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教学设计课件与习题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根据这个要求,本节教学内容主要讲述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
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功的研究为以后研究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功”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
但是学生还没有研究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中借助多媒体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建构“功”的概念。
教材中对于功的寄义,取其“成效”寄义,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力学中的功。
然后通过列举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几个实例,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了力学中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对学生理解这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则直接给出,并联合生活实践,设想一道功的计算问题,充分体现物理与生活实践的精密联系。
讲授进程中要尽量利用学生身旁常见的什物进行实例分析,拉近讲授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触感染到科学的实在性,感触感染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一样平常生活的关系。
造就学生研究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准绳。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课程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让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量的角度研究功。
【学情分析】生活中的“做工”或“功劳”是指通过劳动而获得的成绩,也可简单的理解为出了力就有功。
而物理学中的做功则与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这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别的。
【教法探索】五环法: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课堂表演达标检测【学法点拨】五步法:读——仔细阅读议——激烈讨论听——认真听讲演——快乐表演练——练中提高【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含义,学会简单功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五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身边的物理,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的价值观【教具器材】哑铃小球木块多媒体【教学重点】1、力学中功的含义,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世界大力士比赛的视频。
通过刚才的一段视频,我们看到了大力士们有的拉、有的扛、有的举,他们力大无穷,功夫过人,对自己国家真是功劳巨大。
但是,我们从力学中的功来说,他们是否做功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
明确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含义,学会简单功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五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身边的物理,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的价值观自主学习:下面请自主阅读课本62——63页,各小组展开讨论,看看力学中的功是怎么回事?二★新课解读★1,力学中的功(1)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生互动:力做功的实例(课本图11,1-2’)图一:小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图二: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升高力做功的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认识电路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使其满足特定的导,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3)结合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实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学习: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种类,引导学生认识电路图,掌握电路连接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电路图的识别和理解。
3.深入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电流、电压规律,加深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4)知识巩固: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电路问题,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4.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 = F s。
3. 功的应用: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能力,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应用和能够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通过PPT课件,我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物模型:通过实物模型,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我可以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
例如,讲解一个人推一辆车,车没有动,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做功。
这样,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可以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人推一辆车,车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W = F s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功的概念,并给出一个计算功的例子。
答案: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车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人做的功就可以用公式W = F s来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括的两个必需要素,并能判断出力能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括的两个必需要素,判断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经过察看和剖析,认识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联系生活、生产实质激发求知欲,培育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经过合作性的研究,展现性沟通,加强自信,建立自尊、学会集作的意识,追修业生和睦发展。
教课要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课难点:判断力能否对物体做功。
教课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成效等知识,但关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圆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对平时生活常有的详细实例下手让学生剖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一样成效,进而理解什么是功。
关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纳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察看、思虑取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防止僵硬的教课,让学生充足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教课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词语,指出此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评论: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收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汲取了此中“收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别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同研究力学的“功”。
二、新课教课(一)、做功的两个必需要素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现:(1)使劲推车;(2)用绳索提重物。
让学生议论想一想这些实例中,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指引达成物体的受力剖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挪动做出了贡献,进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收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什么是功?如何计算功?
2.力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对功的计算有何影响?
3.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能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4.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部分。
-练习题包括:计算给定力的功,判断力是否做功,解释生活中的实例等。
2.教学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功的定义、计算过实验验证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简短的探究报告。
4.拓展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让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功来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
-请学生收集与节能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节能宣传海报,展示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作业评价:
-对基础作业,重点检查学生对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运用实验、动画、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11
2.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功和功率的计算涉及到数学知识,需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
-功率的计算需要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速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3.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相对复杂,学生需要掌握积分的初步概念,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物理实验、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家庭作业:
-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计算题、分析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4.教学评价的设计:
-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和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个性化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利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导入新课。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和速度。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的距离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过程,自主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单元教学设计分析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系 (拓展学习)…… 【探讨方式,可以是平行分组各领一份,也可以是串行方式逐一
展开】
第二节 导体的电阻
1、真实的情景:观察电阻变化——绘制定值电阻R和灯泡的I-U图像
2、引领的问题:金属电阻与哪些因素相关? (如何使金属的电阻发生变化…… ) ——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而各异
第二节 导体的电阻
3、挑战性任务:学生分组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1)金属电阻与长短、粗细、材质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2)(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电阻率的温变过程 3)小灯泡电阻在点亮前后的电阻变化特点——电阻率的温变过程 4)二极管的U-I变化曲线,及是否符合欧姆定律……
4)观察分析螺旋测微器的精度是如何提高的? 二、新教材的变化与用意
5 理解电功、电功率及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电热现象。 ( 在下面每节的具体分析中,以前三个方面为主,给一些参考建议 2、引领的问题:并、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和电阻有怎样的 围以及调节均匀性的影响 本章主题:在恒定电场作用下部分电路中自由电荷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 实验 导线电阻率的测量(长度测量)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在非水平面上的力做功计算。
-设想: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斜面上的物体移动,让学生体会功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辅助计算。
2.掌握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理解动能、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探讨生活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教师运用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机械能和功率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演示,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会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 **基础巩固题**: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将直接考察学生对功的计算、机械能转化的理解以及功率的基本应用。
2.分析题:让学生分析一个实际机械能转化实例,如自行车在下坡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跑得快的运动员更容易跳得高?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1.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
2.机械能的组成、转化原理和应用。
3.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
2.动能和势能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计算一个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总功?”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计算力的总功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提醒学生掌握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相关问题,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十一章第1节后的习题1、2、3,这些题目涵盖了基本的功的计算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力推动一辆自行车,使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提问:“当我们用力推动自行车时,力对自行车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我们如何量化力对物体运动的贡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第十一章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丛欣析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白板课件、滚摆、单摆、“罐子”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复习提问:展示图片,分析图中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复习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图片展示直观生动。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机械能的概念列举既有势能又有动能的物体,如高空中飞行的分飞机,正在滑梯上下滑的同学等。
板书一机械能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机械能重力势能势能弹性势能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思考,回答问题。
从生活中的现象切入新课。
学生会减少陌生感,更容易接受。
机械能的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播放视频:精彩的蹦床表演提出问题,1运动员在最高点具有什么能2下落时具有什么能3运动员落到蹦床上以后,蹦床有观看和思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一起思视频展示精彩的蹦床表演令人耳目一新,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及守恒什么变化具什么能图片展示:弹簧门的工作过程拉弓射箭的过程。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生机械能的转化,板书二、机械能转化与守恒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演示滚摆实验为了进一步来探究同学们的想法,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指导学生分析“锁头能打着鼻子吗”考,回答问题。
分析各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的过程能列举生活中机械能转化的例子。
分析出滚摆运动过程中高度,速度及其对应的重力势能与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无处不在的物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综合能力。
这个实验可视性好,通过高度和转动速度可以看到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道理的准确性。
学生通过实验,风能的利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利用机械能守恒,分析速度最大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筐子
锅
盘子 筷子 先 …… 又 … 接着 …
豆瓣
牙
牙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胃
肛门
我的旅行路 线
嘴
食道
胃
肛门
大肠
小肠
(四)发现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1.发现教学的概念
发现教学是由布鲁纳提出的。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最优化原则 3、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 4、教学手段设计的多样化原则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 3、检查起点行为 4、制定行为目标 5、拟订测试题目 6、选出教学策略 7、确定教学内容 8、实施形成性评价 9、修正教学设计 10、实施终结性评价
3.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1)共同练习小组 (2)小组─游戏─锦标赛
(3)纵横交叉式合作
(4)集体完成项目
4.教师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精心设计讨论的主题,保证主题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在需要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激发者”和“促进者” 的作用,以促进讨论的深入和扩展,但教师不是主要发言 人;
(二)教材内容的重组与改选
1、依据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水平,灵活调 控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4、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不 同内容间应过度自然,衔接紧凑;教学活动与联 系的安排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切,联系的方 式方法应因内容而精心设计。 5、实现传道、授业与育心育德的有机结合。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概念
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 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 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 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2.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其特征 过程 特征
①问题或课题
②分组活动
③组间研讨 ④总结反思
①分工合作 ②密切配合 ③各自尽力 ④社会互动 ⑤团体历程
第三节 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 二、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
(一)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布鲁纳) (二)教学内容的累积式层级组织(加涅) (三)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化组织(奥苏贝 尔)
二、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宏观驾驭 1、专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课 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材的组织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的 编排意图和特点。 3、紧扣学科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中的重难 点。
三、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课 堂教学 (二)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的直接手段 (三)教学设计是教学评价和教学交流 的载体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 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作用 1、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策略的选择与运 用 2、指引学生学习 3、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 4、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三)表现性目标表达技术 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只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 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 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如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学生能认真观看学 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并在小组 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社会要求 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 统谋划,形成教学思路和方案的导教、促 学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类型 1、教学设计可被看成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 程,根据教学情境中所需设计的问题范围 大小,它可分为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两大 类型。 2、从所涉及的时间幅度上看,教学设计可 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种。 3、教学设计的结果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出来,既可能是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教材, 也可能是某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教学 电影、电视、录象、教学软件等。
(3)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做精炼而关键的概括。 (4)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合作学习
(5)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脑激励法的工具
(6)文字处理软件作为协同写作工具 (7)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为表达工具 (8)网上合作研讨
(三)指导教学(接受性学习)
1.指导教学的概念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 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 学目标; 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 学内容; 监控学生的表现; 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备课 广义上的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 一切准备活动。 我们通常所说备课,(即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主要包括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 和熟悉教案等环节,其中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 的集中体现,大体包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 学过程、小结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表达技术(马杰,1962)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 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包括三个要素: ①具体目标(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②产生条件(独立或有指导) ③行为标准(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 何、完整性怎样)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2.指导教学的过程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3.指导教学的适用条件
上面这些活动并不是必须严格遵循某种顺 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 例如,反馈、复习、补习只要有必要就要 进行,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
讨论
教学设计与备课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与备课有何不同
传统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强调教的设 计;备课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教案就是教学实施的脚 本;它以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备课是课前的准备,它的内 容是预设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它将 重心放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强化考点等方面,教师是 “教教材”,其重要职能往往是实现和强化教材、缺失自己 的教学创意,它的成果比较单一,主要是教案。 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 强调学的设计;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 展;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 上设计;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 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贯穿于课的过程中,它还有评 价观等。
1、目标应描述经由教学学后学生所达到的 学习结果而非教师的教学过程。 2、目标要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3、陈述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以观测,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华而不实的语言描述教 学目标。
四、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 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 其先决条件, 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 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 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 排列出来。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 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 域。
(一)认知目标
1.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 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2.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3.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 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4.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 解其组织结构。 5.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6.评价:指对所学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 歌以及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是教授结构良好的基 本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 学相一致。
利用信息技术于接受性学习
引起注意 导入
IT
新信息呈 现与内化
巩固熟练
操练练习 游戏 问题解决
测评与补救
的 使 用
信息呈现 现象演示 个别辅导型CAI 信息扩展
计算机辅助 测验(CAT) 题库系统 数据库
我是小豆瓣,人 人都喜欢我。
(三)教材内容结构的微观研析
1、归类分析法 2、图解分析法 3、层级分析法 4、信息加工分析法
第四节 教学手段设计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四、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教师的素质与个性特点 (四)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运动技能 5、态度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认知领域: 记忆、理解、应用、创新(中学) 记忆、理解、运用(小学)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中小学—— 行为目标) 情感健康、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 感(中小学——内容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中小学)
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 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 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 解、创造、欣赏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 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 外显行为。 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内部) 上完本节课后,学生能写一篇赞美祖国的 文章并当众朗读(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