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域,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该病害会导致叶片黄化、枯死、减少光合作用和产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株水稻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该病害。
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1.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条件。
该病害主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温度在28℃-32℃,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此外,土壤酸碱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病原菌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残茬、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水、风、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
3.发病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水稻生长期的中后期,也就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
在这个时期,水稻的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这就给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在种植水稻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改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适宜,一般应在5.5-6.5之间。
其次,要保持土壤肥力充足,及时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湿润和缺水。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不足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避免对土壤和水稻造成污染和损害。
4.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稻纹枯病防治
图4.2.5-5 菌核
图4.2.5-1 叶鞘染病初期
图4.2.5-2 叶鞘染病后期 云纹状大斑
图4.2.5-3 叶片染病
图4.2.5-4 叶穗染病
二.病原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属担子菌亚门。担子 无色,棍棒状,顶端生4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担 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有性世代在 病害发生中不常见,不起作用。
水稻纹枯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 发病严重。一般减产5%~10%,重者达50%以上, 甚至植株倒伏枯死,完全失收。
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抽穗前后受害最重。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亦可为害茎秆穗部,造成贴 地倒伏,整株枯死。
1.叶鞘发病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大 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暗褐 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受害严重时,叶鞘干 枯,上面叶片随之枯黄。 2.叶片发病 与叶鞘病斑相似,但形态较不规则。病情严重 时病部呈浅绿色,似被开水烫过,叶片很快青枯腐 烂。
3.茎秆发病 茎秆受害易引起贴地 倒伏,成片枯死。 病部湿度大时,病部 可见许多白色菌丝,随后 菌丝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 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 像萝卜籽大小的菌核,菌 核易脱落。
春耕灌水、耕田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 后菌核附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条件下,萌发长 出菌丝在叶鞘上扩展延伸,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侵入 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 对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
四.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初侵染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 3.化学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 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 治。选用己唑·嘧菌酯、多抗霉素、叶片上,掌握用药时间和浓度,均匀喷雾,足量兑 水。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
病变后期,茎秆会出现腐烂现象,植株容易倒伏。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根据早期和典型症状,可 以初步判断水稻是否患有 纹枯病。
显微镜检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丝体和 菌核的存在,可以更准确 地诊断水稻纹枯病。
培养试验
将病变组织放在培养基上 进行培养,观察是否能够 培养出病原菌,以确定诊 断的准确性。
02
水稻纹枯病的病因
某地区的水稻田受到纹枯病的严重侵害,导致大量减产。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当地农民开始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经过调查和学习,农民们了解到使用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纹枯病。 他们选择了某品牌的杀菌剂,并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使用。
结果
在使用杀菌剂后,水稻纹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也得到了显著 提高。
某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失败防治案例
茎秆有病斑
在早期,水稻纹枯病还会 使茎秆出现椭圆形的病斑 ,颜色通常为灰白色或浅 褐色。
菌丝体和菌核
在病变部位常常可以看到 菌丝体和菌核,菌核在病 变部位大量形成,颜色为 深褐色。
典型症状
叶片出现云纹状病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形成云纹状,边缘不明显。
叶片边缘枯死
严重时,叶片边缘会出现枯死现象,叶片呈现枯黄色。
利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有效防治纹枯病的发 生和蔓延。
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
研究利用拮抗菌、病原菌的拮抗物质等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纹枯病 的发生概率。
生物技术的普及
加强农民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提高他们在防治纹枯病中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06
相关案例分析
某地区水稻纹枯病的成功防治案例
背景
定期对水稻田进行巡查,注意观 察水稻长势和病害发生情况,及
水稻抽穗灌浆期纹枯病严重怎样防
怎样防2023-11-09CATALOGUE 目录•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及评估•案例分析01水稻纹枯病概述定义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抽穗灌浆期最为严重。
病斑初期呈暗绿色,逐渐扩大形成纹状或云纹状病斑,后期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甚至全株枯死。
定义及症状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来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水稻,引起发病。
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受气候、品种抗性、施肥水平、灌溉方式等因素影响。
高温高湿、氮肥过多、植株抗性弱等条件下,纹枯病容易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产量大幅下降。
产量下降品质下降增加生产成本纹枯病影响水稻的品质和口感,降低稻谷的等级和价值。
为了防治纹枯病,需要增加农药投入、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
03对水稻生长的影响020102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水稻抽穗灌浆期的营养需求。
同时,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生长。
科学施肥水稻抽穗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注意灌溉方式和水质。
宜采用浅水勤灌、适时落干的方式,保持田间湿润,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深水灌溉,以免影响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合理灌溉肥水管理纹枯病是水稻抽穗灌浆期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三唑酮等。
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产生药害。
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水稻抽穗灌浆期还易受到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的侵害。
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应密切关注田间虫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称为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本文将从病害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农民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
一、病害的病因水稻纹枯病的病因是由真菌属于Pyricularia或者Piricularia所引起的,主要是通过播种材料、水流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感染并繁殖,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
因此,了解病害的病因对于科学防治水稻纹枯病至关重要。
二、症状的诊断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难以察觉,当病害逐渐扩展时,病株叶片出现纹枯病斑,呈现为灰白色或黄褐色的不规则斑点。
斑点的大小和形状也会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
在患病叶片上,可以看到黑色的霉层,这些霉层是病原菌的菌丝体。
通过仔细观察和症状诊断,可以准确判断水稻是否感染了纹枯病。
三、预防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并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
2. 地力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清除病源源头:及时清除病株和秸秆等病原菌的滋生源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传播。
农民可以通过清理田间秸秆、采取病株病叶处理等方式,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过量的灌溉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因此需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给病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5. 合理施药:在水稻纹枯病高发季节,可根据预报结果和实际田间情况,合理施用杀菌剂对水稻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适当的药剂浓度,喷药时要全面覆盖病株叶片,达到杀灭病原菌的效果。
四、治疗方法当水稻感染了纹枯病后,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清除病株:将病株及时移除田间,将其深埋或焚烧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
该病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
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
现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1、种植制度因素: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
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
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肥因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
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
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1、外观症状
2、生理症状
水稻叶片和茎叶出现纹枯病的初步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水珠,随后叶片表面的水珠会变得粘稠,粘滞,同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粉
末状物质,这些粉末在挤压的时候会变成油脂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
片表面会出现淡棕色的小花斑,并且会出现蜂窝状的褐斑。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减少产生病原菌
要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为了避免该病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该病的病原菌。
其中,
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最主要的措施。
(1)除草
清除田间杂草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杂草中的病原
菌容易在受害植物间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
水稻纹枯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水稻纹枯病世界各产稻区均有产生。
主要引发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降落,一样减产10%~30%,产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下面一起学习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一、水稻纹枯病症状最初表现为在水稻苗中下部叶梢上显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为灰褐色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出现灰白色,湿润时呈灰绿色,病斑与健康部分出现黄褐色或褐色。
随着病斑的增多和扩大形成大面积的不规则病斑,后期严重时在病斑上形成大量的白色菌丝,并结成浅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形如油菜子一样的菌,使水稻的茎秆变软,其抗倒伏能力减弱,在高温高湿、水稻施入氮肥过量的情形下水稻纹枯病产生特别严重,导致成片死亡。
二、水稻纹枯病产生原因(一)土壤中菌核残留的数量稻田中越冬菌源的多少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样新开垦的稻田,无菌核存在不会发病。
一样越冬菌核残留量大,早期发病就重,但后期病情轻重,则和幼苗的长势,田间的水肥管理,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氮肥过量地块儿。
没有及时晒田。
稻子长势过旺,茎杆脆弱,抗病力低下非常有利于病害产生。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产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产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样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特别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纹枯病的产生,特别在孕穗期遇到高温,水平扩大速度非常快,可使病株率增加,以后连续性高温高湿加速病害垂直扩大使病情加重。
病菌通过植物气孔、水孔感病。
稻株在暴雨或大风气候条件下,植株有伤口,感病就重。
(三)水肥因素的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觉,爱好深灌、漫灌,因此造成田间湿度大,营建了适宜水稻纹枯病产生流行的田间吝啬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产生流行。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1、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叶鞘、叶片的病斑椭圆形或连合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呈墨绿色、湿润状;干燥时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终致叶鞘及叶片枯死。
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块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叶片枯死致使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甚者可达50%以上。
2、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在农业防治基础上抓紧药剂防治。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⑴科学管水。
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⑵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
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骨硬,叶色褪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收获时青枝蜡秆。
⑶合理密植,改善群体通透性。
⑷及时喷药控制。
药剂防治应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
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控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药剂前期用5%田安水剂400倍液,后期
用2万单位井冈霉素300倍液,或28%多井悬浮剂500~700倍液,连续2~3次。
水稻纹枯病
谢谢观看
水稻纹枯病在中国稻区为害严重,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和台湾等省。该 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分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病原特征
病原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 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立枯丝核菌AG-1和AG-4较快,而双核 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 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 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3张)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 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 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 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 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 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汇报人:日期:•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纹枯病的病因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诊断与识别•水稻纹枯病的预防与控制目•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录01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叶部和茎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后期呈灰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模糊不清,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定义和症状症状定义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和田间杂草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氮肥过量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发病条件发病规律水稻纹枯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增加成本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会使稻谷的品质下降,如稻米色泽、口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030201影响与危害02水稻纹枯病的病因与防治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水稻生长环境菌源积累病因分析01020304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差异,抗性高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稻田水质差、排水不良、氮肥过量等环境因素均可导致纹枯病的发生。
多年连作或未合理处理病稻谷,导致菌源积累,增加病害发生概率。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处理病稻谷,减少菌源积累,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清除菌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等。
药剂防治采用稻鸭共育、生物防治等生态调控措施,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生态调控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设备诱杀害虫,减少病害传播途径。
物理防治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稻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定期轮作,减少菌源积累。
农业防治03水稻纹枯病的诊断与识别水稻纹枯病通常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病斑会扩展到穗部,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穗颈伸不出。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由纹枯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
该病在水稻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1. 预感期:在感病后2-3天,叶片发黄,长出黄色到白色的白粉状菌丝。
2. 感病期:在感病后5-7天,感染部分出现小而圆的病斑,病斑边缘呈淡绿色,中央呈灰褐色。
3. 扩展期: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心黄白色,边缘淡黄绿色。
病斑逐渐融合,导致叶片倒伏。
4. 枯死期:病斑继续扩大,颜色加深,变为深灰褐色,叶片逐渐枯死并干瘪。
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品种,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2. 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营养充足,提高植物的抗性。
避免使用过多的氮肥,以免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 种植健康种子:使用健康种子,防止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
5. 化学防治:病情严重时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洒合适的杀菌剂,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6. 晚稻变换种植期:将晚稻种植时间推迟,可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因为晚稻一般在高温多湿的季节种植,利于病害的生长和传播,推迟种植可减少感病机会。
总结: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水稻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良好的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种植健康种子、化学防治和改变种植期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保障水稻生产的正常进行。
水稻病害(三)_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为高温高湿病害,温度高于22℃,相对湿度达 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97%以上时 发病最重。 水稻品种及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如矮 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 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三 水稻纹枯病
4. 防治技术 ① 种植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无高抗品种,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尽可能选 用一些中抗或者耐病品种及不带病稻种。
② 清除菌源
在稻田翻耕灌水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被风吹集到 田角和田边,应捞出菌核并深埋或烧毁。不直接用病稻草 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有效减少菌源, 减轻前期发病。
有性态: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 担子棍棒状,单胞,无色,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
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菌菌丝
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三 水稻纹枯病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 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 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成为次年或下 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可在土壤等环境中存活很 长时间,如土表或土表下1~3cm土层的越冬菌核存 活率87.8%以上。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5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 花足秆、烂脚病,广泛分布于世 界各产稻区,以高产稻区危害最 为突出。我国各稻区均有纹枯病 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 发生面积广且严重、流行频率高, 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主 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 率下降,粒重减轻,一般减产 10%~20%,严重时可达30%以 上。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由 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引起,是我 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随着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 技术的应用,有的高肥地块感病品种发病 率高达100%,病情指数达75.69%,产量 损失30%以上。
魏 景 超
21090745
中 国
2.症状
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 烂脚秆。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 抽穗前后发病最盛,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 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 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状。叶片病斑与叶鞘相 似。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 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 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 担子和担孢子。
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 斑和菌核。
此病苗期至穗期 都发生,以分蘖 期至穗期发病重。 主要侵害叶鞘, 叶片,重时引起 稻株枯死。
▪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 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 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 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 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 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 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 色,边缘暗褐色,病斑 中心有时半透明。病斑 多时互相连接成很大的 不规则云纹斑,引起叶 片发黄枯死。
近10年来,对该病的病菌分类、抗性机制、 病害流行与防治等研究逐渐深入。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 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纹 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资料,我国近几年 的年发病面积在1500~2000万公顷,估计 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斤,占水稻病虫害 损失的40%~50%。
有性世代:担子菌亚纲 伞菌目 革菌科 薄膜革菌属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病原菌是纹枯菌。
该病害主要通过种籽传播以及土壤传播,但也存在水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1.叶片枯干:患病植株叶片枯干,形成红褐色的枯叶。
病害发生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焦枯,之后蔓延至全叶。
2.叶片出现沟纹:患病植株的叶片内部出现细长的沟纹,呈纵向分布。
3.茎秆枯萎:茎秆部分开始出现褐色变化,颜色逐渐加深,导致水稻严重的枯萎。
4.根部变黄:患病植株的根部变黄,有些甚至会变成棕色,根系破裂,而且根部有酸烂现象。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选用具有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如“桂白糯”,“松江11号”,“黑珍珠”等品种,可以有较好的抗病效果。
2.清理病残体和秸秆:在收割后,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病残体,病残体可进一步发展繁殖病菌,加剧病害的发生;而秸秆的堆积会产生大量的罐翅瘤蚊,容易引起病害的传播。
3.施用农药:如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多菌灵等农药,可有效抑制纹枯菌的生长,遏制病害的发展。
4.土壤消毒:利用化学消毒剂或有机氯类药剂对种植区域进行土壤消毒,能够有效杀死病区中的纹枯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危害。
5.合理加强管理:水稻生长期间要加强管理,保证灌水、施肥、除草等工作的落实,为稻株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针对纹枯病的防治措施是种种不同的,选用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秸秆、施用农药、土壤消毒和强化管理等等措施都是具有效性的方法。
由于其风险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还需种植家们科学合理地使用有机肥、化肥和较高效的灌溉措施,以尽量减少病害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
水 稻 纹 枯 病 穗 颈 部 症 状
水 稻 纹 枯 病 茎 杆 症 状
水 稻 纹 枯 病 茎 杆 上 的 菌 核
水稻纹枯病—病原
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 (Pellicularia sasakii) 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 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水稻纹枯病—病害控制
防治纹枯病的策略是挖掘抗源,培育和应用中抗以上 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制剂。 1.清除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 3.种植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 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需要采 用补救措施。 (1)井冈霉素(2)甲基硫菌灵(3)28%复 方多菌灵(4)5%安福(5)芽孢生防菌株B908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 脚病”、“富贵病”等。主要分 布于亚洲稻区非洲和美洲等也有 发生。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 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发 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 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 10-30%,严重时达50%以上。此 病在南方稻区所引致的总损失往 往超过稻瘟病、白叶枯病,成为 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 稻田生态、种植密度、水稻抗病性特别是水 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菌核基数: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 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 2.气象条件: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3.水肥管理:水肥管理对菌丝生长和稻株抗病性 的影响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4.种植方式和密度 5.水稻抗病性及生育期
水稻纹枯病—症状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白色的细线状斑点,斑点两侧的叶组织颜色较绿,同时细菌还会破坏水稻的血管组织,引起植株生长迟缓、叶
片枯萎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纹枯病会对水稻产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
下会导致水稻减产或者死亡。
以下是针对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症状表现
1. 叶片出现黄白色的细线状斑点,同时斑点两侧的叶组织颜色较绿。
2. 叶片黄化、枯死,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穗长短、鲜重减轻。
3. 叶片上呈现纵向糠秕色条纹,叶缘褪色,病斑残留诸如“V”形的枯突。
4. 受害植株根系发黑,根部烂熟。
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方法。
2. 防治病源:在种植前将土壤消毒,或使用病原菌扩散的物质进行控制,如农家肥
育友、有机磷、七氟啉等。
3. 增施磷肥:磷肥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病害的发生。
4. 硫黄熏蒸:可以用20%硫磺蒸汽熏蒸土壤,将土壤中的病菌杀死。
5. 合理施肥:在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可以使水稻免受病害影响,病害易发期施肥
不宜过量,否则会引起生长不平衡,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及时调整施肥量和
时间。
6. 种植适量:适量控制水稻的密度,及时进行适量的休整和稀苗,有利于避免病害
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害,对水稻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防治病源、增施磷肥、硫黄熏蒸、合理施肥和适量种植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
疗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
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1病害发生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
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
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
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
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
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
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
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1色,并有明显褐色边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重则使叶鞘变黑褐色腐败,叶鞘干枯,叶片也随之枯黄卷缩,提早枯死[5]。
叶片病斑形状和色泽与叶鞘基本相似。
叶片发病严重的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6]。
叶重病叶扩展快,呈污绿色水渍状,最后干枯。
稻穗发病则穗颈、穗枝梗至颖壳部位呈青黑色湿润状[7]。
后稻粒变成黑褐色,病粒不充实成秕粒,甚至全穗枯死。
3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水稻纹枯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8]。
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为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
菌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隔膜。
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呈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
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
有性阶段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呈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上生4个小梗,每一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9-10]。
菌核有浮核和沉核之分,一般浮核多于沉核。
其沉浮主要与浸水时间、菌核的内部结构即菌核外层空腔化死细胞的厚度有关。
外层死细胞的厚度达到或超过其半径的一半时多为浮核。
在一定条件下,浮核和沉核可相互转化。
纹枯菌核的存活力很强。
不需休眠,当年新代菌核就能萌发致病。
菌核在27~3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l~2d内就可萌发产生菌丝。
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2℃。
但要求97%以上的相对湿度[11]。
菌丝是由菌核萌发而来,侵害水稻发生纹枯病。
菌核表生,表面多孔呈海绵状,菌核开始为白色,后变黑褐色,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其有性世代产生担孢子,卵圆形,在病部呈污白色的担孢子层。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
除水稻外,还能侵染玉米、高粱、绿豆、红豆、花生、甘蔗、黄麻、栗、甘薯、茭白等作物和蒲草、莎草、马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12]。
4病害循环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册。
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
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菌核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
约有半数以上的菌核可以存活21个月,在浸水的情况下,也约有1/3的菌核能存活7个月[13]。
存活的菌核,翌年春耕灌水时浮上水面,插秧时飘浮于稻纵基部,粘附在稻株上,当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浸人叶鞘形成病斑。
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
菌核落人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
由于菌核随水传播,下风向、田面不平、低洼地菌核较多,这些田块易发生病株。
病菌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还可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的叶鞘或邻近的稻株间不断蔓延,进行再侵染。
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2代菌核,靠水流传播也可进行再侵染,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主要在稻株间或稻穴间横向扩展。
导致病株率或病穴率增加;其后病部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发展,加剧病株受害程度[14]。
一般在矮秆品种中每上升1个叶位只需2~3d,在高秆品种需3~5d,到抽穗前后10d左右达高峰,危害性也最大[15]。
病害在田间的传播途径靠灌溉水。
在密植的稻丛间菌丝也能蔓延传病。
5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核基数、水稻抗病性、气候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
5.1菌核基数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
凡上年轻病田,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菌核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
5.2品种抗性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
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16]。
糯稻病重于梗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
目前虽无对纹枯病高抗的品种,但品种间对纹枯病的耐病性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一般籼稻比粳稻抗病,高秆比矮秆抗病,株型紧凑的比松散的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均能感病,根据观察,水稻苗期抗病,分蘖期开始感病,孕穗至抽穗最感病。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常规稻“特优2035”,三系杂交稻“II优084”、“红莲优6号”,两系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等[17]。
5.3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
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
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在温度在22℃和相对湿度90%以上时开始发病;气温25~31℃,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18]。
5.4栽培管理低洼排水不良地块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生重,浅水勤灌,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
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6防治策略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6.1清除菌核稻田灌水后时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集中处理,消灭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纹枯病前期发病率。
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6.2农业防治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此外,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
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易降低抗病能力,加重水稻纹枯病发生。
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
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
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19]。
6.3化学防治6.3.1毒土预防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
要求在水稻插后l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
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20]。
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
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6.3.2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
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
晚稻生育期短,水稻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
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
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1]。
6.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是一个发展方向。
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一些对水稻纹枯菌有拮抗作用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自1943年,Johnson等首次从G.fimbriatum代谢物中发现胶霉毒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终极腐霉(P.uItim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很强抑制活性以来,中外学者从粘帚霉属(G.spp)真菌中共分离获得50多个代谢物。
包括抗生素类、胞外酶等,它们同样具有拮抗细菌、抑制植物病原真菌附着孢形成等活性,其化学结构类型丰富,有二酮哌嗪、萜、聚酮、肽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