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与弱的概念,理解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振幅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理解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音量和音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音乐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声音的强弱这一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振幅,什么是声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感受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站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听同一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4.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结论。

5.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归纳、讨论。

2. 教学手段:图片、实物展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与声音的强弱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其他地方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和报告进行评价,同时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教材、图片、实物展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

2. 工具:音叉、尺子、录音机等实验器材。

七、结论本节课通过对声音的强弱概念的讲解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强弱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3.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规律。

2. 运用实验法验证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 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介绍声音的响度、音量等概念,解释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幅度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探讨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声音在通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中对声音强弱的研究。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强弱现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声音强弱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测量仪器(如声级计)、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八、教学拓展1. 探究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 声音的调制与解调:学习声音的频率、波形等知识,了解调制解调在通讯技术中的应用。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例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定义2. 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3. 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4. 生活实例分析5. 练习题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尺子、声音发生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强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的强弱现象?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定义(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是指声音的音量大小的度量。

2. 演示实验:用气球和木棒展示声音的强弱变化,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定义。

三、分析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介质等。

2. 实验演示:用尺子固定在不同位置,展示声音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四、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振幅与声音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用声音发生器产生不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五、生活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强弱现象,如:雷声、蚊子飞行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活实例中的声音强弱现象。

3. 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强生活中的声音强弱?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强弱定义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生活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声音的强弱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强弱教案及反思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的强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的第2课。

声⾳的强弱和⾳低是声⾳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导致声⾳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主题:振动幅度⾳⾳和声⾳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振动与声⾳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声⾳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能够说出判断声⾳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对于声⾳在各个⾳⾳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定的观察基础。

学⾳已经历过⾳些探究活动,学会了⾳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定的探究能⾳。

在知识⾳⾳,他们知道声⾳是不同的,知道声⾳有⾳⾳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发⾳的过程,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的;在情感⾳⾳,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但在孩⾳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的强弱和⾳低与⾳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会误以为声⾳强,听到低⾳就会认为声⾳弱。

如⾳⾳与⾳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个问题。

【教学⾳标】1.知道声⾳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的强弱发⾳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声⾳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队⾳、⾳⾳、三⾳铁、⾳叉、分贝计、课件等。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声音强弱因素的认识。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幅控制器(如弹簧)、响度计、实验桌、椅子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过程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如雷声、蚊子声音等。

2. 讲解:介绍声音的强弱概念,解释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鼓)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振幅控制器(如弹簧)的高度,使鼓面振幅不同。

(2)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4.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锣)固定在实验桌上,保持振幅不变。

(2)调整锣的距离,使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

(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声音信号传递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关于声音强弱实验的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论述声音的强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

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音叉、放大镜、振动传感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声音(如低沉的男声、清脆的女声、大声的音乐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好奇心。

2. 探究活动1: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的音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的幅度,并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叉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3. 探究活动2:观察声音强弱的变化(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强弱变化的情境,如:大声说话的人、远处的雷声等。

(2)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总结出声音强弱受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4. 应用拓展: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音量使人更容易听到、使用耳机避免影响他人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强弱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隔音墙、改进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准确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强弱,明确声音强弱与音的音量大小的关系。

2.能够通过听力判断声音的强弱,并学会书面表达声音的强弱。

3.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1.音响设备或音频文件(含有不同强弱的声音)2.课件或实物图片(描述声音强弱的形象化图示)3.实验用材料(如响铃、口哨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导入:老师播放不同强度的声音,让学生听,并观察图片(如:音乐会现场、街头嘈杂等),询问学生听到的声音有哪些特点,讨论声音的强弱。

2.出示形象图示,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强声和弱声的特点。

Step 2 听辨声音强弱1.播放音响设备或音频文件中不同强度的声音,让学生用听力判断声音的强弱,并记录下来。

2.将学生的记录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判断方式。

3.展示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判断过程,了解声音强弱与音的音量大小的关系。

Step 3 游戏体验声音强弱1.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声音的强弱,比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制造不同强弱的声音的游戏。

2.游戏结束后,学生共同总结游戏中听到的不同强度的声音,并对声音的强弱进行分类和描述。

Step 4 实验观察声音强弱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分别用不同力度吹响响铃、吹口哨等,观察并记录声音的强弱。

2.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强弱与产生声音的力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书面表达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5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声音的强弱与音量大小的关系。

2.布置拓展练习,要求学生记录一天中所听到的不同强度的声音,并写出自己的观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进行听辨、观察、实验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来切实感受声音的强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通过游戏体验和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声音强弱的理解。

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是由响度决定的,能够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音乐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它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2. 声音的测量单位:分贝(dB),它是衡量声音强度的一个单位。

3. 声音的强弱等级:通常分为轻、中、高、特高四个等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

2. 示范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不同响度的声音。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声级计、各种声音源(如闹钟、手机等)。

3. 分组标志:每个小组一个颜色,以便于区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游戏,引出声音的强弱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

3. 示范实验:教师用声级计测量不同声音源的响度,展示给学生。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实验,使用声级计测量不同声音源的响度。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特点,强调在生活中如何辨别不同响度的声音。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不同声音的强弱,并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对声音强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声音强弱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声音强弱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结果的分析。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声音强弱的观察和分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以及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 声音的过滤:介绍人耳如何通过耳蜗对声音进行过滤和识别。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_小学音乐_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_小学音乐_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2、学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歌颂辛勤工作,从事地质测量的探矿工作者,用劳动去创造世界.2、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力度记号“f、p”,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和运用“f、p”力度记号.教具:课件钢琴简谱挂图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自然音响1、听一组自然声音(课件)(1)闹钟声由弱到强.师:同学们,你们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铃声,声音由小到大) 生答:铃声.师:听得真仔细.我们再来听一次,听听这组铃声有什么变化.(复听铃声)生答:声音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声音越来越大.师:对,铃声的声音越来越大.(2)水流声越来越大.师:我们再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水流声,越来越大)生答:水流的声音溪水声师:很好,这是水流的声音.我们再来听听水流声又有什么变化呢? (复听水声)生答: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师:回答得非常好.水流声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强了.(3)火车声由远及近.师:好,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这个声音.(播放火车声,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大)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呀?生答:火车的声音师:对了,这是火车的声音,那我们又来听听火车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复听火车声)生答:由弱到强声音越来越大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火车的声音越来越大,是不是感觉火车越来越近了?生答:是.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这几种声音都来自大自然,而且这些声音都有强弱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强” “弱”来表示.在我们的音乐当中也有表示强弱的符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个新朋友,力度记号“强” 和“弱”. (出示课件)师:现在我们都认识了它们,那我们又应该怎么来记住它们呢?哦,原来“强”这个记号长得像我们英文字母里的“f”, “弱”这个记号呢,长得像英文字母的“p”.你们记住了吗?生答:记住了.师: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画有强弱符号的卡片,让学生记忆)二、新课学习:1、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1)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课件)师:好,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回声>>.(播放歌曲)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的听,听听这首歌曲在强弱的变化上有什么特点?师:谁来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在强弱变化上有什么特点?生答:一句强句一弱.唱的歌声强,回声很弱.师:回答得非常好.(2)复听歌曲师:你们看,粗心的作曲家忘了标记力度记号“强”和“弱”了.现在就请你们来帮一帮他.帮他听听这首歌曲是哪些地方强,哪些地方弱.(3)再复听歌曲(一边听歌曲一边标记)师: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首歌曲什么地方强,什么地方弱呀?请一位同学上来,用你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强”和“弱”来标记一下.其他的同学也在下边动动脑筋,想一想.(课件)师:你们说他标记对了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答、师评价)2、<<回声>>游戏(1)学习歌曲第一乐段的1—4小节旋律.师:回声真好听.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到郊外去听听山谷里的回声,好吗?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郊外看一看吧.(点课件)看,前面有一群小朋友,他们正在做什么呀? (课件播放歌曲的1—4小节)师:哦,原来小朋友们正在山谷里边唱歌呢,而且顽皮的回声还在跟他们捉迷藏呢!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播放歌曲的1—4小节)师:你们听,小朋友的歌声强,山谷的回声弱.(课件,标上强弱记号)现在我们也来学学他们,做做游戏.老师来扮成小朋友,你们扮成山谷,好吗?( 听琴声,随琴唱旋律)师:唱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交换一下,同学们来扮小朋友,老师来扮成山谷.( 听琴声,随琴唱旋律)(2)学习歌曲第二乐段的5—8小节.师:他们还唱了些什么呀?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播放歌曲第2乐段的5—8小节)师:你们听,仍然是小朋友的歌声强,山谷的回声弱.(复听,出示强弱记号)这一次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扮成小朋友,另一组同学扮山谷,好吗? (听琴声,随琴唱旋律)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现在交换一下.(随琴唱旋律)(3)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师:小朋友们玩得多愉快呀!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他们正在向山谷道别呢,听!(课件播放歌曲的第二乐段)师:你们听到了吗?小朋友的歌声多好听呀!(复听)师:那这一次,男同学扮小朋友,女同学来扮成山谷.(听琴声,随琴唱旋律,纠正错误的地方)师:很好,我们在来交换一下,女同学扮小朋友,男同学来扮成山谷.三、新课学习:歌曲《山谷静悄悄》师:山谷里的景色真美丽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山谷里这些美丽的景色吧!(出示大歌单)孩子们,我们先来听听歌曲的第一部分,听听歌曲里边山谷的景色是怎么样的.1、听歌曲范唱第一乐段师:谁来说说山谷里的景色呀.生答:有薄薄的烟淡淡的雾红梅花紫杜鹃师:真是些仔细的孩子!2、听范唱第二乐段师:山谷里原本静悄悄的,可是出现了一种声音打破了宁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呢?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的第二个部分.(播放课件)师:同学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啊?生答: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师:对,是地质队的叔叔的小铁锤发出了“叮” “咚”的声音。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认识声音的响度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表现形式。

2. 声音的响度在音乐中的应用。

3. 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学会运用声音的响度来表现音乐。

2.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响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对比的练习,如:大声唱、小声唱、渐强渐弱等。

3.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具有明显声音强弱对比的音乐作品,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模仿和欣赏。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声音强弱的认识和感受,总结声音强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并能运用声音的响度来表现音乐。

2. 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表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练习和总结反思,了解学生对声音强弱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材料:包括不同强弱对比的音乐作品、自然声音等。

2. 教学图片或卡片:用于展示声音的强弱形象。

3. 教学用具:如小鼓、铃铛等,用于实地演示声音的强弱。

4.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响度对音乐的影响。

2.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练习声音的强弱表现,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 欣赏法: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声音强弱对比的美妙。

4.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步骤: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或卡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响度。

第三单元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

第三单元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

第三单元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时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教学设计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3. 通过唱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2. 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教学3. 唱歌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进行歌唱。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唱歌过程中正确表现声音的强弱。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3. 教学资料:歌曲、乐谱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明显声音强弱对比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关注。

2. 讲解: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示范:教师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学生模仿。

4. 练习:学生进行歌唱练习,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5.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唱歌实践活动,相互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学生模仿。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强弱,提高歌唱能力。

4. 采用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唱歌实践活动,相互评价,教师指导。

七、教学步骤: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 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 唱歌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练习,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4. 学生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唱歌展示,教师点评。

5.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歌唱表现,评价其歌唱能力的提升。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并知道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气球、小塑料球、音叉、鼓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响度。

2.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并用自己的耳朵判断声音的强弱。

(2)让学生用气球和小塑料球进行实验,观察气球爆炸时声音的强弱,以及小塑料球撞击气球时声音的强弱变化。

(3)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的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强弱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2. 思考题: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关系的探究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强弱的概念。

八、教学拓展:1.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声音强弱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电影院或录音棚,了解声音强弱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并知道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声音强弱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声音响度的量化表达。

声音传播过程中响度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强弱的变化。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声源(如音箱、手机等)、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声音计等)。

2. 教学资源:声音强弱的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强弱: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幅度下声音的强弱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3. 影响声音强弱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实验,探究声音强弱受哪些因素影响,如距离声源的远近、介质的种类等。

4. 声音强弱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音量、降低噪音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反思声音强弱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强弱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验和问题解答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强弱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声音强弱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声音强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八、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声音强弱在音频制作和音乐演奏中的应用。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音乐上册14声音的强弱(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音乐上册14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学内容1、活动: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2、在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动物的声音进行对比,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 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节奏与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3、运用拍节奏、演唱歌曲、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难点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又到了森林一年一度的演唱会,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来一起参加森林音乐会。

二、活动探究探索声音活动1、都有那些小动物参加了演唱会?分组进行展示不同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感知。

2、师:在音乐当中我们把大声的叫做“强”,他是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p”来表示“弱”。

3、在音乐作品中“f”、“p”的重要性。

4、师出示大鼓和拨浪鼓,分辨他们的声音强弱,哪个聪明的小朋友,告诉老师,谁的声音强?谁的声音弱?三、巩固提高1、有一首关于鼓的儿歌,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有几种鼓?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视频,加深对乐曲歌词及旋律的记忆。

2、对 x x| 和 xx x|节奏进行练习。

并通过鼓声大小进行强弱训练。

3、跟歌曲范唱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4、让学生自己在歌曲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并能自己演唱。

5、让学生加上动作来完成歌曲中的强弱四、编创1、你能模仿大鼓和小鼓的演奏动作吗?请跟随歌曲伴奏边演唱边按节拍做动作。

2、动手制作小乐器,为歌曲《大鼓和小鼓》伴奏。

3、寻找生活中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第一篇:《声音的强弱》教案《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

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

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

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

“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

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

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

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

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

汇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

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

活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七、板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鼓面音叉三角铁幅度大幅度小声音强声音弱振动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3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3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答卷时间40分钟,全卷100分)一、填空。

(每空 2分,共36分)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2.人们计量声音强弱时常用分贝作为单位。

正常交谈的声音在( )分贝,汽车行驶时的声音约( )分贝,飞机起飞时的声音达( )分贝。

3.同类物体的( )、( )、( )的差异,影响着物体发出( )不同的声音。

4.声音能在()传播,也能在()、()传播。

5.人们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噪声的影响,例如工地里的( )、马路上的汽车声。

这些( )、( )的声音会妨碍人们( )、( )和工作。

6.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或者( ),或者有( )等,都可能使我们的听力受到损害。

二、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18分)1.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A.耳朵的错觉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C.锣声振动了耳朵2.鼓面振动幅度越大时,豆子就跳得越()。

A.高B.低3.下列声音较低的是()。

A.鞭炮声B.汽车鸣笛C.敲打键盘声4.下列属于噪音的是()。

A.优美的音乐声B.马路边的叫卖声C.打字的声音5.下列不能减弱噪音的是()A.戴耳塞B.高音喇叭对着居民区C.做隔音板防止声音扩大6.物体粗短发出的声音就()。

A.高B. 低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1.吉他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而产生的。

()2.一般来说,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没关系。

()3.长短不同的琴弦,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4.当我们把听诊器的软管夹紧时是听不到声音的。

()5.上课时,小明与小红在交谈,这不是噪音。

()6.水中能够使声音传播。

()7.在太空,舱内外的宇航员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话。

()8.我们利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可以设计制作一个小排箫。

()四、连线(声音下物体中的传播)(8分)气体铁块太空中石油不能传播能传播五、实验:震动产生声音的(10分)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简答题。

(12分)1.说一说,听诊器传播声音的秘密?(6分)2.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6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调研卷参考答案一、填空1. 振动2. 40-60 85 1303. 长短厚薄大小高低4. 空气气体液体5. 机器声嘈杂刺耳休息学习6. 不正确使用耳机不良的用耳卫生习惯二、选择题1.B2. A3. C4.B5.B6.B三、判断题1. √2. ×3.√4. √5.×6. √7. √8. √四、连线气体铁块太空中石油不能传播能传播五、实验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简答题。

1. 听诊器是靠连接的胶管来传递声音的。

2. 用手按住鼓面、锣面,小提琴的琴弦,可以使正在发出的声音停止。

因为这样能使正在振动的物体停止振动,从而使声音停止。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

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