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第1 篇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最苦与最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案背景课题:《最苦与最乐》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了解和掌握“最苦与最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学习相关的优秀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成语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魅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文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甘苦与喜悦。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幅插图展示一位老人家,谈论老人家生活的甘苦,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成语的思考。

2. 课文阅读(1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两篇相关优秀课文:《苦尽甘来》和《寻找快乐的钥匙》,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成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故事、例句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和解释“最苦与最乐”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与学生一起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与成语相关的句子。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分成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你认为人生中有哪些最苦的时刻和最乐的时刻?b. 你在课文中是否找到了类似的故事或者情节,可以分享给大家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5. 写作练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撰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作文,可选择写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事情或者阅读到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运用成语,突出情感和观点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写作框架。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从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推理思辨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案六、教学反思通过《最苦与最乐》教案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会了运用成语来表达观点和情感。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颍上三中刘池虎一、教学目标:1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重点)2引导学生采用质疑探究的方式,树立优美的人生观、价值观。

(难点)二、教学工具:多媒体、彩笔、白板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世人皆喜乐憎苦,多不知何为真苦何为真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走马观花明苦乐(运用单元提示中略读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1、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预设答案:背负一种未来的责任(略读方法:以一般的速度阅读文章的开篇部分)2、人生最乐的事是什么预设答案:责任尽完了(略读方法:关注连接词和序列词)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预设答案:负责任虽苦,尽责任却乐。

鼓励人们尽责任,不要推卸责任。

苦中之乐才是真乐。

(略读方法:仔细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二)质疑问难辩苦乐1、为什么人生最苦的是负责任预设答案:因为受那良心的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原文)2、什么是良心(接上个问题质疑问难)预设答案:a、诚信——答应人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附文章事例)b、感恩——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附文章事例)c、礼貌——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附文章事例)······总结:良心,字面意“好的心”。

通过对文章分析、质疑问难可以看出良心即美德。

受那良心的责备就是不讲诚信,不懂感恩和礼貌····没有美德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当然会带来最大的痛苦。

(三)漫话生活谈苦乐在生活学习中你感觉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五、小结在苦与乐的交接中,在美德与欲望的斗争中要让美德占领自己的心灵。

不要让欲望的魔鬼趁虚而入。

执着于欲望样才能像未来佛弥勒一样:齐视苦乐,笑面未来。

六、作业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体悟文章典雅灵活有韵律的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写一首小诗或文字片段。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1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师引导: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或许我们甚少去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2.师过渡:作者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学者,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少年中国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传达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启发性,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苦乐循环,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更强烈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因此,他们对本文的主题会有较强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识别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结合实际,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1.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节选》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张。

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

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导入新课《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梁启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关于人生苦与乐的文章《最苦与最乐》二、揭示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严密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结合实际,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略读的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重点)2.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重点)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前不久,我接到一个任务,要来我们学校上一堂公开课。

一想到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顿感有一种责任,亚历山大。

所以备课的过程,怎一个“苦"字了得。

而今天呢?当我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当我看到眼前一群茂腾腾的少年,我心底腾起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乐啊!这是老师当下的苦与乐,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有苦与乐,不过是“最苦”与“最乐",作者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呢?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

二、课题释疑提观点1、题目是《最苦与最乐》,作者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分别是什么?明确: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三、略读课文探“苦乐”1、“负责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带着学生分析“最苦”段落)提示: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让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

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尽责最乐"的?(引导学生注意古语、俗语、名言)提示: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来说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大多追求个性,较自我,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而本文则能给他们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时,本班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除了达到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目标外,还要掌握基本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工具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希沃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介绍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解题“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三)新知讲述1.文体知识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选择与题目紧密相关的内容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

2.细读课文,把握严谨说理的思路,领会平实而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

3.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大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简介,了解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2.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又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况。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3)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三、字词积累,扫清障碍1.认读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契约监督揽悲天悯人卸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略读课文,整体感知1. 题解:最苦与最乐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责任的精辟认识。

文章从苦和乐两个方面辩证地谈论人生的责任,启迪人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尽责任中收获超越小我的快乐。

本文和本单元其它课文一起,从不同角度彰显中华美德,感召启迪人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文语言表达方面庄重而灵动,流畅而简洁,具有口语化特点,平易亲切,有不少语言营养值得去汲取。

本文又是新编教材初中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有过记叙文到议论文学习的过渡篇目,如七上的《纪念白求恩》和七下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关于设问句式、对称句式都有出现过,但没有形成本文这样的鲜明的特色。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尚在形成中,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引领和帮助。

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锻炼,学生基本学会独立查字典解决词语问题,初步学会整体感知文意。

这个学段的学生乐于表达、展示,但责任意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语言表达往往肤浅苍白,缺少形式之美。

恰好运用这篇堪称责任教育的典范文,层层深入地解读责任的内涵和人生的苦乐观,潜移默化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语言特点,流畅、深刻、小有特点地表达。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识记“悲天悯人”“契合”等词语,层层深入地领悟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2、在自主批注初步体会语言特点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变换形式反复品读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试着仿写其中的一两处。

3、认同作者的苦乐观,明确生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担当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点:理解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教学难点: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初步模仿表达。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共一学时)活动一:询问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少年中国说》吗?(学生:听说过。

【核心素养】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1.语言运用: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思维发展:运用略读的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审美鉴赏:理解并体会本文简洁流畅、朴实凝练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感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形成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略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大家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及自己心中的答案,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与大家心中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2.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 _如释重负(shì) _契约(qì) _揽(lǎ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失意(yì)达观(ɡuān) 排解(jiě) 循环(xún) 海阔天空(kuò)(2)词义【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失意】不得志;不如意。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或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最苦与最乐》创优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创优一等奖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议论性质的文章。

梁启超从“苦”和“乐”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一个观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基于这个观点之上,作者通过举例、对比、引用名言,步步推进,最后表明:只有解除责任,才能真正地得到快乐。

学习这篇带有议论性质的文章,要通过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了解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苦乐观,明晰文章的论证思路。

2.精读课文,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有所得,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议论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字形和词义)(3)我积累的名言(课文引用名言)2.思悟发现(1)作者在课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苦乐观”观点?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2)课文是怎么论述“苦”的,怎么论述“乐”的?论述“苦”和“乐”的顺序能不能换过来?为什么?(3)读完全文后,你对“苦”“乐”“责任”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么对待“责任”?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么一个孩子,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十分喜欢他。

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

这个神童后来又成为了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样的苦乐观。

二、了解作者根据课前预习,请你说说有关梁启超的知识或者了解到的故事。

(结合课下注释)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巩固练习题目选编原则及示例展示
选编原则
针对性:针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选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题目。
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巩固练习题目选编原则及示例展示
• 适量性: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巩固练习题目选编原则及示例展示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满足 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在线互动平台应用
借助在线互动平台如腾讯课堂、雨课 堂等,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交 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05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最苦与最乐” 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 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重点
理解文本中表达的人生最苦与最乐的情感体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相关词汇和 表达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教学内容整合
将本单元的文本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整合,如“人生最苦”、“人 生最乐”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故事,使教学 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实施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 的表现和进步,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的科学 性和针对性。
反思改进方向提
评价标准具体化
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例如,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包括理 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评价作者观点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
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三、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和看法。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据是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即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

论据一般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是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完成后互相交流修改。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明确: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
明确:第1段作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接着,第2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第3段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

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地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2.文章第二部分是如何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分论点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能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

行文应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步骤三: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这段话通过用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

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本文虽然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的运用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性表现在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五、课堂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人希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毫无头绪的作文而费尽心思。

这些事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继续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快乐吧!
六、布置作业
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围绕“责任是……”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分说{ 最苦:未尽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有苦才有乐苦中有真乐责小得小乐责大得大乐总说 承担责任 获得快乐
课后反思: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因为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本课宜采用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