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 为例
公开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公开课《南京大屠杀》教案公开课《南京大屠杀》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公开课《南京大屠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激起对军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义愤,培养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2、通过本文学习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二、教学重点1、通过本文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四、教学内容(一)在《我的中国心》的音乐情景中导入这节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报告文学: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
简介报告文学的有关知识【播放报告文学知识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播放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我每看一遍,内心的沉痛感便加剧一分。
不知道同学们看完了短片后有何感想?(悲愤伤心、义愤填膺)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导入课文阅读: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68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0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划找出着重叙写的三件集体大屠杀和两个典型零散屠杀,并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要求:读完课文并注意课后的注释、习题和补充资料提示:注意抓住文中的时间、地点或人物,以联系事件加以概括。
读完了的同学请举手示意,看谁读得快概括得准。
第13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3)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影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体会重点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课前搜集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朝日新闻》认为,在历史教科书中,日本的侵略史正在消失。
日本各教科书出版商在1995年的送审版本中均有慰安妇的记载,但这次没有一家直接提及慰安妇问题,只有帝国书院版本间接谈到慰安设施。
强行绑架外国劳工问题也被淡化成“外国劳工被带到日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政治史的著名教授天儿慧发表文章认为,既然是历史教科书就应该忠于历史事实。
例如: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新教科书将其写成“为了亚洲的解放”,而极力淡化日本谋求在亚洲的霸权地位的真实目的。
读了相关的报道,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二、背景简介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南京大屠杀》刊登在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出示相关史实图片)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不要忘了1937年12月13日,不要忘了惨死在日军手下的30多万中国同胞,不要忘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戮……历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认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以及中国人民在南京大屠杀中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2. 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南京大屠杀的背景2. 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3. 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4. 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5. 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与和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遇难者人数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2. 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罪行,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遇难者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遇难者人数及意义。
3.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5. 情感教育:讲述遇难者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 总结: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人数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和战争罪行的认识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和平的珍贵性和爱国情感的培养程度。
5. 评价学生在史料分析和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图片: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图片。
2. 纪录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激励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以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创设氛围一、历史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相关图片,营造沉重而伤感的氛围。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2、导语: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南京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
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遇难者达30多万人。
南京大屠杀过去72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4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二、血的历史,不容抹杀1、读读写写,准确认读生字词。
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i)(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幸(jiǎo)杀戮(lù)刺戳(chuō)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写了哪几次集体大屠杀?(2、)又主要写了哪两次零散屠杀的典型惨案?明确(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追问:在这三次集体大屠杀中,日军是怎样屠杀我中国同胞?请同学分别复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复述)。
(展示收集的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明确(2)两个吓人恶魔向井敏明和野田岩的杀人比赛;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的血腥事件。
历史教课:南京大屠杀国耻主题班会教案
历史教课:南京大屠杀国耻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过程等。
2. 使学生掌握南京大屠杀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见证者的经历。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教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2. 采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
3. 利用时间线、数据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人权,倡导和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京大屠杀的基本情况。
2. 南京大屠杀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见证者的经历。
难点1. 分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提炼历史教训。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战争的残酷。
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过程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南京大屠杀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见证者的经历,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残酷。
讲解重点:1. 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地点、过程。
2. 南京大屠杀中的重大事件,如南京保卫战、慰安妇制度等。
3. 历史见证者的经历,如幸存者们的回忆录、证词等。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和平、尊重人权等。
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分享心得。
5. 总结反思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南京大屠杀》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南京大屠杀》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南京大屠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了解“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了解“三大屠杀”惨案。
3、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4、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5、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幻灯片出示)二、教学重点:目标1、2、3三、教学难点:目标4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70年12月7日上午,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代表,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倒,向犹太民族认罪。
勃兰特的这一跪并没有令德国失去尊严,失去荣誉,相反却得了波兰人民的谅解和全世界的尊敬。
同是二战发动国的日本,也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仅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就对我中国人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他们又是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呢?日本右翼势力不但不向中国人民认罪,反而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还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制造的20世纪最大的谎言,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掌握生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
2、出示下列生字词,学生齐读三次。
(幻灯片出示)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3、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3.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培养同理心;4.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有关和平、人权和正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影响和记忆;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图片、视频和文档资料,用于展示和讨论;3. 学生作业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兴趣,并进行简要介绍。
Step 2:背景知识(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包括日本侵华背景、南京城的困境以及大屠杀的惨烈程度。
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初步认知。
Step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南京大屠杀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影响中日关系、如何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等。
Step 4:展示和解读(15分钟)请几位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给全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解读和补充。
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Step 5:拓展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和平、人权和正义问题。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用历史事件作为参考和支撑。
Step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短文。
他们可以根据课上讨论和自己的思考,阐述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以及对和平、人权和正义的价值的理解。
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
《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五中陈月菊概述:《南京大屠杀》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
它被安排在八年级语文下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八年级上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体裁,这一单元是对前面学习的继续也是深入。
作为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它使学生了解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在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记实性,同时本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2)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3)能对课文中的生动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描写精彩之处等进行点评。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课前自查资料、课堂听讲、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完成上述知识与能力目(2)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领悟与人合作的好处,意识生命应该敬畏、历史不可忘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的基本史实,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三)学生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霞浦五中初二(2)班的学生。
学生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语文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强这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设计以阅读方式体验文本用朗读品味情感以史实激发感受研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注重情感激励和过程点评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任务提示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学生实验-讨论-交流。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优质课精品-18新编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优质课精品-18新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本课的独特风格。
2) 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的详情等历史知识。
3) 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生字。
2.能力目标:补充与南京大相关的历史知识。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 培养学生爱憎分明,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导读法、提问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讲述一个故事:解放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个日本青年来到中国,他是为了寻找他叔父的一件遗物而来,那是一把剑。
老人告诉他,那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是当年日本军官在南京大时用过的,上面还刻着被杀的人数。
历史是无法抹掉的,“南京大”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国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来研究XXX的《南京大》,翻回到那令人痛心不已的一页历史。
二、整体感知一)同学们可以在课本下的注解勾画出这些新词,理解意思。
惨绝人寰、毛骨悚然、蹂躏、褴褛、鼓噪、蛊惑、举世闻名、令人发指、步履蹒跚、凶神恶煞。
二)分析文章题目《南京大》。
2、本文列出了三次大的惨案,这些惨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明确:这三次大造成了三十多万中国人的死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伤害和影响。
这些惨案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暴虐,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爱护和平、珍惜民族团结和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本文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特点,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明确:本文具有真实准确时效的新闻性特点,同时也注重了性格刻划、心理、环境等文学性的写作。
文章采用了倒叙、夹叙夹议等写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京大的历史真相。
另外,本文也具有政论性,通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民族团结和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的看法。
4、本文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来写静缘老太太的事件?明确:本文开头部分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了静缘老太太发疯的事件,然后再回溯到她年轻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经历。
案例赏析《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案例赏析《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学目标:(l)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选取的事例以及事例被选用的原因;能说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对课文中的生动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描写精彩之处等进行点评。
(教学重点)(2)学生通过课前自查资料、课堂听讲、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完成上述知识与能力目标。
(3)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领悟与人合作的好处,意识生命应该敬畏、历史不可忘记。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的情感进入课文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圈点批注。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循序渐进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信息,注意记录具体史实及来源、证言等。
二、课堂教学(一)拓展背景1.了解一点风俗。
(1)人来到世上的仪式及思考。
①老师展示并讲解:A.诞生礼,B.三朝礼,C.满月礼,D.百日礼,E.周岁礼②学生思考:如此多的礼节表现出人类对生命的一种什么情感?(归纳:对生命的期盼、敬重和祝福。
)(2)人离开世上的仪式及思考。
①老师展示并解说:人们通常把人的死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在停尸三天后,就要把死者的尸体按照固定的程序和礼仪梳理清洁一番,包括擦拭身体、修面、剪指甲、穿衣、化妆等,然后抬入棺材。
这一过程,被称作入殓。
②学生思考:人类举行入殓这个仪式想保留什么?(答案是开放性的,如:生命的最后尊严;亲情的美好;对生命的敬畏等。
)2.解读一类人——母亲。
老师展示并解说:母亲,人类得以繁衍的依托,孕育生命的辛苦、养育生命的艰辛使人类对母亲充满热爱、崇敬和赞美。
母亲是伟大的,是圣洁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3.了解一段历史。
(1)南京大屠杀。
老师展示历史图片并配合文字解说:1937年12月13日,中国南京城沦陷。
20万日本军队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开始了长达6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他们采用砍脖子、剖腹、肢解、刺刀挑、机枪扫射、柴火烧、汽油烧、溺水、活埋等极其残忍的手段,毁灭着南京城里的一个个生灵。
痛彻心扉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教案
痛彻心扉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教案无论是多么痛彻心扉的事件,我们都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下一代。
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上最严重的人类罪行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的教育,我们必须慎重而细致。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针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这段痛苦而珍贵的历史。
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京大屠杀发生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理解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3. 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对战争的观念。
二、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了解历史背景(约15分钟)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文章,理解南京大屠杀发生的背景和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
3. 探讨南京大屠杀(约20分钟)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问题,并寻找相关的资料回答。
4. 观看纪录片(约30分钟)放映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学生们边观看边做笔记。
5. 分组研究(约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例如幸存者的故事、援助南京的外国人等。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
6. 深入思考(约20分钟)学生们展示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并展开深入思考,例如南京大屠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段历史等。
7. 总结与评价(约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和关注。
三、教学资源1. 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视频和纪录片;2. 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教材或文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研究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性和合作性;2. 研究报告:评价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教后感】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们将能够在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同时,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幼儿园中班南京大屠杀教案
幼儿园中班南京大屠杀教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市一些幼儿园开始在中班阶段开展南京大屠杀教育,通过制定南京大屠杀教案,引导孩子们了解历史,懂得珍惜和平,形成勇敢正义的品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
一、教育目标通过南京大屠杀教育,引导孩子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培养爱国主义、团结友爱、自觉依法学习、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正确思想观念。
二、教育内容1.南京大屠杀介绍向孩子们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让孩子们了解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南京大屠杀悲惨的历史。
2.感性认识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和残忍,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或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感受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国家和人民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3.普及法律知识介绍《禁止侵犯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法律条款,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4.品德教育通过南京大屠杀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勇敢正义的品质,让他们学会尊重人权、维护和平、拥抱多元文化。
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育方法1.信息收集法通过阅读教材、名人传记、图片、纪录片等方式,引导孩子积极收集信息和资料,更好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中的生活场景,提高孩子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和理解。
3.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自由发表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
4.观察学习法通过观察学习,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悲惨景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四、教育评价1.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语言和思维反映,看到他们是否从南京大屠杀教育中受益,并且能否正确的理解和执行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1945年,二战胜利后,世界各国开始审判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期间最惨烈的屠杀事件之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和教训,我特此起草了一份《南京大屠杀教案》,希望能够广泛传播和使用。
一、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深刻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和背后的伤痛,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案内容1. 南京大屠杀概述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以及受害者的遭遇。
要重点突出日军暴行的残忍性和残害无辜者的罪行。
2. 史实还原与证据呈现通过引用历史学家的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包括照片、证词、文件等,《南京大屠杀档案》等史料的呈现。
帮助学生建立对南京大屠杀的客观认知。
3. 同情与悼念通过相关文学作品和纪录片的引用,帮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同情心和悼念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伤害,反思战争的可怕与无谓。
4. 国际社会的回应介绍二战胜利后日本战犯的审判过程和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声讨与援助。
通过引用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声明,展示国际间合作与正义的力量。
5. 反思与警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对战争和暴力的思考,让他们明白战争代表的是破坏和灾难,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和平,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案实施方式1. 图片展示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并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
通过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
2. 视频播放选择优秀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进行片段播放,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呈现给学生。
同时,适当配以导演或历史学家的解说,加深学生对事件的理解。
3. 文学作品欣赏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段落,进行诵读和欣赏。
同时,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对受害者遭受的痛苦有更直接的感同身受。
4. 学生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南京大屠杀的意义和影响。
南京大屠杀 优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本课的独特风格。
2.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详情等历史知识。
3.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生字。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5.培养学生爱憎分明,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在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个日本青年来到了中国。
他是为了寻找他叔父的一件遗物而来,在一个陈旧的小旅馆,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人接待了他。
日本青年告诉老人,他叔父有一件遗物埋在了小旅馆的后院,希望老人能帮他挖出来,并且越少人知道越好。
老人帮他挖了半天,终于挖出来了,那是一个生了锈的铁箱子,青年和老人把箱子搬到了旅馆,但是老人要求看看里面的东西,青年答应了,于是他们把箱子搬到了老人的房子里。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把剑,剑上还刻了字,不过已经模糊不清了,老人看了哆嗦了一下,青年要求老人快点放回去,并且他马上要带回国去。
老人听到他的话,马上把剑放回箱子,并且“当”地锁上了,青年很纳闷。
老人说,你不能把它们带回国,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那正是当年日本军官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进行杀人比赛用过的那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的剑,上面还刻着被杀的人数,当时报纸上有刊登记载过。
老人说,就是死也不会忘了的,当年他差点死在这把剑下!老人告诉青年,历史是抹不掉的,这把剑应该送到博物馆去。
老人最后告诫青年,你应该让你的国人知道,历史是抹不掉的,就算篡改教科书也没用。
当晚,日本青年带着“历史是抹不掉的”这句话,空手回国了。
同学们,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历史都是真的,历史是无法抹掉的,“南京大屠杀”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国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来学习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翻回到那令人痛心不已的一页历史。
二、整体感知(一)同学们可以在课本下的注解勾画出来这些新词,理解意思。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导言】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惨绝人寰的一场大屠杀。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构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反思。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公开课,学生将能够: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进程;2.分析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南京大屠杀”四个字,并向学生提问:“你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多少?”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二、讲解历史背景(15分钟)1. 通过投影或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
2. 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南京大屠杀被称为二战亚洲战场上的“地狱”。
引导学生思考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过程(25分钟)1. 配发材料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和文献,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过程。
2. 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就史料和文献中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南京大屠杀的影响(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2. 请学生思考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以及如何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个人反思与总结(10分钟)要求学生个人反思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观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反思评价:评估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3. 写作评价:对学生反思撰写的感悟和想法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纪念馆或平台,深入感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残酷和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深入了解二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背景和事件,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南京大屠杀教案中班
南京大屠杀教案中班介绍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南京所犯下的一系列暴行,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屠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不断深入,其重要性与意义也日益显现。
教育界也逐渐引起重视,将南京大屠杀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的残酷与重要性。
本文档旨在总结南京大屠杀教案中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目的和意义南京大屠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真相,消弭日本军国主义的恶劣影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南京大屠杀背景和历史。
(2)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情况,包括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情况。
(3)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4)日本赔偿南京大屠杀的历程和现状。
2.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动直观地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情况,达到教学效果。
(2)文献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从中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班级讨论:让学生在班级内就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背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4)实地考察:适时组织学生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等相关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情况。
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到暴行的惨烈程度,真实感受到和平的宝贵,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惨重代价。
2.南京大屠杀的影响。
通过讲解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毒瘤性,同时重视和平,珍惜当下。
3.日本赔偿南京大屠杀的历程和现状。
让学生了解到日本赔偿的历程和现状,让学生明白和平的代价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结语南京大屠杀教学是国民教育计划中的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珍惜和平,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R ALO E JNG I T E O D : I N O N FB II N UT FE UC AT O
Vo - 5 No2 l . 2 Ap . 01 r2 1
历史事件 的教学理解 和教学设计
方法 目标 : 指导 学生 收集 并运 用相 关信 息驳 斥 日本 历 史教 科 书歪 曲南京 大屠 杀真相 的谬论 ,
在 表 面呢 ?不妨 从课 标 、 教材 和教 学等 层面 作一
考察。 课 标对 本课 内容 的要 求是 “ 以侵华 日军南 京
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的方法; 归纳 日 寇暴 行 , 养综合 归纳历 史 问题 的 方法 。 培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 了解 日本在侵华战争 中对 中国人 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 激发学生憎恨 战争、 热爱和平的情感 ; 通过 分析 日寇暴行 的恶 果, 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军 ”施 暴 者1 f 凶恶 残暴 地 犯下 了“ 京 大屠 杀 ” 南 的
一
、
“ 京大 屠 杀 ” 南 的教 学 现 状 分 析
罪行 ,而这是 由 “ 日本 军 国主义 ” 施暴 主 谋 ) ( 的
“ 略本 质 ” 定 的 。教材 、 侵 决 教学 落实 得如 何 呢?
“ 京 大屠杀 ”是 表现 日寇 暴行 的典 型历 史 南 事 件 , 中学 历史 课 的重要 内容 笔 者在 一次 调 是 查 阅各 种课 标教 材 . 以发 现它 们均 从背景 可
大 屠杀 等罪 行 为例 , 识 日本 军 国主义 凶恶残 暴 认
的侵 略本 质 ”14 [ .。它言 简 意赅 地 指 出 “ 11 () o 侵华 日
南京大屠杀不容忘记的历史 幼儿园教案
南京大屠杀不容忘记的历史幼儿园教案南京大屠不容忘记的历史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使幼儿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 培养幼儿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友爱精神,让他们明白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资料、视频片段、绘本《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等。
教学流程:引入:1.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绘制了南京大屠杀场景的视频或观看相关图片,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2.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思考,例如:“你们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什么吗?”“你们听说过南京大屠杀吗?”探究:1. 教师给幼儿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略中国、南京沦陷等。
2. 教师以绘本《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为例,给幼儿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故事,并向幼儿展示相关图片。
3. 教师利用幻灯片或者其他适合的教具,向幼儿展示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和残忍程度,让幼儿了解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历史事件。
4.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亲历视频,让幼儿真切感受受害者的痛苦和磨难。
交流:1. 教师引导幼儿对所见所闻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你们看到这些图片和视频,有什么感触?”“你们觉得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吗?”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例如:“你们觉得为什么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你们觉得应该如何预防和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3.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延伸活动:1.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南京大屠杀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可结合幼儿园其他相关课程或活动,进行延伸学习,例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和平的祝福和向往。
总结: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让幼儿再次理解和记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 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友爱和珍惜和平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环境。
学习历史南京大屠教案学习活动
学习历史南京大屠教案学习活动学习历史: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学习历史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至关重要。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它记录了过去的荣耀和悲伤,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基础。
其中,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惨剧,它发生在二战期间,至今仍然凝聚着人们的关注与记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并汲取教训,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被广泛开展。
一、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当时的日军侵略中国,南京成为了他们入侵的目标。
在几周的时间里,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掠夺,给南京市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这场悲剧造成估计30万以上的无辜生命丧失,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二、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目的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并深刻反思战争的可怕和人类的悲剧。
通过向学生、社会大众传达历史真相,增强国民的历史意识和对于和平的珍视,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三、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持历史的记忆。
通过了解和记忆历史,我们能够重温过去的痛苦,坚定我们珍视和平的信念。
其次,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通过向年轻一代传递历史真相,有助于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良知。
四、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形式为了有效开展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需要多种形式的组织和参与。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历史课程的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和人文教育。
其次,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拜访这些地点,参观展览,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历史的残酷,铭记那段历史。
此外,举办纪念活动、学术研讨会、影视展播等形式也能够提高社会大众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
五、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的影响南京大屠杀教育活动对于中国的教育体系、社会文化和国际影响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探索历史的线索南京大屠纪念日教案中的线索寻找与推理活动
探索历史的线索南京大屠纪念日教案中的线索寻找与推理活动探索历史的线索:南京大屠纪念日教案中的线索寻找与推理活动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丧失。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呼吁国际社会正视历史真相,教案编写者设计了一条寻找历史线索和推理活动,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寻找线索和推理了解南京大屠杀。
第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与重要事实首先,在进入实际的线索寻找与推理活动之前,学生需要对南京大屠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案可以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事件的背景、发生地点和时间以及造成的影响等。
第二步:寻找历史线索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将寻找线索的任务分配给小组进行。
每个小组可以被要求找到一至两个相关的历史线索供后续推理活动使用。
线索可能包括历史照片、证词、文件、报纸报道等。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在线资源和访谈等方式寻找线索。
第三步:整理和分析线索在线索收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整理和分析。
学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其他相关性将线索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并且,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分析线索找出线索之间的联系和信息。
第四步:推理活动在学生整理和分析线索之后,可以进行一次推理活动,来找出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或关键环节。
例如,根据线索推断当时的作战情况、制造大屠杀的原因和策略、幸存者的心理状态等。
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最后一步是让学生进行整体的讨论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寻找历史线索和推理活动中发现的重要信息和结论,让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收获,并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人性冷酷的一面。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将参与到历史的寻找与探索中,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事件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同时,通过寻找线索和推理活动,学生也将培养出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和跨学科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方美玲(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是中学历史的重要内容。
笔者在一次调研中,看到两则学生作业,照录如下:学生A“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当时日本人的真正面目,他们残忍和虚伪,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件血案,他们就像魔鬼一般恐怖。
我认为日本人非常可恨,上完了这节课,我对日本非常愤恨,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善念与良心吗?他们总是杀人不眨眼,还否认对我们的屠杀,他们的虚假一定会公诸于世的。
”学生B“日本人将南京大屠杀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他们的暴行视为荣誉;将杀人当作乐趣。
如此残忍,把中国人的生命当作儿戏,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中国人,然而,没有良知、道德的日本人将这种行为视为荣誉,在日本大肆宣扬。
日本人至今无以悔改,实为不该。
”结合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课后,头脑中留下的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暴行和日本教科书弯曲史实),但未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日军,更未挖掘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学生出现的理解偏差原因在哪里呢?不妨从课标、教材和教学等层面作一考察。
“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p.14)。
它言简意赅地指出“侵华日军”(施暴者)凶恶残暴地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施暴主谋)的“侵略本质”决定的。
教材、教学落实得如何呢?各种课标教材均从背景(日军攻陷南京)、内容(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等方面突出日军的凶恶残暴;通过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揭示日本军方的“耀扬国威”;交待了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的现状。
显然,教材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未能透过现象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教学中,“重历史事实,轻揭示本质”现象比较普遍。
例如,有的教师给本子目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南京大屠杀。
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驳斥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谬论,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归纳日寇暴行,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分析日寇暴行的恶果,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这一目标对日寇暴行的表现、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原因则失之空泛。
访谈发现,教师没有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的差异问题。
由于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蕴含的概念模糊不清,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孤立、表面化处理,致使学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片面认识。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事件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在理解本质上狠下功夫。
二、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解析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组成。
把握历史事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即理解蕴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
从教学角度看,实质是理解“课标”要求,解析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教学的准确、精炼、本质才有保证。
1.教学目标解析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要求,教学应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罪行为载体,围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展开。
要使学生认识到:(1)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是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2)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3)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体现。
教学中,明确“施暴者”和“施暴主谋”的差异,是“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关键,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内容解析清晰军国主义的定义和特征、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教育及对外表现(内容、实施和本质),并精选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凶恶残暴的史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军国主义的定义及特征关于定义,《角川日本史辞典》的观点较为典型:军国主义是“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中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2](p.9)。
因此,“军国”就是把战争至上作为国策的国家;国家的一切均从属于战争和军事需要;是一套特有的政策、制度、思想和行动方式。
这就决定了军国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对外的战争至上(侵略霸权)和对内的军事优先。
(2)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明治维新后。
1873年1月,天皇亲颁《征兵令》,建“皇军”。
1878年,设参谋本部,加强天皇对军队的直接统治。
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强调“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故朕赖汝等为股肱,汝等仰朕为首脑”[3](p.145),确立以天皇和国家为重的帝国军人思想和精神素质,实现天皇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完备政治体制出台。
1885年,设内阁。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天皇主权论”: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之天室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p.23):以国家大法的方式确立了报效国家与效忠天皇的一致性。
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一整套立宪制度最终形成。
天皇制法律化完备。
1890年10月30日,天皇亲颁《教育敕谕》,将“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作为“朕之忠良臣民”[5](p.84)的标准,要求国民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
武士道精神由此扩展至全体国民。
明治政府的这些法律、法令,通过系统化、体制化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全体国民“平常要其家庭、学校、兵营里,只受到为天皇献身的教训,而不知有其他”[6](p.155)。
(3)军国主义教育-日军凶恶残暴产生的土壤两种途径:军队和社会。
在军队内,通过义务兵役制和退伍军人团体,在军营内外将国民训练为军国主义军队的成员和预备力量。
社会上,从学校(向学校派驻教官实行军训)到家庭、从“在乡军人会”(退伍军人团体)到青年、妇女等团体,形成强大的军国主义教育网。
主要内容有三:A.效忠天皇。
具体表现为“尚武”、“绝对服从”和推行军事扩张。
B.“尚武”和“绝对服从”。
“尚武”的核心是“忠”、“勇”。
“忠”即忠君;“勇”即为天皇、为国家献身,宣扬这是精神修养的最高表现,追求“死的美学”:玉碎、剖腹。
“绝对服从”包括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天皇,个人服从国家。
在“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熏陶下,成千上万的“军国少年”、“帝国军人”毫无自主性言行:只要上级有令,无论参与侵略战争还是屠杀他国平民,均会主动、“英勇”、不加思考地坚决执行。
C.推行军事扩张。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凸显的经济发展局限性,鼓动国民以维护和寻求民族生存利益为目的,参与推行军事扩张战争。
如1927年日本首相在抛出“田中奏折”后,先后提出“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保卫“北部生命线”。
“九一八”事变后,松冈洋佑又鼓吹“无满蒙即无日本的生命线”,诱使广大日本贫困农民参加开拓团,到中国东北开荒种地。
军国主义教育的结果:(1)促成了日本全民皆武的局面;(2)造就了日本国民为国捐躯、为天皇效忠的“玉碎”观念,不仅日军顽强好战、宁死不降,而且日本国民也以此为追求(如在开拓团中不断出现杀死妻儿全家“玉碎”);(3)造就了一支侵略成性、没有人性、没有个性的日本军队。
在南京大屠杀中,这种灭绝人性被发挥到极致。
日本著名作家大冈升平指出,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鼓吹“爱国就到别国去,进行掠夺,屠杀别国人”[5](p.91)。
军国主义教育加剧了日本大和民族的优越感。
明治维新之后,一些日本维新派始以西方物质文明为标准,歧视中、朝及亚洲人。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尤甲午、日俄战争的胜利,使这种优越感快速扩展至一般国民中。
许多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甚至两国人同乘一车也感“岂有此理”。
它促使日本国民盲目投入战争,非但无侵略的罪责感,反觉拥有“拯救亚洲国家”的正义感:用实际行动帮助亚洲从白人手中解放出来。
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肯定侵华战争的正确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的体现。
(4)侵略成性-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战争至上、侵略霸权是军国主义对外表现的主要内容。
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是侵华战争的发动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
日军是侵华战争的执行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
发动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被国际社会称为战争罪。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犯了其中的常规战争罪(违反战争法规与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和反人道罪(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和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过程设计从教学角度看,为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必须通过典型素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通过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定义,理解日军灭绝人性的原因,领会“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领会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才能理解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必然性,从而认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7](p.68),而且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上述理解,本子目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1.图片导入问题1 观察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油画的画面和标题,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注:反映历史题材的油画是画家对某历史问题的形象再现,故也可作为史料。
2.分析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问题2 分析下列一组图片和史料,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提示从历史事件的要素角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示”既为了降底难度,更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概括、表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
过程概述:首先精选一组图片和史料(或视频),明确相应的要求:(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特别提醒时间、图例;(2)播放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施暴者;(3)日本《朝日新闻》关于《日本军队的杀人比赛》报道图片: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4)《池塘中漂浮的尸体》:寓意陆地上的尸体已多得堆放不下;(5)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密电中文翻译片段(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用了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