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4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征
1)、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正常细胞
CPE
2)、红细胞吸附
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能与脊 椎动物红细胞结合
鸡红细胞吸附于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
3)、细胞代谢的改变
4)、干扰现象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出现CPE,但能干 扰其后感染同一细胞的另一种病毒的增殖, 从而阻断后者所特有的CPE。
至死亡。如HIV
四、病毒与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疱疹病毒Ⅱ型——宫颈癌 乙型肝炎病毒——肝癌 EB病毒——鼻咽癌、恶性淋巴瘤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病毒
固 有 抗免 感疫
染
免适 疫应
性 免பைடு நூலகம்疫
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NK细胞、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等。
病毒在感染损伤宿主的过程中,通过 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导致 组织器官损伤。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避
病毒可通过逃避免疫 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 止免疫反应等方式逃脱免 疫应答,从而增强其致病 性,也是病毒毒力的另一 重要因素。
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如流感病毒
3、包涵体形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 斑块。
形成机制:有些是病毒颗粒积聚而成;有些是病 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意义:对确定某些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
续
机体经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
性 感
病毒基因仍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与机 潜伏感染: 体处于平衡状态;病毒体不能被检出; latent infection当受多种因素刺激可反复激活,从潜
染
伏部位游走出来,大量繁殖,急性发
作,在原发感染处复发感染。如单纯
疱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
中断受感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 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 用。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 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2、熟悉病毒的鉴定及血清学诊断 3、熟悉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病毒感染
的治疗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
1. 应在急性期采集标本,有菌部位应加抗生素抑制 杂菌 2. 快速送检:冷藏速送 3. 血清学诊断:应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机制: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免疫增强作用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病毒感染后有无临床症状分为:隐性 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和滞留时间 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又可以分为慢性感染、潜伏 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1、隐性病毒感染 (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4、细胞凋亡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腺病毒等)可诱发或抑制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和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全部或部 分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 导致细胞转化,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 的接触抑制,呈成堆生长等特点,与肿瘤形 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CPE
体外实验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使宿主细 胞发生变性,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变圆、坏死、从 瓶壁脱落等现象。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主要见于有包膜的病毒(如流感病毒、疱 疹病毒等)
细胞融合:如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 在肺部可出现融合的 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Ⅰ型)
(Ⅰ型)
(Ⅱ型)
白细胞
成纤维细胞 T细胞、NK细胞
+++
+++
++
++
++
+++
第9对染色体 第9对染色体
短臂
短臂
第12对染色体 长臂
2、抗病毒活性: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AVP)发挥效应。
3、抗病毒机制( P227, 图23-1) :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2、掌握病毒感染的机制与类型; 3、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抗病毒
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传播方式
从流行病学角度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 播方式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
-
结果
3.空斑形成试验
原理: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 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 的空斑
病毒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 染或临床感染。
机体的免疫力弱,病毒的毒力强、数量多
病毒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和 滞留时间又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急性病毒感染
(acute viral infection)
机体感染病毒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经数 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发病,引起细胞损伤、 死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易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病毒的传播途径
感染途径
病毒种类
呼吸道
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消化道
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 毒等
泌尿生殖道 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HIV
皮肤 血液
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热病 毒等
慢性感染: 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被
chronic infection 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中
持
长达数月至数十年之久,可经注射、 输血而传播,临床症状时有时无,
续
轻重不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性 潜伏感染: 如慢性HBV
感 latent infection
染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slow virus infection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 续 潜伏感染: 性 latent infection
感
染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 有很长的潜伏期,机体无症状,
slow virus infection 也不能分离出病毒,但以后出
现慢性发作,进行性加重,直
(1)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途径:降解病毒 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2)蛋白激酶途径:使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 磷酸化,抑制蛋白质的翻译,使病毒复制终止。
4、抗病毒特点:
间接性:不直接灭活病毒,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 发挥效应。
广谱性:IFN对多种病毒都有一定的作用。 差异性:不同病毒对IFN的敏感性有差异。 发挥作用迅速:在感染后几小时内就能发挥作用,既能
2、鸡胚接种
羊膜腔
绒毛尿囊膜接种
尿囊腔接种 卵黄囊
不同病毒接种鸡胚的部位及其胚龄
病毒名称
接种部位 鸡胚胚龄(天)
流感、副流感、腮腺 尿囊腔 炎病毒
9~11
痘类病毒
嗜神经病毒 初次分离标本
绒毛尿囊膜 10~13
卵黄囊 羊膜腔
5~8 10~12
2、鸡胚接种
优点: ①无潜在病毒感染 ②管理方便 ③不产生抗体、干扰素 ④价钱便宜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干扰素、补体、溶菌酶等
体液免疫:抗体、抗毒素等 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Th1细胞及其释放的
细胞因子
干扰素的发现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 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 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 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 其命名为干扰素。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又 叫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viral infection)。
机体的免疫力强,病毒的毒力弱、数量少, 或病毒不能到达靶细胞
机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获得免疫力, 部分携带者可向外排毒——传染源
2、显性病毒感染 (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除死亡外,恢复 后机体不存在病毒,可建立特异性免疫力。 如甲肝
4、持续性病毒感染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在体内可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数十年,症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机体可 成为长期带病毒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如 HIV、乙肝
持续感染的原因: 机体免疫力低下,无力清除病毒 病毒抗原性弱,难以激发产生免疫应答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发生突变 病毒基因整合,与细胞长期共存
干扰素(interferon,IFN)
定 义: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 (巨噬细胞、体细胞及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一种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分泌性糖 蛋白。
干扰素诱生剂:
病毒 细菌 细菌内毒素 人工合成的双链RNA等
1、种类与性质:
性质
干扰素
来源细胞 抗病毒活性 免疫活性 基因位置
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主要见于裸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杀细胞作用机制
病毒增殖过程中,阻断细胞核酸及蛋白质的 合成;
病毒增殖导致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细胞溶解; 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 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膜、
细胞器等的损伤。
细胞病变效应 ( cytopathic effect,CPE)
(二)病毒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 血清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1.形态学鉴定
2.血清学鉴定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对病毒进行种、型 和亚型的鉴定。
ELISA
方
法 中和试验
包 括
血凝抑制试验
Ag
补体结合试验
Ab
3.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对病毒的蛋白抗原、核酸进行检测
蛋白印迹技术
方
核酸扩增
法 包
核酸杂交
括
基因芯片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三 动物接种
大
培 养
鸡胚接种
方
法 细胞培养
1、动物接种
选择敏感的动物,适宜的接种部位
优点: ①方法简便 ②客观的反映病毒致病力 ③动物发病或死亡指标易于
观察和分析
1、动物接种
选择敏感的动物,适宜的接种部位
缺点: ①动物来源困难 ②管理麻烦 ③有潜在病毒感染 ④高等动物可产生抗体、干扰素
基因测序
(三)病毒数量和感染性测定
1、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
原理:测定50%细胞出现CPE的最小病毒稀 释度
以CPE作指标,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
2、红细胞凝集试验(血凝试验)
凝集效价:能使红细胞呈++凝集的病毒最 高稀释度为凝集效价,该稀释度记为一个 血凝单位。
++++ ++++ +++ ++ ++ ++ +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接触、
虫媒)。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移植
等。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以复制 方式增殖的微生物,其致病机制与细菌大 有不同,主要机制表现在细胞和机体两个 水平上。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
3、细胞培养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
单层细胞 悬浮细胞
原代细胞 二倍体细胞 传代细胞
常用的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 传代细胞系
名称
恒河猴肾细胞培养,人胚肾、肺等细胞培养,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
WI-38(人胚肺细胞株),HL-8(恒河猴胚细 胞株)
Hela 细胞,Detroit 细胞(胸骨髓细胞系), Chang C/I/L/K(人结膜 C,肠 I,肝 L 与肾 K 细 胞 系), Vero( 绿猴 肾细 胞 系), BHK-21 (幼地鼠肾细胞系)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 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 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 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 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 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