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
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三、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和看法。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论据是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即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据一般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是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完成后互相交流修改。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明确: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
明确:第1段作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着,第2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第3段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地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2.文章第二部分是如何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分论点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能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行文应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步骤三: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这段话通过用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