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法家商鞅、韩非两位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就体现其主要观点态度的代表《商君书》及《韩非子》等进行了着重分析,并对其理论价值,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进步的探讨。文章主要运用定性研究的方式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探究。

关键字:法家政治思想商鞅、韩非子

法家法律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其它古代文成果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同时,法家法律思想作为在我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的思想文化成果, 具有一定理论系统思想,又有其特殊的价值。法家的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鸣中所创造的辉煌成果的一部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梁启超、胡适、章太炎等先生都对法家思想,包括法家的法律思想投入了研究的心力,他们在研究作为百家之一的法家及其思想理论时,都程度不同地论及法家的思想理论。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铁器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开始普遍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铁器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但不普及,进入战国以后,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工具。《管子》里谈到: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銚,女工必须有会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具有斤、锯、锥、凿。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生产工具方面的变革和广泛使用既

增强了开荒的能力,使可耕地面积增多,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春秋中晚期,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随之而来的是,私田不

断增多,土地逐渐可以交换、甚至卖买,井田制渐趋瓦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也开始转变,以一家户为单位的个体耕作代替了犁耕为单位的集体协作,封建个体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渐破坏,出现了个体手工业者、商人。他们的行业很多,有铁工、木工、纺织、刺绣、制陶等。内部分工还很细,有专做鞋、帽、农具、炊具、车子以及专做葬具的。战国时期,参与商品交换的种类繁多,商品交换的地域也相当广,如北方的走马、吠犬,南方的羽毛、象牙、皮革、丹青,东方的鱼、盐, ;西方的皮革、文旄等。手工业、商业繁荣的结果,城市也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在政治上,随着西周统治集团的日益退变,旧的社会价值观念逐步瓦解,国家陷入“礼崩乐坏”的恶性循环。各诸侯国也乘其最大宗主国腐败衰落之际,;以挽救周王室统治危机的名义暗中充实自己的国家实力。此时,人才、先进的治国理念便成为各诸侯国迫切需要的财富。而有着不同政治理想,不同政治主张的才学之士也纷纷为统治者治国理政出谋划策。由此有着相似或相同主张的学者便自发或人为地形成许多不同的政治派系,如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

先秦法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派别概念,而因其自称“法术之士”、“法士”、“耕战之士”等而在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作为法家学派被提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对法家的理论体系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商君书》是其政治思想的最集中体现。现有《垦令》、《外内》、《开塞》、《耕战》等二十四篇。下文主要就其历史进化论、耕战、法治思想进行分析。

二、《商君书》与历史进化论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商君书》中提到的历史进化

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分期的方法分析了历史的过程,并得出了今胜于昔的结论。商鞅把人类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之时,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争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物、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江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1。上世的特点是“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继上世而来的中世,中世的特点是“上贤而说仁”,人们崇尚贤人,信奉仁爱;下世有了私有、国家、刑法,下世的特点是“贵贵而尊官”,人们尊崇达观显贵或拥有权

力地位之人。作者认为历史演进的原因不在社会外部,而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引起的。上世的“亲亲爱私”便包含着矛盾。“亲亲”引起了“别”造成了近疏之分,“爱私”引出了“险”造成互相嫉妒猜疑,再加上人口的增多更加重了矛盾。“民众,而已别险为务,则民乱”由此引发了混乱,人们都设法战胜对方,拼命争夺私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存都无法保证。这就是所谓的“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争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这个时期矛盾的特点是亲族与社会的矛盾。而为解决这一矛盾便出了“贤者”。他们树立了公正的法则即“立中正” ,并用“申正”抑裁人们的自私行为。贤者的改造取

1《商君书开塞第七》

得了

成效,人们抛弃了“爱私”而“说仁”社会得到了安定。

作者通过对历史演进进程中的社会现象准确的总结分析及合理的推测,概括了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动力做出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各方面显示了其历史进化论的科学性。对我们今天理解学习历史、社会问题仍不失为扛鼎之作。

三、商鞅的耕战、法治思想

《商君书》指出,力量决定着政治关系,而力量来自于耕战。《农战》说:“国待农战而案,主待农战而尊。”他劝告君主要采取一切办法把民引到农战轨道上来,强调耕战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为了使“农务衣”作者提出“劫以刑”、“驱以赏”、“利用价格税收鼓励农耕”、“加强政府管理”四种方法。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农耕是苦事,比农耕更苦的是战争。统治者以打仗来逼迫人民耕作,充分发挥了人民务农的能动性。以重罚和株连迫使人民去打仗,同时恩威并施用利益作为诱饵使民积极勇战。

为达成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在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并不鲜见。然而也正是在利益关系的对比变化中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

《商君书》法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有“定分尚公,保证利出一孔”、“胜民弱民和轻罪重罚”等内容。“定分尚公”是《商君书》法治理论的主旨,《定分》2说: “民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

2《商君书定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