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集体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再一次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就必须把它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各国不同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方式。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回应
1.全球化所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球化,它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关于文化和认识论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冲突以及现代性未来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2.新时期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如社会福利制度,工人阶级参与管理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未所料及的。
3.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认同计划。显然,改革对否定市场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4.还一个挑战是,曾被认作理想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直接结合(从而否定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在实践中已被证明为不可能。
5.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于时代和实践;二是由于处理不当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产生一定信任危机。
三.简述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邓小平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自始至终坚持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方法是,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改革主要是改革体制,而不是改革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个基本态度和根本方法的指导下,邓小平提出了下列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第一,全面地说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必需,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它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需;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它是消除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的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段;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深入的重要前提,等等。
第二,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了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本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直接的具体的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的把握是明确和坚定的,也是非常准确的。
第三,合理地规划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邓小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六大重要任务:党政分开,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权力要下放;精简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这是难点,也是突破口);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法制建设。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规划既有全面性和全局性,又突出重点;既有否定性的改革任务,也有肯定性的任务;既有革除旧体制的弊端的任务,也有建立新体制的要求,两方面结合使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完整合理,成为一个科学的战略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