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共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共2篇)

第一篇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老师和学生普遍欢迎,老师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并长期记忆,学生也喜欢通过一个小案例来掌握复杂的知识点,使教与学在娱乐寓教的过程中进行。因而使繁琐无味的经济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更加易懂、易理解。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差些,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情境,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用大部分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较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到激烈的讨论,就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推理、语言表达、活动社交等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点掌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从而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二、经济法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案例分析

(一)选择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针对性要强

案例是经济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用案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知识点,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二者不能存在牵强附会、若引若离的情况,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引入案例时,必须选择和教学内容关联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岗位较多,接触票据机会非常多。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现实生活为例,如你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不慎丢失票据后应该怎么办?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通过一个案例把以上问题都包含在内。这些内容和经济法中的《票据法》一章就有直接关系,就可以引用票据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清晰懂得票据的种类、签发程序、补救措施等。其次,我们也可以选择播放和教材内容相关视频,通过节目里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的

去思考问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积极的调动起来,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选择案例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习经济法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实践中得到尝试、锻炼。如经济法中某章节内容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和身边消费者如何维权等小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高学生维权的意识,掌握维权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观看《消费主张》一节目,节目将以数据调查、深度分析解读市场动向为核心,讲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消费问题,包括消费内幕、误区、陷阱、新型消费模式等。通过节目中当事人的维权行为,不断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点。再如章节内容《公司法》、《企业法》,教学需要插入案例时,可以以学生自身为例,如大学毕业后创业的话,你会选择创立什么形式的公司,各种形式的公司企业有哪些利与弊,结合自身条件如何正确选择等。再如《合同法》一章,选取和大学生自身相关案例,如毕业后如何公司签订合同,解除合同,以及发生纠纷如何维权,如何解决等案例。因此,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能使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风险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学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维权和解决,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案例分析时间

案例分析法是经济法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分配它占用教学时间,这个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过度使用案例,而课堂时间有限,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法各章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济法一门课是需要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讲解案例时,也很难对案例消化、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合理分配使用时间。我们以两个学时为例,从引入案例,再到分析案例,和学生互动,最后到解决案例,所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学时。否则就可能造成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完成和教学效果。也容易让学生偏离本应掌握的知识,课后只沉浸在一个个故事中,反而起不到案例配合教材的作用,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四)合理使用案例分析法

选择合适、准确的案例是前提,合理运用案例分析法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如何运用该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适用型、实践性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应把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诠释和讲解,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导入课前选择好的案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回答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回答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如在学到《公司法》章节时,为了区别公司类型和合伙企业一知识点,可以假设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要进行创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资金多少,行业的风险等方面如何正确选择公司类型。学生在解决这类案例时,就会把自己将来创业的情境融入到案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重新把案例和教材中知识点结合,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两方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课堂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五)选择案例到实践案例

从案例走向实践,这是我们所学经济法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把案例呈现到我们现实实践中来。

第一,选择当地基层法院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在学习经济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章节时,可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去当地法院旁听庭审,使学生从抽象的教材走向现实的案件,了解法官如何分析案件和判决案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分析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建立模拟法庭,根据经济法不同的章节内容,组织学生以不同身份的当事人模拟案件,从中真实的体验案件如何分析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建立法律社团组织。

经济法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成立该组织后,定期向同学们宣传法律小常识和我国最新经济法动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学习氛围。

总之,案例分析法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不仅通过案例的探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中掌握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