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地理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理解,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难点: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地理差异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图,呈现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成果,互相交流,巩固对地理差异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地理特点发展经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发展策略。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差异的表现以及各地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地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差异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多依赖于感性认识,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掌握地理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难点:地理差异的表现,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各地域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表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呈现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的地理差异。

本课时重点讲解第一节内容,即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轮廓、地理位置有一定了解。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地理差异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掌握地理差异的概念,能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区域,让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加深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素材,如地图、图片等。

2.设计教学案例,准备讨论题目。

3.安排课堂活动所需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轮廓和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差异案例,如南北方地理差异、东西部地理差异等,让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地理差异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教学目的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限,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限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与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与人们的消费、生活与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限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拟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消费、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络”。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限两侧的自然与人文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限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与人文差异进展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困难性,体会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困难的区域,为了探讨便利,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展更细致的探讨。

所以,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络进展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拟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限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老师引领学生进展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领者,老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展点拨与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扶植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打算1.老师打算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与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打算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与区域划分做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优质教案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主食
面食为主
大米为主
运动项目
滑雪、溜冰
游泳、赛龙舟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小结】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了方便认识,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降水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阶梯分界线
地形
【总结】我们感受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理差异,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比较,明确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并指出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4页,完成课本第5页的活动。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名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识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分布界线及划分依据。
2.比较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比较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特征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
4.理解区域气候、地形特征对当地某种典型性生产、生活方式特征的影响。
【问题呈现3】读图思考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生活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
比较项目
(自然地理要素)
秦岭——淮河
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1月份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以暖温带中温带为主
以亚热带为主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地理环境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地理环境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四幅自然景观图和四幅人文景观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景观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_中国的地理差异活动2【活动】(二)导学点一地理差异显著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课本P2文字部分和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2学生看多媒体的景观图分小组讨论【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演说出它们的景观差异】然后学生接着看多媒体说出形成每一种景观差异的原因学生活动3学生阅读课本P3第一自然段的文字部分然后回答人类活动的差异1、农业西部以 ________ 为主,东部以 _______ 为主。

2、人口、城市、交通线有 ________ 的分布特点。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 ________,西部 ________ 。

活动3【活动】(三)导学点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忆一忆学生看多媒体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要求每看一幅图说出一条地理意义并进行抢答)2学生继续看多媒体课件说出其余的地理意义完成课本P5的活动内容1 你能判断出下列诗句或谚语描述的秦岭-淮河以北还是以南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活动4【测试】四、达标测试:1.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上所显示的地理旅游景点,两处景点所在地理区域分别是()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青藏地区C.南方地区、西北地区D.北方地区、青藏地区2.墙体高、屋顶坡度大的民居分布在()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A.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B.农作物一年一熟C.耕地多以水田为主D.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4.关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理差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资源:南丰北缺B.人们主食:南面北米C. 传统运输:南船北马D.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拓展训练1.耕地类型:南()北()2.粮食作物:南()北()3.糖料作物:南()北()4.气候灾害:南()北()5.交通运输:南()北()6.饮食习惯:南()北()7.工业结构:南()北()8.武术专长:南()北()9.方言种类:南()北()活动5【讲授】五、课堂小结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二、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6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6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本章内容涉及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理差异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基本知识。

2.难点: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差异。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具体的地理差异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会有这样的地理差异?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我国的地理差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具体的地理差异案例,如南方的湿润气候和北方的干旱气候,让学生从微观层面去观察和分析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和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地理差异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尊重差异、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知识,对我国地理概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理差异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操练和实践活动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树立尊重差异、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2.难点:对于地理差异的深入理解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地理差异。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图片、地图、实例等,以便于直观地展示和讲解。

2.教学资料:收集相关的地理实例和资料,以便于分析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发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地理分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深入学习的章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四大地理区域,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等。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地理分区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学生对于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划分,以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学会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差异对于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等,发现地理差异的特点。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差异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中国地图、四大地理区域地图。

3.图片:各地地理景观图片。

4.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章内容——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四节内容: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以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本章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针对本章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差异的概念、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地理差异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西北与青藏地区的地理差异,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差异的特点。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差异的案例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

3.准备好地图,方便学生查找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地理环境有哪些差异?”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提出地理差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章节。

本章通过讲述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地理特征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经济等多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章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概念。

2.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内涵。

2.我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

3.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理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知识。

2.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找出地理环境差异。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案例资料,如图片、图表等。

2.设计问题,制定教学计划。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同时呈现各个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9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9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本节课为该章节的第九课时,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差异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对于地理差异的成因和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地理特点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差异、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地理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地理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实际情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2.案例资料:准备相关地区的地理案例资料,以便于分析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地区的地理案例,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江南水乡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7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7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但对于我国地理差异性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差异性的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能运用地图和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资料,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增强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

2.难点: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我国地图,说一说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我国地理分区及其差异性的资料。

分别介绍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涵盖了中国地理的差异性,包括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地理的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然而,对于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地理差异性的内涵和表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性,掌握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中国地理差异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其地理差异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中国地理差异性的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问题,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生动的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差异性。

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中国地图,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性吗?”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1.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观摩课资料《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李向华一、教学目标1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 ,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 的意义3 .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

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如下: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 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

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3 .师生共同小结: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 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

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

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

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

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

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

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2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

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 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

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

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

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 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耙;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

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

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

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

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