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作业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媒介B. 传播内容C. 传播效果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双重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C. 哈罗德·拉斯韦尔D. 威尔伯·施拉姆3.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范畴?A. 传播媒介的演变B. 传播内容的分析C. 传播效果的测量D. 个人心理状态的评估答案:1. C2. B3. D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2. 描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某些事件,而非其他事件,能够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它强调媒体在塑造公众议程方面的作用,即媒体通过其报道内容的优先级,间接地引导公众关注某些议题。
2. “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是主动的媒体使用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体内容。
该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体使用行为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个人需求,如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娱乐消遣等。
三、论述题: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适用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适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有效,因为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的算法依然能够影响用户关注的话题。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去中心化特征使得议程设置变得更加复杂,用户也更有可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源,从而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加个性化地定制自己的媒体消费,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
但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过载和内容碎片化也给用户带来了选择困难,使得满足需求变得更加复杂。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需要适应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需要关注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传播过程和效果。
传播学参考答案
传播学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0题)1、四位传播学的奠基人都是谁:哈罗德·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
2、拉斯维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书中提到了影响后世的五W模式,五W指: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他认为宣传无处不在。
3、勒温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小群体及其功能上。
4、传播的七个语境:自我、人际、小群体、组织、公众、大众、跨文化。
5、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20世纪70年代(1979)首次提出适应结构化理论。
6、为了理解组织生活,包括组织的价值观、故事、目标、实践和哲学,特鲁基罗和帕卡诺夫斯基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
7、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影像、光碟、电脑、广播。
8、培养理论反映了媒体理论逐渐从传递论向仪式论的转变。
9、传递论:把媒体看做讯息---离散的信息比特---在一定空间内的传递者。
10、仪式论:媒体不是讯息在一定空间内的传播方式,而是让社会保持一致的中心。
大众传播不是在传递信息,而是代表着共享信仰。
11、施拉姆提出选择或然率公式。
12、《理解媒介》是加拿大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著。
13、《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拉斯维尔所著。
14、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空中水银剧场》播出了恐怖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由于广播剧采取新闻播报方式,使600万听众中的170万人确信一群火星怪物入侵美国,引起100万人的恐慌。
15、多级传播是1971年,罗杰斯等人将两级传播扩展为N级传播,认为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传播渠道,可能由多级中介环节组成信息传播链。
16、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强调了媒介的巨大作用。
议程设置在民主制的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7、诺顿·朗:在某种意义上,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
18、科恩:在多数时间,报纸或者评论不能让读者怎么想,但是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却是惊人的成功。
传播学作业
01
事件缘由 政府到底在怕什么?
广电总局到底在“怕”什么?
一怕 自制内容栏目化
栏目化:把同一内容或同一风格的节目归为一个栏目,安排在 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播放,使其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和时间长度。 而自制内容栏目化因其具有:能培育固定的电视观众群体、有 利于收视率的提高、使节目更加个性化及定位更明确等利好功 能渐渐在直播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主流气候。
个人IP
传统的直播成功案例 个人IP带动直播 直播发展——社交平台的全面视频化 1. 直播降低了个人IP化的门槛; 2. IP化个人变现渠道更通畅; 3. IP化个人是在粉丝互动中形成的, 粉丝基础更强大;
4. 直播主播可以进行快速且高效的变 现。
企业与直播
误区一:借助泛娱乐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企业 的视频直播营销。 误区二:自己独立开发视频直播营销平台, 这意味着企业将会增加营销成本,也并不是 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误区三:玩视频直播营销只是赶时髦,不注 重实际效果和营销转化。
广电总局到底在“怕”什么?
二怕 “个人电视台”
8月底,一位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大妈在某直播平台上,操流利韩语模 仿朝鲜国宝级播音员李春姬,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点评播报奥运会和中国女 排夺冠,表情搞怪,走红网络,搅浑了这个原本由一众俊男靓女主播霸占 的线上地盘。 她的声音“能让敌人们肝胆俱裂”——《朝鲜画报》这样介绍李春姬的播 报风格。作为朝鲜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李春姬受到大力栽培及重用,荣获 “人民播音员”称号,播报了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等重大新闻。今年 1月朝鲜氢弹试验成功时,官方电视台还重新请出这位已73岁高龄退居幕 后的主播慷慨播报。 “望京李春姬”走红源于戏谑和反差,以及中国人对于朝鲜一种复杂的情 愫,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娱乐表达。
传播学的作业
问题:评价选择性因素解释的观点中的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实用论的解释、可获得性论的解释这三种解释,你认为这三种解释在平时有吗?为什么?答:(1)评价这三种解释:一是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它认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根据这一观点,人们有意识的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不一致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其实这个解释,并不能代表手中选择性因素不容变通的规律,试图单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所有反映受众选择性因素的现象,是不符合现实的。
在有些情况下,受众的选择性因素需要用其他理论来解释。
二是实用论的解释认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根据实用论解释,维护人的心理平衡也是信息的用途之一,追求心理平衡也是受众的一种心理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见到人们根据实用原则选择信息的情况。
三是可获得性论的解释:有些传播学者虽然承认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但他们认为,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是信息的可获得性。
他们指出,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支持。
综合这三种观点,我觉得这三种观点是分不开的,在受众选择过程中并不只是受到某种单一因素的影响,试图用一种观点来解释是不全面的。
它们各有其的特点来影响整个过程,是离不开这三种观点的。
而在这些里头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受众心理上的选择过程的重要性。
(2)我认为这三种解释在平时都有。
A.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认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传播学作业
1.谈谈你对“传播的特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你如何理解“传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观点?答:(1)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③传播是双向互动的④是一种行为及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作为一种系统,包括五个方面: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效果。
(2)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报刊传播,网络传播,教育传播,电视传播,人与人谈话也是传播,这些方式都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谈话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所以最能体现“传播无处不在”的特点。
2.你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与内涵?答:(1)定义:是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2)内涵:传播的内涵是传播可以带来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带来负面的硬性,对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
3.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人类媒介进化的规律,特点有哪些,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答:传播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
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整合了媒介的功能,从印刷阶段的分化重新进入整合。
规律:各阶段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传播的信息量更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
未来的发展方向:向电视网络方向发展。
4.人类传播为何被形容成“I”和“ME”的对话?试举几种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传播存在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其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答:因为人类传播的方式始终以人与人谈话交流为主,现在传播推广更多的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将是最有效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将一直伴随人类的存在。
具体情境:人们谈话时是传播,甚至吃饭时也在传播信息,老是上课也是传播信息,演讲也是传播信息。
最基本特征:说话就在传播信息5.如何理解人际传播史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答:多媒体传播是现在宣传传播推广的主要形式,其传播效果非常显著,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关信息。
乡村传播学作业
1、乡村社会学发端于()a 19世纪的美国b 19世纪的欧洲c 20世纪的美国d 20世纪的欧洲2、《创新的扩散》一书的作者是()a美国学者埃弗里·罗杰斯b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c英国学者埃弗里·罗杰斯d美国学者麦克卢汉3、内向传播是()a分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自我传播4、数字鸿沟是指()a信息性质b信息定义c信息类别d信息差距5、乡村传播的传者类型不包括()a技术型b动态型c经济型d文化型6、组织传播分为()a横向和纵向传播b高级和地级传播c上行和下行传播d平行和交叉传播7、农业推广传播是()a组织传播b大众传播c小众传播d文化传播8、乡村传播受传者的特点不包括()a独立性b他述性c归属性d自主性9、社区是()a社会学概念b传播学概念c经济学概念d文化学概念10、面对面传播是()a人际传播的形式之一b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c组织传播的形式之一d农业推广的形式之一11、中国乡村人际传播的频度在()a没有变化b上升c下降d逐步与组织传播相结合12、下面哪一种是城乡传播互动的模式?()a均衡性的传播互动b差异性传播互动c偏向性的传播互动d无条件的传播互动13、大学生属于乡村传播的()a中介b受传者c受者d传者14、都市文化霸权是谁提出的?()a葛兰西b罗杰斯c陈力丹d施拉姆15、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是谁提出来的?()a马克思b拉斯韦尔c麦克卢汉d英尼斯16、下面哪一种不是平面媒介?()a报刊b广播c小册子d书籍17、项目推广是()a大众传播的类型b农业推广的类型c组织传播的类型d人际传播的类型18、美国农户新技术采用率呈()a多层次曲线b不规则曲线 c V型曲线 d S型曲线19、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方法的原则不包括()a平等交流与沟通b鼓励社区不同阶层人员的参与c以研究者为主体d协助当地人20、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的特点不包括()a因地制宜方法灵活b团队工作c转变角色自下而上d简化性1、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工具包括()a农村信息需求打分排序法b农户和研究者的互动关系c农户使用信息的工具d农户信息类型调查法2、参与式农户日常行为习惯评估是()a定量研究的一种b是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的基本原则c是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工具d定性研究的一种3、创新的扩散是()a一种认识事物的工具b一种研究方法c解释人们行为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d一种新闻理论4、《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作者是()a丹尼尔·勒纳b费孝通c埃弗里·罗杰斯d威尔伯·施拉姆5、广州潮州的凤凰村调查是()a最早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b最早的农村政治调查c最早的美国社会学调查d最早的农村文化调查6、中国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不包括()a文学理论b发展学理论c经济学理论d社会学理论7、下面哪一种不是组织传播的信息形式?()a会议b文件c打电话d谈话8、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作用不包括()a监督舆论b实施正规教育c扫除文盲d普及卫生知识9、信息扶贫是()a扩大数字鸿沟的渠道之一b传播信息的手段之一c信息学的要求d缩减数字鸿沟的渠道之一10、乡村传播者的特点是()a孤立性b非合作性c单一性d多元性11、组织传播分为()a组织与社区传播b组织传播与小众传播c正式传播与非正式传播d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12、双重行为模式是()a社会行为模式b信息传播模式c把关人模式d文化传播模式13、乡村传播的受传者角色是()a主观性b能动性c协作性d被动性14、哪一种是乡村传播的受传者心理?()a个性化心理b代偿性心理c叛逆心理d从众心理15、哪一种是乡村传播受传者的的特征?()a信息反馈的被动性b信息选择的多样化c媒介接触的多样化d传播环境的整体化16、按照反馈的时间把人际传播氛围三类,分别是()a即时性、非即时性和即时与非即时的混合b即时性、长期性和短期性c预期性、非预期性和短暂性d无限性、长期性和短期性17、哪一种不是印刷媒介的特征?()a视觉性b不易保存性c收听便利性d线性传播性18、网络媒体的优势是()a不可自主选择型b单一化c信息量的有限性d个性化19、哪一种媒介对于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a广播b报刊c电视d电影20、模式是()a对于现象的抽象和总结b对于事件的内在机制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c对于事件的关系的一种解释d对于事物的复杂性的描述。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
A. 信息B. 媒介C. 传播效果D. 受众答案:C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霍夫兰C. 科恩D. 施拉姆答案:C5. 在传播学中,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
A. 单向的B. 双向的C. 多向的D. 无影响的答案:B6.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
A. 信息需求B. 社交需求C. 娱乐需求D. 以上都是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信息量C. 报道速度D. 报道角度答案:A8.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休眠效果”是指()。
A. 信息在受众中立即产生影响B.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产生影响C. 信息在受众中短期内无影响,但长期产生影响D.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无影响答案:C9.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 第三人效应B. 第二人效应C. 第一人效应D. 无影响效应答案:A10.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是指()。
A. 受众在面对不同意见时选择沉默B. 受众在面对相同意见时选择沉默C. 受众在面对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D. 受众在面对非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传播效果研究D. 传播技术研究答案:ABCD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包括()。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心理学研究答案:D4.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库尔特·勒温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威尔伯·施拉姆答案:A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B. 引导公众讨论C. 塑造公众意识D. 娱乐大众答案:C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诺尔·诺依曼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7.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D. 受众对媒介的反馈答案:A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如何?A. 选择信息B. 呈现信息C. 解释信息D. 分析信息答案:C9. 传播学中的“螺旋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反馈D. 信息的存储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A.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B.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C. 高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D. 低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媒介理论C. 传播受众理论D. 传播控制理论E. 传播内容理论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些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E. 个人效果答案:ABC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A. 发送者B. 信息C. 媒介D. 接收者E. 反馈答案:ABCDE14.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有哪些?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E. 网络模式答案:ABCDE15.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类型?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数字媒介D. 社交媒介E. 传统媒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传播学作业
自19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迅猛发展,不仅成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新闻学与传播学),而且日益成为“显学”。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不仅继续翻译、整理和出版欧美的传播学理论,也尝试着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媒体发展和传播实践中总结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能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学理论。
请尝试着搜集和整理1980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绩,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研究,并进行评论。
要求:2000-3000字;禁止复制粘贴;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楚,格式清晰;有标题。
80年代之后的传播学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随即,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被引进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传播学学科体系逐步得到确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群体不断进步、学术水平持续提高。
30年来,传播学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广泛联系的社会学科。
传播研究以多种途径对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以理解人类社会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换的行为及其意义。
虽然人类传播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现代传播研究则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传播被西方那些具有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看作是推动社会广泛变革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二战之后,欧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传播研究者开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如媒介如何影响宣传与舆论;信息传递模式;电影对儿童与社会的影响;商业广告的效果以及传播对人的态度和动机的影响等。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传播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人类生活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播与传播媒介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今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
19级二工大本科传播学概论作业资料
1.1节1【单选题】传播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现代词形A、13世纪B、14世纪C、15世纪D、13世纪正确答案:C2【单选题】传播的实质是一种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A、心理B、感情C、社会D、信息正确答案:C3【单选题】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的物质运动形式A、客观B、主观C、社会D、信息正确答案:A4【多选题】下面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的是A、刮风下雨B、扬花授粉C、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D、人类的书信往来正确答案:ABCD5【多选题】传播是一种信息()活动,是一种()的社会互动行为A、专享B、共享C、单向D、双向正确答案:BD6【多选题】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A、动物信息B、自然信息C、人类信息D、非人类信息正确答案:CD7【判断题】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正确答案:√1.2节1【单选题】下面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A、选择1B、选择2C、选择3D、选择4正确答案: A2【多选题】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的系统,它比一般的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加()A、简单的B、存在众多可变因素C、复杂D、直接的正确答案: BC3【多选题】以下属于人内传播的是()A、内心独白B、跟别人打电话C、独自思考D、自言自语正确答案: ACD4【多选题】以下属于组织传播的是()A、党员会议B、教师会议C、高层管理人员会议D、家庭会议正确答案: ABC5【判断题】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正确答案:√6【判断题】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正确答案:√7【判断题】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正确答案:√8【判断题】群体传播指的是在某一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如家庭、亲友、社交圈中的信息传播。
习题《传播学》打印的.doc
习题第一章习题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1、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 1907-1987 ),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
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另外在战争时期,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传播学练习题
传播学练习题一、单选题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d )A.施拉姆B.霍夫兰C.卢因D.拉斯韦尔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c ),A.讯息B.信号C.信道D.噪音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b )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b )A.提供信息功能B.授予地位功能C.沟通交流功能D.麻醉精神功能: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 )A.自由主义理论B.法西斯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b )A.赛伯特B.阿特休尔C.施拉姆D.马莱茨克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 )A.新闻信息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D.商业信息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d )A.一般性B.鲜明性C.操作性D.指说性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d )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c )、A.爱屋及乌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D.见微知著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b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b )A.《人际影响》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D.《自由与新闻》(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b )A.有限的B.强大的C.无力的D.微小的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a )A.肯定B.否定¥C.中立D.批判2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a )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2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c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2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c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2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b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a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27.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c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28.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c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29.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传播学》实践指导与作业习题。.docx
《传播学》综合练习册《第一章社会传播与传播学》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止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以下哪个传播现象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传播现象()。
A.植物的授粉活动B.阳光照射在地球上C.打雷D.学校授课2 .以下哪个词语不属丁“传播”的内容()A.沟通B.运输C.交流D.宣传3.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人类接受信息以()为主。
A.味觉和嗅觉B.视觉和听觉C.视觉和触觉D.听觉和触觉4.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受传者之间互相沟通,交换各种信息和感觉的过程称为()A.双向互动交流B.社会交往C.反馈D.传播5.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哪四种()A.私人传播、公共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文化传播、电讯传播、宗教传播C.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D.主动性传播、被动性传播、需求性传播、回报性传播6•以下不属丁•社会传播学的组成耍素的是()A.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氏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过稈C.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D.自我传播7.社会传播学的研究是围绕着()而展开的()A.社会传播的领域B.社会传播的方式C.社会传播的对彖D.社会传播的内容8.以下哪门学科对于社会传播学来讲是学科的基础构成()A •社会心理学B.公共关系学C.新闻学D.广告学9.不属于传播学兴起的社会坏境因素有()A.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B.传统的学科研究不能满足需求C.社会交流沟通日益增长D. 军事行动的促进1 0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传播学家是()A.卡尔•霍夫MB.保罗•拉扎斯费尔德C.威尔伯•施拉姆D.库尔特•卢因1 1・不属于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因素是()A.商业的介入B.社会管理的需要C.电子技术的发展D.娱乐节目的占•据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至五个是止确的,将其全部选川并将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 . “传播”是作用于人类的()器官所进行的人类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互动交流沟通过程?A.嗅觉B.听觉C.触觉D.视觉E.味觉2.影响传播的因素有:()A.部分触觉B.第六感觉C.听觉D.视觉E.味觉3.依照社会学家P・Dentschman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A.需求性质的传播B.回报性质的传播C.私人的传播D.公共的传播E.人际传播4.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A.内向(自我、体内)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人众传播E.外向传播5 .本卩中的社会传播包括:()A.人际传播B.需求性质的传播C.回报性质的传播D.组织传播E.人众传播6.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理论是:()A.信息论B.控制论C.符号互动论D.系统论E.智能论7.传播学兴起的技术条件是:()A.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促进B.军事行动的促进C.出版业的发展D.屯子技术的发展E.经费支持8.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有:()A.商业的介入B.政治的需要C.人们交流的需要D.娱乐节目的占•据E.社会管理的需要9.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中,政治的需要可分为:()A.控制社会舆论的需要B.政治体制中政党竞选的需要C.社会公众舆论的调查D.国际宣传的需要E.政策与法律的宣传和执行10 . “传播学之父” 一一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著作有:()A.《传播与说服》B.《大众传播学》C.《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D.《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E.《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三、名词解释1 •传播。
传播学作业
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b )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D.马尔库塞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d )A.认识连贯论B.认知不和谐论C.实用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a )A.控制革命的观点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 )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c )A.李普曼B.卢因C.盖洛普D.拉斯韦尔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c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D.娱乐功能失调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c )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8.互联网是( b )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9.传播活动是一种( d)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 )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d)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内容的说服力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c )A.增插静态图像B.注意扩版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D.模仿报纸的做法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b )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C.社会教育结构D.社会文化结构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d )A.耶鲁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传统学派D.批判学派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 )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b )A.新闻性信息B.娱乐性信息C.消息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c )A.社会动员B.社会规范C.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d )A.内容分析B.议题设置C.媒介研究D.控制研究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d )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处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 )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b )A.社会分类论B.个人差异论C.社会分化论D.社会关系论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c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 )A.流行文化B.通俗文化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c )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c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d )A.霍夫兰学说B.功能主义C.信息论D.法兰克福学派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b )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 )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b )A.规范化B.合法化C.合理化D.标准化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b )A.传递性B.扩散性C.扩充性D.共享性。
传播学作业
论述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是全民参与的地球村,它以其独特的裂变传播方式及其别具一格的扩张力异军突起,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媒体格局。
一、微博在网络传播中所带来的新变化:㈠微博带来新闻传播的新格局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及真实性的特点,因此在网络传播中逐渐成为一种新闻载体以传播信息。
它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在网络上将信息概况在140字以内发布出去,信息简略迅速,也可用手机随机移动发布,方便快捷。
而且,微博以全民都参与的方式进行裂变式的传播、转发,也加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㈡信息多元化以及受众参与的互动性微博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媒体,为受众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及交流。
受众可以任意发布任何信息,并且许多都采用匿名制,这也大大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他们可以在微博上一起交流关于服饰、学习、时尚、美食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任意畅谈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任何的压力与法律上的责任。
因此,信息内容的丰富促进了受众的参与性,受众参与的互动性也使得微博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㈢微博为受众提供一个交流辩论时事热点的新平台微博的出现,集先前的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QQ等网络媒体的特征于一身,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评论、交流传播、发布新状态、添加好友等为一体的新平台。
微博主要以发布即时的信息新闻评论来吸引受众,受众可以根据排行榜关注热点话题,并对其进行评论、传播,“在微博平台上,一方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另一方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微博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①二、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负面作用:㈠冲击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微博在信息发布上有字数限制,规定微博发布者在140字以内将信息发布出来,这种用简短的文字叙述让受众来了解信息的方式能够让受众在阅读信息的时候避开很多无用的信息,而是直接观摩其精华、精彩的部分,对于受众来说节省了时间,也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
传播学作业
一、试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既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创建者。
研究大众文化离不开对受众群体的分析。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传媒受众观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梳理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其中作为“市场”或者“消费者”的受众观是这一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又是该受众观的核心观点。
“受众即市场”,这一观点是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用企业化经营形态而形成的,在现在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观点认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活动,而受众是“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倾向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尽管这一观点有着独特的与经济相联系的倾向,但是第一,它同意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第二,它着眼于与受众的商品购买行为有关的特定属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第三,只是站在传媒的立场而不是受众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第四,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属性被放置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事实上,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和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甚至是传媒信息的制造者之一。
这一点在我们紧接着学习的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中得到辩证与完善。
正如该观点认为,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或公众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第一,传播权。
即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是从更广泛的传播手段上来讲的;第二,知晓权。
其中尤其指大众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第三,传媒接近权。
利用大众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和第四,媒介监督权。
传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传播学的基本要素?()A. 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受众B. 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反馈C. 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效果D. 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媒介答案:A2.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5W”传播模式?()A. 哈罗德·拉斯韦尔B. 赛义德·伊尼斯C. 马克思·韦伯D. 威廉·肖克利答案:A3. 以下哪个属于大众传播的特点?()A. 传播速度快B. 传播范围广C. 传播内容丰富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的基本功能?()A. 信息传递B. 情感沟通C. 价值引导D. 娱乐消费答案:D5. 以下哪个属于新媒体?()A. 电视B. 广播C. 报纸D. 网络媒体答案:D6. 以下哪个属于传播学的四大理论流派?()A. 功能主义B. 批判主义C. 系统理论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以下哪个是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A. 传播者B. 信息C. 传播渠道D. 受众答案:D8. 以下哪个属于传播学的研究方法?()A. 实证研究B. 定性研究C. 定量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网络传播的特点?()A. 互动性强B. 传播速度快C. 传播范围广D. 信息真实性高答案:D10. 以下哪个属于传播学的重要理论?()A. 使用与满足理论B. 媒介依赖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________、传播渠道、受众。
答案:信息2. “5W”传播模式中的五个要素分别是传播者、信息、________、________、受众。
答案:传播渠道、效果3.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多样4. 传播学的基本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情感沟通、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行为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宅、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集合行为的实例:甘肃陇南事件
例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
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武都区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拆迁户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其利益受损。
事件的起因是在2006年时,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
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而在2008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事件发展:2008年17日19时30分许,400多名上访群众陆续突破现场维持秩序民警的拦阻,强行进入市委大院。
在市委中院与民警对峙一段时间后,这些上访群众进入市委后院主办公大楼前。
20时,陇南市委调集武警和民警到市委后院主办公楼前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上访人员中部分群众继续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并多次冲击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民警。
22时,武警和民警采取措施将上访人员驱出市委大门。
之后,上访群众继续在市委大门口围堵。
2008年17日24时许,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增加到2000多人。
此时,部分闹事者开始在市委大门前向门口维持秩序的武警投掷砖块、石头、酒瓶,并点燃鞭炮扔到武警当中,砸坏了武警的盾牌、头盔,烧坏了武警的服装。
2008年18日0时30分许,部分闹事者冲进市委大门,冲上市委前院三层办公大楼,将1至3楼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全部砸毁,并抢劫了财物。
随后冲进前院,砸毁了停放在中院
的11辆公务用车,继而又冲击中院三层办公大楼,砸毁了楼上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
随后,闹事者又冲进后院,砸毁了1辆汽车。
三、发生的原因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结构性压力。
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的温床。
其次是触发性事件。
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例如,上面提及的陇南事件,正是由突发性的关于政府行政中心将会搬离武都的谣言传遍一时所引起的。
2006年政府宣布将行政中心建到武都后,许多居民在武都盖起新房,许多开发商也在武都投资,而一条“行政中心”将搬迁的谣言势必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担心。
因为行政中心一旦搬迁,当地群众的利益、开发商的利益将会受损,武都的建设也将受到影响。
第三是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例如,在大众传播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公开度极低的状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008年的陇南事件,一些地方干部逃避问题,封锁消息,迟迟不肯露面导致了流言传播加速。
在记者采访时,一名拆迁户表示:“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尽早公开,那么拆迁户心里会有底、服气,事态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陇南市和武都区的部分在职干部和老干部也表示,直到事件升级的前一刻,如果市委主要领导能够出面接待上访群众,对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那么事态升级仍可能避免。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陇南面对“大投资”产生冲动引发危机并非孤例。
面对迁建的大投资,陇南市对地产商的前期投入、对群众生活,甚至对当地干部的具体困难,都没有明确周到的方案与解释,才是事件产生的更根本原因。
四、内在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这类的集合行为具有其特殊的传播机制。
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如陇南事件中流言本身的传播。
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如在该事件中群众的不满、愤怒的情绪愈演愈烈。
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在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高密度的接触,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样一些情境状态容易使人们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事件发生的地点武都地理位置狭小,居民大部分相互认识,熟人间号召力大,在受到刺激之后纷纷加入到示威的行列中,互相鼓励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也难以进行冷静的分析面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认为,处于激动的人群中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他都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集合行为中,通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在陇南事件中,每个人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表现出亢奋、生气的情绪,对政府抱有敌对、不信任的观点。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在这样的集合行为中,仍有一种行为机制表现明显,即参与示威的人群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对周围的人进行模仿。
“匿名性”原理,指一些普通的人在此类街头破坏性骚乱中做出了越轨行为,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以及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例如在陇南事件过程中有一名染黄发的年轻人跳出来,引领大家喊口号“反对搬迁”。
这就是“匿名性”原理的表现。
五、如何防止这类集合行为的发生
通过上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条件有三个,至少有两个条件与
信息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即便是第一个条件,即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危机状况和结构性压力,也是社会传播的结果。
因此,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
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例如在陇南事件中,如果政府可以及时的出面澄清,增加政府行政办公的透明度,将最直接最有力的澄清流言,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流言的传播,也能在心理上给予人们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