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网最新规范
接地网的规范

接地网•摘要接地网等间距布置存在地电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在建220kV新塘变电站采用了不等间距布置,即从地网边缘到中心,均压导体间距按负指数规律增加。
运用GPC接地参数计算程序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接地网优化设计能显著地改善导体的泄漏电流密度分布,使土壤表面的电位分布均匀,提高安全水平,节省钢材和施工费用。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流经地网的入地短路电流也愈来愈大,因此要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维护系统的可靠运行,不仅要强调降低接地电阻,还要考虑地网上表面的电位分布。
在以往接地设计中,接地网的均压导体都按3m,5m,7m,10m等间距布置,由于端部和邻近效应,地网的边角处泄漏电流远大于中心处,使地电位分布很不均匀,边角网孔电势大大高于中心网孔电势,而且这种差值随地网面积和网孔数的增加而加大。
本文结合在建工程220kV 新塘变电站的接地网设计,阐释了接地网不等间距布置的方法及其合理性。
1接地网优化设计的合理性1.1改善导体的泄漏电流密度分布图1是面积为190m×170m的新塘变电站接地网,在导体根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10m等间距布置和平均10m不等间距布置。
沿平行导体①、②、③、④、⑤的泄漏电流密度分布曲线见图2。
从图中可见,不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边上导体①的泄漏电流密度较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平均低15%左右;对于导体②的泄漏电流密度,这两种布置的接地网几乎相等;对于中部导体③、④、⑤,不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的泄漏电流较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分别提高了9%,14%和15%。
由此可见,不等间距布置能增大中部导体的泄漏电流密度分布,相应降低了边缘导体的泄漏电流密度,使得中部导体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1.2均匀土壤表面的电位分布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不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能较大地改善表面电位分布,其最大与最小网孔电位的相对差值不超过0.7%,使各网孔电位大致相等,而等间距地网,其最大与最小网孔电位的相对差值在12.2%以上。
地网最新规范汇编

移动通信无线基站接地系统建设工程验收规范V1.0(试行稿)1总则1.0.1 为保证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与正常工作,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统一GMCC移动基站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对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建设提出要求,同时也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改建、扩建及相关通信系统的防雷及接地整改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日常维护工作的技术要求和依据。
1.0.3 在基站接地建设中,应积极采取有理论依据、经反复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过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1.0.4 本规范与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以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为准;本规范解释权在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2名词术语2.0.1 地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一般是指大地,具有导电的特性,能有效地泄放电流,一般可作为参考零电位。
2.0.2 接地体为使电流流入而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环行接地体围绕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行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2.0.4 接地系统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排)、接地引入线、接地体(网)的总称。
2.0.5 接地网由基站基础中的钢筋网、围绕基站的环行接地体以及由地下其它导电材料所共同连接而成的接地体的总称。
2.0.6 接地汇集线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7 接地线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地网)之间的连接线。
2.0.8 工作地直流电源相对于大地为0V的连接电路,它是直流电源利用大地构成回路的电路部分。
工作地一般通过地线总汇流排下地。
2.0.9 保护地设备外壳及其连接到接地汇集总线(排)的保护地线、交流电源系统中的地线、电源和信号避雷器的地线等统称为保护地。
2.0.10 地电位升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所引起大地电位的升高称为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对地的绝缘。
2.0.11 接地体有效长度接地体有效的最大长度,即比这一长度更长的接地体超出有效长度部分视为无效,有效长度取决于土壤电阻率。
地网、地埋电缆施工技术规范

地网、地埋电缆等施工技术要求〔一〕、整体原那么一、乙方必需按甲方提供的施工设计图纸及技术标准文件进展施工,要严格按要求和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质量保证年限为验收完成后5年。
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接地电阻未达要求,必需无偿、无条件返工,直至符合验收标准。
二、辅助材料除铠装电缆的两头接地件由甲方提供外,其余全数由乙方负责施工进程中,乙方应保护甲方设施,所有对原土建施工的损坏,包括对硬化地面、墙面、道路等,乙方应负责进展修护。
3、假设施工时铁塔未安装好,所有接地应按施工要求在相应位置做好预留。
4、终端杆处电力引入搭火按照电力公司与地埋电缆施工前后肯定,假设终端杆已立好,市电已布放到位,那么搭火及布放连接事宜由乙方负责,假设施工时电力引入还未到位,那么乙方负责做好室内配电箱的连接,并按标准要求在引入侧做好电缆预留,包括预留流水弯的长度。
五、工程施工完成,乙方应对现场进展清理,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干净。
〔二〕、具体施工要求〔A〕、地网施工要求一、移动基站地网的组成: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
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联合接地网上别离引入。
二、甲方提出地网的整体成立要求,根本地网面积不小于15m×20m,水平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00米,垂直接地体很多于24根〔/根〕,假设由于土质原因,那么相应增加接地体数量,接地体总长度不小于60米。
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原那么上不该小于0.7m,城区基站接地电阻小于3欧姆,乡镇农村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原那么上不得利用降阻剂、降阻棒等成品材料,假设需利用必需征得甲方同意。
3、室内、室外接地要求一、在机房内设置均压带,均压带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材料为铜材,截面不该小于3mm×30mm;走线架的两头应和均压带靠得住的连接。
二、室内所有设备保护地统一接至均压带上,均压带通过4mm×40mm热镀锌扁钢通过铜铁转换与机房的地网相连。
关于建筑物内配电房接地引用相关规范

一、关于利用建筑物地网问题:1.1、引用规范:GB50065-201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第6.2.3条(20页):“配电变压器等电气装置安装在由其供电的建筑物内的配电装置室时,其所设接地装置应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等相连。
配电变压器室内所有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应连接至该室内的接地母线,该接地母线应再连接至配电装置室的接地装置。
”1.2、引用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2.5.10(163页):“建筑物处的低压系统电源接地点、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接地(含与功能接地共用的保护接地)、总等电位联结的接地极等可与建筑物的雷电保护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第12.6.1第4条,第3小条(164页):“3~10kV变电所、配电所,当采用建筑物的基础作接地且接地电阻又满足规定时,可不另设人工接地”第12.7.1第2条(167页):“变电所的接地装置,除利用自然接地体外,还应敷设人工接地体。
但对35kV 及以下变电所,若利用建筑物基础做接地体,其接地电阻能满足规定值时,可不另设人工接地体。
”1.3、引用规范GB50057-20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第6.1.1条(48页):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有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应在需要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1.4、引用设计手册:《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四章,第五节,第1条(885页):“对发电厂、变电所的接地装置除利用自然接地极外,还应敷设人工接地极。
但对3~10kV变电所、配电所,当建筑物基础做为接地极且接地电阻满足规定值时可不设人工接地极。
”第十四章,第五节,第4点,第6小点(886页):“当利用钢筋混凝土体中钢筋做为接地系统时,各钢筋混凝土体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并保证电气连续性负复合要求”二、关于使用TN-S接地系统问题2.1、引用规范GB50057-20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第6.1.2条(48页):当电源采用 TN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TN -S系统。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GBJ是指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它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用于规范电力设备接地的设计及施工等各个环节。
接地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接地是电路中一个安全保护措施,它可以有效的将电器设备和人员与大地隔离,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
因此,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一下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
一、GBJ的制定背景接地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因此,制定一份规范接地设计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电力系统和电器设备的发展非常迅速,电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电器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接地设计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GBJ规范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接地设计及施工等各个环节,提高电力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防止因接地问题引发的电击事故的发生。
二、GBJ规范的内容GBJ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接地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地形条件和电力负荷等因素,GBJ规范对接地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详细列举。
包括了接地电阻、接地方式、接地装置的材料及其数量等。
此外,针对特殊时期如雷雨天气,GBJ规范也对接地电阻的变化及线路带电状况下的接地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 接地设计的施工及验收要求GBJ规范对接地的施工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地网的铺设、接地电极的选型、电极安装的要求等,同时为了保证接地设计的实际效果,规范还对检测及验收的要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3. 接地系统运行与维护接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接地系统的稳定运行,GBJ规范要求对接地装置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保养、测试等。
同时,还要完善接地检测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接地异常问题并及时处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接地保护的相关规定为了加强电力设备的安全保护能力,GBJ规范特地对接地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接地标准

总则1.0.1为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确保构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移动通讯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
对于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已建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改造亦可参照执行。
设在综合通信楼内移动通信基站的防类与接地设计应按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与本规范一并执行。
对于利用商品房(居民住宅、商用办公楼等)作机房的通信基站,亦应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地网应根据现场环境条件的可能进行布没,但机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建筑防雷接地应共用同一个地网。
1.0.3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应本着综合治理、全方位系统防护的原则,统筹设计、统筹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做到安全可靠。
1.0.4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中应采用有理论依据、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经部级主管部门鉴定合格的产品。
2 术语2.0.1 环形接地装贯围绕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形拔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
2.0.2 接地体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接地汇集线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4 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
2.0.5 接地线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线。
2.0.6 接地系统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接地引入线以及接地体的总称。
3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3.1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3.1.1 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
3.1.2 移动通信基站宜设置专用电力变压器,电力线宜采用具有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人移动通信基站,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3.1.3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外时,对于地处年雷暴日大于20天、大地电阻率大于100 Ω·m的暴露地区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宜在其上方架设避雷线,其长度不宜小于 500m。
建筑物接地系统规范

建筑物接地系统规范建筑物接地系统是重要的电气设施之一,用于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电击和静电干扰。
为了确保建筑物接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设计、安装和维护。
本文将按照建筑物接地系统规范的要求,分析其设计原则、安装要求和维护措施。
一、接地系统设计原则1.地网设计地网是建筑物接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质条件和电气负荷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地网应采用星形或网状结构,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
2.接地电极材料选择接地电极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常见的选择包括铜、铜镀锌等。
在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周围环境的腐蚀情况,以确保接地电极的长期使用寿命。
3.接地导体截面积确定接地导体的截面积应根据建筑物的总用电负荷和接地系统的特定要求进行计算。
一般而言,导体的截面积应足够大,以确保低阻抗和良好的电流分布。
4.接地系统布置接地系统中的接地装置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各个接地点之间的等电位连接。
在布置时,应避免与其他设备或管道交叉,并保证接地装置的可靠接地连接。
二、接地系统安装要求1.施工材料在接地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材料。
这包括接地导体、接地电极、接地剂等。
使用合格的材料可以有效提高接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施工工艺接地系统的施工应遵循相关的工艺要求。
在进行安装前,需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确保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接地电极的埋深、接地体的焊接质量以及导线的连接等细节。
3.接地系统测试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接地系统的测试和检测。
主要包括接地电阻测试、接地导体的连续性测试等。
通过测试,可以验证接地系统的安装质量,并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问题。
三、接地系统维护措施1.定期巡检建议对接地系统进行定期的巡检,以确保接地装置的正常运行和连接可靠。
巡检内容包括检查接地电极和导体的腐蚀情况、检测接地电阻等。
2.设备保护建筑物接地系统应与其他设备进行良好的连接,确保其免受过电压和雷击等电力故障的影响。
保护接地规范标准

保护接地标准细则一、保护接地概念: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在绝缘损坏时有可能带电.漏电危及人身安全,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称为保护接地.二、保护接地要求:电压在36V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钢丝、铅皮或屏蔽护套等必须有保护接地.接地网上任一保护接地点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2Ω.三、保护接地标准:1、主接地:1、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包括电缆的铠装、铅皮、接地芯线和局部接地装置,应与主接地极连成1个接地网.主接地极应在主、副水仓中各埋设1块.主接地极应用耐腐蚀的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得小于㎡、厚度不小于5mm.在钻孔中敷设的电缆不能与主接地极连接时,应单独形成以分区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值不得超过2Ω.2、连接主接地极的接地母线及变电所的辅助接地母线,应采用断面不小于50mm2的裸铜线、断面不小于100mm2的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断面不小于100mm2的镀锌扁钢.2、局部接地:在下列地点应装设局部接地极:1、每个采区变电所包括移动变电站和移动变压器.2、每个装有电气设备的硐室和单独装设的高压电气设备.3、每个低压配电点或装有3台以上电气设备的地点.4、无低压配电点的采煤工作面的机巷、回风巷、集中运输巷胶带运输巷以及由变电所单独供电的掘进工作面,至少要分别装设一个局部接地极.5、连接动力铠装电缆的每个接线盒以及高压电缆连接装置.要求:埋设在巷道水沟或潮湿地方的局部接地极,可采用面积不小于0.6m2、厚度不小于 3mm的钢板.埋设在其它地点的局部接地极,可采用镀锌铁管.铁管直径不得小于35mm,长度不得小于1.5m.管子上至少要钻2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透眼,铁管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于15o,并必须埋设于潮湿的地方.如果埋设有困难时,可用两根长度不得小于0.75m、直径不得小22mm的镀锌铁管.每根管子上至少要钻10个直径不小于5mn的透眼,两根铁管均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15o,并必须理设于潮湿的地方,两管之间相距5m 以上.如系干燥的接地坑,铁管周围应用砂子、木炭和食盐混合物或长效降阻剂填满;砂子和食盐的比例,按体积比约6 : l.采区配电点及其它机电硐室的辅助接地母线,应采取断面不小于25 mm2的裸铜线、断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 mm、断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扁钢.四、固定电气设备的接地方法:1、变压器的接地,应将高、低压侧的铠装电缆的钢带、铅皮用连接导线分别接到变压器外壳上的专供接地的螺钉上;如用橡套电缆时,将电缆的接地芯线接到进出线装置的内接地端子上,然后将变压器外壳的接地螺钉用连接导线接到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上,如图 5 所示.2、条电动机的接地,可直接将其外壳的接地螺钉接到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上.橡套电缆应将专用接地芯线与接线箱盒内接地螺钉连接.如用铠装电缆时,应将端头的铠装钢带钢丝、铅皮同外壳的接地螺钉连接.其装设方法可参照图6所示进行.禁止把电动机的底脚螺栓当作外壳的接地螺钉使用.图 5 变压器的接地示意图图6 电动机接地: a带橡套电缆的接地 b带铠装电缆的接地3、高压配电装置的接地,应将各进、出口的电缆头接地部分铠装层、铅皮层或接地芯线头分别用独立的连接导线连接到配电装置的接地螺钉上,然后用连接导线将进口电缆头接地螺钉与底架接地螺钉相连接,最后连接到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上,如图7所示.如都集中到接地螺钉一处连接不牢固或不方便时,也可将电缆头的接地部分直接与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相连.4、井下各机电硐室、各采区变电所包括移动变电站和移动变压器及各配电点的电气设备的接地,除通过电缆的铠装层、屏蔽套或接地芯线与总接地网相连外,还必须设置辅助接地母线.其所有设备的外壳都要用独立的连接导线接到辅助接地母线上.辅助接地母线还必须用接地导线与局部接地极连接,如图1所示5、井下中央变电所或中央配电站所有设备的接地,除与电缆的接地部分连接外,其外壳均分别用独立的连接导线直接与连接主、副水仓中主接地极的接地母线相连接,如图1所示.图7 高压配电装置的接地示意图6、电缆接线盒的接地,应将接线盒上的接地螺钉直接用接地导线与局部接地极相连接.接线盒两端的铠装电缆的接地,要用绑扎方法或用特备的镀锌卡环通过与接地导线相连接的连接导线把两端电缆的铅皮层和钢带钢丝层连接起来.在接线盒处能采用铅封的尽量铅封;其接线盒仍照上述方法接地.接线盒两端电缆头的钢带层和铅皮层用连接导线绑扎或用铁卡环卡紧时,应沿电缆轴向把铅皮二等或三等分割开并倒翻 180o,把铅皮紧贴在钢带上,铅皮与钢带接触处应打磨光洁,如图 8所示.图8:电缆准备接地示意图铁卡环的宽度不得小于30mm.如用裸铜线绑扎时,沿电缆轴向绑扎长度不得小于50mm .连接方法如图9所示.a用镀锌扁铁的连接b用裸铜线的连接 c铠装电缆接地用的铁卡环1-连接导线 2-镀锌铁卡环图 9 接线盒的接地示意图五、移动电气设备的接地方法:1、移动电气设备的接地,是利用橡套电缆的接地芯线实现的.接地芯线的一端和移动电气设备进线装置内的接地端子相连,另一端和起动器出线装置中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地芯线和接地端子相连时,务使接地芯线比主芯线长一些,以免使接地芯线承受机械拉力.起动器外壳应与总接地网或局部接地极相连.2、移动变电站的接地,应先将高、低压侧橡套电缆的接地芯线分别接到进线装置的内接地端子上,用连接导线将高压侧电缆引入装置上的外接地端子与高压开关箱的外接地端子连接牢固;再将高、低压侧开关箱和干式变压器上的外接地螺钉分别用独立的连接导线接到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上,如图 10 所示.图 10 移动变电站的按地示意图六、接地线的连接和加固:1、接地母线与主接地极的连接要用焊接.接地导线和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的连接最好也用焊接,无条件时,可用直径不小于10mm 的镀锌螺栓加防松装置弹簧垫、螺帽拧紧连接.连接处应镀锡或镀锌.其连接和加固的方法可参照图11~图13.用裸铜线绑扎时,沿接地母线轴向绑扎的长度不得小于100mm ,如图 14 所示.图 11 螺栓连接方式 1-螺栓;2-连接导线;图 12 钢绞线和扁钢的连接1-螺栓;3-接地母线;4-螺帽;5-弹簧垫 2一钢丝导线; 3一接地母线;4一螺帽; 5一弹簧垫; 6一钢绞线接头图 13 两股钢绞线的连接图 14 两条裸铜线绑扎1一连接导线;2-接地母线.3一裸铜绑线2、在混凝土及料石砌暄的机电铜室里,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应用铁钩或卡子固定在接近地面的暄墙上.铁钩与卡子的构造及连接方法如图 15 所示.图 15 混凝土或砌暄峒室内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的固定方式1-支持扁钢母线的铁钩.2一支持圆铁母线的铁钩;3一圆形的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在木架的巷道中,可用 U 形铁钉固定接地母或辅助接地母线.其固定方法如图16所示.图16 木支架上接地线的定1一U形铁钉;2 一辅助接地线七、接地装置的检查和测定:1、有值班人员的机电硐室和有专职司机的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每班必须进行一次表面检查交接班时.其它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由维修人员进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表面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记入记录表见下表内,并向有关领导汇报.接地检查记录编号检查日期检查地点检查情况检查人整改情况整改人时间情况1 2 3 42、电气设备在每次安装或移动后,应详细检查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的完善情况.对那些震动性较大及经常移动的电气设备,应特别注意,随时加强检查.3、检查发现接地装置有损坏时,应立即修复.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未修复前禁止受电.4、每年至少要对主接地极和局部接地极详细检查一次.其中主接地极和浸在水沟中的局部接地极应提出水面检查,如发现接触不良或严重锈蚀等缺陷,应立即处理或更换,并应测其接地电阻值.主、副水仓中的主接地极不得同时提出检查,,必须保证一个工作.矿井水含酸性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检查的次数.八、接地电阻的测定:井下总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的测定,要有专人负责,每季至少一次;新安装的接地装置,在投入运前应测其接地电阻值,并必须将测定数据记入记录表内附录一本细则主要名词解释主接地极:设置在井底主、副水仓或集水井内的接地极.局部接地极:为加强接地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总地网接地电阻不超过2Ω,在装有电气设备的地点如各机电硐室、变电所、配电点、电缆接线盒等地点独立埋设的接地极.接地母线:连接井底主、副水仓内主接地极的母线扁钢.辅助接地母线:为加强总接地网的可靠性,在井下各机电硐室、配电点、采区变电所内与局部接地极、电气设备外壳、电缆的接地部分连接的母线扁钢.连接导线:也叫接地引线,是从总接地网或辅助接地母线引向电气设备包括电缆的接地部分的导线.接地导线:从局部接地极引出的导线扁钢.接地装置:接地极以及与它相连接的接地线.总接地网:整个井下通过接地母线、辅助接地母线、连接导线及接地导线连接在一起并与所有电气设备包括电缆的接地部分和各主接地极、局部接地极均相连接而形成的接地网络.总接地网的接地电阻:所有主接地极、局部接地极的对地电阻及总接地网接地线电阻的总和.。
GB50169-92接地标准

GB50169-92接地标准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grounding connection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送审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GB×××××-××××代替GB50169-92目次前言 (ⅱ)1总则 (1)2术语和定义 (2)3电气装置的接地 (4)3.1一般规定 (4)3.2接地装置的选择 (5)3.3接地装置的敷设 (7)3.4接地体(线)的连接 (9)3.5避雷针(线、带、网)的接地 (10)3.6携带式和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 (11)3.7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 (11)3.8调度楼、通信站和微波站二次系统的接地 (12)3.9电力电缆终端金属护层的接地 (13)3.10配电电气装置的接地 (14)3.11建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 (14)4工程交接验收 (16)本规范用词说明………………………………………………………………………………………………17ii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一~二○○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1992的基础上修订的。
该规范发布实施已有十多年了,规范中所规定的不少条款,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因此,需要对本规范进行修订。
地网安装要求

地网天馈及设备安装施工规范一、地网工程(一)电缆下埋引入1、地埋电缆沟与基站地网沟连为体,沟深0.5-0.7米,同时作为基站地网的一组延伸辐射体。
电缆不得与地网扁铁缠绞,下埋长度应大于15m。
2、地埋铠装电力电缆两边均需用3米热镀锌钢管做引下及引上保护,且电力电缆屏蔽层在两边与基站地网做可靠接地,保护钢管用抱箍与市电终端杆和机房墙面必须作不少于3处的固定。
3、铠装电缆在终端杆作引接时必须做回水弯处理,做法:电缆先在电杆横担处绕缠两圈(不得超过三圈),电缆开口应朝下与架空电力线接。
4、地埋沟与机房散水坡相接处,须用水泥和砂石复原处理。
引入孔洞用防火泥做堵塞处理。
5、电力电缆引入需走专门预留孔洞引入,或在离配电箱安装位置较近处开墙洞引入,不得直接从馈线窗引入进机房,破墙处需恢复。
(二)交流配电箱安装1、配电箱须使用膨胀螺丝固定安装在市电进线孔侧并位于室内接地铜排的左侧下方,箱底距地面约1400mm左右为宜。
2、配电箱必须做接地处理,用16平方铜线配铜头与室内接地铜排可靠连接。
3、接头需用合适的铜鼻子并用夜压钳压紧接牢,三相电源线头需用红、绿、黄三色包扎。
4、配电箱安装必须牢靠,安装端正,箱面不得有施工灰土(三)防雷地网埋设1、地网采用闭合环形,在机房和铁塔塔座周围2-5米范围内开挖一圈宽约0.4米,深0.5-0.7米的沟(根据实际情况开挖),敷设40mm×4mm热镀锌扁钢作为机房地网的环形接地体。
2、在环行地网内每隔3米(不大于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倍)埋设一根50mm ×50mm×5mm× 1500mm的热镀锌角钢做垂直接地体(如果岩石山土,每隔2米埋设一根1米角钢地桩),垂直接地体与环形接地体之间焊接连通,在焊接处用沥青作防腐处理,方便雷电流的泄放。
用接地扁钢电焊连接每个角钢接地极,接地扁钢连接必须搭接满焊(不可单点焊接),搭接长度不小于自身宽度的2倍,电焊四边焊接;3、地网凡电焊过的地方必须做防腐处理,首先清除焊渣,表面除锈,涂防锈漆或涂沥青防锈(涂上第一道沥青,包缠麻布或玻璃丝带,而后涂上第二道沥青方可回填土夯实封闭)。
电力工程接地通用规范

电力工程接地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20.06目录1 总则 (1)2 基本要求 (2)3 土壤数据 (3)4 接地阻抗、转移电位和网内电位差 (4)5 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 (6)6 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 (8)7 设备与地网的连接 (9)8 等电位接地网 (12)9 直流接地极 (14)附:条文说明 (15)1 总则1.0.1为使电力接地工程贯彻国家电力建设方针政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电力系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发电、变电、输电和配电等电力工程的接地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应遵守本规范。
1.0.3本规范是电力工程接地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等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当采用的技术措施与本规范的规定不一致,但经合规性评估符合本规范第2章的基本规定时,应允许使用。
2 基本要求2.0.1电力接地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应保证人身、设备的安全及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并不应对周边设施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
2.0.2电力工程接地应能满足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工作接地不同用途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接地装置实现。
2.0.3接地装置产生的地电位升、网内电位差、转移电位、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位差应满足限值要求。
2.0.4接地装置应在预期寿命内满足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要求。
2.0.5接地装置的验收测试不应在雷、雨、雪中或雨、雪后立即进行。
3 土壤数据3.0.1电力工程接地设计必须考虑工程地点的土壤电阻率以及埋设接地装置处土壤腐蚀性能和冻土深度。
3.0.2土壤电阻率测量结果应能反映与接地装置尺寸相当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分层状况。
4 接地阻抗、转移电位和网内电位差4.0.1发、变电站中不同用途和不同额定电压的电气装置或设备,除另有规定外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网。
接地装置的接地阻抗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
4.0.2对于可能将接地网的高电位引向厂、站外或将低电位引向厂、站内的设备,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转移电位差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技术规范

110kV及以上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技术规范(草稿)1 范围为实现变电站接地网的安全和经济设计,在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时能起到保证一、二次系统和人身的安全的目的,且技术经济指标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新建工程和大修技改工程的接地网设计,提出了接地网的功能和安全性指标、接地网特性参数的取值标准、接地网设计的校核步骤等相关技术要求。
对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降阻方式和措施也有所提及,对土壤情况比较复杂地区重要的变电站的接地网,宜经过比较后确定设计方案。
在技术规范中,接地网指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性点有效接地、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变电站用,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通常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极组成,为了降阻需要,还包括深井接地极、电解离子接地极和接地模块等。
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应满足GT/T 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等国家和电力行业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本规范作为上述规范的补充,结合深圳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细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65-201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DL/T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Q/CSG114002-2011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GB/T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一部分:常规测量》DL/T 475-2006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3 接地网的安全性指标变电站接地网是变电站设备的重要部分,首先它为变电站内各种电气设备提供公共参考地,更重要的,在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起到快速泄放故障电流,改善地网金属导体和场区地表地电位分布的作用,保障故障状态下一、二次设备和人员安全。
地网、地埋电缆施工技术规范

地网、地埋电缆等施工技术要求(一)、总体原则1、乙方必须按甲方提供的施工设计图纸及技术规范文件进行施工,要严格按要求和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质量保证年限为验收完成后5年。
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接地电阻未达要求,必须无偿、无条件返工,直至符合验收标准。
2、辅助材料除铠装电缆的两端接地件由甲方提供外,其余全部由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乙方应爱护甲方设施,所有对原土建施工的损坏,包括对硬化地面、墙面、道路等,乙方应负责进行修护。
3、若施工时铁塔未安装好,所有接地应按施工要求在相应位置做好预留。
4、终端杆处电力引入搭火根据电力公司与地埋电缆施工先后确定,若终端杆已立好,市电已布放到位,则搭火及布放连接事宜由乙方负责,若施工时电力引入还未到位,则乙方负责做好室内配电箱的连接,并按规范要求在引入侧做好电缆预留,包括预留流水弯的长度。
5、工程施工完成,乙方应对现场进行清理,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干净。
(二)、具体施工要求(A)、地网施工要求1、移动基站地网的组成: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
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联合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2、甲方提出地网的总体建设要求,基本地网面积不小于15m×20m,水平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00米,垂直接地体不少于24根(2.5米/根),若由于土质原因,则相应增加接地体数量,接地体总长度不小于60米。
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原则上不应小于0.7m,城区基站接地电阻小于3欧姆,乡镇农村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原则上不得使用降阻剂、降阻棒等成品材料,若需使用必须征得甲方同意。
3、室内、室外接地要求1、在机房内设置均压带,均压带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材料为铜材,截面不应小于3mm×30mm;走线架的两端应和均压带可靠的连接。
2、室内所有设备保护地统一接至均压带上,均压带通过4mm×40mm热镀锌扁钢通过铜铁转换与机房的地网相连。
3、室外铜排(200*60*8,8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安装在馈线孔正下方10—15公分处,通过铜铁转换与室外铜牌氧焊连接,与扁铁焊接接入地网。
地网、地埋电缆施工技术规范

地网、地埋电缆等施工技术要求(一)、总体原则1、乙方必须按甲方提供的施工设计图纸及技术规范文件进行施工,要严格按要求和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质量保证年限为验收完成后5年。
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接地电阻未达要求,必须无偿、无条件返工,直至符合验收标准。
2、辅助材料除铠装电缆的两端接地件由甲方提供外,其余全部由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乙方应爱护甲方设施,所有对原土建施工的损坏,包括对硬化地面、墙面、道路等,乙方应负责进行修护。
3、若施工时铁塔未安装好,所有接地应按施工要求在相应位置做好预留。
4、终端杆处电力引入搭火根据电力公司与地埋电缆施工先后确定,若终端杆已立好,市电已布放到位,则搭火及布放连接事宜由乙方负责,若施工时电力引入还未到位,则乙方负责做好室内配电箱的连接,并按规范要求在引入侧做好电缆预留,包括预留流水弯的长度。
5、工程施工完成,乙方应对现场进行清理,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干净。
(二)、具体施工要求(A)、地网施工要求1、移动基站地网的组成: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
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联合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2、甲方提出地网的总体建设要求,基本地网面积不小于15m×20m,水平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00米,垂直接地体不少于24根(2.5米/根),若由于土质原因,则相应增加接地体数量,接地体总长度不小于60米。
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原则上不应小于0.7m,城区基站接地电阻小于3欧姆,乡镇农村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原则上不得使用降阻剂、降阻棒等成品材料,若需使用必须征得甲方同意。
3、室内、室外接地要求1、在机房内设置均压带,均压带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材料为铜材,截面不应小于3mm×30mm;走线架的两端应和均压带可靠的连接。
2、室内所有设备保护地统一接至均压带上,均压带通过4mm×40mm热镀锌扁钢通过铜铁转换与机房的地网相连。
3、室外铜排(200*60*8,8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安装在馈线孔正下方10—15公分处,通过铜铁转换与室外铜牌氧焊连接,与扁铁焊接接入地网。
室外接地规范要求

室外接地规范要求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室外接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室外接地规范要求有哪些呢?
首先,接地电阻要求。
所谓接地电阻,就是指接地体与大地之间的阻抗。
在室外接地中,接地电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按照国家标准,对于公共供电系统,接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
对于专线供电系统,接地电阻应该小于10欧姆。
其次,接地扁铜的要求。
接地扁铜是一种用于连接地网和电气设备的导体。
其截面积应大于等于25平方毫米。
接地扁铜应该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进行选型和安装。
此外,接地极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接地极通常采用铜质管材、镀锌管材、钢材等材料,其长度和直径也应该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进行选型和安装。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比如接地电阻测试、接地装置的安装位置、接地扁铜和接地极连接处的焊接技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外接地规范要求中,还包括了一些冬季防止冻裂、夏季防止腐蚀等保护措施。
比如,在地区气温较低的地方,可以采用深埋式接地极,并采取防止管道凝冻的措施。
总之,室外接地规范要求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需要同时考虑电气工程和土建工程等多个方面。
只有按照国家标准和项目设计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装和施工,才能保证室外接地的质量和安全。
地网最新规范

移动通信无线基站接地系统建设工程验收规范V1.0(试行稿)1总则1.0.1 为保证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与正常工作,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统一GMCC移动基站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对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建设提出要求,同时也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改建、扩建及相关通信系统的防雷及接地整改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日常维护工作的技术要求和依据。
1.0.3 在基站接地建设中,应积极采取有理论依据、经反复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过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1.0.4 本规范与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以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为准;本规范解释权在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2名词术语2.0.1 地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一般是指大地,具有导电的特性,能有效地泄放电流,一般可作为参考零电位。
2.0.2 接地体为使电流流入而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环行接地体围绕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行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2.0.4 接地系统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排)、接地引入线、接地体(网)的总称。
2.0.5 接地网由基站基础中的钢筋网、围绕基站的环行接地体以及由地下其它导电材料所共同连接而成的接地体的总称。
2.0.6 接地汇集线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7 接地线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地网)之间的连接线。
2.0.8 工作地直流电源相对于大地为0V的连接电路,它是直流电源利用大地构成回路的电路部分。
工作地一般通过地线总汇流排下地。
2.0.9 保护地设备外壳及其连接到接地汇集总线(排)的保护地线、交流电源系统中的地线、电源和信号避雷器的地线等统称为保护地。
2.0.10 地电位升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所引起大地电位的升高称为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对地的绝缘。
2.0.11 接地体有效长度接地体有效的最大长度,即比这一长度更长的接地体超出有效长度部分视为无效,有效长度取决于土壤电阻率。
等电位接地网电缆敷设规范

继电保护等电位接地网设计施工原则1 总的要求1.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制定华北电网继电保护等电位接地网敷设原则。
1。
2在新建、改建工程中严格按照本原则执行,敷设等电位接地网。
1。
3对已经运行未敷设等电位接地网变电站,应逐步加以改造、实施。
1.4本原则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调度通信中心解释。
2 敷设等电位接地网原则2。
1华北电网装有微机型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110kV及以上变电站或发电厂均应敷设等电位接地网(可参见附图2-1站区等电位接地网示意图)。
2。
2应在主控室、保护室、敷设二次电缆的沟道、开关场的就地端子箱及保护用结合滤波器等处,使用截面不小于100 mm2的裸铜排(缆)敷设与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等电位接地网。
2.3分散布置的保护就地站、通信室与集控室之间,应使用截面不少于100 mm2的、紧密与厂、站主接地网相连接的铜排(缆)将保护就地站与集控室的等电位接地网可靠连接.2。
4等电位接地网宜采用铜排方式。
2。
5对主接地网采用铜地网的变电站,亦应按照上述原则敷设等电位接地网.3 等电位接地网安装方式3。
1 控制室、保护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
3。
1。
1。
2保护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必须用至少4根以上、截面不小于50mm2的铜排(缆)与厂、站的主接地网在电缆入口处一点连接,这四根铜排(铜缆)取自目字结构等电位接地网与主接地网靠近的位置。
3.1.1。
3二次电缆沟道内敷设的接地铜排(缆)引入控制室、保护小室时,应与主控室、保护室内主接地网在电缆入口处一点连接.此接地点应与室内等电位接地网的接地点布置在一处。
3。
1.1.4当主控室、保护室有多个电缆入口时,各二次电缆沟道内敷设的接地铜排(缆)应汇集到室内等电位接地网的接地点所处的电缆入口处,与主接地网在一点连通。
此接地点应与室内等电位接地网的接地点布置在一处。
3.1。
2施工要求:3.1.2。
1铜排与铜排的连接采用放热焊接.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无线基站接地系统建设工程验收规范V1.0(试行稿)1 总则1.0.1 为保证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与正常工作,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统一GMCC 移动基站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对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建设提出要求,同时也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改建、扩建及相关通信系统的防雷及接地整改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日常维护工作的技术要求和依据。
1.0.3 在基站接地建设中,应积极采取有理论依据、经反复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过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1.0.4 本规范与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以国家规范、部颁标准、规范为准;本规范解释权在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2名词术语2.0.1 地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一般是指大地,具有导电的特性,能有效地泄放电流,一般可作为参考零电位。
2.0.2 接地体为使电流流入而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环行接地体围绕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行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2.0.4 接地系统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排)、接地引入线、接地体(网)的总称。
2.0.5 接地网由基站基础中的钢筋网、围绕基站的环行接地体以及由地下其它导电材料所共同连接而成的接地体的总称。
2.0.6 接地汇集线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7 接地线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地网)之间的连接线。
2.0.8 工作地直流电源相对于大地为0V 的连接电路,它是直流电源利用大地构成回路的电路部分。
工作地一般通过地线总汇流排下地。
2.0.9 保护地设备外壳及其连接到接地汇集总线(排)的保护地线、交流电源系统中的地线、电源和信号避雷器的地线等统称为保护地。
2.0.10 地电位升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所引起大地电位的升高称为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对地的绝缘。
2.0.11 接地体有效长度接地体有效的最大长度,即比这一长度更长的接地体超出有效长度部分视为无1/2效,有效长度取决于土壤电阻率。
l e = 2 p (l e为有效长度,为接地体埋设区域的土壤电阻率)。
3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3.0.1 根据国家和信息产业部的相关规范要求,移动通信基站的工频接地电阻应在5Q以内;部分地处高山周边土壤电阻率大于3500Q m的基站,接地建设确有难度时,接地电阻可以适当放宽到10欧姆以下;基站地网应符合联合接地及等电位原理,其使用期应达到10年。
3.0.2 本规范要求的工频接地电阻为指定的仪表测量值,除规范规定的指定条件下的估算结果外,不接受以其它形式的估算或换算结果。
4地网设计原则与思路4.0.1 基站选址时宜考虑基站地网建设的实际难度。
地网设计中,应在综合考虑基站位置、地质气候条件、周边环境、占地赔偿等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维护方便。
4.0.2 基站地网是复杂的联合接地体,在设计时,应选择土壤电阻率均匀且方便人工作业的范围;对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基站,应给予一定的设计裕量;设计方案应具有应对不可预见因素的调整空间,以便快速地完成设计变更和施工。
4.0.3 移动基站地网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
基站地网应充分利用机房建筑基础(含地桩)、铁塔基础内的主钢筋和地下其它金属设施作为接地体的一部分。
当铁塔设在机房房顶,电力变压器设在楼内时,其地网可共用机房地网。
4.0.4 机房地网:机房地网应沿机房建筑物散水点外设环行接地装置,同时还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横竖梁内两根以上主钢筋共同组成机房地网。
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地桩时,应将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地网焊接连通。
4.0.5 对于利用商品房作机房时的移动通信基站,应尽量找出建筑防雷接地网或其它专用地网,并就近再设一组地网,三者相互在地下焊接连通。
找不到原地网时,应因地制宜就近设一组地网作为机房工作地、保护地和铁塔防雷地。
工作地及防雷地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m,铁塔还应与建筑物避雷带就近连接两处以上。
4.0.6 铁塔地网:当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应延伸到铁塔地基四角外1.5m远的范围,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m x 3m,其周边为封闭式,同时还要利用塔基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作为铁塔地网的垂直接地体, 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隔3~5m 相互焊接连通,连接点不应少于两点。
当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 铁塔四脚应与楼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 同时宜在机房地网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以利散流。
当使用通信杆塔时,宜围绕杆塔3m 远范围设置封闭环行(矩形)接地体, 并与杆塔地基钢板四角可靠焊接连通。
杆塔地网应与机房地网每隔3~5m 相互焊接连通一次。
4.0.6 变压器地网: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 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及铁塔地网组成的联合地网;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m 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4.0.7 当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可扩大地网的面积,即在地网外围增设1 圈或2 圈环行接地装置。
环行接地装置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水平接地体与地网宜在同一水平面上,环行接地装置与地网之间以及环行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3~5 米焊接连通一次;也可在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式延伸接地体,延伸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10~30m 以内。
4.0.8 在部分基站,依照传统方式建设接地确有困难时,可以采用深埋接地极,施放降阻材料等措施降低接地电阻;部分开挖面积受到限制的基站,可以采用电解离子接地极等产品以增加与土壤接触面积;必要时,也可采用换土等措施。
4.0.9 土壤电阻率较低(p < 500Q ? m的基站,其地网接地体包围的等效面积1/2(A)应满足(A/ n )>5m。
从科学防雷的角度看,小面积接地网的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会有较大的差别,当直接雷击发生时,小面积地网即使接地电阻很低,但由于泄流渠道不畅,地网上还是会有很大的地电位升。
5地网建设所使用材料要求5.1金属物质(主材)5.1.1接地体主要材料宜使用热镀锌钢材,镀锌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部分土壤腐蚀性较为严重的基站,可以采用同规格的铜材。
5.1.2垂直接地体的材料一般为不小于50mmx 50mmX 5mm的热镀锌角钢或表面积相近的热镀锌圆钢、槽钢等;采用机械钻井方法的垂直接地体钢管,其直径宜大于60mm,管壁厚度不应小于5mm。
5.1.3水平接地体的施工材料一般为40mmx 4mm 的热镀锌扁钢,做为引出或引入使用的水平埋设接地体,根据情况可以使用直径© 8mm2-- © 12mm2的热镀锌圆钢。
5.1.4热镀锌钢材接地体与接地引入铜缆的连接,宜采用规格不小于50mmx 5mm x 400mm的过渡铜铁排,铜铁之间的氧焊焊接面积不小于50mm x 100mm。
5.1.5部分基站,受开挖面积等限制而使用的长效电解接地极,其金属封装材料为壁厚不小于1.5mm的铜材或不锈钢材料,其发散电解质的孔径不宜小于5mm,其用于与其它接地体连接的端子为不小于50mmx 5mmx 200mm 的不锈钢材料或铜材。
5.2化学物质(辅材)5.2.1地网辅助材料宜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地质特点的产品,同时要考虑经济性和可靠性、安全性,并尽量作到环保可降解。
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一种或多种辅助降阻材料达到降低接地电阻的目的。
5.2.2碳粉(石墨)降阻剂/接地模块,碳是除金属之外导电性最好的单质,且化学性质稳定、对金属没有腐蚀性,适应性较好;其缺点是具有很强的活性,易与金属之间形成电池效应;由于(碳粉)石墨几乎不溶于水,渗透性差。
因此,选择碳降阻材料时,一般选择已加工成型的板状接地模块,能更有效地增加与土壤的接触。
适用土壤腐蚀性较强的海边、排污渠边等地区。
523 长效电解离子接地极,规格© 63 mm长度1.5m— 2.5m;长效电解离子接地极内部为膨胀导电胶与电解质的混合物,其特性是土壤湿润时吸收水分并膨胀通过发散孔向外渗透电解质,气候干燥时又能释放水分保持土壤的湿度。
由于其良好的渗透电解质特性,适用于开挖面积受到限制、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基站。
5.2.4稀土降阻剂,本身是无味的黑褐色粉剂,其载体为碳元素,辅以铜族元素、过渡元素及碱土金属元素,添加镧系稀土元素作为催化剂、激活剂,前一些元素极易形成水离子化合物,在稀土元素的作用下就能形成导电性良好的电解质。
因此稀土降阻剂呈良好的负阻特性,即随着电流密度、电流波形陡度增加而电阻率下降。
稀土降阻剂有良好的水溶性,加水混合后呈流体凝状物,易向土壤空隙渗透,可广泛用于各种形式接地的施工辅助降阻。
5.2.5其它降阻材料,水玻璃(硅酸盐)降阻剂、石膏类降阻剂、树脂降阻剂、(聚)丙烯酰胺降阻剂等,由于其局限性较多,在使用时要详细了解其特性,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6地网各种类型及其适用范围6.0.1 地网接地体的包围形状以封闭环行为佳,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对基站的构筑物布局、环境、地质地形、占地赔偿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较为灵活的建设方式。
6.0.2 一般条件允许的基站,宜采用封闭环行地网,大电流时环行接地体内的电场分布均匀,可降低跨步电压的危险;也有助于减少室内在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而容易对设备产生高压反击的危险。
环行接地体上多点引入机房更有助于实现等电位连接。
6.0.3 辐射型地网,环行接地体的延伸,在已建成的封闭环行不能达到接地电阻要求时,在大面积开挖受限情况下,可以选择土壤电阻率较低的方向适当辐射延伸接地体。
其特点是某个方向的电流泄放速度较快,但增大了跨步电压的危险程度。
尤其适用于铁塔在机房顶部的基站。
6.0.4 网格状地网,根据规范建设铁塔(杆塔)、变压器地网宜采用的形式,部分受地形地域限制的基站,可在围绕基站环行接地体的一侧,采用网格状地网结构,以便各地网连接成联合地网。
在城区或山地,受开挖面积限制,附近仅能提供局部区域使用的基站,可以采用此种结构。
6.0.5 深井型地网,采用机械钻井深埋接地体的方式,利用地表深层的导电物质泄放电流,适用于表层土壤电阻率较高的高山基站,部分受开挖面积限制的基站亦可采用此种形式。
其特点是,可以很快达到降低接地电阻值的目的。
6.0.6 建筑地网,部分租用高层建筑或商品房为基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建筑内专用地网或建筑防雷地网作为机房接地。
有条件的,宜设置一组专用接地体,引入机房后再与建筑地网可靠连接。
6.0.7 简易地网,当基站位于居民区内的繁杂地段、机房楼顶无铁塔时,找不到原地网,且建设环行接地体确有难度时,可沿机房建筑一侧或两侧沿直线埋设接地体,接地体长度宜达到或接近有效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