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剂——附子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附子汤附子汤是一味中药方剂,是由中药附子为主要药材配制而成的。

附子是以干燥炮制的光亮的附子毒物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散寒、祛风、解毒等功效。

附子汤由此而得名。

附子汤是古代医药经典《伤寒论》中的一味方剂,是用于治疗寒证的重要药方。

2.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附子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其功效如下:2.1 温阳散寒附子汤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因寒邪侵袭而导致的各种寒证。

例如,寒痹、寒疝、寒厥等病症都可以采用附子汤进行治疗。

2.2 祛风除湿附子汤还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因风湿湿邪侵袭而导致的各类湿证。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都可以采用附子汤治疗。

2.3 解毒破积附子汤还具有解毒破积的作用,适用于中毒和内有瘀血的病症。

例如,中毒性痢疾、破伤风、蛇咬伤等病症可以通过使用附子汤进行治疗。

3. 附子汤的配伍药材和用法用量附子汤的配伍药材和用法用量如下:•附子:用附子3-6克,炮制后研磨成末。

1.方剂中的附子必须是炮制后的附子,炮制过程能够降低毒性,提高药效。

2.一般情况下,用量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甘草:用甘草3-6克,研磨成末。

1.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辅助药材,能够调和药性,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2.用量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生姜:用生姜6-12克,切片。

1.生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加强附子汤的功效。

2.切片用于方便药效释放。

•大枣:用大枣6-12枚,去核。

1.大枣作为补益心脾的辅助药材,能够增强附子汤的效果。

2.去核是为了方便服用。

以上是传统的附子汤配伍药材和用法用量,具体的配伍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4. 注意事项在使用附子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附子具有较强的毒性,使用时必须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不可过量使用。

•附子汤适用于治疗寒证,对于热证不宜使用。

如果病情有热证状况,应及时停用。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者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附子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附子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附子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组成附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药材组成:1.附子:附子是附子汤的主要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在附子汤中起到温阳散寒、活络祛风的作用。

2.干姜:干姜是一味辛温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附子汤中起到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

3.茯苓:茯苓是一味甘淡的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的功效。

在附子汤中起到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的作用。

4.桂枝:桂枝是一味辛甘的药材,具有发散风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附子汤中起到发散风寒、温经止痛的作用。

5.生姜:生姜是一味辛温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功效。

在附子汤中起到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作用。

功能主治附子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寒凝气血:附子汤以附子为主要药材,可以温阳散寒,有效改善寒凝气血的症状。

寒凝气血可能引起痛经、胃痛、寒疝等症状,附子汤可以通过温阳的作用缓解这些症状。

2.风寒痛痹:附子汤中的桂枝和生姜具有发散风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风寒引起的痛痹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痛等。

3.寒疝腹痛:附子汤可以调和脾胃,温暖腹部,从而缓解寒疝引起的腹痛症状。

4.中焦寒凝:附子汤中的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改善中焦寒凝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5.失眠多梦:附子汤中的干姜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失眠多梦的症状。

总的来说,附子汤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能,适用于寒凝气血、风寒痛痹、寒疝腹痛、中焦寒凝以及失眠多梦等症状和疾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使用附子汤前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遵循专业医嘱。

温阳散寒的代表方剂--附子汤

温阳散寒的代表方剂--附子汤

温阳散寒的代表方剂--附子汤“少阴病”就是指有“身体疼痛,背恶寒,脉沉,手足寒”这些表现的疾病。

在《伤寒论》少阴病篇有一个方附子汤,是真武汤变出来的,它的效果有点像灸关元,张仲景说:附子汤跟灸关元二择一。

人觉得背上发冷,因为灸了关元,命门火够了阳气上来,背就不会冷了。

治疗背上发冷的附子汤,另外有一个主证是身体疼痛,脉是沉的,身疼痛,加手脚冰冷。

这症状是附子汤,而不是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麻黄汤的身疼痛:所以如果是麻黄汤的身疼痛,是因为寒气钻进来,中国人说不通则痛,有寒气钻进来了,所以气血运行不动,就痛了。

附子汤的身疼痛:如果是附子汤,就是身体这里那里都很冷,所以全身都疼痛。

这些大家在用药上要区别。

桂枝新加汤或附子汤都是很有机会用在女人月经时不舒服的方子,比如说月经来的时候,如果身疼痛。

脉沉迟者,是很容易用桂枝新加汤的。

月经来的时候,是容易手脚冰冷、身疼痛、脉沉迟者的,就用附子汤。

当然,也有人月经来时,嘴唇干燥,手心发热,是温经汤桂枝新加汤跟附子汤的辨证点只相差手脚冰冷,这两个方剂,常常产后或月经后会用到。

附子汤由炮附子、芍药、茯苓、白术、人参五味药组成,为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剂,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它的加减。

1、背恶寒我们以此方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常可获效。

临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者加黄芪,重用参附;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脉沉,手足寒我们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现象),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症者。

在治疗雷诺氏现象时加水蛭、蜈蚣、全蝎等;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等;年老体弱者酌加当归、黄芪;肢寒甚者加细辛、桂枝。

3、骨节痛我们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疼痛,属阳虚寒胜者。

湿重者加苡仁,重用白术30~60克;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加黄芪、乳香、没药等益气化瘀之品。

附子汤方

附子汤方

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一、汤方【方剂组成】(炮)6克,9克,6克,12克,芍药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并解痹痛。

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汤主之。

按:《》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

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汤加味;制附片10克,10克,10克,10克,12克,6克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二、真武汤方【方剂组成】、芍药、各9克,9克,炮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汤去而加,故治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之附子汤妙义。

伤寒论之附子汤妙义。

伤寒论之附子汤妙义。

附子汤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组成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白芍。

谈此方,就必须要讲解白术,白术这个药重用至4两,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湿重,大剂量则燥土建中,运化而行,分清别浊,使土能制水,停滞于肌肉筋骨之寒湿可化,胃肠之浊缓转而出。

关键要点是在少阴,还用了人参、白芍,可知这个人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主要就是手足寒与恶寒,这个人必然有阴虚表现,这个阴虚不是阴虚火旺的阴虚,而是津血亏虚,从身体与骨节的疼痛我们可以判断得出,或者有丢失津液的表现。

仍然用了茯苓来去利水,改善体内水液循环,去除停滞之水,要么这个人有小便不利,要么就是有水滞,要么就是体内水湿过多,单靠自己本身利出来是不够的,得加一把劲。

其实我还认为此药与白芍是天生的一对,茯苓导利水湿,白芍养血通脉,达到养血利水之效。

最后小谈一下附子,附子主要是温肾,补阳,使金生丽水之机更旺,然附子与白术配伍之理,是仲景治风寒湿痹之心诀。

但凡仲景用白术去治疗这类病,白术都是4两去用的,用少了就不是这个意思了,切记。

配伍要点,此方之妙大概有以下:附子、人参,附子白术茯苓,附子、白芍,白芍、茯苓,茯苓、白术,白术、人参,人参、白芍。

若能明白此些药对之至理,何愁不能妙用施治。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少阴六1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汤,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1 少阴病,肾脏寒,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脾胃虚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温少阴之寒,白术培土建脾,人参升肝脾之郁陷,通少阴脉微之欲绝,茯苓泻水以降气逆,芍药行血疏木以升陷。

水暖土燥,木气行阳气通。

2 少阴经,肾脏也,以寒水而化君火为温也,水暖阳藏,则少阴不病。

病者,阳气失藏,阴寒凝滞,水寒冰冻也。

寒性收缩,水旺克土,则见诸阴盛之象。

3 少阴主藏,主一身之阳气,三焦之火,即为肾中之原气,肾气虚则三焦之火虚,肾阳败,则三焦之气乱,中气也乱。

肾中之阳,即为火神派理论,一点真阳也。

太阳伤寒,表实麻黄症,骨节疼痛,此为伤外寒。

本条骨节疼,是伤内寒。

外寒则浮,内寒则沉。

伤内外之寒,皆有骨节疼痛。

伤内外之寒,而见六气之偏,故仲圣经典,名《伤寒论》也。

少阴七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一二日中,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以温外寒,附子汤以温内寒也。

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而非燥热,互观自明。

1 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纯是湿寒,故急温之。

口燥咽干者,是少阴病,燥土克水,大承气汤证,故急下之。

2 临床之经验,背恶寒,应灸大椎七壮,四肢冷则灸关元。

以大椎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属督脉之主穴。

督脉者督一身之阳,灸大椎背可立温,膈俞亦可。

按背恶寒证太阳表证有,而阳明病人参白虎汤亦有。

其鉴别的方法;太阳病的恶寒,其恶寒时身即灼热,而脉象必浮,阳明病背恶寒不但脉滑身热,而其舌质,必红燥少津,大便燥,小便赤,而少阴病之背恶寒,每伴有厥逆,便请稀或下利,舌质胖嫩脉象微细,细心体察,脉证是退然不同的。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以干姜附子汤为方名者以历史顺序而言,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最早,其方药组成为干姜、生附,全方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将脱。

《千金方》中的同名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桂心、麻黄、川芎。

对比方药组成,可见其方乃仲景方加桂心、麻黄、川芎而成,增强了解表之力,用于治疗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斜。

《伤寒全生集》中的干姜附子汤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在仲景方中加入了参、术、草,加强了健运中焦之功效,全方温中健脾,大有仲景建中之义,本方用于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干姜附子汤,史上同名的方剂本文暂未做完全统计,可能远不止于此,但无论是从方剂的流传广度还是临床功效,较为大多数业界人士所公认的仍然首推仲景之方,且不难看出,后世之方或多或少对仲景之方有一些借鉴。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难》,集伊尹《汤液经法》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于《伤寒论》第61条提到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法伤里阳,发汗伤表阳,内外俱虚,昼日阳气用事,虚弱之阳得阳气之助虚阳外浮,烦躁不得眠;夜晚阴气用事,虚损之阳不敌强阴,反而安静。

不呕不渴,是无里证,阳虚气不上冲故不呕,阳虚不用水,故不渴。

脉沉微是阳气将脱之脉,阳虚则寒,故身无大热。

通读条文不难看出,此证实乃坏病。

因为医者辨证不明,失治误治导致阳气将脱,不急以回阳救逆,恐阳气去而不返。

故清代医家王子接在其《绛血园古方选注》论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

诚如清·吕震名在《伤寒寻源》中说:“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出自《千金》卷十五。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
名称:附子汤
组成:龙骨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干姜1两,黄连1两,石榴皮1具(大者),阿胶2两,附子1枚,黄芩半两,粳米3合。

出处:《千金》卷十五。

主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暴痢势剧,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热烁津枯,不独下多亡阴,而真阳亦已告匮,故于驻车丸中除去当归之行血,掺入芍药辅阿胶以滋耗竭之真阴,附子助干姜以扶伤残之虚阳,黄芩佐黄连以屏宿蕴之余火,甘草、粳米缓清脾胃之虚热,龙骨、橘皮急收二肠之滑脱也。

下面备用药材图片因处理工艺不一样图片可能与实材有一定差异:仅供参考。

六、附子汤

六、附子汤

(七,初诊日期1962年7月。下肢缓 纵不随,不能起床,已有年余,久服四妙、虎潜之类方 药无效。今上肢又渐露软弱无力之象,小便有时失禁而 不能自止,大便二三日一行而无所苦,舌淡,脉虚,拟 温补肾阳,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法。处方用:
附子汤加酥炙虎骨、制龟板、鹿角霜、大云、炒杜 仲、蒸牛膝、桑寄生,并加大活络丹吞服。
(六)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医案
舌淡苔白多津,脉沉迟无力,脉率60次/分。 证属脱疽,为寒凝气滞,络脉不通所致。治宜温 阳益气,活血通络。处方: 炮附片、党参、茯苓、黄芪各30克,白芍、桂 枝各15克,白术18克,细辛10克。 服药3剂,疼痛减轻,夜能入睡3-5个小时。上 方加当归30克,再服20剂后,伤口缩小,双脚 黑色渐退。继服32剂,伤口愈合,静止痛消失 ,腘动脉搏动已能触及。
服药三月,小便失禁已止,肢体稍感有力,但仍卧 床不起。续与前方,每服并吞龙马自来丹分许(油炸马钱 子、地龙),并嘱其配合针灸、按摩治疗口至次年七月来 诊,己能扶杖而行。( 李培生医案)
(七)痿证案
医案
按语:肝主筋,肾主骨,阳气虚衰而 不能温煦,阴液亏乏而不能濡养,阴阳俱 虚,筋骨失荣,可导致肢体弛纵不收之痿 证。由附子汤加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品 ,可以治疗本证。
(六)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医案
按语:本案脱疽乃因阳虚寒湿内侵, 经脉不通所致,用附子汤以温阳逐寒祛湿 ,谨慎调理,庶病可愈。据唐氏经验:临 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病及 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证者。雷诺氏病加 水蛭、蜈蚣、全蝎;栓塞性病变加水蛭、 桃仁、红花;年老体弱酌加当归、黄芪;肢 寒甚加细辛、桂枝。
六、附子汤
主讲:陈建
方药煎服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摘要:《伤寒论》中的附子汤临床疗效明显,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治疗当中,特别是骨关节疾病应用最多[1]。

本文笔者综合概述附子汤条文的解析及收集整理目前关于此方临床应用,浅谈对附子汤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附子汤条文临床应用1.条文《伤寒论》中关于附子汤的条文,分别是以下两条:“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方具有温补元阳、祛除寒湿、通脉止痛之功,主要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

患者阳气虚弱,口中和而无口渴、口苦等里热表现,因督脉总一身之阳气,循经于背部,少阴真阳不足,不能充达周身,故而出现背恶寒、手足寒冷。

寒湿之邪浸滞于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而骨节痛。

[2]方义解析《景岳全书》中:“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此方以附子重用为君药,散阴寒之邪气;配以人参,温壮元阳;白术、茯苓健运脾土,祛除湿浊,增附子之功;佐以芍药益阴和营,制约附子温燥而护阴,又通血脉、止痛。

此方为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而来。

将其鉴别开来。

真武汤为少阴阳虚水泛,水气不化,三焦表里俱受邪,重在治水饮泛滥。

而附子汤则是主要以少阴阳气虚弱,寒湿邪气袭于肌肉,留滞于筋肉骨节,重在温阳散寒。

此外,两者身体疼痛的区别:真武汤“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水饮邪气浸淫肢体,不通则痛;附子汤“骨节痛”则除不通则痛之病机外,仍有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筋骨肌肉所致的不荣则痛。

[2]2.现代应用附子汤随着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关于此方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同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2]3.1 骨关节疾病治疗李睿明[3]等经过研究表明,附子汤具有镇痛、抗炎效果。

附子汤的哲学基础和临床效验

附子汤的哲学基础和临床效验

附子汤的哲学基础和临床效验1. 附子汤的哲学基础附子汤是中药方剂中著名的传统汤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期的《伤寒杂病论》。

从哲学角度来看,附子汤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中医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病因病机观点。

1.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生相克而成。

在人体中,也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分别称为阴性和阳性。

阴性主要表现为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内质湿润等特点,而阳性则表现为坚实、粗糙、干燥等特点。

在附子汤中,此理论可以体现为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的性味分布。

附子、干姜都是温热的阳性药物,而人参、甘草等则是温燥而又不极端的药物,这种搭配使得药物能够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因病机观点中医经典中的病因病机学说指的是人体内部失衡的病因和疾病发生的机理。

在附子汤里,这种理论体现在了药物的用法上。

附子汤是用于治疗伤寒类疾病的方剂,伤寒是指由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疾病。

从病因学上看,这种疾病是由于感受到的寒邪入侵人体导致。

从病机学上看,这种病是由于脾胃失和,阴阳失调等内在因素导致。

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就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制定的。

方剂中的附子和干姜可以温中散寒,达到祛寒的作用。

人参、甘草等能补气养阴,恢复人体的正常机能。

总的来说,附子汤所体现出的阴阳五行和病机病因的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附子汤的临床效验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后,附子汤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并广受认可的中药方剂。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显著的临床效验,接下来将分别从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功效。

2.1 疗效2.1.1 治疗伤寒类疾病附子汤最常用于治疗伤寒类的疾病,如寒热不往、寒热夹杂汗出、胸满胁痛等。

此外,附子汤还能够有效缓解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2.1.2 发汗解毒附子汤所使用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发汗作用,这能够促进身体排泄有害物质,加速疗效。

因此,附子汤在解毒、化瘀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功能主治附子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温补杨气:附子汤是一种温补剂,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一些阳气不足的症状,附子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驱寒散寒: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使体内的寒湿被驱散,达到驱寒散寒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些由于寒湿引起的疾病,附子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3.消肿止痛:附子汤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肿痛常常是由于体内阴寒湿气凝结而引起的,附子汤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使阴寒湿气得到驱散,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4.补益心脾:附子汤对于心脾不足的症状也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心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心脾功能不足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附子汤能够通过温补的作用,起到调理心脾的效果。

主治附子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寒性的症状,如畏寒、肢体冰冷等。

附子汤通过温补人体的阳气,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2.寒湿病证:寒湿病证是由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身体沉重等症状。

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对于寒湿病证有明显的效果。

3.气滞症状:气滞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腹胀满、乳房胀痛等。

附子汤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的症状。

4.阳虚心脾两虚症状:这种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等。

附子汤能够温补心脾,对于这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汤属于温热剂,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其功能主治与主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附子两枚(9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附子汤: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茯苓45克,人参30克,生白术60克,生白芍45克。

5味。

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背恶寒,足冷。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1.膝骨关节炎: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附子汤内服,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口服。

2周后对纳入本研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功能、综合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评估。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而在临床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年第10期)2.慢性心力衰竭: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两组均常规使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附子汤,疗程为1个月。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血浆NT - pro-BNP。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2.5%,(《陕西中医》2009年第6期)【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

以附子温阳散寒、化湿止痛为主,重用白术化温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

临床应用以寒湿痹痛、兼有艮寒肢冷、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同用;如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痹痛日久、血行留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天南星、白附子。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汤加芍药甘草汤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Ⅰ相及Ⅱ相疼痛,能显著降低冰醋酸疼痛模型小鼠血清中和脊髓中的NO、PGE2的含量,增加SOD的活性。

金匮方歌——附子汤

金匮方歌——附子汤

金匮方歌——附子汤
附子汤
四末失温背甚寒,阳衰太少此方观。

寒着全身筋骨痛,附子须将两只餐。

利水云苓平土术,养阴芍药痛当安。

人参一味生元气,湿聚寒凝一剂宽。

【伤寒】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匮】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附子汤是什么

附子汤是什么

附子汤是什么附子汤正确配方是什么附子汤正确配方是附子、人参、茯苓、芍药、白术。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功能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治少阴病(外感病邪侵入少阴刘丽波 | 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现代配方是多少克附子汤现代配方为炮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

附子汤是一种中医方剂,根据《伤寒论》记载主要由刘丽波 | 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原方是什么附子汤的原方包括5种中药,包括: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但现在临床用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有温经散寒(温补经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辨证要点附子汤主要以背恶寒(怕冷)、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为辨证要点。

附子汤,具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之功效李晓林 | 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三甲附子汤组成是什么附子汤组成为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附子汤由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方中炮附子回阳救逆(通过温补阳张东 | 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附子汤具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的功效。

用于治疗少阴病(外感病邪侵入少阴经引起的病症)。

附子汤由附子、鲁喦 | 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三甲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及配方是什么附子汤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助阳化湿的功效,有治疗肢冷、身体痛的作用。

配方组成是附子、人参、茯苓、白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为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朱颖 | 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正确配方附子汤根据出处不同,所含药物也不相同,《伤寒论》中的附子汤含有附子、茯苓、人参等中药。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研究(可编辑)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研究(可编辑)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研究葺白中遽室内硕士学位论文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申请人姓名吐堂查 ..学科、专业虫医蜂废基础申请学位类型堂苤型堂僮指导教师. .廷隆隘ⅢⅢⅢ,四垤僦撕蝴均黼坫 \川Ⅲ?、四”¨州Ⅲ?■云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无抄袭及编造行为。

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并致谢。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并由本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云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云南中医学院有权保留使用本人学位论文,同意学院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云南中医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

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日期:查兰年?』乌?堕日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盎日期:擞?』月?坚日学位论文导师签名:溢蜱本人及导师同意将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社’’进行电子和网络出版,并编入系列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学位论文作者躲避吼坦年』月堡日学位论文导师签名:亟垫堑奎日期:竺年?三月?生日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言??..第一部分孙思邈生平和《千金方》简介??...孙思邈生平介绍?.《千金方》的内容概要?。

.《千金方》的学术成就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一第三部分统计与分析.《千金方》附子内服方药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统计和分析??..《千金方》附子外用方药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统计和分析?.《千金方》附子内服方与外用方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的对比分析??..《千金方》中关于《伤寒论》《金匮要略》附子方药的统计和分析第四部分讨论与分析?第五部分结论,。

伤寒论方剂——甘草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剂——甘草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剂——甘草附子汤——阴阳解析甘草附子汤——阴阳解析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解析:阳性药:白术、桂枝、附子平性药:甘草阴性药:无君药:附子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有表寒。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发汗解表;白术,健脾利水;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素有寒湿,外感风寒者。

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比较:甘草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素有寒湿,外感风寒者。

千金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桂枝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白术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

千金》卷七:附子汤

千金》卷七:附子汤

千金》卷七:附子汤
千金》卷七:附子汤
7.1 处方
附子3枚,芍药3两,桂心3两,甘草3两,茯苓3两,人参3两,白术4两。

7.2 功能主治
风湿寒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缓纵。

7.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7.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南阳太阳例中,甘草附子汤本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千金》借治湿痹缓风,可谓当矣。

又恐辛温太过,津随汗泄,更合少阴例中附子汤,取人参固气,芍药敛津,茯苓渗湿,并助桂、附之雄,庶无风去湿不去、虚风复入之患矣。

7.5 摘录
《千金》卷七。

善用附子——治阴热,阳热,阴寒,阳寒之秘法

善用附子——治阴热,阳热,阴寒,阳寒之秘法

善用附子——治阴热,阳热,阴寒,阳寒之秘法
节选自《本草新编》,陈士铎,师从傅青主,傅青主,道医也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阳中之阳,有大毒

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
秘法:
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位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于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

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喝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
秘法:
一片附子,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

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

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则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至身青袋缩,其舌必滑
秘法:
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煎服

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一身,以致风寒侵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能知味,身虽热但神思清楚,脉必细微,气必怯,此阳气不足,邪在中也,其舌虽干而必滑
秘法:
理中汤加附子一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汤——阴阳解析
千金:
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附子汤方:
附子三枚茯苓人参甘草桂枝芍药(各三两)白术四两
解析:
阳性药:白术、桂枝、附子
平性药:茯苓、人参、甘草
阴性药:芍药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
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白芍: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补火助阳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有表寒。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发汗解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人参、甘草,补气生津;芍药,制约附子。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比较:
甘草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素有寒湿,外感风寒者。

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桂枝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白术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