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重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唔多记得考左边个)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
为围心腔。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
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
“螺类”。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7、雌雄同体或异体。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
离的游泳。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角质层包含贝壳素,耐酸腐蚀,棱柱层占据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珍珠层由叶状霰石构成。
7、生长线:在动物繁殖期间生长停止,或者食物不同,或者因季节不同而形成对角质层和棱柱层生长速度的不同影响,
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
8、外套膜: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纤维组织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9、外套腔:在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外套腔”。通常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有时甚至口
(瓣鳃类)都开口在外套腔中,有呼吸、保护、感觉、调节水流功能。
10、消化腺:由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或肝脏等组成。
11、重要概念:1、齿式P14 2、辨别方位(瓣鳃类)P30 3、辨别方位(腹足类)P37 4、P70 5、P96
12、鳃:由外套腔内面的皮肤伸张而成,又称“本鳃”,在原始种类中,位于外套腔。每一片鳃在鳃轴的两侧生有并列的小瓣鳃叶,使全鳃呈羽状称楯鳃,仅在鳃轴一侧着生鳃叶,使全鳃呈栉状的称为栉鳃,部分贝类本鳃消失,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以营呼吸。陆生的种类,无本鳃,在其外套腔壁密生血脉网,形成一种肺室,适于在空气中呼吸。
13、血液循环: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血液自心室送到动脉,进入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肾脏和呼吸器官然后收集于静脉中,再回到心耳:心脏(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脏(心耳)。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14、排泄器官的起源:成贝排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这与幼虫排泄器官有所不同。贝类典型的担轮幼虫,有1对原肾,它由外胚层发育。原肾固有的焰细胞,只出现在瓣鳃类、肺螺类和淡水前鳃类。
15、眼:腹足类有头眼,多板纲、瓣鳃纲和掘足纲的成体中均无头眼,但在它们的贝壳或外套膜上,常生有微眼或外套眼。
16、生殖系统:贝类的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雌雄生殖细胞均由表皮形成。
17、发育:贝类除头足纲是不完全卵裂(盘裂)外,都是全裂中的不等卵裂。贝类有的是直接发育,如头足类;有的是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面盘幼虫继续发育后变态为稚贝。
18、食用: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带子(江珧柱、日月贝闭壳肌)
19、药用:石决明(鲍的贝壳)、海巴(宝贝的内壳)、海螵蛸(乌贼的内壳)
20、毒贝:节香螺、骨螺、荔枝螺、波纹蛾螺、盘鲍、黑斑海兔;芋螺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齿舌,刺伤后,受伤部分会溃烂。
21、贝壳为中间宿主:钉螺(日本血吸虫)、萝卜螺(肝片吸虫)、多脉扁螺(姜片虫)、短沟蜷(肺吸虫)。
22、农害:许多肉食性的螺类,是贝类养殖的敌害,如玉螺、红螺等,能杀害大量牡蛎和泥蚶,特别是幼贝。
23、贝类结构:贝壳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有些种类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壳顶前方常有1小凹陷,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为“小月面”。壳顶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称为“楯面”。在丁蛎、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称为“后耳”。
24、放射肋:贝壳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的生长线,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放射状排列的条纹称谓“放射肋”。
25、壳内柱:海笋及船蛆有贝壳内面壳顶的下方有1个棒状物,称为“壳内柱”。
26、韧带:在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有一呈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韧带,它是连接两瓣贝壳并有开过作用,它又分为外韧带和内韧带。
27、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
28、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29、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30、副壳:一、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立:1、原板;2、中板;3、后板;4、腹板;5、水管板。二、副壳与贝壳互相愈合而连成一个贝壳。
31、外套膜:位于左右贝壳的内面,是身体左右两侧包蔽内脏囊的薄膜。外套膜游离边缘可分为三层,外层又称“生壳突起”,主要功能是分泌贝壳。中层又称“感觉突起”,该层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专司感觉作用,在牡蛎中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在扇贝和鸟蛤中有外套眼。内层又称缘膜突起,可控制水流进出。又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32、外套膜中的肌肉:分为环走肌、水管肌、闭壳肌、副闭壳肌;闭壳肌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横纹肌动作迅速,能快速地把贝壳关闭起来;平滑肌运动较迟缓,使贝壳紧闭。
33、副闭壳肌:在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有交叉的肌肉束,这种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了副闭壳肌束。
34、足丝: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细胞腺体(又称“足丝腺”)分泌的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腔表皮细胞与水相遇则变硬成为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它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的特殊器官。
35、壳旋:腹足类贝壳的卷曲,有的从左至右,有的从右至左,称为右旋和左旋。大部分为右旋。
36、母性决定:旋向特性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而不爱个体自身的基因型决定,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母性决定”。
37、腹足类贝壳: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螺旋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分为很多螺层,体螺层是贝壳的最后一层,容纳头部和足部。
38、缝合线:各螺层之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39、螺层:从壳口以下,由缝合线数目加一即为螺层数。
40、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称为“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连续壳口”或“不完全壳口”,草食性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41、前后沟:在肉食性种类,壳口的前端或后端常具缺刻或沟,前端的称“前沟”,后端的称“后沟”。
42、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称为螺轴,在贝壳的中心。
43、脐:螺壳旋转在基部遗留的小窝称为“脐”。
44、假脐: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基部形成了小凹陷,称为“假脐”。
45、头部特化:蜗牛的触角在雄性中可特化为交接器。
46、足的分类:前面部分称为“前足”,后面部分称为“后足”,前、后足的中间部分称为“中足”。有的种类足的左右两侧特别发达,形成侧足。有的种类在足部上端比较发达,并扩张成褶襞或边缘物,称为“上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
47、足的腺体:分为足前腺、上足腺、腹足孔、后腺。
48、头足类贝壳:分为外壳、内外壳、内壳和假外壳。
49、头足类外套膜:一般呈袋状,又称“胴部”。
50、肉鳍:胴部的两侧或后部,常有由皮肤扩张而形成的肉鳍,又分为“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
51、头足类的足部:包括腕和漏斗两部分。
52、腕:腕的内侧生有吸盘,或有须毛和钩。吸盘列的两侧常有由皮肤延伸的薄膜,称为“侧膜”或“保护膜”。腕又分2只“触腕”(又称攫腕),用于捕食,二鳃亚纲中有一只“交接腕”。
53、瓣鳃纲的鳃:分为原始型、丝鳃型、真瓣鳃型、隔鳃型。鳃的外面2片有外鳃板,内方两片为内鳃板,稍宽,又分为上行李板和下行板。原始型与丝鳃型都为楯鳃。
54、排泄器官:一为肾脏又称鲍雅氏器官,二为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官。
55、瓣鳃类有3对神经节,即脑侧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
56、生殖腺一般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组成,其中滤泡、生殖管可以形成生殖细胞。
57、玉螺科吻部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液体,穿凿其他腹足类和瓣鳃类的贝壳以食其肉,有的种类如芋螺还有毒腺。
58、消化腺:包括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