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8ac3e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0.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教学内容,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知识点展开,为后续学习滑轮、轮轴等复杂机械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杠杆的概念,能识别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2.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能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条件分析杠杆的平衡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和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要素及其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但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仍感陌生。
学生对实验和直观教学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对杠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杠杆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2. 直观化教学:利用教具、实验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应用实例,如剪刀、撬棍、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初中物理_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eaf1b2eff9aef8951e0694.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生活实际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竞赛形式为载体,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
准备工作1.选取生活中的劳动场景,选择其中能反映出使用简单机械的片段存入多媒体电脑中备用,然后根据劳动场景设计问题。
2.制作一个课件,将知识点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输入课件之中,并设计好隐藏按钮,只有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中出现相关知识点时,单击按钮才会显示出来,每一个知识点都配有相关的图片说明、生活中的应用等。
计10分,总计得分额;拓展得分:看哪组的设计有组合、有创意,给与奖励得分;总分:本组总计得分。
4.多媒体计算机一台、实物展示台一台。
教学设计我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以生活场景激趣、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竞赛为载体,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单一授课模式,有机地将小组合作、资助建构、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抢答等结合起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问题由老师提出,方法、方案由学生自己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对话”、“互动”,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巧设铺垫、层层追问、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进行课堂预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到学生的解决方案中一定会出现“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轮轴”甚至可能会出现简单机械的组合应用。
对于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轮轴知识点的出现正是我所期望的,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将对应的“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轮轴”相关知识点、问题、应用等预置在课件中,在学生的展示中一旦出现,然后进行点击、在投影屏幕中出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层层追问、一一点击、设计各种问题情境、手段、以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记忆,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了成就感。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e95f15f46527d3240ce063.png)
地方,这几点做好了,才会让优秀生解决力学综合计算的能力得到本质的提升。
《简单机械》效果分析《简单机械》这节课是一节中考一轮复习课,得到了全组老师们大力的赞同。
在这节课里面,综合运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提倡的课前-课堂复习课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缺点--列举复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小循环快反馈反馈模式以及学校内部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范式等模式方法,并且模式的运用熟练,使得重点难点知识基本得以解决。
本课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课上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做的不够充分,要随时表现出来,复习课也应该展示出不一样的感觉来,不能让复习课有半点快速新授课的感觉;二给学生预留的小组讨论的时间偏少,虽有形式上的讨论环节,但讨论不够彻底,效果欠佳,讨论的收获不能高估;三拔高部分能力的培养不明显,这是复习课应该体现的元素。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易错点突破上,应该多下功夫去研究。
《简单机械》教材分析“简单机械”属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的内容。
本章教材内容安排在压强、浮力、功与机械能以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力学有关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模型。
本章重点是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组)的有关计算;本章难点是杠杆力臂作图、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滑轮组有关计算是对整个力学计算部分内容的整合与提升,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弄清楚滑轮组省力规律等公式的本质是教学中重点引导的地方,主要通过受力示意图和多力平衡的原理进行引导和训练。
同时复习巩固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等力学板块重点知识。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评测练习【反馈练习一-自学检测】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力臂可能在杠杆上B、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C、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D、用木棒撬石头时,石头对木棒的压力属于阻力2、下列物体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羊角锤B、镊子C、天平D、钓鱼竿【反馈练习二-群学练习】【达标检测】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简单机械》教学反思在李沧区教育研发中心物理教研员姜增红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在物理组全体老师帮助下,用心准备了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简单机械》这节课。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073ea04693daef5ff73d04.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对比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
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
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对比分析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目的在于强化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本章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5月初二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课件
![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5月初二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297a8228ea81c759f57800.png)
建议:加强受力分析,从根本上理解。
整
体
法
F
G物
3F
力: 3F=G物+ G动
G动 距离: s=3h
G物
速度: vF=3v物
61
科学世界:轮轴和斜面
从生活实例分析,淡化原理分析 轮 轴
斜 面
62
课本P84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2题
部件名称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的作用
龙头(把手)
轮轴
控制方向、省力
踏脚板与齿轮
11
一、杠杆: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机 械
常规引入
12
杠杆的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 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强调:杠杆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可粗可细、
可方可圆、可直可弯,但必须是使用时不发
生显著变形。
13
杠杆的有关概念
动支阻力点力::使杠阻杠杆碍杆绕杠转着杆动转的动力的点力
F1
可以将两个方式融合,使得既有实 验结果,又有理论分析,从而有利于学 生加深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认识。
55
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Ⅲ.用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和动 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实质:
等臂杠杆
动滑轮实质:
动力臂为阻力臂 二倍的杠杆
l2 l1
F
O
l2
O
F
l1
G物
G物
56
推荐:
方式Ⅲ关注
力计。
72
分析数据表格,学生讨论: 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表格:
G物 / N h/m F/N s/N W有 / J W总 / J
η
发现: (1)用同一套滑轮组提升 重物时,被提升的物体越 重,机械效率越高; (2)在提升相同重物时, 动滑轮自重越小,机械效 率越高。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4c20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8.png)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第十二单元《简单机械》单元概述【单元内容】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课程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
《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被列为学生必做实验。
本章涉及的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机械效率(包括总功、有用功、额外功),涉及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
【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2.2.3 知道简单机械。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三个主题“能量”,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中的部分内容。
3.2.3 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
例3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单元学习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3、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4、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单元情境】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员史蒂夫·罗宾逊在机械臂的铺目下,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行维修的情景。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机械的发展,展现人类的伟大智慧。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20210422278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20210422278](https://img.taocdn.com/s3/m/d62de01f910ef12d2bf9e794.png)
《杠杆》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对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
这就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fb014aad02de80d4d840c9.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复习基础知识,突破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所以设计的内容是紧扣教材,认真梳理知识要点,并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
针对复习内容,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步:第一步,对照单元结构,回忆式复习;第二步,基础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第三步,典例精析,突破重难点;每一步都紧扣教材,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和老师引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基础上设置的,主要是从力的角度和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和杠杆的平衡。
本章涉及:一是简单机械----杠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以及科学世界中涉及的轮轴和斜面;二是机械效率(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是一个物理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回忆与复习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2)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突破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照结构,回忆式复习,以及基础知识梳理逐步达到形成本章知识体系。
(2)通过典例精析和变式练习达到触类旁通逐步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养成自主复习习惯,逐渐形成知识的归纳应用、迁移应用。
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难点]重点:1、形成基本知识体系。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及测量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理解滑轮和滑轮组特点,掌握有关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同学间利用比较法和归纳法互助形成知识网络,究通过典例精析和变式训练等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突破。
[教学流程设计]一、对照单元结构,回忆式复习。
结合单元结构回忆本章内容,完成“你还记得我吗?”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________杠杆和________杠杆三类.2.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杠杆,使用它________省力,________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杠杆,使用它________省力,________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当动力作用在轮轴的轮上时,可以省________,当动力作用在轮轴的轴上时,可以省________.使用斜面可以省________.4.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1.减小机械自重及机械摩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在对本章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小结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小结与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de7e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5.png)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小结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和判断简单机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力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章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和应用。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和斜面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模型。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料:相关课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机械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简单机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并进行补充讲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发现。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84160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3.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docx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理解力臂概念、画法。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三、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
(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三)杠杆力臂的画法:杠杆力臂的画法在中考中都偶有出现,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明力臂画法。
首先从杠杆五要素中的力臂要素中找出力臂画法的关键字:点到线的距离然后总结出力臂的画法:1、点(找到支点O)2、线(找到力的作用线并考虑延长或反向延长)3、垂直(过支点O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线段即为力臂)。
练习1:羊角锤拔钉子收渔网天平(四)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参照教材图1.21-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b1a53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b.png)
(一)教学内容
1.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4.现代科技中简单机械的应用
(二)教学建议
1.采用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动画、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了解各种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掌握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3.能够运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难点解析:
(1)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学生对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2)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需要教师细致指导,强调操作规范。
1.分析所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讨简单机械的优点与局限性。
3.讨论如何运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判断题:判断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3.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8bd61890c69ec3d5bb7556.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对比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
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
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对比分析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目的在于强化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本章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物理八年级下册1杠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物理八年级下册1杠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34252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2.png)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杠杆》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一节。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这是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杠杆的基本概念及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识地位;《杠杆》一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课的学习安排在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内容之后,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力及二力平衡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能够为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杠杆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教材后面讲述的其他机械均可以由杠杆引出,从内容安排上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保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学习起来容易被学生接受3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二)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过杠杆,对于杠杆现象有一定的生活感性认识,但可能描述不够科学严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画面,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2能力方面学生对物理现象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引导,能够小组合作地设计解决探究问题,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力臂的概念;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
初二学生要记住杠杆的定义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的理解。
他们对杠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动力杠杆、阻力杠杆往往混淆不清。
有时找不到动力和阻力,有时画不出力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杠杆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在教学当中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及其五要素,包括力及力臂的正确画法,是该节课设计和讲授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973860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b.png)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篇: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本章教材分析本章隶属于课程标准第一层面总体设计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呈现了“转化和平衡”、“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主题的部分基本内容,主题下展现了“功”、“滑轮”、“机械效率”、“杠杆”、“等教学内容。
本章以功为主线,以斜面、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为载体,落实“转化和平衡”和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
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斜面,知道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和功的单位,能使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能使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知道机械效率,会进行滑轮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
3.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能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4.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弹性势能,知道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2.力臂的概念,正确地在图上画出力臂或判断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本章教法学法建议1.功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它贯穿全章,只有理解功的概念,才能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
机械效率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只有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等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一定要做额外功,才能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用功和能的观点来研究力学问题,概念较抽象,也能理解,但这些概念和规律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因此要逐渐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解释现象。
2.在探究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时,能考虑到省力的因素(h/L)的实验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在不考虑摩擦力时拉力F=Gh /L。
而对劈和螺旋,只需要了解是斜面的变形,也能省力即可。
3.在学习滑轮时,采取实验的方法来了解滑轮的特点,而不是从杠杆的角度来认识滑轮,在以后学习杠杆时,对此要作一个注释。
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教材分析 课件
![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教材分析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c8fb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1.png)
2课时 2课时 3课时 3课时
四、重点难点
①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的问 题。
②滑轮组中,提动滑轮绳子的段数与 滑轮组的绕法的关系。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四、重点难点
• 杠杆:介绍了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和杠杆平衡条件 的探究。作为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的 教学应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首先应该 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特别是力臂的做法上狠 抓落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杠杆 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并可以让学生实验一下在别的条 件下能否找到杠杆的平衡。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 记录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此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 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 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以 后的几种简单机械的学习中驾轻就熟,自然过渡。
教学流程:
1.杠杆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生活中的杠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认识杠杆
①引入
阿基米德撬地球
认识杠杆
①引入
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
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工作时,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②出示羊角锤、跷跷板、大剪刀、钳子、 钓鱼竿、撬棒等实物,演示它们的工 作过程。
③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找出它们工作时的 共同点,在讨论中归纳出什么叫杠杆。
F1
L1
o
L2 F2
力臂的画法
F1
L1
O
L2
F2
L1 L2
F1
O
F2
剪刀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的固定点,通常用O表示 动力:驱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对比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
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
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对比分析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目的在于强化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本章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第二节滑轮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后面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
第三节机械效率是对前面滑轮知识的综合、扩展和运用。
这一部分的内容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四、编写意图和特点1、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本章所选取的内容注重从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杠杆一节教材选用的“赛艇的浆”、“各种剪刀”、“指甲刀”、“钳子”、“自行车的车闸”、“独轮车”等。
在滑轮一节“旗杆顶的定滑轮”、“自来水龙头”、“门把手”、“自行车脚踏板”、“自行车把手”等。
大量的这类生活现象,由于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
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在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物理知识,也能够经历科学研究的分析过程,认识到在不同的现象中会蕴含着相同的物理规律的认识体验。
2、利用图片生动直观地提供信息。
本章图片较多,蕴藏丰富的信息,恰到好处地分布在教材的不同位置,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位于节首的图片,如图P76页的搬动木料的场景、P81页的漫画等,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对每节课的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和引领作用;穿插在教材中的图片,如图12.1-3中的称象图片、12.1-4中的赛艇的浆、12.1-8中的独轮车、12.2-2中的旗杆顶的定滑轮和起重机上的动滑轮、12.2—5中的各种轮轴、12.2-6中的盘山公路等,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探究实验中的图片,如图12.1-2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2.2-3中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2.3-1是用动滑轮是否省功、12.3-2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对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提示作用。
同时,这些图片除了传递与科学内容密切相关信息外,往往还含有其他信息,如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科学、技术、社会等,同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材中的图片比以往的要更大更清晰,利于学生观察。
3、新教材将一些结论具体的呈现出来,减去了学生要在教材上再填写该内容的麻烦。
比如:79页三种类型杠杆的名称、83页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83页使用滑轮组时提起物体的力与绳子段数的关系。
4、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改为“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机械效率后,往往对哪些因素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感到比较困惑,尽管可以通过公式的推导给学生一定的认识,但还是会比较困难。
而通过实验就会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接受。
但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又需要解决另一方面的难题: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的高度不易测量。
5、将机械效率和功的原理的内容有机整合。
新教材不再明确提出功的原理的内容,而是在机械效率引入的过程中自然的渗透了该内容,其用意是降低难度,但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体会出人类发明和研究各种机械的意义。
五、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第一节杠杆1、教学目标: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应用;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2、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是人们分析、计算杠杆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各种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力臂的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难点。
3、难点形成的原因分析:第一,从教材的编排上看,课本从寻找各种类型杠杆的共同点得出杠杆的定义,引出杠杆的五个名词,再进入到怎样找力臂,这样虽然简洁,但不明了,特别是力臂,书本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力臂,但要求学生会画出各种杠杆中的力臂,而力臂又不一定在杠杆上,这样的编排过程,缺少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给学生正确作图带来了困难。
第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来看,初二学生的几何作图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应用到物理学上还有一段距离;其次要作好图,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力的三要素”作图及“物体受力分析”有较好的掌握。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综合概括能力较差,所以很难从日常工具中抽象出杠杆模型,更难画出一些变形的杠杆的示意图。
学生对支点理解具有局限性,不少学生误以为支点是固定不动的一点,遇到运动的物体如动滑轮这一特殊杠杆时,如何确定支点就难了,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以为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有的同学在具体画力臂时,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错误地当成力臂,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往往很难全面照应,要正确地作好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4、突破难点的几个环节我们要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符合中等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一般思维的发展状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得到同步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通过下面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通过书本内容的教学,抽象概括出杠杆的物理概念,总结归纳杠杆的共同特性;第二,增强实验教学,教师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及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第三,通过练习教学,注意培养分析物理条件,抽象出杠杆的理想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通过复习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整理知识,归纳研究物理方法。
5、解决教学难点的思路设计第一、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了解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指明其中一类为杠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从定义中得出:杠杆有一固定点叫支点;杠杆上有力,分别为动力(按人们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和阻力(阻碍杠杆按需要方向转动的力)。
在“杠杆”定义中“硬棒”一词,使不少学生总以为只有直的有规则的棒是杠杆,因而,教师在讲解撬棒的基础上,对撬棒进行变形,如演示:将直棒变成弯曲的棒,或变成不规则的木板,都可经以起到撬棒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杠杆不一定是直棒,也可以是“曲棒”或“曲体”,再进一步演变到常用工具,举例并出示:剪刀、羊角锤、板手、起子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由具体事物抽象出杠杆模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接受它,顺利地辨析杠杆。
引入力臂时,可进行如图所示的演示,在同一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静止,则沿不同方向力的大小不同,为了描述这一特性,引入力臂的概念,使学生明了:力臂的引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
第二、画出力臂。
学生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即点到点的距离错误地当成力臂。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其次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如图示画力F1的力臂时,不能把OA当作F1的力臂,而是点O到F1的作用线的距离。
因而画力臂先要画力的作用线,简单通俗讲就是将“力”进行正向或反向“延长”,延长线用虚线,结合数学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作出支点到力的作用垂直距离,画好垂足,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支点O与垂足间的这一线段用大括号括起来就是力臂。
教师板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作出力F1及F2的力臂L1和L1。
按这样的作法就不难作出力臂。
第二节滑轮1、教学目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使用。
2、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把滑轮看作是变形的杠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确定动滑轮的支点,学生不容易想象;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判断绳子的股数,学生容易把握不准。
所以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本节课实验器材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也不大,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老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动滑轮的支点在分析时学生易出错,可设法化解,如:推圆轮(圆柱)上台阶,找出圆轮绕着转动的点不在圆心而在轮边缘。
如何判断绳子的段数?例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
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用一条横线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开,并将横线上方的定滑轮那部分全部遮盖,如图2所示(我把图2称为图1的等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