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黑条矮缩病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5e53e2e0912a21614792994.png)
药 剂拌 种 是最 关键 的 防控措 施 , 因 为拌种 能 防除 飞虱 的为 害 , 从 而杜 绝 了 白背 飞 虱的传 毒 。每公 顷大 田
种子 2 2 . 5 ~3 0 k g用 1 O 9 / 6 吡虫 啉 4 5 0 g加 2 5 吡蚜 酮 3 0 0 g拌种 ; 或 在种 子催 芽露 白后 用 6 O 高渗 吡虫 啉 悬
虱带 毒成 虫 的数 量 ; 6月上 中旬 白背 飞虱若 虫 盛发 期做 好大 面积 飞虱 防治 , 主 要 对象 田为 飞虱 虫 量较 大 的早
稻田、 一 季稻 秧 田 。6月下旬 至 7月 初 , 3 代 白背飞 虱低 龄若 虫盛 发期 , 对所 有重 病 区早稻 用药 普 防 1 ~2次 , 努 力压 低 白背飞 虱迁 移 到晚 稻秧 田和大 田初期 前 的虫 口基数 。要 强 化 中 、 晚稻 秧 田和大 田初期 防治 , 在 中、
3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 防控 技 术
南 方水 稻黑 条矮 缩病 重在 预 防 , 经 多年 试验 , 采 取“ 杀 虫灭 毒 , 提高 抗性 , 促进 生 长” 能 较好 地预 防南 方水
稻 黑条 矮缩 病 。防 治策 略 : 实 施“ 治虱 防矮 ” , 抓 好药 剂拌 种 、 秧 田期 和本 田初 期 防治 这个关 键 , 压低 白背飞 虱 传毒 前 虫 口基 数 ; 注重 实施 全 程 防治 , 突 出防治重 点 区域 , 并尽 量做 到 同时兼 治其 它病 虫 害 。
2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发 病 主 要 症 状
。
苗期 发病 , 心 叶生 长很 缓慢 , 叶片 短宽 、 僵直、 浓绿 , 叶脉 有 不 规则 蜡 白色瘤 状 突 起 , 后 变 黑 褐 色 。根 短 小, 植 株 矮小 , 不抽 穗 , 秧苗 期感 病 的稻 株 严 重 矮 缩 ( 不及正常株高的 1 / 3 ) , 不能拔节 , 重 病 株 常 提 早枯 死 。 分 蘖 期发 病 , 新生 分蘖 先 显症 , 病 株 地上 数节 节部 有倒 生 的气 生 根 及高 位 分蘖 , 主茎 和早 期 分 蘖 尚 能抽 出短 小病 穗 , 但 病 穗缩 藏 于叶鞘 内。拔 节期发 病 , 剑 叶短 阔 , 穗 颈短 缩 , 结 实 率低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_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_1](https://img.taocdn.com/s3/m/dae1303fbd64783e09122b5c.png)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阐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与症状表现、发病条件,分析了其重发原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症状表现;发病条件;防治措施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2008年该病在芜湖县部分稻田上暴发成灾,损失较重。
1发病情况与症状表现据观察,杂交稻在秧苗期就有发病,症状表现为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移栽后生长缓慢,发棵少,比正常稻株矮小,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根系发黑,常提早枯死,其发病稻株后期不能抽穗,少数抽出很小的穗。
6月中下旬芜湖县调查,花桥东门、红光村约33.33hm2,陶辛楼马、石桥约20hm2,六郎强湾村近3.33hm2,发病相对偏重,一般病株率10%左右,重者20%~30%,最高田块达56%;其他地区零星发病,病株率在0.5%~3.0%。
发病品种主要有两优293、天禾优3号、新香优4号、协优728。
早稻分蘖期发病症状与杂交稻相似,仅有零星发病。
但水稻抽穗期在花桥的红光和陶辛的新塘有几十公顷中优早5号表现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比正常稻株略矮,稻穗缩藏于叶鞘内,不能抽出,发病率一般在40%~60%,重者超过80%。
2发病条件病原为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该病毒可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
病毒主要靠灰飞虱传染,其次是白背飞虱、白带飞虱。
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
田间病毒通过麦(杂草)-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
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越短;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大。
3重发原因3.1灰飞虱暴发黑条矮缩病主要通过灰飞虱在各植物间辗转传染。
近年由于芜湖县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灰飞虱发生趋重。
2008年入春以后气温偏高,麦田1代灰飞虱发生早、虫量高,低龄若虫在4月底已大量出现,5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高龄若虫和成虫盛期,数量为常年的4~5倍,小麦收割时大量灰飞虱迁入稻田传毒危害;另外,由于田边、沟渠杂草较少铲除,为灰飞虱的越冬和病毒的辗转传染提供有利条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https://img.taocdn.com/s3/m/d07c3e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8.png)
0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分析
病毒传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白背飞虱、 灰飞虱和褐飞虱等害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弱 的品种更容易感染病毒。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 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雨季和洪 水泛滥时期更容易爆发该病。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 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其发生和传播与气 候、种植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
启示
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和预警,提 高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推广抗病品种 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 的关键。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水稻种 植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种植户的应对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如使用病毒抑制剂等。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 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天敌利用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 敌害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病原鉴定与基因组学研究
病原鉴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一种属 于植物病毒的呼肠孤病毒,其基因组 由单链RNA组成,包含10个开放阅读 框。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案例分析
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https://img.taocdn.com/s3/m/afa95a7ef46527d3240ce054.png)
2、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
•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 蘖前的苗期(秧苗期 和本田初期),拔节 以后不易感病。最易 感病期为秧(苗)的 2~6叶期。水稻苗期、 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 基本绝收,拔节期和 孕穗期发病,产量因 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 失在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 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 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 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病害普遍分布, 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尚未发现有明显 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
发生规律与危害
• 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 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 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
1、传毒媒介和传毒
• (1)传毒媒介:主要白背飞虱;植株之间 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 飞虱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 。 (2)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 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 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 (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
防控技术
• 五、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及时 剔除病株,并集中进埋入泥中,移栽时适 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 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 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对重 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
防控技术
• 四、药剂防治(“治虱防矮”)。主要抓 好以下两个时期的防治工作,一是秧田期: 秧苗稻叶开始展开至拔秧前3天,酌情喷施 “送嫁药”。二是本田期:水稻移栽后 15~20天。药剂:每亩用25%吡蚜酮WP 16~24克或10%吡虫啉WP40~60克或 25%噻嗪酮WP50克,对水30~45公斤均匀 喷雾 。
4、抽穗期症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https://img.taocdn.com/s3/m/de7933e84afe04a1b071de3f.png)
7月中旬田间群体不足的田块,适当推迟搁田,并 分次轻搁,适当早施拔节孕穗肥,争取更多的 分蘖成穗。病株率特别高、有大片秧苗发病的 田块,如果当地有直播稻,可以及早联系,等 直播稻秧苗达5~6叶期时选取大苗移栽到发病 田块,并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如果没有秧苗来 源,在苏中、淮北地区,可以选用生育期短的 水稻品种(如目前徐淮地区应用较多的粳型旱 稻品种),在7月上旬直播,或者先播种育苗, 在秧苗5叶期及早移栽。田间株发病率很高,又 没有秧苗可供补缺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改 种,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毁耕重种,特 别是改种旱作物或蔬菜,否则反而可能得不偿 失
目前已经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可以因地 制宜地采取以下措施补救: (1)及时将田间的病苗拔除并踩入泥中。将毒死 蜱等速杀性药与吡蚜酮、烯啶虫胺等持效期长 的药混用,杀灭田间灰飞虱,减少毒源和传毒 媒介。 (2)移苗补缺,促进分蘖,增加成穗数。7月初 病株率不到10%的田块,根据病情适当增施分 蘖肥,促进健康株分蘖,一般能使田间群体得 到恢复,对最终产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virus,SRBSDV
一、病毒基本特性 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2001年广东阳西首先发现, 年广东阳西首先发现, 年广东阳西首先发现 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鉴定命名 年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鉴定命名 以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高效长久带毒传播 从越南,我国的海南、 从越南,我国的海南、广东等长距离迁飞到其他省市 寄主范围:水稻、玉米、玉蜀黍、稗草、水莎草等。 寄主范围:水稻、玉米、玉蜀黍、稗草、水莎草等。 传播介体:白背飞虱。 传播介体:白背飞虱。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湖北、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安徽有发生
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由来
![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5ef04be70975f46527d3e174.png)
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由来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几率来看,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插秧方式对于水稻黑条矮缩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像机插秧、旱育秧、塑盘育秧等水稻育秧方式,水育秧的面积小的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显著较低,控病作用极为明显。
Riz du sud noir des squats raccourcir la morbidit é, riz tardif parallele dès que tard sur la morbidité, DaoMiao YouNen malade photographies; Repiquer le riz pour raccourcir noir, petit a également des conséquences importantes sur HanYuYang repiquent, comme à plat des femmes mariées, les femmes mariées, les femmes mari ées de riz de l’eau, les petits noir de riz a peu élevédes maladies particulièrement faible, d’une maladie.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进行传播的病毒病,是继水稻条纹叶枯病之后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又一大隐患。
一般,染上这种病的水稻会变得很矮,叶尖有的呈现螺旋状,叶子的边缘有像锯齿一样。
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会旋转7-8圈,心叶下叶缘会破裂呈现棉絮状或者是锯齿状。
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正常株1/3,水稻的叶片会皱缩,水稻叶片边缘呈锯牙形态,拔节孕穗期发病的话,在高节位上产生多个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剂能彻底控制该病,因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重点主要是预防,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消灭灰飞虱,清除病毒源。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7c4d6c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45.png)
自2000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文港镇仅局部性零星发生,因病株矮小不易被发现,对水稻生产也未造成危害。
但随着耕作制度多元化、栽培方式和农田生态多样化,加上冬季气候趋暖,导致水稻黑条矮缩病呈逐年加重趋势,并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和防治困难等特点,给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发病规律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的初侵染源和传毒媒介有灰飞虱、白背飞虱,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
因此,任何影响灰飞虱越冬、迁移、生长繁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此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其中以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最为重要。
1.1气候条件2009年晚稻发病重,带毒灰飞虱多,冬季气候较为温暖干燥,利于带毒虫源越冬,若虫存活率高,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遇上春季至早秋温湿度适宜,特别是雨水较少,湿度不大等,也利于该病的发生。
进贤县丘陵区发病面积大于平原滨湖区,尤其是缺水受旱、周边杂草多的稻田发病较重。
1.2耕作制度进贤县为双季稻区,也有少部分为早、中、晚稻插花田,给灰飞虱不断繁殖和虫口密度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黑条矮缩病不断扩展蔓延,一般晚稻发生较重。
1.3水稻品种由于高秆型改为矮秆型,若肥水管理不当,植株柔嫩,则发生严重。
特别是杂优水稻田块,由于播种期较早,施肥水平高,长势茂盛,叶色深绿,灰飞虱具有趋绿性,容易诱集灰飞虱迁入,感染此病的机会增多。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大多数水稻品种上均有发生,据田间调查,2009年进贤县以奥两优28、岳优27、金优207、先农2号、天优华占、协优432等病情偏重。
2症状及危害特点水稻黑条矮缩病感染期主要在分蘖期及苗期,拔节期以后不易感病,其典型症状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成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不同生育期染病后表现的症状各有差异。
秧田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枕间距缩短重叠,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1]。
病苗根短株矮,常提早枯死。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https://img.taocdn.com/s3/m/667cd14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3.png)
水稻黑条矮缩病异名:俗称矮稻简介:为害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并在稗子、旱燕禾、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马唐等。
湖北报道1999年一些发病地区,病田病丛率30%~50%,重病田病丛率高达70%~90%以上。
轻病株结实率50%左右,重病株形成“半包穗”或“包颈穗”,不结实,重病田损失50%左右。
水稻黑条矮缩病—新抽出的心叶短、厚、蜡质状,直立↑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叶上有许多黑褐色短条↑水稻黑条矮缩病—分蘖末期矮化严重↑为害症状[为害症状](1)根部: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少而短粗,呈黄褐色,根毛稀少,向水平方向延伸。
(2)叶片:下部老叶呈褐色条斑枯死,新抽出的心叶短、厚、蜡质状,直立,叶边缘有缺刻,完全抽出的叶片叶脉有少量弯曲,主脉近叶鞘处扭曲严重。
节间距缩短,叶枕重叠或错位。
分蘖末期叶片皱折增多,叶脉弯曲较前期多,病叶除主脉近叶鞘处扭曲明显外,叶背下半部有少量叶脉有0.5cm长短的腊白色隆起,叶色较正常叶片略深,与缺锰症状相近。
病叶上有许多黑褐色短条。
(3)穗部:抽穗期病株抽穗略迟于健株,剑叶较短阔,穗颈缩短,包颈或半包颈,雄花可以外露,但很少授精结实。
(4)全株:肥料充足时分蘖增多,缺肥条件下分蘖少。
分蘖末期矮化严重。
在中稻田6月中旬表现出明显的矮化,最初表现为下部老叶呈褐条后枯死,心叶难抽出,田间出现“蜂窝”状矮化。
植株明显矮化,叶片普遍褪绿和过度分蘖,褪绿叶片呈均匀的淡绿或淡黄色,变色首先出现在刚抽出的嫩叶上。
以后继续抽出的叶片均呈此状。
而抗病品种可能只出现轻微斑驳。
早期受侵染的植株可能提早死亡或多数能存活到成熟,但不能抽穗或抽出不正常穗,受害晚的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其再生稻株会出现典型症状。
病原物[病原]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1)形态:病毒粒子近圆形,直径为70nm (PTA固定)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2f10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2.png)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俗称'矮稻'。
症状:发病稻株分蘖增加,叶色深绿,叶片短阔、僵直,上部叶片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实粒少、粒重轻。
本病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潜在威胁大的显著特点。
本病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潜在威胁大的显著特点。
防治方法:①抓好病虫监测关,认真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预报工作。
准确掌握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消长动态,做好飞虱带毒率测定,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
②抓好种子处理关。
因地制宜做好布局,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草荒田,阻断飞虱传播发病,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看麦娘、稗草和马唐等寄主杂草,特别在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的杂草和荒板田的飞虱防治,狠抓种子吡虫啉消毒浸种和拌种处理。
在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拌种,其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2公斤(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③抓好秧苗防病关。
秧苗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受毒侵染的关键期。
抓好秧苗期健身防病是防控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侵染的重要措施。
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飞虱传毒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