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对保存传统文化的态度 --围绕艺伎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摘要]艺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艺伎传统文化和服表演男权一、日本艺伎起源艺伎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声色业昌盛,妓馆从民间招收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女子经过训练后成为击鼓女郎,渐渐地发展成专门的妓种。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见习阶段称“舞妓”。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指的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日语中的“伎”原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为了避讳这样的误解,我们用“艺伎”来代替“艺妓”。

二、艺伎的培养古时,十来岁的女孩子进入艺伎馆后先要在艺伎馆做女佣,服侍艺伎,同时开始学习艺伎艺术。

其中包括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击鼓、舞蹈、谣曲、茶道、花道、书道,以及鞠躬、斟酒等礼仪。

1十二三岁时,学艺的女孩成为艺伎学徒,可以进入茶屋为客人表演。

成为艺伎学徒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认一个正式的艺伎为姐姐,姐姐既要教导她艺伎圈内待人接物的方法,同时还要为她介绍茶馆、客人。

在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敬酒仪式,艺伎向姐姐、妈妈和老师敬酒,表示正式进入艺伎业。

同时以艺伎馆的名称为姓,在姐姐的艺名中取一、二字组成艺名。

艺伎学徒首先要拜访茶馆,客人不能直接去艺伎馆,而要通过茶馆召请艺伎。

2到十六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五年。

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三十岁完结,在三十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现在,由于法律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三、艺伎的住所艺伎聚居在叫做“廓”的特定区域,也叫做“花街”。

她们平时生活在艺伎馆(日语称作“置屋”或“屋形”),所有日常琐事都有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她们几乎与世隔绝,把自己的生活深深地隐藏起来。

全面了解日本文化与习俗

全面了解日本文化与习俗

全面了解日本文化与习俗日本,一个东亚岛国,被誉为东方神秘之国。

这个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习俗而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兴趣。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日本文化与习俗的方方面面。

首先,围绕日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我们不得不提到“和”(Wa)。

这是一种强调和谐、共处与包容的观念,贯穿于日本人民的思维方式中。

在社会交往中,和谐的关系至关重要,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以“和”为基础。

因此,日本人常常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利益而非个人主义。

与和谐观念息息相关的是对尊重与礼仪的重视。

日本人对长辈、上级以及传统价值观非常尊重,他们常常以恭敬的态度行事,尽可能避免冲突或争论。

在日本,礼仪准则严谨,注重场合与人际关系。

例如,进入别人的家中或传统建筑时,要脱鞋,这种行为显示了对主人的尊重。

除了礼仪,日本人还非常注重时间观念。

准时是一种行为准则,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举止。

此外,日本人在职场与公共场所也格外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他们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尽量避免浪费时间。

在艺术领域,日本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而精美的表现形式。

茶道、花道以及日本传统礼服“和服”等都是日本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

茶道注重礼仪、内外一致,通过烹茶、端茶、品茶等环节,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花道强调自然、简约而又富有美感的插花艺术,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

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在设计与制作上都体现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代表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此外,日本的节日与庆典也是了解日本文化与习俗的重要途径。

例如,日本人在每年的春分时会举办庆祝活动--樱花节,并通过欣赏樱花的美丽来表达对生命与瞬间美的追逐。

同时,日本人还庆祝传统节日如正月、七夕、盆节和新年等。

这些节庆活动常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食物、音乐和传统仪式,让人体验到日本文化的深厚与活力。

除了文化与节庆,日本的食物也是世界闻名的。

日本料理以其精致、健康与新鲜而受到全球瞩目。

寿司、天妇罗、拉面等传统菜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喜爱。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却一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日本最早的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祭祀活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古代时期,此时的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中华文明特征。

在日本古代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歌、茶道、武士道和木工艺术。

其中和歌是一种用五、七、五和七、七的句式表达的诗歌形式,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茶道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融汇了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审美理念,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士道则是日本独特的武术传统,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于道德和时代精神的责任。

日本古代木工艺术则是其中一大特色,其传统风格和技艺独具匠心,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代文化的印记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文化面貌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此时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如动画、音乐、电影、游戏等,让日本文化渐渐地被全世界所认同和关注。

动画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中小丑鱼动画、鬼灭之刃动画等更是深受全球观众喜爱。

除此之外,日本的流行音乐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由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歌手所唱的日文-流行歌曲在公共场合经常被播放,相当普及。

日本的电影发展经历了由实验性电影到大众电影的演变,如今日本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全球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影的僵尸类、动画类和科幻类等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全球业界爱好者奉为经典。

三、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茶道、武士道、剑道、華道等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等等都未失传。

同时,日本文学、舞踊、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一、问题提出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国内关于歌舞伎的研究自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来,一直未曾中断,通过整理笔者发现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歌舞伎的发展史研究,包括歌舞伎的起源、形成等;(2)歌舞伎艺术要素的研究,包括服装、妆容、舞台、音乐、舞蹈等;(3)歌舞伎的剧本研究,即通过剧本探讨日本人的国民性;(4)比较研究,包括歌舞伎与中国戏剧京剧、昆曲、川剧等的比较。

而关于歌舞伎演员的考察,国内尚属空白。

笔者在对歌舞伎资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注意到歌舞伎与其他戏剧不同,它是一个以演员为中心的剧种,而非以剧本为中心。

歌舞伎的演员对歌舞伎艺术形式的确立、发展、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解析歌舞伎,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演员,而歌舞伎各剧场的当家演员在当时更是“超级明星”式的存在,受到当时观众的无限追捧,拥有人数众多的粉丝团。

那么在既没有大红传媒又没有广播电视的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是怎样完成这一个个“明星制造”的过程的呢?本文将以歌舞伎“荒事”剧的开创者———初代市川团十郎为例,以日文史料为主要依据,解析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的“明星制造”的奥秘所在,并希冀通过此文丰富歌舞伎演员领域的研究,为歌舞伎的全面理解以及歌舞伎艺术元素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和资料的借鉴。

二、歌舞伎演员的生存状态与其他戏剧不同,歌舞伎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诞生到其艺术形式的真正确立,花费了近八十年的时间,在这近八十年的漫长时间内,歌舞伎经历了阿国歌舞伎、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的演变,在演出形式上完成了从风流舞到多幕剧的转变;而在歌舞伎飞速发展的元禄时期(公元1683—1703年),野郎歌舞伎兼容并蓄了能乐、文乐、狂言、净琉璃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精髓,并在元禄末期实现了其演剧性的获得,完成了从演员中心到剧情中心的转变,由重演员轻剧情走向演员、剧情齐头并进的道路。

最新 “艺妓”文学形象之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由“实像”走向“虚像”-精品

最新 “艺妓”文学形象之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由“实像”走向“虚像”-精品

“艺妓”文学形象之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由“实像”走向“虚像”【摘要】“艺妓”是日本人美感的象征,代表着对古典传统的热衷,艺妓中赤裸地描述体现出其背后日本人的纵欲、追求官能的独特女性审美特质。

两种异同兼并,却又深深地植根于各自国度固有文化土壤之上。

然而,缠足的“实”与艺妓文学形象的“虚”,所影响下的中日女性审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引人深思。

【关键词】艺妓;日本;女性;审美;文学形象1 艺妓是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的缩影艺妓出现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最初都是由男性扮演,称为艺伎。

18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被女性所取代。

艺妓日本社会中,具有着神秘的色彩。

她本身不仅是艺人,也是一件品,同时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她们极具日本古典女性美的外表与装束之下,委婉而矜持,成为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的缩影。

艺妓以艺术为生,严格地学习茶道、花道、乐器、歌舞、书法、甚至俳句,集日本下的艺术和道德行为于一身。

而她们最主要的目的则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

[1]艺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先成为舞妓,然后再转为正式的艺妓。

艺妓卖艺不卖身,习惯用舞蹈向大众展现她们的才华,有着独特的行业行为规范,以侍酒筵业歌舞谋生。

然而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家们对艺妓的大胆描写却远远超出了其现实形象。

2 艺妓文学形象在日本女性审美中的由“实”到“虚”的演变艺妓的文学形象,特别是关于艺妓官能美等描写的文学作品大量弥漫,其中不乏肉欲、情性的描述,成为日本文学独到的特征之一。

对于艺妓的独特描写,包含着传统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幻想。

而艺妓往往是究极古典、传统女性的特质于一身,扮演着传承日本民族文化、特别是女性文化的重要角色。

因而,男性将幻想与现实的最求,统统倾注于艺妓的身上,艺妓的文学形象便成为这种似乎渴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审美所释放的境地,被放纵地刻画和描写着。

言及官能性文学不得不提起江户时代小说家井原西鹤(1642年-1693年)[2]的艳情小说《好色一代女》(1686年),在日本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下,一位出身贵族家庭、受过极高,名叫阿春的青年女子,从诸侯的宠妾沦落为一个拉客娼妓的悲惨一生。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尊重。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尊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十分注重尊敬长辈、敬畏传统和文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尊重长辈、尊敬老人的态度,而且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参加社交活动时也会表现出敬重他人的行为。

日本人民也习惯于遵从规章制度,尊重劳动和服从组织,这种尊重的精神也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尊重也表现在日本文化的礼仪和礼节中。

日本的传统礼仪和礼节非常严格,礼貌用语、鞠躬礼仪等都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尊重长辈、尊敬传统、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系列的尊重观念贯穿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本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品格。

第二个核心思想是和谐。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非常重视家庭和睦、社会和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表达。

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园林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人民在生活中也追求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睦相处。

在日本文化中,和谐也表现在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中。

日本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展现着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的传统绘画注重用笔情境、细腻入微,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日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注重和谐的氛围和韵律美感。

这些艺术形式都反映了日本人民对和谐美感的追求和表达。

第三个核心思想是自律。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自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注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日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自律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高尚品质。

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对自律的追求和表达,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自律也表现在日本的职业生涯中。

日本企业文化中非常注重员工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的产品质量也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水平。

艺伎禁密史

艺伎禁密史

艺伎禁密史艺伎,是日本古老的传统职业,主要从事艺术表演、传统舞蹈、音乐表演等服务。

这种职业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主要提供伴唱、能演、游戏等服务。

江户时代的艺伎曾经是受到极高敬重的一群特殊的艺术家,有的还是日本的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大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艺伎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艺伎的行业也变得非常的腐败。

随着日本政府的实施的《艺伎禁止令》,艺伎的禁止令渐渐成为心中的恐惧。

日本政府在1872年出台了《艺伎禁止令》,颁布了一系列拒绝艺伎活动、禁止其所涉及组织和活动、禁止艺伎向公众募捐的相关规定。

当时的政府官员认为,艺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社会价值观被腐败,很多人也毫无道德观念。

因此,《艺伎禁止令》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公然打击腐败行为,把艺伎禁止掉的一种措施。

然而,当时的艺伎禁止令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对艺伎行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艺伎除了做演艺表演外,还做其他的服务,例如家庭理财等,因此,艺伎的服务范围不仅仅受到政府禁止令的影响。

此外,艺伎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抵制,甚至暴力,因为当时社会层面上的负面看法,许多艺伎被当作社会底层的人或者犯罪分子,遭到排挤和排斥。

但是,受到新一代艺伎的影响,艺伎的职业界面正在发生改变。

现在的艺伎不再是考古文化的传统职业,而是以更多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更新的视野为基础,演艺表演以外,还开展艺术表演、设计、教育、服务等多元化的活动。

同时,现代艺伎也在社会心态上受到了认可,被视为一种充满艺术之美、变幻无穷的职业。

显然,艺伎这种古老的职业正在慢慢融入社会,被慢慢认可,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喜爱和认可。

总的来说,艺伎的历史也是日本社会的历史,艺伎的发展路径也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方向。

日本政府公布的《艺伎禁止令》的出台,是社会上对艺伎行业的负面评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伎也从传统的职业发展为一种拥有社会价值观和艺术价值观的职业,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从《艺伎回忆录》看日本艺伎文化的唯美性

从《艺伎回忆录》看日本艺伎文化的唯美性

从《艺伎回忆录》看日本艺伎文化的唯美性[摘要]日本艺伎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同富士山、樱花、相扑、歌舞伎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

人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唯美主义是日本文化追求的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

本文从艺妓题材电影文化角度结合历史分析了艺伎文化唯美主意情调。

[关健词]神秘感、唯美追求、即物主义、务虚主义一、前言“她们睫眉深黛、皓齿朱唇,头盘“银杏返”、脚踏厚底木屐,搽满脂粉的白皙脖颈,镶嵌着宛如描绘一般鲜艳美丽的发际,下身拖着和服的长长下摆、腰系纨绮带垛她们善解人意、知书识礼,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柔情似水、举止超然,她们恍若浮世绘中的仕女”。

这是好莱坞大片《艺伎回忆录》所描写的艺妓院场面,故事梗概是,一个名叫小百合的著名日本艺伎,在生命的黄昏时分,以充满灵性的、伤感的语调,向世人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偏僻渔村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代名艺伎的、传奇般的一生和历经坎坷的情感历程,披露了京都艺伎界种种鲜为人知的、颓废糜烂的生活内幕。

随着该片的公映,日本艺伎迅速成了全球观众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虽然有抱怨,美国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中国的演员(章子怡、巩俐、杨紫琼),没有充分表现出日本艺妓的魅力,甚至有些不伦不类。

但,这并不影响日本对日本艺伎文化的热衷,与其说是演技魅力,倒不如说是影片的独特文化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看过该剧后,你会感觉到像进入了一个既正统又亲切的世界,一个只有在传统的日本水墨画中才能见到的美丽世界。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是一个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职业,其实人们对艺伎有着很多的误解。

300多年来,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经济高速发展,流行文化逐渐趋同的现代社会,艺伎已经同歌舞伎、相扑、茶道一样作为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而受到人们的珍视。

能让人品味到纯正的日本味道。

以致有人讲,“没有到过浅草不能算是到过东京,没有见过艺伎不能算是见过日本人”。

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

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

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莫过于文化。

国家不同,各民族具有的特性就不同,无疑其文化各具特色。

一种文化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化往往是延续民族传统精髓的载体,是集民族特色之大成者。

所以评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质,文化无疑是最佳切入点。

日本的插花、日本的和服、日本的相朴、日本的茶道等都是相关联的文化,但是在此中与这些文化都相关的艺伎文化则是给人不雅的印象。

为什么会导致人们有这样的误解呢?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

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

年轻貌美的艺伎一脸粉黛,浓妆艳抹,迷倒无数风流人物。

然而,当你走进她们的世界就会发现,真正的艺伎生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

日本艺伎文化日本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由于妓馆人员不够,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的女子,充当配乐中的击鼓女郎。

以后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

至今,虽已逐渐衰落,但仍作为日本京都的一种艺术象征而存在。

具体来说,日本艺妓(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到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伎并非妓女。

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

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而最初的民间艺伎雏形是在一种称之为“水茶屋”的为旅客提供休憩场所的茶馆里发展起来的,为吸引更多的顾客老板提供歌舞以助兴,最后三味线也加入了。

逐渐水茶屋演变为高级料亭,但从普通的水茶屋变成高级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趋精细,与其每家店都自己供养及训练艺妓,倒不如集中培训,有需要时再请来表演,更能发挥经济效益。

所以称为"置屋"的专业培训中心及业者便应运而生。

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

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

日本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由于妓馆人员不够,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的女子,充当配乐中的击鼓女郎。

以后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

至今,虽已逐渐衰落,但仍作为日本京都的一种艺术象征而存在。

艺伎从其一产生就是为处于日本上层社会中的达官显贵、富商阔佬服务的。

人们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肆酒楼和隐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

艺伎们多是服饰华贵,举止文雅,一套鲜艳的丝绸和服,常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日元之间。

由于受服务对象的地位所决定,艺伎们平时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中抛头露面,她们平日深居简出,外出时不是乘放下帘子的人力车,就是安步当车。

步行时还要在头顶上扣上一个宽大的竹编草帽,把整个脸部遮盖得严严实实。

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

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待客作艺。

无论是歌舞还是敬酒,她们都表现得姿态优雅,谈吐不俗,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总之,在劝酒中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

如果你回敬她一杯酒,她会毫不犹豫地端起你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深深地向你鞠上一躬,露出涂着一飘零的日本“艺伎”文化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

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

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

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

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在日本国内广泛流传,而且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以前。

由于日本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日本文化的传承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日本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服装日本传统服装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和服、浴衣、半纱、袴等。

这些服装不仅体现了日本的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独特的美。

自古以来,和服就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服装之一。

和服结构精细,采用的面料丰富多彩,呈现了不同的款式和花纹。

而浴衣则是夏季常见的和服款式,它采用清凉的面料,颜色也多样,深受年轻人和游客喜爱。

2. 食文化日本的食文化是世界闻名的,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独特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其代表。

这些美食都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既继承了传统食谱,又融合了现代化的烹制技巧,成为了一种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

例如,寿司作为日本传统美食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改良和发展,现代化的寿司铺不仅采用优质的海鲜和米饭,也使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3. 传统发型日本传统发型是一个表达日本文化的绝佳途径。

从平安时代开始,发型就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发型不仅体现了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还显示出阶级和身份的不同。

日本传统发型由发髻、夹卷、细辫、大辫等形式组成,可以表达出人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现代的发型设计更趋向于多样性和个性化,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新的韵味。

二、日本文化的创新尽管日本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传承,但也不能忽视其创新性的一面。

日本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内涵。

日本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日本在科技领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日本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日本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日本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这些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不仅体现了日本人民对自然、美、和谐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日本几种重要的传统艺术和相关的美学观念。

一、茶道(茶道)茶道是日本独特的美学体验,其核心是通过茶道体验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茶室的设计简约而典雅,利用自然光线和素雅的装饰来营造宁静的氛围。

茶道师的举止谨慎而慢缓,他们通过准备和品尝绿茶,在细微之处体会美与雅。

茶道追求自然、纯粹和平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人们对自然美的领悟。

二、花道(花道)花道是一种独特的插花艺术,追求花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

花道师根据季节、场景和花材的特点,精心选择并摆放花卉。

他们对尺寸、配色和造型的把握精准而有深意。

花道追求简洁、自然和平衡,旨在通过花材的摆放,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三、浮世绘(浮世绘)浮世绘是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以精美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描绘日本民俗生活和历史故事。

浮世绘的主题广泛,包括戏剧、美人、风景等。

通过浮世绘,艺术家们将现实世界中的美妙瞬间永久定格,使之成为后人欣赏和品味的艺术珍品。

浮世绘强调构图的准确性和细节的表现力,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成为日本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和服(和服)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饰,它的设计精致优雅,通过色彩、纹理和服饰的叠搭展现出日本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

和服在形态上注重对身体比例的修饰,并通过纹饰和配饰的选择来表达穿着者的个性和身份。

穿着和服的人需要具备端庄、从容和优雅的举止,以此体现出日本传统社会对于文化传统和仪式的尊重。

五、庭园艺术(庭園美術)庭园艺术是日本独有的美学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展现自然景观和人工构筑物的和谐关系。

庭园艺术追求平衡、谐和和变化,通过布局、植物和石头等元素的安排,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境的环境。

庭园艺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受到宁静、平和和心灵净化的力量。

浅谈日本艺伎

浅谈日本艺伎

浅谈日本艺伎摘要:形成于江户时代的日本艺伎存在至今,依旧是笼罩在绚烂迷雾中,颇具神秘感。

她们是风尘中摸爬滚打的女子;她们是日本传统女性审美的极致;她们是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

艺伎的出现与发展演变、其中蕴含的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艺伎对于现代日本的影响,值得深深探究。

关键词:艺伎、歌舞伎、传统文化、艺伎道、服务业理念艺伎的历史渊源日本艺伎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江户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即现在的首都东京开设幕府,直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这一时期为“江户时代”,日本史上也称“近世”。

在江户时代,日本人民的对外交往十分受限,外贸只限于长崎一地,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仅限医学等有限范围内。

在西势东渐的局势下,相对于后来的开国而言,这样的“锁国”使日本在相对封闭平和的江户时代,更仔细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自己的传统文化。

现代日本传统文化的花道、茶道、歌舞伎等,大都最终形成于这一时期。

而德川家康开设幕府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1615年颁布《武家诸法度》,要求各地领主定期居住江户。

领主定居众多家臣随行,于是江户内出现了大量非生产性流动人口,他们的到来,大大促进了江户地区商业、娱乐业的发展。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就是在江户时代传统文化的成熟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才得以存在发展成熟的。

相传,1603年有位来自出云国,名为阿国的女子,在京都表演舞蹈歌唱,广受欢迎,1607年阿国来到江户,一些流浪艺人纷纷模仿,人称之为女歌舞伎。

从事歌舞的艺人一般都是社会地位地下,服务于上层社会,且表演的同时往往需要出卖色相,日本歌舞伎最初也同样如此,然“伎”之意,是为了表明歌舞伎的演出者不分性别,而男女均有出卖色相。

经1615年大阪之战,德川家康最终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为了巩固统治,德川幕府对于流动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1617年幕府将各地私娼迁入吉原,形成了特点的卖淫区,称作“廓”。

吉原娼妓分有不同档次。

最高级的为“太夫”,其次为“格子”,再次为“端”。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歌舞伎文化

陈晓亭07081117 对外汉语日本歌舞伎文化一、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这种文化综合了很多种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的舞台技术,包括一个从主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走道(花道),一个用于场景变换的旋转舞台,和一个大的地板门,可以将布景上升至舞台上。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配有色彩鲜艳的化妆,最著名的是引人注目的化妆艳丽(隈取)的风格,在三昧线音乐的伴奏下,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不论男女,艺伎在表演时会把自己的面部和颈部涂白,化上很重的妆,在头上梳起体积很大的古典盘头。

他们穿着的华丽和服均由手工缝制、价格不菲,并且衣领处开口很大,有意向后倾斜,露出白皙的脖颈,完全有别于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普通和服。

据说,这也是其中的女艺伎们最性感、迷人的地方,但也因此让这项纯粹的舞台艺术被人误读为带有色情成分。

最早作为音乐、舞蹈和故事融为一体的一项娱乐不断发展,从江户时代前后起广受庶民喜爱。

舞台的结构也较为大型,根据曲目进行各种演出。

在贯穿观众席的被称作“花道”的细长舞台、环形舞台等独特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本的源流,将歌舞伎的剧本分为四类。

第一类,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

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

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

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国姓爷合战》。

这些都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

第二类,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

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代表作为《劝进帐》,根据能乐的剧目《安宅》改编第三类,世话剧,即社会剧。

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

它是和历史剧相对而言的。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传统文化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形成的,其发展进程主要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篇1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

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

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空寂闲寂茶道俳句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变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

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涉及歌道、俳谐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棋道乃至剑道、柔道、武士道等,直接与“文武两道”有关的技艺,都通称为“道”,并且拥有各自的艺道理念和艺道的规范。

而各种艺道的理念十分复杂,各种艺道的规范也迥然不同。

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书道、花道、连歌道、能乐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道”指有关活动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的能力。

日本人把技艺、技巧推崇到“道”的绝对地位,其意在于表明对技艺、技巧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

他们把中国人称呼的技艺、技巧称之为“艺道”,认为艺道较之于通常的技艺、技巧更能体现他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日本美学和艺术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艺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道”的含义,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

到了中世纪,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人间国宝制度

人间国宝制度

人间国宝制度
人间国宝制度是日本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认定、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表演、技艺或制作技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具体来说,人间国宝制度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文化厅负责实施。

文化厅长官负责监督被认定的“人间国宝”在传承“绝技”时,要进行记录、保存并公开,使他们“实现艺术价值,负起历史责任”。

同时,“人间国宝”每年可从国家得到一定的补助金,用于磨练并继承“技艺”,培养继承人,但须向国家报告该款用途。

总之,人间国宝制度对于保护日本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艺伎文化是怎样的

日本的艺伎文化是怎样的

日本的艺伎文化是怎样的日本的艺伎属于文化人,是一种以文艺博悦客人的职业。

其区别于妓女。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的艺伎文化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的艺伎文化简介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

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妓。

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794年左右,艺妓文化开始出现萌芽。

艺妓的前身是“花魁”,也就是最顶级的妓女,既卖艺也卖身。

进入18世纪,艺妓真正出现。

二战期间,艺妓数量大幅减少。

战后,艺妓业一度走向没落,上世纪60年代才重新兴盛起来。

其实我个人觉得日本古代的艺妓跟现今的**差不多,都是为艺术献身。

只不过艺妓发展到后期就仅仅是卖艺的艺妓了。

而且在日本想成为艺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日本,担任艺伎的条件非常苛刻,学艺费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

而且学艺历程艰辛,不是所有艺伎都能坚持的。

古时艺伎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在现代则因为《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学**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

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比如训练中有一项的内容是吃热豆腐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见要求之严格。

到16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5年。

初为艺伎者称为“舞伎(或舞子)”,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30岁完结,在30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艺伎中把前辈艺伎称为“姐姐(お姉さん)”。

怪不得男人们常说:最幸福的生活,莫过于娶个日本老婆,雇个中国厨子,请个法国管家。

日本老婆居第一位啊,想想能娶个日本的妻子也是人生幸事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艺伎并非妓女。

她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

日本概况10传统文化

日本概况10传统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艺妓,这个兼具美丽与哀愁的身影,是日本古代强权与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为娱乐男人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直至今日,日本艺妓依然包裹着神秘的糖衣,成为一种引人遐思的代表,更是维系日本古京都风韵的象征。

艺妓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1688-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

最初,最早是当时妓馆人手不足,所以对外招收男子到妓馆内反串女装歌舞助兴,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清一色女艺妓。

艺妓: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

称谓:關東-稱為「芸者(げいしゃ)」,见习阶段称「半玉」、「雏妓」。

關西-稱為「芸妓」(或寫為「芸子」げいこ)」,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為「舞子」まいこ)」。

意義:「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

而艺妓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学艺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插花、弹三昧线、跳舞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日常生活深居简出、自理能力很差婚嫁(丈夫称为「旦那」)古代:结婚后必须放弃艺妓职业现代:已无严格限制发型:岛田髷和服:だらりの帯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所穿之和服稱為「裾引き」,從腰帶到擺間的一段稱為「褄」。

在外行走時,舞妓及年輕的藝妓一定會將左手壓在這一段上面,有「賣藝不賣身」的含意。

艺妓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领却开得很大,并且特意向后倾斜,让艺妓的脖颈全部外露。

化妆: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艺妓会用一种液状的白色颜料均匀涂满脸部、颈项,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

表演艺术各类乐器、饰物;广义上应当包括妓馆、歌舞伴奏者,甚至艺妓所学习的所有知识。

因为艺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们提供的是能为客人宴席助兴的众多活动。

场所最初只限于艺馆之中,后来由于要出席达官贵人的筵席,艺妓便开始在茶馆酒楼及料亭出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艺妓衰落压力增加,使艺妓艺术不得不一改传统,艺妓从业者也被允许到茶馆中特设的酒吧间里待客演出。

日本歌舞伎的诞生及发展 毕业论文

日本歌舞伎的诞生及发展  毕业论文

引言日本的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比如说茶道、武士道、花道、歌舞伎等都享誉世界,其中最能表现日本历史的就是歌舞伎了。

歌舞伎在日本人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是日本的国剧。

歌舞伎不仅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体现日本文化的一种传统艺能之一。

在日本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文化财产。

日本歌舞伎曾在2005年获得在联合国被列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

歌舞伎在日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典戏剧艺术,是勤劳、勇敢、艰苦的日本人民和歌舞伎演员及艺术家百年辛劳的结晶。

歌舞伎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更新演变,将舞蹈、戏剧、歌唱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同时也融合了能乐、净琉璃、狂言等各种艺术因素,才发展成这样一种惟妙惟肖的艺术舞蹈音乐剧。

歌舞伎集中的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一致认可。

一歌舞伎的诞生及发展(一)诞生歌舞伎诞生于1603年,是一个名叫阿国的人创新的,她创新的“念佛舞”,标志着歌舞伎的诞生。

歌舞伎是演员女扮男装的,故事以简单的情节,滑稽的宗教色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演唱的歌曲是“今样”,当时流行的歌曲。

后来,出现了游女歌舞伎。

游女歌舞伎艺术价值并不高,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舞蹈为主。

剧团里年轻貌美的演员们,时常引起武士们的争斗。

说实话,在1624年,歌舞伎就产生了。

后来,若众歌舞伎也开始发展起来。

这种歌舞伎在游女歌舞伎结束之后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在它结束后才发展起来。

若众歌舞伎和游女歌舞伎的艺术价值都不是很高,还是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因为大家都比较注重演员的外貌美,所以这时候的歌舞伎不能称为真正的戏剧。

而且歌舞伎与武士之间暧昧不清,曾多次引起社会动荡。

歌舞伎作为当时日本社会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纵然幕府百般阻挠,也没有停滞不前,为了使歌舞伎发展下去,剧团把年轻的男子演员转变为成年男子。

所以,就产生了不再以舞蹈为主而是以对白为主的“野郎歌舞伎”。

这时,歌舞伎正式成形。

自此之后,歌舞伎不仅在表演剧情上增加了念白的形式,而且歌舞伎也正式的开始向戏剧方向迈进。

日本艺伎表演及艺伎介绍

日本艺伎表演及艺伎介绍

日本艺伎表演及艺伎介绍日本艺伎区别于妓女,单从“伎”与“妓”字的区别,就知道中国有意区分二者职业。

那日本艺伎都做什么表演呢?你对艺伎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艺伎表演及艺伎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艺伎表演及艺伎介绍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

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

这是黄遵宪(1848-1905)《日本杂事诗》中的一首诗。

黄遵宪作为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参赞,于1877年赴日,写下了《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他被誉为“在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有真正的了解,并且其关于日本的研究和介绍在国内产生了真正大的影响的人”(钟叔河语)。

黄遵宪在日本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历史各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也留心到了日本的艺伎。

在这首题名为《艺伎》的诗中,黄遵宪以寥寥数笔,生动描写了日本艺伎的形象。

黄遵宪在诗中自注云:“业歌舞者称艺伎。

侍酒筵颇矜庄,乐器止用阮咸,曲似梵音,以牙拨弦。

又有细腰杖鼓,以手拍之。

鼙鼓双槌挝击,渊渊乎作金石声。

舞者以扇为节,有折腰垂手诸态。

”这种“侍酒筵业歌舞”的艺伎,又称艺者,是日本的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

在日本开国以后,艺伎引起了许多初到日本的外国人的注意。

小说《菊子夫人》和以该小说改编的意大利著名歌剧《蝴蝶夫人》就是以艺伎为主人公,艺伎随着《菊子夫人》和《蝴蝶夫人》而名扬世界,甚至“藝者”这一日语词也成为英语的外来语“geisha”。

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本非日本所特有。

唐宋时中国的官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似之处。

但是在大部分民族的历史上,基本上在近代以前完成了歌舞演艺和性产业的分离,性产业退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而日本的艺伎,仿佛是一种活的古代文物,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艺伎本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现象是日本所独有的。

然而,虽说是“侍酒筵业歌舞”,艺伎和普通的职业毕竟不同。

从“业歌舞”的角度看,艺伎和职业艺术演员不同,她们一般只是在酒席上表演一些歌舞小品,而且主要是向异性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辅修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日本人对保存传统文化的态度--围绕艺伎文化系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傅贵贞助教完成日期2010年12月22日摘要艺伎文化存在于日本已经有300多年了,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精神的鲜明代表。

本文拟通过介绍日本艺伎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了解这一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艰难,进而深层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面临的挑战,以及日本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与对策。

关键词:艺伎;起源发展;元禄时代;日本传统文化;目录摘要.....................................................................I 1 绪论...................................................................1 1.1选题依据..............................................................1 1.2研究方法..............................................................1 2日本艺伎的简介............................................. (1)2.1日本艺伎的含义..................................................... (1)2.2艺伎的培养与演出.....................................................2 2.3关于日本艺伎的行业历史与现状....................................... (2)3日本艺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3 3.1艺伎的起源...........................................................3 3.2艺伎的形成与发展......................................................3 4艺伎文化的现状与日本传统文化的保留.....................................4 4.1现代日本对待艺伎文化的态度..........................................4 4.2从艺伎的现状反应日本保留传统文化的态度................................4 5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5 6 结论...................................................................5 参考文献.................................................................6 致谢.....................................................................71 绪论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邻邦友邦,自隋唐开始日本不断的学习吸收中国优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并融会贯通后形成了具有鲜明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并且在中国大多数传统文化已走向衰败甚至已经灭亡的今天,大多数日本文化仍旧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展示在世界面前。

艺伎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之一,虽然也开始有走向衰落的趋势,但仍旧在日本政府和相关职业人士的努力下坚持下来,通过分析艺伎这一行业与其现状,对于在保护文化遗产仍有所欠缺的中国人来讲,将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1.1选题依据日本,自古以来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与中国有着相似的人中,相似的文字,相似的文化。

但是,在现代,中国和日本都同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中国的大部分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已经渐渐流失,而日本却依旧保留着众多深邃内涵的优秀文化,如今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想研究唐朝去日本,想研究宋朝去韩国,想研究清朝去香港。

”以上曾经都是我国历史上辉煌鼎盛的朝代,如今反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保留了当年的灿烂文化,作为发源地的我们却渐渐迷失。

艺伎文化是日本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环,如今也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但是依然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努力生存着。

中国想要在国际之中立足,不仅要有强大的实力,还必须由丰富深邃的文化,通过研究艺伎这一文化及其保护,对于我们丰富自身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1.2研究方法从简要介绍艺伎这一行业的内容入手,追溯其起源,探寻其悠久的成长历史,再通过了解艺伎行业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现状以及现代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2日本艺伎的简介日本艺伎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

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伎,从18世纪中叶开始,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2.1艺伎的含义艺伎在日语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以从事皮肉生意而达到赚钱目的的行业,即妓女;二是指日本传统的以歌舞、乐曲、表演的艺术行业。

但是严格意义上,艺伎并非妓女,而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

艺伎业是一种表演艺术,只卖艺,不卖身,很大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享乐、浪漫和占有欲等等。

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权贵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在过去,艺伎是一个终身职业,必须女承母业。

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伎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伎行业。

2.2日本艺伎的培养与演出在古时,艺伎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但是由于现代法律的限制,女孩子必须从中学毕业之后才可以开始学艺,大约是15岁左右。

而且学习的内容繁多,涉及到文化,礼仪,语言,装饰,琴棋书画等方面,过程也很辛苦,从一举一动到一言一行都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处处能够体现高贵和稳重。

到16岁左右就能正式担任艺伎,开始长达5年的演艺历程,在这5年里面成为舞伎或舞子,之后才能够转正成为真正的艺伎。

艺伎的生涯通常到30岁结束,之后或选择退役,或经过降级之后继续担任艺伎。

艺伎表演时通常需要道具,从狭义上讲,道具是指艺伎手持的乐器、饰物等表演道具,但在广义上,也包括表演馆、伴奏者还有艺伎本身学习的所有知识技能,这要归结于艺伎本身职能的多样性,不仅要从事歌舞表演,还需要为客人和宴席助兴。

古时艺伎表演场所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够在艺馆之中表演,但随着达官贵人召见和筵席的召开,艺伎也开始在茶馆酒楼等地表演。

进入到现代社会,在茶馆、酒吧等现代化或者西方化设施中也有可供艺伎表演的场地。

在表演内容方面,艺伎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

“立方”是指舞蹈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线等的表演者。

因为“地方”类的表演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训练后才能胜任,因此多由资深的艺伎担任。

而“立方”表演较为容易,所以一般由资浅的艺伎及舞伎担任。

艺伎除了上述两大项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传统艺术表演。

另外,艺伎都有受过说话训练,因此健谈者不少,表演之余亦会陪客人谈天说地,增加气氛。

顾客给予艺伎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称“花代”。

2.3关于日本艺伎的行业历史与现状日本的艺伎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艺伎文化可能发源于中国唐宋的官妓、营妓,在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也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姬的诗词曲赋,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的官妓,还有朝鲜的妓生都已经消失,只有日本艺伎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成为日本文化之中极为重要的象征之一。

据历史考证,日本的艺伎业曾经相当发达,最繁华时期,京都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达到几万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艺伎行业开始萧条,虽然在战后经济重建中曾经又随着商业文化的渐兴而再度兴盛一时,但时至今日已经风光不再。

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冲击下,在商业风气日渐浮夸的社会环境之中,青年男女开始追逐更为新潮的文化和物质享受,而对传统的文化则视之为过时,不再关注甚至学习传承,因此艺伎文化现今已经面临着渐衰乃至消亡的尴尬境地。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役的艺伎仍旧对此行业不失信心,不断的通过宣传巡演的方式提高身价,引起政府社会乃至国际文化界的注意,从而达到对该行业加以保护的目的,毕竟艺伎是京都和日本文化的象征,对于传统的古老文化,无论如何必须加以保护。

3日本艺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艺伎起源于17世纪的京都,首先是袛圆一带茶馆茶店为招揽客人而利用来表演歌舞才艺的茶女,规模化和专业化之后逐渐形成“艺伎”这一行业。

艺伎行业形成初期,即17世纪,由于女性演员资源比较不足,男性成为了艺伎表演的主要担任者。

但是到了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重新由女性担任,并沿袭至今。

19世纪,艺伎成为社会潮流的典范,进入全盛时期,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今天的艺伎已经归入传统文化的一列,不再主导社会风尚,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旅游观光性质的工具而已。

3.1日本艺伎的起源艺伎最早起源于日本江户初期的元禄(1688—1704)时代,发源于京都东山袛圆,因为旧时东山的八坂神社香火鼎盛,而且附近遍布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寺院,因此来此朝拜的游人众多,而袛圆是从京都到东山的必经之地,也适合游人歇脚,因此逐渐聚集了很多的茶摊和茶店,为了吸引客人,各家店铺就开始用一些有歌舞才艺的服务员(茶女)来通过表演招揽客人,一些生意因此红火的茶屋也升级成高级料理店,而茶女的技能和表演也逐渐专业化,成为艺伎的雏形。

3.2艺伎的形成与发展自从日本宽永时期的幕府体制确立以后,政治社会显得十分稳定,在将贵族为中心的古代文化集成有代表性的中世文化的基础上,掺入了以民众文化为中心的新鲜因素,形成文化大发展的近世文化,歌舞伎、相扑、茶道、花道等都在此时期发展兴盛起来。

作为日本封建时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元禄时代在历史上特别引人注目。

到了江户后期,日本的外交政策开始倾向于“闭关锁国”,其主要目的是隔绝与西方的联系,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保国政策,但是同时对于中国文化,日本却并未停止学习,同时期的中国开始“艺”“妓”分离,歌姬文化开始衰亡,但是日本却在此时期将艺伎文化与前期高度发展的其他传统文化糅合并同步发展,拥有歌舞才艺、花道、茶道等技能的艺伎,作为一种职业,在这个时期开始高度发展,并在19世纪的时候进入全盛时期,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走向萧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