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概念
中医诊断学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包括了辨证论治和辩证分型两大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了解病因、疾病发展过程及病情变化规律,诊断出患者的证候,然后针对不同证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根据患者的主要病证表现,将疾病进行分类、划分,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药的治疗借助于病机辨识和辩证论治两大技术方法之一,它的着眼点是疾病的本质和发展动态,以辨别疾病的本虚实,局部或全身病变,分析病因,判断病机,从而预测疾病的转归,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继承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理念,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和诊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word版本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中医重要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各个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牙痛等。
是疾病的表现现象,时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所处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壮热:身发高热(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病症。
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热甚,有一定的时间按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证或湿温病。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自觉发热的症状。
多见于内伤病或温病后期。
7、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虽加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者,见于实寒症。
8、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解其寒者,见于虚寒证。
9、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见于阳明腑实证。
10、寒热往来:指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11、自汗:指病人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属气虚阳虚证。
12、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属阴虚证。
13、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正据争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4、目眩:指病人自觉事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
15、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症状。
16、纳呆: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病变。
17、消谷善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18、饥不欲食:指病人虽有饥饿之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9、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索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0、嘈杂:指似饥非饥,欲食不食,时而即厌,食后胃中有酸辣不舒之感,多为痰湿、停饮、气郁所致。
中诊名词解释
中诊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里的名词,那可真是中医知识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呀!就说“望诊”吧,这可不是简单地看一眼。
它就像侦探在案发现场寻找线索,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推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人的面色苍白,难道只是没睡好?不不不,这可能意味着气血不足呢!再看看那舌头,舌苔厚腻,是不是就像给舌头穿上了一层厚棉袄?这也许在提示体内有痰湿。
“闻诊”也很有趣哟!可不是只听声音那么简单。
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说话的语气,都藏着健康的密码。
比如呼吸急促,像拉风箱似的,难道是在锻炼身体?当然不是啦,这很可能是肺气不宣。
还有那咳嗽,有的清脆,有的沉闷,就像不同的钟声,每一种声音都在诉说着不同的病症。
“问诊”呢,就像是和病人聊天。
问问哪里不舒服,饮食怎么样,睡眠好不好。
这可不是闲聊,而是在收集重要的情报。
比如说,一个人总觉得口干口苦,难道是喝水少了?或许是肝胆有热呢!要是经常觉得疲劳无力,难道是工作太累?说不定是脾肾虚弱哟!“切诊”更是神奇!通过触摸脉搏和按压身体,就能感知身体的状况。
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节律,就像一首独特的旋律,反映着身体的状态。
比如脉弦,就像紧绷的琴弦,这可能是肝气郁结。
按压腹部,如果有肿块,有疼痛,那可不能掉以轻心,说不定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这些中诊名词,就像是中医世界里的神秘密码,只有我们用心去解读,才能揭开身体的健康之谜。
想想看,如果我们不懂这些名词,怎么能听懂中医的“悄悄话”,怎么能给身体把好脉、开好方呢?所以呀,好好琢磨这些名词,那可是通向中医智慧的大门哟!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是中医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得用心去学习、去体会,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by 文乐1、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3、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的揭示出当前的病位、病性、病机等。
4、症: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依据,包括症状和体征。
5、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
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将欲离决的危候。
补充: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区别?同:在重病阶段;好转异:逐步好转,疾病向愈;突然短暂,向死6、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7、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8、善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尚有光泽。
9、恶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晦暗枯槁。
10、囟门:婴幼儿颅骨闭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11、囟填:囟门凸出。
12、囟陷:囟门凹陷。
13、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14、戴眼(目睛上视):病人两目上视,眼球不能转动。
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15、乳蛾:喉核红肿灼痛,甚则溃烂或有红白脓点。
16、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
17、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气滞痰凝,地方水土18、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外感。
19、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20、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分为阴斑(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和阳斑(外感热毒,内迫营血)。
21、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2、白㾦: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
湿温病。
23、透关射甲:络脉直达指端,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24、真苔:25、染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啊,那可
真是一门神奇又深奥的学问呢!就好比说“望诊”,咱平常说看一个人
脸色咋样,中医的望诊可就复杂多啦!医生通过观察你的面色、神态、舌象等等,就能判断出好多问题来呢。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面色苍白,哎呀,那是不是血虚呀?这就像警察叔叔观察现场找线索一样,厉害吧!
再说说“闻诊”,不只是听你说话声音大小哦,还包括闻身体的气味
啥的。
要是一个人身上有股奇怪的味道,那可能就暗示着身体有啥毛
病呢。
就好像你闻到家里有股烧焦味,肯定得赶紧找找是哪儿出问题
了呀!
还有“问诊”,医生那是详详细细地问你各种问题呀,啥时候不舒服啦,怎么个不舒服法啦,最近吃啥啦。
这就跟咱跟好朋友聊天,把所
有情况都倒出来一样。
“切诊”就更有意思啦,就是摸脉呀!中医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
道你的身体状况。
这得多厉害呀,就好像能通过一根线感知到另一头
的情况似的。
你说神奇不神奇?
中医诊断学里的这些名词,那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呀!
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身体这个神秘宝库的大门。
咱可
不能小瞧了它们呀!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能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
身体,然后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真的是太重要啦,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呢!你说是不是呀?。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绪论:1.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的痛苦或不适。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4.体征:是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
5.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望诊:1.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2.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3.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健康表现。
4.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饮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5.戴阳证:是指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属真寒假热证,多见于久病脏腑阳气极度衰竭患者,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6.常色:是指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7.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是晦暗枯槁,暴露浮现。
8.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
9.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10.善色:虽一色独亢,但皮肤有光泽,说明虽病而胃气未伤,精气未衰,胃气能上荣于面。
属轻病,预后较好。
11.恶色:一色独亢,且皮肤枯槁无泽,说明胃气已无,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属重病,预后较差。
12.黄疸:是指面目一身俱黄。
多为湿邪为患。
13.阳黄:是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鲜明,如橘子之色者,为湿热熏蒸所致。
14.阴黄: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状者,为寒湿郁阻所致。
15.黄胖:面色黄而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16.萎黄:面色黄而枯槁无光,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17.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短,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得最主要得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得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得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得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得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就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得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得。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得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欧阳家百(2021.03.07)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是根据中医理论,研讨诊察病情,断定病症的基本理论,根本常识和技巧的学科.——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中断时光.——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病人准时发烧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烧.——恶寒与发烧瓜代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经常汗出不止,运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发抖,尔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成长的转折点.——食欲过于兴旺,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久病之人,本不克不及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腹痛拮据,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不在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中断淋漓不竭出血者.——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神色天然,身形自如,言语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示.——病人眼光呆滞,面色明亮,神色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昏黄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示.17. 主色——常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彩.——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解释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久病宿疾,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示.——面色黄而明亮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高低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外形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小儿囟门迟迟不克不及闭合,是肾气缺少,发育不良的表示.——咽部两侧红肿崛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轻微.——皮肤光滑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贫血挟瘀所致.——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向延长到指甲端者,提醒病情危重.——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色彩.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六.问答题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起源基本则及诊法合参的来由.01.答:中医诊断的基起源基本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进程中,从整体上懂得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更,从而周全地熟悉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解剖析病情材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联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来由是:疾病的进程是一个庞杂的进程,其表示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恰是从不合角度检讨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干周全.具体地获取所需临床材料;此外,在庞杂的.有时甚至消失“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着重,才干披沙拣金,辨别真假.02.中医诊断学包含哪些内容?02.答:包含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含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办法;诊病重要包含对疾病诊断的根本常识,如定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含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03.何谓主诉?记载主诉时应留意什么?03.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重要症状或体征及期中断时光称为主诉.记载主诉留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光;③不要应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华精辟. 04.恶寒和发烧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04.答:恶寒与发烧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根据.根据恶寒.发烧的轻重不合,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烧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烧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烧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05.若何从恶寒发烧的轻重断定邪正之盛衰?05.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烧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烧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烧轻者,则为邪盛正衰.0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06.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所以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证.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表里所致;其兼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0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形?07.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形.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缺少,肌表不固而汗出.0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色?为什么?08.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因为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经由过程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
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
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
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
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
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
的理由。
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
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
疾病。
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
分析病情资料。
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诊断疾病。
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
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
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
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2.中医诊断学包括哪些内容
2.答:包括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
部分。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
个方面;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
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
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方
法;诊病主要包括对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
如命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括对医案
和病历的读写。
3.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3.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
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
记录主诉注意
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
4.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4.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
根据恶寒、发
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
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
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
阳中风证。
5.如何从恶寒发热的轻重判断邪正之盛衰
5.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热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热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热轻者,则为邪盛正衰。
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
6.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
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
其原因可以是风
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
证。
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
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内外所致;其兼
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7.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
收引,汗孔闭塞。
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
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
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8.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
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
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
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
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