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2491092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2.png)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一、引言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强调了知识、德育、体育、艺术和劳动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进行评述,并探讨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内涵和意义1.知识教育:知识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蔡元培强调了知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面,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德育:德行是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蔡元培认为,德行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主张通过道德榜样、道德规范等方式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3.体育:蔡元培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4.艺术:艺术是人类情感和审美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劳动:劳动是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蔡元培主张将劳动纳入教育内容中,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
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强调了知识、德育、体育、艺术和劳动的综合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方针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实施与影响1.实施情况: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各级学校纷纷加强对知识、德育、体育、艺术和劳动的教育内容安排,并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教育效果: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在中国教育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与素质教育之契合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与素质教育之契合](https://img.taocdn.com/s3/m/da792d5fa6c30c2259019ec0.png)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与素质教育之契合摘要:蔡元培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而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当时熠熠生辉,而且与今天的素质教育也丝丝入扣。
本文通过重温蔡氏这一思想,廓清思路,从课程定位与编制、教师、学校、学生等方面入手,更好地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服务。
论文关键词:蔡元培,“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一、“五育”并举与素质教育的契合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中,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一)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并非认为这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形式,而是基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而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国民体质,增强军事实力,御侮图强。
虽然现在我们处于和平时期,无需以武力对抗外敌,但健康的体魄依旧很重要。
蔡氏指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是“健全国民的基础”。
“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
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观念不谋而合,目前的学生长期埋在书本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既助长了娇生惯养、意志薄弱的坏习惯,又滋生了如肥胖症、体质弱等问题,妨害了学习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增强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上的保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训练,它有利于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自觉履行纪律的良好作风。
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
(二)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这是蔡元培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吸收。
杨松菊认为该思想是蔡氏在对封建教育弊病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
其实质是将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教育不是孤立的,它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加以考虑,政治、经济、教育是密切联系的,通过实用主义教育,可以给人文化科学知识,可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能力和政治地位,从而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浅谈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
![浅谈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74469715acfa1c7aa00cc1d.png)
浅谈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沙桐2011211239[摘要]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突破了中国近代社会“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以及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主动汲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人才的发展相统一,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民国伊始,作为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新时代的民国需要怎么样的教育?换句话说,民国的教育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回答但是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作为对这个问题的思想结果,蔡元培于1912年2月10日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
该文站在一个崭新的哲学、历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民国教育,全面阐述了对民国教育的主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在一定意义上,该文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后来成为了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教育行动的指南。
蔡元培认为:“教育有两大别。
曰隶属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
专制时代,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
共和时代,教育家的立于人民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他区分两种出发点与归宿点不同的教育:一种是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一种立足于眼前的、短期的、满足现实社会功利的教育。
蔡元培认为,隶属于政治的教育是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中,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就满足不了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
但不管怎么样,这也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如果止步于此,就会导致人与人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上的不和谐。
这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
超轶政治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人的发展立场,从完善人的品格角度来考虑、规范教育方面的问题,。
蔡元培认为,超轶政治的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
与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不用的是,超轶政治之教育的出发点与目标追求不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物质,而是形而上的精神满足。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eb82537aa26925c52cc5bf40.png)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班陈国刚1004012007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摘要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
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
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
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
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
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c52981659eef8c75fbfb339.png)
为两 个方 面 : 民国 的教育 目标 追求 和 实 现 教育 目标
的基 本 内 容 。 ( ) 育 目标 追 求 : 属 政 治 之 教 育 与 超 轶 政 一 教 隶
民初 政府 的教育 价值取 向充分 体现在 教育宗 旨 的确立 上 。1 1 9 2年 7月 , 国临 时 教 育会 议 召 开 。 全 作 为教 育总长 的蔡 元 培 , 向大 会 提交 了 以军 国 民教 育、 实利 主义 教育 、 民道德 教育 、 界观 教育 、 育 公 世 美 等“ 五育 并举 ” 为 民国 教育 宗 旨的提 案 , 作 并就 提 案 内容 向大会作 了进一 步说 明 。但该 提案在 大会 上没
有获得 大多数 代表 的认 同 , 决 时也只通 过 了“ 表 五育 并举 ” 的部分 内容 , 为 “ 作 五育并 举 ” 核心 的“ 界 观 世
治 之教育 的和谐 统一
蔡元 培思考 民 国教 育宗 旨是从 划分两 种不 同的 教 育 开 始 的 。在 1 1 9 2年 发 表 的《 于 新 教 育 的 意 对
、Hale Waihona Puke 五 育 并 举 教 育 思 想 的基 本 内容
蔡 元培“ 五育并举 ” 育思想 的基本 内容可 概括 教
收 稿 日期 :0 0 0 —0 21- 4 7
作 者 简 介 : 列 盈 (9 5 ) 男 , 东遂 溪人 , 江 师 范 学 院教 科 院副 研 究 员 , 育 学博 士 , 事 中 国教 育 史教 学与 理 论 研 究 。 王 15- , 广 湛 教 从
关键词 : 育价值观 ; 育并举教育思想; 教 五 民初 教 育 宗 旨; 较 比 中图 分 类 号 : 5 9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6 7 2 2 1 ) 4 l O 5 1 0 —4 0 ( 0 0 0 —0 O —O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https://img.taocdn.com/s3/m/ebcf75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d.png)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四育并提”吴洪成,樊凯①(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要:“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
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纷争讨论的一个侧影。
探讨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宗旨;五育并举;四育并提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1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重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却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让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新政权的成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转变的历史现实。
在此关键时期,教育宗旨的制定尤为重要,它关系国家办教育的全局,而清末所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显然有悖于时代潮流,急需在探讨、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厘订。
一、教育宗旨的提出——“五育并举”1912年1月3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9日又改清末学部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
蔡元培荣膺这一职务,完全是因为他的极高威望,“因为他不但是老资格的革命家,还是出身翰林、留学德国、学贯中西的学者,曾任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的总理,是办学成绩斐然的著名教育家”[1]371。
蔡元培以其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聪明才智,上任之始就阐发了对民国新教育宗旨的看法。
他于1912年2月,分别在《民立报》和《教育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同年4月又改题为《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在《东方杂志》上刊载。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76c47c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e.png)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摘要:一、引言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与意义1.历史背景2.教育理念的创新三、五育并举方针的具体内容1.德育2.智育3.体育4.艺术育5.劳动育四、五育并举方针在当代教育的启示1.德育的重要性2.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3.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蔡元培,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艺术育、劳动育五方面并重,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进行评述,分析其背景、意义以及在当代教育的启示。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与意义1.历史背景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时代,正值我国封建制度瓦解、民族危机加剧的时期。
当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方针,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和前瞻性。
2.教育理念的创新蔡元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发展人的个性。
五育并举方针突破了传统教育只注重智育的局限,强调德育、体育、艺术育和劳动育的重要性,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五育并举方针的具体内容1.德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具备公民素养。
2.智育: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体育: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体育锻炼。
4.艺术育: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品位。
5.劳动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具备基本的生产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五育并举方针在当代教育的启示1.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德育仍然是教育的核心。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五育并举方针提醒我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应试教育观念。
浅析蔡元培“五育并举”
![浅析蔡元培“五育并举”](https://img.taocdn.com/s3/m/27c322ad51e79b89680226ec.png)
浅析蔡元培“五育并举”摘要:“五育并举”是蔡元培对中西教育完美结合的伟大创举,适应了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改革以势在必行,敢于打破成规,充分把学生从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圈”解放出来,顺应完美人格发展的需求,创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这一教育理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五育并举;当今教育蔡元培一生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确立我国新式教育制度。
为教育事业奋斗四十余年,十分重视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美人格”,提倡“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一、“五育并举”提出的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宗旨。
蔡元培深知教育是关系国本的重大问题,他继承和发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形成的教育经验,顺应时代趋势,并积极汲取德法资产阶级教育学说,主张对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加以修正,因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
1912年2月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对“完全人格”教育作出了详尽的阐释,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五育并举”内容及当代教育改革(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
“体育者,循生理上自然发达之趋势,而以有规律之人工补助之,使不致有所偏倚。
又恐体操之诗人拘苦也,乃采取种种游戏之方法,以无违于体育之本义者为准。
”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培认为发展体育应顺应人的自身生长发展的规律,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当然也包括各种游戏。
显然,这是一种生理心理共同发展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55c9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e.png)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1.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2.1922年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3.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其影响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
他批判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蔡元培认为在当时强邻交迫、军阀横行的情况下,必须实行军国民教育,使人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自卫能力。
(2)要使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又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实利主义教育也是当务之急。
(3)为了防止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可能造成的强欺弱、智欺愚、富欺贫的后果,又必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使国民具有新的道德;同时,还要通过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促进公民道德的形成。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9a5b9ab7998fcc22bcd10dd3.png)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蔡元培,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他所提出的“五育”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杰出成就,是中西教育思想融汇交流的产物。
“五育”教育观包括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部分。
蔡氏“五育”观互为关联,以德育为中坚,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为基石,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为延展,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
“五育”观对近代教育的发展甚至国家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从蔡元培“五育”教育观提出的思想渊源、“五育”观的具体内涵、“五育”之间的关系与其精神旨归进行梳理,把握蔡元培“五育”观的精神脉络,结合其在北大之前、北大、北大之后三个时期的践行进行经验总结与分析,探寻“五育”观在近代教育中所起到的实践价值与意义,为当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总结历史经验。
蔡元培“五育”教育观的形成的个人历史渊源在于其受过深厚的中国传统教育,另外他思想开明,以开放眼光学习包括日语、德语、法语等在内的西方语言和文化,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回中国。
“五育”观中的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军国民教育作为近代体育教育的代名词有着特殊的时代含义。
蔡元培“五育”中的军国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作为一切的基础之外,还有着军事训练和武力培训的特殊目的,他要求学生强兵自卫,在必要的时候捍卫真理、保卫国家。
二是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它不仅代表着科学文化知识,它还代表着与谋生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这种智育观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取士中的教育内容全然不同。
三是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学习和吸收西方公民的德性教育。
四是世界观教育,这是蔡元培的首创,也是他的“五育”观中非常独到的部分。
首先他认为人类精神世界中存在一些共通性,如“为群伦不为小己”、“为将来不为现在”、“为精神偷快非体魄享受”,人们要追求这些共通性。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fe9068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0.png)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摘要:一、引言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三、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内容及其特点四、五育并举方针的可行性分析五、五育并举方针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六、五育并举方针在当代教育的启示七、结论正文:一、引言蔡元培,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这一方针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进行评述,分析其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当代教育的启示。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是我国封建教育的残余势力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
当时,我国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封建教育的糟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虽然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三、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内容及其特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这一方针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方针强调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2.平衡发展:五育并举方针要求各方面教育平衡发展,避免过分注重某一方面的教育,导致个体发展失衡。
3.个性化发展:五育并举方针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实践性:五育并举方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五育并举方针的可行性分析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方面,它突破了封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使教育走向全面、均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它吸收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为我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五育并举方针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五育并举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育越来越贴近人的全面发展。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ec788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e.png)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启示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启示摘要: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即:基础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行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基础教育;重要启示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
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
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
蔡元培——之“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之“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64d7a9425c52cc58ad6be2b.png)
蔡元培——之“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今天简单说一说教师招聘考试中大家遇到的中国教育家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内容。
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发展的紧要关头,不仅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蔡元培明白教育是关系国家根本的重要问题,于是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蔡元培把教育分为涉及政治和不涉及政治两个方面。
其中涉及政治的是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而超越政治层面的是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第一,他所提倡的军国民主义教育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产物。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有强大自身的力量,才能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维持国内的稳定状态。
在现有条件下,它从某个方面可以被理解为体育。
第二,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强兵的手段。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足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
所以,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有希望。
在现在社会中,其可以被理解为智育。
让儿童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智力的发展。
第三,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是德育。
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虽然他崇尚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但是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否认。
第四,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指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哲学教育。
他主张人应当对现象世界采取超然的态度,而对实体世界抱有积极进取的态度。
第五,美感教育即美育。
蔡元培所关注的美育并不仅仅局限在音乐、美术、文学等,而是有更广泛的范围,指的是普遍存在的美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7b3e3d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e.png)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提纲】一、引言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几位杰出的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便是其中之一。
他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为当时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时代,正值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日趋衰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
蔡元培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从改革教育着手,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三、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内容概述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蔡元培认为,这五个方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保障,美育是教育的升华,劳动教育是教育的实践。
四、五育并举方针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分析五育并举方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首先,它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品德、道德层面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注重智育的发展,促使学生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再者,关注体育,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育素养;此外,强调美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最后,注重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五育并举方针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并举方针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五育并举方针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六、结论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五育并举方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29c1e75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d.png)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最新版】目录一、蔡元培的背景与五育并举方针的提出二、五育并举方针的具体内容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育三、五育并举方针的基本精神四、五育并举方针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蔡元培的背景与五育并举方针的提出蔡元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开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共和国民。
二、五育并举方针的具体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蔡元培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必须实行全民皆兵,进行军事训练,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蔡元培主张通过教育为人们提供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以提高国民的智能水平。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五育的中坚。
他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希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政治之教育。
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关键,应该放在重要位置。
5.美育,即审美教育。
蔡元培主张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培养国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三、五育并举方针的基本精神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共和国民。
五育并举不仅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五育并举方针的意义和影响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c8fb8de510a6f524cdbf850a.png)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来源:1912年初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二)出发点: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三)具体内容:1.军国民教育鉴于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事实,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迫在眉睫。
蔡元培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
2.实利主义教育这一方针是蔡元培对当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
所谓实利主义教育,是指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世界竞争之中,发展实利主义教育实为当务之急。
3.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尊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因此要在摒弃封建道德的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找到与自由、平等、博爱相通的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以此来教公民道德。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一观点主要受到康德心物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两方面。
蔡元培认为,人在实体世界中能实现意志的完全自由和人性的最大发展,思想和言论也不受某一门哲学或某一宗教教义的束缚。
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5.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同时,由于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性,于是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四)“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ff5602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2.png)
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蔡元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战士,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育”教育观,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一观念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是他对教育目标的全面思考和科学规划。
其中,德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智育则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培养的是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体育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他们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美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劳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在实践中,蔡元培以身作则,积极推动“五育”教育观的落实。
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积极推动体育、美育等课程的设置和开展。
同时,他倡导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
他还通过出国考察和撰写教育论著等方式,宣传和推广“五育”教育观,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是全面的、科学的,它不仅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一观念的实践成果显著,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全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今天,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在学习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应当学习和继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石,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我们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体育教育观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追求,也融入了西方近代体育教育的理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启示作用。
论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学的启示
![论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b6889627e21af45b307a83f.png)
论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五育并举当代小学教育现实意义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从“军国民教育”理念看当代小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军国民教育”理念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外交内困”的局面,因此,“军国民教育”的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日益壮大的今天,这种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教育理念能使小学生具有危机意识。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危机意识是一种对外与内在保持一定的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感官意识。
有了危机意识,才能产生并期望提高应对能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绝大多数为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其思维模式不成熟,对外界意外反应的敏感度差;且长期以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危机意识”不强,“危机教育”、“灾难教育”或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开展的还远远不够,由此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一些意外事件诸如:电击、溺水、火灾、交通事故、传染病、地震等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已呈上升趋势,这已成为中小学生健康的又一大威胁。
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绑架儿童等犯罪形式的出现,对学生进行应对和预人为犯罪的危机教育,提高安全保护意识亦不容忽视。
二、从“实利主义教育”理念看当代小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8c1756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a.png)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
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
王列盈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4
【摘要】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宗旨与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不仅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后面是二者的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不同教育追求:五育并举以完善人性,塑造完全人格为价值取向,其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民初教育宗旨以社会现实为价值取向,突出教育的社会救亡工具价值和社会急务.民初教育宗旨确立的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但这种片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片面.当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完全有理由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去充分考虑、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问题,在这方面,民初的教育宗旨能给我们一定的借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也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王列盈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广东,湛江,524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宗旨的转换和开放大学"女禁" [J], 徐有礼
2.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 [J], 杨天平
3.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J], 杨天平
4.新旧之间: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纷争的历史探索 [J], 郑智谦
5.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四育并提” [J], 吴洪成;樊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1)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35cdcca580216fc710afdcb.png)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六艺: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2. 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主张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问题上不应该有种类、族类的区别。
这种观点,主张把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对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冲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 《千字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本蒙学课本,由梁武帝时学者周兴嗣编写。
全书共一千字,以押韵的方式组成连贯通顺的四字句,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方面,是一本十分流行而且相当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4. 六经:是经过孔子整理和编撰的文化经典,具体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5. 教学相长:是《学记》概括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可以助长学,学也可以助长教,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6. 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学科目,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
8.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著,全文三字一句。
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然后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勉学好学故事等。
该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
9. 白鹿洞书院:宋代著名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读书,并养一白鹿相随。
其后,李渤做了刺史,在其当年读书之处建亭榭,名其地曰白鹿洞。
其后又几经变迁。
北宋初年成为著名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
思想与民初教育宗旨的比较
作者:王列盈, WANG Lieying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广东,湛江,524048
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10,31(4)
被引用次数:0次
1.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1994
2.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 1994
3.陆费逵民国教育方针当取实利主义 1987
4.庄俞论教育方针 1912(1)
5.陆费逵民国普通学制议 2007
6.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 1994
7.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199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jsfxyxb201004021.aspx
授权使用:中国农业大学(zgnydx),授权号:d306454f-b8fa-4027-b7e5-9e6200bfd252
下载时间:2011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