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动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动”起来

恩施市沙地乡麦淌小学李福孝

本学期,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潮。本星期以来,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很荣幸地参与了整过的听课、讲课、评课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无论是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选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教师要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例如:覃老师在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他首先出示课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形的体积有何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感到十分迷惘。这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从而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时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情况,并说明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它的高分成若干小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原圆柱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高就是原圆柱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在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以达成师生的共识。学生在总结中是这样叙述的: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强调,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V﹦SH。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实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了先学后教

新知识一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能理解新的概念。所以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抓住生长点启发引导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探讨,在探讨中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并为学生的合作探讨指明方向。例如:覃老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时,他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教学时,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学具,相互交流、欣赏,并让学生自己分辨,找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物体作为自己的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这样的高有无数条;圆锥体有两个面,有一个底面是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圆锥体的高,这样的高只有唯一的一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认真观察和操作,获得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通过比较,能对同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合作探讨的兴趣。

三、优化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节课,无论教师的教学环

节多么紧凑,教师的语言多么优美,落脚点都必须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覃老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别介绍对圆柱圆锥的认识后,教师适时把学生“逼”到怎样探究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的关系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简单了结,而是采用开放性的教学。学生在观察触摸中直观地感悟到圆柱体两个底面大小一样。是不是一样呢?只有通过实验才知道。怎样实验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凭借数学事实和经验,通过深入思考,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别出心裁地探究出诸多如用线量周长,用尺量直径,用临摹,用重叠等多种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证明了圆柱体两个底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我认为,让学生充分经历这种多途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求异创新的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求知欲望的支持下,理解了所学的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层次,做到了坡度适中

一堂课安排几个教学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做到环环紧扣。教学基础知识时,需要让学生感知一些形象的教材,但又不是教具演示得越多越好,学生操作学具越多越好,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一堂课应该有高潮。这个高潮可以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时出现,也可以在找到新的、简捷的解题方法时出现,总之应努力创造这个情境,也就是这节课的最高难度。这里所说的难度,不是搞超课标,超教材的难题,加重学生的负担,而着眼点是在发展学生智力上下功夫,用特定的难度开阔学生智力活动的领域,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动脑筋思考发掘新知识,这样做就能够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何创设教学难度,方法之一是在关键处设疑,安排有思考价值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五、优化课堂作业,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练习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的学习习惯才能得到培养。教师要考虑到让学生练起来有兴趣,题目宁可少一些,也不要单调、重复,不仅要注意题目的多样性和启发性,还要体现出题目的深浅层次来。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只要我们的教学能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从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练习设计与评价入手,并注重以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逐步实现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次听课、讲课、评课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本着吃透教材,分析学情,提升自身素质为目的,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积淀人文素养,不断完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