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
格里高利圣咏
应答圣歌(responsory):是格里高利圣咏中最富艺术性的形式,它与交替圣歌一样,最初是指演唱形式——独唱者领唱一节 诗篇,后唱诗班重复该节的前半部分。之后,唱诗班部分选用其他内容为唱词,而且旋律越来越花俏,成为独具特色的‘应答 部’。它属于“花唱式”圣咏。
1、日课
日课的一系列日程最早编撰于《圣本尼狄克规章》中,这是圣本尼狄克本人,也就是我们教材上提到的本笃为他所创建的修道 院所设置的制度。当时的修道院有几种类型:一是以修道院为活动中心,闭关修行,以从事生产劳动为主的“隐修修院”;二是 以行乞为活动方式,以思想为武器,目的是消灭异端的“托钵修院”;三是以外出传教为主的“传教修院”,本笃修道院就属于第 一种,重视生产劳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田,每天做日课,一天八次。日课中使用的圣咏形式包括刚才上面提到的诗 篇歌调(150篇,一星期一轮),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圣歌和短诗曲。一本题为《日课交替合唱集》中收集了这些 音乐。
3、宗教剧
一提到剧,就有表演成分,戏剧因素,宗教剧是以宗教为主,为内容的有表演成分的形式,它是由带有戏剧性的附加段演变而 成的,它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它们一方面在一些宗教活动中担当一些作用,另一方面具有普及宗教知识,宣言宗教 思想的作用,通俗易懂性让人们更容易地贴近宗教。宗教剧的音乐史上是音乐与戏剧结合形式发展过程中的一环,由于其重视 的内容(宗教部分)高于音乐,因而其音乐十分局限。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格里高利圣咏
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格里高利圣咏的定义就是: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亦称为素歌(plainsong)。应该说它是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源头,它不仅仅 具有宗教文化的职能,而且孕育出专业音乐的萌芽,不了解格里高利圣咏的艺术传统,就不能完全弄清音乐史的发展(柴科夫 斯基的《1812序曲》的引子和尾声中到采用了古老圣咏旋律《主啊,拯救你的子民》)。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各地教仪,搜集了600多首圣歌,编成《交替圣歌集》,并确立了许多演唱规则,作为经典固定下来,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
●Mass(弥撒):天主教用于圣体圣事礼仪的音乐,一纪念耶稣牺牲于十字架上。
分常规弥撒和专用弥撒两类。
常规弥撒分五章《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后来的“弥撒曲”即专指这五章。
●Canzona(康佐纳):意大利的康佐纳在16世纪20年代是一种将法国尚松改编成的器乐奏鸣曲。
在琉特琴、键盘乐器上演奏。
风格和法国尚松很接近,轻快,节奏性强,有简单的对位织体。
●Minstrels(流浪艺人):流浪四方,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靠到处表演各种风趣活泼的歌曲、舞蹈,或是耍弄各种杂技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低下。
●Organum(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
出现于9世纪的《音乐手册》两个声部。
上声部必须采用圣咏曲调,称为主声部,而另一声部(亦称“奥尔加农声部”)是在主声部下方4、5度的重叠。
即平行奥尔加农。
12世纪,奥尔加农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富有流动性装饰风格,形成了花式唱法的华丽奥尔加农。
●Madrigul(牧歌):源自弗洛托拉。
是最具艺术复兴特点的音乐体裁。
歌词有较高的文学水准。
表达出诗人细微的心绪。
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
4、5声部或更多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表现力。
通谱体歌曲。
●通奏低音: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这种音乐织体强调的是两端得声部。
作曲家在创作时只谱写旋律和低音,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末尾了提醒演奏者,作曲家常在低音的下方标有相应的数字来对所有演奏的和旋进行提示。
●巴黎圣母院乐派:指在12、13世纪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
欧洲各地学者纷纷聚集巴黎。
此时,复调中心也从南部法国转向北部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晚期中世纪复调最具创造力的中心,在其中产生里很多乐派。
●等节奏经文歌:由一个“定旋律”的音列与一个固定节奏型的周期反复而构成的14世纪,由于经文歌的旋律音拖得很长,作曲家就把“定旋律”分成好几段。
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特点
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特点格里高利圣咏,又称格里高利圣咏唱,是源自天主教教堂的一种宗教音乐形式,以独特的旋律和风格著称。
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至今仍然在天主教弥撒中广泛使用。
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独具特点,充满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息。
首先,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注重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音准。
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极为复杂,要求歌手能够清晰地吐字,通过正确的发音传达出古老的拉丁文诗歌。
同时,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也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音准要求,以保证整个合唱队的和谐统一。
其次,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强调冷静而庄重的表达。
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格里高利圣咏更注重对上帝的敬畏和尊崇。
因此,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要抑制自己的情感,追求内心的神性,传递出一种虔诚和庄重的氛围。
这种演唱风格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能促使信众集中注意力,深入感受宗教的神秘力量。
再次,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注重集体合作和和声的表现。
格里高利圣咏通常是由多人合唱团队合作完成的,每个成员都需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配合紧密的合唱和和声。
演唱者们必须掌握节奏、调式和音高的变化,以达到完美的协调效果。
通过集体合作,演唱者们用和声将合唱曲目演绎出一种壮丽而庄重的音乐画卷。
最后,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兼具古典和宗教性的特点。
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旋律源自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传统,融合了古老的圣约曲调,并以拉丁文诗歌作为演唱的语言。
这种古老的音乐风格不仅展示了中世纪教会的艺术繁荣,更体现了信仰和宗教仪式的庄严性。
总的来说,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特点丰富多样,体现了宗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唱者们通过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音准,营造出冷静而庄重的氛围,展现出集体合作和和声的深厚内涵,并融入古老的圣约曲调,打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感。
无论是参与演唱还是欣赏演唱时,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风格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震撼,使我们更加接近神圣的世界。
格里哥利圣咏
【格里哥利圣咏】是天主教仪式中重要的圣歌。
是在公元6世纪由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命名。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男生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度、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
格里哥利圣咏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3种类型:1.平行奥尔加农。
它是在格里哥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关系。
2.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
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3.华丽的奥尔加农。
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狄斯康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1.常被拼成discant,用以指12世纪多声部作品,即所谓奥尔加农。
2.指由一位歌唱者用即兴方式演唱一个声部,同时一个不是即兴的声部由另一位歌唱者演唱。
3.多声部音乐创作中,运用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使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孔杜克图斯】是12-13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
它既可以是复调,也可是单声部的。
单声部的孔杜克图斯的特点是音乐不受格里哥利圣咏的支配,旋律自创,词曲关系是音节式的,它常常是分节歌式的歌曲,内容有宗教内容,也有世俗内容。
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一般为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规整。
各声部节拍基本相同。
其歌词采用拉丁语,每声部都唱歌词,且是比较规整的格律诗体,音乐采用分节歌形式。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
罗马教会使用的圣歌,节奏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用纽姆符号记谱,内容上以罗马传统圣经为基础,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轮唱等多种形式。
早期的圣歌是单声部的。
2、Organum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
最初的Organum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Organum的附加声部,是一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
3、Discantus 狄斯康特。
12世纪宗教音乐的演唱方式。
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discantus风格。
4、Motet经文歌。
13世纪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最典型的是三声部,上文是法文歌词,下方是拉丁文圣咏)5、16世纪Madrigal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它是以著名诗人的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
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的影响。
6、Choral众赞歌。
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的礼拜歌曲,是新教的礼仪音乐,由马丁·路德倡导全体会众用本国语同唱。
众赞歌的音乐不再是错综复杂的复调体,而是简朴、明朗的和声体。
7、Chanson&尚松。
15~16世纪的尚松泛指所有的世俗复调歌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Chanson强调曲调合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声部织体。
8、Recitative宣叙调。
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音域不宽,音调简单,介于说白与旋律之间的吟唱,是一种仿效古希腊悲剧的单声音乐风格。
9、Cantata康塔塔。
Baroque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是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声乐套曲。
10、Basso continuo通奏低音。
主调和声织体,强调两端声部的旋律线条。
独立的低音部持续整个作品,中间和声不写出,用相应的数字标示和弦,留给演奏家即兴处理。
对格里高利圣咏的产生概念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形式,起源于罗马天主教的礼仪和宗教仪式中。
以下是格里高利圣咏产生的概念:
1.早期基督教时期:格里高利圣咏起源于公元6世纪,命名为格里高利圣咏是为了纪念教
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被认为是该音乐形式的推动者。
2.宗教仪式:格里高利圣咏最初是用于天主教的拉丁礼仪中。
它作为一种宗教音乐形式,
用于祈祷、赞美上帝并增强宗教仪式的庄严感。
3.单声部演唱:格里高利圣咏采用单声部的演唱方式,意味着没有和声或伴奏。
这使得歌
唱更加纯净和专注于文字的传达。
4.口述传承: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格里高利圣咏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使得
每个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变体和风格。
5.手写记谱:在早期,格里高利圣咏使用特殊的记谱法来记录音乐。
这些手写的记谱系统
使用了一系列简单的符号和标记来表示音调和节奏。
6.手稿保留:由于格里高利圣咏的口述传承和手写记谱方式,许多早期的手稿仍然存在于
教堂和图书馆的收藏中。
这些手稿提供了对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珍贵视角。
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一种宗教音乐形式,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还成为了西方音乐的基石之一。
浅析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
浅析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1. 引言1.1 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背景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是早期基督教教会音乐的一种形式。
这种音乐起源于罗马教会,在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时期得到了发展和规范。
在中世纪,教会音乐在基督教会内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教会被认为是权力和信仰的象征,而教会音乐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被用来作为弥撒和其他教会仪式中的主要音乐形式,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敬。
这种音乐在当时被视为神圣的,是对上帝的赞美和崇拜。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在中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它不仅在教堂内部演唱,也被流传到了民间,影响了当时的音乐发展。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方式奠定了中世纪音乐的基础,对之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意义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意义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是教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宗教仪式和礼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教会礼仪的必备元素,能够为信徒提供一种宗教体验,使他们更加专注和虔诚地参与礼拜活动。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还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范本和参考,影响了许多后来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其简洁、舒缓的旋律和清晰的和声结构,成为了欧洲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中。
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在教会仪式中的作用,更在于它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它是中世纪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其价值和影响持续至今,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2. 正文2.1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格里高利圣咏音乐是一种专门用于基督教礼拜中的宗教音乐,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意大利。
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 590-604)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Cantus Planus, Plainchant)。
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塞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
基督教的教仪分成日课(Daily Offices)和弥撒(Mass)两大类。
(1)日课(Daily Offices)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不同时辰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2)弥撒(Mass)是天主教会在星期日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里举行的仪式。
弥撒仪式为纪念耶稣受难而设立,它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礼拜仪式。
2、经文歌(motet): 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
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伪音: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唱成b b,把f唱成#f,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
“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4、圭多:(1)、四线谱:大约在10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音。
罗马礼仪中的格里高利圣咏:风格、体裁与功能
100艺术学研究 2020年第6期作为研究格里高利圣咏的一种必要学术准备,笔者于2018年刊发了《西方中世纪圣咏研究中的“仪式”问题》[1](下文简称《仪式问题》)一文,主要围绕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直接相关的基督教罗马礼仪展开讨论,内容涉及罗马礼仪的基本概念和体制性因素(如教会年历、日课与弥撒的仪式规程等),以及圣咏曲调如何通过改变旋律特性来实现仪式功能的问题。
本文在前文基础上将研究重心转向罗马礼仪中的圣咏音乐,通过分析和重新阐释前文中的曲例并加入若干新曲例以推进对圣咏音乐风格问题的探索。
研究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探明:1.什么是圣咏音乐的风格(style)、体裁(genre)和功能(function)?2.作为一种必须发挥礼仪功能的仪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如何与其所处的仪式环境和所要发挥的仪式功能发生关联?3.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又是如何被罗马礼仪所规范和塑造的?作为一种单音音乐形式,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旋律特性上,而圣咏的旋律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体裁决定的。
单从音乐角度而论,圣咏体裁(chant genres)指的是一段旋律在仪式过程中的具体位置和项目。
例如,处于弥撒礼仪“序引部分”起首处的“进台经”(Introit)。
“体裁”一词不仅为描述音乐风格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框架,还将仪式中的音乐与其仪式功能联结在一起,其中的联结点在礼仪经文。
由于仪式圣咏的体裁同时是仪式项目(指向仪式中的行动)及其礼仪经文(指向仪式的意义表达)的同义词,因此体裁概念便兼具行动—意义—艺术三方面含义。
仍以“进台经”为例,其礼仪功能是将仪式实施者从仪式场所外引入场所内部,其音乐就需为配合庄重的列队行进和入场式的庄严气氛而设置风格中庸的旋律,而不会选择华丽炫技的花唱式旋律或节奏不规整的音节式吟诵。
从文本来看,例如诸圣节(Feast of All Saints)弥撒的进台经就选取了武加大本(the Latin Vulgate)旧约诗篇第32首第一节(Ps. 32:1)作为主干经文,诗节起句为:“义人们呐,你们应当靠我主欢乐”(Exsultate justi in Domino)。
格里高利圣咏特征的正确描述
格里高利圣咏特征的正确描述1.引言1.1 概述格里高利圣咏是一种特殊的宗教音乐形式,与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公元6世纪早期的罗马教廷,由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领导推动并规范。
格里高利圣咏利用特定的旋律和音调来崇拜神,并传达神圣的信息。
这种音乐形式成为西方宗教音乐的基础,并对许多后来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并试图给出对其正确描述的分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格里高利圣咏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特征,包括其唱诗班和音乐构成等方面。
格里高利圣咏具有独特的声乐技巧和旋律结构。
它的唱诗班通常由男声组成,以清晰而庄重的声音崇拜上帝。
其音乐构成以单音旋律为主,充满着朴素和庄严的感觉。
此外,格里高利圣咏还采用了管风琴的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宏大效果。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的宗教仪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信众更好地与神联系,还传递了基督教教义和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其音乐特征也为后来的西方宗教音乐作品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的基础。
通过对格里高利圣咏的正确描述和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一音乐形式在宗教和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对格里高利圣咏特征的正确描述,并探讨其在现代音乐中的传承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文总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Section 1 引言)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介绍了格里高利圣咏特征的正确描述的主题以及它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提供了本文的大纲,详细介绍了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在目的部分,阐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描述格里高利圣咏特征的参考。
正文部分(Section 2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格里高利圣咏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以及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特征两个部分。
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
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一首中世纪的长篇叙事诗,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全名为《格里高利圣咏》(The Canterbury Tales),由14世纪英国作家乔叟(Geoffrey Chaucer)所创作。
格里高利圣咏以一种幽默而生动的方式,描绘了14世纪末的
英格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个性的故事。
诗中的故事主要围绕一群从伦敦旅行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展开。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五十人的旅行队伍,来自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物都有所代表。
整个作品由一位叙述者(乔叟的化身)开始和结束。
途中,每个旅行者都被要求讲述两个故事,一共120个故事,其中有些是镜像,有些是带有寓意和讽刺意味的。
这些故事描绘了中世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展示了他们的美德、弱点和欺诈行为。
这些故事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爱情、社会公正、道德、宗教狂热和权力滥用等。
它们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乔叟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观察和批判。
《格里高利圣咏》是一部语言丰富多样且具有音乐性的作品,采用押韵的中古英语写成。
作者乔叟不仅运用了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的方言,还使用了不同的韵律和诗体形式,使作品更富有变化和趣味。
这种写作风格和技巧的运用,使得《格里高利圣咏》成为中世纪文学的杰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格里高利圣咏是一部描绘14世纪英格兰社会各个阶层和个性的叙事诗,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它的文学魅力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使其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
浅析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1. 引言1.1 中世纪音乐的重要性中世纪音乐作为人类音乐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世纪音乐在欧洲的教堂、宫廷和民间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承载着人们的信仰、情感和审美需求。
中世纪音乐通过歌唱、器乐、舞蹈等方式,传达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
在没有文字传播的年代,音乐是人们表达内心感情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
宗教音乐更是在庄严的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激发人们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1.2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起源和特点格里高利圣咏音乐起源于6世纪,由教皇圣格里高利一世颁布。
这种音乐旨在用唱词的方式献给上帝,体现了信仰与敬畏的情感。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特点包括:单旋律性,即只有一个旋律线;纯朴的旋律和旋律线的叠置,没有丰富的和声;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八个旋律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旋律具有一种严肃、庄严的氛围,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这种音乐在中世纪的教堂中被广泛使用,为基督教礼仪和仪式提供了庄重的伴奏。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宗教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世纪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 正文2.1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发展历程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6世纪,当时这种音乐形式主要是由教会中的修道士们口传弘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里高利圣咏音乐逐渐得到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
在7至9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开始被写成书面记谱形式,从而使其更加稳定和可传承。
在11至13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在教堂中被广泛使用,也受到了各个乐坛的追捧。
14至16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音乐逐渐被其他音乐形式所取代,但其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代,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研究,许多音乐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
部分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
马灭亡—》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长期桎梏与扼杀人性,神权统御一切。
中世纪音乐:声乐为主。
按社会现状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按音乐形态分为单声音乐和复调音乐。
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8、9世纪):又称“素歌”,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服务于教会;2.以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演唱的形式;3.歌词内容取自拉丁文的圣经和诗篇;4.单声部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为主,无变化音与装饰音;5.无明显节拍,乐谱中无标记节奏,音乐服从唱词;6.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代表作:《四旬节弥撒曲》之“慈悲经”)(二)多声部复调音乐横向变化(10-12世纪):原圣咏+新材料(旋律或歌词)/“哈利路亚”花唱旋律+歌词形成独立“继叙咏”;纵向变化(9世纪之后):在原圣咏主旋律上下方形成变化,即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与经文歌 1.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形态,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
约9世纪开始最早平行奥尔加农—》约11世纪反向(逆行)奥尔加农—》约12世纪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人物:[法国] 莱奥南) 2.迪斯康特(约11、12世纪):演唱规律的逐渐定型出现的六种节奏模式,被运用于复调音乐创作,创作出来的音乐有比较明显的分句,被称为迪斯康特。
(代表人物:[法国] 佩罗坦—“最佳迪斯康特”)3.克劳拉苏:段落的概念。
指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或一段,采用迪斯康特手法写成,用于华丽奥尔加农中。
两声部形成对比,前后段落各有特色。
——在独立出来的克劳拉苏的基础上形成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音乐形式:经文歌4.经文歌(13世纪中叶前):两声部都有歌词的克拉拉苏被称为“经文歌”,后来增加到三个声部。
三声部的经文歌在13世纪最为典型,歌词加入世俗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或逗乐取笑:说明中世纪宗教音乐已经渗入了世俗因素。
(三)中世纪音乐理论成果:1.六声音阶(11世纪 [意大利] 圭多·达莱佐)辅助教学工具:圭多手2.教会调式(公元7-9世纪,公元11世纪确定):八中调式——多里亚调式(副多里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副~)、利蒂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副~)3.记谱法:纽姆谱(9世纪)世俗音乐:在新艺术时期(约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
清澈圣洁之音——关于格里高利圣咏的赏析王学璟法学 100101008内容摘要:格里高利圣咏用在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上,是西方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是目前流传下来较早的欧洲中世纪音乐类型之一。
一般认为它的产生是在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但学者们认为格里高利圣咏是在后来的加洛林王朝时期,以罗马圣咏为主体,融合了高卢圣咏和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而形成的。
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重要的音乐形式,它对后来的各种音乐形式都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文歌、弥撒曲等。
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神职人员同时既是音乐家。
当时的音乐活动也只局限于在教堂的范围内,主要是围绕着教会礼拜而举行的,民间流行的世俗音乐是被禁止的。
格里高利圣咏属于早期的音乐形式,这个时期的音乐还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记谱法还未产生,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记忆。
至今已知的格里高利圣咏大约有三千首之多,它们在多年的口头传唱后,直到9世纪才被记下谱来,成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奥,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个人比较喜欢像格里高利圣咏这样早期的宗教音乐。
那是一种非常注重礼仪、歌词的圣乐,曲调单纯,在几个音符间滑行,没有和声,没有分部,也没有女声。
因而很多人都会感觉有些无趣,但是我比较偏好这样安静却能够直达心灵的声音。
它的旋律庄重肃穆,优美典雅。
当你静下心来聆听的时候,你的心灵顿时得到了净化。
以Alleluia: Vidimus stellam 为例,听得时候就会发现,圣咏都是拉丁文的歌词,不懂其意但是蕴含在其中的心情却是很明显,那样纯净的心灵,纯净的愿望。
虽然没有固定的节奏,也没有韵律,但是一种精纯大气勃然而生。
听得时候就会想起中国一个词“响遏行云”,那样的直接的,毫不矫作的一直向上的愿望。
格里高利圣歌及特点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源起古希腊)1,吸收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节拍。
没有乐器伴奏。
2.唱词一律用拉丁文。
3.旋律崇高,超脱。
不是用来欣赏的音乐。
而是实用性的音乐。
格里高利圣歌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是欧洲万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复调音乐的萌芽。
(公元9世纪)1.奥尔加农无节制体裁弥撒套曲,经文歌2.迪斯康特有节奏3.福布尔东三声部小结。
1.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在音乐方面,宗教音乐有统治地位。
2.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是单音音乐发展的高峰,成为历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3.音乐开始有了复杂的节奏,多声部音乐逐渐代替了单声部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
4.乐器种类的增加预示着乐器的产生。
14世纪的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新艺术(14世纪)14师姐产生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维特利在其著作《新艺术》中提出新的作曲法,歌词自由创作,少用固定掉。
节拍的结构要规范,力求节奏简明匀称。
禁止用平行5,8度。
提出了对位法复调写作的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马肖,意大利兰迪尼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1450 1600年)1.勃垦第乐派代表人物:杜费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本舒瓦其宗教作品为三个声部构成的和声式织体,世俗作品(尚松)多为回旋歌。
2.弗兰德乐派拉索运用了主调和声与复调模仿手法的结合3.威尼斯乐派A.加布里埃利G。
加布里埃利风格特征:分组合唱的原则,形成富有四声效果的‘威尼斯风格’4.罗马乐派帕莱斯特里娜无伴奏合唱风格,后期作品有清日析的主调化倾向,被誉为‘教会音乐的救星’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世俗音乐:(声)法国的尚松,产生于15世纪,法语演唱的世俗多声部歌曲意大利的牧歌:原意为用母语写的诗或田园诗,14世纪,直接启示意大利抒情歌曲的产生。
德国的利德:用德语演唱的艺术歌曲。
器乐曲:利车卡尔,康佐涅,舞曲,幻想曲,托卡塔通俗低音(也叫数字低音):在乐谱低声部下方加注数字,意标记和弦性质,位置与进行,演奏者可以依据数字低音即兴增加或者变化,通常两种乐器同时:大提琴,大键琴。
写出对格里高利圣歌的感想
写出对格里高利圣歌的感想
格里高利圣歌是一首古老而深刻的诗歌,其深刻的内容让人不禁叹服。
它涉及到了宇宙力量,唱出了对上帝之恩光明又坚信不疑的虔心。
歌中传达出的精神,宣扬着要相信在上帝之恩的祝福安抚下,这个世界会有一片安详和平的。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格里高利圣歌中还流露出对自己贫困的耐心及强大的信念,对上帝充满膜拜之心、感恩之情的表达。
总而言之,这首歌饱含着深刻的教义和深情的期望,間接反映了古代人生活中的挣扎,背后也流露着现代人的与上帝交流的渴望。
格里高利圣咏名词解释
格里高利圣咏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并影响了欧洲的基督教宗教。
它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把神话故事融入宗教文化中。
格里高利圣咏名词不仅仅是宗教文化,而且是一种象征性文化,有一定的物质意义和精神内涵。
格里高利圣咏一共分为三部分:宗教仪式、神话释义和精神指导。
其中,宗教仪式是政治上作用最大的,其中的意义就是维持宗教的团结和秩序。
神话释义是一种传统文化理解,全面而深刻地分析神话故事,把它融入宗教文化中。
最后,精神指导力量,根据神话释义,把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人们正确地行事,促进人们健康地生活。
格里高利圣咏最具特色的一项就是它的名词解释。
根据格里高利圣咏,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它也具有深远的精神内涵。
比如,塞西莉娅女神的名字,可以从中解释出它具有的意义:塞西莉娅的意思是“降低”,它有着减轻痛苦、救赎罪恶的寓意,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无谓的烦恼解决掉。
此外,格里高利圣咏的名词解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深入人们的生活中,赋予了每一个人深刻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让我们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人生。
从以上对格里高利圣咏名词解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物质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赋予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它也赋予了人们思考的深度和行为的深刻,让人们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
格里高利圣咏是人类文明的古老传统,它受到了希腊神话的影响,把它融入了信仰,引导我们正确地行事,具有指导性,也教导了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好公民。
通过以上对格里高利圣咏名词解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里高利圣咏名词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而是一种象征性文化,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
由于格里高利圣咏的奥秘性和指导性,它的研究已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他们发现,格里高利圣咏名词解释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层次,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更是一种象征性文化,能够赋予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做事,激发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西方音乐史——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二)
圣咏的横向扩展
附加段(trope)
定义:在原有圣咏的基础上
附加或插入新材料的段落 加入歌词 加入旋律
继叙咏(Sequence)
定义: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
的段落 结构:除开始句和结束句外,中 间由一对对的重复乐句组成 (a bb cc dd…….n) 特点:歌词结构规整,出现创作 成分
复活节庄严弥撒继叙咏
赞美复活节的殉道者
(11世纪前半叶)
宗教剧(Latin Drama)
场所:从一个教堂到另一个教堂的
继叙咏: 血之歌(选段)
Hildegard von Bingen
继叙咏《美德颂》(道德剧)
进行中 分类:奇迹剧 神秘剧 道德剧 作用:通俗地普及宗教知识 意义:现代戏剧的前身
宗教剧
你们在马槽中寻找何人?
音乐史上第一位女作曲家 的出现
Hildegard von Bingen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1098-1179)
Hildegard von Bingen是德国的一位修 道士领袖、神秘主义者、作家和作曲家。 她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7岁时便在 Bingen附近开始接受圣本笃修会的教育。 43岁时她成为当地的女修道院院长。她的 哲学来自富于幻想的神秘主义——在1146 年,她感觉接收到了来自上帝的启示。她 把那些幻觉记载进三本书中。 Hildegard von Bingen是历史上第一位有 记载的作曲家。她创作了至少72首歌曲, 其中包括一部道德剧。她的音乐作品流传 了近千年,至今仍被作为研究对象。
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天主教做弥撒时所用的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天主教做弥撒时所用的音乐。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
格里高利圣咏没有和声和对位,旋律简单,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过八度。
虽然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
格里高利圣咏原来是没有记谱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
后来,由于圣咏数目的增多而需要给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轮廓,于是就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记谱。
格里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气氛,排斥人世的激情。
格里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的音乐文化。
同音,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格里高利圣咏一、概念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格里高利圣咏的定义就是: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亦称为素歌(p lainsong)。
应该说它是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源头,它不仅仅具有宗教文化的职能,而且孕育出专业音乐的萌芽,不了解格里高利圣咏的艺术传统,就不能完全弄清音乐史的发展(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的引子和尾声中到采用了古老圣咏旋律《主啊,拯救你的子民》)。
基督教从最初就认识到音乐对信仰的作用,使得音乐在宗教礼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文以咏唱的方式出现就形成所谓的chant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二、形成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后,很快在各地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礼拜仪式也逐渐形成规模和系统,但各地的礼拜形式及其音乐部分——圣咏各具地方色彩(如一百个人演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流行的主要有这样几个:罗马的古罗马圣咏(Old Roman chant)——是罗马最古老的圣咏,它与后来成形的格里高利圣咏之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格罗夫音乐辞典中有一个词条是Gregorian and Old Roman chant,其中较为详细的探讨了两者的关系问题;安布罗斯圣咏来自于米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源起古希腊)
1,吸收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节拍。
没有乐器伴奏。
2.唱词一律用拉丁文。
3.旋律崇高,超脱。
不是用来欣赏的音乐。
而是实用性的音乐。
格里高利圣歌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是欧洲万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复调音乐的萌芽。
(公元9世纪)
1.奥尔加农无节制体裁弥撒套曲,经文歌
2.迪斯康特有节奏
3.福布尔东三声部
小结。
1.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在音乐方面,宗教音乐有统治地位。
2.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是单音音乐发展的高峰,成为历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3.音乐开始有了复杂的节奏,多声部音乐逐渐代替了单声部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
4.乐器种类的增加预示着乐器的产生。
14世纪的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
新艺术(14世纪)
14师姐产生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维特利在其著作《新艺术》中提出新的作曲法,歌词自由创作,少用固定掉。
节拍的结构要规范,力求节奏简明匀称。
禁止用平行5,8度。
提出了对位法复调写作的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马肖,意大利兰迪尼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1450 1600年)
1.勃垦第乐派
代表人物:
杜费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本舒瓦其宗教作品为三个声部构成的和声式织体,世俗作品(尚松)多为回旋歌。
2.弗兰德乐派
拉索运用了主调和声与复调模仿手法的结合
3.威尼斯乐派
A.加布里埃利G。
加布里埃利
风格特征:分组合唱的原则,形成富有四声效果的‘威尼斯风格’
4.罗马乐派
帕莱斯特里娜无伴奏合唱风格,后期作品有清日析的主调化倾向,被誉为‘教会音乐的救星’
第二章
16世纪的新趋势
世俗音乐:
(声)法国的尚松,产生于15世纪,法语演唱的世俗多声部歌曲
意大利的牧歌:原意为用母语写的诗或田园诗,14世纪,直接启示意大利抒情歌曲的产生。
德国的利德:用德语演唱的艺术歌曲。
器乐曲:利车卡尔,康佐涅,舞曲,幻想曲,托卡塔
通俗低音(也叫数字低音):在乐谱低声部下方加注数字,意标记和弦性质,位置与进行,演奏者可以依据数字低音即兴增加或者变化,通常两种乐器同时:大提琴,大键琴。
管风琴。
第三章
奏鸣曲: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17世纪后期,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的奏鸣曲通常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
现奏通常3到5个乐章,由乐器独奏或者加钢琴来演奏。
奏鸣曲的形式;
三重奏鸣曲:两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独奏奏鸣曲:一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键盘乐器
1.克拉维克德:击弦古钢琴
2.哈普西科德:羽管键盘,拨弦古钢琴,管风琴,现代钢琴
协奏曲的代表人物,(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
亨德尔:英籍德国伟大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剧《塞尔斯》(1738年)题材:历史题材,神话题材和浪漫题材。
艺术成就:亨德尔音乐简洁明朗,结构宏大,旋律庄严,宽广,悠长,合唱有壮丽的气魄。
他重视纵向的和声关系,常用简洁的手法,创造出感人的作品。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1685--1750)
声乐作品:200多部康塔塔,5部受难乐
器乐作品:键盘作品《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
艺术成就:巴赫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博大精深,他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并将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的主调手法结合起来。
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意大利第一部喜歌剧是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
喜歌剧之争(去歌剧论战):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登陆法国,引起了喜歌剧之争。
法国喜歌剧代表作:卢梭《乡村卜者》格哥特里《狮心王理查》
西方:百科全书派:卢梭: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批评法国人的古板保守
反对派:坚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维护所谓的“法国歌剧传统”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1732--1809)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主要作品:交响曲104部,四重奏:84首钢琴奏鸣曲:52首
清唱剧《四季》《创世纪》
艺术成就:音乐风格清晰,朴素,幽默。
一生涉猎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交响曲和四重奏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莫扎特的主要作品:
交响曲41部,钢琴奏鸣曲19首,各类协奏曲50多首,弦乐四重奏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女人心》是他的四大歌剧杰作
《费加罗的婚礼》:非常完美的喜歌剧,在布拉格获得极大成功。
歌剧创作艺术成就: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他涉及了歌剧的各种类型,如意大利正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等,他的四大歌剧杰作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女人心》
在协奏曲领域的贡献:
1,确立了奏鸣曲式中双呈示部的写作手法,先由乐队演奏一遍,再由独奏乐器演奏一遍。
2.运用了华彩的写法,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临近结束时乐队协奏停止,由独奏乐器展示高超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与海顿,莫扎特合称为“维也纳古曲乐派”有“乐圣”的美誉
主要作品: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
17首弦乐四重奏。
5首钢琴协奏曲。
1首小提琴协奏曲。
艺术成就: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体裁,他的作品中洋溢着高尚进步的思想,贝多芬把交响曲的思想容量扩展到别人不敢想到的程度,把钢琴的表现幅度远远超出室内乐体裁的范围。
在创作技法上有突破性的尝试,成为集古曲主义之大成,开浪漫注意之先河的伟大人物。
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1.对社会重大题材淡漠,多反映个人的思想,抒发个人的情感。
常用自传体。
2.综合艺术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性)如:多乐章标题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交响音乐等
3.在功能性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性。
大胆使用不协和音、
无词歌:无言歌,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乐器体裁。
1.声乐化的旋律线,简单的伴奏纵体。
2.音域较窄
3.共创作无词歌48首
4.创作于1830--1845年间
5.分为八集出版
肖邦:波兰著名音乐家,有“钢琴诗人”美誉(1810--1849)
主要创作:钢琴曲为主,共200多首。
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26首夜曲,17首圆舞曲,4即兴曲,19首波兰舞曲。
(波罗涅兹)
艺术成就:肖邦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波兰名族特征,又有高贵的诗人气质,他丰富的钢琴的表现力,开拓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新天地,他在音乐体裁上大胆革新。
并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被喻为“钢琴诗人”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钢琴之王”
主要作品:乐队作品:13首交响诗(前奏曲,塔索从摇篮到坟墓玛捷帕)
《浮士德》交响曲,2首钢琴协奏曲
钢琴作品:19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钢琴协奏曲,12首超级练习曲,3集《巡礼的岁月》又译<旅游岁月>
李斯特首创交响诗:由音乐会序曲发展而来.,是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作品.如<前奏曲><从摇篮到坟墓>
艺术成就:作为19世纪音乐界最激动人心的人物之一,李斯特是伟大钢琴独奏家行列中的一人,在纯技艺表演方面无与伦比,他的交响诗<首创>,钢琴音乐采用并发展了"固定乐思"和主题变形的构想,在标题音乐的历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钢琴之王"
19世纪中,下叶的法国歌剧
特征:大歌剧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轻歌剧抒情歌剧喜歌剧开始兴衰
1.轻歌剧:代表人物澳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2.抒情歌剧:这种歌剧介于喜歌剧与大歌剧之间,主要以优美的旋律吸引人.题材立足于现实,贴近生活,音乐风格优美生动.
代表人物:古诺<浮士德>典型的抒情歌剧
3.喜歌剧:不是结局一定是喜剧.
代表人物: 才:法国作曲家. 主要作品<卡门><卡门>组曲
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三杰
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
罗西尼: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塞维尔理发师><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尼尔>
这两部都是意大利趣歌剧,有优美的旋律.另<威廉.退尔>
艺术贡献:他的歌剧中有着鲜明的大人物性格刻画,旋律丰富,节奏敏捷.力度富于变化(如罗西尼渐强),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
贝里尼: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梦游女,清教徒,诺玛
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流畅
唐尼采蒂:代表作品<拉美摩尔的露琪亚><爱的甘醇>
旋律丰富多彩,自然舒畅,气息宽广,巧妙灵活.唐尼采蒂和贝里尼等的努力,赋予意大利的"美声"学派以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