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abd5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f.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酶的作用及原理,掌握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习酶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反应的认知能力。
3、通过对酶的应用实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酶的作用及原理2、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3、酶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步骤:(一)引入1、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多样性。
2、提出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酶的作用机制。
(二)酶的作用及原理1、介绍酶的定义和分类,阐述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酶对化学反应的作用,理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3、介绍酶的专一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酶的特异性。
4、分析酶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理解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理解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介绍不同类型的酶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3、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了解酶的催化效率远高于一般催化剂。
(四)酶的应用实例1、介绍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涤剂、食品加工等。
2、介绍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3、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
(五)总结与巩固1、对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验操作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针对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质量。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1、酶的作用机制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通过实验演示和形象化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618305ee06eff9aef807dc.png)
三一文库()/高一〔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b403e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7.png)
酶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一、酶的特性
高效性
专一性
作用条件温和
二、影响因素
温度
PH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的知识点较多,实验探究活动也较多,本次教学主要运用了实验探究、科学史分析、实例讨论的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做中学,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出科学知识,同时在科学史分析过程中渗透科学本质观教育,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但在实验探究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探究实验,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材料,让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实验。
数据资料可以提供证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科学事实,实验探究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思考高效性与专一性的生物学意义能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任务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归纳概括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校
年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内容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奠定基础,主要包括酶的作用及机制、酶的本质、酶的特性,并且设置了实验探究活动和科学史资料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本质观,课标对本节的内容要求为“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
2.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的科学方法,并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理解酶作用机理和特性。(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9b28fd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2.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酶的特性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 分子与细胞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06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条件的知识体系。
2.能力目标进行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构建酶的特性知识体系;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教学难点:1.影响没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酶的高效性1.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通过比较FeCl3和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的分解效率,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你在踢球或奔跑时,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
如果供能的化学反应慢悠悠地进行。
你还能跑那么快吗?化学反应要酶来催化,酶的催化效率要高,你才能健步如飞。
2.酶具有高效性的意义:保证了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稳定。
3.酶高效性的曲线分析:A、B曲线比较,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C曲线比较,说明酶具有催化性。
酶具有催化性的特点:①反应前后性质、数量不变;②能改变反应速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③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即产物的总量不变)。
酶能像无机催化剂那样,催化多种化学反应吗?资料1: 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可塞进牙缝里的肉丝两天后还没被消化?资料2: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
过氧化氢酶——只能使过氧化氢分解。
根据上述资料,你的结论是什么?【学习任务二】酶的专一性1.酶的专一性的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货一类化学反应。
2.观看酶催化特定物质分解的动画,理解酶的专一性,说明酶专一性的意义:保证了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完成教材81页的“探究.实践”,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并分析实验中的变量。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2)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2f502c6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3.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1教学预备教学目标1学问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力量方面:进行有关的试验和探究,学会掌握自变量,观看和检测因变量的改变,以及设置对比组和重复试验。
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究”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究和争辩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掌握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试验,商量以下问题:⑴这个试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逝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需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很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同学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同学思索: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当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试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试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试验步骤及现象3、商量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试验为什么要选用新奇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试验结论5、试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试验时让同学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掌握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同学了解试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试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简单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名师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53ce91b307e87100f69643.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酶的特性一、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酶的本质和作用、酶促反应速率原理的情况下展开的。
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体内生化反应的特点,了解细胞生活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统一,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后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生命历程还有必修三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必修二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之路,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进行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对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原则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又由于前一节课对酶的本质以及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酶的高效性特点已经得出,为本节课学习其余两个特性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师生交流,小组合作,能够阐述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两大特性2.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能够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两大特性);2、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逐步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3、基本思想(让学生逐步养成勇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验证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难点: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五、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采用学习共同体教学策略,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挑战学习和反思学习三个环节。
自主学习:教师制作导学案,引导学生在晚修进行实验设计。
当每个同学都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组织小组进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设计展示。
挑战学习: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并写出实验现象与结论。
高中必修一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高中必修一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d06a94f524ccbff12184fe.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举例说明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说明酶的本质,能说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质、总结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并能分析应用。
2.能力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让学生体验酶发现的艰辛,让学生关注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的.2.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3.对照性实验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模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回忆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并建立细胞室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细胞)同学们,这是一个典型的细胞,里面有什么?它们忙着还是闲着?忙着干什么呢?(2)教师讲述:细胞是忙碌的,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使命,合成、加工、运输,这一切的过程都伴随着复杂的生化反应。
展示图片(细胞部分有序进行的生化反应)图中是细胞中一小部分生化反应,但是可以看出很复杂了,但是从网络构架上可以看出这些反应很杂乱吗?这些在细胞中有序发生的生化反应成为细胞代谢。
(3)引出本节重难点:①为什么以上生化反应(新陈代谢)都离不开酶的参与,酶在生化反应里有什么作用呢?②酶在生化反应里有什么作用?酶是什么?模块二:突破重难点,共同实验探究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和来源设计意图:①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到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比较分析,理解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
③通过看活化能部分知识以及flash的观看,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识图总结的能力。
教师活动:(1)过氧化氢,这是一种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必须及时的将过氧化氢分解才能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存。
H O分解呢?(2)化学上我们如何将22展示:加热Fe 做催化剂②用3细胞里不可以加热,也没有更多的三价铁离子做催化,如何分解呢?(3)展示:用双氧水擦伤口时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096c6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6.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大概念: 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重要概念:2.2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次位概念:2.2.1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何温度等)的影响。
(2)内容分析本节课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酶的作用于本质,第二课时酶的特性。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包含了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等知识,其间渗透着进行实验设计的相关能力要求,关联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实例,是能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典型素材。
本节内容是细胞代谢的基础之一,在整个第五章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之前的章节的也有所涉及但并未专门提出具体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系统性,但通过具体的实验分析之后再结合具体概念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该科学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对于酶本质的探索学生阅读量较大,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科学家的观点中积极和局限的部分,对于局限部分其他科学家又是如何突破的,进而得到结论。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只能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温和条件下完成,在这种条件下各种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得依赖酶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第一节教材安排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酶为本章第一节的原因,无论呼吸作用还是光合作用都需要酶的参与,进而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2013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ba526763231126edb1146.png)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
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答:对照实验。
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答:不同意。
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
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生物: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
![生物: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https://img.taocdn.com/s3/m/24c87ddd4afe04a1b071deb3.png)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教学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策略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
要先提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代谢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级主题,细胞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可以介绍几种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无机催化剂催化的特点和条件,然后让学生思考生命活动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状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由此引入酶的学习。
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做实验时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
本节课大约需要2~3课时完成。
其中酶的作用和本质需约1~2课时,酶的特性需要1课时。
关于酶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层次为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对酶的概念进行阐述、解释。
这就需要教师在将酶的概念阐述清楚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和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酶的概念,落实课标的要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1f954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3.png)
生物]教学设计课例名称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科核心素养1.通过“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探究活动,阐明酶具有专一性,学会“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方法。
2.通过“pH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活动,分析推导“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训练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
3.通过酶在生活、生产应用中的实例,认同酶在生产实践上应用具有高效环保等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描述酶的特性,简述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PPT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资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准备自主阅读学案和教材,完成学案表格。
学生进一步巩固酶概念的相关知识,完成关系图。
二、酶的专一性二、酶的专一性布置任务,完成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酶的特性: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完成实验设计:1、同一种酶+不同底物: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2、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和蛋白酶溶液通过实验理解酶的专一性。
通过分析变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实验中对变量的处理,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展示资料:“加酶洗衣服”“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引导学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分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总结温度和阅读展示的资料,加深对酶特性的理解。
小组内讨论方案,由小组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高效性二、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课后反思。
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导教案
![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11b4d5102de2bd9605885b.png)
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导教案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酶的专一性、温度和PH 对酶活性影响”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1.酶的特性有:、、。
2.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倍。
3.酶的专一性是指。
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的条件下进行的,和 对酶的活性影响最大。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酶活性,温度和pH 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显著。
5.、或,会使酶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即酶发生了。
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下保存。
b5E2RGbCAP6.“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分析 ⑴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①原理:a 、。
b 、。
p1EanqFDPw ②实验过程: ③实验结果预测: 。
④实验结论:。
⑵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①原理: ②实验过程:取10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的 再取10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分别加入等量的 ,水浴加观察并比较颜取8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3%的 分别滴加等量的同种新鲜的质量分数为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来检验氧③实验结果预测:。
④实验结论:。
⑶操作提示:①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加入酶,应先将底物与酶分别在相应的下处理至少min,确保二者一致。
DXDiTa9E3d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确保底物在与酶混合,其已经调节好。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说出酶的特性。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3.重点:酶的特性的实验的设计4.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人教(2019)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5.1第2课时 酶的特性
![人教(2019)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5.1第2课时 酶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73b8e22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e.png)
人教(2019)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酶的特性一、学习目标1.分析酶的特性,总结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尝试开展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通过对酶催化作用具体实例的讨论,说明酶的特性。
二、教学过程(一)酶具有专一性活动1: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并按要求进行实验,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什么?提示:1号试管中淀粉被水解,2号试管中蔗糖没有被水解。
问题(2):该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问题(3):肽酶能催化多种多肽水解为氨基酸,是否说明肽酶没有专一性?提示:不是。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肽酶催化的是一类反应,也说明其具有专一性。
活动2: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问题(4):通过比较1、2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示: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酶具有高效性。
问题(5):如图表示了未加催化剂、加无机催化剂、加酶的催化效率曲线图,请辨析①②③曲线分别表示哪种情况?提示:①加酶;②加无机催化剂;③未加催化剂。
(1)酶专一性理论模型的构建①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A催化的底物,E、F表示B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表示不能被A催化的物质。
②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2)酶具有高效性的意义酶具有高效性,保证了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有序地进行。
1.如表为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该实验结果可以证明酶( B )A.具有高效性B.具有专一性C.本质为蛋白质D.本质为RN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脂肪酶不能分解,可以证明酶的专一性。
2.下列关于酶及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微量高效,能调节酶促反应B.酶在适宜条件下活性最大,其活性可因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C.利用淀粉和蔗糖两种物质探究淀粉酶专一性时,用碘液进行检测D.酶促反应中,酶能高效提供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解析:酶的作用是催化而不是调节;酶的活性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利用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分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生物教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cb0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8.png)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
2.使学生掌握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微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化学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吗?(2)学生回答:需要能量。
2.讲解酶的概念(1)介绍酶的定义: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讲解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可逆性、温和性。
3.讲解酶的作用(1)引入实例:酵母发酵制酒、消化酶分解食物等。
(2)讲解酶的作用原理: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4.讲解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1)介绍活化能:化学反应所需的最低能量。
(2)讲解酶的作用: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展示酶促反应过程:底物→酶-底物复合物→产物。
5.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吗?(2)学生回答:如加酶洗衣粉、消化不良时吃酶制剂等。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强调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了解酶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2)查找资料,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应用。
四、教学反思1.讲解酶的催化原理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2.增加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酶的催化作用。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讲解酶的特性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酶能高效催化反应吗?”学生:“因为酶很特殊。
2021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word教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c913d4b52acfc789ebc9e6.png)
2021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word教案●教学过程[课前预备]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
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究的差不多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奉献和差不多观点。
[情境创设]现在差不多明白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因此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19世纪往常,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看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觉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确实是一个化学反应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那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动身点要紧是什么?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要紧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动身点要紧是什么?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辩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如何样的实验?答:对比实验。
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截了当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看结果是否一样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如此的观点吗?答:不同意。
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辩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尽管差不多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旧是困扰大伙儿的问题。
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第一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
精品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教案
![精品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193e4ff00bed5b8f31d3c.png)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三、作业布置
教材P82练习
四、板书设计
二、酶的本质
1、酶本质的发现过程:
巴斯德李比希
毕希纳
萨姆纳
切赫·奥特曼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教学引入]
[导言]酶到到底是什么物质呢?19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为何物。19世纪以后,随着对酿酒中发酵过程的深入研究,才逐渐揭开了酶的“面纱”。
[教学过程]
一、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高一生物教案(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
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
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
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
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答:脲酶。
借助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刀豆种子中脲酶的含量比较高。
问:脲酶提取出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如何证明它就是脲酶,不是细胞中其他的有机物呢?
答: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可以证明是不是蛋白质。
用双缩脲试剂这个特有反应来鉴定。
然
后根据脲酶的特性:尿素氨+二氧化碳,来判定它不是脲酶
1926年萨姆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让人们知道脲酶就是蛋白质,后来其他科学家也提取了其他种类的酶,也证明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人们都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问: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应用的什么方法
答:概括法。
问:你能说出当时概括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思路吗?
答:脲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胃蛋白酶也是蛋白质。
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就是蛋白质。
问:这样的结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一种酶,它也有催化功能,但是它是RNA。
这样酶的定义就有了发展。
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 A。
[教师精讲]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酶究竟是在活细胞中能起作用还是释放出来起作用一直争论到到底是什么物质,每次争论的结果都让人们对酶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更加准确,所以可以说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正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真实写照。
[评价反馈]
1.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A.细胞质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分析上题中能不能说合成酶的场所是核糖体?
参考答案:
1.C
2.不能。
因为还有少量的酶是RNA,它的合成场所就不在核糖体。
[课堂小结]
通过对酶本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酶的本质就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出来的。
它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布置作业]
1.P82一基础题1、2、3。
2.预习酶的特性的内容。
分小组来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酶要起作用需要温和条件。
[课后拓展]
通过对酶的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
酶按照化学组成可分成两类: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就是只有氨基酸组成,不含其他成分。
例如:脲酶、胃蛋白酶等。
结合酶就是除了蛋白质之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如金属离子,也可以是小分子有机物),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酶。
只有两者结合才具有活力。
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都属于此类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酶本质的发现过程:
结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为蛋白质。
●习题详解
一、练习(课本P82)
(一)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是在整个活细胞参与下进行的。
李比希:发酵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参与下进行的,这些物质只有在细胞死亡之后才能释放出来,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发酵在完整细胞内或不完整细胞下都可进行,说明某些物质可促使物质进行发酵,它在细胞内外的作用相同。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代谢就是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大量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要进行,没有具有极高催化效率的酶是不可能完成的。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进行,也完全依赖酶的催化作用。
3.D(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还有一些酶是RNA等有机物)
(二)拓展题
1.(1)取将待检测样品少许溶于2 mL水中;将该溶液注入试管,并向试管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试管溶液的颜色呈紫色,说明该样品为蛋白质;如不为紫色则不是蛋白质。
(2)在萨姆纳之前,人们还没有一个好办法来提取和纯化细胞中的酶,当然更谈不上鉴定它了。
二、资料分析(课本P81)
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将酶提纯出来。
他有一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是RNA。
●备课资料
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1887~1955)
20世纪20年代,萨姆纳相信酶是蛋白质。
他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刀豆中脲酶多,易于测定)。
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蛋白质。
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
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
由于脲酶和其他酶的工作,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的著作有《生物化学教本》《酶的化学和方法》(与G.F.萨默斯合著)、《酶-化学及其作用机制》(与K.迈尔巴克共同主编)等,后两种已被译成俄文等其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