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摘要】北宋教育家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经义”、“治世”二斋,身教言传,留一世美名,对今天仍有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胡瑗教育思想分斋教学
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与孙复、石介被后人尊称为“宋初三先生”。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有不少教育观点,至今看来仍有其值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的作用
胡瑗在所撰《松滋县学记》中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观点。

几句话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分析了教育的重要性,批判了从初唐到北宋学校教育各种弊病,如轻教育、学风不正,认为已经“违背先王之道”。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忧国忧民,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国家兴亡之理,认为教育才是治国安邦之本,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因此才会对子贡的“夫子不可及”的观点不苟同,认为“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

二教育的目的
在宋仁宗宝元时期,取士不以“体用为本”,专讲声律、浮华词藻,人才培养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颓废,面对这样的消极现状,
胡瑗提出以“明体达用”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所谓“明体”,是指懂得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达用”,即将“体”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即后来教育中经常提倡的知行合一,从而使教育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知书达礼,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运用于实践。

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胡瑗的人才观不再是单一、功利、片面的,而是全面发展、人尽其才、经世致用的,而是将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扭转宋代浮靡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育的内容
根据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可分为“体”和“用”。

具体而言,“用”可为胡瑗所创立的分斋制度中的“治事”之学,但以“体”为本,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则是圣人之道,仁义礼乐。

他主张“凡人之有仁义礼智,必有信然后能行”,从而使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现在可考的胡瑗的著作《周易口义》是体现“明体达用”最全面最系统的教材,他曾于咸卦六解说“以圣贤之道,设为仁义之较;礼乐之化,以渐以摩,使之入人之肌肤,藏民之骨髓,然后天下之人皆合心毕虑,感悦于上也。


四教育普及和教师
胡瑗十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作用。

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

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

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

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

”当时宋代官学有两种:一是中央官学,二是地方官学。

庆历四年,
在第一次兴学运动之前,中央官学生员很少,绝大多数为官宦子弟;地方官学中只有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准允的“应天府书院”,其余寥若晨星。

于是胡瑗大声疾呼地方办学,不仅是对地方行政官员的强烈呼吁,也是对宋朝统治者的忠告,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才“继踵而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正以民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达到太平盛世之目的。

对教师,胡瑗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当果决其行,而力学、审思、强问、笃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养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圣贤而后已,然后发其所畜,以教化于人。

”除了重视教师的知识,从胡瑗自己在教育实践上,也可看出他对教师道德修养的一些原则。

第一,爱生如子。

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关心爱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他的学生安涛患了痼疾,胡瑗慈父般地给予关照,说先生之爱如同冬天的太阳。

第二,有教无类。

这与安定先生早年经历有关,对于家贫仍努力读书的学生,总是尽己所能给予帮助,并不会因为出身与背景而否定学生。

面对一些走过弯路的学生,他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洗心问道”。

另外,胡瑗提倡教育者要宽容,在他病危之际,时任太学学官的程伊川曾问他有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后人的,胡瑗说“面前路径,须常令宽;路径窄,则自无着身处,况能使人行也”,可见其对待学生至善至真至诚。

不仅仅是作为人师,更是一位仁师。

五首创分斋教学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创立,为知识分子谋取功名提供了一条道路,但随着其发展也出现不少弊端,不少人读书专为应付科举考试,过于功利化,盲流于营造词藻空洞繁华,忽视经世济民的实用之学。

针对这一弊端,胡瑗提倡“明体达用”的实学,从教育制度上大胆创新,首创“经义”、“治事”二斋,据《安定学案》记载,“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

“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

经义斋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经术的学术型人才,治事斋则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此举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其需求,因材施教,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益其所长;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培养不同类型的各领域专业人才,使学习不流于表面功夫,切实有用。

同时,这也是中国教学制度史上首次将民、兵、水利、算历等军事和自然知识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的先例,在此之前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用知识多被视为庸俗之学而无人问津。

分斋制的建立使这些实用知识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自然科学的地位,改变了“独尊儒术”的单一局面。

分斋制不仅在“庆历新学”的时候全国推广,对后代也影响深远,北宋以后的书院大多采用分斋教学。

清初实学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曾说:“宋儒惟胡子立经义、治事斋,虽分析已差,而其事颇实矣。

”颜元晚年规划漳南书院时分设文事、武事、经史、艺能、理学、贴括六斋,也是直接借鉴和发展了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

参考文献
[1]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2]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