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当考试结束之后,对试卷进行一次分析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以供大家学习。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一、试题评价本次的历史试题,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前两章;从题型看,包括32个单选题(48分),和3个材料解析题(52分),主观、客观的比例和高考一致;从题量和试题难度看,全卷难度系数为0.66,难度适中,只是题量稍微偏大,造成部分同学没有做完。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既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渗透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分析历史问题的同学来说,成绩不够理想。

从总体上看,可以基本检测出进入高三以来历史学习的情况,希望同学们针对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不断提高自己。

二、考试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客观题部分本次客观题试题大部分是材料型选择题,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为4、5、9、12、17、19、20、21、24、28、31、32题,这些题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2、21、28题为一类,这类题材料的意义不大,只是一种陪衬,或者是一种包装,实际上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对这类题就需要我们平时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才能适应考试要求。

第二类为4、24、31题,这类题以材料为依托,提供新的背景,对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这类题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熟记历史知识,更要深入的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现象,如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不但要记忆准确,更要理解瓦解的表现和本质。

第三类为5、9、17、19、20、32题,这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和课本关系不大,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答案要完全依照材料,从材料中出,可能材料描述和课本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必须以材料为准。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课本中的小字、引文等内容,把它们当成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有一个渐进性的提高。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考题特点:首先,分数的分布,仍然强调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从历史命题的分数分布来看,命题是从考试的需要出发,既考虑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教学内容均要涉及,又不刻意追求分数上的平均分配,因而也就不存在古今中外历史孰重孰轻的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当强调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其次,从历史试题来看,今年的高考试卷依然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其命题的素材都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学科知识从形式来看,命题平直质朴,朴实无华,没有偏题、怪题。

这一点,更强调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第三,命题仍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再次强调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客观题中,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其中也涵盖着《考试说明》所提到的“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如民主政治、“三农”问题、霸权主义与世界多极化的问题。

这一做法非常巧妙,既回避了在所谓热点问题上的直接命题,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形式新颖、灵活,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的。

高考能力测试就是强调以史实、结论、概念等陈述性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理解、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手段建立新的知识网络,从而完成题目提出的要求。

本题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典型,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综合性试题从题目设计来看,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也就是先确定区域,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对我们今后的文科综合复习很有借鉴作用。

高考文综试卷的基本特点,给我们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在教学、复习中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

从综合能力测试来看,仍然以分学科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把复习的过程当成整理知识的过程,把过去分散教学得来的知识,整理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21年:石门六中杨敏一、试卷大体情况(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普遍,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

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现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

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骨干知识2021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骨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而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份;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表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六、27、34、4五、48题。

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映”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

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育、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式运用的要求。

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整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份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此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加倍明显。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一、试卷结构处于新老高考并行和新旧课标交叉使用的高考,出现“3+3”“3+1+2”新高考与传统的“3+综合”三种考试模式,依据新课标的推行与统编教材的使用,部分省市对试卷结构做了调整,今年历史学科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试卷结构。

传统文综的模式即将退出舞台,基于旧课标的文综试题在整体风格和题型结构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

从通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大体持平,基本符合教材的实际,避免了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失衡和随意性的问题。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与前几年相比,体现以下突出特点:政治史略有增加、经济史基本持平,文化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考查比重略低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比重。

今年的25分大题都采用了中外相联的方式,各部分的比重也有一定灵活性。

以上表明,2023年的试题结构与往年相比是稳定的,各断代史和模块、试题的覆盖率都保持基本平衡,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202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新高考历史试卷突破了实行多年的文综试卷的成例,以独立的学科试卷形式呈现,在考查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尤其是广东、河北、江苏、湖南对试卷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取消了选做题。

尽管各卷在题量上略有差异,但整个试卷结构已大体趋同了。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统编教材的使用,一些省份的老教材退出舞台,高考试卷中的选做题也随之终结。

按照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参照统编历史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安排,在必备知识考查上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对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考查,既有单独命制的选择题,也有与必修相关内容融在一起综合考查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这一做法,符合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既体现了“四翼”中综合性的要求,也符合历史学科综合化、体系化的学科特色,同时,也方便于试卷的编排和试题的命制。

2023河北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23河北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23河北高考历史试题评析2023年河北高考历史试题故事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下文将对这些试题进行详细的评析。

题目一:【题文】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

”《子罕》材料二:“和为贵”,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__的核心价值观。

__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大家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缓和矛盾,和睦相处。

【问题】根据材料回答:①究竟是什么王朝的核心价值观?②简要阐述该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意义。

【答案】①这是西周王朝的核心价值观。

②该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为贵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倡导人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它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在社会中推动了道德修养和互助合作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和为贵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父母和子女、夫妻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评析:这道题考查了考生对于古代中国文化中“和为贵”价值观的了解,又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材料解答相关的问题。

这道题目相对比较简单,材料已经明确指出了“和为贵”的核心价值观是属于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考生只需要根据材料作出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题目二:【题文】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龙起自于蛇,五彩起于无色。

东方是中国的“宜居之乡”,西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恶劣之区”。

材料二:秦代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天地宽广,地形不一,民气轻重异,是以有山川之势,有刑措之宜。

”材料三: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__的__、气候、地势来评判土地的宜居程度。

【问题】根据材料回答:①据古代中国人的观察,何种因素成为评判土地宜居程度的依据?②简述古代中国人常用的两种评判“宜居之地”的方式,支持材料说法。

【答案】①古代中国人评判土地宜居程度的依据是山川之势、气候、地势。

②古代中国人常用的两种评判“宜居之地”的方式是观察自然环境和了解地理情况。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
案)
随着高考的临近,复历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
解考试内容和命题趋势。

本文将对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进行归
类分析,并提供答案供参考。

1. 主题一: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大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原因和影响。

- 古代文化:考察古代文化的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文化传承。

- 政治制度: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征。

2. 主题二: 中国近代史
- 中外关系:分析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冲突和影响。

- 改革与开放: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其影响。

- 革命与建设: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背景、成果和困难。

3. 主题三: 世界史
- 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影响和互动。

- 世界文化与科技: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归类的一部分,具体的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请参考相关资料。

这些归类有助于考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命题思路和重点考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复和备考。

注意: 考生在复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结构。

- 本试卷为人教版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卷,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 考查内容。

- 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

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均有涉及,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部分。

- 得分情况。

- 整体得分率约为60%。

其中第5题、第12题和第20题错误率较高。

- 典型错题分析。

- 第5题:题目内容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下,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

正确答案是B门下省。

学生错选A中书省的较多。

原因在于学生对三省的职能记忆混淆,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这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三省六部制具体职能的记忆。

- 第12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意大利商业城市的繁荣 B. 刺激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C. 促使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D. 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正确答案是B。

很多学生错选D。

学生没有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的直接影响和先后顺序。

新航路开辟首先刺激了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而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新航路开辟后商路转移的直接影响。

这表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不足。

- 第20题:“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苏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B.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提出杜鲁门主义 D. 实施马歇尔计划”。

正确答案是A。

部分学生错选B。

学生没有准确区分苏联在冷战不同阶段针对北约的不同应对措施。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第五,40题主要关注对归纳、比较、分析(归因)、评价、阐述
(重新设计)、解释等技能的考核。
第六,41题的“变”与“不变”
41题的变化
1.试题内容(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2.思维视角的变化。 2010年,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 “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 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和有关中英建筑 的信息 2014年,对教材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不同 2015年提出“新公式” 3.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
世界史
25 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41
12
45 46 47 48
经济史 政治史 政治史 政治史
重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及同时期同 类事件的类比
通史结构
古希腊、罗马 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分 24分 25分 4分 30分 8分 4分 29分 16分 4分 33分 16分
●推理技能 推理是指根据原理、一系列实例,去发现信息中蕴含的 规律或特征。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 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举例说明与归类技能 该类技能要求考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 理,能确定概念或原理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 征去选择或举出例证。归类与举例说明是互补 的过程,举例说明提供概念或原理等信息,要 求考生举出实例;归类则是题干提供若干实例, 要求考生发现它们与一般概念或原理间的关系 ,将某一事物归为某一类型。

历史试卷分析12篇

历史试卷分析12篇

《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卷分析(一):一、试卷分析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

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

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

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

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

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

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

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特点和启示丹凤中学赵媛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一轮复习,但是往往高考题出来后我们会发现平时教的高考不考,为了少走弯路现在我们认真研究近三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以期为高考备考工作服务。

现从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命题特点(一)形式上:1、命题视野开阔,不受教材限制命题过程中不以教材,甚至和教材强调的观点有相反的趋势。

比如15一26题强调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胡佛总统干预经济的措施等,而课本多从胡佛实施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

2、大多数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为切入点,材料形式多样化(相片、示意图、表格、地图、文献等)。

(二)内容上:1、考察较多的知识点:1.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内在实质的变迁。

2.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及社会影响力。

(2)中国近现代史:1.抗日战争2.清末以来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3.海权意识4.一五计划(3)世界史:美国史——罗斯福新政、胡佛的经济政策苏联史——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欧洲联合与世界银行工业革命2、依据课程标准,突破教材知识、结论的表述,能力立意——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解释,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

(1)材料题为主,论从史出,而不是从课文出,需要学生从具体的史料和情景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3)体现文明史观的价值取向如制度文明:2013年29题晚晴现代化的发展、对清末新政的评价等。

工业文明:2015年41题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影响1、提高专业素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自己要重视学习,不断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汲取学术研究的成果。

2、研究课程标准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课标是上位概念,是教材编写、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老师要认真解读、研究课标。

囿于认识关系和教龄尚浅,以上仅是我对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试题的一些认识。

对于今后历史教学也有某些启发,要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目,要关注热点不能埋头教书,要注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将历史教学同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真正体现历史的借鉴价值。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一、试卷的形式1、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图片和表格为亮点:2、提问方式三年总结:“是什么”占主导,“表明了”上升较快,几乎占到一半,三年都考了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特点、变化,呈现出由原因影响单纯的是什么,变为概括指出,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加强,试题难度增大,值得注意几点08年比较题,09年认识题,在10年没有出现,但未必2011年就不出现,也要加强训练。

二、试卷的内容三、命题规律1、命题形式相对固定。

选择题:12题文化常识题。

13—17题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题。

18—23题为世界史内容。

中外内容基本各占一半,除12题外,基本都是材料选择题,其中必有一个表格和一个图片(地图)题。

主观题:37题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学科综合。

基本都是三问,提问方式一般是特点、变化、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影响。

39题为点热点问题,属学科间综合。

2、考查能力基本一致。

①材料阅读能力贯穿始终。

②概括能力逐渐占据上锋。

③读图看表能力日益重要。

④分析原因影响依然重要。

3、渗秀新课改新教材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都有在高考题中有所渗透。

4、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所有试卷几乎没有了死记硬背的东西,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由重知识为主到以重能力为主的转变。

四、教学的反思1、学科基础知识的牢固①制定计划,有序推进,《一轮复习计划与方法》、《二轮复习计划与方法》。

②教导仔细阅读教科书,掌握教材知识,给每个自然段定个小标题;找出段落层次要点;弄清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必须记住的史实关键词,理解基本观点,把材料的史实与观点联系起来。

③围绕核心,明确阶段特征,重查时段,核心史实,历史概念,中国古代史重点突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文明整个发展,世界史重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引入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一方面认识历史发展的线索,一方面紧扣“结点”整体认识历史。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卷分析(实用7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卷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试卷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试卷分析1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

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

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二、教学推荐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xx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xx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xx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论文)

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论文)

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刘亚琼2014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学生普遍反映选择题难度大,选项排除起来很困难,有些题想留到后面思考,时间来不及了。

细查试题,今年历史选择题难度确实仍然很大,估计学生的得分率不会很高。

仔细分析,有如下问题:1.选择题虽然剔除了前两年的偏题怪题,但仍然承袭了其难度。

不在于其对课标知识考查有多深,而是没有完全褪去老教材的痕迹,超出了课标之外,让人总觉试题依然旧情未了,怪味太重。

如选择题让人感觉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进而联想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是防范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出题者的意图似乎想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而考察次要目的。

本题涉及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让人难以取舍。

解析者认为抓住“田宅逾制”即可,而“田宅逾制”指的是田地住宅僭越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调控“田宅逾制”确实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如此命题究为何意?让学生一头雾水,老师也难名其状。

2.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论从史出,具备一般的材料概括能力。

可在近三年的试卷中题目所给出的一些引言的话作为史料似乎很难得出供选项答案,学生只需凭借所学知识知道作者的学派代表或者思想精髓即可得出答案,否则得不出答案。

似乎与材料的关系不大。

3.学史以明智,学史为导向,我们都明白历史所承载的使命。

但一些题目的考查似乎有超出课标之嫌。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但课本上对经济重心转移到亚洲的说法很少,课标也没有做出特别说明。

可能今天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大概如此。

可是学生不是经济学家,老师也不是社会学家,如此链接现实,意欲何为?4.近三年高考试题几乎都是材料型,而且材料有逐渐增多之势,包括长度和种类。

2015-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5-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5—2019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和2020年备考策略2020届高三历史组2020年5月引言:西藏自治区2015年和2016年高考历史科目使用的试卷是全国二卷,自2017年开始使用全国三卷,已经使用了三年,今年是第四年。

这几年的高考命题紧扣高考考纲和考点,且出题灵活,立意新颖。

一、客观题分析(一)从内容上来看1、从总体出题量而言:在通过对2015年、2016年两年全国二卷、2017—2019年三年的全国三卷综合的分析,可以得出:客观题中经济史出题量最大——27道、其次为思想史——19道、再次为政治史——14道;2、考点在教材中的分布呈现出鲜明不平衡性,侧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史和思想史。

(1)在三册模块教材中,考点着重分布在经济史和思想史;(2)在三个模块里面,考点分布也不均衡,尤其在政治史中很明显,有些章节出题很少或基本没出题。

①政治史中出题率最高的章节是是: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6道,且相对集中在25、26、27三道题中;其次是第5课和第15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两极格局的形成各三道:②经济史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基本都有涉及,但第2课: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第12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经济改革出题均有4道,出题率最高,其次每个知识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③思想史第7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5道;其次为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道;这两课出题率最高。

古代希腊——16-32 17-32 18-3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前苏联——15-35 16-35 19-34(苏联在解体之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研究苏联可以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好的经验和教训)1、前三年实质类题目比重占一半,2018年达到顶峰,2019年占到1/3。

2、2019年各种题型结构题目趋于平衡化,试题考察更加趋于注重综合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一、数据统计分析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参考人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二、试卷分析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

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

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

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

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

历史试卷分析(优秀范文20篇)

历史试卷分析(优秀范文20篇)

历史试卷分析(优秀范文20篇)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1、试卷结构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

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2、试卷的主要特点(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必须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资料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

资料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资料,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本事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本事概括性大,突出表此刻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

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

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

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根据近三年新课标卷2历史试卷分析

根据近三年新课标卷2历史试卷分析

根据近三年新课标卷2历史试卷分析近年来,新课标高中历史试卷二是历史考试中一份具有一定难度的试卷。

下面根据近三年的试卷分析,总结一些备考策略和注意事项。

1. 历史知识点重要性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历史的核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历年试卷中,对于古代历史的内容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备考时要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同时,也要对近现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思潮。

2. 能力要求多样化新课标高中历史试卷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

除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会涉及到分析、评价、解读史料等能力的要求。

备考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多做历年试题进行练,增强解题能力和应对策略。

3. 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新课标历史试卷二中,常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选择题是考生检验对知识点记忆的重要手段,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注意排除干扰项。

在做简答题和论述题时,要注意清楚出题要求,合理构建答题思路,给出明确的观点和论据,并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支撑。

4. 试卷命题趋势根据近三年试卷的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试卷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鲜有纯粹的记忆性知识点题目,更多是涉及到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

备考时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总之,备考新课标高中历史试卷二需要掌握历史核心知识点,培养综合能力,并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通过对近三年试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备考重点和应对策略,提高考试成绩。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2014年: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考察中国史的题目明显增加。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考察内容题目数量分值中国古代史 4 16中国近代史 3 12中国现代史 1 4世界古代史 1 4世界近代史 1 4世界现代史 2 8非选择题部分考察情况如下:题号考察内容分值40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41 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选做题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4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二、试题特点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一、试卷题型分布和命题特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共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四个题型。

其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属于客观题,简答题属于主观题。

在选择题中,命题者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填空、完形和选择等,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选题的设立则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提高答题难度。

判断题部分则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可以快速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假。

此类题目在构思时注重混淆真假选项,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的注意力和辨别能力。

简答题是历史考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展开自己的观点。

选择此类题项时,命题者注重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二、试卷难度分析和评价根据试卷题型的设立和命题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历史试卷的难度适中。

选择题和判断题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大部分内容是基本的历史常识,易于记忆和回答。

多选题设有较高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简答题部分涉及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叙述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属于较高难度的题目。

总体评价来看,本次历史试卷难度适中,能够有效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试卷知识点分布和重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三个方面。

各个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如下:•古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近代历史:占试卷的40%,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改革和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一、试卷基本情况(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

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

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

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

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

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

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

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

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

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

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2013:一、试卷结构分析1、试卷结构20XX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范围涉及到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发展史)、必修三(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试卷总分100分,阅读量为4104字;参考答案913字。

题型:选择题共12小题,计48分。

其中,原始文字材料型选择题3道,话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8道,地图材料型选择题1道。

非选择题,共6题,计52分,其中必做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选做题为第45、46、47、48题15分,要求考生从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题型、模块、题量、分值分布选择题:①必修一:第24、26、27、29、30、34题,共6道,24分。

②必修二:第31、32、33、35题,共4道,16分。

③必修三:第25、28题,共2道,8分。

非选择题:第40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

,共25分。

第41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共12分。

第45题涉及【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需要运用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

共15分第46题涉及【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共15分。

第47题涉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不同,共15分。

第48题涉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必修三中的儒学复兴运动,共15分二、命题意图与试题特点分析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与20XX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相比,20XX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选择题部分,试卷较多利用话题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所引用原始材料少、材料都短小精练,材料的阅读量不大。

如第25、26、28、30、33题。

2.选择题突出考查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目的。

如第24、25、26、27、28、32、35题3.注重史观考查及历史发展进程时序性的考查,如第29、34题4.注意历史地图的考查,历史地图反映历史进程,能很好的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历史隐形知识的能力。

如第34、41题。

5.不回避社会热点,将热点与考试隐形结合。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非选择题第40题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此题突出海洋、海权问题。

以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很好的实现了社会热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结合。

6.注意历史比较能力的考查,如第31、35、41、45、46、477.第41题题型有变化,摈弃了前两年课标卷观点评价考查模式,但是沿用去年的图表分析,内容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设置。

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一方面考察考生对于考点的把握和融汇贯通的能力,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2014: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

非选择题40题为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分;41题为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45题考查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题考查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二、试题特点20XX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41题考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既体现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也契合当下的教改问题——不仅改革教学形式,而且改革教学内容;45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体现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6题考查清末新政,体现当下热点政治体制改革;47题考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体现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2、从考查目标上看①强调能力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

例如45题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是全新的历史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学,对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虽然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对考生是全新信息,但是,第一问考查法律改革的特点,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并结合在改革模块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迁移,从而更好的组织好答案。

第二问考查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在所给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考生概括归纳即可。

②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这一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26题考查人性的认识,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天赋人权”,40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41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48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包青天,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国家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③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社会史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体现全球史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体现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

3、从考查形式上看①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