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质及相间传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对流传质及相间传质理论
§4.1 边界层 §4.2 相间传质理论
对流传质:当运动着的流体与壁面之间或两个有限 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发生传质时,我们就把这种 传质过程称为对流传质(convection mass transfer)。
对流传质是由于体系中化学位差和流体流动所引起 的原子、分子或流体微元的运动,它不仅包括分 子扩散,还包括由于对流引起的物质传输。
在冶金过程中,气——液反应、液——液反应等异相反应 相当多,前者如铜锍的吹炼、钢液的脱碳;后者如钢中锰、 硅的氧化等钢渣反应。
虽然经典的双膜理论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在两流体间反应 过程动力学研究中,界面两侧有双重传质阻力的概念至今 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0
4.2.3 渗透理论
1935年黑比(Higbie)提出溶质渗透理论该理论认为两
相间的传质是靠着流体的体积元短暂地、重复地与
界面相接触而实现的。
1)假设
① 流体流动由微元的
C0 C
运动引起,微元短
暂、重复的与界面
C0
接触; ② 微元的寿命很短,
流体1
流体2
组分在微元中的渗
Cs
C0
C
透深度有限,即微
元与界面间的传质
C0
作为一维半无穷大
y
的非稳态传质,可用
菲可第二定律进行描述。
11
薄膜理论的缺点:
存在有一确定厚度的滞留膜的假设。但在等效边界层内仍有 液体的流动,因此不能认为在等效边界层内只存在分子扩 散,而同时存在着紊流传质和分子传质。
5
例1. 用旋转坩埚做高炉渣(39.0%CaO,40.0%SiO2,12.6%Al2O3,8.4%MgO)对铁 液做脱硫实验。熔渣脱硫反应(对碳饱和的铁液)为
浓度Ci(mol/m3)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为:
J kd (cs[O]) cb[O])
ci
(i)
Mi
1.12
104
[
(0.16%
0.05%) 16 103
7.1
103
)
]
5.48 102 mol /(m2 s)
16
e
DS kd
3.9 105 3.59 103
1.09 102 cm
7
4.2.2 双膜传质理论
提出:1924年由刘易斯(W.K.Lewis)和惠特曼(W.Whitman)。 适用:两个流体相界面两侧的传质。 基本假设: (1)在两个流动相(气体/液体、蒸汽/液体、液体/液体)的相界面两
侧,都有一个边界薄膜(气膜、液膜)。物质从一个相进入另一个相 的传质阻力集中在界面两侧膜内。 (2)在界面上,物质的交换处于动态平衡。 (3)在每相的区域内,被传输的组元的物质流密度(J),对液体来说 与该组元在液体内和界面处的浓度差(Cl-Ci)成正比;对于气体来说, 与该组元在气体界面处及气体体内分压差(pi-pg)成正比。 (4)对流体1-流体2组成的体系中,两个薄膜中流体是静止不动的,不 受流体内流动状态的影响。各相中的传质是独立进行的,互不影响。
③ 设S为表面更新率,即单位时间内更新的表面积占界面上总面积的 比例。
2)结论
J DS (CS C0)
kc DS
出。
kc D 但仍不能提供 的值kc,因S未知。但某些特殊情况下S可求
14
例2 电炉氧化期脱碳反应产生CO气泡。钢液中 w[O]b=0.05%, 熔体表面和炉气接触处含氧达饱和 w[O]S=0.16%, 每秒每10cm2表面溢出一个气泡,气泡 直径为4cm。已知1600℃ D[O]=1×10-8m2/S,钢液密度 为7.1×103kg/m3。求钢液中氧的传递系数及氧传递 的扩散流密度。
1
N A k ACA
N A —质量通量
k A —对流传质系数
CA —被传递物质在界面与流体内部的浓度差值
§4.1 边界层
速度边界层:
高雷诺数时,流体摩擦效应被局限于靠近物体边界的一薄层中,该层称为 速度边界层。其厚度δ被规定为由界面上的速度为零到达流速为流体速度的 99%的表面的距离。δ与流速、几何形状有关。
8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 的,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 同时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 现如下:
•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S] + (O2-) + [C] = (S2-) + CO
实验温度为1500℃,坩埚旋转速度为10.5rad/s(使反应体系处于对流状态下)。 铁液的初始含硫量[%S]0=0.80%。在脱硫过程中测得的含硫量与时间的关系为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S](%) 0.80 0.263 0.113 0.065 0.044 0.023
2
D te
(CS
C0 )
D
kc 2 te

kc D
在很多情况下合乎实际, te(平均寿命)但很难知道,故不能

k
预估。
c
13
4.2.4 表面更新理论
1) 假设
① 微元与界面接触时间为0~∞,服从统计分布规律
② 设Ф为微元在界面上寿命分布函数,
0 t dt 1
定义:寿命为t的微元 面积占微元总面积的分数,单位: sec1
J
1 S
dG dt
V S
dC dt
Ds e
(C
Ci )
dC dt
S V
Ds e
(C
Ci )
6
由于高温化学反应速率很快,可以认为反应在界面达到了平衡,即 界面浓度Ci等于平衡浓度Ce,故:
dC dt
S V
DS e
(C
Ce )
S hS
kd (C
Ce )
kd h
(C
Ce )
分离变量积分上式,并以质量百分浓度表示,得到:
15
解:氧化期钢液脱氧反应为:
(FeO)=[Fe] + [O]
[C] + [O]=CO(g)
每个气泡的截面积为
r2 12.5cm2
表面更新的分数为12.5/(10×1)=1.25s-1
应用表面更新理论,传质系数为: kd DS 108 1.25 1.12 104m / s 氧传递的扩散流密度计算如下
log [%S]0 [%S]e kd t

f
(%
S
)
log
[% S ]0 [% S ]
[[%%,SS]]并ee 以f(%S)对t作图,得[到%S一] 条[%直S线]e 。2直.0线30h的斜
率为6.67×10-4,即
kd 6.67 104
2.030h
故传质系数和有效边界层厚度分别为:
源自文库
Kd=6.67×10-4×2.303×2.34=3.59×10-3cm/s
3
C A
x
§4.2 相间传质理论
4.2.1 薄膜理论
把对流传质的阻力归结与在界面上所形成的流体薄膜对传质的阻力。
(
C A y
)
y0
C0 Cs
C
JA
DA
C A y
C0
DA
(Cs
C0 )
kC
C Cs C0

k DA
Cs
0
eff
y
4
薄膜理论的基本特征:
假设存在着一个区域,在该区域中稳态分子扩散是传质的机 理,JA与扩散系数D的一次方成正比,并且kc=D/δ。
浓度边界层(扩散边界层):
被传递物质的浓度由界面变化到为流体内部浓度的99%时的厚度称为扩 散边界层厚度(δC)。
δC 集中了浓度差CA0-CA∞(阻力)
2
有效边界层厚度 eff
由于在浓度边界层内浓度急剧变化,且这种变化非线性,故不为常数, 在数学上难以处理,但在十分接近界面处,浓度分布为直线。
硫在铁液内的扩散系数Ds=2.9×10-5cm/s,渣铁界面上平衡含硫量[%S]e=0.013%,坩 埚内铁液高度h=2.34cm。试计算硫在铁液中的传质系数及有效边界层厚度。
解:设坩埚面积为S,坩埚内铁液的体积为V,在任意时刻t铁液中的含硫量为C,界 面上的含硫量为Ci,则根据对流传质速率公式,有
(
C A x
)
x0
C A C A0 eff
JA
D(
C A x
)
x0
D C A C A0 eff
D eff
(C A
CA0 ) kC
k f (v, , , d)
v —运动粘度 —密度
C
CA0 eff
—流体粘度 d —容器特征尺寸
对流传质→边界层内扩散传质
任一体系的对流传质可以简化为边界层内扩散传质来考虑。
若传质方向是由一个液相进入另一个气相,则各相传质的 物质流的密度J可以表示为: 液相: Jl=kl(ci-ci*) 气相: Jg=kg(pi-pi*) kl, kg——组元在液体、气体中的传质系数, ci, ci*——组元i在液体内、相界面的浓度, pi, pi*——组元i在气体内、相界面的分压。
2)列方程求解
方程
C A t
DAB2C A
初始条件:t=0,y≥0,C=C0
边界条件: 0 t te ,y=0,C=CS
y=∞,C=C0
( te —微元寿命)
求解得,在任意时刻 t 的扩散速度
J
D
t
(C s
C0 )
12
在 te时间内平均扩散速度
J 1 te
te 0
D t (Cs C0 )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