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圣才出品】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为方案或不行动。

公共政策的特质在于:①公共政策乃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

②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

一项公共政策都有一个或一组特定的目标;有一个基本的方针;有一条选定的行动路线或方案。

公共政策的选择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或目标导向的。

③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

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是一个政策问题的网络。

④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

公共政策既包括政府机关积极采取行动纲领,也包括政府的不行动或不作为。

2.管制性政策答:管制性政策是指政府设定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和处理不同利益的政策类型。

这种政策是通过制约、禁止政策对象行为来实现的。

其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②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

依管制的目的而言,管制性政策可分为经济性管制政策与社会性管制政策;以管制的手段而言,管制性政策可分为指挥式管制政策与诱导式管制政策。

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管制性政策属于零和赛局的政策。

因为这种类型的政策的执行,常会使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失去利益。

例如:污染管制政策、交通管制政策、出入境管制政策等。

管制性政策深具强制及威胁性,因此受制者会抵抗来自管制者的管制行动,故管制政策在执行时常遭受到巨大的抗拒而产生争执,容易引起管制者及受制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政府也必须投注大量的资源在管制性政策的发展上。

3.自我管制性政策答:自我管制性政策是指政府并未设定严格的、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而仅仅设定原则性的游戏规则,由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自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政策类型。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 【圣才出品】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要概念1.公共事务答: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的,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公共事务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公益性,是指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②非营利性,是指提供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③规模性;④阶级性。

2.公共物品答:(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即以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的活动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效率标准作为最高准则,探索公共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

这一定义的含义包括:①公共行政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者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

②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③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举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包含两层含义,即有效性和效率。

4.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特征有: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圣才出品】第六章公共部门⼈⼒资源管理1.什么是公共部门⼈⼒资源?答:⼈⼒资源是指在⼀个国家、地区乃⾄⼀个组织内,能够作为⽣产性要素投⼊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中的全部劳动⼈⼝的总和。

公共部门的⼈⼒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中⼯作的具有劳动能⼒的各类⼈员的总和,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共部门⼈⼒资源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度作了具体的限定:(1)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资源所进⾏的规划、获取、维持和开发等⼀系列管理⾏为。

它由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资源管理和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资源管理两部分构成。

(2)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以国家⾏政机关和国有事业机构公共部门⼈⼒资源为主要对象,依法对其所属的公共部门⼈⼒资源进⾏预测、规划、考录、使⽤及其⼯资、保障等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3)本书认为,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的⼈员进⾏规划、录⽤、使⽤、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权威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主体却是拥有⼀定国家权⼒的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凭借国家权⼒和公共资源对公共部门⼈⼒资源进⾏管理的。

②公益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的是:提⾼公共部门⼈⼒资源的素质,提升公共部门⼈⼒资源的价值,其⽬的不是为公共部门⾃⾝谋求利益,⽽是为全体⼈民谋求公共利益。

③复杂性公共部门特别是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是⼀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组织结构体系,这样的组织体系是按照完整统⼀原则建⽴起来的,要求⽬标统⼀、事权统⼀和功能配置统⼀。

建⽴完整统⼀的⼈事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范围是遵循统⼀原则、⾼效管理公共部门⼈⼒资源的基础。

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权的划分是⼀项复杂的系统⼯程,这种复杂性是任何其他组织⽆法⽐拟的。

④法制性公共部门依法对⼈⼒资源进⾏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资源管理的鲜明特点。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北师大2019年研]答:(1)公共治理概述“公共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公共治理理论中,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公共治理理论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合理内核。

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且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

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

②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的关系。

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权力依赖,是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它们都不拥有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资源;它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③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进行自主自治的合作。

与传统公共管理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和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不同,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一、名词解释1.战略答:战略是指公共部门发展总目标的表现形式,它涉及一定时期内带动全局的方针、政策与任务,它决定着一个部门在一定时期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它对组织政策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配置均发生广泛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而战术或策略则是使用这些资源中的一部分,以获取整体目标中部分目标的达成。

2.战略管理答: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

即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和科学。

其中战略是指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到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

战略管理的特征有: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⑤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⑥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3.战略管理过程答:战略管理过程是指战略管理活动客观的、逻辑的和系统的过程和步骤。

战略管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促进学习和行动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

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环节:①环境分析。

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以及影响组织的外部系统,进而掌握公共部门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④战略规划。

指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拟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③战略实施。

指建立和发展行动的能力和机制,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④战略评估。

指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

4.公共部门环境答:公共部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个方面。

一般环境指社会的、一般的或宏观环境层的力量。

具体环境指对公共组织的决策、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力量或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人大2019年研]答: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政策主体有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之分。

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行动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非官方参与者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群体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2.治理工具[人大2019年研]答: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

治理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③契约外包;④经营特许权;⑤补助;⑥抵用券;⑦市场供给;⑧志愿服务;⑨自我协助;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

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3.绩效预算[人大2019年研]答: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以便于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

它包括决定适当的计划种类、将计划分割成数个子计划、针对每个子计划的细节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所需经费以及汇总所有经费资料编制预算等步骤。

绩效预算的特征包括: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所需投入间的关系;使计划更加全面,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绩效预算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衡量单位计划成本;有助于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有助于考核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政府机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绩效预算的缺点在于: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对于无形成本和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对组织的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公共管理课后思考题

公共管理课后思考题

公共管理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1.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2.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简述:1、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5)更具现实性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实践抽象法2.实体分析法3.实验法4.系统分析法5.比较分析法6.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7.案例分析法第三章:一、名词解释: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准政府组织事业单位1.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2.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

与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

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组织更具效率。

3.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准政府组织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工商联、青联、侨联、台联等群众团体,事业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等。

4.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第5章人事行政5.1 复习笔记一、人事行政概述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是负责对政府公务员的录用、考核、任用、培训、交流、回避、薪酬、纪律、责任、辞退、退休等具体环节的管理,涉及公务员的“进”、“管”、“出”,决定了政府自身对公务人员管理的成败,也决定了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成败。

1.人事行政含义(1)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

(2)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

2.人事行政地位与作用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

人事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3.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1)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①公开;②平等;③竞争;④择优。

(2)功绩制原则功绩制原则强调对公务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按照功绩实施晋升。

它要求根据客观的标准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才能以及其他素质,决定是否录用、升降、奖惩等,并以此作为激励公务员勤奋而又创造性地工作的重要手段。

(3)依法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要求把人事行政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等,通过立法程序规范起来,用法律手段确保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依法管理;②公务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

二、人事行政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人事行政演变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第三部门管理1.根据你对第三部门的理解,定义第三部门及第三部门的特点。

答:(1)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与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基金会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的统称。

(2)第三部门的特征是:①组织性。

第三部门必须是具有一定制度化的正式组织,须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②民间性。

第三部门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它不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其决策层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③非营利公益性、。

第三部门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同样也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④自治性。

第三部门实行自我管理,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

和⑤志愿性。

第三部门的活动以志愿为基础,在组织的管理和其他的一些活动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志愿参与。

2.选择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第三部门组织,并解释你选择这个组织的原因。

答: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中国红十字会1904年成立。

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人类在许多灾难面前依然显得很脆弱和弱小,红十字会在人们遇到不可预知的困境时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救人于水火,此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是人类应有的举止,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一致,因此,红十字会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去拥护和支持的第三部门。

3.结合第三部门管理的内容,谈谈你对第三部门管理的认识。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湖南农大2013年研;武大2012年研;中财2011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与谋略、法令、措施、办法、规定等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系统(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3.公共政策问题(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6.1复习笔记一、组织的性质可以从静态、动态、生态和心态四个层面对组织的含义加以分析说明。

(1)静态的组织观静态的组织观是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

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

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是指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即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

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生态组织观是指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是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公共组织的活动举凡预算的编制或执行、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皆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

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的法律是带有权威性的,其效力范围及于全国,如不服从将受强制制裁。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和制衡。

行政部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亦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利益团体的监督。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7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7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7章)【圣才出品】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

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第六章 【圣才出品】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第六章 【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一、重要概念1.政府职能答: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固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是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政府职能包括在国家职能之中。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公平与效率属于历史范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政府职能的内涵并不是政府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

2.行政手段答:行政手段是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管理者的权威越高,其管理效果也越大;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上级通过命令、指令、指示等形式向下传递决策,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决策;行政手段具有垂直性,信息是通过组织机构垂直输送的。

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手段在管理中表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优势。

3.法律手段答: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制定法律,依据法律法规影响人们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方法。

除了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之外,还包括国家其他政权机关和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等行政性法规。

法律手段的特点在于,它的制定和修改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具有最大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它以国家权力作为后盾,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强制力。

4.经济手段答:经济手段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利益去影响人们行为的管理方法。

经济手段的运用需借助于具体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杠杆,这些指标和杠杆涉及社会公众各自的利益时必然引起即时的、充分的反映,而且,对物质利益的反应更有真实性。

5.第三部门组织答:第三部门组织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

国外学者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经营性组织,行政性组织,互益性组织,社和公共服务性组织。

除经营性组织和行政性组织之外,其他三大类都可归人第三部门组织的范畴。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管理的运行【圣才出品】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管理的运行【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一、关键词1.公共决策(Decision-making of Public Management)答: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①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②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③公共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2.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答: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标(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公共政策的性质有:①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②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③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④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⑤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

3.执行(Execution)答:执行是指贯彻施行,实际履行。

公共管理执行是指履行公共决策,实现公共目标,完成计划任务,使之达到公共事务间协调发展,实现最大效率的过程。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4.控制(Control)答:控制是指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

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管理流程)【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管理流程)【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部门管理流程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有哪些?为什么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做计划?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政府组织的一定目标,制定全局战略规划和实施政策,以实现目标的整个行动方案。

(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目标确定之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制定计划的方法。

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可供选择的制定计划的方法中,比较重要的有理性计划、城市和地区计划、应急计划、战略计划。

①理性计划a.明示管理者要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空谈;b.提出了计划的优先次序,要求集中力量完成优先目标,避免把资金浪费在低效率项目上;c.指出了计划和行动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当目标确定之后,要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这就是所谓“结构跟随战略”的具体表现;d.提醒了管理者在大规模的计划正式实施之前,永远都要先进行分析、试验和局部实验的评估,以了解计划的可行性、局限性等各种问题;e.强调了在计划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和持续性,组织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提高绩效;f.扩展了公共部门的实际管理者的时间范围,即要求他们审时度势,在一个更大的动态框架内考虑工作。

②城市和地区计划a.综合性计划是城市规划过程的产物,是预测和促进有效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的方法。

它通过社会各界的充分协商,产生一个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共同看法,描绘出交通系统、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土地利用的模式,还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区稳定、环境保护、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市民场所的设计纲要。

b.地区计划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计划。

三项开发土地的简单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确立“地区”的概念,它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尽可能地“集中发展”,密集地建设城市中心;“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土地”以建造融合了住宅、商店和办公楼的“城市村”。

c.应急计划它是一个组织为了应付特殊情况(例如意外事故、市场风险、公共卫生问题等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d.战略计划包括确定组织的任务、设立目标和制定使组织能够在环境中成功运行的战略。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第二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00分,包括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知识部分。

公共基础部分满分30分,每位考生必答;专业知识部分含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教育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五部分,各部分满分均为70分,考生可根据自己拟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多选者只按前选部分计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和考号填写在本页方框内。

3.必答题部分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凡做在试卷或答题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其它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代表答案的字母上划线,如[A][B][C][D]。

5.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部分(共30分,每位考生必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一般认为城市街道的路灯属于公共物品,其理由之一是()。

A.消费的排他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C.生产的公共性D.生产的非公共性【答案】B【解析】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①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该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②非排他性,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2.某地一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山地发现了一种贵金属矿产资源,其产权属于()。

A.农民个人所有B.村集体所有C.乡镇所有D.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公共物质资源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由国家或者公共机构拥有的土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属于非私人所有的物质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除农民集体所有的之外,其余则归国家所有,而地下埋藏的所有矿物资源则都归国家所有,属于物质性的公共资源。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公共危机疏缓的策略。

[人大2019年研]答:公共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公共危机的疏缓是指管理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行动,以降低或者消除灾害及其影响的风险。

公共危机疏缓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其关注长期的预防性工作,而不是着眼于危机发生以后的应对。

公共危机疏缓的策略有:(1)风险源的确认和控制。

对于任何地区或者组织,要根据历史的资料和现实的探查,确认可能出现的灾害的类型,建立风险的档案,确认风险源,在此基础上绘制风险地图。

(2)通过工程项目防范灾害。

通过某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有效地管理地区的发展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地方政府在规划和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规划有效地降低可能的风险。

(4)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强化政府的管制历来是各国政府有效疏缓各种灾难和危机的有效措施。

这些管制措施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5)通过公共信息和教育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建立一个安全的和具有防卫能力的社会的关键在于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能力。

通过学校、社区、公共传媒等各种机构,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危机管理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十分重要。

(6)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诱因政策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政府的诱因政策在疏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诱因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发挥作用的。

对于有利于提高社会抵御力的项目和事业,政府可以提供补贴,甚至于通过减免税方式予以鼓励;对于那些对公共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业或者行为,政府通过提高税负的办法加以限制等。

2.政策评估的方法及其优劣。

[人大2019年研]答: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方法10.1复习笔记一、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贯彻行政管理思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和。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政策、指令、计划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

行政手段是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领导对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发出的强制性要求,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它要求通过权威的手段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坚决有力地推行和落实。

(1)行政手段的基本特点①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②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③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2)行政手段的内容①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行政活动,带有强制性。

②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上级对下级行政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③行政信息行政信息是指上级行政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行政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④行政咨询行政咨询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行政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某些行政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政府与公共管理
1.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政府组织的管理目标、范围和职能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政府怎样处理与市场、企业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舵人”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当扮演掌舵人的角色,而不是划桨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政府组织应当关注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政策的执行。

掌舵人角色的确立将政府职能严格界定为宏观调控与干预,帮助政府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使政府更好地与市场机制相适应,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

(2)“接轨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一个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促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

这一角色定位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必须引导和建立一个适应全球化条件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公共行政管理,减少政府管理规则和行为的局限性。

(3)“裁判员”的角色定位
政府组织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的管理活动范围将严格界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和管理具体的经济实体,即严格实行“政企分开”,赋予市场一定的自由度,以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平衡发展。

(4)“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实行“积极干预”的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和市场的过程,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整个社会的所有公众都可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对于社会本身的稳定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5)“仲裁者”的角色定位
“仲裁者”的角色又可以称之为政府提供法治保障的角色定位,即政府不但要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要运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市场的混乱与恶性竞争。

一个完善理性的市场必须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市场,政府要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一个公共的游戏规则,并担负对游戏过程实行监管的职责。

(6)“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管理社会时必须关注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在高绩效政府组织管理当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又是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只能出现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体系的稳定、社会公平与公正目标的实现对政府管理尤其重要。

(7)“保卫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然要担负保卫国家经济与社会安全的职责。

市场主体要实现其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一切形式的不安全因素都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反映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体现了公共管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适应了社会发展与市场发展,因此,以绩效观念为指导,有效完成政府的角色定位的要求是成功的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石。

2.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这两对关系对于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至关重要。

(1)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益,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关键。

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异同。

①政府与企业的差别
政府与企业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a.组织性质;
b.运行的目的;
c.管理的限制因素;
d.物质基础;
e.管理人员;
f.绩效评估。

②政府与企业的联系
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a.政府作用于企业,政府对企业提供事实上的制度规范、实施直接与间接管理、为企业创造发展的环境条件,企业必须接受政府的制度安排与管理调控;
b.企业作用于政府,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向政府交纳税收的义务,代表企业职工的特殊利益来参与政府管理与决策(如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进行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等),为实现政府的宏观发展目标提供微观物质基础(如企业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稳定与就
业),整个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政府职能的发挥与机构的设置。

纵观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a.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
b.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
c.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

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不同。

(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应该保持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对政府的制衡监督作用,预防政府权力滥用;另一方面,随着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发展与壮大,也应保证社会权力不会被滥用,以免一部分社会成员威胁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自由、危害社会的安危、削弱政府应有的权威。

①明确良好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
良好的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是政府与社会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能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②按“小政府”的客观要求改革政府
a.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从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社会活动转向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在防范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不良效应的同时,重新确立政府职能的合理界限。

b.改革政府机构
一方面是机构设置与管理的程序化,即对机构的设立条件、机构编制的增减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对各个机构的规格、职能、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分别予
以立法。

c.规范政府行为
必须把政府行为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③按“大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社会
a.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提高政府部分职能的社会化程度,转变观念,摒弃一切依赖政府的思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b.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当前,我国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着素质低、功能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制定中介组织参与、竞争和行为的规则,制定中介机构行业道德标准与服务规范,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c.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
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可以克服政府的主观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3.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1)政府间关系也叫“府际关系”,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

包括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政府间关系有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斜向府际关系之分。

纵向属于上下级关系,横向属于平级的水平交流的政府间关系,斜向府际关系是指多元的行政级别不同的无统辖关系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狭义的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最高政府)之间的立法、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关系,它们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

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不仅包括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还包括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关系。

4.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有哪些模式,其特点如何?
答:结合国家结构和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各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践模式大致可分为联邦分权模式、单一集权模式、单一分权模式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1)联邦分权模式
联邦分权模式以现代的美国、德国为典型。

联邦分权模式是一种实行时间最长、已相当成熟的联邦制的典型模式。

世界上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联邦分权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①中央(联邦)与地方(州)权力范围划分的法律化;
②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结构是一种分权协作型的结构;
③中央与地方权力运行机制具有灵活性;
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呈现出一个双重过程:一方面是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州政府和地方职能的扩张。

(2)单一集权模式
在单一制国家中,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法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法国是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大革命后,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曾试图改革中央高度集权体制,让地方享有自主权。

它具有如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