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消化系统第七版

合集下载

内科学消化系统第七版

内科学消化系统第七版

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属常见病。

在我国,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排名中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近年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近年来可能由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的普及而致复发率降低等原因,就诊人数有所减少。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一直相当普遍。

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而近年在我国亦渐见增多。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在我国并未引起重视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已引起我国消化病学界的高度重视。

炎症性肠病以往属西方国家常见病,在我国少见,而近年来在我国报道不断增加。

近年调查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常见慢性肝病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尽管影像学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病史、症状、体征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依然十分重要,在全面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影像学及有关特殊检查,以求既能尽快作出正确的诊断,又能减少各种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精神负担并节省医疗资源。

(一)病史与症状病史采集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少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症状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乃至作出临床诊断;也有不少疾病虽有明显症状却不伴有明显体征。

病史采集要掌握消化系统疾病问诊的要领,务求细致,因为不少症状发生在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中,但同一症状在不同疾病往往有其不同的特点,腹痛便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针对主要症状,要尽可能了解其诱因、起病情况、发病经过(急性还是慢性、间歇还是持续等)、用药的反应等,要详细了解其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加剧和缓解的规律,以及所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经济状况、精神状态、饮食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接触史以及家族史等对诊断亦有相当意义。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

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

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

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

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

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

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

第十九章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1a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引起的出血亦不少见。

血管异常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值得注意。

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归纳列述如下:(一)上消化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物理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化学损伤:强酸、强碱或其他化学剂引起的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又称Dieu—laroy病变等),其他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息肉、淋巴瘤、神经纤维瘤、壶腹周围癌),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膈裂孔疝,十二指肠憩室炎,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胃手术后病变(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或残胃黏膜糜烂、残胃癌)、其他病变(如重度钩虫病、胃血吸虫病、胃或十二指肠克罗恩病、胃或十二指肠结核、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组织等)。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

内科学期末复习【人卫第7版】

内科学期末复习【人卫第7版】

只保留了与京江学院检验专业教学内容有关的部分,提醒诸位注意。

PART1名词解释【呼吸系统】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以及药物所致。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候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张。

原发综合征: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既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原发性结合感染时期留下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

全程督导化学治疗:是指在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其实质是医务人员承担规律用要的责任。

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液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癌肿成为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下段支气管一下的癌肿称周围型肺癌。

伴癌综合症:是指癌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包括内分泌、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血液系统和血管的异常改变。

Horner综合症:是指位于肺尖部有肺癌称上沟癌,可以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颈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

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下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的疼痛,夜间更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引起低气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生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够维持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七版教材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七版教材

食管通过蠕动将食物 从咽部输送到胃部。
食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食管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癌等,治疗方法因疾病类型而异。
对于食管炎等炎症性疾病,治疗以抗炎为主;对于食管狭窄等结构性病变,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05
小儿胃解剖生理特点
饮食调整
根据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合理的饮食调整能够预防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避免 过度喂养、合理搭配膳食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不良等疾病。
环境改善
改善生活环境,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污染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小儿呼吸系统和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08
结论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深入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为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药物治疗、内镜治疗等,以提高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和 安全性。
加强预防和健康教育
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小儿消化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了满足临床 医生和研究人员的需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
教材版本说明
版本历史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教材已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从第一版到第七版,内容不断丰富和改 进。
第七版特点
相较于前几版,第七版教材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增加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际操作指南,使读者能够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第七版教材还对小儿消化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 面梳理和更新,确保读者能够掌握最新的医学进展。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9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高发有关。

但是世界各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差别较大,西方发达国家HBV并不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有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抗体阳性,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可能有关。

(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为50%~90%。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三)黄曲霉毒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而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常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血清黄曲霉毒素B l-白蛋白结合物水平及尿黄曲霉毒素B1水平亦高,提示黄曲霉毒索B。

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它可能通过影响ras、c-fos、P53、Survivin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

(四)饮用水污染根据肝癌高发地区江苏启东的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60~101/10万)明显高于饮井水的居民(O~19/10万)。

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五)遗传因素不同种族人群肝癌发病率不同。

在同一种族中,肝癌的发病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 大肠癌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  大肠癌

第九章大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以北美、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

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明显高于北方。

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荤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

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相关因素,这已为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

(二)遗传因素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

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

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见下述)。

(三)其他高危因素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大部分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

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

对腺瘤癌的序列演变过程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大肠癌的发生是正常肠上皮一增生改变/微小腺瘤一早期腺瘤一中期腺瘤一后期腺瘤一癌一癌转移的演变过程。

在这一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所伴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已经比较明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做是大肠癌发生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因的突变则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3.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认为与次级胆酸进人大肠增加有关。

【病理】据我国有关资料分析,国人大肠癌发生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比欧芙为高),1/5位于乙状结肠,其余依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四章---胃--炎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四章---胃--炎

第四章胃炎胃黏膜对损害的反应涉及上皮损伤(damage)、黏膜炎症(inflammation)和上皮细胞再生(regeneration)等过程。

胃炎(gastritis)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某些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损伤和上皮细胞再生而胃黏膜炎症缺如或很轻,此种胃黏膜病变宜称为胃病(gastropathy),但临床习惯上仍将本属于“胃病”的疾病归入“胃炎”中。

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一般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第一节急性胃炎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

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等一过性病变。

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急性胃炎主要包括:①急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健康志愿者吞服幽门螺杆菌后的临床表现、内镜所见及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均显示急性胃炎的特征。

但临床上很难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因为一过性的上腹部症状多不为患者注意,亦极少需要胃镜检查,加之可能多数患者症状很轻或无症状。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如不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长期存在并发展为慢性胃炎(详见本章第二节)。

②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及(或)其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进食被微生物及(或)其毒素污染的不洁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肠道炎症为主,有关论述详见传染病学。

由于胃酸的强力抑菌作用,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细菌很难在胃内存活而感染胃黏膜,因此一般人很少患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感染性胃炎。

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发生各种细菌、真菌、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胃炎(iS见本章第三节)。

③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acute erosive-hemorrhagic gastritis)。

第七版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_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七版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_2023年学习资料

脱水程度-体種-塞-皮味-唇膜-眼窝前囟祖、尿-睏环-轻镀-5%-鞋-舸-秆-和-秒-常-510%-鏊-鹾 稀-陷-手足稍拨凉心珠-帙、正常-抑状态-和陷-皮赋花核苍白、-精-四肢,鲷-艇婚-干珠-仟裂-眼险不-极 或无-迷-心摔快,培低-验-纯、压降
小儿腹泻一临床表现-代谢性酸中毒-a、-神经精神症状:神萎、嗜睡、昏迷-<6m小儿-更甚-b、呼吸深大:6m小儿不显,呼吸代偿功-能差-c、唇红如樱(樱红,口有烂菜果味-d、血C0,CP<40V0L%
小儿腹泻治疗-原则-A、的情减轻胃肠道负担,调整饮食-B、排除病因,合理用药-C、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素乱 -酸碱失衡-D、护理、对症处理
小儿腹泻一治疗-一)饮食疗法: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缩短康复时间。-母乳者一继续,暂 辅食-人工喂养者一喂等量米汤或稀释奶,其他代乳品-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严重呕吐者—禁食4~6小时(不禁水,好 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感染一暂停乳类(·.·双糖酶即乳糖酶缺-乏,改豆制代乳品、发酵奶
小儿腹泻-临床表现(二-低钾血症-血钾<3.5mmol/几-a、-精神萎靡、嗜睡、食欲↓-b、-全身肌张力 :软弱无力,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腹胀、肠麻痹、呼吸肌麻痹-C、-心音低钝、缓慢、节律紊乱(心肌收缩-无力→ 衰,T波低平,U波出现
小儿腹泻--临床表现-低钙血症-面部抽动、凉厥、手足搐搦-低镁血症-震顶手足搐搦全身惊厥-低磷血症-血璘< .5mmo1/L-嗜睡、精神错乱、昏迷、-肌缩无力、呼吸变浅
小儿腹泻-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特点-1、轮状病毒一所致腹泻称秋泻,水样或蛋花样便.-2、致病性大肠 菌-蛋花样大便-3、产毒性大肠杆菌一-—一水样或蛋花样大便-4、侵袭性大肠杆菌—粘液脓血便-5、出血性大肠 菌,-一黄色水样→血水便-6、鼠伤寒沙门氏菌一稀糊状或粘液脓血便有特殊臭味.

内科学(第7版)

内科学(第7版)
第一章 总论 附 尿液检查 第二章 肾小球疾病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附 狼疮性肾炎 第七章 尿路感染 第十章 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二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九章 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 第十五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第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一章 心包疾病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胃炎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 胃癌 第七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第十四章 肝硬化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六章 肝性脑病 第十七章 急性胰腺炎 第十九章 上消化道出血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六章 尿崩症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三章 库欣综合征 第十四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六章 嗜铬细胞瘤
第八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第二章 糖尿病
第九篇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十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二章 中毒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科学
第7版
教材配套光盘
编委:刘文励 赵建平 熊维宁 张慧兰 刘辉国 刘 谨 张存泰 汪道文 唐家荣 田德安 程 斌 但自力 曾红兵 徐 钢 吕永曼 李 瑛 孙汉英 周剑峰 张义成 张东华 郑 邈 欧阳金芝 贺冶 冰 胡蜀红 刘喆隆 胡绍先 李树生 学术秘书:郑 邈
目 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三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五章 肺结核 第六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七章 支气管哮喘 第九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二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六章 肝性脑病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六章 肝性脑病

---------------------------------------------------------------最新资料推荐------------------------------------------------------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六章肝性脑病第十六章肝性脑病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HE) 过去称为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门体分流性脑病(porltosyst, emic encephalopathy, PSE) 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对于有严重肝病尚无明显的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而用精细的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异常情况者,称之为轻微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病因与发病机制】导致 HE 的肝病可为肝硬化、重症肝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确定这些病因通常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需在肝病基础上寻找诱发 HE 的因素,下列因素可诱发 HE(表 4161) 。

关于 HE 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如下假说:(一) 神经毒素氨是促发 HE 最主要的神经毒素。

虽然肾脏和肌肉均可产氨,但消化道是氨产生的主要部位,当其被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肠道氨来源于:1/ 14①谷氨酰胺在肠上皮细胞代谢后产生(谷氨酰胺 NH3+谷氨酸) ;②肠道细菌对含氮物质(摄入的蛋白质及分泌的尿素) 的分解(尿素 NH3+C02) 。

氨以非离子型氨(NH3)和离子型氨(NH+4) 两种形式存在,两者的互相转化受 pH 梯度影响(NH3+H+ NH+4) 。

氨在肠道的吸收主要以 N H3弥散人肠黏膜,当结肠内 pH6 时,NH3大量弥散入血; pH6 时,则 NH3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排泄。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七章胰腺炎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七章胰腺炎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七章胰腺炎第十七章胰腺炎第一节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 。

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

【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甚多。

常见的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一)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胆石症最为常见。

急性胰腺炎与胆石关系密切,由于在解剖上大约 70%~80%的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一旦结石嵌顿在壶腹部,将会导致胰腺炎与上行胆管炎,即共同通道学说。

目前除共同通道外,尚有其他机制,可归纳为:①梗阻: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导致壶腹部狭窄或(和) Oddi 括约肌痉挛,1/ 3胆道内压力超过胰管内压力(正常胰管内压高于胆管内压) ,造成胆汁逆流入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②Oddi 括约肌功能不全:胆石等移行中损伤胆总管、壶腹部或胆道炎症引起暂时性 Oddi 括约肌松弛,使富含肠激酶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损伤胰管;③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溶血磷脂酰胆碱等,也可能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扩散到胰腺,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

(二)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机制:①乙醇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使胰泌素与缩胆囊素(CCK) 分泌,促使胰腺外分泌增加;②刺激 Oddi 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液排出受阻,使胰管内压增加;③长期酒癖者常有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易沉淀而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不畅。

内科学第七版第四章消化性胃溃疡

内科学第七版第四章消化性胃溃疡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
Ø 其引起溃疡GU高于DU Ø 病情危重程度与NSAID种类、剂量、疗程有关,还
与高龄、抗凝血药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关
Ø NSAID→前列腺素合成↓→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酶自身消化 所致,即“无酸无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并发出血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合并活动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内 镜下止血,同时使用PPI可有效预防再出血,减少外科手 术率与死亡率
Ø 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 Ø 急性穿孔 Ø 瘢痕性幽门梗阻 Ø 胃溃疡恶变 Ø 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染 胃酸和胃蛋白酶
NSAID 胆汁反流 吸烟和饮酒
碳酸盐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 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所致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Ø Marshall和Warren 1982年在慢性胃炎患者 的胃黏膜中首次分离出 幽门螺杆菌
•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多为空腹痛、可伴有夜间疼 痛)
• GU:进食→疼痛→缓解(多为餐后痛,一小时左右发作, 胃排空缓解)
Ø 症状:节律性上腹痛、部分病例无典型症状 Ø 体症:剑突下局限性压痛
Ø 复合溃疡:胃、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幽门梗 阻发生率高
Ø 幽门管溃疡:位于胃远端与十二指肠交界的溃疡。 特点是胃酸分泌较高,疼痛节律性不明显,药物反 应差,呕吐多见,易发生幽门梗阻、出血、穿孔
• 急性穿孔多位于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可引起急性腹膜炎 • 慢性穿孔(穿透性溃疡)多在十二指肠或胃后壁,疼痛顽固、

第七版内科学

第七版内科学

概述
1、概念:支气管肺组织、血管或胸廓慢性病

肺血管阻力升高
肺动脉压力升

右心室肥厚 扩张
右心衰竭一系列表现
2、流行病学
病因
? 支气管肺疾病:慢支、哮喘、支扩、肺结核、 间质性肺疾病等
?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胸廓活动受限、支气管 扭曲
? 肺血管疾病:少见,多为结缔组织疾病或原因 不明
? 其他: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诊断技术 ?防治
?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增强法律意识
?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 中西医结合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
刘辉国 学时数: 2学时
Systolic Diastolic
Reduction of pulmonary arterial bed (loss of vessels plus reflex hypoxic vasoconstriction)
Normal readings
<25 <10
Venous distention
X-ray film showing typical enlarged pulmonary artery shadows and outflow tract of right ventricle
学习方法
?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人道主义 的高尚医德 ?系统学习:扎实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实习: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属常见病。

在我国,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排名中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近年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近年来可能由于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治疗方法的普及而致复发率降低等原因,就诊人数有所减少。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一直相当普遍。

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而近年在我国亦渐见增多。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在我国并未引起重视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已引起我国消化病学界的高度重视。

炎症性肠病以往属西方国家常见病,在我国少见,而近年来在我国报道不断增加。

近年调查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常见慢性肝病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尽管影像学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病史、症状、体征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依然十分重要,在全面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影像学及有关特殊检查,以求既能尽快作出正确的诊断,又能减少各种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精神负担并节省医疗资源。

(一)病史与症状病史采集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少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症状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乃至作出临床诊断;也有不少疾病虽有明显症状却不伴有明显体征。

病史采集要掌握消化系统疾病问诊的要领,务求细致,因为不少症状发生在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中,但同一症状在不同疾病往往有其不同的特点,腹痛便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针对主要症状,要尽可能了解其诱因、起病情况、发病经过(急性还是慢性、间歇还是持续等)、用药的反应等,要详细了解其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加剧和缓解的规律,以及所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经济状况、精神状态、饮食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接触史以及家族史等对诊断亦有相当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很多,包括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感、食欲不振、早饱、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腹块、里急后重、黄疸、呕血、黑粪、便血等。

各种症状的临床意义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不同消化系疾病有不同的主要症状及不同的症状组合,个别症状在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表现特点。

(二)体格检查既要重视腹部检查,又要注意全身系统检查。

如:观察面部表情可提示腹痛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口腔溃疡及关节炎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皮肤黏膜的表现如色素沉着、黄疽、淤点、淤斑、蜘蛛痣、肝掌等是诊断肝病的重要线索,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见于胃肠道癌转移。

重点进行腹部检查,要全面、细致。

视诊常能提供重要线索,如腹部膨隆提示腹水或肠胀气,腹壁静脉曲张提示门脉高压(但要查血流方向以与下腔静脉阻塞鉴别),胃肠型和蠕动波提示肠梗阻等。

腹部触诊十分重要,医师要训练规范的手法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高检查的技术及积累经验。

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对腹痛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腹腔脏器的触诊可能发现脏器的相关疾病;触到腹部包块时应详细检查其位置、大小、形状、表面情况、硬度、活动情况、触痛及搏动感等。

叩诊发现移动性浊音提示已有中等量的腹水。

听诊时注意肠鸣音的特点对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诊断有帮助;腹部的血管杂音有时会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需强调肛门直肠指检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便血、腹泻、便秘、下腹痛的患者更是必要,这能发现大多数的直肠肿瘤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盆腔转移。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化验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可反映有无脾功能亢进、有无恶性贫血等。

粪便常规检查是胃肠道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粪便的肉眼观、隐血试验、显微镜下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资料,对肠道感染、某些寄生虫病有确诊价值,必要时可作细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隐血试验阳性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证据。

血沉可作为炎症性肠病、肠或腹膜结核的活动性指标。

包括血清酶学测定在内的肝功能试验可从某一侧面反映肝损害的情况。

血、尿胆红素检查可初步鉴别黄疸的性质。

血、尿淀粉酶测定对急性胰腺炎诊断有重要价值。

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确定肝炎类型。

甲胎蛋白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特异的诊断价值,而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和胰腺癌具有辅助诊断和估计疗效的价值。

某些血清自身抗体测定对恶性贫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消化道激素如胃泌素测定对某些胃肠内分泌细胞肿瘤引起的消化系疾病有诊断价值。

腹水常规检查可大致判断出腹水系渗出性或漏出性,结合生化、细胞学及细菌培养对鉴别肝硬化合并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和腹腔恶性肿瘤很有价值。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可采用血清学、胃黏膜活检标本作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培养、涂片革兰染色镜下观察,以及↑(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等。

2.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20世纪消化病学革命性的进展,现已成为消化系疾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应用内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各类病变,并可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可将之摄影、录像留存以备分析。

根据不同部位检查的需要分为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胰管镜等。

其中,以胃镜和结肠镜最为常用,可检出大部分的常见胃肠道疾病。

胃镜或结肠镜检查时镜下喷洒染色剂,即染色内镜,可判别轻微的病变,提高早期癌的诊断,如结合放大内镜,早期癌的诊断水平可进一步提高。

应用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可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胆系、胰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并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

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即超声内镜检查,可了解黏膜下病变的深度、性质、大小及周围情况,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取样活检。

新近发明了胶囊内镜,受检者吞服胶囊大小的内镜后,内镜在胃肠道进行拍摄并将图像通过无线电发送到体外接收器进行图像分析,该检查对以往不易发现的小肠病变诊断有特殊价值,如小肠出血、早期克罗恩病(Crohn病)等。

双气囊小肠镜的发明大大改进了小肠镜插入深度,逐渐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3.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B型实时超声普遍用于腹腔内实体脏器检查,因为无创性且检查费用较低,在我国被用作首选的初筛检查。

B超可显示肝、脾、胆囊、胰腺等,从而发现这些脏器的肿瘤、囊肿、脓肿、结石等病变,并可了解有无腹水及腹水量,对腹腔内实质性肿块的定位、大小、性质等的判断也有一定价值。

B超对靠近腹壁的结构观察较理想,如胆囊结石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0%以上,观察胆总管有无扩张可初步作出肝内、外梗阻的判断。

但B超信号易受腹壁脂肪及胃肠气体影响,因此对肥胖者、胃肠胀气明显者检查准确性受影响,尤其对腹膜后结构如胰腺影响最大。

此外,B超还能监视或引导各种经皮穿刺,进行诊断和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有助于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依然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常用手段。

腹部平片可判断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钙化的结石或组织以及肠曲内气体和液体的情况。

通过胃肠钡剂造影、小肠钡灌造影、钡剂灌肠造影等X线检查,可观察全胃肠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技术能更清楚地显示黏膜表面的细小结构,从而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

通过这些检查可发现胃肠道的溃疡、肿瘤、炎症、静脉曲张、结构畸形以及运动异常等,对于膈疝和胃黏膜脱垂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

口服及静脉注射X线胆系造影剂可显示胆系结石和肿瘤、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胆道病变,但黄疽明显者显影不佳,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在肝外梗阻性黄疸时可鉴别胆管的梗阻部位和病因,尤其适用于黄疸较深者。

近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水平,如门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有助于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助于肝和胰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范围,并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此外,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和磁共振显像(MRI):该类检查因其敏感度和分辨力高,可反映轻微的密度改变,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效果较佳,因此在消化系病的诊断上越来越重要。

CT对腹腔内病变,尤其是肝、胰等实质脏器及胆系的病变如肿瘤、囊肿、脓肿、结石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对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等也有较高诊断价值。

对于空腔脏器的恶性肿瘤性病变,CT能发现其壁内病变与腔外病变并明确有无转移病灶,对肿瘤分期也有一定价值。

MRI因所显示的图像反映组织的结构而不仅是密度的差异,因此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尤佳。

近年,应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可获得类似内镜在管腔脏器观察到的三维和动态图像,称为仿真内镜;MRI图像后处理可进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用于胆、胰管病变的诊断;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可显示门静脉及腹腔内动脉。

上述CT或MRI图像后处理技术为非创伤性检查,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其中MRCP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临床上可代替侵入性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用于胰胆管病变的诊断。

(4)放射性核素检查:↑(99m)Tc-PMT肝肿瘤阳性显像可协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静脉注射↑(99m)Tc标记红细胞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特殊价值。

放射核素检查还可用于研究胃肠运动如胃排空、肠转运时间等。

(5)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PET反映生理功能而非解剖结构,根据示踪剂的摄取水平能将生理过程形象化和数量化,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分级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可与CT和MRI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1)活组织检查:取活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确诊价值,对诊断有疑问者尤应尽可能做活检。

消化系统的活组织检查主要是内镜窥视下直接取材,如胃镜或结肠镜下对食管、胃、结直肠黏膜病变组织,或腹腔镜下对病灶取材。

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取材也是常用的方法,如对肝、胰或腹腔肿块的穿刺。

也可较盲目地穿刺取材,如采用1秒钟穿刺吸取法作肝穿刺活检,经口导入活检囊盲目钳取小肠黏膜等。

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也属此范畴。

(2)脱落细胞检查:在内镜直视下冲洗或擦刷胃肠道、胆道和胰管,检查所收集的脱落细胞,有利于发现该处的癌瘤。

收集腹水找癌细胞也属此范畴。

5.脏器功能试验如胃液分泌功能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肝脏储备功能检查等分别用于有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6.胃肠动力学检查对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有相当价值。

目前临床上常做的有包括食管、胃、胆道、直肠等处的压力测定、食管24小时pH监测、胃排空时间及胃肠经过时间测定等。

7.剖腹探查对疑似重症器质性疾病而各项检查又不能肯定诊断者可考虑剖腹探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