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分类

合集下载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第一节特征和分类一、习性核菌纲约8000种左右,是子囊菌亚门最大的一纲,分布广,生存方式多种:①寄生种类有体外寄生如白粉菌、小煤炱菌;体内兼性寄生,引起各种病害,如榆枯萎病、板栗疫病、麦类赤霉病等病原菌;还有的寄生在昆虫体内,如冬虫夏草。

②多数是腐生,生存在木材、树皮、枯枝落叶、粪便等基物上,在物质循环中起一定作用。

有些种类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如好食脉孢菌或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有发达的菌丝体,通常生在基物内,少数生在体表,以吸器吸收养分。

菌丝体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厚垣孢子,或交织成菌核、子座,2、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直接着生在基物表面的分生孢子梗上或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中。

3、有性生殖:通常由产囊体柄细胞和周围菌丝形成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或球形至烧瓶状的有孔口的子囊壳。

子囊单膜壁,在子囊壳内整齐排列成为一个子实层(hymenium)。

子囊壳壁是产囊体柄细胞产生的菌丝和产囊体周围所产生的菌丝组成的。

只有冠囊菌目子囊生在子囊座内,-而此目的分类地位未定,核菌纲、腔菌纲,有人认为其是双壁子囊——《真菌学概论》。

4、核菌纲球壳目的子囊果可以埋生在子座内,也可能不埋生在子座内,但是都有自己固定的周壁包被,形成子囊壳perithecium。

如产囊体是在子座内形成的,营养菌丝也把它周圈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子囊壳壁。

核菌纲子囊果的核心组织(centrum)-中心体,按Luttrell (1951)划分为4种类型:①球针壳属型(Phyllactinia type):未成熟的子囊果(幼子囊果)是由拟薄壁组织和周围的包被组成,子囊成熟后充满子囊果的中央,拟薄壁组织消解,为子囊的发育提供空间和营养。

子囊间无侧丝,子实层上无孔口。

这一类型核菌包括白粉菌(Erysiphales)、小煤炱目(Meliolales)两个目。

子囊菌门(1)

子囊菌门(1)

• 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 • 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两 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3个细 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子囊母细胞。
•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 二倍体(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伸长, 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 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 单倍体(N)的细胞核。 • 子囊母细胞中的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它们 周围的原生质一起(通过游离细胞形成方 式),形成8个子囊孢子。

• • •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 的形态特征,即: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门分六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 的是以下五个纲。
•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 子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 双层。 •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生产有机 酸,酿酒等,还有的子囊菌可以食用,如 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在形态特 征、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态习性等各方 面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子囊菌有一共同特 点:即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 • • • • • •
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 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Taphrina)

真菌的五个亚门

真菌的五个亚门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
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调整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 最高等亚门,全部陆生、腐生、寄生、共 生,菌丝体发达,有分隔,细胞一般双核, 无性繁殖除锈菌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 的担子上产生四个小梗和四个担孢子。多 数菌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 分为三个主要纲:黑粉菌,锈菌、外担子 菌
柄锈菌
+ 只发现无性阶段,陆生、腐生或寄生,菌丝体发 达,有隔膜,从菌丝体上形成不同分生孢子梗, 梗上产生分生孢子,有的形成盘状或球状的孢子 果。其中约有300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 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 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 是真菌门中最大的一亚门。主要特征是营 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 菌)外,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细 胞壁由几丁质构成。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 是子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 发生的场所,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 的子囊孢子。
+ 白粉菌类,黑粉菌类,锈菌
子囊菌
木耳
最高等亚门全部陆生腐生寄生共生菌丝体发达有分隔细胞一般双核无性繁殖除锈菌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上产生四个小梗和四个担孢子
园林1002
+ 营养体从较原始的原质团到发达的无隔菌丝体,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有性繁殖 产生卵孢子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 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鞭毛菌大多 习居水中,仅少数两栖或陆生。腐生、寄生和专 性寄生均有。能寄生于藻类、蕨类、种子植物、 昆虫、鱼类以及其他真菌上。霜霉和白锈菌为害 多种经济植物,疫霉和腐霉为害许多栽培植物, 水霉为害鱼苗和鱼卵,而雕蚀菌则侵染蚊蚴,串 胞壶菌杀灭线虫。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节子囊菌亚门(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节子囊菌亚门(下)
梨黑星病菌(V.prina; V.nashicola):
苹果黑星病菌(V.ineaqualis)
2)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
子呈螺旋状,多胞。引起玉米小斑病
3)核腔菌属(Pyrenophora):
子囊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子囊孢子砖格状。 引起大麦条纹病;圆核腔菌(大麦网斑病
玉米赤霉菌(G. zeae)引起小麦赤霉病。
(6)麦角菌属(Claviceps)
在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寄生,后期形成圆柱状 至香蕉形,黑色或白色菌核。菌和休眠后产 生子座。子囊壳埋生于头部的表层,子囊细 长,子囊孢子8个,无色无隔,丝状。
麦角菌(C. purpurea),引起麦角病。麦角=
菌核,中毒,止痛、止血。
子囊初期 埋生于寄主组织中, 以后外露。子囊散生于子座 中。子囊孢子3个隔膜 ,无 色。
葡萄黑痘病菌
(E.ampelina),引起葡萄
黑痘病。
2、座囊菌目 (Dothdeales)
多数子囊ycosphaerella )
子囊座着生在寄 主叶片的表皮下; 子囊孢子8个, 双胞,大小相等。 引起大、小麦等 多种禾本科植物 的黑霉病
(7)虫草属(Cordyceps)
寄生于昆虫体内。先形成菌核,从菌核上 产生子座,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在子座 内。子囊孢子丝状,多隔膜,常断裂。
丝状子囊孢子
(三)、小煤炱目(选学):
与白粉菌相似,都是高等植物叶片表面的专性 寄生菌.
不同的是菌丝体呈暗色或黑色,以附着枝附着 在表面。
子囊果也是暗色闭囊壳,有的上面有附属丝或 刚毛。闭囊壳内有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黑褐色,有3~4个隔膜。此菌不引起重要的病 害,但是叶面上生长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有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子囊 孢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的 寄主植物。
03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致病机理
侵染过程
接触寄主
病原真菌通过气孔、皮孔、伤 口等途径与寄主植物接触。
粘附与侵入
病原真菌产生粘附因子,粘附寄 主表面,并形成侵入结构,如菌 丝和吸器,侵入寄主细胞。
快速防御反应
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发生防御反应,如产生过 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病原真菌的进一步扩展。
适应性
寄主植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能够提高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抗病性。
04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传播途径与
流行规律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子囊菌的孢子可随空气 流动传播,感染健康的
植物。
雨水传播
孢子可附着在雨滴上, 通过雨水降落传播到其
生活史
无性繁殖阶段
植物病原真菌在无性繁殖阶段会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 可以随风、水流或昆虫传播,感 染新的植物。
有性繁殖阶段
在有性繁殖阶段,植物病原真菌 会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这些孢 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 的寄主植物。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分生孢子可 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水流或 昆虫传播。
激素
病原真菌产生激素,影响寄主 植物的激素平衡,导致植物生
长异常。
寄生结构
病原真菌形成侵入结构和菌丝 体,侵入寄主细胞并吸收营养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基因
寄主植物体内存在抗病基因,能够识别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并启动 抗病反应。
生理生化反应

病原真菌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原真菌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作用:在一个生长季可以反复发生,是再侵染的来源,“可
以远距离传播”,有的高等子囊菌在一生中仅有无性阶段,无有性阶段。
病原真菌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
3
(三)子囊菌的有性生殖
1、子囊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产囊体
产囊丝
产囊丝钩
双核分裂
子囊母细胞
核配(2N)
幼子囊

数分裂
有丝分裂
子囊孢子(N)
子囊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Martin(1950):半子囊菌和真子囊菌;
Ainsworth(66,71,73):6个纲;
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性阶段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型,子囊
壁的特点和子囊排列方式等,将子囊菌亚门分6个纲:
1、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于顶端)。D:产囊丝的顶端细胞弯曲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E:产
囊丝钩中双核并裂后形成两个隔膜,分隔为3个细胞,顶端和基部的
均为单核,中间双核的细胞称为子囊母细胞。F——G:子囊母细胞
中的双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二倍体的细胞核。H:子囊母细胞伸长,
二倍体的细胞核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核。I:每个单倍体的核各
散生,单列,双列,并列,螺旋形排列。
子囊的顶部结构与子囊孢子的释放
病原真菌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
7
2、子囊的类型:
原壁子囊(prototunicate):具有一层很薄的囊膜,子囊孢子通过囊壁的破裂 或消解释放。
单壁子囊(unitunicate):囊膜单层,子囊孢子通过囊顶部小孔、狭缝或囊 盖而主动释放。
双壁子囊(bitunicate):囊壁双层,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层称为子囊内壁。 释放孢子时外壁因无弹性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的弹性而常超出 外壁顶端。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第三节接合菌第四章子囊菌亚门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第三节接合菌第四章子囊菌亚门
第三节 接合菌亚门真菌
习性:陆生,分布广泛,寄生性弱,多为 腐生,少数寄生于昆虫,有些菌可为害植物, 但只能在植物生长衰弱时才能寄生。 营养体:菌丝繁茂,无隔,有的具假根, 匍匐枝。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卵菌纲(纤维素)
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
接合菌亚门真菌
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通常“+”和“-” 同型配子囊接合产生。表面粗糙,壁厚,可抵 御不良环境,萌发产生芽管。 分类:下设2个纲、7个目: 毛菌纲─昆虫寄生菌 接合菌纲——虫霉目:昆虫寄生菌 ——捕虫霉目:寄生原生动物和线虫 ——毛霉目:少数引起植物病害
子囊盘
黑盘菌属示意图
十字花科菌核病症状 子囊盘显微切片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 子囊产生在有一定包被的子囊果内或裸露。子 囊果有闭囊壳、子囊壳、子囊座和子囊盘。 子囊菌亚门分为6个纲,主要依据是否形成子囊 果以及子实层、子囊果的类型及子囊的特征。 子囊菌亚门分为半子囊菌纲、不整囊菌纲、 核 菌纲、腔菌纲、盘菌纲、虫囊菌纲。 半子囊菌纲分为外囊菌目,有外囊菌科和外囊 菌属。


无假根,无匐伏枝,孢囊 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 贮藏果实腐烂病。
笄霉属瓜笄霉(C. cucurbitarum)
引起许多植物 (瓜类、茄子、棉花 等)的花子囊菌亚门真菌 的特征

子囊菌的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 少数(如酵母菌)为单细胞。子囊菌的营养体 为单倍体 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2) 腐皮壳科


特征:子囊壳着生于子座基部深处。 黑腐皮壳属( Valsa ) 子囊壳埋生在子座内,有长 颈伸出子座。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香蕉形。 此属真菌大多是腐生或弱寄生物。
黑腐皮壳属示意图

五大亚门真菌五

五大亚门真菌五

五大亚门真菌五五大亚门真菌引起病害类型1、鞭毛菌亚门2、接合菌亚门3、子囊菌亚门4、担子菌亚门5、半知菌亚门(1)鞭毛菌亚门(低等)病种:腐霉、疫霉、白锈、猝倒、根腐、黑胫、叶腐、果腐、绵腐、茎基腐、晚疫、疫病、溃疡、斑点、根肿、叶霉等。

(2)接合菌亚门(低等)病种:褐腐、果腐、花腐、腐烂、茎腐、蒂腐、冠腐。

(3)子囊菌亚门(高等)病种:白粉、缩叶、丛枝、黑痣、落叶、菌核、叶斑、芽腐、果畸、煤污、树脂、黑痘、赤霉等。

(4)担子菌亚门(高等)病种:黑粉、黑穗、纹枯、锈病、紫纹羽、白纹羽、黄粉、木腐等。

(5)半知菌亚门(高等)病种:灰霉、早疫、炭疽、褐斑、叶斑、黑斑、(角、圆、大、小、黄、网、灰、紫)斑、赤霉、流胶、轮枯、轮纹、斑点落叶、立枯、茎枯、折梢、枝枯、恶苗、黄萎、枯萎、黑星、赤星、稻瘟、稻曲、疮痂、纹枯、房枯等大亚门真菌真菌引起症状1、不仅有病症:如,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2、有明显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物。

(子实体)。

3、如子实体(霉状、粉状、堆装)没形成则将叶片保湿24小时,即可出现。

半知菌亚门真菌四大菌属1、无孢菌类:主要为害根、茎、果等部位,引起立枯、茎腐和果腐等症状,如:幼苗立枯和花生白绢病。

2、丛梗孢菌类:主要引起叶斑病、穿孔病、灰霉病、红斑病、黄萎病、轮斑病、黑斑病。

3、球壳孢菌类:主要引起斑点、斑枯、褐斑、枝枯病等。

4、盘菌类:引起植物,炭疽、叶斑、叶枯、黑斑、灰斑病等。

二、半知菌小结1、半知菌,除少数侵染维管束,引起系统性萎嫣外,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症状,如侵害叶片,可以引起圆斑、角斑、轮斑。

为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如黑腐,褐腐。

侵害根、茎,引起根腐,茎腐和枝干腐烂。

侵害幼苗引起立枯等症状。

2、注:半知菌是指一群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的真菌,它们中大多数属于子囊,部分属于担子菌,由于为观察到他们的有性阶段无法定性分类地位,暂归半知菌担子菌亚门真菌三大菌属1、层菌类:为害叶、茎、果、受害部位常发生膨肿状,有的组织坏死。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以前的分类学家将真菌和细菌都列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 1 子囊菌门 Phylum (Ascomycota)1.1 外囊菌亚门 subphylum(Taphrinomycotina)▪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 ∙ 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5.1 毛菌纲 (Trichomycetes)5.2 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粒毛盘菌目(Neolectales)粒毛盘菌科 (Neolectaceae)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肺孢子菌目 (Pneumocystidales)肺孢子菌科 (Pneumocystidaceae)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裂殖酵母目 (Schizosaccharomycetales)裂殖酵母科(Schizosaccharomycetaceae)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棒囊菌目 (Coryneliales)∙梭绒盘菌目 (Medeolariales)∙菌粉衣目 (Mycocaliciales)∙小核衣目 (Pyrenulales)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星裂菌目 (Arthoniales)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刺盾炱目 (Chaetothyriales)∙瓶口衣目 (Verrucarial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煤炱目 (Capnodiales)∙座囊菌目 (Dothideales)∙纵裂菌目 (Hysteriales)科 (Mytilinidiaceae)假黑粉霉属 (Sirodesmium) ∙目 (Jahnulales)∙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胶皿菌目 (Patellar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目 (Arachnomycetales)∙散囊菌目 (Eurotiales)∙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微孢衣目 (Acarosporales)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地卷目 (Peltigerales)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目 (Agyriales)∙凹盘衣目 (Gyalectales)∙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鸡皮衣目 (Pertusariales)∙星果衣目 (Trichotheliales)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柔膜菌目 (Helotiales)柔膜菌科 (Heloti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李基那地衣目 (Lichinales)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圆盘菌目 (Orbiliales)盘菌纲 (Peziz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羊肚菌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侧盘菌科 (Otide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粪盘菌科 (Ascobolaceae)平盘菌科 (Discin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美球菌目 (Calosphaeriales)∙路霉目 (Lulworthiales)∙小煤炭菌目 (Meliolales)∙黑痣菌目 (Phyllachorales)∙假毛球壳目 (Trichosphaerial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海壳菌目 (Halosphaeriales)∙肉座菌目 (Hypocreales)o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冬虫夏草∙小囊菌目 (Microascales)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团壳菌目 (Boliniales)∙目 (Coniochaetales)∙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粪壳菌目 (Sordariales)∙目 (Spathulosporales)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炭角菌目 (Xylariales)o炭角菌科 (Xylariaceae)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酵母目 (Saccharomycetales)o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酵母属(Saccharomyces) - 酵母 - 酿酒酵母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木耳目 (Auriculariales)o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褐黄木耳(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毡盖木耳(Auricularia mesenteric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象牙白木耳(Auricularia eburnea)o黑耳科(Exidiaceae)o明目耳科(Hyalor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o科(Cerinomycetaceae)o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蜡壳耳目 (Sebacinales)o蜡壳耳科(Sebacinaceae)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目 (Christianseniales)o科 (Christianseniaceae)∙目 (Cystofilobasidiales)o科 (Cystofilobasidiaceae)∙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o线黑粉菌科(Filobasidiaceae)∙银耳目 (Tremellales)o科(Aporpiaceae)o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o银耳科(Tremellaceae)∙丝孢酵母目 (Trichosporonales)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o蘑菇科(Agaricaceae )o鹅膏菌科(Amanitaceae)o粪锈伞科(Bolbitiaceae)o牛肝菌科(Boletaceae)o鬼伞科(Coprinaceae)o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o靴耳科(Crepidotaceae)o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o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o蜡伞科(Hygrophoraceae)o环柄菇科(Lepiotaceae)o网褶菌科(Paxillaceae)o侧耳科(Pleurotaceae)o光柄菇科(Pluteaceae)o红菇科(Russ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o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香菇 (Lentinus Edodes) ∙多孔菌目 (Aphyllophorales)o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o科(Atheliaceae)o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o刺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o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o革菌科(Coriolaceae)o伏革菌科(Corticiaceae)o科(Cystostereaceae)o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o科(Epitheliaceae)o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o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o灵芝科(Ganodermataceae)o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o科(Grammotheleaceae)o彩孔菌科(Hapalopilaceae)o丝毛伏革菌科(Hyphodermataceae)o茸瑚菌科(Lachnocladiaceae)o柔韧菇科(Lentinaceae)o薄孔菌科(Meripilaceae)o皱皮菌科(Meruliaceae)o科(Phanerochaetaceae)o柄杯菌科(Podoscyphaceae)o多孔菌科(Polyporaceae)o科(Pter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科(Sistotremataceae)o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o科(Tubulicrinaceae)o科(Xenasmataceae)∙牛肝菌目 (Boletales)o牛肝菌科(Boletaceae)o硬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o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o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o科(Diplocystaceae)o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o拟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o科(Leucogastraceae)o干腐菌科(Serpulaceae)∙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o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角担菌目 (Ceratobasidi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地星目 (Geastrales)o地星科(Geastraceae)∙猴头菌目 (Hericiales)∙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o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 ∙腹菌目 (Hymenogastrales)∙马勃菌目 (Lycoperdales)o马勃科(Lycoperdaceae)∙鸟巢菌目 (Nidulariales)o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o弹球菌科(Sphaerobolaceae)∙鬼笔目 (Phallales)o笼头菌科(Clathraceae)o鬼笔科(Phallaceae)∙韧革菌目 (Stereales)∙革菌目 (Thelephorales)o革菌科(Thelephor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柄灰包目 (Tulostomatales)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目 Atractiellales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目 (Agaricostilbales)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目 (Cryptomycocolacales)∙目 (Heterogastridiales)∙白冬孢酵母目 (Leucosporidiales)∙微球黑粉菌目 (Microbotryales)∙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目 (Classiculales)∙目 (Cystobasidiales)∙泛胶耳目 (Platygloeales)∙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锈菌目 (Uredinales)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目 (Entorrhizales)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实球黑粉菌目 (Doassansiales)∙叶黑粉菌目 (Entylomatales)∙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目 (Georgefischeriales)∙目 (Malasseziales)∙目 (Microstromatales)∙腥黑粉菌目 (Tilletiales)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条黑粉菌目 (Urocystales)∙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壶菌目 (Chytridiales)∙单毛菌目 (Monoblepharidales)∙目 (Neocallimastigales)∙∙小壶菌目 (Spizellomycetales)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原囊霉目 (Archaeosporales)∙多孢囊霉目 (Diversisporales)∙球囊霉目 (Glomerales)∙类球囊霉目 (Paraglomerales)接合菌门 (Zygomycota)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o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o科(Legeriomycetaceae)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双珠霉目 (Dimargaritales)o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目 (Endogonales)o内囊霉科(Endogon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o新月霉科(Ancylistaceae)o担子霉科(Basidiobolaceae)o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o科(Neozygitaceae)∙梳霉目 (Kickxellales)o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目 (Mortierellales)o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目 (Mucorales)o刺枝霉科(Chaetocladiaceae)o笄霉科(Choanephoraceae)o小克银汉霉科(Cunninghamellaceae)o吉尔霉科(Gilbertellaceae)o毛霉科(Mucoraceae)o科(Mycotyphaceae)o水玉霉科(Pilobolaceae)o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o瓶霉科(Saksenaeaceae)o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o枝霉科(Thamnidi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o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o头珠霉科(Piptocephalidaceae)o科(Sigmoideomycetaceae)o捕虫霉科(Zoopagaceae)。

07药用植物学-第六章-菌类(真菌)

07药用植物学-第六章-菌类(真菌)
本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级真菌,共12000多 种,多数为伞菌类。 特征: ①本亚门全为多细胞有机体,菌丝为有隔菌丝; 生活史中有两种菌丝:初生菌丝、次生菌丝。 ②有性生殖产生担子、担孢子 ③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具有特殊的分裂 方式称为“锁状联合”。 担子、担孢子的形成模式图
药用植物: 银耳 木耳 茯苓 猪苓 雷丸 蜜环菌 猴头菌 灵芝 马勃 香菇
半知菌亚门
本纲真菌绝大多数都具有有隔菌丝,只是以分生 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很少见到有性生殖,甚至某 些种类连分生孢子也未发现。实际上这些菌类可 以看作是子囊菌或担子菌的无性发育阶段,只是 其有性阶段尚未发现,或很少进行有性生殖,或 者有性生殖退化。 图 药用:青霉菌 、白僵菌(僵蚕)
接合菌亚门
本亚门是水生发展生孢子。 接合菌亚门无药用价值 (酿酒重要菌种)
子囊菌亚门
本亚门是真菌门中种类最多的亚门,共15000种。 药用植物: 酵母菌 麦角菌(麦角新碱、麦角胺、麦角酸二乙基酰胺 (LSD) 冬虫夏草菌(虫草) 蝉花
担子菌亚门
07药用植物学-第六章-菌类(真 菌)
(二) 真菌的分类
真菌分类: ①鞭毛菌亚门 ②接合菌亚门 ③子囊菌亚门 ④担子菌亚门 ⑤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
本亚门除单细胞外,大部分为分枝的丝状 体,菌丝通常为无隔菌丝,无性生殖产生 游动孢子(似藻类),有性生殖产生卵孢 子或休眠孢子。该亚门真菌属于最原始的 真菌。 本亚门暂未发现药用价值。

真菌界分类

真菌界分类

真菌界分类真菌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分支,由真菌组成。

真菌是一类生物,通常被定义为多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以分解有机物质为能量来源,主要生长在土壤、植物和其他有机物质上。

真菌是经典的多细胞生物,其个体结构与植物、动物等有很大不同,因此其分类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真菌界分类基础真菌界由真菌组成,真菌体多由菌丝、菌核和孢子等组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其中,包括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门、滑子菌门、接合菌门等五个门,每个门下再有不同的亚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

二、真菌界分类特点真菌界的分类遵循着“形态分类”、“聚类分类”以及基因分类等不同的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形态分类和基因分类。

真菌的生长形态、表面特征以及孢子的形态等都是分类的依据。

而通过比较真菌的遗传物质,则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分类鉴定。

真菌属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在形态和生活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真菌界的分类也比较复杂。

例如,半知菌门中的霉菌属大量分布于不同的环境中,形态和生理学特征都非常复杂,因此其分类也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确定。

三、真菌界分类误区由于真菌属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地理分布广泛,因此存在着许多真菌界分类的误区。

例如,一些真菌形态十分相似,但在遗传物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仅仅依靠形态鉴定是不完全准确的。

此外,很多真菌的生长环境也不同,因此存在着分类错误的可能,需要根据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复杂分析。

总体来看,真菌界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生物学分类单元,其分类方式也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多种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学生而言,需要特别重视真菌的分类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生命周期、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点。

同时,科学研究也将为真菌的分类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的参考。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按照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真菌属于菌物界真菌门。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an)、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n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五个亚门,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鞭毛菌亚门: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眼孢子囊。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腐霉菌、疫霉菌和霜霉菌等。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一般不侵染植物。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白粉菌、赤霉菌等。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锈菌和黑粉菌等。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但有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灰斑病菌和蔬菜斑枯病菌等。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

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

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有哪些?白粉菌,果树炭疽菌,禾本科作物赤霉菌,全蚀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锈菌,黑粉菌外囊菌属(Taphrina)引起桃缩叶病。

白粉属(Erysiphe)引起烟草、芝麻、向日葵及瓜类等白粉病。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引起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病。

布氏白粉属(Blumeria)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引起苹果白粉病。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引起桑、梨、柿、核桃等80多种植物白粉病。

钩丝壳属(Uncinula)引起害葡萄和桑树白粉病〕。

简述真菌5个亚门的不同特点

简述真菌5个亚门的不同特点

简述真菌5个亚门的不同特点简述真菌5个亚门的不同特点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

根据形态、生理、生态等多种特征,真菌被分为五个亚门:接合菌亚门(Zyg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隐花植物亚门(Deuteromycota)和糖蜜菌亚门(Chytridiomycota)。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个亚门的不同特点。

一、接合菌亚门接合菌是一类形态简单的真菌,它们没有分化出真正的组织器官,而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

接合菌主要以无性生殖繁殖,但也有少数种类能够进行有性生殖。

接合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对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接合菌还可以用于发酵生产食品和药品。

二、担子菌亚门担子菌是一类具有明显组织器官的真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担子孢子。

担子菌的菌丝体内含有一种叫做“担子”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分裂成孢子。

担子菌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环境中。

担子菌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三、子囊菌亚门子囊菌是一类真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孢囊器官,并产生孢子。

与担子菌不同的是,孢囊器官在形态上更为复杂,而且可以分化为不同的类型。

此外,子囊菌还能够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子囊菌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包括森林、草原、农田等不同环境中。

它们对土壤的营养循环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四、隐花植物亚门隐花植物是一类没有明显性状的真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产生性孢子或者性孢子未知。

由于这类真菌的繁殖方式不明确,因此它们被归为一个亚门。

隐花植物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环境中。

它们对土壤的营养循环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五、糖蜜菌亚门糖蜜菌是一类早期真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游动孢子。

这些孢子能够在水中游动,寻找适合生长的环境。

糖蜜菌主要分布在水域中,包括淡水和海水。

它们对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及病害用药一.真菌分类:真菌分五个亚门,分别是鞭毛菌亚门,结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胆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述如下:(一)鞭毛菌亚门,无性瀪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鞭毛消失后可再生次生鞭毛)。

该亚门病菌繁殖需落入作物叶或其他器官上的有水滴的部位上。

在水滴内,病孢子产生鞭毛在水中游动,寻找气孔并钻入。

一般7天一个侵染循环周期。

该亚门真菌侵染多引起腐烂型症状,如瘁倒病、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等。

该亚门包括1,根肿菌纲,又分根肿菌属:引起十字花科作物根钟病。

粉痂菌属:引起马铃薯粉痂病。

2壶菌纲,节壶菌属:引起玉米褐斑病。

3卵菌纲,分为绵霉属:引起水稻烂秧。

水霉属:引起水稻烂秧。

丝曩霉属:引起萝卜等作物根腐病。

腐霉属:引起瘁倒病和瓜果腐烂病。

疫霉属:引起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

指梗霉属:引起谷子白发病。

单轴霉属:引起葡萄霜霉病。

霜霉属:引起白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病:引起黄瓜霜霉病。

霜疫霉属:引起荔枝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水霉目,水节霉目,连壶菌目,霜霉目)防治鞭毛菌亚门引起的病害用药可用:铜制剂、硫制剂、达克宁(百菌清)、苯基酰胺类:苯菌灵、霜扑,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吗啉类:烯酰吗啉、乙磷铝,霜脲晴类:醚菌酯(阿米西达)、瑞宁等。

(三)子囊菌亚门,多细胞,菌丝有隔。

有性繁殖出芽、断裂,产生子囊孢子。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

细胞壁由几丁质合成。

真菌中最大的一个亚门,约有28000多种。

营养体极少数是低等类型,单细胞(酵母菌)外,其余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多为4个,16个或其他数目)囊孢子。

可分:1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如外囊菌属,桃树缩叶病2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的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

如引起柑橘腐烂,花生、粮食腐烂病。

3核菌纲:子囊生在有孔口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的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引言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一个亚门,包含了许多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的真菌。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以前的分类学家将真菌和细菌都列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 1 子囊菌门 Phylum (Ascomycota)1.1 外囊菌亚门 subphylum(Taphrinomycotina)▪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 ∙ 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5.1 毛菌纲 (Trichomycetes)5.2 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粒毛盘菌目(Neolectales)粒毛盘菌科 (Neolectaceae)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肺孢子菌目 (Pneumocystidales)肺孢子菌科 (Pneumocystidaceae)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裂殖酵母目 (Schizosaccharomycetales)裂殖酵母科(Schizosaccharomycetaceae)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棒囊菌目 (Coryneliales)∙梭绒盘菌目 (Medeolariales)∙菌粉衣目 (Mycocaliciales)∙小核衣目 (Pyrenulales)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星裂菌目 (Arthoniales)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刺盾炱目 (Chaetothyriales)∙瓶口衣目 (Verrucarial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煤炱目 (Capnodiales)∙座囊菌目 (Dothideales)∙纵裂菌目 (Hysteriales)科 (Mytilinidiaceae)假黑粉霉属 (Sirodesmium) ∙目 (Jahnulales)∙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胶皿菌目 (Patellar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目 (Arachnomycetales)∙散囊菌目 (Eurotiales)∙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微孢衣目 (Acarosporales)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地卷目 (Peltigerales)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目 (Agyriales)∙凹盘衣目 (Gyalectales)∙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鸡皮衣目 (Pertusariales)∙星果衣目 (Trichotheliales)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柔膜菌目 (Helotiales)柔膜菌科 (Heloti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李基那地衣目 (Lichinales)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圆盘菌目 (Orbiliales)盘菌纲 (Peziz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羊肚菌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侧盘菌科 (Otide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粪盘菌科 (Ascobolaceae)平盘菌科 (Discin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美球菌目 (Calosphaeriales)∙路霉目 (Lulworthiales)∙小煤炭菌目 (Meliolales)∙黑痣菌目 (Phyllachorales)∙假毛球壳目 (Trichosphaerial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海壳菌目 (Halosphaeriales)∙肉座菌目 (Hypocreales)o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冬虫夏草∙小囊菌目 (Microascales)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团壳菌目 (Boliniales)∙目 (Coniochaetales)∙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粪壳菌目 (Sordariales)∙目 (Spathulosporales)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炭角菌目 (Xylariales)o炭角菌科 (Xylariaceae)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酵母目 (Saccharomycetales)o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酵母属(Saccharomyces) - 酵母 - 酿酒酵母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木耳目 (Auriculariales)o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褐黄木耳(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毡盖木耳(Auricularia mesenteric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象牙白木耳(Auricularia eburnea)o黑耳科(Exidiaceae)o明目耳科(Hyalor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o科(Cerinomycetaceae)o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蜡壳耳目 (Sebacinales)o蜡壳耳科(Sebacinaceae)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目 (Christianseniales)o科 (Christianseniaceae)∙目 (Cystofilobasidiales)o科 (Cystofilobasidiaceae)∙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o线黑粉菌科(Filobasidiaceae)∙银耳目 (Tremellales)o科(Aporpiaceae)o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o银耳科(Tremellaceae)∙丝孢酵母目 (Trichosporonales)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o蘑菇科(Agaricaceae )o鹅膏菌科(Amanitaceae)o粪锈伞科(Bolbitiaceae)o牛肝菌科(Boletaceae)o鬼伞科(Coprinaceae)o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o靴耳科(Crepidotaceae)o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o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o蜡伞科(Hygrophoraceae)o环柄菇科(Lepiotaceae)o网褶菌科(Paxillaceae)o侧耳科(Pleurotaceae)o光柄菇科(Pluteaceae)o红菇科(Russ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o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香菇 (Lentinus Edodes) ∙多孔菌目 (Aphyllophorales)o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o科(Atheliaceae)o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o刺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o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o革菌科(Coriolaceae)o伏革菌科(Corticiaceae)o科(Cystostereaceae)o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o科(Epitheliaceae)o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o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o灵芝科(Ganodermataceae)o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o科(Grammotheleaceae)o彩孔菌科(Hapalopilaceae)o丝毛伏革菌科(Hyphodermataceae)o茸瑚菌科(Lachnocladiaceae)o柔韧菇科(Lentinaceae)o薄孔菌科(Meripilaceae)o皱皮菌科(Meruliaceae)o科(Phanerochaetaceae)o柄杯菌科(Podoscyphaceae)o多孔菌科(Polyporaceae)o科(Pter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科(Sistotremataceae)o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o科(Tubulicrinaceae)o科(Xenasmataceae)∙牛肝菌目 (Boletales)o牛肝菌科(Boletaceae)o硬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o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o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o科(Diplocystaceae)o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o拟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o科(Leucogastraceae)o干腐菌科(Serpulaceae)∙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o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角担菌目 (Ceratobasidi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地星目 (Geastrales)o地星科(Geastraceae)∙猴头菌目 (Hericiales)∙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o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 ∙腹菌目 (Hymenogastrales)∙马勃菌目 (Lycoperdales)o马勃科(Lycoperdaceae)∙鸟巢菌目 (Nidulariales)o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o弹球菌科(Sphaerobolaceae)∙鬼笔目 (Phallales)o笼头菌科(Clathraceae)o鬼笔科(Phallaceae)∙韧革菌目 (Stereales)∙革菌目 (Thelephorales)o革菌科(Thelephor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柄灰包目 (Tulostomatales)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目 Atractiellales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目 (Agaricostilbales)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目 (Cryptomycocolacales)∙目 (Heterogastridiales)∙白冬孢酵母目 (Leucosporidiales)∙微球黑粉菌目 (Microbotryales)∙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目 (Classiculales)∙目 (Cystobasidiales)∙泛胶耳目 (Platygloeales)∙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锈菌目 (Uredinales)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目 (Entorrhizales)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实球黑粉菌目 (Doassansiales)∙叶黑粉菌目 (Entylomatales)∙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目 (Georgefischeriales)∙目 (Malasseziales)∙目 (Microstromatales)∙腥黑粉菌目 (Tilletiales)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条黑粉菌目 (Urocystales)∙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壶菌目 (Chytridiales)∙单毛菌目 (Monoblepharidales)∙目 (Neocallimastigales)∙∙小壶菌目 (Spizellomycetales)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原囊霉目 (Archaeosporales)∙多孢囊霉目 (Diversisporales)∙球囊霉目 (Glomerales)∙类球囊霉目 (Paraglomerales)接合菌门 (Zygomycota)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o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o科(Legeriomycetaceae)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双珠霉目 (Dimargaritales)o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目 (Endogonales)o内囊霉科(Endogon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o新月霉科(Ancylistaceae)o担子霉科(Basidiobolaceae)o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o科(Neozygitaceae)∙梳霉目 (Kickxellales)o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目 (Mortierellales)o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目 (Mucorales)o刺枝霉科(Chaetocladiaceae)o笄霉科(Choanephoraceae)o小克银汉霉科(Cunninghamellaceae)o吉尔霉科(Gilbertellaceae)o毛霉科(Mucoraceae)o科(Mycotyphaceae)o水玉霉科(Pilobolaceae)o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o瓶霉科(Saksenaeaceae)o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o枝霉科(Thamnidi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o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o头珠霉科(Piptocephalidaceae)o科(Sigmoideomycetaceae)o捕虫霉科(Zoopagacea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生孢子器
(三T)he子c囊las菌si亚fic门ati真on菌o的f A分sc类omycotina
分类依据 ① 子囊果的有无; ② 子囊果的类型; ③ 子囊的结构; ④ 子囊的排列方式
分类
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没有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
(一)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The main characters of Ascomycotina
1、营养体(soma)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少数(如酵母菌)为单 细胞, 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以形成菌组织(子座、菌核等机 构);
2、asexual reproduction :产生分生孢子(conidium)
代 表 菌 : 桃 缩 叶 菌 ( Taphrina deformans)引起桃树缩叶病。
Asci (Taphrina deformans)
ps
子囊果:在子囊菌中产生和着生子囊的结构
子囊果的类型: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无孔口 2)子囊壳(perithecium):子囊果有固定的孔口; 3)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呈盘状或杯状;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腔在子座内形成
3 、 sexual reproduction : 产 生 子 囊 ( ascus ) 和 子 囊 孢 子 (ascospore) ,每个子囊内一般含有8个子囊孢子。
asexual reproduction
分生孢子着生的类型
the growing types of conidia of Ascomycotina
4)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垫状或浅盘状,上面有成排的 短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conidum 分泌粘液:昆虫、雨水传播;不分泌粘液:气流传播
5)分生孢子器(pycnidium):球状、瓶状或不规则形,一 般有固定的孔口和拟薄壁组织的器壁,内壁形成分生孢子 梗,顶端着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器分泌粘液→孢子角,靠昆虫、雨水传播。
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3、核菌纲(Pyrenomycetes) :子囊生在有孔口的子囊壳内,或
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4、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双层壁 5、盘菌纲(Discomycetes) :子囊果是子囊盘 ;
纲的特征
①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②营养体:单细胞或不很发达的菌丝体 ③无性繁殖:主要裂殖或芽殖,不产生分生孢子
④有性生殖:不形成特殊的配子囊,子囊也不是由 产囊丝形成的,子囊顶部无孔口。
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纲的分类
1)内孢霉目(Endomucetales):主要是酵母菌和类似酵 母菌的真菌,又称酵母菌目。
4.类似拟侧丝的中心残余物:子囊在子囊座中发育形成子囊 腔时,子座组织在子囊间残留下来的幕状残留物。
5.缘丝(periphysis) : 子囊壳孔口或子囊腔溶口内侧周围的毛 发状丝状体。
6.拟缘丝(periphysoid):沿着子囊果内壁生长的侧生缘丝, 它们向上弯曲朝向子 囊果的顶孔。
(一)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1)散生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 ):→气流传播
2)分生孢子梗束(synnema):聚生成一束基部排列紧密, 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部或侧面产生conidum→气 流传播
3)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 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产生conidum →气流传播。
不孕丝状体
1.侧丝(paraphysis):从子囊果基部向上生长,顶端游离的丝 状体,生于子囊之间,侧丝吸水膨胀,有助于子囊孢子的 释放。
2.顶侧丝(apical paraphysis): 自子囊壳顶部向下生长,顶端 游离的丝状体;
3.拟侧丝(paraphysoid ):自子囊座顶部向下生长与基部细胞 融合;
2)外囊菌目(Taphrinales):只有一个属-外囊菌属 ( Taphrina) 引起桃树缩叶病、李子囊果病、樱桃丛枝病、 杏、梅的膨叶病等.
外囊菌属(Taphrina) a . 寄 生 性 接 近 专 性 寄 生 菌 , 主 要 寄生蔷薇科作物,引进促进性症状, 如叶片肿大,肥厚、皱缩等畸形。 b.无性繁殖以子囊孢子芽殖产生芽 孢子(分生孢子)。 c.双核菌丝体在寄主角质层下或表 皮细胞下形成一层厚壁的产囊细胞, 由产囊细胞发育成一层子囊(灰白 色粉腊层)。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子囊的结构
1、原囊壁的(prototunicate) : 具有一层很薄的囊膜,子囊孢子通 过囊壁的破裂或消解释放。
2、单囊壁的(unitunicate) : 囊膜单层,子囊孢子通过囊顶部小 孔、狭缝或囊盖而主动释放;
3、双囊壁的(bitunicate) : 囊膜双层,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 层称为子囊内壁,释放孢子时外壁因 无弹性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 的弹性而常超出外壁顶端。
子囊果类型 The types of ascocarps
闭囊壳
(cleistothecium)
子囊壳
(perithecium)
子囊壳 (perithecium)
子囊盘
子囊座 ascostroma
假囊壳
寄生植物的子囊菌形成子囊果后,往往在病组织表面 形成小黑点或小黑粒状的病征。
子 囊 壳 和 分 生 孢 子 器 区 分
The growing types of conidia of Asc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真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生植物的病原真菌形成分生孢 子器或分生孢子盘后,往往在病 组织表面形成小黑点或小黑粒状 的病征。
sexual reproduction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发育过程
Ascus and ascospores developmental process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