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分类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一种解释为“习惯型模型”:认为物质成分自地壳浅 层向岩石圈深部由硅铝层逐渐变为铁镁质,岩石圈地 幔由纯橄榄岩,橄榄岩组成; •另一种解释称为“反转模型”,认为玄武质岩下地壳 向下变为花岗岩、安山质岩石,岩石圈地幔是由榴辉 质岩石组成,而地壳是榴辉质岩石演化的产物;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②岩石圈的横向不均一性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或增生边界 (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类型
•聚敛边界 (convergantplate boundary,包括俯冲 边界和碰撞边界)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典型的 离散型 边界是 大洋盆 地扩张 中心的 洋中脊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②汇聚运动与俯冲型边界
•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 •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 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这种俯冲作用称为B型俯冲;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 (subduction boundary)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2.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沉积 特点,有时下沉速率很大而沉积速率很小,这时就形成“饥饿盆地 (或非补偿盆地)”。有时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等,这时由于沉 积物大量堆积可以促使盆地进一步下沉。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摘要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 ! ) 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 ! ) 2 个含油气系统。

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 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 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 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 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 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 将其分为4 个含油气亚系统。

在此基础上, 以“藏”为核心, 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 个油气成藏系统。

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关于油气勘探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把油气勘探中的各种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强调了各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之间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自其产生以来, 作为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而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含油气系统是指作用于一定的地质空间和范围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成藏的物理化学系统。

系统内烃类的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决定其油气的分布, 不受系统外作用过程的影响。

含油气系统可看作是一系列相关地质事件在时空上组合的产物 , 它具有特定的地理区域、地层及时间展布范围,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岩、盖岩及油气圈闭等方面。

一、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部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 是渤海湾裂盆地内典型的开阔型箕状凹陷。

该凹陷南部为鲁西隆起, 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 在剖面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大型宽缓箕状盆地; 在平面上, 由利津、博兴、牛庄和民丰4 个次级洼陷和中央隆起带、石村断裂带、北部陡坡带、南部斜坡带等若干个二级构造带组成。

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复习

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复习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原始盆地:指在地史上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建造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的原始状况改造型盆地:在形成演化末期后,盆地的原始面貌遭受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或是指形成较早,在其后的地质历史中受到较强烈的剥蚀,变形叠加等改造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时期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圆形盆地在剖面上叠合而成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低围绕的一块低地沉积盆地:是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构造盆地:是指在原盆地的基础上经过构造活动改造的盆地沉积相: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即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含油气盆地:是含有油气的盆地,确切地说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负花状构造:是在长压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具逆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段片被动裂陷作用: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域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的被动上涌伴生构造:指走滑构造带内部或主要走滑位移带附近区域,由于走滑位移引起的各种伴生构造变形主位移带:与走滑构造带一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伸展构造:是指在压陷作用区域引张作用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造的总称裂谷:是区域性伸展使岩石圈破裂形成巨大的窄长断陷,切割深,发育时间长,常具有地垒形成衰退裂谷(夭折裂谷):从大洋以高角度深入大陆内部的裂陷盆地,是大洋形成初期三叉裂谷系中的一支离散型边界:当两个板块相对离散运动时,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的熔融物质的上涌并形成新大洋岩石圈。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凸起
缓坡带
洼陷带 中央背斜带 洼陷带
陡坡带 凸起
主断层控制形成的单 断式陆相沉积盆地 (箕状凹陷)
陆相断陷盆地分带模式图
800
800
沙5 沙3
陈家庄凸起
阳1 阳15 沙4
林樊家凸起
林气1 惠深1

滨18
洼1 钟参1
县凸起
滨5
滨229 滨1
郑4
盐2
郑2
坨121
坨5
坨9 丰1
3500
坨3
东风2
利2
凹陷内最有利的烃源岩部位位于四个小洼陷中心,其中利津洼陷的生烃强度最大, 对于生烃层段来说,沙四上亚段的生烃强度高。
埋 深 (m) 埋 深(m) 埋 深 (m)
S
0
2000
临朐
孔店组沉积中心
昌维
东营
河口
Ek
沙四段沉积中心
渤中 N
0 2000
0 2000 4000
0 2000
4000
E s4
Ek
沙三、二段沉积中心
3、实例 坳陷型(松辽) 断陷型(渤海湾)
坳陷型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单2
利1
营2 蕾11 华8
东风8
滨3 滨4
南2 利101
史115 郝科1 郝5 河2
东风1 胜利1
辛2 王65
史4
河3
2500 梁3
史2
牛2
牛25 牛1
东科1
1500
通61
王1
官114 1000
青 坨 子 凸 起
东风6
莱1
莱2
青城凸起
高3 高2
樊 11
通1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 2. 要有一个有机质赖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的得以避免氧化
而向石油转化的古地理环境,如内陆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 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沉的大地构造条件 4. 必须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4.盆地原型
在原盆地基础上经过构 后沉积盆地:
构造盆地 造活动改造的盆地
残留盆地
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没有被沉积物充满,或者大部分被水 和空气充填,则形成饥饿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沉积盆地:沉积物原始堆积的盆地(原生盆地),是指 地球表面或者可以说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换言 之,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并接受沉积物沉 积充填的地区。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二. 发展与现状
1.历史:盆地分析最早由Pettijohn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 60年代
初,P. E. Potter和F. J. Pettijohn 《古流与盆地分析》,从沉积学出发 将盆地视为一个整体,对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 盆地分析的整体思想,是盆地分析的里程碑 。
(1)有沉积物或火山碎屑的充填;沉积物类型 相对近源火山喷出物
(2)在构造上是个下凹的单元, 形态上基本为封闭的;
(3)地质时代。
含油气盆地 含煤盆地 沉积盆地 含盐盆地
原地化学、生物及机 械作用形成的盆内沉 积物
大油气田盆地
中小油气田盆地
仅见油气显示盆地
什么都没有的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层次的构造具有不协调性,出现了岩石圈分层剥离假说。 大陆动力学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等 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

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

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

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

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

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

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一、前陆盆地概述前陆盆地即前陆构造背景中发育的盆地,为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最早是由Dickinson(1974)[1]提出的。

Dickinson将盆地分为裂谷盆地和造山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情况下形成的盆地等5小类。

其中前陆盆地属于造山型盆地,并将前陆盆地定义为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

Jordan [2]( 1981 )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前陆逆冲带周缘的狭长沉降槽地。

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的伴生体;Allen等[3](1986)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处在造山链和克拉通之间的并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盆地;何登发等[4](1996)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是沿造山带大陆外测分布的沉积盆地;田作基等[5](1996)的定义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冲断带)毗邻,在其运动前方的挤压下不对称挠曲所形成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是挤压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长条形沉积盆地,一般有如下特点:①位于盆地毗邻的褶皱-冲断层带的构造负载促使盆地弯曲下沉;②盆地的横剖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③在盆地演化期间盆地的靠造山带一冀遭受变形作用;④盆地靠克拉通一翼逐渐与地台层序相合并[6](图1)。

图1 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图1示前陆盆地发生奠基在某一时期的克拉通或陆壳向活动带或洋壳的过渡带上,即被动大陆边缘之上,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构成前陆盆地的基底。

前随盆地的演化记载着由伸展边缘到聚敛、碰撞(陆-陆、弧-陆碰撞)的过程。

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表现在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靠近克拉通一侧宽缓。

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常为薄皮构造)构成的活动翼或造山楔形体;②紧邻活动翼活伏在冲断带下盘的深凹陷;③连接深凹陷进一步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稳定前陆斜坡及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基本类型Dickinson, W.R.(1974)在沉积盆地分类中正式引入了前陆盆地这一术语[1],并见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和弧后前陆盆地(backarc foreland basin)两种成因类型[1](图2)。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古气候研究在沉积盆地含油气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盆地的古气候是有机物质富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认为,沉积盆地中有机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沉积物质形成时的古气候以及古水介质条件。

一般在潮湿一半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湖盆能保持一定的水体深度,生物发育繁茂,水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这是有机物质堆积和保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有利的生油气条件。

反之在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域不断咸化,水体缩小,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对油气源岩的形成十分不利。

古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油气生成的潜量。

因此,古气候条件对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

它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貌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纬度和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带的分布,而水域和地貌条件则形成局部性的气候区。

因此,地球表面气候具有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

分析古气候的基本条件是沉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反映古气候的种种遗迹和现象,如岩性特征、古生物及古生态、稳定同位素以及黄土及湖泊沉积特征等,据此来探讨恢复古气候。

从我国多年来油气勘探的实践中知道,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第三纪等一些地质历史时期的潮湿一半潮湿古气候旋回控制着有机质周期性的变化。

在潮湿—半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都有油页岩形成。

如早中侏罗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系温带潮湿气候,苏铁植物及真获类植物十分繁盛,因而中下侏罗统有重要的煤层形成,是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有利层位。

此外,在同一成盆期内,古气候亦有旋回性的变化。

例如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由于临近太平洋海域,受海侵及盆地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古气候常交替变化。

以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例,沙四段中下部抱粉潮湿系数只有40,气候干热有盐膏形成;抄三段中部最高为242,气候湿热;沙二段上部为80,气候较干旱,沙一段再度升高达138,较湿润。

反映沙四段中上部及沙二段上部为两个相对干早期;沙四段上部、沙一段中下部,气候由干旱转为湿热,碳酸盐岩发育(杜帏华,1990)。

08 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盆地

08 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盆地

• 储集层:主要储集层系指位于运移通道良好的
圈闭中,储集了大部分原生油气者;而运移通道 效率较差,捕集油气数量较少者,为次要储集层。
• 盖层:含油气系统中有两类盖层。
• 区域盖层是覆盖在盆地内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大 范围盖层;而局部盖层则为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 的直接盖层。
• 上覆岩系:这是一项易被忽略的基本地质要素,
• 包含烃源岩分布、生油窗顶范围、生气窗顶范围、 储集层分布、储集层尖灭线、边界冲断带、次级断 层线、倾伏背斜、倾伏向斜、油气运移方向、已知 油气藏及其类型、地表油气苗、埋藏史图井位、横 剖面图位臵、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范围。
3、关键时刻的地质横剖面图
• 除一般地质横剖面图应有的基底、上覆沉积岩系 层组、边界断层带、构造起伏等内容外,尚应标 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上覆岩系、生油窗顶、 生气窗顶、油气藏、埋藏史井位、含油气系统的 地理范围及地层范围。
• 存在容积足够大的系列圈闭,能够保存从
最初注入至现在继续填注的油气。
• 因此,根据各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的石油地 质特征,研究含油气系统的组成时,可以提出 不同的方案,但是至少应包括四个子系统:
• • • •
生成子系统 储集子系统 运移-捕集子系统 保存子系统
• 生成子系统
• 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受一些 化学作用控制: • 死亡有机体→干酪根,属生物化学降解作用; • 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属热化学动力学反 应; •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塑性变形阶段有机质成熟转 化为油气,属力学化学反应过程。
• 构造盆地:
• 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其中 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实际 上也就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 含油气区是指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的地 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运聚条件的沉积坳陷。如 准噶尔盆地有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和准噶尔中间地块 含油气区,渤海湾盆地有济阳、冀中、黄骅、辽河、 渤海等含油气区。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摘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关键词:油气层构造走滑构造一、引言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二、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是一种沉降大地构造单元,洼陷是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底盘的结构不同,以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盆地沉降时,其底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洼地或平面,而是有的部份沉降较快,拗陷较深;有的部份则沉降较慢,拗陷较浅,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隆起和拗陷,它们之间为斜坡。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

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

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底盘翘升参加,如长垣,即为具有底盘突起核心的盖层褶皱带。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Q Q Q Q

Q
Q
Q
Q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盆地的分类和构造特征分析 地层分析 沉积体系分析 盆地充填埋藏史分析 热史及生烃史分析 油气排运聚史分析 盆地模拟
第一章
绪论
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 的最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四、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发展历史
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
•盆地: 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 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 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也就是指沉积盆 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 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 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 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 •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 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 •三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为 塔北隆起
山 天
库 车 北 塔 山 地 隆 起
挤压前陆盆地、隆坳相间
有限拉张、准平原化
山前挤榨 分层推覆 膏岩底辟、跨塌
层滑虚脱 局限拉张
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图
6) 适宜的古地温是油气形成的关键——热力学条件 7) 油气运移是贯穿油气生-运-聚过程的纽带, 水动力对油气的运聚有重要影响-流体动力学(流体势)。 8) 区域圈闭样式控制油气圈闭的类型及其分布规 律——可能的油气藏类型 9) 生储盖运圈保的有利时空配置,是油气藏形成 的关键。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盆地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盆地内油气分布规律明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03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层中。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层、构造、岩性等。
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形成含油气盆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湖泊、河流、三角洲、海洋等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可以大量沉积下来,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岩层。
烃源岩
烃源岩是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是含油气盆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烃源岩通常是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01
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厚度,从而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条件。
02
在河流沉积体系中,河道的频繁迁移和砂体的展布对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01
02
03
烃源岩是油气的母岩,其质量和分布决定了油气的生成量和分布特征。
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成熟度等特征,对油气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02
不同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盆地和新区带逐渐被发现和开发,成为新的油气产地。
04
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品质下降、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等,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潜力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是相互关联的。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基底时代决定 着盆地形成和其中盖层沉积的时期: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 形态和盖层构造。二者对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
盆地基底的时代,一般说来,最老者为前寒武纪。盆地 基底时代凡属于或老于前寒武纪者,主要由变质程度较深 的结晶岩石,如各种片麻岩、片岩和混合岩等组成,其性 质一般是刚性的。这类盆地多位于地台之上,盆地的基底 是地台基底的一部分,称为古老地台盆地。由于地台基底 的这种刚性性质,使得这类含油气盆地一般都有较大的规 模,形态上也大多为圆一椭圆形;而周边为断裂控制的断 陷盆地,形态多为长方形或菱形。沉积盖层厚度较小(通常 2000—4000m,最厚可达5000—6000m),沉积层系以古生代 地层为主,有时也发育有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构造活 动性也较小,盖层褶皱平缓,断裂不太发育。我国以结晶 岩为基底的地台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 斯、四川、南襄等盆地。
1.结构
(1)基底 盆地赖以存在的基础称为盆地的基底,又称盆 地的底盘。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含油气 盆地可以某一时代较老的沉积岩系为基底,也可以古老的 结晶变质岩系为基底,后者通常称之为结晶基底。
(2)周边 盆地的周边即盆地的边界。盆地的周边一般是 同与其基底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古老岩系 相接触,因而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中通常借助其周边地质 的研究来了解基底的结构和构造口盆地周边的形态比较复 杂,因为盆地所依存的地壳构造形态极为复杂,所以盆地 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构造盆地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 地。其中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 实际上也就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地貌盆地是指陆地表面或洋底上的地形凹地,这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此种类型.
一般地,大陆内部裂谷可依据其演化进一步划分为大陆内部简 单裂谷和大陆内部断陷(裂谷)--拗陷盆地,前者是指盆地只发育 地壳伸展阶段,后者指盆地由地壳伸展和热冷却沉降阶段构成,二 者有一定的差别。
(二)盆地类型
A.大陆内部简单裂谷
1.伸展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是大陆
岩石围内的有限伸展带,
3.走滑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条件
(二)盆地类型
3.走滑盆地
从动力学性质和盆地动力学上考虑,走滑盆地可以分为张扭走滑盆地和压扭走 滑盆地两大类.
1、张扭走滑盆地,也称为走滑拉张盆地,其形成条件包括: a、在弯曲断层条件下, 释压或松开弯曲处形 成,这类盆地也称作 断弯盆地fault-bend basin)。沿着断弯处 形成扁长形或透镜状 的张性下沉带。 b、分支断层间的 伸长楔形块体,在 走滑作用下,被拖 拉下沉。 c、弯曲和分支 断层汇合,所 夹的菱形块体, 在走滑作用下 被拉分。
(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二)盆地类型
(1)海沟盆地
海沟:指两个板块发
2.挤压盆地
生B型俯冲作用的地带,
堆积物包括来自岩浆 弧上的碎屑和B型俯冲
过程中刮落下来的大
洋地壳及其表层的深 海沉积物等。
(二)盆地类型
(2)残留洋盆地
残留洋盆。指碰 撞造山带内部或 边缘以尚未俯冲 消失的洋壳为底 的盆地。碰撞作
二、盆地类型
(一)盆地分类
盆地是油气资源的有效聚集场所,所谓“没有盆地就没 有石油”。地球的表层发育着许多盆地,其性质和油气赋 存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以盆地为类比单元研究控油气 构造时首先要对盆地进行分类。 盆地分类的原则各种各样,根据盆地规模、平面形态、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一.名词解释1.盲冲断裂: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则称为盲冲断裂。

2.断展褶皱: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这种褶皱即断展褶皱。

3.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的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称为4.伸展构造:是指在裂陷作用(或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造的总称。

5.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

这种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同一板块。

主动大陆边缘:也称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是由板块俯冲作用所致,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下。

6.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称为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

7地台:具双层结造,下部为褶皱变质基底上部为沉积盖层,地台以升降运动为主,升降幅度,速率及差异性都小,岩相和厚度稳定,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都比较弱。

地盾:克拉通内部有大面积基底岩石出露的地区,它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缺少盖层或仅在局部有沉积。

8凝缩层:是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3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9拗陷盆地:大陆裂谷或裂陷盆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不再进一步裂陷扩张了,早先因裂陷作用减薄的岩石圈在热衰减过程中还会引起地表拗陷而形成碟状的沉积盆地。

裂陷盆地:(动力学成因方面定义)指那些由于岩石圈或地壳裂陷作用过程中形成沉积盆地,所有的裂陷盆地都意味着它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变形,因而都属于伸展型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勘探系统5

含油气盆地分析-勘探系统5
40
41
(一)关于油气形成分析
有机质热降解模型占有主要地位。许多油气形 成三维动态模拟都是以该学说为指导的。也就是 考虑油源岩,有机质成熟带,以指导勘探。
第三阶段是广泛采用地震地层学方法,了解地 震相、沉积相、沉积体系的关系,研究区域的以 至全球的地层旋回,研究盆地分类,进
盆地沉积充填分析的基础是野外的宏观观察。一方 面,地震、测井等新技术解释,需要有宏观的沉积体、 沉积相模式概念的约束。
另一方面,控制物源以至沉积体的基本因素是构造, 为此必须从盆地整体入手,分析堆积体系。
没有野外宏观的实际资料,任何沉积盆地的模式都 是不完备的。
确定沉积相类型必须弄清两个参数(水深和坡度)、 两条线(岸线和深水线),明确水体的边界。
21
(一)盆地沉积充填分析的内容
1、盆地的几何形态:
即研究三维空间格架,包括盆地的外部几何形态 (即边界条件)和盆地内部的几何形态。几何形态决 定并限制了沉积充填的形式,规定了沉积充填中心的 迁移和范围。
叠积:盆地垂向沉积充填 前积:沉积物冲入盆地,从盆地边缘向盆内的沉 积充填 侧向加积:盆内运动着的沉积物优先靠盆缘堆积。 显然,沉积环境决定了充填型式;例如三角洲体 系以前积为特征,边滩是典型的侧向加积。
27
28
2、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的分析
既然盆地沉积充填型式取决于沉积环境, 为此,在盆地沉积充填分析过程中,一个重要 的内容就是判断沉积相、沉积环境并建立起相 应的沉积模式。在石油勘探中,研究储层有特 别的意义,可以根据主要标志重点研究砂岩沉 积环境。
37
4、盆地的地震地层充填分析
重新认识间断面和不整合面的性质和规模, 恢复地层层序,准确恢复地史历程.
与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在地震剖面上分析 古沉积体系。重塑古水流,判断河道、三角洲、 冲积扇等地震模式。

含油气盆地分析 01第1讲盆地分析概论

含油气盆地分析 01第1讲盆地分析概论
• 次级类型的划分参照Ingersoll的分类方案
裂陷盆地
实 例 : 渤 海 湾 盆 地
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轮廓简图
压陷盆地
落基山山前前陆盆地(阿尔伯达 盆地)
⑴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前二叠纪) ⑵早期造山作用阶段(P-J2) ⑶前陆盆地的迁移阶段(J3-古新世) ⑷造山带地貌形成阶段
主要盆地剩余气资源预测 主要体系潜在大气田预测 主要体系潜在大油田预测 主要盆地剩余油资源预测
裂谷盆地 隐蔽油气藏
?1 ?2
叠合盆地 多期构造变动
九五期间
克拉通盆地 致密非均质储层
?3
?4
海域盆地 高温压条件
二、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 2、对油气勘探的地质研究有 总体的了解
• 3、了解和掌握石油地质科学 研究的术语
复习题
1. 盆地分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3. 岩石圈和软流圈 4. 陆壳和洋壳的对比 5. 威尔逊旋回,板块构造的要点,大地构造环
境的类型 6. 举例说明盆地的分类原则,盆地地球动力学
分类和类型 7. 叠合盆地和复合盆地
在吸收前人盆地分类成果的基础上, Ingersoll 和 Busby(1994)提出了一个盆地 分类方案(表),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国 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盆地分类方案 本方案根据基底类型、板块边界类 型、板缘和板内,将盆地分为五大类。
建议方案 (我主讲的盆地分析课盆地分类方案)
• 按地球动力学成因划分大类: 裂陷盆地 压陷盆地 走滑盆地 克拉通盆地
集; 保存(Maintennace),指盖层后期改造的构造、热
力和水动力条件。
二、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 4S : • 沉降作用(Subsidence),沉降的方式(断陷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姓名:魏美丽学号:2014020028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4年6月一、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

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

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

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

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

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

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

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

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

这些构造运动一方面为油气聚集成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古油气藏的大量破坏。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便是古油藏遭到破坏的产物。

3、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塔里木盆地储层条件优越,储层具有类型全、物性好、层位多、埋深大、分布广等5大特点。

储层类型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层位上包括震旦系到第三系几乎各个层系。

目前,除泥盆系和二叠系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外,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均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从而构成塔里木盆地10个重要产油层系。

其埋深一般在3000~6000m之间,少数超过6000m。

上述储集层系按照沉积成因和层序可分为5套储层组合:①寒武——奥陶系储层②志留——泥盆系储层③石炭系储层④三叠——侏罗系储层⑤白垩——第三系储层。

5、塔里木盆地油气水性质复杂,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6、塔里木盆地富油又富气,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根据塔里木盆地二次资评结果,塔里木盆地油气总资源量达191.5亿t,约占全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5%。

其中石油资源量107.6亿t,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的11.4%;天然气资源量为8.390万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1%。

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盆地油气总资源量的56.2%和46.8%,油、气资源量比为1∶0.78。

这种富油又富气的特点已由目前的勘探得到初步证实。

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已发现油气藏167个,其中油藏97个,气藏70个。

探明地质储量中,石油(不含凝析油)约占60%,天然气(含凝析油)约占40%。

控制储量天然气加凝析油储量甚至超过石油。

可见,富油又富气是塔里木盆地的一大特色。

就气藏而言,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主要都是凝析气藏,干气藏很少。

塔里木盆地之所以富油又富气,且气藏基本上都是凝析气藏,主要是由于油气藏埋深较大,而盆地地温梯度较低。

7、塔里木盆地既有海相油气,又有陆相油气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油气就成因而论,既有海相成因,又有陆相成因,同时还有海陆过渡相成因。

这是由塔里木盆地所发育的3套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决定的。

以探明储量为计,塔里木盆地约有64%的油气储量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成因,陆相油气仅占36%;天然气则以陆相成因为主,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3。

可见,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和陆相油气资源都很丰富,油气是多源的。

就油气藏储层而言,也有海相和陆相两大类。

中新生界油气藏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储层,古生界油气藏主要为海相储层,包括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8、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以中小型为主,埋深大、丰度低、产能高9、塔里木盆地有多个成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及油气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10、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聚集受多重因素制约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以下5大因素制约:①油气分布受盆地构造格局控制②油气分布受烃源岩分布及油气系统控制③油气分布受储盖层条件及储盖组合控制④油气分布受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⑤油气分布受保存条件控制。

二、鄂尔多斯盆地1、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

张抗(1983)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史和勘探过程中对其基底的不同认识进行了概述,并根据物探和地质资料,对盆地基底提出了新的认识。

赵重远等(1988)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基底起伏图。

李克勤等(1992)和汤锡元等(1993)之后又作了研究,重新编绘过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基底起伏图。

魏文博等(1993)根据重力、航磁及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格架,并将其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与李克勤等(1992)结论类似。

尽管因资料解释的原因在具体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所反映的基底起伏总体特征基本一致。

⑴赵重远等(1988)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的基底起伏特征如下:①周缘地堑的基底普遍埋藏较深,显示新构造运动在本区周缘活动很强烈。

②盆地内南部基底起伏变化大,北部相对平缓。

③盆地基底顶面形态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故盆地内部主体表现为西倾的大单斜,盆内坳陷最深处在西部。

④盆地基底顶面隆坳构造格局明显。

⑵李克勤等(1992)根据基底起伏特征,将其划分为北部隆起、西部坳陷、中部隆起、东部坳陷和东南隆起五个构造单元:①北部隆起:北高南低,东高西低;②中部隆起:位于鄂托克旗南和伊金霍洛旗南——乌审旗——靖边——吴旗——庆阳一带,呈舌状南北向延伸;③西部坳陷:南北向展布,自北向南由鄂托克旗西凹陷、盐池凹陷、平凉凹陷三个次级构造组成;④东部隆坳相间区:内部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呈雁列状凸凹相间的次级构造,自北而南为榆林凸起、子长凹陷、延安凸起、宜君凹陷;⑤东南隆起:呈NEE向分布在盆地东南边缘,基底起伏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主要有4套储盖组合。

①太原组灰岩及泥灰岩组合,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油气来源于共生的煤及暗色泥岩;②山西组砂岩与泥岩互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物性向北部有变好的趋势;③下石盒子组砂岩与上石盒子组泥质岩组合,储集层与山西组相似,为一套致密砂岩;④石千峰组砂岩与泥岩互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部。

其中②、③组合为上古生界的主要储气组合。

三、四川盆地1、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基本地质条件四川盆地是一个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自震旦纪以来整个沉积盖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盆地沉积演化共经历了震旦纪碳酸盐岩台地初始沉积阶段,中期的寒武纪——志留纪碳酸盐岩台地与浅海陆棚混合沉积阶段,中晚期的石炭纪——中三叠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阶段,晚期的晚三叠世至白垩纪陆相盆地发育阶段,及末期古近纪——第四纪褶皱隆升改造阶段。

这决定了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了四套优质烃源岩层系,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上二叠统龙潭组沼泽泥岩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泥页岩。

2、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特征⑴海相烃源岩特征①厚度大、生烃强度高、有机质类型好。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川西南称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以富有机质的黑色碳质页岩为主要特征。

两套烃源岩的生烃中心在盆地内部具有一定继承性,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及川南地区。

下寒武统烃源岩厚度为100~400m;生烃强度一般在(5~15)×109m3/km2,平均为7.6×109m3/km2,在古隆起周边均为高值区。

下志留统烃源岩厚度一般在100~900m(平均203m),生烃强度达25×109m3/km2,其中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厚度变化于20~120m之间(平均生烃强度 4.45×109m3/km2)。

两者有机质类型相同,为Ⅰ——Ⅱ1型(腐泥组分的质量分数>80%),是优质的油型干酪根。

②有机质丰度大、成熟度高、埋藏深、基质致密。

下寒武统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在0.2%~9.98%之间(平均为0.97%),其中川南地区有机碳的质量分数较高(>2%),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Ro在2.5%~4.6%,高者达6%。

上奥陶统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在0.11%~1.7%,平均为0.56%。

下志留统烃源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在0.4%~1.6%(龙马溪组底部有机碳质量分数>2%),在川南、川东和川东北地区普遍>1%;Ro值在2.4%~4%,一般为2.4%~3.6%,处于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期。

由于盆地内部绝大多数出露侏罗系——白垩系,导致寒武系页岩顶面埋深一般在4~5km,川东地区一般大于5~6km。

志留系页岩埋深一般小于3km,川南地区埋深一般在1.6~4.2km。

下古生界烃源岩基质物性致密,孔隙度在0.5%~1%,微裂隙不发育。

综上,虽然寒武系与奥陶——志留系烃源岩品质优、厚度大、分布广、生烃能力强,但由于其演化成熟度高、埋深大、基质致密(美国产气页岩基质孔隙度值在3%~14%),盆地内绝大多数地区不利于页岩气成藏。

因此,在盆地边缘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低,而且埋深相对较浅,应有利于页岩气成藏。

⑵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特征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烃源岩表现出厚度大(达 1.5km)、生烃能力强(1.0×109~1.2×109m3/km2)、有机质丰度高、广覆式分布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