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王瑶【内容摘要】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
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
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
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
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
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确立这一观念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因为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扮演的角色越到位,越恰当好处,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学习局面越易形成,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越易得到充分发挥。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必须从思想认识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生发以下变化。
一、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当作终身受用的格言,激励自己为教育事业鞠躬尽卒。
然而,有些教师对此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师徒如父,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平时盛气凌人,不可侵犯;上课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在授受关系中,常有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特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师生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精神拓展乃至生命发展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能得到发挥?一位颇有资历的老教师曾经很有感触地给我们谈起他所经历的一件事。
几年前他所任班级的一位学生,在一篇习作中大胆地把他描述了一通。
学生笔下的他面目威严,可敬而不可亲;学科知识丰富,但视野量不开阔;讲课技法老道,却难以引发学生想象的翅膀。
形象的勾画,事件的揭示令他脸上火辣辣的,两耳嗡嗡作响,如坐针毡般地浑身不自在。
作文的收尾处,这位学生深情地呼喊着:我们需要良师的教诲,同样需要益友的启迪。
看完这篇作文,这位有着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郁闷了很久,他并不是懊恼学生揭短,,而是为自己曾飘飘然的言行,经过换位对照以后,竟是那么可笑可憎,甚至扭曲着学生们纯洁的心灵。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 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教育者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和教学的工作。
教师观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我的观点里概括出来,就是转变与提高。
在我的教育观里,教育,是一种人培养人的艺术管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本质目标。
我们通过社会的引导、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来共同培养一个个体,一定要关注到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用教育来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先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素养、有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能力价值。
不仅学校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社会舆论、家庭氛围也应全力配合,培育他们内在丰富的灵魂。
丰富灵魂的形成包括五个方面: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新探究精神、内在自省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
第一,培养良好习惯不可或缺。
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好的习惯让人一直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决定人生的走向。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因此教育者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第二,孩子劳动价值观和动手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人的劳动能力是全部人的活动能力的核心部分,人的完善和发展无疑要以劳动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为核心内容,这就决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念作为重中之重。
在日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孩子创新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在教育理念中,教育观相对来说是较为系统、也是容易把握的。
此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教育观的内涵以及答题方法。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包含内容有: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
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让学生经历过程(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篇一: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众所周知,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其涵盖内容较多,所以备考难度相对较大,如何在备考中快速掌握并且运用自如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其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与教育观和学生观穿插考查);其次还要明确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角色转变和行为转变。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大家不仅要牢牢记住,还要加强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考试中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现将这一知识点的备考方法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可以总结为“四者一开放”即促进者、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和社会型开放教师。
具体如下: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材料分析题中,要求从教师观角度来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这一条基本上是首选,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材料中如果体现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等就符合这一点,反之就违背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
转变以前习惯于“教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
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等就体现这一点。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材料中出现老师能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体现这一点。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这一条在考试时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我们教师一直遵循它的理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并且形成了一种教师高高在上,极具权威性,说一不二的教者风度。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课改步伐的到来,我们的教学观急需要得到新的洗礼。
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是这样理解新形势下教师教学观的: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一言堂”,一节课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可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好,这就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上课成了“背课”,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教师牢记“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句话,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所以,我认为师生双方应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就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再不能使课堂成为“满堂灌”,我们不仅要能自如驾奴教材,使知识具有权威性,更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我认为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他们再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创新的欲望和机会。
1.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但学生与成人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应此,我们在进行双边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观察的空间。
只有他们自己思考到的知识,印象才最深刻,也使他们更有自豪感和成功感,我们想象达到的目的才更高。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先出示几幅图,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
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这几幅图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然会明白何为“轴对称图形”。
也还可以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并让其说明理由,岂不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2.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究的空间“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中小学教师观在综合素质考试当中属于教师职业理念模块,可能会考的题型有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是备考的重要方面。
这一块与内容与教育观、学生观我们并称为“三观”,在考试中,考单选题的话,每年题量固定,“三观”单选题是4道,一共是8分,材料分析题一道,是14分,“三观”这一块内容一共是22分,单选题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题备考。
1. 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
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
这一点在材料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这一点在材料中如果教师在社区中为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2. 教师行为转变(这一方面在材料中比较容易对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容错教育、赏识教育。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即不直接把要教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5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5篇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过程中,但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考题。
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
基本的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
要有充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正规还不失独特的教学方法。
教育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要成为教条的奴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中,具有自己的特点及风格,教育教学工作能从容不迫,就像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给学生艺术般的体验。
这就要求老师要“学无止境”,要终身与书为伴,跟着时代的节拍,走在时代前沿,给学生永不枯竭的新知识。
除了博学多才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讲教和教法尤其重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
这将是我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教师除具备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合乎时代节拍的素质:1、端正的工作态度。
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最重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②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第三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师的行为观。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3、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作为一位教师,在这里,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一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一些理解。
一、教育观
学生在校与老师共处的时间相对于与父母共处还是较
多的,因而教师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人格的塑造者。
所以当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对教师职业的负责,其次是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最后塑造自己的心理。
才可以找到教学的乐趣,塑造自己,从而塑造学生。
二、学生观
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三、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王瑶【内容摘要】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
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
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
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
”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
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
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2)终身学习的基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终身学习已是必然,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首先要有学习的愿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个农村中学,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都在县里名列前茅。
但有一个怪现象:每一年高考完了的学生都将所有的教科书堆在操场上,放火燃烧,学生则围着火堆又唱又跳。
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似乎猛然觉得这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
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他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则是习惯的奴隶。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北师大的董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大声地训斥学生时,学生的脑细胞成千上百的死亡,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中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有对教学艺术许多精辟的论断。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迁移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如何进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验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三个服务(1)教材应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师应挖掘新课程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发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广泛理解教材,有些教材可能地域局限,例如南方的小朋友没见过高粱,农村的小朋友不知道单元楼,城里的孩子对庄稼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灵活机动,可以增删改,当然前提是科学合理。
(2)教案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已经远远不是备课的时候,就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他需要沿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因此,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例如老师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些问题与答案,但有时学生并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解答,老师总要绕到他自己的答案上,结果累的老师满头大汗,学生甚至一头雾水。
(3)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是为儿童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的。
言下之意,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四种权力(1)参与的权利学生应全过程参与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参与的前奏,和参与的后延,参与的前奏——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资料的能力,把复杂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参与的后延——课后实践,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质疑的权利教师没有评价孩子质疑水平的权力,犹太人的家庭孩子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提问了吗?”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见解。
(3)出错的权利孩子是未成熟的求知者,要允许孩子出错。
(4)越轨的权利5.五项反思(1)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2)学习方式选择的有效性(3)及时性表扬的有效性(4)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
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1.找准自我:我是谁,我干什么?几千年来教师就一直沉浸在“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融融赞誉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个性。
当然,教师要做蜡烛,人梯,园丁,但不能只讲奉献,他应从教育的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个性张扬的痛快,一种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去体验自身生命燃烧绽放出的夺目光彩,不懂得欣赏自己用生命托起的一颗颗新星的灿烂光芒,不懂得去品味自己辛勤换来的满园缤纷与芳醇,那么,教师的奉献与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
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教师是常人,有喜怒哀乐,又非常人,要有强烈的教师意识,要最大限度的宽容孩子。
什么是宽容?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爱到极致,就如同热恋中的爱人,相互看到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缺点和不足却被包容了。
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就是无声的教育。
2.反思自我: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自我,才能不断的进步。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培养了高考明星,而是他们工作时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线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的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的融化,组合,萌芽,生长。
他们还善于从反思中享受幸福,从反思中体会,寻找激情。
因此,作为教师本人,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从反思中品尝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做事感情愈投入,变愈有发现,愈有发现就愈快乐。
反思就是一种寻找工作快乐的方式,反思可以让我们沉浸下来,不在被一天的繁杂琐事所困扰;反思可以让浮躁的心获得一泓滋养的甘泉,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与幸福。
这样的反思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到快乐和幸福。
3.超越自我现在提倡科研型教师,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论的突破,模式的创新,应以课题为载体,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要把大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在写清背景步骤,每学期写一份总结,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要有论文,专题报告。
4.悦纳自我:教师要善待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地。
社会上都把教师比作红烛,甚至是两头燃烧的红烛,过多的强化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需要,教师被人们推上了神坛,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教师像体验蹦极那样感受着强烈的落差。
面对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课程改革等,教师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教师心理问题发生高达50%左右,看到这个数字,我的心头多了一份忧虑,因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圣神使命,他们要用人格去塑造人格,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