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题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D2.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白居易答案:C3. “清明上河图”是哪个朝代的画家张择端所绘?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4. 中国传统戏剧中,扮演年轻女性角色的行当是?A. 生B. 旦C. 净D. 丑5.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元宵节C. 圣诞节D. 端午节答案:C6.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不包括以下哪一部?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诗经答案:D7.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A.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儿童角色、滑稽角色B. 儿童角色、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C.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儿童角色D.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儿童角色、滑稽角色答案:A8. “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什么?A. 民间歌谣、宫廷乐歌、祭祀歌曲B. 宫廷乐歌、民间歌谣、祭祀歌曲C. 祭祀歌曲、民间歌谣、宫廷乐歌D. 祭祀歌曲、宫廷乐歌、民间歌谣答案:A9.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10.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国宝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_______。

答案:兰亭序2.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________。

答案:《水浒传》3.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是中国的________。

答案:敦煌莫高窟4.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殿试5.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被称为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来称呼人;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A.孤足下不才B.愚仆小子C.妾寡人臣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9.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授予官职”;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下车”,官吏到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10.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11.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12.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告别;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下车:官吏初到任;1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1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15.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16.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河”就专指黄河;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二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9.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歃血;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10.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禅”;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封”;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11.以下古代宗法中关于祭祀之礼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C.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一头;12.、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13.、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D.庐冢:也作”庐墓”;古时指为父母或师长而修的坟墓;庐,房屋;冢,坟墓;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18. 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帻;唐朝时称幞头,后加了衬垫发展成硬质的“乌纱帽”;B 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C 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D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裈裩是大裤衩;煞风景的行为“花上晒裩”,就是指在花上晒裤衩;19. 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A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白色庶人可以穿;C 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D 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0. 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A 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B 尊也作樽、壶、觞、觥等都是盛酒的器具,“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交错”提到的就是酒器;C 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几、案是古代桌子;D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上朝时手拿的笏板;2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A干支纪年法B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年号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法2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下面不是表现中秋的诗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3.下列对传统节日表述不正确的是A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B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春节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春节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春节的习俗之一;C清明节之后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D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24.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是;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是;A农历十月\农历二月B农历十一月\农历二月C农历十月\农历三月D农历十二月\农历二月25.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常用时间词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九月;B.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旦日”的意思是明天;C.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的意思是满一年;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时间词不表示时间短暂的一句是A.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B.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27.下列关于刑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髡、黥、墨、劓、笞、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髡刑最重,宫刑最轻;B.古代“五刑”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辟;汉以后为笞、杖、徒、流、死;C.宋代凡是犯“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凌迟处死;元代正式将凌迟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D.水浒传中林冲则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因罪被“刺字”,中国古代称其所受的刑罚为墨刑,又为黥刑,是在罪人面颊或额头上刺字,再以墨染之;28.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把商、宫、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商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商、宫、角徵羽1 2 3 5 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 2 3 4 5 6 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B.六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 “十二律:又称”十二律“,指的是:黄钟、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夷则、、应钟;其中单数为“律”双数为“吕”;C. 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D,雅乐,"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俗乐,"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庭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只好世俗之乐耳;"29.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的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B.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为唐代着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C.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D.中国十大古曲是指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30. 下面有关古籍注释体例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B. 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

80道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

80道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

1.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____。

答案:印刷术2. 孔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哪个省?答案:山东省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4. 京剧中的“生”通常指的是什么角色?答案:男性角色5.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公里?答案:约2万公里6.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牡丹7.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指哪三位帝王?答案:伏羲、神农、黄帝8.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案:隋朝9.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答案:武则天10.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是哪一天?答案:农历九月初九11. 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其编撰者是谁?答案:许慎12.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孙悟空13.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哪个?答案:台湾岛14. 中国的传统医学称为____。

答案:中医或中医药15.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答案:秦始皇(嬴政)16.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个的是?答案:鼠17. 中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答案:北京18. 中国的国粹之一是?答案:京剧19.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答案:长江20.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儒家学派21. 中国的春节又被称为什么?答案:农历新年或新年22. 中国的国石是什么?答案:翡翠(或和田玉,根据不同标准)23.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五声音阶,分别是宫、商、角、____和羽。

答案:徵2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指哪三个国家之间的对峙?答案:魏、蜀、吴25.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答案:《道德经》26.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答案:《义勇军进行曲》27.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红色28. 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除了京剧外,还有哪些?请列举两种。

答案: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任选两种)29.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用于纪念什么?答案:纪念先人或扫墓30. 中国的国树是什么?答案:银杏树(或柏树,根据不同标准)31. 中国的四大名绣指的是哪四种刺绣?答案:苏绣、湘绣、粤绣、蜀绣3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33. 中国的国鸟是什么?答案:丹顶鹤(或朱鹮,根据不同标准)34.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四合院是哪种类型的住宅?答案:北方传统的民居类型3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古代诗人?答案:屈原36. 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有几根弦?答案:两根弦37. 中国的国酒是什么?答案:茅台酒38. 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请列举三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一)学校与科举I.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 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II. 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 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00道传统文化常识题

100道传统文化常识题

100道传统文化常识题【古诗句积累】1.生当作人杰,。

2.,波撼岳阳城。

3.草木有本心,。

4.黄金若粪土,。

5.去年今日此门中,。

6.人生自古谁无死,。

7.枝上柳绵吹又少,。

8.,道是无晴却有晴。

9.,为伊消得人憔悴。

10.,在地愿为连理枝。

11.,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案】:1.死亦为鬼雄 2.气蒸云梦泽 3.何求美人折 4.肝胆硬如铁 5.人面桃花相映红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天涯何处无芳草 8.东边日出西边雨 9.衣带渐宽终不悔 10.在天愿作比翼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12.日出江花红胜火,。

13.溪云初起日沉阁,。

14.,不废江河万古流。

15.,直挂云帆济沧海。

16.,西湖歌舞几时休。

17.花开堪折直须折,。

18.,不拘一格降人才。

19.云横秦岭家何在,。

20.,犹抱琵琶半遮面。

21.,各领风骚数百年。

22.,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案】:12.春来江水绿如蓝 13.山雨欲来风满楼 14.尔曹身与名俱灭 15.长风破浪会有时 16.山外青山楼外楼 17.莫待无花空折枝 18.我劝天公重抖擞 19.雪拥蓝关马不前 20.千呼万唤始出来 21.江山代有才人出 22.但使龙城飞将在23.我自横刀向天笑,。

24.小楼一夜听春雨,。

25.抽刀断水水更流,。

26.,长使英雄泪满襟。

27.无边落木萧萧下,。

28.,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案】:45.相见时难别亦难 46.众人皆醉我独醒 47.洛阳亲友如相问 48.要留清白在人间 49.美人帐下犹歌舞 50.莫怪春来便归去 51.牧童遥指杏花村 52.东风不与周郎便 53.浊酒一杯家万里 54.花有清香月有阴 55.江枫渔火对愁眠29.姑苏城外寒山寺,。

30.,吹面不寒杨柳风。

31.问渠那得清如许,。

32.,又岂在朝朝暮暮。

33.纸上得来终觉浅,。

34.,俯仰随人意可怜。

35.接天莲叶无穷碧,。

36.,春风不度玉门关。

37.等闲识得东风面,。

38.,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1. 问: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什么?答: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2. 问: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是什么?答: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3. 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4. 问:中国京剧的四大角色类型是什么?答:生、旦、净、丑。

5. 问:中国古代的“五经”指的是哪五部经典?答:《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6. 问:中国茶文化中的“六艺”指的是什么?答:茶艺、茶道、茶礼、茶器、茶宴和茶诗。

7. 问: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答:借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等。

8. 问: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包括哪些内容?答:礼、乐、射、御、书、数。

9. 问: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什么?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10. 问: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什么是“四合院”?答: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一种形式,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为院落。

11. 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12. 问: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是“汉服”?答:汉服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包括深衣、襦裙、袍服等。

13. 问: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是什么?答: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14. 问: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什么是“三拜九叩”?答:三拜九叩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表示对长辈或尊者的极大尊敬,通常在重要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进行。

15. 问: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什么是“五音”?答: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基本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

16. 问: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什么是“工笔”和“写意”?答: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精细描绘技法,注重细节的刻画;写意则是一种注重表现画家情感和意境的绘画技法。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题库100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题库100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题库1. 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中,红色通常代表什么性格特征?A. 忠诚勇敢B. 阴险狡诈C. 刚直果断D. 智慧聪明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他的武器是什么?A. 金箍棒B. 七星剑C. 九齿钉耙D. 方天画戟答案:A3.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为什么?A. 老人节B. 儿童节C. 教师节D. 青年节答案:A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A5.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为什么?A. 情人节B. 元宵节C. 中秋节D. 端午节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是哪个国家的女子?A. 齐国B. 楚国C. 越国D. 吴国答案:C7.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谁?A. 屈原B. 孔子C. 孟子D. 祖先答案:D8. 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有多少根弦?A. 16根B. 21根C. 25根D. 30根答案:B9.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时,人们常说的“拜年”是指什么?A. 放鞭炮B. 吃饺子C. 贴春联D. 互相祝贺答案:D10. 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是在农历的几月几号?A. 十二月初八B. 十一月初八C. 十月初八D. 九月初八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之一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物?A. 春秋B. 战国C. 秦朝D. 汉朝12. 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时,人们常吃的食品是什么?A. 粽子B. 月饼C. 汤圆D. 饺子答案:C1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人们常赏的是什么?A. 月亮B. 梅花C. 桃花D. 樱花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最初用于什么活动?A. 航海B. 军事C. 农业D. 占卜答案:D15. 中国的传统节日龙舟节是为了纪念谁?A. 屈原B. 孔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A16. 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A. 孔子B. 孟子C. 屈原D. 介子推答案:D17.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又称为什么?A. 鬼节B. 神节C. 佛节D. 仙节答案:A18. 中国的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间俗称为什么?A. 小年B. 大年C. 中年D. 晚年答案:A19.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时,人们常做的活动是什么?A. 登高B. 游泳C. 滑雪D. 赛马答案:A20.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时,人们常做的活动是什么?A. 扫墓B. 赏花C. 划船D. 放风筝答案:A2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人们常说的“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吃了什么药?A. 长生不老药B. 返老还童药C. 忘忧草D. 灵芝答案:A22.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时,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他们相会的桥梁是什么?A. 彩虹B. 银河C. 长江D. 黄河23.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人们常说的“屈原投江”故事中,人们为了避免鱼虾侵扰屈原的身体,做了什么?A. 撒米B. 划龙舟C. 放鞭炮D. 包粽子答案:D24.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时,人们常说的新年祝福语“恭喜发财”后面常接的一句是什么?A. 红包拿来B. 身体健康C. 万事如意D. 学业进步答案:A25. 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时,人们常说的一种猜谜游戏叫什么?A. 灯谜B. 字谜C. 诗谜D. 画谜答案:A由于篇幅限制,我将提供更多的题目和答案,但可能无法一次性达到100道。

古代文化常识习题30道

古代文化常识习题30道
6、答案:C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 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 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 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 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答案:A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 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 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有“迁”“谪”“转”“徙”“改”“移”“补” 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 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 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 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8、答案:D (是古代君主、诸侯、大 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 是大臣)。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 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 “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 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 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七)礼仪与风俗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八)人名与称谓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九)文集与典籍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十)另类与其它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参考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11.对12.对13.错(中岳是嵩山)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16.对17.对18.对19.对20.对21.对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23.对24.对25.错(排最后的是猪)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28.对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30.对31.对32.对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34.对35.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36.错(是工部)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38.对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41.对42.对43.对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48.对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51.错(体全为“牲”)52.对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