求解;PQ=AB﹣PA﹣BQ=18﹣3m;②当点P在点Q的右侧时,如图,PQ=QB﹣(AB﹣PA)=3m﹣18,∴线段PQ的长是18﹣3m或3m﹣18.直线l上,且AB=18cm,点C是AB的中点.(1)若点P 是直线l 上的动点,且PB =5cm ,则CP = cm ;(2)若点Q 是AB 的延长线上一点,点M 、N 分别是AQ 、BQ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与线段的和差直线l 上的两点,点C 、D 在直线l 上且点C 在点D 的左侧,点D 在点B 的右侧,且AC =13BC ,BD =12AB .(1)若AB =8,求线段CD 的长;(2)若CD =m ,则线段AB 的长为(用含m 含的代数式表示).∵AC=1BC,AB=8,∵AC=1BC,AB=8,∵AC=1BC,∵AC=1BC,四点在同一直线上.(1)若AB=CD.①比较线段的大小:AC________BD(填“>”、“=”或“<”);AC,且AC=16cm,则AD的长为________cm;②若BC=34(2)若线段AD被点B、C分成了2:3:4三部分,且AB的中点M和CD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18cm,求AD的长.(2)解:如图所示,设每份为x,则AB=2x,BC=3x,CD=4x,AD=9x,∵M是AB的中点,点N是CD的中点N,∴AM=BM=x,CN=DN=2x又∵MN=18,∴x+3x+2x=18,解得,x=3,∴AD=9x=27(cm).【点睛】本题考查线段及其中点的有关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25.(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已知线段AB= a,小明在线段AB上任意取了点C然后又分别取出AC、BC的中点M、N的线段MN(如图1);小红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任意取了点D,然后又分别取出AD、BD的中点E、F的线段EF(如图2)(1)试判断线段MN与线段EF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若EF=x,AD=4x+1,BD=x+3,求x的值.a;∴MN=12如图2,得EF=ED-FD=1AD―1BD=1(AD―BD),AB,D为线段BC的中点.(如图),C是AB反向延长线上的点,且AC=13(1)将CD的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2)若AD=3cm,求a的值.cm,C是线段AB上一点,AC=6cm,D、E分别是AB、BC的中点.(1)求线段CD的长;(2)求线段DE的长.28.(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b卷))如图,已知点D是线段AB上一点,点C是线段AB的中点,若AB=10cm,BD=4cm.(1)求线段CD的长;BD,求线段AE的长.(2)若点E是线段AB上一点,且BE=12BD=2cm∵BE=12∴AE=AB线段AB上一点,AB=m,BC=n,M、N分别为AB、BC的中点.(1)若m=10,n=3,求MN的长;(2)若m=3n,求CN的值.MN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9和7.(1)AB= ;(2)点P、点Q分别从点A、点B出发同时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点Q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经过多少秒,点P与点Q相遇?(3)如图2,线段AC的长度为3个单位,线段BD的长度为6个单位,线段AC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线段B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t为何值时,点B恰好在线段AC的中点M处.②t为何值时,AC的中点M与BD的中点N距离2个单位.。

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14张PPT)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14张PPT)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或AB=2AM=2MB)
反之也成立:因为AM=MB=
1 2
AB
(或AB=2AM=2MB)
所以M是线段AB的中点.
典例精讲
线段的运算
考点2-2
【例2】若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
求:线段AD的长是多少?
解:因为C是线段AB的中点.
A
所以AC=CB=
1 2
AB=
1 2
A.3 B.2 C.3或5 D.2或6
b
∴线段AB为所求.
A
B
CF
针对训练
线段的运算
考点3-1
1.如图1,点B,C在线段AD上则AB+BC=_A_C_,AD-CD=_A_C_,BC=_A_C_-_A_B_
=_B_D_-_C_D_. A
B
C
D
2.如图1,AB=CD,则图中另外两条相等的线段为_A_C_=_B_D__.
3.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3,1,若
方法总结: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 两种情况:点在某一线段上;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
课堂小结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中点
线段的和差
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 分类思想
知识梳理
针对训练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查漏补缺
1.已知线段AB=6cm,延长AB到C,使BC=2AB,若D为AB的中点,则线段
DC的长为_1_5_c_m__.
BC=5,则AC=_1_1_或__1__.
目录
01
知识要点
02
线段的运算 线段的中点
精讲精练
新知探究
线段的运算---中点

数学人教版(2024版)课时练习 含答案七年级初一上册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03

数学人教版(2024版)课时练习 含答案七年级初一上册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03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一、单选题1.如图,从点A到点O,下列路径最短的是()A.路径①:A B O®®®®B.路径②:A C OC.路径③:A D O®®®®D.路径④:A E O2.如图,用直尺量线段AB,可以读出AB的长度可能为()A.2cm B.5cm C.7cm D.10cm3.线段5cmBC=,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3cmA.8cm B.2cm C.8cm或2cm D.不小于2cm且不大于8cm4.如图,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C是线段AD的中点,8cmAB=,则线段CD的长为()A.2cm B.3cm C.4cm D.5cm5.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若18AB=,则CD的长为()A.3B.9C.3或6D.6或96.已知线段5AC BC=,点D为线段AC的AB=,点C为直线 ﷻ上一点,且:3:2中点,则线段ﷻ䈀的长为()A.3.5B.3.5或7.5C.3.5或2.5D.2.5或7.5 7.如图,把一个三角形沿虚线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若原三角形的周长为m ,得到的四边形的周长为n ,则关于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A .m n=B .m n <C .m n >D .与原三角形的形状有关,无法判断8.B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沿A 至D 的方向以2cm/s 的速度运动.C 是线段BD 的中点.10cm AD =.在运动过程中,若线段AB 的中点为E .则EC 的长是()A .2cmB .5cmC .2cm 或5cmD .不能确定二、填空题9.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且AD =BC ,则AC BD (填“>”、“<”或“=”).10.如图,2AB BC =,点D 是AC 的中点.若2BC =,则BD 的长度是.11.如图,AD =12BD ,E 是BC 的中点,BE =15AC =2cm ,则线段DB 的长为cm .12.如图,B C 、是线段AD 上两点,且::2:3:4AB BC CD =,点E F G 、、分别是AB BC CD 、、的中点,则=EF FG .13.已知线段20cm AB =,点C 是直线AB 上一点,8cm BC =,若M 为AB 中点,N 为BC 中点,则线段MN 的长度为cm .三、解答题14.请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并写出线段BM 的长度:线段3cm AB =,点C 在BA 的延长线上,1cm AC =,M 是BC 的中点.15.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1)若10cm6cm==,,求线段MN的长;AC CB(2)若cm+=,求线段MN的长度.AC CB a16.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10cm+的值.AB=,当点C、D运动了2s,求AC MD(2)若点C、D运动时,总有3=,直接填空:AM=___________AB.MD AC(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 BN MN-=,求MN的值.AB参考答案1.A2.B3.D4.A5.A6.C7.C8.B9.=10.111.412.5713.6或1414.,2cmBM= 15.(1)8cma(2)cm216.(1)2cm(2)14(3)12或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课件

2
2
∴CD=OC-OD= 1 (OA-OB)=1 AB1=
2
22
×4=2.
C.AC-BC=AC+BD
D.AD-AC=BD-BC
解析 AC-BC=AB,而AC+BD≠AB,故C选项错误.故选C.
6.(2024甘肃武威第十六中期末)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若 AD=CB,则 ( B )
A.AC=CD
B.AC=DB
C.AD=2DB
D.CD=CB
解析 ∵AD=CB,∴AD-CD=CB-CD, ∴AC=DB,故B正确,故选B.
14.(教材变式·P166T3)(2023河北秦皇岛海港期末,21,★★☆) 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8,BC=6,则AC的长为
2或14 . 解析 分两种情况: 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14; 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2. 故答案为2或14.
15.(2024河南淮滨期末,19,★★☆)如图,已知点C为AB上一 点,AC=30 cm,BC= 2 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求DE的长.
备用图
解析 (1)因为P是BC的中点,所以CP= 1 BC,
2
因为BC=AB-AC=12-3=9(cm), 所以CP= 1 ×9=4.5(cm),
2
所以CP的长是4.5 cm. (2)①当D在线段AC上时,如图:
因为BD=CD+BC,所以CD+BD=2CD+BC=11 cm, 所以CD= 1 ×(11-9)=1 cm.
7.如图所示.
(1)AC=BC+ AB ;
(2)CD=AD- AC ;
(3)CD= BD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人教版〔优秀篇〕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人教版〔优秀篇〕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程艳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第二节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了解线段的中点及其倍分关系.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图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正确识别图形和准确作图进行初步的培养,注意体现数形结合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为以后学习空间与图形其他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初步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本节的第一节课中,又已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有关基础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认知水平与能力: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认识理解几何图形,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并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并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但还不具备利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及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并会应用;3)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倍分的关系•数学思考:(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3)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现实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线段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线段问题的探究,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线段中点的概念以及线段倍分的关系.•教学难点:(1)探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线段中点的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从生活背景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作图,互动研讨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并配合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了解线段中点及其倍分关系.四、教法学法1. 教法学法:本节采用“ 探究——发现”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非常好!
能够正确表示线段的和差并正确计算线段的和差是解决线段问题的基础,接下来,将通过简单计算来看一看大家对线段和差的理解!
二、互动抢答
好啦!有了以上的基础,本堂课重点来解决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
三、典例精析
请看例题
(读题示范)老师读题并板书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已知条件
学生思考
抽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现在,请大家练习:变式1
老师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举手示意)
(老师批阅做得好的,并选一个展示)
已经评阅了的下座位评阅本组
汇报情况
本题是已知AC,BC的长度,根据中点定义,分别求出MC,NC的长度,进而求出MN的长度。
若只已知AB的长度,AB=14cm,你又能求出MN的长度嘛?
(学生口述分析,老师引领)
通过XX同学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求MB是将MB用MC+BC来表示的,也即是将MB用其他线段的和来表示的。
那请大家思考,能够用其他线段的差来表示MB吗?请求用这种方法求出MB的长度!抽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总结:通过例题可以看出,要求一条线段的长,不仅可以用其他线段的和来表示,而且可以用其他线段的差来表示。究竟用和还是差表示,当然要看详尽的题啦!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的中点,现在,请大家从以下两个方向回顾理解线段的中点1、由形到数,2、由数到形(抽学生回答),很好!
请看第二题,有关线段就需要在读题的时候理解画出草图AM=2,请问M点应该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A点左右都可以,应该分类讨论
停顿片刻,老师提问:在画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点C有两种可能
老师:好,那请你上讲台画出这两种可能!
很好,那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写出这两种可能的过程!
很好,本节课,我们通过一个例题及其变式学会了解决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
并且掌握了分类
非常好,那如果将条件更一般化,你能求出MN的长度吗?
请看【变式2】
学生思考
抽学生板书
老师评价,过程清撤,非常好
请大家思考,本题除了用MC+NC来表示MN,求出MN的长度。能用线段差来表示嘛?学生回答:可以,MN=AB-AM-NB
总结:变式1,2中点C是在AB上,那如果,点C不在AB上,(出示变式3)而在AB的延长线上,你们求出中点之间的距离嘛?
老师读题,抽学生完善作图。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要求MN的长度,由例题总结的,可用线段和或者线段差表示MN。
而M、N是AC、BC的中点,自然想到,要利用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来表示。所以大家选择是用和来表示,还是差来表示
学生回答:差,即MN=MC-NC
请大家写出解题过程
抽学生来展示解题过程
老师用红笔评价
好,现在大家应该已经清晰了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接下来,请大家练习变式4首先,请大家读题分析,画出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