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
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
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
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
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
1
色,并有明显褐色边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重则使叶鞘变黑褐色腐败,叶鞘干枯,叶片也随之枯黄卷缩,提早枯死[5]。
叶片病斑形状和色泽与叶鞘基本相似。叶片发病严重的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6]。叶重病叶扩展快,呈污绿色水渍状,最后干枯。
稻穗发病则穗颈、穗枝梗至颖壳部位呈青黑色湿润状[7]。后稻粒变成黑褐色,病粒不充实成秕粒,甚至全穗枯死。
3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
水稻纹枯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8]。
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为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菌丝
成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隔膜。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呈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呈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上生4个小梗,每一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9-10]。
菌核有浮核和沉核之分,一般浮核多于沉核。其沉浮主要与浸水时间、菌核的内部结构即菌核外层空腔化死细胞的厚度有关。外层死细胞的厚度达到或超过其半
径的一半时多为浮核。在一定条件下,浮核和沉核可相互转化。纹枯菌核的存活力很强。不需休眠,当年新代菌核就能萌发致病。菌核在27~3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l~2d内就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2℃。但要求97%以上
的相对湿度[11]。菌丝是由菌核萌发而来,侵害水稻发生纹枯病。菌核表生,表面多孔呈海绵状,菌核开始为白色,后变黑褐色,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其有性世代产生担孢子,卵圆形,在病部呈污白色的担孢子层。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
染54科210种植物。除水稻外,还能侵染玉米、高粱、绿豆、红豆、花生、甘蔗、黄麻、栗、甘薯、茭白等作物和蒲草、莎草、马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12]。
4病害循环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
主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册。田间
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菌核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约有半数以上的菌核可以存活21个月,在浸水的情况下,也约有1/3的菌核能存活7个月[13]。存活的菌核,翌年春耕灌水时浮上水面,插秧时飘浮于稻纵基部,粘附在稻株上,当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浸人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菌核落人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由于菌核随水传播,下风向、田面不平、低洼地菌核较多,这些田块易发生病株。
病菌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还可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的叶鞘或
邻近的稻株间不断蔓延,进行再侵染。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2代菌核,靠水流
传播也可进行再侵染,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主要在稻株间或稻穴间横向扩展。导致病株率或病穴率增加;其后病部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发展,加剧病株受害程度[14]。一般在矮秆品种中每上升1个叶位只需2~3d,在高秆品种需3~5d,到抽穗前后10d左右达高峰,危害性也最大[15]。病害在田间的传播途径靠灌溉水。在密植的稻丛间菌丝也能蔓延传病。
5发病条件
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核基数、水稻抗病性、气候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
5.1菌核基数
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凡上年轻病田,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菌核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
5.2品种抗性
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16]。
糯稻病重于梗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目前虽无对纹枯病高抗的品种,但品种间对纹枯病的耐病性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一般籼稻比粳稻抗病,高秆比矮秆抗病,株型紧凑的比松散的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均能感病,根据观察,水稻苗期抗病,分蘖期开始感病,孕穗至抽穗最感病。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常规稻“特优2035”,三系杂交稻“II优084”、“红莲优6号”,两系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