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的产业支撑型专业。
于2007年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专家论证并报经省教育厅审批同意设立,于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高职生。
为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区域设备制造业,服务区域设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区域传统设备制造业,特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增长14. 8%,增速快于全省工业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7年低于全省工业的局面。
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30.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7. 7%。
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3.5%外,其他子行业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0亿元,同比增长24.9%,比2017年回升了13. 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098.3亿元,增长26.8%,比2017年回升了26. 7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保持42. 8%、35. 9%、34.持的较快增长。
实现利润706. 1亿元,由2017年负增长1.6%转为增长20%,回升了21.6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为此,专门颁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装备制造等六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省经信委于又制订了《加快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4年6月4日,全省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吹响了装备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挺进的号角。
全球制造业普遍进入了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期,靠什么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机器人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目前世界机器人市场大慨有80亿TOO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
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根 据 专业 面 对 的职 业 岗位群 的典 型工 作 任 务和 素 质 要求 ,专业 合作 建 设 委员 会 对每 个 岗位 的典 型 职 业 工 作 过 程 进 行 分 析 ,按 机 电 设 备 安 装 调 试 岗 位 、 机 电设 备 维 护 岗 位 、机 电设 备 技 术 支 持 岗 位 的 职 业
内 容 ,让 学 生 在 完 成 具 体 项 目任 务 的 过 程 中 构 建 相 关
理 论 知 识 ,并 发 展 专 业 能 力 。 课 程 内 容 突 {j对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的 iJII练 ,理 论 知 识 的 选 取 紧 紧 围 绕 T 作 任 务 完
成 的 需 要 ,并 融 合 相 关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对 知 识 、技 能 和
专监建设
27
机电一体化技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 贺 力 克 刘媛 媛
摘 要 : 文 章 介 绍 机 电 一 体 化 技 术 专 业 以 机 电 设 备 的 安 装 、调 试 、维 护 与 技 术 支 持 等 能 力 为 培 养 目 标 ,以 工 作 任 务 组 织 课 程 内 容 ,让 学 生 在 完 成 项 目 过 程 中 构 建 相 关 理 论 知 识 ,提 高 实 践 能 力 ;在 构 建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体 系 中 ,融 合 相 关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对 知 识 、技 能 和 态 度 的 要 求 。 关 键 词 :机 电 一 体 化 ;工 作 过 程 ;课 程 体 系 ;“三 平 台 六 模 块 ”
态 度 的 要 求 。 每 个 学 习 领 域 的 设 计 都 以 典 型 产 品 、部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
咱现在这社会啊,就像个超级复杂又超级酷的大机器,到处都是机械和电子设备在协同工作。
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啊,就像是专门培养能玩转这些机械和电子结合玩意儿的高手的地方。
不管是工厂里那些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家电,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
可是呢,目前我们学校或者说整个行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嗷嗷待哺啊,所以我们得好好建设这个专业,给社会输送更多厉害的机电一体化大侠。
二、建设目标。
1. 短期目标(1 2年)咱先得把这个专业的基础打牢实喽。
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一样,我们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让学生们一开始就对机电一体化有个清晰的概念,知道机械和电子到底咋回事儿,它们结合起来能产生什么奇妙的反应。
在这期间呢,我们要建立几个校内的实训小基地,哪怕规模不大,但得能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那些机电设备,感受下它们的魅力。
2. 中期目标(3 5年)这时候就得把专业的名声打响啦。
我们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就像给武林高手找更厉害的师父一样。
让老师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也超强。
还要和一些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做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正正能用到实际生产中的。
而且啊,我们的实训基地得扩大规模,设备也得更新换代,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
咱们这个专业得成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摇篮,在整个地区甚至全国都有影响力。
要出一批在这个领域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他们能够自己搞研发,解决那些让企业头疼的技术难题。
还要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可以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三、建设内容。
1. 课程体系建设。
(1)基础课程。
这就像是练武之前要先练基本功一样。
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得学好,这样才能理解后面复杂的机电知识。
然后再加上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这些基础专业课程,让学生们对机电一体化有个初步的认识。
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得有趣味性,不能光让老师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得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有小实验让学生参与。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摘要】阐述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做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一、研究背景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相应的生产装备,逐渐发展为以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控加工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来构建柔性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提升生产设备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地位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已荣获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特色专业项目建设进程中,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共管、共用实训基地,建立订单班培养,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并引进人才评价标准,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给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该校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五期“五菱班”、“联发班”订单班,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本文拟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面向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以下简称“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促学、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化、企业订单班”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宗旨
本次的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学习
能力强、创新能力出色的精英团队,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之路,能够满
足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建设目标
1、建立专业知识结构的规范化体系,使学生获得紧密、完整、权威
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技术;
2、建立机械电子集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基础,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
3、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强化专业实践,围绕机械电子集成技术,拓
展学科边界,提升学科竞争力;
4、振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专业教学新模式,以类似工程研究
的方式融入理论和实践,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5、丰富机械电子集成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并配备理想的实验仪器仪表,以便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
三、建设内容
1、强化理论知识,加强教学科研。
加强教材和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优化和完善“工程数学”、“机械原理”、“机械电子集成技术”等核心
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系统、权威的教学指导,确保存与专业核心能力相
匹配的教学质量,形成专属于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1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原则设计思路: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媒体资源承载丰富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方式兼顾按资源存储类型和课程知识点进行资源整理与归类。
《机电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服务性原则。
遵循认知学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
补充文字教材,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优化原则。
对教学方式、实物与多媒体教学工具合理选择,使其做到最佳组合;✧课程媒体的完整性。
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程教学媒体。
2课程教学设计2.1教学需求分析2.1.1外部需求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力求把本课程建设成与培养机电类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相适应的优秀课程。
2.1.2内部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机电一体化系统操作、调试和维护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各项技术之间的接口关系。
2.2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实践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功能和作用,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操作、运行、调试和维护的能力。
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1、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结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产品的系统化概念。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嘿,各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打造一套全新的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这就带你一起领略一下这个过程。
咱们得明确一个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好,就正式开聊。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1.基础课程这一块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加入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专业课程这部分可是重头戏,咱们要围绕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知识来设置课程。
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技术等。
每个课程都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
3.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机电一体专业也不例外。
咱们要设置丰富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4.跨学科课程现代社会,跨学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咱们要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具体内容1.基础课程(1)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3)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4)计算机编程:C语言、Python、Java(5)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2.专业课程(1)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2)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3)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PLC编程与应用(4)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应用、传感器系统设计(5)技术:原理、编程、控制系统3.实践课程(1)实验室实践: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2)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3)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4.跨学科课程(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2)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3)其他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其他跨学科课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
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意义: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
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
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等方面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 性的认可 , 给予积极的评价 , 发挥学生内在 的潜能 , 帮助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 自我 、 评 价 自我 , 树立信心 、 拥有 自 信; 要以发展 的眼光 , 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 , 多角度 、 多 视点地观察、 记录 测试 , 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回应 ,是贯彻落 实中央《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是实施素质教 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 色,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 工程 ,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行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 课程的开发 ,可以改变长期 以来少数 民族教育背离民族地 区的文化背景和少数 民族青少年 民族文化缺失 的误区 , 推 动少数 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突出课程为当地经济服务的
一
套以实现这些知识与能力所需 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 学环节。②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优化 , 加强 相互间的联 系和衔接。 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 ④ 课程内容由单一学科的完整性 向多学科 的综合性转化。在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 以“ 学生发展为本” 为 目标 , 形成有利于
期。通过专项工作项 目和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延伸
技能 , 按 照企业 工作 岗位要 求制 定工 作 项 目, 通过对 学 生进 行专 业知识 与专 业技 能培 养 , 以专业 技 能培 养 为载体 , 有 机 融合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 业 责任 的训 练 , 重 点养成 良好 的职业 习惯 , 进行 职业 生 涯规 划与实施 。 第 三层 次是 突出专业 技能 培养 。 本 阶段安 排在第 8 学期 , 学生 在 企业 的工作 岗位 中 , 综 合 运用 所 学 的 专业 知 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岗位任务 ,不断积累机 电设备的维 护、 维 修经 验 。
机电一体化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及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张家口及周边京津冀晋蒙五省市装备制造业为服务面向,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建“过程六化,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充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区域内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如下:1.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以专业对口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运行制度体系。
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在合作企业建立的工作站。
2.以装备制造业为依托,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工学结合,德能并育”为切入点,创建“过程六化,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以机电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以机电设备生产核心岗位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机电设备生产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其中1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课水平,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
研制与修订7本工作任务导向的教材。
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包。
4.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省级水平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外进修、国内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引进1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8名;增聘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10名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
5.增强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新建数控机床拆装实训室,扩建或改建机械加工中心、CAD/CAM创新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特种加工实训室、焊接实训中心和电工实训中心,新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等,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
新增1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达到40个校外实训基地,扩大由顶岗实习到定岗就业的学生比例。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
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
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学海网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
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
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一)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
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
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基于此现状,应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要把握“保量”与“适时”两个原则。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市场上出现供需严重失衡,其问题是出在供非所求。
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一)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
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
(二)本质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
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
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能,增强柔性。
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机 电一体 化 的结构 要素 很 多, 需的 是五大 要素 。 必 1动 力 。 比人体 的 内脏产 生 能量用 来维 持生命 , . 好 它为 系统 机 , 时、 及 迅速 调解 生存 战 略 , 可能 就会在 竞争 中失败 , 随之被 社 提供 动力 , 动执 行机构 运转 。 驱 会 淘汰 出局 。 2传 感 。 . 仿佛 是五 官将 感知 信息传 递 给大脑 , 由大脑 作 出 再 第 一 , 目扩 张规 模 , 盲 办学 质量 还需进 一步提 高 。 几年 , 近 高 反应 ,其 功 能是将 系 统运 行 中所 需要 的各种 参数 及状 况检测 出 职 院校 规模 超常扩 张 , 但是 办学 条件未 能跟 上 , 这将 成 为今后 提 来 , 化为 能够测 定的各 种物 理量 , 输到信 息处理 机构 , 据需 转 传 根 高教学 质量 的重 要矛 盾 。 从招 生人 数看 , 现超 常规模 扩 大 的态 要作 出“ 呈 反应 ” 。 势 。但是, 办学条件等一些基础性指标呈大幅下降态势。 3驱 动 。 . 就像 人的肌 、 、 、 筋 腱 骨骼 接受 大脑 指挥去 驱动 四肢 第二, 高职 教 育的 目标 定位 、 资机制 还需 完善 。行业 对 高 投 职 教育 的培 养 目标 定位 没有 统一 认识 。一种 认为 培养 的是化 作为一 门跨 学科 的综合边缘 学科 , 近几年广 受学 高职教 育 的投 资机 制还 需更加 完 善 。一 半 以上 的高职 院校 生和 家长 的青 睐 。因 为此 专业 包括 内容 较 多,学 生 的就业面 较 投 入来 源于 收取较 高 的学 费 , 国家 财政 支持基 本没 有 , 资金 来源 广 。 电一体 化技 术大 体 由机 械 、 机 电子 、 自动控制 、 息、 信 传感 器 、 单一 。况且职 业 院校 特别 是工科 类 院校注 重实践 性教 学 , 实验 、 微机接 口以及软件 等技 术组成 , 多种技 术在 综合成 一个完整 的系 实习配套 设施 更新换 代也较 快 , 因此 , 导致培 养成本 相对较 高 , 影 统 中, 相互 要求 、 取长 补短 , 断 向理想 化技 术发 展 。 不 响培养 质量 很重 要 的一点 就是经 费紧 张 。 所 以我们在 设置机 电一体 化专 业课程方 案 时。 既要考虑 该专 第三, 高职 院校 的师资 建设 有待加 强 。 尽管 高职教 育在 队伍 业综合 性 、 多学科 的特点 , 又要 充分照 顾学生 低起 点的实 际, 同时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关键词] 高职 机电一体化
~
课程体 系 能力培养 备, 如实训所采用的气动机械手和工件分拣工作站 , 专门为机 电一体化 技能训 练而设计 , 其结构组成 、 检测方式 、 传动方式 、 控制方式 、 执行方 式完全和真实设备一样 , 部件 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 , 安装和调试也符 合工业规范, 为满足实训要求 , 每个工作站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 具一套 。只有职业化的设 备, 才可能培养出职业化的人? 三、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机 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 系以“ 能力本位” 课程论为主导 , 主要表现 在 :1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主线 , ()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 对课 程进行优 化 和整 合 。形成 模 块 化 、 题 化 、 专 单元 化 课 程体 系 :设 置公 共 基 础课 程 、 职业能力课程两大模块 ,并由此组成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 主体。( ) 2 按照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技术能力的梯度及理论 与实践一体 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1公 共 基 础课 程 、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 就业创业指导 、 形势与政策教育 、 军事理论 、 体育 、 英语 、 数学等基础素质课 程 , 主要是国家统 一规定 的课程 , 也是大学生 素 质教 育 的 必备 环 节 。 培 养学 生 具 有 良好 的政 治 素 质 、 德 品质 、 业 道 职 道德和人文 、 心理 、 身体素质。 2、 业 能力 课 程 分 为 职业 基 础 能力 、 业 技术 能 力 两大 模 块 职 职 职 业 基 础 能 力课 程 ( 表 1涵 盖 的 大 多是 本专 业 最 基 础 的知 识 和 见 ) 能力 , 应要 求 学 生牢 牢 掌 握 。 表 1职 业 基础 能 力 课 程 课程名称 理论内容 实训名称 能力 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该专业的建设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非常必要。
下面是一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供参考。
一、背景和目标:主要目标包括: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建立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3.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二、具体举措和实施方案: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设备和实验仪器,提供实践机会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4.拓宽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合适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和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5.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6.加强学科交流与国际合作: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实施建议:1.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
2.建立评估机制:建立专业建设与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与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3.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势和前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在机电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群建设尤为突出。
本方案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机电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方案内容1. 专业群建设(1)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
(2)加强专业群内部交流,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促进跨学科交叉,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3)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与研究,提高专业群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人才培养(1)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3)建立行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先进设备。
3. 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较高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
(2)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1)积极开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服务。
(2)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高效实施。
(3)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影响力。
预期成果经过专业群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将取得以下成果:(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内提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大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
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意义: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
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
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
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与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构建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或项目组成教学模块,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职业培训、考证课程、技能鉴定为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2. 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操作、课程开发能力,强力推进新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以生产性实训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3.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加强课程设置研讨,彰显就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改善教学实训设备,加快专业现代化进程建设。
4. 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3门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加强专业教学与工作实际的一致性。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共建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为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
形成满足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的课程体系,在中职电子类专业推广使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1.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因此,我们确定我校机电一体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
2. 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重新设置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体系。
(1)文化基础课程设置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
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设置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设置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
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打破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根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教学项目,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编写一体化自编教材。
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深度,按文化过关的基本要求对文化课程内容简化,确保学生达到既满足职业生涯需要,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素养。
以关键能力为目标,按理论够用的基本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去除课程中设计类和原理类等知识,增加实用类和操作类知识,构建宽基础专业课程模块。
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构建专业技能模块。
3.完善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多媒体、“微课”,像“驾考宝典”等手机学习应用软件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远程教学等网络资源,增强直观、形象教学,利用QQ群、微信平台,加强交流与辅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文化基础课程、电工基础、CAD绘图、机械制图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专业教室上课,边讲边练,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多种新教学方式,如在一堂课教授内容时,应用5-10分钟的“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的展示操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还可以提前下载,用手机观看学习,移动、随时随地学习,简化了教学程序,增加了教师辅导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4.改善实训设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继续加大机电一体专业实训室场建设和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根据教学计划、教材的选用、自编教材撰写、所开发的教学项目需要,添置实训设备和耗材。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遣老师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尤其是企业实践,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校内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教学项目开发、自编教材撰写等能力,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
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适应新的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形成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6.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纠正以往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教学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
积极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7.施行“课岗相依,课证相融”策略,与时俱进、与需同步,彰显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推行“课岗相依课证相融”政策,将课程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相融合,将课程设置与技能考证相融合,校内自主考证与劳动教育部门等校外考证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车工初级证、钳工初级证、车工中级证、钳工中级证、CAD绘图考证及毕业证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遵循实践操作与技能证书相配套原则,加强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工作。
四、改革的实施步骤和成果预期1.成立组织机构(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长、教务处、教科室等相关领导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工作。
(2)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实训和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改调研、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3)合作开发企业由我校教科室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人员对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的开发,开展师资实践培训。
(4)指导专家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聘请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进行指导,让现代企业的生产、用人等理念不断融入课程体系中,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开展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设计针对企业、行业、兄弟学校开展调研的调查表,进行三方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以便了解电子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进而教材处理,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