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 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n 曾国藩家族
•曾玉屏 •曾麟书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1858年,咸丰帝被迫命曾国藩复出带兵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 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
即位后,开始节制四省军事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封一等侯爵 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 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1857年,回籍守制,被罢免兵权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 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 十岁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 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 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 •曾 •曾 •曾 •曾 •国 •国 •国 •国 •国 •藩 •潢 •华 •荃 •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源自管理方略曾国藩其人其事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 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朝考列一等第二名,点庶吉士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n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宫玉振:曾国藩中国式领导力的四大精髓

宫玉振:曾国藩中国式领导力的四大精髓

宫玉振:曾国藩中国式领导力的四大精髓历经二十年晚清史、军事史和管理学的钻研,宫玉振老师在专著《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

本文整理了宫教授关于曾国藩领导力的部分演讲内容,重点从一个核心,四大精髓来阐明中国式领导力哲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语录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在这里,毛泽东显然是把曾国藩当成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来看的。

1核心——拙诚曾国藩的领导力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是他践行理念的“拙诚”的功夫。

“拙”就是一步一步去做,“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

知一句便行一句。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咱先说说曾国藩这人,他就像一个“全能选手”在领导力这个大舞台上。

他不是那种有超天才华的人,甚至还有点笨笨的感觉。

但是呢,他的毅力就像超强的胶水,一旦决定做啥事儿,就死死黏住不放。

这一点在领导力里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一个团队领导,如果今天想做这个,明天看到别的又改主意,那下面的人肯定都懵圈了,就像一群小鸭子被赶得晕头转向。

曾国藩他要练兵,那就埋头苦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就像在黑暗里挖隧道,一直朝着前面挖。

他的用人之道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一个超级大厨,知道每种食材(人才)的特点,然后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

那些有才华但脾气怪的人,他也能包容,就像把榴莲放在合适的盘子里,虽然气味独特,但能发挥出独特的美味。

他懂得看人看本质,不被表面的东西忽悠。

这让我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只看学历或者只看外表,就像只看水果的颜色就判断好不好吃一样,傻得很。

曾国藩还特别会自我管理。

这就像他给自己装了个超级导航仪,时刻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

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这就像每天给自己做个小体检,看看哪里出问题了。

要是我啊,每天反省可能就变成自我安慰了,“今天虽然犯了错,但也不是啥大错嘛”,但他是真的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

这种自律性让他在团队里就像一座灯塔,大家都能看到他在那稳稳地发光,自然就愿意跟着他走。

在应对危机方面,他也是个高手。

感觉他就像一个老中医,遇到问题先把把脉,看看是啥毛病,然后再开方子。

不会慌慌张张地乱搞一通。

他在战争中的那些决策,虽然有风险,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让我明白,当领导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不能像没头的苍蝇,得冷静分析,哪怕心里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表面也得镇定自若。

不过呢,曾国藩的领导力也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有些观念还是比较保守。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中国式领导力的精华。

就像从一个老古董里找到宝贝一样,虽然周围有些灰尘,但宝贝还是闪闪发亮的。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就像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领导力培训课,主讲人是曾国藩这个老夫子,从他的经历里我是真学到不少东西,也对中国式领导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国藩领导力

曾国藩领导力
稻盛和夫说:“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部下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本质,把你归为 没出息的家伙,在顷刻之间你就会丧失信任与尊敬。”

“辣”不可不用,也不可多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 如 果一个领导被认为没有人情味的话,那么他的领导一定是失败的。
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 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 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曾国藩总结:“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柳传志曾说过一句话:“做企业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在西方管理学中,愤怒管理已经成为领导者的必修课 程。确实,在很多情况下,为了组织的成功,领导者必 须明白一条,这就是并不完美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控制自己的心态,反映的是领导者 德性的成熟程度,反映的是领导者修养水平和度量的大 小,并最终会决定领导者的事业成败。情绪化的反应是 领导力不成熟的表现。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 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 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 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 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胡官曾林文国翼(荃(1(178192841—-211年889701月)),1王字4日佳沅-氏浦1,86字号1年秀叔9峰纯月,30满又日洲名)正子,白字 贶旗植生人,,湖号道南润光双之初峰,由县晚拜荷清堂叶中阿镇兴补人名蓝,臣翎湘之侍军一卫主,要湘擢将军荆领重州之要将一首军。、 领湖,广汉总族督,。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大道至拙
重耐 辣慎 暇裕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1.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小说: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作者:宫玉振更新时间:2013/4/18 20:18:57什么是“重”?“重”就是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字讲的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素养。

中国有句话叫做“为官当如山”。

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

这就是“重”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核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厚重,因为这最符合下属对于领导者的期望。

所以,成熟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往往就是从容稳重,给人以一种可以倚重、可以依赖的感觉。

一个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在下属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也就很难为下属所敬重、所信赖。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领导者身上“重”的品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导。

《论语·学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

”一位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则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领导者。

曾国藩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成大事、可以承担大的责任、可以负重,就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一个考生是否符合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这个人的稳重程度如何。

从25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到400年前的吕坤,到1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重”字始终是对于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

从曾国藩的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从曾国藩的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2021年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从信仰、人格、利益、制度、胸怀五维视角,解读曾国藩在打造湘军中展现的领导力,为新成立的国发院湖南校友会的校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用共同价值观凝聚人是什么让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在学习太平军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死党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的曾国藩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

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要素之一。

”宫玉振教授说。

二、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除了共同价值观,宫玉振教授指出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

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

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

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

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

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反观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后感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后感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后感一、笨人的逆袭之路。

曾国藩这人啊,刚开始真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家伙。

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笨笨的同学。

但是呢,他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自己独特的方法,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巅峰。

这就给咱普通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原来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当领导,咱这种资质平平的,只要努力,也有戏。

比如说他读书的时候,那是一遍又一遍地啃,笨鸟先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执着放到现在的职场或者生活里,就是告诉我们做啥事儿都得有恒心,别轻易放弃。

二、自我管理是基础。

书里讲到他的自我管理,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每天都写日记,这个日记可不是流水账,是深刻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这就好比每天都给自己来一场灵魂的拷问。

我就想啊,我要是能做到这样,肯定也能改掉不少坏毛病。

他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也很有一套。

不像我,有时候被手机一勾引,就把时间浪费得干干净净,情绪一上头,就啥事儿都干不好。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要想领导别人,首先得把自己管好了,自己都乱七八糟的,谁会听你的呢?三、用人之道的智慧。

曾国藩的用人那可是一绝。

他就像一个超级星探,总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他不嫌弃那些有小缺点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就愿意用。

这就像组建一个超级英雄联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超能力,组合在一起就无敌了。

他还懂得怎么激励手下的人,让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干。

我想啊,这要是放在我们的团队里,要是领导能像他这样用人,那大家干活得多带劲啊。

比如说我们公司有个同事,技术特别牛,但是性格有点怪,以前领导老是打压他,结果他工作积极性一点都不高。

要是按照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发挥他的技术优势,包容他的性格,说不定能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呢。

四、坚韧不拔的领导力。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曾国藩就像一棵打不死的小强。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他可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就一直调整战略,重新集结力量,继续战斗。

这种坚韧在领导力里太重要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云仙仁弟亲家性近急遽,纂联奉赠。 同治元年八月,曾国藩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筠仙性情笃挚,不患不任事, 患其过于任事,急于求效。 ——曾国藩同治元年致李鸿 章
与僧格林沁、李湘芬、文煜 毛鸿宾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你语言太快,举止太轻。最近能坚持用 “迟、重”二字来补救吗?
你的短处在于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劲。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既然办理军务,就是处于功利之中,应当时
时勤劳,如同农民务农、商人经商、篙工下 滩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求事情有 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三勤:口勤、脚勤、心勤。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 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 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 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鬼谷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导语 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领导力
一、“立德、立 功、立言”三不

二、大道至拙: 以理念而非权谋 为核心的领导...
三、一生三变: 一个领导者的成 长轨迹
四、内圣外王: 本土领导力的典 型案例
第一讲 重
二、谋定后动, 审定而行
一、深沉厚重, 是第一等资质
三、端庄厚重是 贵相
第二讲 耐
一、做官以耐 1
目录
013 第十二讲 强
015 附录 曾文正公嘉言钞
014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 而行
016 后记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领导力,可以说是中国式领导力的典范,用“仰之弥高” 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宫玉振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从领导力的角度,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 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并结合相关事例及现代管理实践展开论述, 揭示了曾国藩对于中国情境下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这十二个字,其实就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一个成功 的领导者应该遵循的十二条基本原则。通过这十二个字,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想与追求、法家的清醒与 现实,以及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达到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己出,名不必 自己成
5 五、“恕”则
不蔽于私
第十二讲 强
一 、 男 儿 自 立 ,1
须有倔强之气
二、打脱牙, 2
和血吞
3 三、天下事果
能坚忍不懈, 总可有志竟成
4 四、以“硬”
字法冬藏之德
5 五、在自修处
求“强”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附录 曾文正公嘉言钞
后记
感谢观看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耐的理解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耐的理解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耐的理解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管理书籍,它描绘了曾国藩的卓越领导才能和管理智慧,深受各行各业人士的追捧和推崇。

在这十二讲中,曾国藩讲述了许多对于领导力发展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首先,曾国藩强调了坚持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谦虚、勤奋、诚信的品性,同时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持续的提升和学习。

这样才能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培养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曾国藩提出了注重实践和问题解决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实战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并不断解决和克服各种问题和困难。

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和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一项领导技能或管理方法。

第三,曾国藩探讨了管理和领导的区别。

他认为管理侧重于执行和遵守规则,而领导则更注重挖掘员工的潜力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他指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在严谨的管理基础上注重激发员工的潜能,带领团队共同发展。

第四,曾国藩谈到了卓越领导者的特点和能力。

他认为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备领导力、行动力和沟通能力。

领导力是指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使团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行动力是指能够快速决策和行动,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变化;沟通能力是指善于和团队进行良好沟通和协作,明确任务和目标,为团队提供好的资源和支持。

第五,曾国藩提出了注重团队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任务、激励员工共同发展、塑造团队文化和凝聚力。

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曾国藩提出了注重教育和培训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不仅要注重员工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

只有让员工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曾国藩提出了注重品牌建设和维护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形象,保持长期的品牌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

只有关注品牌价值和形象,才能获得持续的市场和竞争优势。

【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

【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

【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一代名臣,生前所获荣誉无数,身后也受到很多人的敬仰。

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都是很令人称道的。

他的很多智慧在现代的管理工作中还非常的实用。

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曾国藩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外表厚道,内心精明,他的这种性格被下属形容为:“显菩萨心肠,用霹雳手段。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朴拙之人而讲权术”。

在管理工作中不要事事都表现得精明能干,该装傻的时候就要装傻,但不能真傻,把精明写在脸上的管理者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对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日日学习,天天进步曾国藩的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家训中申明了这一点,要求子孙要日日读书。

日读也是他小的时候留下来的良好习惯。

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

他的父亲知道后没有责罚他,但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把这部二十三史扎扎实实地读完。

曾国藩为感恩父亲的支持,特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

”这一年曾国藩勤奋攻读,读完了二十三史,而且把每日读十页书的习惯保留下来。

而且他在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应用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有用就不去读书,你都不去读书那读书肯定没有用。

读一本书没早,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士兵听教训。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合地合又人合。

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很多老板在企业的艰难时期往往意志坚定能够拿得起,但真正能放得下的老板却不多。

中国企业界最能放得下的是万科的董事长王石。

在他刚离开总经理岗位的时候也是非常想去管事,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真正把自己放下,就是因为他的放得下才造就了现在的万科。

在曾国藩打败洪秀全时有几十名将士让他自立为王,而且当时他也有这个实力问鼎紫禁城,但他最终没有学吴三桂,自己上书裁撤了湘军。

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有结果意识,在取得好的结果面前可作出一些妥协;其次,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不可能长期靠一个人来支撑,而是要靠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支撑;再次,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最后是该拿的时候要拿得起,该放的时候要放得下。

课件名称: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中)

课件名称: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中)

A.奕忻
B.李鸿章
C.曾国荃
D.曾国强
96381
第12题、“()”是一种格局、包容。

(单选题)(分值:3)
A.浑
B.重
C.明
D.控
96387
第13题、太极图的特点:()。

(单选题)(分值:3)
A.阴阳鱼
B.大
C.面
D.逛
96384
第14题、“()”字强调深思熟虑的管理风格,(单选题)(分值:3)
A.明
B.重
C.控
D.浑
96389
第15题、精明是小聪明,()是大智慧。

(单选题)(分值:3)
A.聪明
B.浑厚
C.伪善
D.精神
96380
第16题、中国人最重视的是:()。

(单选题)(分值:3)
A.钱
B.情
C.人
D.面子
96383
第17题、():“虽有智慧,不如趁势”。

(单选题)(分值:3)
A.老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孟子
96388
第18题、()的特点: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单选题)(分值:3)
A.制度
B.沟通
C.文化
D.精神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

那么,曾国藩在战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

他要想做成事,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而官场的关系,向来是极为复杂的。

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

在这方面,曾国藩究竟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智慧?所有这些,显然都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

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立言”,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

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

他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朋友、下属和家人分享。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古人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他所说的话,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拟的。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往往都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等等。

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凡此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

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工夫。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

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

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

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此其可为浩叹也”。

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

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

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啊!要扭转这种局面,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社会的关键,就在于一两个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

这一两个人追求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厉风发”,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自任”、“忠义愤发,虽败犹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

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

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奸伪之心相互吞并,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

畏难避害,就连捐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

得到忠诚之人起而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共患难,浩然献身如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我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群伦,纵横天下,戡平大乱,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

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清王朝,而且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