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文言虚词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样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复习指导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进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定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当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样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第一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样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肯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听课技巧整理1、听课要领如下:课前要预习,听课要入脑。

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作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

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

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2、听课的主要方法:(1)动眼课堂上首先是看和听:看教材、看教具、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听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怎样作结论等。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精选3篇)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精选3篇)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精选3篇)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篇1文言词语助读一《烛之武退秦师》若①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你,你的。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如此,这样,这些。

《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⑤至于(连词),表示他转或提起。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的样子,相当于“然”。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⑦及,比得上。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说shuō①主张,学说。

②陈述,说明。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③一种议论性的文本。

如《爱莲说》。

shuì④劝说,说服。

如《触龙说赵太后》。

yuè⑤通“悦”,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tuō⑥通“脱”,脱落,摆脱。

《诗经•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辞①言辞,文辞。

《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

”②借口,理由。

《三国志》:“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以朝廷为辞。

”③推辞,不接受。

《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告别。

《廉蔺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⑤ 古代一种文体。

《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鄙①边远地方,边境。

《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浅陋。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

《左传》:“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④ 粗俗,粗野。

《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微①细小,细微。

《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轻微,稍微。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暗中。

《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说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够不沉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阴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容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存心,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冒犯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高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 ②④/③⑤/⑥⑧B.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 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同仇敌忾,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不然,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 2 而存心,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整天 5 而思也。

三思 6 尔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 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说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5 连词,表承接“来”“就”;6—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 连词,表转折“却”; 13—15 连词,表递进“并且”;16— 18 连结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 20连词,表假定“假如”;21—22 连词,表因果“因此”;23 代词,通“尔”,“你”“你的”; 2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高考18个虚词复习表格

高考18个虚词复习表格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复音虚词【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何以】以何,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为什么”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②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③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详解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详解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④何由知吾可也?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 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2.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于 “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

人教版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人教版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人教版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高三阶段,学生要想复习好语文文言文内容,必定包括虚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一)焉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焉:从这里面)2、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

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焉:他们,指五人)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也1、同现代汉语“也”。

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曹公,豺虎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①余闻之也久。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三总复习语文课件 文言虚词

高三总复习语文课件 文言虚词

(五)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 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 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 龙说赵太后》);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 “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 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加入状语成分,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2.实词“与”VS 虚词“与” 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 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 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
(二)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很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 区分较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 VS 连词表原因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夫国亦有焉.”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ppt课件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 1. “于是” “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
2. “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
ppt课件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
ppt课件
(三)用作助词。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用作动词。
1.率领、带领。 2.以为,认为。
ppt课件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3.向,对,对于。
ppt课件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燕王欲结于君
5.与,跟,同。
(《廉颇》)
①良曰:“长于臣。”
(《鸿门》)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一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 “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
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 “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
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
此、在这、从这等。
ppt课件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
【见……于】表示被动。
ppt课件
返回
•于
作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于是) 3、向,对,对于 4、被,表被动(+见……于) 5、和,跟,同
——>学会根据ppt语课件 境辨别虚词用法。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20
3
2
7
15
6
7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0
9
7
3
2
33
13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10
18
5
4
5
11
ppt课件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婉商“还是”
⑤吾其还也(《烛之》)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期望“一定”
ppt课件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ppt课件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ppt课件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反诘“难道”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帮助文言 文断句
• 句首: • 句中: • 句尾:
何、其、且、若、焉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焉、也、乎
ppt课件
复习已总结过的虚词:
而、其、以、之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看能否调换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看动作是否同时进行
ppt课件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
有时则只表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ppt课件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触龙》)
【于是】1.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同现代汉语。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余有叹焉
(《口技》) (《游褒》)
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
(三)用作动词,“去”ppt课“件 往”“到”。
总结虚词用法:
●于 (一)用作介词。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在,从,到。
(《廉颇》) (《廉颇》)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2.“在……方面”“从……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看事情是否已经发生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pp,t课件相当于“罢了”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