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浅谈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摘要】北宋教育家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经义”、“治世”二斋,身教言传,留一世美名,对今天仍有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胡瑗教育思想分斋教学

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与孙复、石介被后人尊称为“宋初三先生”。作为教育家的胡瑗有不少教育观点,至今看来仍有其值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的作用

胡瑗在所撰《松滋县学记》中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观点。几句话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分析了教育的重要性,批判了从初唐到北宋学校教育各种弊病,如轻教育、学风不正,认为已经“违背先王之道”。作为教育家的胡瑗忧国忧民,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国家兴亡之理,认为教育才是治国安邦之本,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因此才会对子贡的“夫子不可及”的观点不苟同,认为“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

二教育的目的

在宋仁宗宝元时期,取士不以“体用为本”,专讲声律、浮华词藻,人才培养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颓废,面对这样的消极现状,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 ——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 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 焦,入于 祥”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

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 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三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 。《周易》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 不切于民用” 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 演愈繁,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 《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 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 “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 汉人讲 《易》, 第四阶段,《小叙》 曰: 依象解辞, 句句都要附会《易》象。而八卦之取象,除《说卦》所载 之外,汉人又补充了很多“逸象” ,仅就我们所知,即有荀氏九家“逸 象”三十一种(见《经典释文》),并被朱熹采入《周易本义》,虞氏 五世家传孟氏《易》学,其八卦取象更十倍于荀氏九家之《易》,八 卦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取象。在这种情形下,王弼一扫汉人象数之说, 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主张言《易》最重得“意” ,提 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 理念和思想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着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 (201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Vol.29 (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牛 秋 实* (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徐建芳《苏轼与〈周易〉阴阳观》[1]注意到了苏轼作为易学研究者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周易〉谦德对苏轼的影响》[2]注意到了易学对苏轼道德践履以及诗学创作的关系,但是都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蕴藏,传统的易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对其文学观念的影响,只有了解了苏轼居儋州时的易学思想,才能理解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由经典著作中获得的学问对他的诗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为文之中存在着苏轼的一种对“道”的深刻理解。 一、苏轼居儋州的易学及其哲学观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易学的研究之中。当时岭海地区文化落后,书籍稀缺。东坡在儋州时最大的痛苦不是缺少食物,而是无书可读。情急之下,他的儿子苏过便动手抄书。后来幸亏友人郑嘉会从惠州寄来一批书籍,东坡大喜过望,父子两人一齐动手,把书籍整理上架,从此与这些得来不易的图书朝夕相对。有了书籍,东坡便动手续写《易传》[3]177-178。在此穷困厄运频遭打击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苏氏易传》完成之后,苏轼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注释《易经》的寓意:“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4]宋儒的研究经典,“至于经文的训诂,虽委曲求全地保存古说,但宋儒不但轻视古训诂,而且就是经文也怀疑。例如欧阳修的疑《系辞传》,修及苏轼兄弟的毁《周礼》,指摘《尚书》的缺点,晁说之的斥《诗序》,司马光、李觏的难《孟子》。宋人虽是对于古传说,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以定是非曲直的。在千载后欲把千载前的事从证据或道理上去论证的,虽是哲学的,却不是历史的。两汉人全然避掉活动头脑去推论,在这点虽是谨厚,然也是误解自明。故宋儒的方法,全然是不可舍的,因为经学归纳、演绎两方都成必要”[5]225。可见苏轼都对易经的研究总是带有自己的创获。苏轼认可并采纳了老师欧阳修的观点并写道:“《易》者,圣人 * 收稿日期:2013-03-26  作者简介:牛秋实(1968—),男,河南洛阳人,历史学博士,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中国著名教育家名言标语推荐(最新)

孔子教育名言 1、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作义,饬身以礼乐,成人之行也。”(《说苑》卷十八)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8、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公治长》)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荀子教育名言 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王,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反纷乱里,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文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 4、“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不乎四体,行乎动静。”(《劝学》)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7、“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老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仕》) 8、“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9、“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之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性恶》) 1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随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 孟子教育名言 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3、孟子曰:“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4、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5、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 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7、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世界著名教育家得教育理念与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得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得分数 求知就是人世间最大得欢乐,只要给予合适得环境运用正确得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得就是快乐得生活,而不就是分数与名次,更重要得就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得能力,而学生得能力并不以考试得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得教育家与小提琴演奏家。她提倡“合格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得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得兴趣所在 兴趣就是学习得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得学习得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得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得引导下学习,自觉性与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得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得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得优秀教师) 23、保持与发展学生得兴趣 我们得教学不就是进行死板得、僵化得、俗套得课堂教学,而就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她们感兴趣得事物中寻找教育得机会。我得教学需要启发式得,而非灌输式得,首先从尊重孩子得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她们得学习热情,使她们一直处在对知识得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得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得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她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她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与心理学家) 25、让学生得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既就是对所学知识得巩固,又使学生得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得操作时间,让她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与保护学生得创造欲 艺术得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与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得环境,释放出学生得“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得“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得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得过错与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得,就是她现在与将来得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就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得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得事情,您们都将成为了不起得优秀人才、、、、、、

试论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启示

试论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启示进入大学,才第一次听说了胡瑗这位伟人。对他我也只是听其名,未闻其事。幸运的是,这个学期我们多了一门课——“中外教育家选讲”。通过这门课,王志林老师给了我们全面了解里“明体达用”的伟大思想的机会。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重要人物。与孙明复,石守道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因祖居陕西安定,被门人学者尊称为“安定先生”。他一生躬行实践从事教育,开宋代理学先河,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提出了“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教育主张,揭示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继承并发展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形成了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不仅揭开了宋代官学改革的序幕,且其余波在此后半个世纪一直荡漾不息。他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不仅对当时而言是一种创举,而且就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有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胡瑗出生于一个数世为官的名门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胡瑗幼年聪颖,勤勉知学,专意于修习儒家经典,七岁能写作文章,十三岁时便通读五经,他受父辈的教育和影响,不仅早慧,而且志存高远。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至不减。青年时期的胡瑗,有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常“以圣贤自期许”,又具备专一,踏实的学习态度。他为人好学有礼,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认真研读过并且细心体会,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瑗的主要著述《周易口义》内容及其丰富,文义明晰,解释详尽,开创天人性命的学风。在讲述《周易》的过程中,他阐述了他的“体用”思想。他说:“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故圣人于此垂教,欲使人法天之用而不法天之形,所以名乾而不名天也。且天之形象,人之魂魄也,天之用象,人之精神也。”体、文、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儒家的伦理原则是精神修养的必备要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胡瑗的影响下,当时学风为之一变。”一反唐末五代逃避正统文化,浮华无用的空疏,变得敦厚笃实。 胡瑗所说的“明体”,就是要明白“君臣父子礼乐历世不可变者”,也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其思想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性者,天所禀之性也,人禀天地之善性,至明而不昏,至正而不邪。至公而不私。”人由正变邪,主要是因为有“物”的诱惑,有“情”的作用,“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之来,皆由物诱于外,则情见于内,故流之于邪情。”要制止邪情的萌生就要向圣人学习,因此,他极其重视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明体”就是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树立人格尊严,内重修身,外立师道。 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创立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可以说,“苏湖教法”是胡瑗先生对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别贡献。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教学之法最备”,“先生教人有法”,“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法最称善”。这“最备”、“有法”、“得当”、“称善”是对“苏湖教法”最恰如其份的评价。近代陈青之教授把“苏湖教法”誉为“富有人间兴味的教育”和“活的教育”。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分科教学法(分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奖激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人格感化法、情感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谈宋代易学诠释以魏了翁周易要义为例

试论《周易要义》中的易学诠释 李蕙如* 摘要 宋代理学家魏了翁(1178-1237),承袭朱熹(1130-1200)思想,力图融会邵雍(1011-1077)、程颐(1033-1107)《易》学。著作《周易要义》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进行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魏氏兼顾义理、象数,折衷汉、宋之《易》,不但依经解《易》,揭示卦爻辞的文意,也在通过《周易》的理解与诠释后,观圣人所以作《易》之意,求圣人之心。从象数与义理的融合交发,揭示《周易》文本的内容,透过梳理与诠释,整合出自己的一套体系。 关键词:《周易》、朱熹、诠释、魏了翁、《周易要义》 *现为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1

试论《周易要义》中的易学诠释 一、前言 《周易》作为一历史文本,意义在历代诠释过程中不断增值着。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中有言: 《周易》和易学家对它所作的解释,所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不在 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其理论思维的内 容。1 因此,对《周易》的理解、诠释重点并非转述、复制、凸显《周易》作者的本来思想,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感受作者深刻的思维。一般来说,汉代《易》学以象数为主,突出象数符号在卦爻辞形成中的主导地位;宋代《易》学观则转向哲学、义理方面思考,也建立宋代理学家的立论基础。然而,占筮之易与义理之易并未抵啎,反而能从不同的路数中提供《周易》诠释的更多面向。宋代理学家魏了翁折衷汉、宋之《易》,其诠释的任务不但是依经解《易》,揭示卦爻辞的文意,也是在通过《周易》的理解与诠释后,观圣人所以作《易》之意,求圣人之心。从象数与义理的融合交发,揭示《周易》文本的内容,透过梳理与诠释,整合出自己的一套体系。是故,笔者以魏了翁《周易要义》为探讨文本,研究魏氏如何理解或修正前代《易》学家象数及义理的说法,以掌握魏氏核心思想为主,并以此考察《易》学诠释的不同面相。 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逐渐推进:首先是对魏了翁的生平背景及当时的《易》学环境做一基本探讨,所谓知人论世,而知其易学观念背景之形成。其次,则关注于魏氏《周易要义》一书,并探究魏了翁从象数到义理的折衷诠释以及对河图、洛书之看法。最后,则针对该书的思想体系及影响所及进行讨论,以见前人对魏了翁《易》学的评价与其地位。 二、宋《易》的产生与演进 《四库提要?易类?总序》对宋代的《易》学有所评论: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 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1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页3。

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刘茜茜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周敦颐是宋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太极图说》中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这一命题;《能书》中用“神”这一概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太极”本身阴阳动静的原因;而心性论中所说的“诚”,修养论中有关孔颜乐处的论述,更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并大力倡导的。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周易;无极;动静;诚;孔颜乐处 中图分类号:B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54-02 自古文运动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面对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他们希望通过学术思想上的努力使儒家重新掌握和恢复正统地位。在宋真宗时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明复、石介不满花间派\西昆体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力推动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在此基础上成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牢固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广阔视域。可理学开山之祖周子著作流传下来的比较系统的著作只有两本,《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共有249个字,《通书》又叫做《易通》,共有2832个字。在其单篇诗文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爱莲说》《拙赋》。《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气度更是为后世子孙赞叹。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当中很多地方是选自《周易》的内容,然后周敦颐依据《周易》的内容和观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结论和思想体系。周易是五经之首,所以在《通书》中:“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并对周易六十四卦当中的乾、蒙、讼、复、元妄、家人、揆、损、益、良等卦作了详细的解释。古代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天的道发用流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融合变化形成五行之气,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之气,二五之气凝聚在一起,四时行焉。然后才能彰显出宇宙价值仁、礼、信、义、智、信。应该说只有《周易》全面揭示了道的体用与天人关系。周敦颐认为:“《周易》是经典中的经典,囊括了圣人的深远而普遍的义理关系,宇宙价值和人文价值,天地和宇宙之间的特殊的奥秘。”可见《周易》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 按照周敦颐的理解,宇宙的开始是浑然的无形无象的。所以在《太极图说》中用一个空白圆圈表示宇宙之始。当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运动起来后,由静到动分化出阳气,由动到静又分化出阴气,由此阴阳二气就形成了。紧接着由表及里,阴阳二气相互斗争相互依存,不断的交融分离,上天入地,宇宙间两个最大的象就出现了。天和地这两个大象确立之后可以认为这是整个宇宙为之新的起点,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开始融合变化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气依照一定的顺序布散开来,四时也就形成了。五行中: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在无极状态,却有道在其中,理在其中,神在其中,无影无形,遵循自然规律,使宇宙有序的出现,有序的形成,不乱方寸。物极必反,出现了阴阳二气,这就是太初,起初阴阳二气是极其微弱的。阳动而阴静,这就是自然之道。随着阳动的增强,阴静也相对的加大,阴阳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当阴阳两仪形成时,宇宙呈混沌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而生的。在混沌之中,生出了五气,金,木,水,火,土,宇宙五气顺布,各含一性,万事万物都源自于五行。这样就进入了太始阶段,星云等形成了,云气之中含有五行,尚未形成有形状的元素。但已经分出了阴阳,分出了五行,给物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易经》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经典命题,周敦颐的太极图为了让我们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更加直接清晰明了。二、阴阳动静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好比是引力各不相同的磁石:磁石的引力超强,学生参加的劳动就越有趣,他们在这种劳动方面的能力就发展得越明显。

胡瑗分斋教学思想的当代诠释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 胡瑗“分斋教学”思想的当代诠释 杨建成 (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胡瑗“分斋教学”思想首开“明体达用”先进教育观的先河,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倡导“因材施教”、“分科教学”、“实地考察”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人格感化。其思想的深邃对今天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瑗;教育思想;分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52-03 一胡瑗与“分斋教学”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原籍陕西安定,故后人尊之为安定先生,其藏书讲学处,便称安定书院。儿童时异常聪慧,是当时的一大才子,青年时期,隐居泰山,专攻儒家经典,前后达10年之久,为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岁回到家乡,在苏州创办私学,开展儒学经典的教学和研究。苏州郡学建立时,他受聘为该郡郡学教授,并陆续建立了地区郡学学规。50岁时,又受聘为湖州州学教授,为湖州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的大好形势下,他积极地从事教育实践,大力开展经学教育。景祐三年(1036),宋仁宗诏令全国州县立学校派员到苏州、湖州两地考察胡瑗的教学、教育经验,并总结出《学政条约》一卷,明令太学推广应用。《宋史·选举志》载:“时太学之法宽简,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从这里可以看出胡瑗对苏、湖教育影响之大,对学生的教育也很严格。他重实用,对当时崇尚词赋的虚浮风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批判。 胡瑗针对教育教学制度的时弊,大胆改革旧制,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分斋教学制度,以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这一教学制度是胡瑗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具创意的点金之笔,也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所谓分斋教学制,就是在学校里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在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能力。在治事斋,主要学习一种从事各项工作的实用能力。入“经义”斋的学生必须“心 收稿日期:2012-01-23 作者简介:杨建成(1976-),男,甘肃会宁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这是要求该斋的学生必须头脑清晰,胸怀广阔,学习六经经义,通晓儒学经典,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学成后可以充任高级统治人才,为治国安邦出谋划策。对“治事”斋的学生要求是“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是说,治事斋的专业性、实践性强,就每一个学生来说,以一科为本,兼习他科,使之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学成后在某一方面能成为专家、能充任朝廷各职能机构和部门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很显然,经义斋和治事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胡瑗认为学经读经的目的,先治己,后治人。因此,它对学生的来源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胡瑗明确提出以周代的“六德、六行、六艺”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治事斋则意在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专长一般多掌握一门就多一样好处,于是便有主修和副修的考虑。这种分斋教学,在当时是有创造性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后人誉之为“湖学教学法”、“苏湖教学法”。 二“分斋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胡瑗的“分斋教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继承了孔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分教的主张,是“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思想的发展。胡瑗创立这一具有革新意义的“分斋教学”思想不但是对前人教育思想的继承,而且是当时教育现状的必然产物。中国教育在宋代以前,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都以经书诗赋为主要内容,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将传授儒经、教习诗赋就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传授经书又专重于训诂注解,教习诗赋,又唯尚浮华声律文词,缺乏德行道义之实,空疏繁琐,禁锢思想,违背“圣贤之遗意”,“无补于用世”, 52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国情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道路的教育家之一。他在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深信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最重要事业,是“立国之大本”,是关系到全世界五分之一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陶行知将普及教育的重点放在乡村,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近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极为贫困。穷国能不能办教育?怎样办教育?陶行知认为,穷不是没有办法,最怕的是穷而又不去想办法。在这方面,陶行知有许多精辟见解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是用穷办法办起来的,而且各有特色,卓有成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创办晓庄师范时,从四个帐蓬开始,后来发展到30个茅草棚;办山海工学团时,连一个茅草棚也没有,他竞以工学团为中心,把教育推广到25里范围的农村,并进而发起了全国的普及教育运动。在陶行知看来,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是真本领。他反对不顾中国国情,办起学校来动辄圈上几千亩地,花上几百万元钱,盖上几座皇宫式的楼房的错误作法。他批评那些洋化教育家不考虑人民负担和国家财力,盲目地照搬西洋的形式在中国办教育,就如同“没有洋抽水马桶就拉不出屎来”。 在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陶行知也是处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创造了“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经费,实行免费的全民教育”。为了使中国的劳苦大众及子女易于受教育,他专门编写了《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等内容与人民大众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