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一、填空填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以及的学科。

3.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之外,还研究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国学者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其次是;再次是。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时期,它以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

15、注重从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是(国家)的洛里哀。

20、《中西文化比较》是英国哲学家在1922年发表的文章。

21、阿尔蒙多·尼兹是(国家)的著名比较文学家,他针对洛里哀的“大混合体”文学趋势的观点,写了一文。

22、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研究。

23、早在世纪初期,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4、比较文学是在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各章节及其论述题的重要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一般,无任何符号;二级为比较重要,有一个△;三级为重要,有两个△。

名词解释属基本概念,应全部掌握,不区分重要程度。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名词解释1. 典型2. 特征化3. 意境4. 意象5陌生化二、论述△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2.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3. 叙述者的声音4. 情节5. 行动元与角色6.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二、论述△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4.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 抒情性作品2. 抒情话语3.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4. 声情并茂5. 情景交融6. 节奏7. 隐喻8. 象征。

9.抒情10. 抒情话语的修辞二、论述△△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名词解释1. 风格2. 创作个性3. 话语情境二、论述△△1.风格有哪些特性?△2.风格有哪些基本形态?3.文学风格除表现于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具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和特点?△4.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5.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6.试论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7.简述话语情境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 文学消费2. 文学传播3. 高雅文学4. 文学接受5.大众传播媒介6、大众文学7.文化工业二、论述△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一、名词解释1. 期待视野2. 隐含的读者3. 共鸣4. 净化“5.领悟二、论述△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5、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川农《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川农《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270)一、名词解释1、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

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2、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

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3、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的特点。

4、圆形的研究——由于作家所受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的,很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深入的影响研究往往不是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

梵·第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圆形的研究”。

它是影响研究中较好的方法,它能使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5、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它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以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

6、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提出的。

其要点是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产生各种不同反应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

2、期待视野——是指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或先入为主的见解),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构成了阅读和理解的个人色彩,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理解和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堂山会议
2.平行研究
3.渊源学
4.文类学
5.总体文学
6.媒介学
7.比较视域
8.译介学
9.比较文学
二、简答题
1.简述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表现。

2.简析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3.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研究内容。

4.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哪些要求?5.中西方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何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简析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7.简述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8.简析中西悲剧的不同特点。

9.简析18世纪前中西文学交流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
1.以“秦香莲”和“美狄亚”的故事为例,谈谈你对中西方小说痴心女子负心汉复仇模式的理解。

2.举例谈谈你对中西方诗歌在爱情观念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理解。

3.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红楼梦》和《浮士德》为例谈谈中西小说命运认知模式的不同。

4.分析《夜宴》和《哈姆莱特》在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方面的异同。

5.以古希腊悲剧和元杂剧为例,谈谈你对中西方悲剧异同点的理解。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课后习题4-6章)【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课后习题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学派论第一节1.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在哪里?答:(1)法国学派的贡献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②法国学派开创了比较文学这样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学派出现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法国学派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归属、对象和研究方法: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2)法国学派的局限①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②对影响的强调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一一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③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1)从大的方面来说,欧洲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

就中国文学来看,它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在古代主要更多受到印度文学影响的话,近代以来则置身于欧美文学的广泛影响之中。

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对周边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从个别的作家来讲,他的创作也绝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前代的作家可能影响他,外国的作家同样可能影响他。

前者一直是国别文学研究的内容,而后者则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

从历史上看,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3.以一篇影响研究的论文为例,说明影响研究包括哪几个方面?答:(1)誉舆学①“誉舆学”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附:标准答案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认同离异7、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人文现象13、文学观念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

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了解来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

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一、填空填(20分)1、比较文学具有 ( 开放性 )、( 多方位 )、( 动态性 ) 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 认同 ) 和( 离异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3、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 影响)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 平行 )研究。

4、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是( 戴克斯特 )的学术活动。

5、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喉舌的杂志是( 《比较文学评论》),创始人是(巴登斯贝格 ) 。

6、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899年创立于( 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

7、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霍普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德国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8、东欧唯一译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是(久里申) 的《比较文学研究》。

9、文化外求的三个方向是 ( 外求于他种文化;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外求于他种学科)。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朔到 ( 1897年 ) 年林纾翻译《茶花女》。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在 ( 20年代末30年代 )(时间)。

12、三四十年代显示我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 朱光潜) 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二、名词解释(20分)1、文学批评: 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文学批评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2、文化转型: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3、文化离异: 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4、题旨(母题): 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本体论)【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本体论)【圣才出品】

第2章本体论2.1 复习笔记一、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一)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可能性1.国际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概念的设问与回答(1)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2)1829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命题为《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再度多次使用比较文学这个概念,一般国际学术界把维尔曼此次讲座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使用认定为比较文学在学科意义上的萌芽与开始。

(3)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国际比较文学界往往以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推出,来标明比较文学这一门学科走向了自觉。

2.在中国汉语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偏离这一学科本体意义而产生误读的原因(1)症结之一在于,就算在字面的意义上把比较文学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意义上这是准确的,但是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2)症结之二在于,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3.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1)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2)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二)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

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荷马史诗世纪发生的特洛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相传公元前9世纪左右,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伊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利亚特》《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体主义精神。

两部史诗结构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是认识希腊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赫西奥德世纪初)著有教诲诗《工作与时日》,为最早的长诗运用格前7(前8世纪末-并庙会丰富多彩的农村律和方言。

内容上多反映氏族贵族仗势欺凌小农的现实,生活和美丽的农村景色。

另一长诗《神谱》,叙述诸神由来,收集古代传说。

把神的谱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不同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体系。

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古希腊抒情诗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世纪至前5盛行于公元前7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分独唱体和合唱体,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

诗的内容主要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有萨福,她的诗篇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其他有阿里后者多讴歌诗体清新优美;克瑞翁和品达,前者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P19伊索寓言世纪6 和抒情诗同时兴起的另一文学体裁是散文体的动物寓言,相传由公元前现存多由后人编撰写实际上是希腊人民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

的奴隶伊索所作,谴责则左右。

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隶的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

总数在定,400作者在保留寓言中的动物本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专制暴虐、性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语言和思想,并阐明道理或观点,发人深省。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2)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

2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1)西方戏剧理论家们(如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

著名的“三一律”原则就是冲突在时、空、故事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2)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

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

(3)概括起来讲,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西方戏剧的结构虽也有少数是叙事体的,但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团块状的冲突型结构,体现了突变艺术的风格。

习题七一、填空题1、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

2、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3、黑格尔强调:艺术家作为主体,“必须使自己与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造成艺术的体现,”4、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

5、中国文论最重视的不是“清晰透明”的而是含蓄无限的。

6、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篇章和中国文论一样强调文艺的、、。

7、中西文论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方面。

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不同的方面则体现着。

8、文学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或自我抒发,其对应物在中国文论中就是“”。

二、名词解释1、虚静2、情境3、名、类、旨、辞、言三、简答题1、人类共同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是什么?2、中西文论之所以强调艺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什么?3、中国“意境说”的着眼点是什么?4、艾布拉姆斯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四、论述题1、试论中西文论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

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三、知识点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相关的争论,要熟悉并掌握比较文学学科诞生以来对比较文学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法国学派的著名定义及其提出者、亨利·雷马克的定义,韦斯坦因的定义和日尔蒙斯基的定义等,要熟悉他们定义的内容、出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1816年,两位编辑家努尔和拉普拉斯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出版,首次运用了“比较文学”(Littérature Comparée)这一名称。

在英国,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在1848年一封私人信件中,但传播开来却是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最早对比较文学提出一个明确定义的是法国学者基亚。

他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文学家驻足于语言的或民族的疆界,研究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思想、著作或情感的交流。

”法国比较学者卡雷在为基亚这本《比较文学》第一版写的序中,这样界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这样理解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前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文学发展阶段的理论,他在《对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历史比较地研究各民族文学的基本前提。

而这一共同过程决定着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文学或者艺术的合乎规律的发展。

”4、掌握可比性的概念,以及存在的原因。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

所谓可比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跨界限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是可比的?怎样来发掘它们的可比性?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事实联系、价值联系和交叉联系。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自古就有,并由此产生了民族文学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等现象。

在这些民族文学的某些文学现象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和因果联系,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古代文学,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都十分明显的存在事实联系。

具有亲缘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的可比性,似乎大家都承认,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无亲缘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也可能具有可比性。

日尔蒙斯基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出现许多类似的文学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

另外,我们可以从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来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方式。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但是他们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发展进程,会产生相似的情感和精神苏秋,从而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同时又由于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区别而各具个性。

还有,文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和特性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它们的差异性,也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

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潜在的,因而有待于人们去发掘。

近年来,关于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可比形成了比较文学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

不同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学之间,包括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可比性是不容置疑的。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可比性,也是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个新问题。

20世纪以来,各个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十分普遍。

同样,其他学科也对文学研究进行渗透和影响,以至使文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

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比较文学的视野。

关于可比性,可参看后面“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的相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了解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①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②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③研究方法不仅兼容并包,而且能够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6、掌握“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内涵及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了解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重大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时间,掌握法国和美国学派、前苏联学者在比较文学学科诞生当中的作用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作,要能够对主要的几个学派进行分析和比较。

重点掌握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分歧,围绕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的分歧来展开。

2、了解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面临的三种潮流。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掌握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几种基本类型,掌握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各自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特点。

掌握“可比性”的定义、内容以及价值。

1、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为悠久、成熟的一种方法。

它由法国学派提出。

影响研究的范围从大的方面说,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从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影响研究还可以从放送、接收、传播途径三方面来研究。

2、接受研究属于影响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

传统的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它的重点在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间的影响上,侧重点可以是影响源一方,也可以是接受影响的一方。

而接受研究却把重点放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也包括听众和观众)产生的作用,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接受的情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社会接受的情况。

接受研究为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3、在比较文学中,所谓“平行研究”,就是在不考虑事实联系和影响关系存在的前提下,对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它在两个方面与影响研究不同。

第一,它不像影响研究那样去考稽作家作品间联系的事实,追溯源流,探索影响,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最终导出结论;第二,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是说,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作平行的比较研究。

而不象影响研究那样,严格遵循时间先后的观念。

平行研究并不是可以漫无边际地将不同民族的任何作家、作品随便拿来作比较,或者将各种文学中的任何现象毫无选择地拿来作比较。

这就提出了“可比性”的问题:平行比较比较的就是文学现象的同和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总是存在着同类的相似与殊异的关系,我们分别采用类同和对比来界定它们。

类同,是指没有任何关联的各国文学之间在内容与形式、结构与情节、情调和形象、观念与思潮、创作方法与文艺运动以致文学发展规律等等之间的相似。

如人类初民阶段的神话传说,中国和欧洲都有开天辟地的洪水灾荒的神话。

文学中存在大量雷同和相似的现象。

(1)从根源上看,文学属于人文科学,任何人文现象都会超越时空的界限,反映某些共同的东西,蕴含着某种类似的成份。

(2)从文学本身看,人类的共同需要和愿望在类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就可能产生出类似的文学现象,如各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往往是诗歌。

(3)文学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意识活动,由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凡是属于文学范围内的东西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类似。

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尽管处于不容的时空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属于同一潮流运动的不同民族文学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打伤着一潮流和运动的印记。

(4)平行回现论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里,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现象。

对比,则强调不同文学之间的殊异,通过差异与对比去认识不同文学间的特点与相异。

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洪水灾荒神话,中国是大禹治水,欧洲是诺亚方舟避灾,在类同中又有殊异。

同样,西方还有发达的叙事诗传统,而中国汉文学则缺乏发达的叙事诗。

中国的文类中有“赋”,西方则没有。

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不是历史的、实证的、考据的,而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纯比较的方法。

它包括比较、对照、解析、推论、评价、综合等一系列的过程。

4、阐发研究是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率先总结的一种研究类型和方法。

是“一种跨文化地借用文学理论模式、观念的比较文学研究策略”。

1978年台湾学者古添洪在一篇题为《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的文章中提出了“阐发研究”的命名。

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的阐发,即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对本民族文学的某些作品或现象作跨文化分析;或者反过来,用本民族文学的某种理论模式对外民族文学作品和现象作类似的处理,在既成的文学经验中再造和重构某些作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