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重点1

合集下载

贝类学

贝类学
• 珍珠可制作珍贵装饰品。项链、耳环、佩
针等。
4.在农业上的应用
• 产量多的小型贝类,可用于作为家禽饲料、
水产养殖饵料或肥料。如寻氏肌蛤、鸭嘴 蛤、篮蛤、黑偏顶蛤等。田螺和河蚬可作 鳖的良好饵料。
5.装饰和观赏价值
• 很多贝类贝壳形状独特、富有光泽、花纹
绣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夜光蝾螺、 法螺、唐冠螺、鹦鹉螺、宝贝、马蹄螺、 竖琴螺、瓜螺、芋螺、细角螺、骨螺、鲍、 珍珠贝、扇贝等等。
肤的部分体壁延伸而成, 外套 膜由内、外表皮和结 缔组织及
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腹足纲的外套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 整内脏块,在内脏块和足的交接处周围环绕形成 领状。
3.头足纲的外套膜:外套膜肌肉特别发达,呈筒 状,包被整个内脏器官,仅露出头部,有闭锁器 相连接。
五.贝壳:由外套膜外侧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具有贝类养殖成功 的丰富经验。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 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均取得成功经验。
第一章贝类形态构造
• 第一节贝类外部形态 • 第二节贝类内部构造
B.贝类共同基本特征:
(1)多数种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纲 除外,多数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身体扭转而左右 不对称)。
2、医用
• 鲍的贝壳“石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宝贝的贝壳叫
“海巴”,能明目解毒;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 热、解毒、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 和收敛生肌等作用。乌贼的内壳叫“海螵蛸”,可治疗 外伤、癞病、止血、心脏病和胃病等。蜗牛可以治疗疟 疾、坏血病、肋膜炎、哮喘病、头痛等各种疾病。海兔 的卵群是消炎退热的良药。其他如蚶、牡蛎、文蛤青蛤 等贝壳,也是中药材。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 Conchology从拉丁文Concha而来,是贝壳。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膜五部分组成;
• 3、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齿舌和颚片; • 4、N系统包括N节,N索和围绕停产的N环; •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 6、间接发育的有担轮,面盘幼虫。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2 瓣鳃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二)
2
3 腹足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
2
4 瓣鳃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5 瓣鳃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6 腹足纲前鳃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后鳃亚纲、肺鳃亚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代表
贼墨学无止境(中国墨)。 – (五)工艺用途:珍珠装饰品,贝雕工艺。
贝类的经济价值(B)
• (一)有毒和传播疾病。许多贝类食后中
毒是因为其食有毒的双鞭藻。如节香螺、 骨螺、荔枝螺、盘鲍、芋螺口腔内毒腺。 有此淡水、陆生腹足类是人和家畜寄生虫 的中间宿主。如日吸(钉螺)。
• (二)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船蛆、
眼睛构造复杂;
• 足部特化8或10条腕及一个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介绍◆教学目标1.描述贝类的生活习性2.了解舟山常见贝类3.知道贝类的营养◆教学内容贝类是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科学分类上包含双壳纲(双壳贝)、大部份的腹足纲(螺)、多板纲(石鳖)和掘足纲(角贝)等。

海牛类、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虽然也属于软体动物,但外壳已退化,不被认为是贝类。

贝壳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

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

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

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

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

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

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贝类的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

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

贝类学试卷1

贝类学试卷1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1、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幼生三种。

2、双壳纲贝壳壳面结构主要包括铰合部、楯面、壳耳、放射助、小月面、生长线和韧带,内面结构主要包括外套窦、闭壳肌痕和外套痕。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和四孔型类型。

3、我国牡蛎增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或褐褶牡蛎)四种。

4、头足类的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主要有水管、漏斗基部、漏斗下掣肌构成。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1、外套膜:是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皱褶延伸形成的,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分泌贝壳、呼吸和保护作用。

(必须有)外观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鳃以及各种内脏器官。

2、颚片:是贝类特有的构造。

颚片通常位于口腔两侧,由外表皮加厚形成,几丁质,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用来切断食物。

3、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每一螺层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毛。

4、消化盲囊:贝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

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

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5、平衡囊:通常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为一个囊状构造,里面具有耳石或耳沙;囊壁是由带纤毛的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相互排列构成,并共同分泌液体充满整个囊腔。

当贝类运动时,囊里面的耳沙或耳石接触纤毛并刺激脑神经,从而协调运动。

6、原生壳和次生壳:贝类幼虫期由其壳腺分泌的几丁质半透明的壳称为原生壳,以后称为贝壳的壳顶部分;贝类生长时,由其外套膜生壳突起分泌的石灰质的壳称为次生壳。

7、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贝类学大题

贝类学大题

贝类学大题1.皱纹盘鲍的发生:早期发育阶段:2,4,8,16,32连续分裂的结果,分裂球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胚体进入原肠期,接着出现隆起,形成原口。

担轮幼虫期:出现纤毛环,顶毛,具有趋光性。

面盘幼虫期:眼点,足,厣相继出现,幼虫壳基本形成。

围口壳幼体:出现围口壳,面盘完全退化,厣和纤毛环小时,触角突起增多,眼柄出现。

上足分化为幼体。

稚鲍:出现第一个呼吸孔形成稚鲍,足部吸附力强。

2.贻贝的发生:受精:精子从植物极附近进入后,卵子表面微微举起一层薄膜,即受精膜,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

分裂:2,4,8,16,32,分裂球连续分裂,数目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

囊胚期:胚胎表面被有短小的纤毛,开始孵化游动。

原肠胚期:胚体内细胞逐渐分化成一管状原肠,发育为消化道。

担轮幼虫期:依次形成纤毛束,壳腺,口凹,消化道简单,趋光性不明显,机械作用强。

面盘幼虫:1.直线绞合幼虫胚体顶端呈椭圆盘状,形成面盘,消化道开始弯曲,肾组织正出现。

2.早期壳顶幼虫贝壳变成不对称,内部器官,足,鳃,眼点逐渐出现。

3.后期壳顶幼虫:生长线明显,足呈棒状,能自由伸缩。

匍匐幼虫:面盘退化,利用足丝附着基上匍匐生活。

变态:1.壳形的改变,略呈圆形的贝壳整个变为楔形;2面盘萎缩;3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前匍匐行动的次数增多,变态后足丝腺分泌出足丝,营固着生活。

3.影响性变的因素: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生蟹。

4.贝壳的生活型,其适应特性:潜居泥沙的贝类,随着埋栖的深浅,它们在体制上有以下特征:(1)潜居的种类要用足来挖掘泥沙,因此潜栖越深,它的足部就越发达;(2)深栖的种类,体形变长而扁,为了行动上的方便,它们的贝壳都比较薄而光滑。

(3)水管是随着潜栖生活而生,潜栖深则水管长,为了减少身体的活动和预防敌害以及摄食,它们的水管都具有伸缩性,并且当水管伸张时,出入水管的管口朝向也不同。

(4)为了保水和抗浊,生活在沙滩的瓣鳃类,两壳一般都能缩合,没有前后的开口。

贝类增养殖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贝类学重点

贝类学重点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01
1. 观察贝类的整体形态,记录其壳形、大 小、质地等特征。
03
02
步骤
04
2. 观察贝类的壳面,记录壳面纹路、颜色 、生长线等细节特征。
3. 观察贝类的肉体部分,记录其颜色、质 地、附着物等特征。
05
06
4. 测量贝类的壳长、壳高、壳厚等尺寸, 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度,避免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腐烂或变形。
支撑
呼吸
繁殖
贝类外壳可以保护内部 软体部分免受外界伤害。
外壳为贝类提供支撑, 使其能在水底或岩石上
稳定生活。
部分贝类通过外壳进行 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部分贝类将卵产在壳内, 保护幼虫直到孵化。
贝类软体部分的特征
01
02
03
04

用于移动和固定,不同种类的 贝类足的形态各异。
内脏
包括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 ,负责营养吸收和代谢。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护显微镜和放大镜,避免 造成损坏。
在记录数据时,确保准确无误,并按照实验要求 进行详细记录。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贝类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和测量,记录了不同贝类的壳形、壳色、壳纹等特征,以 及软体部位的特征,如肉色、触须长度等。
贝类生长情况
观察了贝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记录了壳长、壳高、体重 等生长参数。
资源利用与开发
贝类学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贝类资源,开发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应用,如食用、 药用、观赏等。
02
贝类外部形态概述
贝类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贝类的外部硬壳,保护内 部软体部分。

第1节扇贝的生物学(一)(精)

第1节扇贝的生物学(一)(精)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华贵栉孔扇贝
壳面呈淡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或具 枣红色云斑纹 壳高与壳长约略相等 放射肋巨大,约23条 同心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的 小鳞片 两肋间夹有3条细的放射 肋,肋间距小于肋宽 具足丝孔。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海湾扇贝
贝壳中等大小,壳表黄褐色 左右壳较凸,具有足丝孔,成体无足丝 壳表放射肋20条左右 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 生长纹较明显 中顶,前耳大,后耳小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虾夷扇贝
贝壳大型,壳高可超过20厘米,右壳较凸,黄白色 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 壳顶两侧前后具有同样大小的耳突起 右壳的前耳有浅的足丝孔 壳表有15-20条放射肋 右壳肋宽而低矮,肋间狭,左壳肋 较细,肋间较宽 有的有网目雕刻 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方有三角形的 内韧带 闭壳肌大,位于壳的中后部
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附着型贝类其附着位置不是 终生不变的,它可以切断旧足丝稍作移动,再重新分泌足丝附着 于新的附着基上。
在60年代前,我国扇贝的生产全部是采捕自然生长的。在 1968年开始人工养殖,特别是1973年以来,山东、辽宁、福建等 省对扇贝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等关键技术突破之后,扇 贝的养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前扇贝养殖已遍及全国沿海 各省市。 由于适合扇贝养殖的水域广阔,与对虾、滩涂贝类养殖水 面无矛盾,可养种类多,苗种来源容易,生产性能高,适应能力 强,养殖成本低,有群聚习性等,使扇贝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 途。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1 养殖扇贝的种类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1.1主要养殖种类
栉孔扇贝
贝壳—般紫色或淡褐色,间有黄褐色、杏 红色或灰白色; 壳高略大于壳长。前耳长度约为后耳的二 倍; 前耳腹面有一凹陷,形成一孔即为栉孔; 在孔的腹面右壳上端边缘生有 小形栉状齿6--10枚; 具足丝; 贝壳表面有放射肋,其中左壳表 面 主要放射肋约10条,具棘,右 壳主要放射肋较多。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 象拔蚌简介 • 象拔蚌的生物学特性 • 象拔蚌的生态环境 • 象拔蚌的采集与加工 • 象拔蚌的养殖与产业现状 • 象拔蚌的未来展望
01
象拔蚌பைடு நூலகம்介
起源与分布
起源
象拔蚌最初起源于北美洲沿海, 是世界上最大的钻孔贝类之一。
分布
目前,象拔蚌主要分布在北美洲 的太平洋沿岸,从加拿大的温哥 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海 域都有其踪迹。
象拔蚌通过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 可吸收的营养成分,再通过肠壁吸收 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部分的需要。
消化系统
象拔蚌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 肠和肛门等器官,用于摄取、消化和 吸收食物。
呼吸与排泄
呼吸方式
象拔蚌通过体表进行呼吸,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获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排泄方式
象拔蚌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将代谢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 定。
加工流程
01
02
03
04
清洗
将采集上来的象拔蚌进行初步 清洗,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

去壳
用专用工具去掉象拔蚌的外壳 ,取出里面的肉质部分。
切片与分级
根据市场需求,将象拔蚌肉切 成不同大小和厚度的片状,并
进行分级。
包装与储存
将切好的象拔蚌肉进行真空包 装,放入冷库中进行储存和保
鲜。
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
虫。
生长阶段
象拔蚌的生长阶段包括受精卵、浮 游幼虫、附着变态、成体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 营养需求。
生长速度
象拔蚌的生长速度受水温、食物供 应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 下生长较快。
食性与消化系统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名词解释: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贝类学

贝类学
• 1、食用 • 绝大多数贝类都可食用。如海产的鲍,香螺、红
螺、东风螺、玉螺、泥螺、獭蛤、蚶、牡蛎、贻 贝、扇贝、江珧、文蛤、蛤仔、蛏、砗磲、乌贼、 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蚌、蚬、蜗牛等。
• 贝类除鲜食外,还可干制或腌制,也可罐藏,
如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蛏干、 蛤干、乌贼干、枪乌贼干和各种贝类罐头。
• 蛤、牡蛎、鲍、海蜗牛、乌贼等提取物有抗病害物
质;硬壳蛤提取的蛤素,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杂色蛤仔 组织提取液,对肉瘤抑制率达30%;对肝癌的抑制率达 40%。珍珠及珍珠层粉可配制16种成药。
• 如六神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生肌散。
3、工业上的应用
• 贝类的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石灰
良好原料,如牡蛎、贻贝和锥螺等。淡水 蚌、大马蹄螺等是制造钮扣的原料。马蹄 螺、塔形马蹄螺的壳粉,可以混入油漆作 为喷漆的调和剂。大型贝类贝壳可用于制 作贝雕工艺品,如珍珠贝壳、砗磲贝壳等。
(3)肺: 肺螺类,外套腔特化为 血管网。如蜗牛,本鳃完全 消失,而在呼吸腔内形成一种肺室营呼吸作用。
3.头足纲的呼吸系统
(1)头足类只有2枚鳃, 鹦鹉贝 有4枚,鳃呈羽 状。
(2)鳃背侧由肌肉褶与外 套膜相连,鳃丝内有微 血管循环。 但鳃表面无 纤毛。
三、循环系统
开放式循环形式: 心脏、血管和血窦三部分组成。 如瓣鳃类,腹足类。
(2)食道:很长,膨大部分为嗉囊,暂存食 物。
(3)胃:球形或长圆形,胃壁肌肉发达,贲 门和幽门有1个附属螺旋盲囊。贮存 肝
脏分泌物。 (4)肠和肛门:肠较短,肛门部具侧瓣,1
个墨囊。 (5)唾液腺:扁的泡状体,开口于口腔内,
分泌消化酶,有的变为毒腺。 (6)肝脏或肝胰脏:输出管于胃中,胰脏分

贝类生物学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贝类学概论——精选推荐

贝类学概论——精选推荐

贝类学概论贝类学概论绪论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类3.5万种)贝类⽣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态学,⽣理学,发⽣学,分类学,遗传育种,苗种⽣产和增养殖基础⽣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2.健康⾷品与改善⼈民⽣活的作⽤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的社会效益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我国海洋⾯积为483万平⽅公⾥。

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北起鸭绿江南⾄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

海域内,⼤⼩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总长32000多公⾥浅海滩涂⾯积在⽔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积200万公顷。

渔业⽔域和⽣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产的渔场⾯积为81.8万平⽅海⾥。

我国海洋⽣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时全国⽔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

⼈均占有量不⾜1千克。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的渔业⽣产国。

使我国⼈均⽔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均占有⽔平。

1989年我国⽔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

1990年我国⽔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

到2002年我国⽔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均占有量⽐世界⼈均⽔平约⾼4公⽄。

养殖⾯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调查数核定的渔民⼈均纯收⼊为5051元,劳均纯收⼊为8667元。

渔业⽣产⼒综合⽔平显著提⾼。

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养殖产量的77.09%),淡⽔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1鱼贝类化学总结

1鱼贝类化学总结
学反应,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 通常红色肉中含量较高。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即视黄醇 A1存在于哺乳动物或海水鱼的肝脏中。 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
2、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和代谢起作用。鱼 贝类中仅含有维生素D3,多脂的洄游性红色肉
鱼中含量高。在贝类、头足类、甲壳类中几 乎不含维生素D.
(3)海水鱼中HUFAs比淡水鱼含量高,环境 温度越低, HUFAs的含量越高。
(4)海水鱼中脂类含量越低, ω -3 HUFAs比 例越高。
(5)淡水鱼中ω -6 / ω -3 HUFAs的比值比海 水鱼高。
2、磷脂类
磷脂是质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 细胞结构和功能都具有作用。
鱼肉中主要磷脂类是磷脂酰胆碱 (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
6、叶酸:许多重要化合物的代谢中起作用。如氨基酸、 核蛋白等。在鱼类的肝脏中含量较高。孕妇
7、维生素B12:在红血球、核酸、叶酸的代谢中起作用, 在鱼类肝脏和贝类中含量较高。抗恶性贫血维生素
8、泛酸:泛酸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参 加代谢过程,是二碳单位的载体,也是体内乙酰化酶的 辅酶,它是酰基的传递者。涉及能量产生和脂肪酸生化 合成的两个辅酶的组成部分。缺乏泛酸会影响免疫系统。 在鱼的卵巢中含量较高。
3、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鱼类和甲壳类的肌 肉中,90%以上的核苷酸是腺嘌呤核苷酸(主 成分:ATP)。鱼类死后,ATP分解成ADP、 AMP、IMP、肌苷(次黄嘌呤核苷 ),次黄 嘌呤。
①一磷酸腺苷(AMP)、一磷酸肌苷(IMP)、 一磷酸鸟苷(CMP)可与谷氨酸钠结合产 生强的特征鲜味。
② IMP反应生成次黄嘌呤核苷的速度很慢, 而在鱼肉中积累,在鱼死后的1~2天内达到 最高浓度,它是鱼提取物中一种理想的风 味增强剂。

贝类学大题

贝类学大题

1.皱纹盘鲍的发生:早期发育阶段:2,4,8,16,32连续分裂的结果,分裂球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胚体进入原肠期,接着出现隆起,形成原口。

担轮幼虫期:出现纤毛环,顶毛,具有趋光性。

面盘幼虫期:眼点,足,厣相继出现,幼虫壳基本形成。

围口壳幼体:出现围口壳,面盘完全退化,厣和纤毛环小时,触角突起增多,眼柄出现。

上足分化为幼体。

稚鲍:出现第一个呼吸孔形成稚鲍,足部吸附力强。

2.贻贝的发生:受精:精子从植物极附近进入后,卵子表面微微举起一层薄膜,即受精膜,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

分裂:2,4,8,16,32,分裂球连续分裂,数目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

囊胚期:胚胎表面被有短小的纤毛,开始孵化游动。

原肠胚期:胚体内细胞逐渐分化成一管状原肠,发育为消化道。

担轮幼虫期:依次形成纤毛束,壳腺,口凹,消化道简单,趋光性不明显,机械作用强。

面盘幼虫:1.直线绞合幼虫胚体顶端呈椭圆盘状,形成面盘,消化道开始弯曲,肾组织正出现。

2.早期壳顶幼虫贝壳变成不对称,内部器官,足,鳃,眼点逐渐出现。

3.后期壳顶幼虫:生长线明显,足呈棒状,能自由伸缩。

匍匐幼虫:面盘退化,利用足丝附着基上匍匐生活。

变态:1.壳形的改变,略呈圆形的贝壳整个变为楔形;2面盘萎缩;3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前匍匐行动的次数增多,变态后足丝腺分泌出足丝,营固着生活。

3.影响性变的因素: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生蟹。

4.贝壳的生活型,其适应特性:潜居泥沙的贝类,随着埋栖的深浅,它们在体制上有以下特征:(1)潜居的种类要用足来挖掘泥沙,因此潜栖越深,它的足部就越发达;(2)深栖的种类,体形变长而扁,为了行动上的方便,它们的贝壳都比较薄而光滑。

(3)水管是随着潜栖生活而生,潜栖深则水管长,为了减少身体的活动和预防敌害以及摄食,它们的水管都具有伸缩性,并且当水管伸张时,出入水管的管口朝向也不同。

(4)为了保水和抗浊,生活在沙滩的瓣鳃类,两壳一般都能缩合,没有前后的开口。

贝类学

贝类学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贝类教案反思范例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贝类教案反思范例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贝类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三章《奇妙的海洋》,具体内容为“贝类”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贝类的定义、特征、分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贝类的概念,知道贝类的主要特征。

2. 培养幼儿对贝类动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3. 让幼儿认识到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贝类的定义、特征以及常见的贝类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贝类实物、图片、PPT、视频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贝类实物,让幼儿观察贝类的外观特征,引发幼儿兴趣。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贝类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贝类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讲解贝类的分类,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的贝类动物。

(3)通过视频介绍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贝类实物,让幼儿进行观察并描述其特征,然后进行分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表,用画笔和彩泥制作贝类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贝类的定义、特征2. 贝类的分类3. 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贝类动物,描述其特征并分类。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贝类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让幼儿深入了解贝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6. 板书设计。

7. 作业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唔多记得考左边个)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角质层包含贝壳素,耐酸腐蚀,棱柱层占据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由叶状霰石构成。

7、生长线:在动物繁殖期间生长停止,或者食物不同,或者因季节不同而形成对角质层和棱柱层生长速度的不同影响,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

8、外套膜: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纤维组织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9、外套腔:在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外套腔”。

通常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有时甚至口(瓣鳃类)都开口在外套腔中,有呼吸、保护、感觉、调节水流功能。

10、消化腺:由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或肝脏等组成。

11、重要概念:1、齿式P14 2、辨别方位(瓣鳃类)P30 3、辨别方位(腹足类)P37 4、P70 5、P9612、鳃:由外套腔内面的皮肤伸张而成,又称“本鳃”,在原始种类中,位于外套腔。

每一片鳃在鳃轴的两侧生有并列的小瓣鳃叶,使全鳃呈羽状称楯鳃,仅在鳃轴一侧着生鳃叶,使全鳃呈栉状的称为栉鳃,部分贝类本鳃消失,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以营呼吸。

陆生的种类,无本鳃,在其外套腔壁密生血脉网,形成一种肺室,适于在空气中呼吸。

13、血液循环: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血液自心室送到动脉,进入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肾脏和呼吸器官然后收集于静脉中,再回到心耳:心脏(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脏(心耳)。

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14、排泄器官的起源:成贝排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这与幼虫排泄器官有所不同。

贝类典型的担轮幼虫,有1对原肾,它由外胚层发育。

原肾固有的焰细胞,只出现在瓣鳃类、肺螺类和淡水前鳃类。

15、眼:腹足类有头眼,多板纲、瓣鳃纲和掘足纲的成体中均无头眼,但在它们的贝壳或外套膜上,常生有微眼或外套眼。

16、生殖系统:贝类的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雌雄生殖细胞均由表皮形成。

17、发育:贝类除头足纲是不完全卵裂(盘裂)外,都是全裂中的不等卵裂。

贝类有的是直接发育,如头足类;有的是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面盘幼虫继续发育后变态为稚贝。

18、食用: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带子(江珧柱、日月贝闭壳肌)19、药用:石决明(鲍的贝壳)、海巴(宝贝的内壳)、海螵蛸(乌贼的内壳)20、毒贝:节香螺、骨螺、荔枝螺、波纹蛾螺、盘鲍、黑斑海兔;芋螺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齿舌,刺伤后,受伤部分会溃烂。

21、贝壳为中间宿主:钉螺(日本血吸虫)、萝卜螺(肝片吸虫)、多脉扁螺(姜片虫)、短沟蜷(肺吸虫)。

22、农害:许多肉食性的螺类,是贝类养殖的敌害,如玉螺、红螺等,能杀害大量牡蛎和泥蚶,特别是幼贝。

23、贝类结构:贝壳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

有些种类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壳顶前方常有1小凹陷,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为“小月面”。

壳顶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称为“楯面”。

在丁蛎、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称为“后耳”。

24、放射肋:贝壳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的生长线,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放射状排列的条纹称谓“放射肋”。

25、壳内柱:海笋及船蛆有贝壳内面壳顶的下方有1个棒状物,称为“壳内柱”。

26、韧带:在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有一呈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韧带,它是连接两瓣贝壳并有开过作用,它又分为外韧带和内韧带。

27、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

28、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29、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30、副壳:一、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立:1、原板;2、中板;3、后板;4、腹板;5、水管板。

二、副壳与贝壳互相愈合而连成一个贝壳。

31、外套膜:位于左右贝壳的内面,是身体左右两侧包蔽内脏囊的薄膜。

外套膜游离边缘可分为三层,外层又称“生壳突起”,主要功能是分泌贝壳。

中层又称“感觉突起”,该层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专司感觉作用,在牡蛎中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在扇贝和鸟蛤中有外套眼。

内层又称缘膜突起,可控制水流进出。

又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32、外套膜中的肌肉:分为环走肌、水管肌、闭壳肌、副闭壳肌;闭壳肌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横纹肌动作迅速,能快速地把贝壳关闭起来;平滑肌运动较迟缓,使贝壳紧闭。

33、副闭壳肌:在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有交叉的肌肉束,这种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了副闭壳肌束。

34、足丝: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细胞腺体(又称“足丝腺”)分泌的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腔表皮细胞与水相遇则变硬成为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它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的特殊器官。

35、壳旋:腹足类贝壳的卷曲,有的从左至右,有的从右至左,称为右旋和左旋。

大部分为右旋。

36、母性决定:旋向特性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而不爱个体自身的基因型决定,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母性决定”。

37、腹足类贝壳: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分为很多螺层,体螺层是贝壳的最后一层,容纳头部和足部。

38、缝合线:各螺层之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39、螺层:从壳口以下,由缝合线数目加一即为螺层数。

40、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称为“壳口”。

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连续壳口”或“不完全壳口”,草食性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41、前后沟:在肉食性种类,壳口的前端或后端常具缺刻或沟,前端的称“前沟”,后端的称“后沟”。

42、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称为螺轴,在贝壳的中心。

43、脐:螺壳旋转在基部遗留的小窝称为“脐”。

44、假脐: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基部形成了小凹陷,称为“假脐”。

45、头部特化:蜗牛的触角在雄性中可特化为交接器。

46、足的分类:前面部分称为“前足”,后面部分称为“后足”,前、后足的中间部分称为“中足”。

有的种类足的左右两侧特别发达,形成侧足。

有的种类在足部上端比较发达,并扩张成褶襞或边缘物,称为“上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

47、足的腺体:分为足前腺、上足腺、腹足孔、后腺。

48、头足类贝壳:分为外壳、内外壳、内壳和假外壳。

49、头足类外套膜:一般呈袋状,又称“胴部”。

50、肉鳍:胴部的两侧或后部,常有由皮肤扩张而形成的肉鳍,又分为“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

51、头足类的足部:包括腕和漏斗两部分。

52、腕:腕的内侧生有吸盘,或有须毛和钩。

吸盘列的两侧常有由皮肤延伸的薄膜,称为“侧膜”或“保护膜”。

腕又分2只“触腕”(又称攫腕),用于捕食,二鳃亚纲中有一只“交接腕”。

53、瓣鳃纲的鳃:分为原始型、丝鳃型、真瓣鳃型、隔鳃型。

鳃的外面2片有外鳃板,内方两片为内鳃板,稍宽,又分为上行李板和下行板。

原始型与丝鳃型都为楯鳃。

54、排泄器官:一为肾脏又称鲍雅氏器官,二为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官。

55、瓣鳃类有3对神经节,即脑侧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

56、生殖腺一般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组成,其中滤泡、生殖管可以形成生殖细胞。

57、玉螺科吻部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液体,穿凿其他腹足类和瓣鳃类的贝壳以食其肉,有的种类如芋螺还有毒腺。

58、消化腺:包括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等。

59、二次性鳃:腹足类中,有些动物是自水栖转入陆栖生活的种类,它们不仅在外套腔内具鳃,而外套膜内面亦能营呼吸作用。

由陆生重新转入水生生活,由外套膜的内面延伸一部分形成二次性鳃。

60、腹足类营排泄作用的器官有肾脏、围心腔隙和血窦。

61、腹足类神经系统分为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胃肠神经节。

62、腹足类生殖器官由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突起(阴茎)和交接囊(受精囊),以及各种附属物等组成。

63、墨囊:除鹦鹉贝、须蛸和章鱼外,在肛门附近通常有1个墨囊,它由墨腺和墨囊腔丙部分构成,两者有壁隔着,经墨腺孔相通,墨腺分泌的墨汁可以积蓄在墨囊腔。

64、头足纲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或肝胰脏、副舌腺。

65、鳃腺:沿着鳃的附着腺上,有一个特别的腺质器官,称为“鳃腺”,腺上布有血管。

66、广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力强的贝类称为“广温性贝类”。

例如船蛆。

67、狭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力弱的贝类称为“狭温性贝类”。

例如大连湾牡蛎。

68、广盐性贝类:对盐度适应力强的贝类称为“广盐性贝类”。

例如河蚬。

69、狭盐性贝类:对盐度适应力弱的贝类称为“狭盐性贝类”。

例如马氏珠母贝。

70、中国海区划分:以长江口南侧和海南岛南端这两条界线分为三个海区,分为黄渤海区、东海海区、南海海区。

(呢个考大题,要例举例子)71、生活型:贝类的生活类型,分为游泳生活型、浮游生活型、底栖生活型(底上生活型[匍匐生活型、固着生活型、附着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凿穴生活型)寄生、共生和群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