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课件)”
了解治疗儿童常见病的传统中医方法,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养育儿童 时应注意的中医理念。
传统中医方法
中药疗法
掌握常见中药的治疗效果,如清热解毒、平喘 化痰等。
推拿疗法
学习适用于儿童的推拿手法,如腹部按摩和穴 位按压。
针灸疗法
了解儿童针灸的基本原理及适应症。
食疗疗法
探索中医食疗对儿童常见病的调理作用,如饮 食治疗脾虚。
感冒与发热
了解中医药对于清热解毒和解表散寒的 功效。
腹泻与消化不良
学习适用于儿童的中医草药调理,帮助 改善消化问题。
健康饮食与中医养生
均衡饮食
中草药茶
了解儿童健康饮食的标准与推荐, 重视五谷杂粮与蔬果摄入。
学习适用于儿童的中草药茶,如 菊花茶和绿豆汤等。
运动与休息
让孩子参与适当的运动,保证充 足的睡眠时间。
研究与发展
1 现代科学验证
介绍现代医学对中医儿科学 的研究结果与认可。
2 整合与创新
探索中西医结合在儿童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3 未来展望
展示中医儿科学在医疗技术与治疗模式上的创新。
结论
总结中医儿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鼓励更多人了解和应用传统中医方法保护儿童健康。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
• 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 中医诊断方法的应用 • 中药材的药医理论指导儿童的饮食、作息、起居,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 理。
中医治疗儿童常见病
1
咳嗽与哮喘
2
掌握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哮喘的方法,
如化痰止咳。
3
中医小儿基础知识PPT课件
胎儿期
• 分期标准: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 直到分娩断脐,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 临床意义:妊娠早期12周的坯胎期,从受 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 病理因素,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 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造成 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
5
新生儿期
• 分期标准: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 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16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约在2-2.5 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以用以下公式推 算:乳牙数=月龄-4(或6) • 临床意义: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 病、呆小病、营养不良。
17
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 体重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 身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 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 临床可以用一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以下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身高(cm)=70+7*年龄
临床意义:
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考虑侏儒症;克汀病 和营养不良
14
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的菱形间隙。出身时 约1.5-2cm。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12-18个月 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身时就已闭合,未 闭合者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临床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 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 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 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突出多见于热 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课件》
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感冒
中医采用汤药、针灸等方法,缓 解儿童感冒症状,提高免疫力。
哮喘
中医中药治疗哮喘,调理气息, 减轻儿童的呼吸困难。
湿疹
中医外治法改善湿疹症状,促进 皮肤康复,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与儿童健康
合理饮食
中医营养学指导儿童合理膳 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提 升身体素质。
适度运动
中医通过辨析儿童体质,根据体质特点,进行中药调养,增强儿童抵抗力,促进身心发展。
儿童生长发育的中医观点
中医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通过中药调理、推拿等手段,促进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和纠正生长发育障 碍。
中医针灸治疗在儿科的应用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调节儿童经络、气血, 治疗疾病、保持健康。
穴位选择
针灸治疗根据儿童体质和病情 选择不同的穴位。
中医理论认为适度运动有助 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增强 体魄。
良好作息
通过合理作息安排,帮助儿 童保持充沛精力,培养健康 生活习惯。
中医诊断常用方法
1
望诊
通过观察儿童面色、舌苔等,判断病情、体质。
2
问诊
详细询问儿童症状、病史等,辅助中医诊断。
3
闻诊
嗅闻儿童体味、口臭等,判断体质及疾病特点。
儿童体质辨析与调理
安全注意事项
儿童针灸治疗需要严格注意安 全,确保治疗效果和儿童身体 健康。
儿童护理与中医饮食
宝宝护理
健康饮食
中医饮食指导与宝宝护理相结合, 保持宝宝健康成长。
中医饮食养生理念指导,培养儿 童健康饮食习惯。
饮食乐趣
通过与儿童一起烹饪、品尝美食, 增强饮食乐趣。
中医儿科学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儿科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儿童健康与 养生、诊断方法、草药治疗以及中医在儿童护理中的应用等。让我们一起探 索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精彩世界吧。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中医儿科学特色疗法目•中医儿科学调护与预防•中医儿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录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保健和个体化治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经验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起源与古代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保障儿童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原则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因人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1脏腑经络与生理特点23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架构,包括脏腑和经络两个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其生理特点是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密切相关。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是调控身体机能,维持阴阳平衡。
少儿体质特点与调理根据少儿体质特点,中医提倡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长。
少儿体质特点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外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病因与病理特点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内伤包括饮食、情志等。
小儿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变化,以及病情容易转化和传变的特点。
掌握病因与病理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同时,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小儿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
营养不良病例
总结词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的营养缺乏状态。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病例通常表现为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和发育迟缓。中 医认为营养不良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虚为主。
05
中医儿科学未来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技术
食、调整饮食结构等。
饮食疗法需注意食物的性味和 营养价值,避免食用过于刺激
、油腻、生冷的食物。
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不
良习惯。
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中医儿科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暖、防晒、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和免疫力。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衣着和作息时间, 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04
中医儿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感冒病例
总结词
感冒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感冒病例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伴随喉咙疼痛和 头痛。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现代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如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密切 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 保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咳嗽的治疗
厌食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调理,如健脾丸、乳酸菌素片、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等。
心理治疗
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克服心理障碍,增加食欲。
饮食调节
控制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多吃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
中药在儿科的应用
05
中药在儿科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常用于治疗儿科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可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保济丸等药物。
风寒咳嗽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服用通宣理肺丸、小儿止咳糖浆、麻杏止咳片等药物治疗。
风热咳嗽
疏风解热,宣肺化痰。可服用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等药物治疗。
内伤咳嗽
调理脏腑功能,可服用养阴清肺口服液、百合固金丸、蛤蚧定喘丸等药物治疗。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
中医儿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理论的记载,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儿科学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如人参、黄芪等,可提高小儿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增强免疫力中药
如防风、白术等,可用于预防小儿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等。
抗过敏中药
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可用于预防小儿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传染病中药
中药在儿科预防中的应用
如枸杞、红枣等,富含营养成分,有助于小儿身体康复。
营养补充中药
调理脾胃中药
安神益智中药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f其他
3、病理特点 a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b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四节 儿科四诊特点
一、 概述 四诊合参,重视望诊。 二、望诊 1望神色 2望形态 囟门闭合过早 头小 五迟证 解颅
畸形
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前囟宽大,目睛下垂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审苗窍
婴幼儿泄泻阴伤
口: a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 b 口腔破溃糜烂—口疮 c 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a 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出现麻疹 粘膜斑—麻疹
b 低热出疹,色淡红,出没较快—风痧
c 热退疹出,玫瑰红色—奶麻
d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丹痧 e 斑丘疹大小不一,瘙痒难忍—瘾疹
f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水液色清—水痘
g 大疱疹,疱液浑浊,疱壁薄,流出脓水—脓疱疮
4、二便 母乳喂养正常大便: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 日行三次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苦闹—肠套叠 5、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风关、气关、命关 三、闻诊 1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 2咳声嘶哑如犬吠,白喉、急喉风
3、囟门 前囟:12-18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2-4月 4、头围
出生时33-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长 6cm, 1周为46cm,2周为48cm,5周为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5、胸围
新生儿 32cm , 1 岁 44cm ,接近头围, 2 岁后渐大于 头围,其差数为岁数减1。 6、乳牙 4-10月 始出,2-2.5岁出齐,6岁出恒牙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辨证论治 1以温阳散寒,活血化 瘀为治疗原则 2分证论治 a 阳气虚衰 参附汤 b 寒凝血涩 当归四逆汤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消食化积、调理脾 胃为主,常用疳积散、理中丸
等中成药治疗。
04
中医儿科保健与预防
小儿体质特点与养生原则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生长迅速、生机旺盛、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同时 ,小儿也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生理特点。
养生原则
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培补元气等,促 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小儿生活环境的适宜,避免 寒邪侵袭,合理饮食,增强小儿 体质,提高抵抗力。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 主,常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 粒等中成药治疗。
小儿泄泻
疾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以大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带有黏液为特征,多由感 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近代中医儿科的进展
近代中医儿科在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性质
要点一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要点二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 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保健
重视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避免过度 劳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保健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注意脐带护理 ,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保健
中医儿科学章PPT课件
2.风热郁肺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发热恶风,微 有汗出,口渴欲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 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
常见变证 邪陷心肝 心阳虚衰
[病因病机]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郁肺
证候:咳嗽气急,痰稀色白,恶寒发热,无汗不渴,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闭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因而恶寒 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 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象。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 蒡子清热利咽。 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 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 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 热。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咳嗽,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 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5.阴虚肺热
证候:低热不退,面色潮红,干咳无痰, 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分析:余邪留恋,肺阴虚弱,故干咳无痰。 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 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 款冬花止咳,生扁豆、甘草健脾。
低热缠绵加青蒿、知母清虚热;咳甚加泻 白散泻肺;干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敛肺 止咳;盗汗加地骨皮、煅龙骨敛汗固涩。
鉴别诊断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2023-11-12CATALOGUE 目录•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儿科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中医儿科的护理与调养•中医儿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中医儿科学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历史发展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古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儿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区别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身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儿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的研究,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
联系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都是关注儿童健康的学科,两者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儿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中医儿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
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挖掘整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动中医儿科学的创新发展。
现状目前,中医儿科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中医治疗儿童疾病,同时,中医儿科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中医儿科学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理论体系的完善、诊疗方法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努力。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02CATALOGUE小儿生理机能未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发育迅速,机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护理。
生理特点小儿病理变化迅速,病情易转化,易虚易实,寒热易变,且脏腑之间病理影响明显。
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儿科疾病的主要外因,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病症。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脏腑气血,导致儿科疾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 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
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 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 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 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 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 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 小,手足温,泄易已”。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 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 本草》 2 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 37 卷 等。
医学课件 9
专科教育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
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 科医生,学制5年。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 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 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医儿科 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广博,可谓明代集幼科之大成的学术著作。该书辨析 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略分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小儿则”等儿科 8 卷,重视母乳 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 亦必兼治其母为善”。学术上多承钱乙、陈文中、薛氏父 子之论,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 药注重甘温扶阳。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 证 的方药,颇有临床效应,具有参考价值。
医学课件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学课件
5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
4000 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 20 余种病名,
医学课件 7
体质与针刺《灵枢 ·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
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 , 气 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
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
医学课件
8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 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 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 2 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 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 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之后,儿科医 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 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 子头部生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 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 《黄帝内经》为最早。
医学课件
20
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 10 卷,他将儿科
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 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 尤详。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 卷, 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小儿内科病外, 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 肠科病证 70 多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 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
医学课件
23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 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 脐风、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清代朝廷组织编写,是书广泛
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证治经验,加以分析归纳编纂,立论
医学课件
19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
口议》 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 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 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 “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 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 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声是痰, 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性的提法, 很有科学价值。 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 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起 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
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 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 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许多散失 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其中脾胃 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 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 指纹的方法。现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 早。《幼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 明扼要。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
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
医学课件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医学课件
12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 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 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 的观点,
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
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 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医学课件
1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 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 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 科。
医学课件
2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 医家和医著。
医学课件
11
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
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其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 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 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 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 载方75首,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 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 历史文献。
医学课件
17
不著纂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0 卷,从初生到
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如认为脐风的病因 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戒 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时烧脐带的预防 方法。是书在论“诸不治病”时还指出:“昔人之不能, 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 南宋陈文中,于 1241 年著《小儿痘疹方论》,首论痘疹 受病之源,次论痘疹治疗之法,后集痘疹经验良方。主 张痘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陈氏 1254 年又著《小儿病源方论》四卷,陈文中治痘疹主温补与 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 科学的发展。
他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 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慎
勿犯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疗法用 于儿科。
医学课件 22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已见,
医学课件
18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刘完素在《宣明论方· 小儿科论》中说: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并用辛苦寒凉治疗小儿 热性病,如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 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 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强调升降补泻。 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认为六 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同时认为“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 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 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 “胸高气促肺家炎”,符合临床实际。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 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 过程中,对于儿科疾病,无论在诊断、辨证、 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 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儿科 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 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其他学 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 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医儿科 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