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摘要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太原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目录太原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亮点,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为加快蔬菜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促进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根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晋发改农经发〔2012〕227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发展。
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1.83万亩,总产量136.53万吨,位居全省第六位。
近十年来,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平稳,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43.50万亩,产量达到144.63万吨,为历年之最(见附图3)。
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4.08万亩,主要集中在清徐县、晋源区、小店区和阳曲县,百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近30个。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及交通运输线路的扩展,大量城镇及交通线周边的优质土地被占用,我市近郊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逐渐向远郊地区发展,2011年太原市各县(市、区)蔬菜种植分布情况见附图4,清徐县是太原最大的蔬菜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市的43%,依次是:小店区19%、阳曲县13%、晋源区9%、尖草坪区6%、古交市3%、娄烦县2%,万柏林区1%。
近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的县(市、区)有: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及娄烦县,面积减少的县(市、区)有:小店区、晋源区及万柏林区。
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整合共享各种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
蔬菜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发展城市带必须处理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科学认识城市带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立足于推进区域农业的转型,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型、技术型、商品性农业。
依据城市带资源特点、产业优势,特编制本方案,促进城市带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规划背景城市带区域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2.37万,农业人口184.9万,已初具城市群的雏形,并成为农业、经济和发展的战略高地,也代表和掌控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城市带蔬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蔬菜产业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
城市带瓜菜总面积达到117.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3.2万亩,露地蔬菜76.9万亩,其中脱水蔬菜11.1万亩,蔬菜制种7.4万亩,叶菜出口1.1万亩,地膜西甜瓜5.2万亩。
设施蔬菜、脱水菜、制种、西甜瓜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外向型生产格局初步形成,脱水蔬菜通过加工全部出口外销,露地叶菜出口初具规模并形成带动效应,蔬菜出口、外销面积逐年扩大。
蔬菜流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二、有利条件(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市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其冬季充足的日照有利于日光温室生产,特别适宜于反季节生产南方及香港市场需求的绿色蔬菜。
土地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配套,环境污染较轻,交通便利,为我市蔬菜产业外向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特色、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在稳定露地生产的同时,设施农业规模迅速扩大。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冬季日照充足,夏季气候冷凉,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的自然优势,近年来,在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活流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被列为特色产业,成为了我市突破干旱制约、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订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成就(一)规模效益日益显著实施了《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露地蔬菜规模化发展以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面积稳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截止****年底,建成蔬菜***亩以上规模园区***个,面积****万亩;其中设施农业***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个,面积****万亩,千亩以上基地**个,****亩以上基地*个。
蔬菜(含蔬菜、瓜类、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种植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纯收入达到****元,增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设施蔬菜、越夏及冷凉蔬菜、出口蔬菜、麦后复种蔬菜、脱水加工蔬菜和露地西甜瓜六大板块和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
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集聚度逐步提高。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广优新品种;集成推广秸秆还田、精准水肥一体化、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配套卷帘机、保温被、通风器、微耕机、移栽机等设施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了农业物联网、装配式镀锌钢架结构、主动蓄放热及无土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探索示范了非耕地栽培蔬菜技术。
期间,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新技术**项,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提质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其中秸秆还田技术示范**万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亩,极大的改善了蔬菜栽培土壤,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四)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个,其中定点批发市场**个,培育各类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家。
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国家二等奖
(由组委会填写)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青岛科技大学参赛队号10426019队员姓名1.王玉江2.陈桂兵3.严春梅(由组委会填写)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人体营养健康角度的中国果蔬发展战略研究摘要: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农产品,主要为人体提供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
因此,预测我国果蔬的消费与生产趋势,科学地规划与调整我国果蔬的中长期的种植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问题一,首先选取需要研究的主要水果、蔬菜品种,以其总计含量分别达到各自总产量的90%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规划(产量最多、营养含量最高、种类最少)筛选出主要的水果、蔬菜品种(水果10种、蔬菜8种,结果见表4、表5)。
随后,查询2002至2010年主要品种的产量,通过两种方法(损耗率、进出口差量)计算人均消费量,用灰色预测GM(1,1)和曲线拟合两种模型预测未来人均消费量,并分别检验拟合效果、进行误差分析,发现基于损耗率估计消费量灰色预测的效果较理想。
所以以苹果为例,综合考虑损耗率和进出口量利用灰色预测模型估计其2010至2020年的人均消费量(见表9、表12),拟合出曲线图(见图2、图6),分析其发展趋势。
针对问题二,首先依据10种营养成分在主要果蔬产品中含量的相似性,运用Spss 软件对10种营养成分进行Q型聚类降维得6大类营养成分(结果见表12),每类营养成分都筛选出一个营养成分作为代表分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钙、锌。
采用正态分布中间型模型计算每种营养成分年均实际摄入量关于标准摄入量的隶属度,隶属度越接近1表明实际摄入量越趋近于标准量,以此评价2014年的营养年摄入水平。
用维生素A、C、E隶属度的乘积量化维生素这一大类营养元素趋于健康的程度,同样对钙锌采取相同的措施作为矿物质的量化值,关于时间作图可知2014至2019年中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趋于好转,2019至2020年趋于恶化。
2024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pptx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园区环境整治,及时清理残枝败叶、田间杂草,疏通堵塞沟渠,回收包装袋、塑料瓶 等农业废弃物。
.加快培育蔬菜品牌。大力培育“宁都辣椒”“于都富硒番茄”“兴国芦笋”“会昌贝贝南瓜”“全南高山蔬菜”等区域公用品 牌,激励和推动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加快构建以赣南富硒蔬菜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 产品品牌协同推进的品牌发展格局。
.推广高效组织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生产组织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通 过细化产业分工,切实提高蔬菜产业生产效率。
(三)大力培育职业菜农
1.选树种菜致富典型。每个县(市、区)遴选一批职业菜农致富典型,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 传创业经历,邀请职业菜农深入镇村一线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动员更多农民参与发展蔬菜产业。
.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大力引进或培育销售企业、合作社、经理人等流通主体,与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以销促产, 倒逼科学安排种植茬□和品种。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专业销售队伍,重点拓展南昌、广州、深圳、长沙、厦 门等500公里内核心目标市场,推动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大型商超、批发档口。
三、政策扶持
市财政继续预算安排蔬菜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新建大棚设施、创建标准菜园、老旧基地棚膜更新、田头冷 库及采后处理场地建设等方面,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探讨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探讨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摘要:目前黑龙江省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设施蔬菜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是传统种植业无可比拟的。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的背景,然后对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1概要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优质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区位于北林区西部,永安镇厢黄三村,距市区33公里,东与绥胜镇胜利三村相邻,南与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毗邻,西到西地界,北到厢黄旗四村。
地理坐标:X5155494.1797—5151816.1280,Y552900.4404—557678.2762。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万亩,耕地1.0万亩,全部种植优质蔬菜。
项目区涉及农户245户,总人口860人,劳动力360人。
2项目背景绥化市北林区为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具有区域农业特色,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为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经过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蔬菜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从目前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看,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其主要特点是:一是资金投入能力不足,仅靠区政府扶持、合作社和菜农筹集远远满足不了蔬菜产业发展需要;二是蔬菜生产季节性淡旺明显,年内供应不均衡,没有形成合理布局,应季调控不到位,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保鲜储藏能力不足,产加销相互脱节,尚未形成牢固的产业链;三是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
为实现区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棚室果蔬生产基地”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使蔬菜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一建设背景1基本情况黄山市辖农业乡、镇、办事处21个和1个开发区。
全市总人口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
土地总面积668.1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115万亩,占16.5%。
未利用土地面积184万亩,占27.5%。
其它土地面积373.6万亩,占55.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50元,比上年增长12.8%。
全市蔬菜面积30万亩,总产量65.1万吨,总产值6.05亿元。
其中设施蔬菜1.44万亩,总产量7.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露地蔬菜11.56万亩,总产量26.5万吨,总产值2.12亿元;脱水蔬菜10万亩,总产量30万吨,总产值1.8亿元;蔬菜制种7万亩,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0.98亿元。
市、县、乡现有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3个,专、兼职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人员80人,承担全市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任务。
全市现有蔬菜流通服务组织20个,年流通量20万吨,流通产值1.8亿元。
全市现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134家,年加工能力1.3万吨,加工产值2.3亿元。
全市现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3家年外销批发蔬菜10万吨。
2.必要性发展蔬菜产业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据调查,种植蔬菜平均亩纯收入是种粮的2-5倍。
发展蔬菜产业能够缓解灌水高峰期,节约灌溉用水。
我市地处灌区末端,灌水困难。
种植蔬菜可以分散农作物灌水的集中时间,尤其是种植地膜马铃薯还可以大量节约灌溉用水。
发展蔬菜产业是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必要措施。
我市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对蔬菜产品的需求较多,仅靠外地调运蔬菜不能稳定地满足市场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按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总体部署,根据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建设黄山市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我市始终坚持发展蔬菜产业,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接近2万亩,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2万亩,初步形成了的高效蔬菜产业生产经济带、开发区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千座日光温室示范区。
蔬菜种苗培育行业概况研究-行业发展环境
蔬菜种苗培育行业概况研究-行业发展环境5、行业发展环境有利因素(1)下游蔬菜市场需求强劲蔬菜和粮食均为基础性食品,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 年蔬菜播种面积为22,328.28千公顷,2016 年蔬菜生产总值为21,390.1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08%。
2007-2016 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6 年蔬菜类成交额为7,619.64 亿元,同比增长10.03%。
其中2016年蔬菜类批发市场成交额为4,149.54亿元,2016年蔬菜类零售市场成交额为675.9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9%、0.28%。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
2007-2016年我国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2015、2016年均低于100,即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不断下降。
但2007-2016 年我国蔬菜生产价格指数除2014年低于100 外,均呈现生产价格同比上升态势,在2015、2016 年我国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2015 年、2016 年我国蔬菜生产价格增长明显。
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有1亿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同时新增人口8,000 万以上,总计新增消费商品菜人口约2 亿人,年需新增商品菜消费量3,650 万吨,加上30%左右的流通损耗,需增加5,200 余万吨原菜(按蔬菜采收环节计)。
全国蔬菜种苗需求量约为6,800 亿株,目前集约化育苗供苗量约为800 亿株,未来蔬菜类产品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缺口,极具发展空间。
预计到2020 年,我国蔬菜种苗培育市场规模将达到680 亿元。
(2)地理、气候环境及水土资源问题严重激发行业需求地理、气候环境及水土资源状况对蔬菜种植、质量及供应均衡度影响巨大:我国荒山荒坡、滩涂湖泊、沙漠沟坡区域较多,大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大部分处于荒废、不可利用的状态;旱灾、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蔬菜减收甚至绝收;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低,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摘要】文章通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针对中国主要的蔬菜品种,与多个蔬菜生产贸易大国意进行了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出口蔬菜的大部分品种还不具备竞争优势,仅有少数简单加工处理的初级加工蔬菜则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关键词】蔬菜产业;蔬菜贸易;国际竞争力1.引言近2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为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优势产业之一。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出口蔬菜836.37万吨,比2000年增长1.61倍;出口额96.9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倍;贸易顺差94.14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比2000年增长3.69倍[1]。
作为蔬菜出口大国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需要挖掘其优势潜力。
笔者采用显性比较优势系数对我国主要蔬菜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测定。
2.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中,通常引入“显性比较优势系数”,衡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系数为:j国i产品贸易量占j国贸易总量比重与世界i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
显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公式为:(1)(1)式中,代表j国家在t时期对i商品的出口额;代表j国在t时期所有商品出口总额;代表t时期世界i商品的总出口额;代表t时期世界所有商品总出口额;该公式反映了一国某产品出口贸易的强度和专业化优势。
若rca 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rca指数在1.25—2.5之间,则表明该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rca 指数在0.8-1.25之间,则表明该出口产品具有中度竞争力;若rca 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从动态观点看,该系数下降则t时期j国的i产品的竞争劣势扩大;该系数上升则竞争优势扩大。
该公式还可变形为式(2):(2)变形后的公式中,分子为j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母为该国商品出口总额与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
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在种植业结构自发性调整、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中异军突起,生产持续发展,数量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市场交易活跃。
据2012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蔬菜播种面积3.4亿多亩,产量7.9亿多吨,人均占有量587.7千克。
当年全国36个蔬菜产品的年均批发价为4.22元/千克,按其51%匡算,蔬菜产值为1.78万亿元,产量产值均已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种植业。
另据测算,全国蔬菜种植环节大约吸纳了1亿个农村劳动力,蔬菜产前产后服务贸易约为城乡创造了8000万个就业岗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下,2012年全国蔬菜出口量、出口额、出口均价首次出现三下降的情况。
尽管如此,全年的蔬菜出口量仍达934.9万吨,出口额1001亿美元,进出口顺差95.9亿美元,而当年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为491.9亿美元。
可见,蔬菜产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据FAO统计,2012年,我国蔬菜的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68亿亩和5.74亿吨,分别占世界的42.9%和51.9%;比世界蔬菜生产第二大国的印度分别高2.27倍和4.26倍。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目前仍属于主要依靠劳动者经验和手工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四化同步”推进的今天,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蔬菜产业,综观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㈠成本剧增效益滑坡据农业部调研,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相比,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净利润,由2001年的35:1下降到2011年的10:1,比较效益下滑71.4%。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
农村临时工的日工资,20世纪80年代末为15元左右,90年代末为30~50元,2010年为70~80元,目前已达100~140元;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生产成本剧增。
市农科院蔬菜研发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市农科院蔬菜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一章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2011年市级蔬菜产业发展**市农科院蔬菜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二、项目主管部门:**市农业局三、项目实施单位:**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市农科院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现有在职员工148人,其中有科技人员79名(其中高中级专家7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优专家2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24人。
)拥有蔬菜、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薯类、棉花和西甜瓜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推广应用等12个专业。
是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农业部小麦原原种基地、农业部和四川省水稻原原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基地等,还是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骨干承担单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学科设置比较齐全的研究院。
其研究领域包括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栽培与采后技术、质量标准与检测。
**市农科院是四川省唯一能够全部承担“六大作物”育种攻关的市州级研究院;已建成国家科研基地2个,中试基地2个,四川省中试基地1个;2001年以来育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78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50个。
四、项目建设地点:**市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位于**市游仙区街子乡的复兴村,3、4、6、7社五、建设任务:(一)建设规模:建设高标准试验田300亩,用于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国家及省级试验的承担,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方式探索。
(二)、主要建设内容1、土建工程:新建晒场2000平方米,用于蔬菜种子及单株的晾晒、收打等场地。
2、田间工程:土地平整及土地改良300亩,田间道路800米,完善配套原原种繁育基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包括1500米排灌渠,1400米田埂硬化,沼气池一口,机井一口。
田间道路建设标准及规格:长900米,占地宽4米,路面宽3米,路面高于田面0.28米,压实路基,铺设0.2米砂砾石垫层,铺设0.20米厚C25砼路面,两侧采用0.5米宽浆砌石路肩。
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集成示范方案
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集成示范方案附件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集成示范方案一、目的意义蔬菜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关系百姓餐桌食品安全的民生产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土壤连作障碍、肥药过量施用、劳动力成本增加、面源污染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蔬菜产业发展。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开展以全程绿色为核心的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在南北两地各建立集成示范基地,通过技术集成示范以及推广模式创新,展示农业技术的引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当前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带动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产环节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奠定基础、打造样板。
项目的实施对指导我国蔬菜产业实现产地绿色、农业投入品绿色、生产环节绿色、产品绿色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概述围绕土壤生态安全消毒活化、“三减三增”绿色生产、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示范,将上述三大项十小项关键技术与绿色蔬菜产地环境控制、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等技术集成为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1、土壤生态安全消毒活化技术1.1生态安全消毒技术对于连作障碍严重的土壤,采用以高温闷棚和生物熏蒸为核心的生态安全土壤消毒技术。
在夏季上茬作物收获后,清除作物残体,在棚内铺施有机物料和撒施化肥,添加有机物料速腐剂,深翻整地后进行灌水,然后地面覆膜并封闭棚室,闷棚25-30天。
通过密闭高温,可杀死土壤中大部分有害生物,使土传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以上,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应用生物熏蒸剂如辣根素进行消毒。
设施土壤起垄后,棚膜覆盖地表,然后滴灌清水润湿土壤后滴入20%辣根素水乳剂3-5升/亩,密闭地膜3天,揭开地膜1-2天后即可播种或定植作物。
1.2微生物菌肥(剂)活化技术针对示范区土壤特点和主栽蔬菜,集成示范包括微生物菌肥(剂)种类、施用时期、施用方法、施用量等在内的土壤活化技术,使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显著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减少化肥施用10%以上,产品品质改善,增产增收10%以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5.21•【文号】农办办[2012]28号•【施行日期】2012.05.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办[2012]28号)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2]35号)、《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2]13号)精神,办公厅制定了《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经部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有关重点工作已纳入绩效管理,各司局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各牵头司局要在2012年10月中旬前将落实情况报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2]35号)和《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2]13号)要求,中央1号文件有关政策措施分工中由我部牵头落实20项,参与落实44项,合计64项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中由我部牵头落实3个方面的10项重点工作、参与9个方面的11项重点工作。
具体措施、工作要求、责任分工等明确如下:一、中央1号文件政策措施分工(一)我部牵头落实的20项工作任务1.关于“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工作措施:一是狠抓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产发展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
在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节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有机结合,加强种质资源创新,改进育种方法,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以提升国内优势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重点培育适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专用品种,适宜春、夏、秋等不同季节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菠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萝卜、洋葱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和饮食文化需求的芥菜、莲藕、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种。
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加快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步伐,推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重点研究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制定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在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根结线虫、粉虱、韭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等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集成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轻简栽培技术,开发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二节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2020年前,在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主要建设育苗日光温室(北方)、钢架大棚(南方),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
第三节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适当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增加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生物农药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露地蔬菜产业重点县要加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主要完善灌排设施,灌排渠沟网络分设,泵房和田间贮水池齐全,根据条件和可能,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
同时,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配备生产用电设施,配套农资、农机具库房及田头贮肥(沼液)池或堆肥场。
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县要通过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北方)、钢架大棚(南方),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
灌溉系统尽可能采用管道输水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配备田间贮水池和排灌泵房,完善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
完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设施。
在搞好菜地灌排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水源及配套渠道等工程建设,提高灌排保障能力。
在灌溉设施配套较差的地区,加强小微型灌溉工程或配套设施建设,配备小型抗旱应急机具,提高抗旱保收能力;在水资源紧缺地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洪集蓄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在降雨较多较集中的蔬菜生产区域,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抗洪排涝能力。
第四节加大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
在外销量较大的产地和大中城市郊区,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第五节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增加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
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县,增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配建一定面积的培训服务用房,配置必要的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品质速测等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配备蔬菜栽培、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建设县域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备施药机械和交通工具,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
第六节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发布体系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立由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省级数据处理中心、部级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增强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及生产主体的应对能力。
重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对全国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合理错开播种期和收获期,防止盲目生产,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脱销断档,促进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
第七节开发利用沼渣沼液按照“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原则,沼气和沼渣、沼液利用工程建设向蔬菜优势区域倾斜,促进人畜粪便、菜地废弃物转化利用,实现畜、沼、菜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
通过沼渣、沼液的合理使用,改良菜地土壤,减轻病虫危害,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和产量。
第八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重点建设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商品化处理等设施,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第五章流通发展重点现代蔬菜流通体系是有效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要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应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大幅度降低蔬菜腐损率。
第一节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蔬菜产销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要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规模、交通区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在蔬菜优势区域核心生产基地根据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规划布局一批与产地市场相衔接的大型销地批发市场,在交通物流结点规划布局一批集散型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
第二节增加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点全面推进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交易厅(棚)、档口、追溯平台、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乡菜市场标准化建设。
各地要改造或建设一批公益性农贸市场,在居民社区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区菜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增加零售网点,降低零售环节经营成本,稳定蔬菜价格。
新建城市居住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或相应的商业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
规范发展早市、晚市和周末农贸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
第三节强化产销衔接大中城市根据本地消费需求,主动与优势产区加强协作,建立蔬菜供应保障基地。
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零售客户建立直接购销关系,开展对团体、超市配送服务;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
着力扩大对接规模,力争“十二五”末,经超市销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
另外,要进一步引进和规范电子商务交易。
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第四节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优势产区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主销区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
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第五节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平台与生产信息平台相结合,完善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
大中城市建立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第六节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鼓励农产品个体经销商进行企业化改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连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培育大型蔬菜流通企业,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鼓励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产品销售规模和议价能力。
第七节完善大中城市蔬菜储备制度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含济南、青岛、淄博、郑州、洛阳等)要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间,采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耐贮藏、易周转的蔬菜动态储备,确保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满足冬春季节应急调控需要。
其他存在季节性供应紧缺的大中城市,参照上述要求,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藏蔬菜品种5-7天的动态库存。
第八章保障措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实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发展、加强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抑制市场波动。
第一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评价体系,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与使用、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调节稳定蔬菜价格的政策措施、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加强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等各环节的综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