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测量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类别:自主发展课课程学时:51学时,周学时3课程编号:(9031035)课程学分:3学分一、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现代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阅读电子测量仪器说明书;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仪器;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能对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维护。
本课程的实验学时数为16学时、4个实验项目,分别为LCR阻抗特性测试、示波器的使用、频率特性测试和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每个实验的教学时数为4学时。
该课程的前期科目主要是电路或电工基础、模拟与数字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原理等。
后期课程主要是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如技能鉴定实训、电子技术实验、实习等。
学生充分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主要技术指标。
能独立组合仪器进行各种测试;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基本操作并对测量仪器进行适当维护。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本章要求讲授电子测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电子测量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电子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了解电子测量仪表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过程与趋势。
掌握测量误差,仪表误差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数据处理.了解误差的统计分析。
重点及难点:重点:仪表的基本误差及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难点: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说明:着重掌握测量中如何减消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疏失误差的常用方法。
第二章误差与不确定度(4学时)本章要求掌握误差的概念与表示方法,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的特性和处理方法,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等等。
第三章信号发生器(2+2学时)本章主要讲授低频信及高频信号信号发生器原理;信号发生器的技术特性;信号发生器的基本构成;函数型号发生器的原理;信号发生器的使用练习;频率合成调频立体声信号发生器。
电子测量原理大纲
《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课程代码:学分/学时:3/51开课学期:8课程类別:必修;3年级;专业必修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线性系统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后修课程:工程训练、电子工程综合实验开课单位: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1]《电子测量与仪器》(第四版),陈尚松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2]《电子测量基础》,孙续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3]《电子测量技术》(第四版),林占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4]《电子测量实验教程》,林占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5]《电子测量》,(第三版),蒋焕文,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年二、课程简介《电子测量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电子测量在信息技术中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技术三大支柱,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电子测量的基本理论和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具备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制定先进、合理的测量和测试方案,正确选用测量仪器、科学严格地处理数据,以获得最佳结果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有关课程学习和进行相关测量打下基础。
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通过隐性渗透、寓思政教育于课程之中。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全过程,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相关知识点中,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利用课堂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介绍我国电子测量技术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信息采集及数据处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够对测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反馈到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实践中。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时: 48 学分:2.5理论学时: 28 实验学时:20面向专业:电信工程/电信科技课程代码:先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课程性质:必修执笔人:车晓言代爱妮审定人:陈龙猛曹洪波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4)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5)考试方式的改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4学时)(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重点:掌握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与来源,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了解信息的获取原理,测量的基本实现技术。
难点: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第2章.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2学时)(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第1章 电子测量原理
(7)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 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温度、湿度、重 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 磁量(工作电流、电压、频率、源阻抗、负载阻抗、地磁 场、雷电等)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17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补充)计量的基本概念
方式多样化,灵活 单位自愿行为
自下而上 可越级溯源 “数据”的准确性
方式单一,不灵活 政府法制行为
自上而下 强调逐级传递 “器具”的准确性
26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 1.1.2 电子测量的意义
它的优势表现在: (1)具有极快的速度
(2)具有极精细的分辨能力和很宽的作用范围
(3)极有利于信息传递 (4)极为灵活的变换技术,有利于信息的获取 (5)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 3.测量的组成
(2)测量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测量过程是测量的主体(测量人员)获取测量客体(被测对 象)的量值信息的过程。 具体的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13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开 始 被测对象 论 证 阶 段 测量任务要求 现有仪器设备
(2)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
5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 1 .测量的意义(续)
(3)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测量是精细加工的基础,没有测量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制 造业。 生产水平越是高度发达,测量的规模就越大,需要的测 量技术与仪器也越先进。 (4)在高新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则更是离不开测量 比如航空航天领域,医学生物领域,农业、气象、环境、 勘探等各学科
《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原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39Z10课程名称:电子测量原理/Principles of electrical measurement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古天祥等,电子测量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2.Slawomir Tumanski, Principles of Electrical Measurement, Taylor & Francis Ltd, 2006。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是开发设计地球物理仪器所必需的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开发设计地球物理仪器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理解掌握时间与频率、电压、阻抗,信号波形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能力:具备理解地球物理信号电子测量基本原理的能力,并进行简单维护和初步设计开发地球物理信号测量系统的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讨论、分析、大型作业、课前导学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包括:笔试、作业、讨论、辩论、课内互动,课外阅读等;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电子
测量教学大纲引言电子测量是电子工程专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等内容。
本文档旨在为电子测量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大纲,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掌握电子测量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常用测量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并具备进行电子仪器校准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a. 电子测量的概述和基本概念b. 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d. 电子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2. 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a. 电压测量仪器(电压表、示波器)b. 电流测量仪器(电流表、示波器)c. 电阻测量仪器(电阻表、LCR表)d. 频率测量仪器(频率计、示波器)3. 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a. 仪器校准的基本原理b. 校准方法和步骤c. 仪器的误差来源和分析方法d. 误差限和不确定度的计算4. 实验设计与实施a. 电子测量实验的设计原则b. 实验仪器的选择和配置c.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d.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的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其中,课堂测验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用于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用于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孙志刚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电子测量与仪器》,司钟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 《电子测量技术》,王舰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负责教学。
电子测量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电子测量》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的内容包括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频率特性分析仪,时间与频率的测量,电压测量,阻抗测量等等。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电子测量所得数据进行正确处理,使学生在基本电子测量原理、基本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误差建模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测量仪器与测量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各种电量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使学生具有选择合理的测试方案的能力和必要的实际测试技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测试知识基础。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a specialty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 i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nclude:the error theory and the basic methods of data processing , signal generator, electronic oscilloscope, frequency response analyzer, the measurement of time and frequency, voltage measurement, impedance measurement and so on.The mission of this course is:1st,to master the basic method of error theory;2nd,to process data obtained form electronic measurement correctly;3rd,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basic methods of measurement, error analysis and data processing, error modeling.Th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of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system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various power measuremen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course.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select a reasonable measurement program and the necessary actual measurement skills for the future actual work to lay a strong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measurement《电子测量》课程简介一、教学内容第一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10学时)1.1测量技术基础1.2电子测量仪器概述1.3误差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4随机误差1.5粗大误差1.6系统误差1.7测量数据处理教学难点:误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随机误差理论、误差合成及测量数据处理。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为两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各专业课的必需先行课,为学生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能自己设计和应用测量电路。
基本内容包括模拟和数字的测量仪器、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频谱分析仪、失真度测量仪、网络分析仪、逻辑分析仪、虚拟仪器、测量用电路等。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常用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操作和应用;对于各种被测电量和被测系统采用的不同测量原则和测量电路,及测量结果的表达。
难点:理解数据处理的根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的依据;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与功能;对于不同测量对象和对测量速度与测量准确度的不同要求采用的不同测量配置与测量方法的掌握。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三、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技术中一些常用术语的涵义及其相互区别,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电子测量技术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测量、计量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的意义。
第一节电子测量一、测量二、电子测量第二节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一、电子测量的内容二、电子测量的特点第三节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一、按测量手续分类二、按测量方式分类三、按被测量的性质分类四、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第四节电子测量仪器概述一、测量仪器的功能二、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三、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第五节计量的基本概念一、计量二、单位制三、计量基准四、量值的传递与跟踪,检定与比对【思考题】1.叙述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
2.选择测量方法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3.叙述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的特点,各举一两个测量实例。
4.解释偏差式、零位式和微差式测量法的含义,并列举测量实例。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24学时 1.5 学分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电子测量中的基本概念,主要物理量(电压、频率、时间、相位、)元件参数、阻抗的测量原理、方法,以及常用仪器(示波器、信号源、计数器)的原理。
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测量误差基本理论,能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课程教学目标2:掌握波形、电压、频率(时间)、频域及数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3:了解电子测量中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4: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5:了解计算机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智能仪器、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仪器、虚拟测试等)。
课程教学目标6:对国内外电子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习、答疑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方法,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测量误差与结果的处理;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原理;电压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测量,阻抗测量。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尊重客观认知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示讲、示演,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的基础知识;通过电子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2学时)1.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2) 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3) 计量的基本概念。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1
附件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组长:李艳总学分值:总学分:4学分,其中理论4学分;总学时数: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先修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专业选修课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电子测量的内容及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测量时的误差类型、产生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掌握常见电路参数(频率、周期、时间间隔、电压、阻抗)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处理,测量报告的书写。
3、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必须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操作使用:常见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及对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8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计量的基本概念,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难点: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来源,系统误差的分析方法和系统误差的合成原则。
掌握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方法和削弱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以及用统计学方法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
熟练掌握测量数据的处理及测量报告的书写。
重点: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方法和削弱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以及用统计学方法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及测量报告的书写。
难点: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方法和削弱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模拟测量方法 1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电压测量的特点,掌握交流电压测量的原理,噪声电压测量和分贝的测量的方法,了解失真度的测量、功率的测量和Q值的测量原理。
重点:交流电压测量的原理。
难点:噪声电压的测量方法和分贝测量的方法。
第四章:数字测量方法 1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电压测量的数字化方法。
电子测量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医用电子仪器专业专业课之前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选择测量方案和使用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有关课程学习和进行相关测量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2、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3、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案和仪器;2、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通用电子示波器、信号源、电子电压表、计数器、扫频仪等)的正确操作;3、能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的处理;4、能对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维护和简单维修。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更加熟悉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性能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对电子仪器测量技能更有信心和兴趣。
(四)知识结构分解图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一)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1、教学内容(1)测量及其意义;(2)电子测量的意义和特点;(3)电子测量方法的分类;(4)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5)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6)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
2、教学要求(1)了解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2)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3)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及误差;(4)能对测量结果(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
3、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子测量的特点;(2)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3)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
难点: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
(二)正弦信号源1、教学内容(1)信号源概述;(2)正弦信号源。
2、教学要求(1)了解信号源的分类和基本组成;(2)掌握正弦信号源的主要性能指标;(3)掌握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4)掌握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3、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弦信号源的主要性能指标;(2)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工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ly
《电工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电工电子测量技术》主要介绍电子测量的方法、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使用方法,本书按照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一特点,现就本课程的教学知识要点以大纲形式概括如下.第一章、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本章知识要点: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2、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用途、典型仪器及使用常识;3、电子测量的方法和分类;4、电子测量的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二章、信号源,本章知识要点:1、正玄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特性、输出特性和和调制特性;2、低頻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原理框图及其应用;3、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原理框图及其应用。
第三章、电子示波器、本章的知识要点:1、示波器波形显示原理;2、示波器原理框图;3、示波器的基本测量方法,测量信号电压的幅度、频率、周期和相位。
第四章、电子计数器,本章的知识要点:1、电子计数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2、电子计数器的基本测量原理;3、电子计数器的测量应用。
第五章、电子电压表,本章的知识要点:1、电子电压表的基本要求、分类及基本参数;2、模拟式交流电压表基本组成、原理框图及应用;3、数字电压表的主要技术性能、A/D转换原理及应用。
第六章、扫频仪,本章知识要点:1、扫频测量法;2、扫频仪的组成基本原理框图;3、扫频仪的使用技能。
第七章、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本章知识要点:1、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组成及原理框图;2、晶体管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3、用晶体管性新图示仪测量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原理。
第八章、失真度仪,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基波抑制法的基本原理;2、失真度仪的基本组成及原理框图;3、失真度仪的应用。
第九章、万用电桥和Q表,本章知识要点:1、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2、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实际电路及测量误差;3、Q表的组成及原理框图;4、Q表的应用。
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仪器,本章知识要点:1、存储示波器的组成、原理框图;2、存储示波器的几种显示方式;3、逻辑分析仪的组成和原理款图;4、逻辑分析仪的几种显示方式;5、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一(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68学时)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学生。
二、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电子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第2章.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
(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第3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测量误差的分类、估计和处理: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系统误差的判断及消除方法,粗大误差及判断准则。
测量结果的处理步骤,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2)测量不确定度概念和分类,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3)有效数字的处理,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法、端点法、平均选点法、最小二乘法。
第4章.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1)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时间与频率标准。
(2)频率和时间的数字测量原理和模拟测量原理,电子计数器的组成原理,误差分析。
(3)高分辨时间和频率测量技术,闸门同步测量技术、内插法、游标法。
(4)微波频率测量技术,变频法、置换法。
第5章.电压测量
(1)了解电压测量的意义、特点,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类,电压标准。
(2)交流电压的基本参数;检波实现交流电流(AC—DC)转换原理。
(3)DVM的组成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A/D转换原理:逐次逼近比较式、单斜式双斜积分式、三斜积分式。
(4)电流、电压、阻抗(A VO)变换技术,数字多用表的组成方框,测量电路,数字电压表测量的不确定度及自动校准、自动量程技术;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概念和抑制措施。
第6章.阻抗测量
(1)阻抗定义及表示方法,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的电路模型,元件参数的测量原理
和方法概述,仪器分类,水平及应用。
(2)阻抗的模拟测量法:电压电流法、电桥法、谐振法、变换法(Ω一f,Ω一T),Q 值测量。
(3)阻抗的数字测量法原理,数字LCR测量仪。
第7章.信号波形测量
(1)示波器的功能、分类和发展。
(2)模拟示波器的组成,CRT显示原理,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电路原理。
(3)实时取样和等效取样原理,取样示波器组成原理。
(4)数字存储示波器组成和工作原理,及特点和指标。
(5)示波器的应用举例:测量脉冲和正弦信号参数,测量晶体管特性曲线。
(6)时域测试方法和应用。
第8章.信号的产生
(1)信号源作用和组成及分类,正弦信号源的性能指标。
(2)正弦、脉冲及函数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3)频率合成原理、分类、特点和发展,锁相环(PLL)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性能(分辨力和频率范围),锁相环的几种基本形式。
(4)小数分频技术。
(5)直接数字合成(DDS)基本原理,DDS的性能,任意函数发生器(AFG)或任意波形发生器(AWG)简介。
第9章.信号分析和频域特性测量
(1)信号分析和信号频谱的概念,周期信号、非周期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频谱。
信号谱分析的内容,频谱分析仪的分类。
(2)付里叶分析仪(FFT分析议)的原理,性能指标。
(3)扫频外差式频谱仪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
(4)谐波失真度的定义,谐波失真度测量方法,失真度测试仪主要技术指标和组成原理第10章线性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和网络分析
(1)线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测量,扫频信号源。
(2)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反射参数、传输参数测试。
第11章.数字系统测试技术
(1)数字系统测试和数据域分析的基本概念,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测试方法简介。
(2)数据域测试系统组成,分析,主要技术指标。
伪随机序列发生器,数字信号发生器。
(3)逻辑分析仪基本组成原理,状态分析和定时分析,数据捕获与触发跟踪,多通道数据源的存储,数据显示,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
(4)可测性设计,数据域测试的应用:误码率测试、嵌入式系统测试。
第12章.测试系统集成技术
测试系统集成概述,测试系统中的通信技术、标准总线、硬件平台、软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