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五、悟“卖”之“卖点”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在获奖感言中为什么再次讲述“卖白菜”的故事?(投影:《讲故事的人》选段)
明确:莫言以母亲人穷志不短的坚强,和在人前失去诚信和自尊的悲痛为“卖点”,把普通的故事表现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以及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六、评“人”之价值:人的价值不在于金钱,而在于
讨论后小结:卖力就是不加保留地使出来,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母子俩为生计做出的种种不懈努力。母子俩深陷卖白菜前生计与欲望,卖白菜时的深厚感情与无奈悲伤的两难选择,就像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无法挽救的两难中选择中成就了让人扼腕的悲凉和令人肃敬的悲壮。
(三)深入文本,审问“出卖”
文中母子有哪些“出卖”的表现?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出卖”的?
《卖白菜》
总课题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卖白菜》
教学目标
1.解读文中“卖”的多重含义。
2.学习以真实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再现故事场景;学习叙述故事要注意铺垫
3.体会母亲穷不矢志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感念母亲的情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预习要求:
1、查字词典,疏通字词意义;借助注释。
初一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如何细致描写卖白菜前后母子俩的表现的?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相关细节思考)
示例:第一节: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叹息”“瞥”“目光锁定”“端详”“终于下了决心似”等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白菜由不舍到下定决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卖白菜》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学习真实细致的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理解文中母亲的教育,理解自己的家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再现故事场景;
2、理解家长的教育,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听莫言讲事
二、向莫言提问
1、质疑课题,学习扩写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与莫言对话,梳理文章内容。

三、与莫言对话
1、卖什么样的白菜?
2、为什么要卖白菜?
3、白菜卖给什么人?
4、什么人去卖白菜?
5、白菜被卖掉了吗?
(1)想象老太太来退白菜的场景,并润色原稿。

(2)母亲在大庭广众下蒙受羞辱,你猜母亲当时哭了没?为什么?
四、答莫言考问
1、我多算了一毛钱,母亲原谅我了吗?她是如何教育我的?
2、有一个细节,老太太数钱是一张一张地数,母亲也是一张张地点,有何异同?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穷困是每个人的噩梦。

有人在噩梦中堕落,一如挑剔自私的老太太;而有人在噩梦中坚守,一如坚韧诚信的母亲。

莫言曾说,贫穷的经历伴随了他20年。

那么,是什么让他在贫困的噩梦中没有走向自私平庸,没有走向堕落?
五、悟莫言寄语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个最初唤醒你的天生的教育家,就是你们的母亲。

请理解父母对你满腔的期望。

*六、莫言听故事
现在,莫言的故事讲完了。

他就在你的面前,他也想听你们讲故事:你的母亲,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过你,令你至今铭记在心。

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 (.docx )、.ppt(.pptx )、.xls (.xlsx )、.pot 、.pps 、.vsd 、.rtf 、.wps 、.et 、.dps 、.pdf 、.txt 文件格式。

《卖白菜》《卖白菜》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2016年秋季修订)新收入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12岁的故事,表达的是诚信主题。

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 母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时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

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这种细节的描写对七年级学生开始有目的的观察、描写人物心理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文章。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掌握基本生字词的用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理解文章所表达主题;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当时“三棵白菜”和“一毛钱”对普通人家的意义,从而感受母亲坚强和诚信的可贵品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观看视频
预设1、莫言
2、山东高密
3、《蛙》
4、《红高粱》、
《檀香刑》《生死疲劳》《透明的红萝卜》
6、讲故事的人
预设1、对母亲的思念。2、给乞讨老人吃饺子。3、卖白菜
1、过渡:在视频中,莫言提到了一段称之为最后悔最沉痛的经历,就是卖白菜。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莫言讲的这一段真实的故事。
二、
读懂一个最让人沉痛的故事
3、事先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许多同学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了提问。老师整合了一下,这四个问题非常有讨论的必要: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些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问题。选择第一个问题的来拿题目卡。……有没有小组觉得有能力选择两个问题也可以来拿卡。
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论,记录好讨论结果,由组长展示交流。注意答案的完整性。(教师巡视)
过渡:莫言故事说得好不仅在于他的叙事结构,还在于他叙述的每字每句都情真意切,委婉动人。
三、
读出一份最让人沉痛的感情
1、来看老师改的开头的一段,再读一下原文。比较一下,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哪一段更有表现力?
……母亲找不到家里可以变卖的东西,叹息着,看向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
1、围绕卖白菜,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补充故事。
母亲下定决心卖白菜,“我”()
——白菜滚落到水沟,“我”()
——老太太撕白菜帮子,“我”()
——母亲和老太太达成买卖,“我”()
——母亲怪我多算一毛钱,“我”()
想好了,同伴先交流一下。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诚信,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知道莫言?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北京时间2019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在大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90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得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给大家讲故事。

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讲得《卖白菜》这个故事。

这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件事。

我们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莫言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样的呢?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莫言说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环境、情节、人物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解析:(一)故事环境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解析:6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二)故事情节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解析: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苏教版《卖白菜》教案设计

苏教版《卖白菜》教案设计

苏教版《卖白菜》教课设计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对于作者的文学知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掌握人物的矛盾矛盾,清晰人物的性格质量。

3.领会文中坚毅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领会自己父亲母亲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学习重难点】1.掌握人物的矛盾矛盾,清晰人物的性格质量。

(要点 )2.领会文中坚毅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领会自己父亲母亲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难点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段酸楚的旧事,几番难过的回想,“糠菜半年粮”的时代固然远去,可是想起心头的旧事到现在依旧让“我”沉痛。

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毅和自尊与“我”的烦躁和狭小,爱憎分明。

有名作家莫言《卖白菜》将引领我们目睹磨难的光阴,人性的光辉。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莫言 (1955 年—),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今世有名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80 年月中期以乡土作品兴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感情,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有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

2012 年 10 月 11 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今世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取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取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2.写作背景20 世纪 60 年月末,中国正是物质极度困穷的年月,特别是北方乡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几乎是一种奢望,贫困和饥饿正是这段期间的真切写照。

作者是以一种孩子的真切、成人的沉着态度和细微的温情,给读者再现了他童年时随母亲卖白菜的旧事。

3.字音字形瞥(pi ē)湿淋淋 (l ù)哽咽 (y è)抽噎 (y ē)蔫(ni ān)木橛 (ju é)戳(chu ō)黑黢黢 (q ū)冻疮 (chu áng)一沓 (d á)4.迅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找出记述的因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卖白菜》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卖白菜》教学设计苏教版

卖白菜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 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 教学设计

《卖白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3.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重点】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手法,使得塑造的坚强、自尊、朴实、善良、诚信的母亲形象更为丰满。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预习熟悉小说情节;下发材料: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讲故事的人》节选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莫言的相关情况,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作协在贺辞中高度评价: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自己笔耕不辍的努力之外,必须感谢一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虽没有学识,但却用自己的美德和人格魅力影响了莫言,这从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讲故事的人》中就可以看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卖白菜》,虽是小说,但却取材于对他的精神品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少年往事。

二、问题切入,了解背景1.本文的中心事件为“卖白菜”,为什么要卖白菜?【明确】因为贫困。

这既是事件的起因,也是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2.本文开头从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入笔,看似平淡,却起笔不凡。

其中就隐含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赏析交代时间的三句话,重点分析“1967年”、“临近春节”这两个词语的作用。

)【明确】“1967年”,中国处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据历史记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因此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卖白菜》第2单元黄金时代卖白菜1。

解释文本中“销售”的多重含义。

教学目标2。

学会用真实的细节刻画人物,再现故事场景;在学习讲述故事时要注意铺垫。

3.体验贫穷不忠诚母亲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目标1和2目标1教学内容备课笔记总学时1学时预习要求1:1。

查字典,挖掘词义;借助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3.围绕主题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1、介绍作者,介绍新课程学生阅读笔记,其余1。

学生们读笔记。

老师补充说:2022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学生们补充说。

颁奖词说,莫言“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性与魔幻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学生回答:交换。

2.童年是天真无邪的。

童年是艰苦的工作(毫无保留地伴随着歌声和阳光。

然而,著名作家莫言创造了它)、销售(背诵童年记忆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最后的反抗)、卖点(表演)。

一次难忘的经历——卖卷心菜。

2、清晰地检查和预览:(1)在下面的材料栏中添加一些单词;在匮乏的年代,无与伦比的木栓被噎住了,木栓枯萎了,冰冷了。

(2)黑色篮子里见。

总结:第三部分是“销售”的情景技巧。

家中穷人的讨论:请看新闻标题“吃馒头也卖可爱!林如曦,大白菜的心就像扎马尾,假装是一个纯洁的女孩”。

请猜故事的难度。

“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性能)“销售”一词还意味着什么?老太太拖着贝丝?展示“销售”一词的几种含义。

菜肴会非常恶心。

第四,探究“出售”和报复的含义。

再计算一(1)整理情节,描述总货币的“交换”。

老师补充道:自己读课文并思考:(1)为什么“我”小时候卖卷心菜?背景:“我”和我妈妈怎么卖卷心菜?填空:卖卷心菜,见第67页。

前母亲();卖卷心菜的时候——I();卖了卷心菜之后——老太太()(II)再次阅读细节,强调“努力工作”。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堂设计活页纸1在学生品尝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细节后,他们将进行交流,并在小组中展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卖白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卖白菜》

《卖白菜》《卖白菜》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2019年秋季修订)新收入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12岁的故事,表达的是诚信主题。

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 母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时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

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这种细节的描写对七年级学生开始有目的的观察、描写人物心理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文章。

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掌握基本生字词的用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理解文章所表达主题;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当时“三棵白菜”和“一毛钱”对普通人家的意义,从而感受母亲坚强和诚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课文运用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方法;3、把握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形象,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2、学习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形象;3、理解贫困年代“三棵白菜”和“一毛钱”对普通人家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3、相关多媒体素材,包括朗读、图片的准备。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卖白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卖白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卖白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欣赏文章第一部分初步体会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3.学习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品味语言,体会其中包含的感情;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情分析这届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习惯不良,基础比较差,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多,赏析更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基础,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根据提示概括故事情节,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文本提出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文本,课上再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欣赏小说,总结学习方法。

3重点难点1.学习运用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品味语言,体会其中包含的感情;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卖白菜》2012年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他写的小说《卖白菜》。

2【活动】《卖白菜》【自主学习】1.积累词语:(1)注音: 抽屉( ) 抽噎( ) 凛冽( ) 黑黢黢( )拽下( ) 禹禹而行( ) 木橛子( )瞥一眼( )(2)按音写汉字:粗 cāo( ) 哽 yè( ) 晾shài( ) shÌ 弄( )2.了解作者: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 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学设计 苏教版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卖白菜》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卖白菜【教学目标】1.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教学重点】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精读和略读【教学难点】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教师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重点点拨和指导一、解题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二、作家作品莫言(1956—)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和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他的小说创作不拘一格,不泥成规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纪录,由于诡计的奇异,作家的灵魂烛光就照亮了未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莫言《天马行空》)这,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三、语文学习方法:精读和略读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古人对精读有过专门的阐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也就是说,精读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文字训诂等等,彻底通晓,甚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因此“咬文嚼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所谓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对读物纵观大意,“提纲挈领”略读的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略读的特点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需要指出的是,略读尽管只是观其大略,但仍是一种有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它与那种走马观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有着本质的不同精读与略读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目的、方法各异,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四、课文内容分析1.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年关将近,母亲为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本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二是“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三是母子俩对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菜的深厚情感第二部分(第10—25自然段):写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去集市路上的情况;二是写集市上与买主讨价还价的情况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力不一样,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课文通过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和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第三部分(第26—30自然段):写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本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尾,写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坚强的母亲因儿子的不诚实,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与前文中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一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了出来: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2)这些人物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时代大背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一、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事情:一是母亲与“我”之间的事情;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作者为刻画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比如:当那棵最小的白菜被“我”不小心摔到沟底,母亲竟然打骂了“我”,而且“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但当买白菜的老太太对白菜“翻”、“拽”、“戳”、“撕”的时候,对那三棵白菜倍感珍惜的母亲只是忧伤的劝说一个是不小心摔到沟底,一个是有意为之,但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就把母亲宽待他人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我”对老太太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体现了母亲的和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一方面是为刻画母亲的形象服务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可见生活得也不好她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而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事情,写出了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思想性格二、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1.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开篇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把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愁苦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作者写母亲坚韧的个性和对“我”深沉的爱时,也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委婉表现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伤心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种写法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直白的表述要广阔得多比如:“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一个“拍打”动作,一句喃喃自语,表现了母亲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棵小白菜的欣赏,委婉地写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2.用细腻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感受比如:“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来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3.运用于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六课《卖白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诚信,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知道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在大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90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得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给大家讲故事。

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讲得《卖白菜》这个故事。

这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件事。

我们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莫言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样的呢?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莫言说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环境、情节、人物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解析:(一)故事环境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解析:6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二)故事情节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解析: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卖白菜教学目的:1.了解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活动:(一)预习课文;(二)词语积累:瞥(piē)见湿漉漉(lù)哽咽(yè)抽噎(yē)打了蔫(niān)木橛(jué) 戳(chuō) 黑黢黢(qū)冻疮(chuāng) 一沓(dá)乳名重重衣襟粗糙蒙眬瞬间凛冽沙哑胳膊嘟哝唾沫(三)2012年12月0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mp4】二、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

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时他首先想到的要感激的是母亲。

让我们走进《卖白菜》一文,一起来感受“我”的难忘的经历——卖白菜,一起来领略这位母亲的淳朴勤劳和坚韧诚信光辉形象。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走近作者】莫言(1955年—),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著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了解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1967年,中国正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北方农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简直是一种奢望,贫穷和饥饿正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白菜教学目的:1.了解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活动:(一)预习课文;(二)词语积累:瞥(piē)见湿漉漉(lù)哽咽(yè)抽噎(yē)打了蔫(niān)木橛(jué) 戳(chuō) 黑黢黢(qū)冻疮(chuāng) 一沓(dá)乳名重重衣襟粗糙蒙眬瞬间凛冽沙哑胳膊嘟哝唾沫(三)20XX年12月08日凌晨,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mp4】二、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

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时他首先想到的要感激的是母亲。

让我们走进《卖白菜》一文,一起来感受“我”的难忘的经历——卖白菜,一起来领略这位母亲的淳朴勤劳和坚韧诚信光辉形象。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走近作者】莫言(1955年—),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著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

20XX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了解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1967年,中国正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北方农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简直是一种奢望,贫穷和饥饿正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

作者是以一种孩子的真切、成人的冷静态度和细微的温情,给读者再现了他童年时随母亲卖白菜的往事。

【整体把握】1、听录音,把握情节,完成表格。

2、归纳小结:(1)时间: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

地点:家里——集市——家里人物:“我”、母亲、老太太事件:卖白菜事件的起因:年关将近,母亲因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的三棵白菜。

事件的经过: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遭遇老太太的刁难,“我”多算了老太太买白菜的钱。

事件的结果:白菜被退回了,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2)第一部分(第1-10段)临近春节,因贫困无钱,母亲决定卖掉家中仅存的三棵白菜。

第二部分(第11-24段)跟着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5-28段)因为“我”多算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因“我”的不诚实而悲伤。

3、分析写法:作者善于说故事,精心筹划,做足铺垫。

(1)“多算了一毛钱”是不诚实的,让母亲流泪了,文中怎样写这样做的合理性的呢?说家中一贫如洗,说白菜长成的不易,说自己对过年时吃顿饺子的期待,说自己如何舍不得母亲卖掉白菜,如此,对老太太拽白菜帮子才会极其反感,“多算了一毛钱”才有一定的“合理性”。

(2)文中不断地写母亲对自己的疼爱,最后才会有母亲的极度悲伤和失望。

(3)说故事,要跌宕起伏,引入入胜,有的要细细说,有的得一带而过,有的则不能明说。

(4)“多算了一毛钱”的包袱,到结尾处才抖开,读者恍然大悟的同时,才注意到作者的那块“留白”。

【学习第一部分】1、概述:第一部分(第1-10段)临近春节,因贫困无钱,母亲决定卖掉家中仅存的三棵白菜。

2、学习第1-9段:[问题](1)第1-9段写什么?(2)文中是怎样侧面表现家里的贫穷的?(3)“我”的不懂事表现在哪里?[讨论](1)第1-9段写什么?母亲因困窘不得不打算卖掉仅存的三棵白菜,“我”感到悲伤。

(2)文中是怎样侧面表现家里的贫穷的?这里不是正面描述,而是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情及语言来表现。

【苦着脸、心事重重、叹息、端详、沉重、恼怒、眼睛湿漉漉。

】——母亲内心的纠结与无奈、坚韧与爱心,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来。

(3)“我”的不懂事表现在哪里?母亲为了维持家用,走投无路,不得不卖掉仅存的三棵白菜,而“我”不懂事,只知道如果卖掉这三棵宝物一样的白菜,过年就吃不成饺子了,我非常悲伤。

[小结]辛辛苦苦地种白菜,却没吃上白菜,这是怎样的悲苦啊。

然而在极度的贫穷之下,母亲心疼儿子,但她也实在没有办法,只能鼓励孩子要坚强。

第9段写“我”的悲伤,更显出母子情深,为后文母亲对自己的失望张本。

3、学习第10段:(1)第10段写什么?写母亲从墙上取下三棵白菜,回顾最小一棵白菜的来历。

(2)这里的描写表达了对白菜怎样的感情?一棵一棵取下——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详细写最小的第三棵白菜——白菜艰难成长,关怀、辛勤,来之不易,弥足珍贵4、小结第一部分:临近春节,因贫困无钱,母亲决定卖掉家中仅存的三棵白菜,我非常悲伤、不舍。

母亲的准备卖掉白菜前的犹豫,“我”和母亲的冲突,以及种白菜的不易,这些描写都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在贫穷中,她不辞辛劳,性格坚韧,详细的描写为故事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课堂小结,情感参与:1、临近春节,因贫困无钱,母亲决定卖掉家中仅存的三棵白菜,我非常悲伤、不舍。

2、作者善于说故事,精心筹划,做足铺垫。

(四)拓展升华,创新参与:1、下面的情境,作者是细致地描写,这样表现了怎样的生活状况?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这样的描写,突出了家庭的一贫如洗,母亲因此为难,一筹莫展。

】2、结合“眼睛湿漉漉的”这一细节分析母亲的形象。

【“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

】三、课后活动:(一)抄写词语,朗读课文,完成作业纸(二)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请赏析下面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

赏析:示例一:“揭开”“掀动”“拉开”“扒拉”等词语具体细致地揭示了母亲内心的愁苦和矛盾,也体现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

示例二:“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母亲因贫穷所迫决定卖白菜时的矛盾心理,暗示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为下文母亲决心卖白菜做铺垫。

(2)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

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赏析:通过“我”的视角,详细描写母亲摘下三棵白菜的过程,流露出“我”此刻内心万般的不情愿和对这三棵白菜无限的珍惜之情。

【第二课时】一、课前活动:1、朗读课文;2、积累词语。

炕席火坑抵抗发怒宽恕蜡烛腊月感慨概括恼火头脑撒谎撇嘴纷至沓来 [tà] 一沓纸票[dá] 杳无音信[yǎo]戍守戊戌变法戎装3、莫言《讲故事的人》(节选)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二、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作者善于说故事,精心筹划,做足铺垫。

第一部分写临近春节,因贫困无钱,母亲决定卖掉家中仅存的三棵白菜,我非常悲伤、不舍。

第二部分(第11-24段)跟着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学习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第11-24段)跟着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

第11段是怎样进一步表现家境贫穷的?(1)天寒,穿得不暖和,手上有溃烂的冻疮。

(2)我不小心摔白菜,母亲打我,这是穷人的财产,白菜跌坏了,也就卖不掉了。

2、第12-24段,我们卖白菜,老太太买白菜,这里描写生动细致,真实地再现了场景。

结合课文分析老太太、母亲、“我”的形象。

(1)老太太:老太太吝啬,太挑剔,过于精明。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①用老太太的挑三拣四、不宽容、爱占便宜的形象来衬托母亲的和善、宽容、诚实、坚强。

②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

【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

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2)母亲:(结合第三部分)本性善良、宽以待人:母亲容忍了老太太对白菜的“刁难”;朴实能干、个性坚强:精心种白菜,并背到集市上卖;为人诚信、严格教子:为儿子多算白菜钱而流泪,并教导儿子做一个坚强、诚信的人。

(3)“我”:对老太太充满了恶感,有自尊,珍爱劳动成果——白菜。

不满母亲被欺凌,疼爱母亲。

3、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写陪母亲上集市卖白菜的经过,却用较多的笔墨写那棵最小的白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内容上:白菜成长不易,这是一百零四棵白菜中最弱小的一棵,在“我”和母亲的特别关照下长成。

表明感情,“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倾注了特殊的感情,因为贫穷,连它也得卖掉,令“我”无比悲伤。

(2)结构上:这样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买白菜的老太太挑剔、吝啬,还拽断了小白菜的根,某种程度上也是让“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原因。

【为下文“我”气愤时为了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